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战略

林建华: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提升北大人才竞争力

北大要建成伟大的学校,关键在于持续增强核心竞争力、学术创造力和社会影响力,而这一切,归根结底取决于人才竞争力。我们能不能吸引全世界最优秀的学术领军人才,尤其是代表着未来的青年人才?我们能不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学校所有的优秀人才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制度环境,让他们有用武之地而无后顾之忧?我们能不能让老师们保持心情舒畅,淡泊、宁静,潜心学问?这些,就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北大最重要、最核心的任务。

客观、冷静地分析北大目前的人才竞争力,我们必须看到,一百多年来,北大作为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始终坚持学术至上,坚持兼容并包,是几代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北大的文化、北大的学术氛围“养人”,也能够吸引人。与此同时,北大是最早启动人事制度改革的高校之一,我们的制度体系借鉴了国际通例,也体现了当下中国的具体国情,发挥了比较好的作用。

当然,毋庸讳言,我们的人事制度还在探索完善的过程之中,面对国内外越来越激烈的人才竞争形势,北大的人才竞争力还达不到世界一流水平。比如,和部分发达国家、地区的一流高校相比,我们的薪酬水平还不够高,仅仅靠待遇还不能吸引最顶尖的领军人才,而且北京高昂的房价,也使老师们的生活成本过高;由于北大过去十几年来一直处在高速的发展之中,历史因素比较复杂,很多改革也不可能一步到位,我们的体制机制并不单一,整个薪酬福利体系显得“错综复杂”,不同院系、不同学科、不同体制、不同年代的教师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平衡现象,甚至也存在不公平的问题,导致不同群体之间利益诉求和认知有差异、有矛盾;另外,学校的服务管理效能还不够高,服务意识和水平还亟待进一步提升,我们的部分老师参与度不够、获得感不强,有时候感觉没有受到足够的尊重。

我们必须直面这些矛盾和问题。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是坚定不移的改革者,决不回避问题,更不能绕着矛盾走。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必须通过更好更快的发展来解决;在改革中出现的矛盾,必须通过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来化解。

学校正在推动人事体制改革,以及与之相配套的一系列改革。各项改革举措已陆续出台,并且还将进一步集思广益、凝聚共识,希望全校的教职员工积极参与。为进一步提升人才竞争力,学校将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是学校的主人翁,也是学校发展建设的主体和主力。全校上下,都要更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

60多年前,艾森豪威尔担任哥伦比亚大学的校长。有一次他邀请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拉比教授演讲,在演讲会上,他致辞时讲了这么一句,“在众多雇员里,您能够获得如此重大的奖项,学校深以为荣”。而拉比教授毫不客气地说:“尊敬的校长,我是这个学校的教授,您才是学校的雇员。”

这一根本原则,必须反复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能背离。我们的各项制度,都要更加透明,要更好地发挥各级各类委员会的作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鼓励教师参与到学校的各项事业之中,增强他们的参与感和获得感。如果老师们的积极性得不到激发,那北大的管理不可能搞得好。

第二、人事制度改革必须注重统筹协调,要努力构建公平、合理、科学、完备的制度体系。学校推进综合改革,所谓“综合”,就是要遵循大学的逻辑,要对大学这个复杂体系有全面的认识,不能顾此失彼、不分轻重。在改革过程中,既要充分考虑到复杂的历史因素,又要应对当前激烈的竞争形势,改革要循序渐进,矛盾要逐步消化。我们的制度体系必须兼顾公平和效率,要确保基本的薪酬福利持续增长,让我们的老师安得下心、沉得住气、坐得住冷板凳,使大家有底气来拒绝浮躁,同时,也要鼓励老师们发挥创造性,鼓励产学研的结合,形成良性、正向的激励机制。

第三、要充分调动院系的积极性,建立学校与院系协调一致、相互配合的体制机制。老师们分布在各个院系,对院系的工作感受是最直接的。院系是最了解老师的,院系的党政领导班子要主动承担起责任,全心全力服务老师,耐心细致做好不同教师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学校要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充分尊重院系的自主性,赋予更大的自主权,让院系有比较强的调节能力。院系在坚持学校基本政策的前提下,要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充分利用自身资源,进一步细化和完善相应的制度体系,真正找到本领域最好的人才,并且给予持续的关注、关心,确保他们在北大干得好、干得舒心畅快。

“多士成大业,群贤济弘绩。”学校改革的决心是坚定的,理念和逻辑也是清晰的,最近一个时期,也将是改革的重要攻坚期。学校要用共同的使命、愿景与价值,用深化综合改革的办法,更加紧密地把全校老师团结起来,实现“近者悦、远者来”的目标,使北大真正成为天下英才共同向往的伟大的学术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