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十五”学科建设规划

2001年教育部启动了第二轮国家重点学科评估工作,并准备按重点学科配置重点建设经费&在评估工作中,教育部要求参评单位制定学校整体的“十五”学科建设规划,内容包括中长期发展目标¸学科布局和结构调整¸重点建设目录和措施等内容&北大根据前不久修订完成的$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规划(1999年—2015年)%,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制定了$北京大学“十五”学科建设规划(2001—2005)%,并于2001年10月16日经校长办公会审议通过&本书收录的是2001年10月16日经校长办公室讨论通过的文本&时任书记王德炳¸校长许智宏,支撑部门发展规划部,主要负责人为羌笛¸岳庆平。

一˛中长期发展的总体目标

1995年北京大学第九次党代会正式提出把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作为北大的奋斗目标%1998年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北大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发出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伟大号召%同年,国家教育部制定的+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把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任务列入了计划,自此,支持北大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成为国家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方针的重大举措之一。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校确定了两步走的战略%从1999年至2005年,这七年是打基础的阶段%在此阶段,将基本实现对学科的整合,使北京大学成为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自然科学,技术与工程科学,医学科学等几大门类的综合性大学%学校办学条件将大为改善,重点学科及一批国家急需的新兴学科的学术水平将有明显提高,将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及教学实验室;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及管理队伍将初具规模;人才培养更能适应国家及经济发展的需要%教育改革和知识创新成果显著;将有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显现,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将取得若干标志性成果,对国家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北大的国际影响和国际交往程度将进一步扩大。

从2006年至2015年这十年,北京大学将坚持不懈艰苦奋斗,实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在此阶段内,学校的办学条件将进一步优化,达到国际水平%学科整合及建设的成果将突出显示出来,一批重点学科将达到国际前沿水平;具有国际影响的学术权威及知名学者将在学术队伍中涌现;一些有原创性的重大科研成果及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将会展现,对国家的科技发展,经济及国防建设作出更大贡献;人文社会科学将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社会发展发挥重要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成为国家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人才培养将更好适应国家需求而成为国家高质量高层次人才的基地及教学中心;国际声誉将更加提高,国际学术交流频繁,将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优秀学者来校工作,交流,外国留学生比例大幅度增加,成为重要的国际学术交流中心。

二˛学科建设中的学科布局和结构调整

1.学科结构现状。

北京大学自1952年院系调整以后,成为一所以文理基础学科为主的综合大学%改革开放以来,为了适应经济建设,科技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参照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经验,北京大学在继续重视基础学科的同时,大力加强应用学科和高新技术学科的建设,有选择地发展了一些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改变了过去学校学科专业结构较单一的状况,学科结构有了明显改善,学科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目前我校已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理学,信息与工程科学,医学五个学部,本科生专业86个,硕士授权专业198个,博士授权专业174个,有26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专业,博士后流动站26个,上述专业覆盖着10种学科门类。

各层次学位授权专业的学科分布见下表:

从北大目前各层次学科专业结构和分布来看,多学科多层次的学科结构分布已基本形成,但从国际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国家迫切需求考虑,北京大学还应重点发展若干高新技术学科,交叉学科及新型工程学科。

2.“十五”期间学科建设的目标和布局。

江泽民主席1998年在北京大学百周年校庆大会上指出我国应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这样的大学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应该是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应该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应该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

根据这一指导方针及北京大学的总体发展目标,“十五”期间,我校学科建设的目标是:“适应国际国内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需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形成学科门类齐全,特色鲜明,部分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整体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学科体系。

我校学科建设的总体布局是,在学术思想不断创新的基础上,发扬我校基础学科的传统优势,抓住学科前沿,建成一批公认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基础学科,使其成为促进其他学科发展的强大源头;加强对现有应用学科,技术学科和新型工程学科的支持和整合;有选择地重点发展一些新兴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适当增加一些国家急需的应用学科,高新技术和工程学科,从而增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实力,提高为国家发展作出贡献的能力,积累迎接世界科技革命挑战的潜力。

为此,北京大学在学科建设中将十分重视21世纪前沿科学领域的发展,把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纳米科学,新材料科学,环境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及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等作为学科建设中重点支持的研究方向。

为此,北京大学在学科建设中将十分关注学科在高度分化基础上的交叉与综合,把学科的整合与新生长点的孕育创新作为学科建设工作的主要着眼点,注意学科的鲜明特色和互补性,建设学科群的“行列式”体系,即以性质相近的学科组成学院,统筹教学,科研,科技开发与社会服务,形成学科的“栋”;以重要综合科学任务为纽带,组成横向联系的学科群,一般以研究中心形式组成“梁”。

为此,北京大学在学科建设中将十分强调与国际一流大学的学术交流,实行“强强合作,优势互补”,借助外力,发展自己%加强与国际知名大学联合建立研究生院或研究中心,推动国际知名高新技术企业联合建立研究院和实验室。

根据以上考虑,学校已建或将建立二十几个学院:法学院,教育学院,公共关系学院,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经济学院,国际关系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数学学院,物理学院,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电子信息科学学院,环境科学学院,临床医学学院,基础医学学院,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口腔医学学院和护理学院等。

同时建立跨学科的学科群及研究中心,如:中国传统文化学科群,经济学与市场经济学学科群,世界文化与跨文化研究学科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群,新功能材料学科群,生命科学学科群,生物医学学科群,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学科群,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学科群等,及一批跨学科的研究中心%如:生物医学与跨学科中心,高性能科学计算研究中心,脑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计算生物学研究中心,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北京核磁共振研究中心,卫生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国学研究中心,美国研究中心,欧洲研究中心等。

此外,对于并非国家大量急需,但从国家长远或后备需要也是必不可少的稀缺专业,我校将采取适当保护措施使其稳定提高,如希伯来语,历史地理等。

三˛“十五”期间拟重点建设的学科

根据上述学校建设的总目标及学科建设的目标及布局,我校将重点建设新批准的81个国家重点学科,并在其中选择若干“重中之重”,使其率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再支持一批国家急需,符合国际经济,社会科技发展需要的新学科及交叉学科,使这些学科在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水平上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计划重点建设的重点学科有:。

四.加强学科建设的措施

北京大学为了达到上述的学科建设目标,拟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学科建设:。

1.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队伍。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要有一支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学术带头人队伍,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北京大学在“十五”期间将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科建设的核心工作来抓%要完善岗位聘任制%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竞争机制,制定合理的评价体系,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要加强吸引人才和对优秀学术带头人及骨干的支持力度,给予必要的配套经费%“十五”期间预计再招聘120名优秀学术带头人%其中要采取有力措施吸引学校急需,具有世界一流水平并有较强组织能力的学术带头人来校工作,或进行合作研究%计划投入2亿元,作为学科带头人的配套经费%3.6亿用于队伍建设。

2.集中精力,突出重点。

“十五”期间北京大学将集中精力,抓住一批校级重点,以这些重点学科为龙头,带动学校全面重点学科建设,对那些经过努力建设,在近期能够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重点学科加强支持力度,给以专项支持%并继续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使这些实验室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此外,对这次评审通过为重点学科的专业将给予必要的配套支持%计划拨出6亿元用于重点学科建设。

3.进一步调整学科结构及布局,加强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

“十五”期间北京大学将进一步调整学科结构,保持和发扬基础学科的优势,加强和发展技术学科,应用学科,新型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增设一些急需的新兴工程技术学科,保护稀缺学科,基本完成学科结构的调整和布局%为此,北大将对新组建的学院,新兴学科及交叉学科的研究中心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促进其发展%“十五”期间计划投入2亿元经费加以支持。

4.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为学科建设创造良好的支撑环境。

“十五”期间是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学校将进一步改善师生的教学及科研条件,将建设一批新的教学科研大楼,如:生命科学大楼,文科大楼,新法学楼等,同时进一步加强校园信息网,数字化图书馆,文献保障体系的建设及公共教学实验室,教学技术现代化及公用大型现代仪器设备的建设,为教学科研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十五”期间将计划投资9亿元。

5.加强学科建设中软环境建设。

活跃学术空气,鼓励创新,加强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世界一流大学及著名研究单位,企业建立有实质性的合作研究交流关系,提升研究水平,建设良好的学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