研究成果

研究成果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

/吴旭 杜津威 王恒

摘要:如何在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推进“双一流”建设,是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把握“双一流”建设中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关键在于推进中国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要发挥大学的学科优势、科研优势,研究和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回答好“建设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建设这样的大学”这一根本问题;要牢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创造具有标志性、引领性的科技创新成果;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一流人才;要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不断提升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让党始终成为学校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伟大事业的“主心骨”和坚强领导核心。

关键词:党的十九大;“双一流”建设;内涵式发展

 

党的十九大吹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冲锋号,党中央发出了建设教育强国的动员令,并把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作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抓手。如何在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推进“双一流”建设,是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关键是要深入理解精神实质,用新思想武装头脑,并运用其中所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高等教育的发展问题,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第一,要发挥大学的学科优势、科研优势,研究和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恩格斯曾说:“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的新飞跃,升华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它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行动指南,也为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和道路。

大学是一个研究学问、探索真理的地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扣时代主题,博大精深,贯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对其进行理论阐释需要深厚的科研能力和智力资源,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应利用自身科研优势,跨学科、多角度、全面地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外延,把握其思想精髓。研究者更应以其为指导,从中国实际、中国问题出发,在中国实践中形成中国理论,用中国理论研究、阐释和解决中国问题,也要为解决世界问题提出中国方案。

第二,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回答好“建设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建设这样的大学”这一根本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系统总结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高校是坚持党的领导的阵地,必须以新的思想武器来审视“建设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建设这样的大学”这一根本问题。

2014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视察时强调,“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不仅是党和国家赋予北京大学的光荣使命和崇高责任,而且也是对中国的大学发出的动员令。审视中国大学的发展轨迹,尤其是过去20年的创建历程,我们聚焦“国际标准”,不断缩小了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与强者赛跑,我们在不断促进学校改革发展的同时,已经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也在建设、在发展、在前进,而且它们前进的步伐并不慢。中国的大学要想真正迈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就必须比别人发展得更好更快,如果始终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一味地追求美国化或欧洲化,就无法实现赶超顶尖、跻身前列的雄心壮志。只有坚持扎根中国大地,立足中国国情、突出中国特色,走自己的路,中国的大学才能以强者之姿屹立于世界大学之林。

坚持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创建道路:一方面,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高校的鲜亮底色,在实践中展示了强大的真理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其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高校建设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要在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探索和发展新的高等教育理论。高等教育基本规律来源于古今中外各国高校建设的经验总结,为我国高校建立现代治理体系和跨越式发展提供宝贵借鉴。同时,中国高校在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等中国特色的大学制度。在新时期推进“双一流”建设,要在坚持根本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完善。

第三,要牢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创造具有标志性、引领性的科技创新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战略七大战略,都离不开科技创新,也都离不开高校的参与。目前,我国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有中坚地位。根据《中国普通高校创新能力监测报告2016》,普通高校是获得国家三大奖的重要机构。2016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空缺的情况下,全国高校获得二等奖28项,占授奖项目总数42项的66.7%;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二等奖38项,占通用项目授奖总数47项的80.9%,;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106项,占通用项目授奖总数的80.3%

但是,我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差距,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产学研合作体制机制活力仍显不足。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处在一个重要历史转折时期,大数据、先进材料、生命本质、人工智能等交叉学科领域正在迅速成为新的学科增长点和突破性学术思想的发源地。为此,我们必须主动引领、专注未来、长远规划、重点突破。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还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下大力气组建交叉学科群与强有力的科技攻关团队,加强学科之间的协同创新,加强对原创性、系统性、引领性研究的支持。着眼于未来新技术发展方向,针对国家迫切需要及关系国家中长远经济发展的领域进行集中攻关,完善前沿与尖端科技领域的布局,为国家重大战略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第四,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一流人才

党的十九大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人才为国之元气,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发展、获得长期竞争力的关键。高等教育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能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优秀人才、培养出多少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人才,进而决定了它能够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乃至全人类共同的福祉作出多大的贡献。

办好高等教育,就要做到“育人铸魂”,必须牢牢扭住育人这个核心,育有德之人,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人,育有操守、有信仰、有追求的有才之人。育人,还要抓好“铸魂”,这个总方向不能丢,要进一步回答好为谁育人、为什么育人这两个根本性问题。必须时刻清醒地认识到:共产主义信仰不能丢、中华民族基因不能改,这是中国教育的魂,必须牢牢坚守,丝毫不能懈怠。

具体来说,高校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一流人才。要牢牢把握“双一流”建设的契机,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以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为动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坚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要坚持“德才均备、体魄健全、守正创新、引领未来”的理念,持续深化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构建能够充分激发学生潜能与创造力、世界一流的本科教育体系,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兼具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本科生;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培养一大批能够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研究型人才。

第五,要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不断提升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让党始终成为学校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伟大事业的“主心骨”和坚强领导核心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的领导。中国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党的领导是其最鲜亮的底色,也是最大的政治优势。没有一流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就不可能建成中国特色的一流大学,这是方向性、原则性问题,决不能动摇和偏离。要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抓好党建是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建”和“创建”不是“两张皮”,而是有机整体。

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要位置,把高校党组织打造成最坚强的领导核心。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作为开展工作、搞好综合改革的基本遵循。

要坚持以“标杆”的要求管党治党,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全面从严治党。要落实问责制度、强化问责力度,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作风建设、纪律建设,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果,加强纪检监察工作,从思想上、制度上、行动上支持和保障纪检监察工作能有效开展。

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从根本上保证党在选人用人中的话语权。政治路线确定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要贯彻党的用人方针政策,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在干部选用和培养上贯彻群众路线,选出真正有能力、有担当的好干部,做到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干事的人心寒,不让一线的干部失落。要注重培养干部的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增强干部队伍适应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发展要求的能力。

要进一步搞好、搞活基层党组织建设。基层党组织是党联系和团结师生、做好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依托。重新梳理各级基层党组织的职能定位,突出政治功能,完善考核机制,把各级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师生、推动学校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适应教学、科研和医疗组织方式改革需要,优化基层组织设置,创新组织生活方式,发挥好党支部组织教育管理党员和宣传引导凝聚师生的主体作用,把党的工作做到师生心坎上,使党的各项政策主张在广大师生当中响应起来、贯彻起来。同时,注意动员和发展优秀青年教师、学生向党组织靠拢,为党吸收和补充高层次人才打好基础。

转载自北京教育(高教版)201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