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规划(2003年-2005年)

2002年“985工程”第一期建设顺利完成,为了迎接“985”一期评估¸申报“985二期”建设,根据教育部有关指示,北京大学发展规划部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在认真总结“985”一期经验,客观分析学校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和新形势¸新任务的基础上,经认真调研论证,制定了$2003—2005年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规划%,对未来三年北京大学的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和整体工作做出规划,于当年8月21日提交校领导暑期研讨会讨论&为集思广益,做好规划的修订和完善工作,学校在9月份又连续召开6个修订规划专题座谈会,分别邀请各职能部门¸院系负责人¸发展规划专家及教师代表¸工会教代会代表¸各民主党派代表和老领导老同志座谈,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征求意见,根据大家的意见对$规划%又做了数次修改,六易其稿,经学校学术委员会和校长办公会讨论通过后,于9月29日按要求提前上报教育部&规划分析了学校面临的新环境¸新形势和新任务,对未来三年的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和整体工作进行了规划,提出了“以队伍建设为核心,以交叉学科为重点,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推进学术创新平台建设和学校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本规划是在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总体规划框架下制定的阶段性行动计划,是“985工程”二期的实施计划&本书收录的是2002年9月28日修改编制的文本&时任书记闵维方¸校长许智宏,起草人员:岳庆平¸李强¸倪斌¸梁枫。

一˛前言

根据教育部+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下,1999年,北京大学正式启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并集中全校广大师生智慧,制定了+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规划,,提出了分两步走,到二十一世纪初叶把北京大学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构想%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北京大学面临的最重大,最难得的历史机遇,是国家赋予北京大学的庄严使命,也是北京大学面向二十一世纪振兴发展的必然选择%三年来,在国家的重点支持下,在教育部的正确领导下,全校广大师生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围绕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这个中心目标,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团结奋斗,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下一阶段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也进一步坚定了全校广大师生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决心和信心;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已经成为凝聚北大师生员工共同奋斗,以实现多少代人理想的伟大事业%但是,北京大学深切地认识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一项需要扎扎实实努力创新的艰巨任务,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艰苦的奋斗过程,既要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又要有切实可行的阶段性行动计划%未来三年是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历史阶段,是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基础性准备阶段的最后三年,也是我国实现第十个五年计划奋斗目标的后三年,如何自觉地使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这三年与国家目标相适应,任务繁重而艰巨%本规划是在认真总结“985”一期经验,客观分析学校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和新形势,新任务的基础上,对未来三年北京大学的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和整体工作做出规划,是在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总体规划的框架下,对北大阶段性发展规划的细化和落实。

二˛三年规划的整体思路和原则

改革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动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深化教育改革。“985”一期建设,学校认真贯彻国家关于高等教育“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八字方针,努力组建一个学科更加齐全,结构更加优化,综合实力更强,办学效益更高的新北京大学。2000年4月,原北京大学与原北京医科大学成功实现合并。合并后,校本部和医学部的融合平稳顺利,医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交叉显著地促进了高层次人才培养,科研与学科建设,学校的面貌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下一阶段,学校将继续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发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精神,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创新,增强办学实力和活力,按照“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把学校各项改革与发展全面引向深入。“巩固”就是要做好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的各项后续工作,使学校在新的体制和机制下正常,有序,科学,高效地运转,使教育资源优化组合的效应充分发挥出来;“深化”就是要在已取得成绩的基础上,把学校改革的重点由宏观整体布局调整转向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完善,使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更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提高”就是要搞好学科建设,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学科研水平,为国家提供更多更好的合格人才和科研成果;“发展”就是要与时俱进,加快改革发展的步伐,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奠定扎实的基础。

下一阶段,学校要按照江泽民主席“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的指示,以创新为灵魂,推进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教育创新,实现在创新中发展;要坚持以教育改革和学科建设为核心,以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学校的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多渠道筹资办学,增强经济实力为后盾,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为保证,全面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全面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为此,我们应当坚持这样一些重要原则:

第一,认真贯彻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部署,坚持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应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符合国家对人才的要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

第二,发挥现代大学的功能。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是学术和人才。北大要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提供优质高效的社会服务,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三,走以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按照规模,结构,质量内在统一,相互协调的原则,把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本校的客观实际结合起来,控制规模,优化结构,保证质量,提高效益。

第四,求真务实,扎扎实实打基础,未来三年,要真抓实干,认真完成基础性准备阶段的各项任务,为第二阶段的关键性起飞打下坚实基础。

第五,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改革是促进发展的动力。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保证。要正确处理三者之间关系,努力加快发展步伐。

第六,与“211工程”紧密结合,统一规划,相互促进。要做好“985”二期与“211工程”二期建设的衔接工作,做到统一规划,各有侧重,避免重复,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第七,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择优扶重,重点突破的原则。始终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加大国际合作力度,扬长避短,办出特色

三˛三年规划的总体目标和任务

2003年至2005年,是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基础性准备阶段的最后三年%在此阶段内,学校建设的总体目标是: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基本完成学科整合,使北京大学成为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教育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医学科学等学科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综合性大学;教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育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在科学研究以及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产业化方面取得若干标志性的成果,甚至有所突破;通过大规模新老交替过程,一支高水平的学术队伍初具规模;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管理手段和管理队伍基本形成;办学条件有较大改善,教职员工的生活待遇有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有明显改善,对外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拓展,在国际上的影响更加扩大。

为此,将努力完成以下主要任务:。

1.认真抓好学科建设这个核心,进一步完善我校的学科布局,优化学科结构,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科研水平,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我校若干优势学科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使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实力大大增强,同时积极促进和扶持高新技术成果转化。

2.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求,充分发挥学科综合优势,进一步推进理科,文科与医学等方面的学科融合,促进交叉学科和新学科生长点的发展,更大限度地满足国家对高水平自然技术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医学科学人才及成果的需要。

3.牢牢抓住队伍建设这个关键,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的改革,尽快建设一支世界一流的学术队伍,一流的学校管理队伍,一流的实验技术队伍和一流的后勤保障队伍。

5.按照国家的部署,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和学生公寓,教师公寓建设,改善师生生活条件,为教学科研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环境。

6.抓好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按照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关于“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认真改进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和领导作风,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作风正派,爱岗敬业,廉洁奉公的党政干部队伍;使北大的党组织永葆生机与活力,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7.进一步提高政治敏锐性,增强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切实做好学校的稳定工作。

8.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牢固树立“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思想,不断优化育人环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广大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要进一步做好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的工作,教育和引导广大师生,自觉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而共同奋斗。

此外,学校还将积极推进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在交流与合作中争取资源,发挥作用,增强实力,扩大影响%关于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大学等兄弟院校和中国科学院等科研院所的进一步合作或联合办学问题要有更多实质性进展,在深化教育改革,增强办学活力,推进知识创新工程等方面迈出更大的步伐。

总之,未来三年,我们要脚踏实地地完成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基础性准备阶段的各项工作,为第二阶段关键性起飞奠定扎实的基础。

四.学科规划

4.1 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

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教学是学校第一位的工作,学校的一切工作,一切人员都应当面向学生,为培养人才服务。要高度重视教学工作,不断深化以课程体系建设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努力为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创造条件。

4.1.1 1 本科生培养

北京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在“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教改方针指导下,按照“培养知识结构合理,创新意识强烈,适应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的教育理念,在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和基础教育,在高年级实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逐步实行教学计划和导师指导下的学生自由选课学分制。

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将遵循以下一些重要原则:(1)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紧密结合

(2) )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

(3) )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紧密结合

(4) )教学的严格管理与学生的自主选课紧密结合

(5) )专业教育与综合素质教育紧密结合

今后三年,将以课程体系建设为核心,稳步深化教学改革:

1.元培计划

以前校长蔡元培先生的名字命名的教学改革计划———“元培计划”,是全面实践低年级通识教育,高年级宽口径专业教育的教育理念的新探索和尝试。其核心内容,一是突出本科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的基础地位;二是进行本科生学习制度的根本改革,把现有的学年学分制度改为教学计划和导师指导下的学生自由选课学分制。

下一阶段,学校将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推进本科生教育制度的改革。有计划地扩大“元培计划”试验班的规模,逐步实行不分专业招生,学生进校时只按文,理分类,预计到2005年,实现“元培实验班”在校生1000人的规模。

在教学管理上,扩大教学计划和导师指导下的自由选课制度,文,理,医各院系的优秀教师组成学习指导委员会,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专业方向,课程体系,并在学习方法,专业思想教育和就业咨询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

在全校范围推行按院系或学科大类招生,低年级按院系或学科大类打通培养,高年级进行专业分流(含转院系),修订教学计划(“元培计划”的过渡性教学计划),为在全校实践“元培计划”的办学理念和推广“元培计划”实验班的经验打下基础。同时积极准备条件,为明年开设暑期课程做好准备。

2.通选课建设

通选课从2000年秋季开设以来,规模已从最初的一学期30余门发展到130门。今明两年,学校将召开第三,第四次通选课建设会议,计划到2003年9月,每学年全校通选课规模达到200门左右,其中重点建设100门左右精品通选课;计划到2005年,精品通选课达到

150门,涵盖数学,物理,化学,力学,地球科学,空间科学,环境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哲学,心理学,历史学,教育学,语言学,文学和艺术等学科,推动知名教授和优秀教师建设和承担通选课,使通选课走向规范运转的轨道。

为加强通选课建设,在“985”计划一期经费支持下,已为部分通选课,主干基础课教师配备了100台笔记本电脑,为进一步加强通选课建设,学校将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加强这些课程的资助强度,鼓励和促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信息化。

3.主干基础课建设

本科基础课是保证本科教学质量的核心。为鼓励教学效果好,科研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承担基础课,从1998年起,学校实行主干基础课制度,确定了300多门主干基础课程。目前,北京大学70。的教授承担本科课程,其中50。的教授讲授本科基础课。主干基础课制度是北京大学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基础。

北京大学将继续采取课程建设立项的办法加强名牌课程建设,探索提高教学水平的新途径,新机制,促使我校基础课程建设和教学水平再上新台阶。同时加大对优秀课程(含国家名牌课程项目)的评审,支持和经验推广力度。

4.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我校共有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15个,文,史,哲和物理学四个基地已通过国家验收评估,均被评为优秀人才培养基地(其中,物理学人才基地已正式挂牌)。下一阶段,要加强基地建设,认真准备教育部对我校其他理科人才基地和全国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评估。通过基地建设,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教学研究,提高基地建设的水平。

5.教材建设

目前,北京大学国家“十五”规划教材立项教材共125种,北京市精品教材立项66种,反映了我校教材建设的潜力,也是国家对我们的期望和赋予我们的重要任务。未来三年,要花大力气,加大投入,努力建设更多的高质量教材。

6.本科生科研.实习和实践教学

建立“校长本科生科研基金”,与其他渠道赞助的学生科研基金一起,支持学生在导师指导下提出的有重要意义的研究课题;继续鼓励有条件的课题组吸收学生参加科研,认真抓好本科生毕业论文和学年论文,社会实践和课外发明创造性实践活动。

7.教学教务管理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认真研究和推进教学教务管理办法的修订,使北京大学的教学教务管理工作既规范,严格,又体现育人成才的观念。

8.教室建设

由于学生自由选课和医学部长学制教育的推行,未来几年,教室需求量将大大增加。为配合教学改革,要加强和加快对学校教学设施的规划和建设。

4.1.2 2 研究生培养

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水平是大学教育和科学研究综合实力的体现,是评估一所大学在全国乃至世界排名的最重要指标之一。

我校研究生教育工作的目标是:建立有效机制,抓好培养环节,规范管理制度,为国家培养基础扎实,富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

未来三年,我校研究生教育的基本思路是“提高质量,控制规模,理顺体制,优化结构”。根据以上定位,目标和基本思路,我们拟从以下几方面推进研究生培养工作:1.理顺管理体制

从建设研究型大学的长远发展看,随着本科生的教学管理向“本科学院”转移,院系的研究生教育和教学管理职能应当进一步加强,逐步形成学校(研究生院)的宏观管理和院系的微观管理两个层次。研究生院将主要负责调控规模与结构,管理学籍与教务,整合学科,分配资源,等等;在招生,培养和学位授予等环节,重点在制度建设,规范设置,方案实施和质量保障等方面提出原则性的指导意见,并负责调查研究,监督和检查各院系的研究生工作,督促各学科的导师不断提高培养质量,促使原创性人才和成果的产出。院,系(所,中心)是落实研究生培养任务的基本单位,也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主要力量。学校将逐步扩大各院系在招生,培养,课程建设,科研参与和论文质量等方面的自主权(化学,物理,数学和中文等院系已试行),院系将负责加强研究生的教学,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还应担负导师队伍的建设,包括师德学风,导师资格认定和岗位培训等责任。

2.深化教育改革

(1) )研究生学制改革

我们与世界一流大学的主要差距之一在于博士生培养质量。目前,我们的研究生教育把硕士,博士研究生分为两个相对隔绝的阶段,硕士与博士两个阶段都只有三年时间,从事科研的时间很短,这种体制不利于对研究生进行系统教育和开展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

为改变这种状况,在国家现行规定允许的范围内,北京大学将把研究生教育分为学术研究型(AsademisStudiez)和职业训练型(ProfezzionalTraining),并据此建立不同的学制和培养模式。

对学术研究型的基础学科,要逐步将学校的主要教育资源更多地用于博士研究生培养,逐步扩大直接攻读博士生和硕博连读生的数量,实行5—6年贯通的博士学制,以提高博士研究生的质量和数量;同时,减少基础学科的硕士生数量。

对主要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职业训练型学科,仍实行硕士和博士两段学制。其中一些学科可以实行两年制硕士,如MBA,EMBA,MPA,法律硕士,工程硕士等专业学位教育。今后三年将逐步向新学制过渡,努力提高博士论文的整体水平,使北大在高层次人才的

培养方面上一个新的台阶。

(2) )修订培养方案,完善学术规范

随着学制的调整,学校将进一步修订现有研究生教学计划与培养方案,特别是5—6年制的博士生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鼓励研究生的跨学科培养。各院系可以根据学科特点,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生培养方案要遵循教育规律,注重知识建构的“广博”和

“精深”,注意不同专业和研究方向研究生的个性化培养。

此外,要加强研究生学风和学术规范的教育,进一步完善学校科学研究学术规范。(3)调整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

硕士生与博士生的政治理论课,作为北京大学研究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博士生应在综合(资格)考试前,硕士生应在第一学年结束前,修满政治理论课学分。

公共外语课改为选修课,设立水平考试,从过程管理改为目标管理(具体实施方案已经颁行)。对博士生第二外语的学分要求,由各学科的学位分会决定。

加强外语的实用性教学,各培养单位应结合本学科的特点与需要,可开设口语,写作和专业外语课,并规定相应的学分(医学部,国际关系学院,光华管理学院已试行)。

各培养单位应进一步梳理和规范专业课程体系,确定专业学位授予所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层次高于本科教育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同时应注意加强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学术史,学术前沿的研讨课的建设。改进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教学中应注重研究生的素质培养,在加强基础的同时,注意把握学科的前沿领域,专业技能,增强研究生学术表达能力和在交叉学科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

为促进跨学科的人才培养,5—6年制博士生一般应在其他二级学科至少选修2门或以上课程,应在其他一级学科选修1门或以上的课程。学校支持有条件的院系和研究中心跨学科培养硕士博士人才,并推动建立跨学科的公共课程体系。

(4)完善博士生综合考试

综合考试是博士生的资格考试,只有通过考试的研究生才能进行学位论文研究和申请博士学位。资格考试实行三分之一票否决制以加强博士生质量控制。

3.提高学位论文质量

(1) )博士生在学期间一般应至少发表两篇学术论文。其中理科博士生应发表一篇或以上S€I收录的文章,工科和应用学科博士生应发表一篇或以上EI收录的文章。人文社科博士生也应相应地在核心刊物或重要刊物上发表两篇或以上的研究论文。有关学部应尽快审订核心刊物目录。

(2) )进一步规范学位论文的选题报告。报告应包括选题意义,学术史及文献综述,拟解决的问题,拟采用的理论与方法(实验手段),拟依据的资料与数据等,保证博士论文有较高的起点和扎实的基础。

(3) )抓好论文进展的阶段性报告和预答辩等环节,跟踪检查质量。

(4) )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学位论文评阅和答辩的科学,公正评价体系,继续坚持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阅和导师回避制度。各院系应严格按照学校规定,完善同行专家库的建设,认真组织学位论文的评阅及答辩事宜。

4.加强激励机制

资源将继续向学术研究型的研究生倾斜,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科研和生活条件,使其能够集中精力进行学习和研究,努力吸引优秀生源,从整体上提高招生质量。为此,学校将调动各方面资源,整合各类奖学金,完善研究生的“助教,助研,助管”制度。

配合国家实行的研究生收费制,制订和实施研究生导师培养基金制和学分计费制。

未来三年中,要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支持和资助,并择优支持一些博士学位论文写作和出版。激励研究生完成高水平的学术作品。

5.整合学科布局

全校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55个(其中全国重点学科81个,北京市重点学科5个)。还有硕士学位授权点180多个。在下一步的学科点建设中,将根据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支持重点,发挥优势,调整布局。注意扶持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国家急需的学科点。学校将根据院系调整的进展,进一步整合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强化学术组织在学科点建设和学位教育方面的功能。还将积极支持建立跨行政单位的人才培养与科研机制,鼓励跨学科研究机构以学科交叉培养的方式造就新的复合型人才。

6.优化导师队伍

全校现有博士生导师907人,其中正在招生的有623人,硕士导师近2000人。未来三年导师队伍建设的重点为:

(1) )继承发扬北大的优良传统和学风,严肃学术规范。

(2)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和人才引进力度,提高导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3) )优化导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坚持新聘博导本身应有博士学位或相应学术成果等一般原则。

7.加强深圳研究生院工作,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

4.1.3 3 成人,继续教育

未来三年,成人,继续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指导思想是“控制规模,调整结构,提升层次,提高质量,重点发展高层次的大学后继续教育,积极,稳步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努力为建设与世界一流大学相称的成人,继续教育新体制奠定必要的基础”。贯彻这一指导思想的具体方案是:

1.严格控制成人学历教育招生规模,注重成人学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夜大学,成人脱产班等成人学历教育,校本部每年招生数控制在3500人左右,医学部每年招生数控制在1560人左右,2005年全校成人学历教育在校生规模维持在现有水平。

2.积极调整成人学历教育的科类.层次.教育模式,不断提高办学层次

要密切注意社会需求的变化情况,支持短线专业发展,控制长线专业招生数量;鼓励在新兴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应用学科,技术学科开设新专业,使成人,继续教育在为社会培养急需的专业人才方面作出应有的贡献。

层次结构调整主要任务是逐步减少,取消专科,稳定本科教育(高中起点本科和大专起点本科),发展大学后继续教育,努力提高办学层次。到2005年,除个别专业必须保留少数专科外,其他成人学历教育不再招收专科生。

教育模式的调整重点是改革传统的教育手段和方式,在成人脱产班,夜大学办学形式中努力推行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同时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改造函授教育,在未来三年里把所有函授站都改造成为现代远程教育教学中心。

设点布局的调整重点向西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倾斜,在保证生源质量和办学层次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为这些地区培养急需的专业人才,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作出贡献。

3.积极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推动成人.继续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积极稳步推动现代远程教育,不断实践和总结经验,努力提高教学课件的质量和水平。

应适当控制规模,加强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除学校已签订了协议,必须承担的系统委托培养的学历招生任务外,到2005年校本部现代远程学历教育招生规模控制在40005000人左右,医学部控制在26003000人左右。并积极利用远程教育手段开展高层次的大学后继续教育。

4.重点发展高层次的大学后继续教育,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技术.管理人员的水平和素质

高层次的大学后继续教育是把北京大学优势的教育资源向社会辐射,延伸,并主动作用于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方式,是我校教育水平,层次,质量的重要标识和教育事业发展充满活力的体现。高层次的大学后继续教育可以在“培养创造性人才”,推动“高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发展高层次的大学后继续教育是“十五”期间我校成人,继续教育工作的重点,要采取得力措施予以保证。

(1) )要尽快解决国内访问学者,进修教师,高层次继续研讨班来校研修期间的生活条件问题,克服制约高层次继续教育发展的“颈口”现象,为发展高层次继续教育创造条件。

(2) )接收国内高层次的访问学者,进修教师。根据我校可能提供的支持条件及我校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多的实际情况,未来三年我校接收国内访问学者,进修教师的人数将有所增加,校本部每年拟接收的人数为500人次。医学部拟接收访问学者,进修教师及医务工作者进修生人数为1300人。同时注意接收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国内访问学者,适当控制单科进修教师的比例。

(3) )围绕着学科前沿问题积极组织高级研讨班,研修班,改善各类高级技术和高级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要发挥我校学科齐全,重点学科多的优势条件,组织多学科协作配合,举办一些跨学科,专业的,综合性较强的高级研修班,研讨班,以培养各类高级管理人员。

未来三年校本部各类高级研讨班,研修班每年拟培训6000人次,医学部拟培训8000人次(含医学院校,各中级以上医院的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培训等医学继续教育项目),其他各类短期培训可根据社会需求和学校的实际适当举办。

5.适应加入WTO后的新形势,加强成人.继续教育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1) )努力通过现代远程教育手段,沟通与世界著名大学的联系,引进优秀课程,并把我校的优秀课程推向世界,架起优秀民族文化和文明成果交流的桥梁,改善我校成人,继续教育的课程体系。

(2) )加强与国外著名大学,科研机构合作,开办高层次的大学后继续教育高级研修班,研讨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为社会培养综合性,跨学科专业,国际化高级管理人才和学术骨干,推进成人,继续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此外,学校将召开成人,继续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理顺成人,继续教育的管理体制,使学校成人,继续教育工作在23年内逐步走向规范化。

4.2 优化育人环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要牢固树立“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思想,优化育人环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1.始终把德育放在首位,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做到“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和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

2.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现代科学素质与国际化视野。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改善学生的课外学习与科研环境,加强对外交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对外交流机会;鼓励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参加社会实践。不断加强以“挑战杯”为核心的学生课外科研活动,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继承人类已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勇于突破成规,在发现和创造新知识方面敢于独辟蹊径。

3.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发挥多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观念,贯彻北京大学“特色体育”的教学目标,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形成有北大特色的公共体育教育体系。要继续加强对学生的美育和艺术教育,不断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开展群众性体育,文艺活动的同时,建设高水平的体育运动队和学生艺术团。

4.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长期以来,北京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为目标,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汲取世界先进文明成果,发扬北京大学的光荣传统,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继续加强以“政治文化建设为灵魂,以道德文化建设为基础,以学术文化建设为核心,以文体文化建设为重要组成部分,以社团文化建设为有益补充”的校园文化体系建设,形成健康,向上,丰富,多彩,既有多样化又有主旋律,既有多层次又有高品位,既反映高校共性又体现北大特色的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

5.要大力加强学校的学风建设,坚持严谨而不保守,活跃而不轻浮,锐意创新而不哗众

取宠,追求真理而不追逐名利,甘于寂寞,淡泊名利,力戒浮躁,潜心钻研,多思慎思,注重学术积累;要厚积薄发,清除赝品,拒绝平庸,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努力营造相对自由,宽松和激励创新的学术环境氛围。

6.要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使教师不但成为传授知识的“经师”,更要做善于育人的“人师”,努力做到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以自己良好的思想和道德风范去影响和培养学生。设置北京大学教师最高奖“蔡元培奖”,并于2003年开始颁奖。

7.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与学校体制改革的新特点,建设全方位的,适合北大特点的学生服务体系。要大力加强和改进学生勤工助学中心,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的工作,构建全方位的,面向学生的服务体系,认真落实“大学生素质教育拓展计划”,不断优化综合育人环境,为学生的全面成才创造条件。

4.3 完善学科布局,优化学科结构

实施“985”计划以来,北京大学根据国家科技,社会发展的需要,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先进经验,在稳步提高基础学科水平的同时,着重发展了一批国家和社会急需的应用性学科,组建和新成立了一批学院和一批跨学科的教学与科学研究中心,学科整体实力极大增强。未来三年,北大将进一步完善学科布局,优化学科结构。

我校学科建设的总体布局是:在学术思想不断创新的基础上,发扬基础学科的传统优势,瞄准学科前沿,建成一批公认的具有国际水平的基础学科,使其成为促进其他学科发展的强大源头;加强对现有应用学科,技术学科和新型工程学科的支持和整合;有选择地重点发展一些新兴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适当增加一些国家急需的应用学科,高新技术和工程学科,从而增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实力,提高为国家发展作出贡献的能力,积累迎接世界科技革命挑战的潜力。

为此,北京大学在学科建设中将十分重视二十一世纪前沿科学领域的发展,把信息科学,生物医学,新材料科学,环境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及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等作为学科建设中重点支持的研究方向。

北京大学在学科建设中将十分关注学科在高度分化基础上的交叉与综合,把学科的整合与新生长点的孕育创新作为学科建设工作的主要着眼点,注意学科的鲜明特色和互补性,建设学科群的“行列式”体系,即以性质相近的学科组成学院,统筹教学,科研,科技开发与社会服务,形成学科的“栋”;以重要的综合科学任务为纽带,组成横向联系的学科群,一般以研究中心形式组成“梁”。

根据以上考虑,学校已建20余个学院:

法学院,教育学院,政府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外国语学院,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院,国际关系学院,考古文博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对外汉语教育学院,数学学院,物理学院,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环境学院,临床医学学院,基础医学学院,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口腔医学学院和护理学院等。

同时建立跨学科的学科群及研究中心,如:

中国传统文化学科群,经济学与市场经济学学科群,世界文化与跨文化研究学科群,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科群,新功能材料学科群,生命科学学科群,生物医学学科群,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学科群,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学科群等。

生物医学与理科跨学科中心,高性能科学计算中心,脑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计算生物学研究中心,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言语与听觉研究中心,北京核磁共振研究中心,卫生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国学研究院,美国研究中心,欧洲研究中心,亚太研究院等。

此外,对于并非国家大量急需,但从国家长远或后备需要也是必不可少的稀缺专业,我校将采取适当保护措施使其稳定提高,如希伯来语,历史地理等。

1.理科学科建设

北京大学理科学科在国内具有很强的优势,现有博士点63个,其中国家重点学科35

个,至2002年9月有院士58人,长江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5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54人,都居全国之首。

在“985”二期建设中,为了切实贯彻“上质量,上水平”的宗旨,理科学科建设将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坚持高标准,突出重点,发挥优势与特色,使北京大学有一批学科及学科的重要研究领域跨入世界先进行列。为此,将根据以下几项具体原则来确定重点学科建设的重点。

(1) )学科基础好水平高,在“985”二期经过建设能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学科或在若干重要领域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学科。

(2) )“十五”期间承担国家重大项目(包括973项目,863项目,国家重大攻关项目,国防重点项目,基金重大项目)并预期能取得重要标志性成果的学科。

(3) )面向二十一世纪,根据国家和科技发展的需求,必须建设与发展的新兴学科及交叉学科

(4) )预期未来三年能将科研成果转化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的学科。

2.文科学科建设

文科的研究要继续保持并力争扩大领先的优势,要站在江泽民同志提出“四个同等重要”的高度充分认识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性,在切实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注重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为主攻方向,努力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课题作出科学的理论回答,加强综合研究,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为党和国家的决策服务。

在研究和解决重大课题的过程中推动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的发展;要不断增强创新意识,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规律,不断产生重大的思想文化成果。在大力加强各门传统学科研究的同时,要大力加强对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研究,积极发展跨学科的电子刊物,要不断加强各门学科的理论和体系建设,关注和追赶科学技术的发展,善于从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中汲取营养,尤其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等先进手段的运用,不断提高研究和认识水平,努力担负起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和服务社会的职责。

要坚持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实施若干具有重大意义和影响的专项计划和工程,大力开

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历程与三个代表”研究,中华文明史研究,东方学综合研究以及

“中国司法制度及其改革”问题研究,“转型经济”问题研究,中国经济中长期增长的发展战略研究,优秀古代经典的现代注释研究。建设高水平且易于推广应用的MBA案例库,法规与案例数据库,政府决策模型,组织开展“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变迁”若干重大问题综合调查研究,“十五”期间“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的调研等,出版一系列学术专著,研究报告,取得文科学科建设标志性成果。

要多渠道筹措人文社会科学的科研经费,逐步从“申报项目型”向“社会需求型”转变。在继续保持积极向教育部及其他有关政府部门申报项目的同时,重视面向社会,地方政府,各区域市场,各企事业单位,民间团体及海外机构申请科研经费。提倡两个“80:20比例”:即政,经,法,国关,新闻,信管等以向社会申请经费为主,申请经费应占研究经费总数的80。左右,向国家申请项目经费占20。左右;文,史,哲,考古,教育,艺术类科研项目,以向国家申请为主,应占研究经费总数的80。左右,向社会申请项目经费占20。左右。

3.医学学科建设

医学学科建设要坚持以重大研究项目促进学科发展的原则,以研究中心为平台,以重点学科为基础,推动相关学科快速发展。在此基础上,调动学院的积极性,投入必要资源,推动弱势学科的发展,以保证生物医学学科整体发展水平,并提高教育水平和质量。

继续支持疾病基因研究中心,干细胞应用研究中心,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中心,心血管研究中心,神经科学研究中心,肿瘤学研究中心和器官移植中心的相关课题的研究与发展,形成学科发展的领军方阵。

继续加强生物医学跨学科发展中心的工作,进一步促进文,理,工,医的融合,在创新和发展的前提下,不断推出新的学科项目和学科增长点。

根据重点学科的实际情况,在不同程度上支持20个国家重点学科的发展,大力推动重点学科中优势项目的发展,强调学科联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合力,带动重点学科的整体发展。

支持具有极大发展前途的已形成优势的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如:衰老问题及老年性疾病的研究,药理毒理的研究,预防药学的研究等。建立必要机制,随时发现并且评价这类研究并给予支持,在时机成熟时以这些研究作为骨干项目建立研究中心,带动相关学科的整体发展。

大力推动临床学科的快速发展,努力促进基础与临床的结合。

尽快建立北京大学循证医学中心,推动临床循证研究工作,提高临床研究水平和质量。加大对临床学科新技术和新疗法应用的支持,提倡源头创新精神,推动临床应用学科的发展。在临床学科发展中间要特别强调学科联合,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

根据学校学科整体发展的需要,也根据教育发展的需要,在学院层面上启动对弱势学科的扶持。同时也要特别注意投入必要的资源挽救一批学校必需的学科。

建立学科发展科学的评价体系,强化学科发展的管理,提高学科发展的管理水平和效率。

4.4 支持重点学科,发展优势学科,鼓励新兴学科

根据上述学校建设的目标及学科建设的整体布局,我校将重点建设新批准的81个国家重点学科(计划建设的重点学科见附件1),并在其中选择若干“重中之重”,使其率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积极鼓励学科交叉,充分利用北大多学科的优势,大力促进文科,理科,工科和医科的交叉与融合,计划再支持一批国家急需,符合经济,社会,科技发展需要的新兴学科及交叉学科,使这些学科在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水平上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学科建设一定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择优扶重,重点突破”的原则。未来三年,学校

将集中精力,抓住一批校级重点,以这些重点学科为龙头,带动学校全面重点学科建设,对这次评审通过为重点学科的专业将给予必要的配套支持。同时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估体系和评估制度,根据国际学科前沿发展趋势,对那些经过努力建设,在近期能够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重点学科加强支持力度,给以专项支持。力争建成若干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优势学科。为鼓励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学校将对新组建的学院,新兴学科及交叉学科的研究中心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促进其发展,计划投入2亿元经费加以支持。

理科在保持和发扬35个重点学科优势的基础上,根据国家需要和我校学科实际,重点

支持数学,物理,化学学科以及生命科学学科群,信息科学与技术学科群,环境与地球系统学科群,力争尽快产生一批标志性成果(详见附件2),未来三年,理科科研经费争取达到12亿元人民币。

文科在保持和发扬29个重点学科优势的基础上,根据国家需要和北京大学学科实际,把人口学,金融学,西方经济学,企业管理,宗教学,法语语言文学,亚非语言文学等学科建设成新的重点学科,组成中国传统文化学科群,经济学与经济管理学科群,民主法制建设学科群,社会可持续发展学科群,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科群,外国语言文化学科群。通过重点建设,使这些学科和学科群在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水平上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力争取得一批突破性的重大研究成果(详见附件3),继续保持国内领先水平,逐步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未来三年,文科科研经费争取达到1亿元人民币。

医学学科建设以20个国家重点学科为依托,以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

验室和8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为平台,选择具有优势和特色,有重大发展前景,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人体生命科学和医药卫生科学有较大推动作用的科学问题为导向,组织优势学科群,进行重点建设。通过重点建设,促进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医和药,防和治相结合,促进生物医学与数学,物理,化学,力学,电子学等多学科的交叉,促进学科建设形成新的生长点。争取在人体干细胞工程研究与应用,疾病基因学,免疫学,神经生物学,肿瘤学,口腔医学,循证医学,心血管疾病的基础与临床,运动系功能修复与疾病防治,新药研究与开发等10个学科群领域的某些重大发展方向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尽快取得若干项标志性成果

(详见附件4)。

4.5 加强科研基地和实验室建设

科研基地和实验室工作是高等学校整体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无论是培养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还是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都离不开高水平的科研基地和实验室工作,对理,工科学科来说,更是如此。即使是对于文科学科,加快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加强科研基地和实验室的建设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能否建好,管好,用好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卫生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以及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是充分发挥投资效益,有效促进高水平人才的培养,进一步提高科研工作水平,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方面。

经过“211工程”“985”建设项目和世界银行贷款“高等教育发展项目”的支持,目前,北京大学正处在一个实验室建设与发展最快的时期。全校共有各类实验室149个,实验室面积已超过10万平方米,全校设备超过10亿元,其中教学,科研设备已达9亿元,部管40万元以上的设备已达250台件,价值约2.8亿元。

在实验室的建设方面,改革了实验室体制,优化了资源配置,加强了实验室管理,我校的基础课教学实验室全部通过了合格评估。在此基础上,建设了一批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了一批世界一流的大型仪器设备实验室,加强了重点实验室的投入与建设。在实验队伍建设方面,正在出台新的建设政策与举措,如设立实验技术关键岗位,根据其实际能力与水平在待遇上给予适当倾斜,实行真正的聘任制,在校内外公开招聘以吸引高水平的实验技术人才等。目前,基本做到了大型仪器设备的申请,论证,招标采购的规范操作,加强了大型仪器与实验室的开放以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了实验室与设备的利用率。未来三年,将按照“积极发展,规范管理”的方针,有计划,有重点地进一步进行全校的科研基地和实验室建设,加大高水平设备建设的投资力度,大胆进行体制创新。实行校,院(系)两级管理,以大学科方向为依据,兼顾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并结合教学工作,基础研究和有突破性应用研究设置实验室。取消按原教研室设置,管理实验室的体制,对现有实验室进行必要的调整。实验室要实行主任负责制。

同时,下大力气在实验室管理上逐步实现规范,严格,科学的管理,加强开放和共享公用

体系,努力提高和发挥投资效益,以一流的实验室建设,管理水平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科技创新服务,同时,大胆采用新机制,建设一支高水平,结构合理的实验技术队伍。

加强北大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卫生部重点实验室建设,重点工作将放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实验室(NationalLaboratory)的组成和申办。以化学和生命科学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实验室为基础,筹备建设北京大学的国家实验室。加强对实验室的宏观管理,设立北京大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基金,加强对实验室的学科方向,建制和研究项目的管理。

继续加大对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支持力度,坚持以课题带队伍,通过完成重大课题促进基地建设。

4.6 开拓国际交流的新领域,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开放性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特征之一。未来三年,围绕着服务于“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这一核心,为实现一流的科研水平,一流的队伍建设,一流的人才培养目标,北京大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要不断开拓新领域,以新思路,新方法,高水准,高效率的交流与合作,为教学科研服务,为国家的总体外交战略服务。

未来三年,为大力支持教学科研人员,管理人员之间的国际往来,将陆续启动知名学人访问计划,学术骨干培训项目,一流大学管理人员面对面等专题项目,系统地跟踪并研究国际上先进的科技教育成果,加快吸收的进程。采取多种方式从海外引进优秀的学术与管理人员,加大引智工作的力度。不断推动北大学生与世界知名大学之间的交流与访问,建立专门的基金予以支持。

要十分强调与国际一流大学的学术交流,实行“强强合作,优势互补”,借助外力,发展自己。加强与国际知名大学联合建立研究生院或研究中心,推动与国际知名高新技术企业联合建立研究院和实验室。办好“北京大学—耶鲁大学植物分子生物学和农业生物技术综合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莫斯科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等项目,力争创出品牌。

不断加强留学生工作,提高外国留学生的档次。积极参加国际一流学校的联盟,不断扩大学术交流的空间,充分利用国际交流网络受益。同时,要认真研究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等重大国际问题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开展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等专题研究,提出可行的应对良策。

五.事业规划

5.1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

5.1.1 1 深化以聘任制为核心的人事制度改革

“985”计划第一期,我校实施了以聘任制为核心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和机构改革。这一制度实施三年,调动了广大教职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积极性,增强了吸引人才的力度,保证了教职工队伍的稳定。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岗位聘任,职务聘任,职业聘任等三种聘任制并存的局面,必将逐步过渡到单一的全员聘任制。通过加强培训,扩大服务等措施,积极妥善做好转岗和再就业工作。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校劳动合同制度将得到进一步规范。

5.1.2 2 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是要有一支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学术带头人队伍,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前三年,我校根据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规划,把队伍建设作为重大战略任务来抓,已取得了明显的进步。教师队伍的新老交替已平稳实现,队伍建设的重点目标已基本完成,我校已具有一定程度的人才优势。下一阶段,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坚定不移地持续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把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作为重大战略任务切实抓好。要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竞争机制,制定合理的评价体系,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要加强吸引人才和对优秀学术带头人及骨干的支持力度,给予必要的配套经费。未来三年期间计划再招聘200名优秀学术带头人。并择时启动特聘教授计划,采取有力措施吸引学校急需,具有世界一流水平并有较强组织能力的学术带头人来校工作,或进行合作研究,同时重视培养自己的学术骨干,使学术骨干队伍达到1200人,其中学术带头人400人(包括国际著名学者50人)。计划投入2亿元,作为学术带头人的配套经费。同时,要积极探索并建立富有弹性,更加灵活的用人机制。在编制的范围内,根据学科发展,各学院可在严格,规范的人事制度下,自主地引进人才。

一流的大学必须有一流的管理,一流的管理有赖于一流的干部。未来三年要加强管理骨干队伍建设。大学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是一种要求很高,难度很大的职业,教育管理专家是一种复合型人才。要切实克服轻视管理和管理人才的偏见,像重视学术骨干队伍那样,重视管理骨干队伍的建设,鼓励优秀学术骨干参加学校管理,建立起300人左右的管理骨干队伍。

5.1.3 3 以才引才,加强学术环境建设

我校优秀的学术传统,浓郁的学术氛围,良好的事业环境是吸引人才的重要条件。我校已经聚集了一批具有强烈使命感,责任感和献身精神的优秀教师,他们胸怀宽广,崇尚学术,勇攀高峰,有很强的适应性,持久的创新能力,做出了令人瞩目的业绩。以这支队伍为核心,形成了我校吸引和培养人才,为各级各类人才发挥才干的良好环境。我们要继续改善学术环境,宣传我校教职工的高尚品质和奋斗精神,以才引才,使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加入到我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队伍中来。

5.2 合理控制规模,不断优化结构

5.2.1 1 教师队伍规模和结构

未来三年,学校仍将合理控制队伍总量,改善队伍结构,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在校园面积和经费投入没有较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到2005年,北京大学将建设一支10000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者2000人)的教职工队伍(基本教育规模),其中专任教师5000人。此外,医疗编制8000人,后勤等其他部门编制3500人,在站博士后增加至1500人。

结构调整的另一个重点,是抓住退休高峰年机遇,以新的设想和新的机制调整队伍,提高管理服务的效益,质量和水平。

5.2.2 2 学生规模与结构

按照控制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的整体思路,北京大学学生规模应该在调整结构的基础上基本维持不变。到2005年,学校全日制学生规模将控制在31350人,其中本专科生

16000人,研究生12000人,长期留学生3350人。

1.本科生

综合学校目前各种物质资源条件与能力,到2005年,北京大学本专科生规模将控制在

16000人。

2.研究生

截至2001年年底,我校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比例约为0.8:1,从建设研究型大学的长远发展看,北大的研究生规模应接近于本科生的数量。但从目前学校的发展实际出发,未来三年,研究生将不再扩招。到2005年,北京大学研究生规模将控制在12000人,其中硕士生6850人,博士生3800人,医学长学制后期学生1350人。重点在调整学科结构,提高培养质量。在进一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争取在未来三至五年左右的时间内,促使我校在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方面上一个新的台阶。

3.留学生

留学生教育的规模和结构是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指标,在众多国际知名的高等学府中,

留学生人数占全部学生人数的比例达到10。 15。。北京大学目前有长短期留学生共约

2500人,距离10。的下限尚有一段距离。其中有一半学生是非学位生,如以学位生比例来算,则我校留学生的比例在3。左右。同时,目前就读北大的海外留学生仍多来自东亚地区,以韩国,日本最多,而他们所选专业也多为中文等文史类学科,理工类等学科较少。因此,在未来三年中,计划拓展留学生规模,到2005年,长期留学生达到3350人。进一步改善留学生结构,使选择理工,商业,法律等方面的留学生比例有所上升;使留学生来源更加多样化,以奖学金,交流项目设置等吸引更多欧美学生,使“国际化的校园”更加名副其实。

4.继续教育.成人教育

成人,继续教育未来三年整顿的方针是:“控制规模,调整结构,提高层次,保证质量,重点发展高层次的大学后继续教育”。

未来三年,夜大学,成人脱产班等成人学历教育每年招生数控制在5060人,2005年全校成人学历教育在校生规模维持在现有水平。

5.3 推进校内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管理水平

一流的大学应该有一流的管理。高水平的科学管理是提高办学效益,是各类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重要方面。要按照规范,严格,定量的精神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区别文,理,医等领域的实际情况,在统一政策的基础上采取更灵活的措施,形成适合一流大学办学规律的管理制度。

要按照“理顺关系,革新设置,减员增效,转变职能”的基本思路和指导原则,继续深化和完善党政管理机构改革和干部制度改革,提高管理水平,改进服务质量。

要坚定不移地推行校院系三级建制,校院二级行政管理的体制,按照有利于教学改革,有利于学科整合,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有利于加强管理,减员增效的原则,进行院系调整。在完成院系调整后,要尽快建章立制。明确院系的责,权,利和学校与学院之间的关系,使学院成为拥有较大自主权的管理实体,使学校成为宏观调控的决策机构。

要加快后勤社会化改革步伐。在“小机关,多实体,大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理顺管理与经营服务之间的关系,强化管理,经营和服务分开,加强成本核算,实行企业化,专业化,集约化,市场化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大力提高后勤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要本着严格,公平,透明,效益的原则,继续完善财务改革。按照“统一规划,预算控制,项目管理,单独核算,专款专用,结余留用”的原则,加强对“行动计划”专项资金的管理,细化预算管理,严格会计核算,加强决算分析,适时启动“行动计划”专项经费查询系统,进一步推行财务公开。要理顺学校与有关经济实体的关系,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教育基金会的作用,加大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的力度,壮大学校的经济实力。同时要健全财务制度,改变拨款方式,改善分配办法,继续实行会计人员派驻制,规范校内经济秩序,加强国有资产管理,进一步提高现有资金的使用效益。

要坚持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优化资源配置。设计必要的财务管理办法,促进学

校资源的有效,有偿使用。对符合创新要求,具有良好业绩和信誉,并有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实行优先配置。杜绝学校公共资源的滥用和部门占有,完善资源共享机制及有效调度机制。

5.4 推进企业改制,加快高新技术成果转化

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实施“985”计划以来,北京大学科技产业销售收入屡创新高,2001年达到150亿元人民币,加上技术转让等,以各种方式回报学校超过8000万元人民币,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作出了贡献。

未来三年,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北京大学将积极,稳妥地推进企业改制。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清楚,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使学校与企业间的关系转换为以资本为纽带的产权关系,以利于成果转化和产业的再投入,有利于学校教学和科研。

要进一步调整科研发展方向,使学校的教学,科研与国家的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密切结合,积极参与国家知识创新工程,将科研人员在实验室所获得的研究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为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提供源泉,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贡献。要加强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学研结合,推进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进程。要加快北大科技园建设,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工程”,积极探索科技成果转化,孵化

和产业化的有效机制,通过与国内外企业的合作以及产学研合作等多种有效方式,使北京大学成为高新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辐射源和孵化基地。使我校参与建立的高新技术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和科技教育发展的动力。要使深圳产学研基地在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及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继续发挥好作用。

要建立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医疗技术,新型功能材料等研究开发中心,联合我校相关的院系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在信息处理及通信,软件工程,基因工程,优质动植物培育,新药开发和天然产物开发,稀土功能材料,液晶高分子材料,医用高分子材料,新型存储材料和纳米信息材料,以及医疗器械等方面,真正形成产学研一体化,为科研成果的产业化研究和工程放大提供基础条件。到2005年实现校办产业年销售收入200亿元。

5.5 支援西部大开发,做好高校对口支援工作

长期以来,北京大学十分重视对新疆大学,内蒙古大学等西部高校的对口支援工作。2001年9月,遵照教育部+关于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的通知,精神,北京大学与新疆石河子大学又正式签署了+北京大学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暨全方位合作协议书,,全面启动对口支援计划。高校对口支援是贯彻党和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是适应中国加入BTO,高等教育国内外激烈竞争的需要,也是贯彻落实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实现科教兴国历史使命的需要。下一阶段,要按照中央和教育部的有关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严格履行协议,努力加强石河子大学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由点及面,逐步推进受援学校的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工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要把对口支援工作纳入学校的重要工作日程,派专人负责,专人管理,切实把这项工作当成一项政治任务完成好。同时也要注意调动起双方的积极性,使受援高校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以及产学研结合方面有较大的提高,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5.6 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关键在党。要认真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紧密围绕全党工作的大局,抓住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这一主题,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

1.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高等学校加强和改进民主集中制的一个关键是坚持和不断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党委对学校的整体工作具有最高决策权。2001年4月,北京大学党委常委会和校长办公会分别审议通过了+北京大学党委常委会工作规则,和+北京大学校长办公会工作规则,,规定了严格和必要的议事程序,今后要严格贯彻执行。要坚持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基本制度,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不断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2.大力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各基层党委要把基层党支部的建设始终放在工作的中心,坚持从本单位发展新的实际出发,以改革的精神研究和解决党支部建设中面临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指导党支部创造性地开展各项活动。对于党支部的基本状况,坚持定期分析,做到心中有数,在工作中要讲求实效,坚决反对形式主义。要着重解决三个问题:一是提高党支部组织生活的质量,保证组织生活有主题,有内容,经常化,制度化;二是调查了解新生党员的基本状况,加强新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提高新生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同时积极探索离退休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模式;三是加强在青年知识分子中特别是在青年教师中发展党员的工作;认真落实+中共北京大学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在青年教师中发展党员工作的意见,,切实建立党员联系青年教师的制度,加强与青年学术骨干的思想交流,扩大党组织在青年知识分子中的影响力,进一步加大在青年教师中发展党员的力度,解决我校党员中青年教师党员比例偏小的问题,打开在青年教师中发展党员工作的新局面。在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要注意考察入党积极分子的政治思想素质,严格组织发展程序,保证党员质量。

3.深入开展党建课题研究,切实加强党建阵地建设

依托北京大学党建研究会,利用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综合优势,根据北京大学党建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积极开展北京大学党建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加强“一会”(北京大学党建研究会),“一刊”(+北大党建,),“一套课题”(+北京大学党建研究课题,)建设,切实加强党建阵地建设。

4.努力推进干部制度改革,不断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制度化建设

按照中央关于+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的要求,进一步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步伐。要以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和群众参与程度为重点,提高干部工作的公开程度和透明度,尊重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积极引入竞争机制,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根据北京大学和北京医科大学合并后的新情况,进一步健全相关制度措施,逐步实现领导干部选拔任用,考核,交流,监督等工作的规范化,从制度上防止和克服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一是在年度考核的基础上,分批次,有重点地对中层领导班子进行届中考核和评估,落实干部谈话诫勉制度;二是结合机构改革,院系调整和岗位聘任,采取改任同级非领导职务,平级调岗,高职低聘,高职分流,提前退休等方式,疏通干部“能上能下”渠道;三是根据两校合并的需要,扩大干部交流范围,积极探索并完善校内交流和校外交流相结合的干部交流机制;四是严格干部离任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坚持做好干部的收入申报和重大事项报告登记工作。

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学校中层后备干部库,完善校级后备干部库,探索建立后备干部人选的培养锻炼,跟踪考察和滚动管理机制,形成一支数量充足,素质精良,专业齐全,结构合理的中层后备干部队伍。

5.全面加强党校建设,充分发挥党校培训功能

落实+中共北京大学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党校建设的意见,和+北京大学党校工作细则,的要求,明确党校的性质,任务,方针和职责。以北京大学党校(干部培训中心)为基地,以加强政治素质为基础,培养综合素质为导向,提高管理水平为重点,增强干部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系统性,逐步建构多层面,立体化的干部培训模式。通过轮训,使干部在“理论基础”“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党性修养”几方面切实得到提高。

6.加强学校思想宣传阵地建设

大力加强学校的思想宣传阵地,特别是校报,电视台,广播台等重要媒体和校园网络建设,高度重视,把握特点,认真做好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工作,并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兴利除弊,发挥网络在教学,科研,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此外,要高度重视学校的统战工作,积极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学校改革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要加强党对共青团,学生会,研究生会以及工会,教代会的领导,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努力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

北大的稳定历来事关全局,至关重要,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着眼全局的观念,高度重视学校的稳定工作。一是牢固树立着眼于发展的思想,坚信“改革是根本出路”,在发展中确保稳定。二是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用实践效果来统一大家的认识。三是对不安定因素,要尽快妥善化解,防患于未然。

总之,北京大学要始终坚持坚定正确的办学方向,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的头脑,指导学校的全部工作。注意把握好学校的舆论方向,营造良好的学术,政治和思想道德氛围,紧密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和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任务,结合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和思想实际,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理顺情绪,化解矛盾,振奋精神,凝聚力量,团结鼓劲,形成强大的合力和创新力,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六.校园规划

6.1 校园规划的整体思路和原则

6.1.1 1 总体思路

在1999年制定的校园规划基础上,总结几年来校园建设的经验教训,吸收校内外的研究成果(建议),结合学校发展的实际,合理利用空间,保持传统风格,优化功能分区,保障教学科研,改善学生住宿环境,组织好人流车流,保护好国家文物,建设具有历史文化传统的现代生态型校园。

6.1.2 2 规划理念

1.历史的传承性,北大人文精神的体现;

2.知识型社区的建设,创新的社会氛围;

3.生态型园林校园;

4.丰富和谐的景观造型;

5.与现代世界的节奏相同步;

6.可持续发展理念。

6.1.3 3 基本原则

1.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要求

按照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要求,要保护区范围内,遵循在保护中使用为主,辅之以修复性利用,基本不增建的原则;在建设控制地带,以尊重传统格局为原则,在不突破限高的前提下,充分考虑近期改造的可能性和机遇,滚动改造,合理提高空间的利用率。据此,增扩建的建筑面积余地不大(约20万平方米)。

2.近期与远期规划相结合,近期重点解决实际问题

近期重点考虑校外学生公寓和教师住宅相互置换,在校内或周边解决学生的住宿问题;同时要尽最大努力在周边征地,以解决校园空间的严重不足问题。中长期深化发展,重视全面的社会网络教育,形成一个具有北大鲜明特色的社区文化环境。

6.1.4 4 正确处理几个关系

1.学生宿舍与教学科研用地的关系

我们在考虑学生公寓建设时,必须同时考虑教学科研办公及配套设施的建设,保证教学科研用地,以达到均衡持续发展的需要。

2.办学规模与资源配置的关系

目前校园空间的有限性与事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办学规模必须加以控制。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正确处理数量和质量的关系。理想的状态应当是适度的事业规模,优质的资源配置,优秀的培养质量。

3.基本建设与环境保护治理的关系

近年来,校园环境保护治理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与基本建设投入相比,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投入还是不足的。下一阶段,要重点整治南区三角地,24—34楼之间;中部遥感楼北侧;北区红1—4楼以北地区以及校园的水系。

4.功能分区与交通组织的关系

在校园整体规划中充分考虑交通(人流,车流)的组织。在功能分区上尽量减少学生大规模,远距离的移动。教室相对集中,减少骑自行车的必要性,提倡在局部区域内步行。

在校园禁行摩托车;限行机动车,并按规定进行收费管理。

5.基本建设与基础设施配套的关系

人员,设备,房屋等大量增加,基础设施不堪重负。目前,学校已基本解决了供水问题,今年将根本解决供电问题,但随着煤改气的进行,供暖问题将日益突出,运行成本将大大增加,并且需要一大笔投入。

6.科技园.留学生公寓项目与校园整体规划的关系

科技园,留学生公寓的规划应与校园整体规划互相衔接,相得益彰,应避免出现不协调的问题。

7.增加建筑与加强管理的关系

对学校的房地产资源实行“科学规划,合理使用,加强建设,严格管理”的方针,以充分发挥其效益

正确处理以上七种关系是科学合理进行校园规划的关键。未来三年,“985”投资应适度向基本建设和校园整治倾斜,加快建设速度,加强公房管理机构,加大管理力度,严格执行管理条例,强调开源节流,既要创造必要条件,又要坚持艰苦奋斗。

大规模调整之后,在研究新增机构,规模,设施,设备等时,必须同时考虑房地产和基础设施的配置,避免先定事业,后配资源而又无资源可配的被动局面发生。

6.2 海淀校区总体规划功能分区

本次规划依据校园用地性质及实际情况将海淀校区主校园分为十一种功能区。

1.教学科研区

(1) )公共教学区

拆除原第三,四教学楼,在校园中心偏东地区建立新的公共教学区。改造现生物楼,文史楼,老地学楼,老化学楼和哲学楼为公共教学楼,并以其为公共教学区中心,向北包括第一教学楼,向南包括光华楼的大部分及电教大楼,向东包括理科楼群的教室楼,建立新的较为集中的公共教学基地。逐步将功能改造后的几栋楼的原办公设施分别迁入规划中的理科和文科教学科研区楼群,以包纳原第三,四教学楼的教学使用功能要求,并使教学设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适当改善和扩充,从而基本满足未来的公共教学要求,并且使位置和交通更为有利。

(2) )理科教学科研区

规划中的理科教学科研区集中于校园东部,燕东园南部及中关园西北部。校园东部理科教学科研区主要包括理科楼群中的新地学楼和正在建设中的生物楼以及博雅塔附近的部分理科院系用房。扩建中关园西北部的化学教学实验基地。调整改造燕东园南部的实验室用房以形成大型理科实验基地。这样各理科教学科研区相对集中于主校园外围主要出入口处,理科实验基地集中于较独立的周边园区,从而既满足大部分理科院系教学实验和办公的使用功能要求,又减少了可能的污染和干扰。

(3) )文科教学科研区

规划将学校的大部分文科研究院系设置在校园中部,西部及北部,部分迁至校园南门入口处,西门附近文科院系维持现状,一至六院维持现状,在西侧新建国际关系学院楼。这样基本形成了北部园林,南门周边,西门周边及一至六院周边几个相对集中的文科教学科研区。校园北部园林区根据该区的历史变迁,现状空间结构,结合文科的科研性质,对古园林进行清理整治,恢复古典园林风貌,并按环境的容量进行建筑设计与院系的安排,从而建立书院式的环境宜人的文科研究中心。

2.学生公寓区

(1) )南街本科生公寓区

在校园南部地带,沿当前的南墙内一带,规划南部本科生公寓区。规划保留现33,34楼,对其西面和北面的学生宿舍进行逐步拆建改造,改善内部环境,完善周边生活服务和体育活动设施,建立设施现代,管理科学的本科生公寓楼群。

(2) )西南部研究生公寓区

保留现校园西南部的研究生宿舍区,并进行部分改造和加建,解决部分研究生的住宿问题

(3) )篓斗桥博士生公寓区

在篓斗桥北部的现空置地区规划新建两栋博士生公寓楼,拆除篓斗桥最南端楼房新建博士生楼,并对篓斗桥部分楼房进行功能置换改为博士生住宿使用,从而在此地区建立博士生的集中住宿区。

(4) )中关园学生公寓区

逐步置换和改造中关园现有教职工住宅楼,教职工外迁,住宅楼在保留基本户型和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功能改造,以作为学生公寓楼使用,从而解决校内学生公寓建设的缺口。

加快中关园留学生和外国专家公寓的建设步伐,为校园内功能区域的重新划分创造必要的条件。

(5) )万柳学生公寓区

在当前校内学生宿舍面积极度短缺的情况下,在新建的万柳学生公寓区内解决部分学生的住宿问题。同时加快校内学生公寓的建设和改造,争取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进行万柳学区的功能置换,将学生迁回校内,将万柳逐步改造为教职工住宅区。

3.行政办公区

为了减少对行政办公职能的干扰和影响,此次规划尽可能保持行政办公设施的现有使用状况,规划改造未名湖北岸的全斋为行政办公区。规划行政办公楼房相对集中于未名湖周边地区,形成环湖的行政办公地带。在保护现有环境和建筑外观的基础上,改善内部设施,提高行政办公的高效率和便捷性。

4.文化交流活动区

(1) )文化交流区

以百周年纪念讲堂为中心的文化交流区力求体现北大的精神与北大的文化。并结合绿树成荫的燕南园南部改造,使此地区成为学生文化活动的场所。校园西部的正大国际交流中心和校园东部的英杰交流中心,作为国际交流会议使用。

(2) )学生活动区

在南部本科生公寓区北部建立两栋大学生活动中心,丰富学生的日常生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相互沟通与交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兴趣和爱好。

(3) )教职工活动区

对燕南园西北角进行改造,建立教职工活动中心,丰富教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教职工活动区规划要与家属园区的改造一并考虑。

5.体育活动区

现有的北大体育用地还远远没有达到国家教委所定的指标,将在如今的三教,四教处修建综合体育馆,扩东操场为标准操场,同时增加大型户外体育活动用地。形成五四体育中心,一体和二体三大块体育活动区,并在学生宿舍区内部增加体育活动场地。

6.服务设施区

在南街本科生公寓区和西南部研究生公寓区的中间地区规划一个服务设施区,包括西南部的拟建的综合性服务大楼,现学一,学三食堂处新建一个综合性的大型食堂,并在燕南园西南角新建改建新的商业服务中心,从而建成一个较为集中的服务设施区。并结合农园,燕南美食等分散的其他食堂和商业网点从而形成一个完善的服务设施系统。

7.后勤供给保障设施区

保留燕东园东部,东操南部和临湖轩南部的部分后勤供给保障设施用房和用地,以保证学校基本设施的正常高效运转。

8.医疗卫生区

继续保留和使用原校医院,并进行部分用房和设备的改造,完善医疗设施,建立现代化的高效的管理科学的医疗卫生区。

9.集中绿地

在此次规划中力求将大块的集中绿地作为一个重要的功能和景观要素,在校园内部贯通和串联着各主要的功能区,烘托和营造校园的文化氛围和静谧气氛,达到视觉上的和谐和心理上的愉悦。在北部园林区,加强对集中绿地和水面的严格保护。在南部教学和生活区,营造新的集中绿地,改善高密度的建筑群的压抑感,创造适宜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有利环境。西部自化学北楼,化学南楼,校史馆至勺海沿水系构成绿化带。从北部园林区向南,沿静园草坪绿化带至二体绿化带,再向南至规划中的燕南园绿化区和三角地绿化区,接临学生活动中心和体育活动场地的绿化地带,并向南部本科生宿舍区渗透,从而使绿化带贯穿校园南北。在其东另有一条绿化带贯穿南北并与其相接,包括五四体育场绿地,理科楼群绿地和规划中的生物楼西侧集中绿地,并接至北部园林绿化区。而周边园区也各有大型的集中绿地分布其中,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绿地系统。

10.教职工居住区

规划中的教职工居住区主要分布于周边园区,今后的建设原则是在本部不增加教师住宅,并将现有部分教师住宅滚动置换为办公科研和学生公寓用地。

11.科技园区

北京大学科技园成府片区规划建设成为沿过境道路分布的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带和商贸带,并结合集中成片开发的科研产业创新园区。

6.3 医学部校区总体规划功能分区

根据历史条件和发展规划的建设要求,医学部校区和所属医院可以规划为六个功能分区。

1.教学科研及行政区

该区位于校区中西部,为校园主体部分。包括行政1号楼,行政2号楼,生理楼,生化楼,细胞楼,解剖楼,病理楼,药学楼,公卫楼,护理楼,公共教学楼,毒理楼,中心实验楼和图书馆楼等建筑。

规划中要建设:教学大楼,科研大楼。建设完成后,可以保证医学学科的发展和教育的需求。

2.学生生活区

该区位于校园中北部区。包括学生宿舍2,3,4,5,6,7号楼和位于校园东南角的学生宿舍8号楼,也包括跃进厅学生食堂。

规划中要建设:学生宿舍1号楼,学生服务和活动中心大楼。建设完成后保证学生的住宿条件和活动生活空间。

3.体育运动区

该区位于校园中部。包括体育场,篮球排球场,体育馆。

规划中要建设:体育场改造,篮球排球场改造,游泳馆。建设完成后可以为在校学生和教职员工提供良好的体育活动空间。

4.科技开发与产业区

该区位于校园东南角。主要包括产业楼,规划建设中不再扩大。

5.临床医.教.研区

该区包括六个分区,即:第一医院区,人民医院区,第三医院区,口腔医院区,第六医院区和肿瘤医院区。临床医教研功能区发挥着医学临床学科发展,临床教育和医疗服务的功能,需要建设的任务仍然很大。

6.后勤服务与保障区

该区主体位于校园东北角。包括后勤服务的主要部门。在规划中,后勤服务部门将主要向该地区移动,后勤基本设施的改造也以该地区为中心实施。

7.家属宿舍区

该区主体位于校园东部和东南部。包括了医学部和三院的家属宿舍楼和生活设施。在规划中,要改造8号楼,9号楼,10号楼,新建青年教师公寓,新建老干部活动中心,改造和建设宿命区外部环境。

6.4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6.4.1 1 北京大学图书馆发展规划

北大图书馆在“211工程”“九五”和“985”一期期间,成功实现了各个项目的预定目标,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功能有了很大的提高,服务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同时,培养和锻炼了一支专业队伍,巩固了北大图书馆在全国高校中带头人的地位,为冲击世界先进水平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目前,世界一流大学图书馆都提出了由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转型的历史任务。主要体现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在不断地增加,与信息服务相关的技术平台,组织和管理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对服务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参与人员的知识结构也在变化。转变的结果将极大地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和支持教学科研的能力。所以“985”二期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逐步实现这个转变。

为此,图书馆将充分发挥“985”一期建设形成的优势,进一步开展数字图书馆建设,扩大的信息资源,借助先进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环境,虚拟与现实相结合,全面提高图书馆的综合服务能力,特别是在支持重点学科建设能力方面有所突破,率先在全国高校中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学术型,开放式,数字化的大学图书馆系统。

与此同时,分馆综合文献保障系统工程将基本完成,彻底改变全校图书资料管理分散的,混乱的局面,使教师和研究人员利用资料时会感到方便,快捷,有利于推行针对教员文献需求的个性化服务,有利于数字图书馆计划的实施。北京大学图书馆还将配合€ALIS二期发展的规划,进一步提高文理,医学中心文献保障作用,实现€ALIS管理中心建设目标。为实现这些目标,图书馆计划将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硬件及相关设备更新,使图书馆的设备处于最佳状态。图书馆的老馆改造工程将进一步扩大图书馆的面积,改善环境,为创造世界一流的大学图书馆提供必要的条件。

为实现上述总体目标,未来三年,图书馆将重点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1.数字图书馆工程

(1) )建设目标

努力建设一个学术型,研究型的数字图书馆,构建一个从信息资源,服务方式,服务质量和信息技术诸方面都能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的数字信息服务环境。

(2) )建设思路与内容

本阶段是将一期的工作进行提炼和升级,以期形成一个有统一思路的应用系统体系,具体体现为由完成不同任务的多个子系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软件服务平台。

• 数字资源发展(sollestiondevelopment)子系统:指对原始数字信息的管理与加工,包括采购,收集,原始加工与数据加工等。

• 数字资源存档(arshive)子系统:对包括metadata在内的原始数字资源的系统化组织,管理与保存,包括实际存档与虚拟存档(如租用的资源)等。

• 数字资源访问(assezz)与内容发布(delivery)子系统:指建立在存档子系统上的统一访问与内容提供服务系统。

• 辅助服务子系统群:包括资源注册(regiztration),名称解析(naming),用户权限认证

(authentisation)及管理(assezzmanagement)和电子商务(e-buzinezz)等子系统。

• 扩展服务子系统群:包括推送服务(puzh),培训服务(training),虚拟咨询服务(virtual

referense)等子系统。

• 综合服务平台(Portal):该平台直接面对最终用户(读者),建立在上述各子系统的基础之上,可提供适合特定用户群的定制功能等,是数字图书馆的网上门户。

2.文献资源建设

拥有相对丰富的文献资源是保证图书馆工作服务水平和质量的基本条件。计划通过二期建设,使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中外文图书,期刊,数字化资源,特色文献等)总体达到基本满足师生们的要求。进而通过文献共享的方式,满足各种文献需求的95。以上。欧美世界著名大学图书馆投入经费数量巨大,我们暂时无法与之相比,即使是港台地区的大学图书馆每年购置文献的经费也在5000万8000万元人民币左右(其他设备等费用尚不在此列)。相比之下,北京大学图书馆的书刊经费近年虽有增加,但仍远不能满足读者的学习和科研需要,不利于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的实现。因此,今后必须加大投入,提高北大教学科研的文献保障率。

文献资源建设,计划重点加大以下几方面文献的采购力度:(1)将适当增加和调整外文期刊订购。

(2) )书,特别是重点学科和理科外文图书需要进行补救性充实;近几年要重点补充最新外文教材的收藏。

(3) )扩大中文新书购入量,并对重要图书进行精装加工。

(4) )继续扩大数字资源的使用权和收藏数量,为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3.建立完善的分馆综合文献保障系统

目前,北京大学文献保障体系由校图书馆和系资料室两级组成,现共有系,所资料室40余个,它们是我校文献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在各系,所的教学和科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现有系,所资料室的设置和管理体制的弊端也日益明显,这些弊端主要表现在:由于不少系的专业内容有重复和交叉,所以各系资料室之间,资料室与校图书馆之间的藏书内容重复现象十分严重,这种不必要的重复造成图书经费的浪费,难以向读者提供现代化的信息服务。下一阶段,将建立中心图书馆和学院分馆两级管理体制,对全校文献资源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布局,节省人力,物力,减少重复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并有利于实现全校的文献资源共享,进一步提高我校的文献资源保障水平。计划只在学院及少数学科基地建立分馆。根据学校体制改革方案和学院的馆舍,设备,人员等条件,选择条件比较好的学院和学科基地设立分馆,全校分馆建设总数不超过15个,学科基础分馆不超过5个。

建设内容:

(1) )采集充足的专业文献信息

由学院和校图书馆共同筹集资金,由校图书馆负责订购大量和学院专业有关的中外文书刊和电子文献,不断补充分馆的文献资源,形成具有学院专业特色的馆藏体系,满足学院读者的专业文献需求。

(2) )采用相同的图书馆自动化管理集成系统(SIRSI),配备相应的设备,进行规范化,现代化管理。校图书馆要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将分馆的文献资源纳入校图书馆自动化系统。按统一的标准进行采购,编目,借阅和联网等。学院应为分馆配备必要的设备,校图书馆负责对分馆业务工作进行培训和指导。

4.Sirsi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硬件的更新

随着图书馆业务工作的不断开展和扩大,并考虑系统备份等方面的因素,系统对硬件平台的要求也有了新的变化。主要的变化有四个方面,详述如下:

(1) )分馆建设

自去年以来,已有五个系所图书馆作为分馆正式使用Unisorn系统。本学期计划将有四个系所图书馆作为分馆使用系统。分馆使用系统将对系统用户数和数据存储容量提出更多更大的要求。

(2) )医学部的并入

医学部图书馆及其下属的六个附属医院图书馆使用Unisorn系统,也将对系统用户数和数据存储容量提出更多更大的需求。

(3) )系统版本升级

根据系统软件商的开发计划,Unisorn系统将于今年下半年升级到新的Unisode版本。字符集由GBD到Unisode的改变意味着目前由两个字节表示的一个字符改变为由四个字节表示。这意味着相同的数据量使用的存储空间的翻倍。

(4) )硬盘备份

由于数据量的大幅度增长,同时考虑到备份的安全性和故障发生后系统恢复的及时性,系统软件商建议采用硬盘镜像备份,这样对磁盘阵列的要求也有了翻倍的需求。必须更新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硬件平台。

综合以上情况,系统软件对硬件平台的要求将大大提高。为了保证图书馆业务扩充后系统的正常运行,除了要考虑Unisorn系统软件的扩容(如增加同时用户数)外,硬件平台的扩容也是一个必须要考虑的关键问题。

建设内容:

(1) )实施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硬件平台(包括双机,存储设备,光纤交换机,磁带库等)更新。

(2) )更新和增添微机等相关设备。

5.数字图书馆研究所

由北大图书馆,€ALIS管理中心,信息技术中心和计算机系等单位共同组建的数字图书馆研究所,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现在已经成为图书馆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的实验基地,能够开展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中有关原型系统的研究和实践的实验基地,成为培养高层次,多学科交叉研究生的教学实验与实习基地。图书馆建立“数字图书馆数字化实验室”,开展传统形态文献资源的数字化标准和数字化技术研究,海量数字信息的存储管理与调度实验研究等。在信息科学中心和计算机系建立“数字图书馆关键技术实验室”,开展数字图书馆框架模式,基于BebGIS的时空语义查询,基于OAI协议的开放性互操作,基于概念模型的自动标引与智能检索等关键技术研究。

二期在承担教育部€ALIS和科技部重大项目的基础上,继续开展研究,为北大图书馆和

€ALIS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前沿技术支持。力争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6.素质教育基地(视听播放室)

由学校支持建立的图书馆素质教育基地———视听播放室,为全校师生开设音乐课和其他美育教育讲座,播放英语教育片,受到热烈欢迎。计划增加和更新部分设备。

6.4.2 2 信息网络发展规划

1.信息网络建设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进一步完善校园网络建设,增加网络资源,丰富网络服务,建立一个高速的,开放的,多媒体的计算机信息网络,为我校的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和良好的服务,总体技术(采用的信息网络技术和设备,联网的规模,应用水平等)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创办世界一流大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2.建设内容

(1) )完善管理机制,统一部署学校信息网络建设

成立北京大学信息化领导小组,组织和领导北京大学的信息化建设工作,组织研究并提出全校信息化工作的有关政策和法规,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组织规划和筛选信息化建设项目,审批信息化建设项目,协调,解决全校计算机信息网络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等。

(2) )进一步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信息网络建设是信息化的基础。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和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也会不断提出新的需求,因此,信息网络建设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不断扩充,不断更新,有一个逐步提高的发展过程。下一阶段将继续进行校园主干网扩展,改善楼内局域网设备配置,完成教师宿舍楼联网等工作。

(3) )提高网络管理,安全,运行维护水平,提高服务质量

建立监视系统,故障报警系统,统一网络用户管理系统,安全检查系统,网络管理系统,用户管理系统,提高信息网络运行,维护,管理的先进性和科学性,配置有关设备,进行软件开发。

(4) )建立网上视频会议系统

在北京大学校本部和医学部建立网上视频会议系统,用于两个校区间和校区内召开交互式视频会议,教学,培训等的使用,提高工作效率和师资利用率。尤其在医学的解剖教学中可发挥较大作用。

(5) )建设新一代北京大学管理信息系统平台

把现代信息技术引入教育行政管理是我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需要,它将带来管理观念和管理习惯的深刻变革,增强教育管理决策的科学性,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和科研工作的发展。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一流的管理,一流的管理必须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一个高水平的高效能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教育管理现代化。

下一阶段,要继续加大投入,使北京大学管理信息系统继续保持在国内领先的地位。(6)建立高性能的计算服务体系

在“科学与工程计算中心”的基础上,购置性能更高,规模更大的高性能计算机系统,丰富各种必需的专用软件包,改善高性能计算的网络计算环境,健全多层次的专业培训机制,开发和完善管理系统,开展对内,对外的广泛服务,逐步建成国家级的超计算中心。

(7)加强北京大学校园网主页及相关信息资源建设

在学校统一领导下,与新闻宣传部门共同负责北京大学校园网主页的建设和内容更新,

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强对北京大学的全面宣传。(8)推动校园软件正版化进程

采购校园版的文字处理,数据处理,图形图像处理,桌面病毒防范,多媒体制作等应用软件,供广大师生下载,为我校师生提供更多,更好,合法的系统软件工具,提高我校师生使用正版软件的意识。

(9) )建立校园I€卡系统

校园I€卡是多功能卡,具有银行储蓄,自动存取款,身份识别等功能,既可进行身份认证,又可充当电子货币,使用方便,可靠,信息量大。也可用来作为学生注册,选课,借书,上机,在医院就医等身份识别的凭证;它具有银行储蓄,自动存取款的功能,可用来发放奖贷学金,生活补助金等;作为电子货币,可用来交学费,学校食堂就餐,商店购物等。为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学校的自动化管理带来了方便。因此,校园I€卡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计划利用2年的时间完成校园I€卡系统的开发,制作和使用。

(10) )紧密跟踪当前世界信息网络技术发展的潮流,开展信息网络技术研究

我校涉及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有关学科和系,所,中心的单位很多,有着雄厚的技术资源和人才资源,下一阶段,要加强领导,开展广泛的协作,充分发挥优势,开展包括网络安全分析系统等方面的信息网络技术的研究和产品的开发,始终保持我校信息网络环境和应用的先进性,并培养出高水平的技术人才。

6.4.3 3 教育信息资源,教学环境及管理现代化建设

北京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211工程”“九五”和“985”一期期间,研制了先进的教育资源开发平台,解决了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攻克了资源平台中的多项难题和关键技术,为北京大学先进网络多媒体课件制作打下了基础。同时,中心还承担了教育部+移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研制成功了移动教育平台,开发了多个现代化无线服务系统,完成了各个项目的预定目标,目前走在国内外前列,为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目前,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已经成为信息时代高校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成为高校扩大影响,提高声誉和作出贡献的重要手段。我国虽然开始重视这方面的工作,但目前还没有一个满意的课件制作平台,鉴于此,我们将在前期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平台功能,提高平台的稳定性,建立世界一流的教育资源开发平台;在此基础上,制作更多的具有北京大学特色的名师名课,以满足社会对北大的需求和希望。同时,将充分利用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和学校有线和无线教育网,在教学过程,教学手段,教学管理和服务上开发现代化无线服务系统,建设世界先进的教学管理环境。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将重点建设以下内容:

1.教学资源平台和课件建设

发挥北大优势,提供一套完整,先进的北大教育信息资源库系统,探索并建立具有北大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应用环境和信息资源建设模式,作为适合教学和科研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础性设施,使学校的教学环境跨上新的台阶,在国内达到领先地位,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提供基础性条件。

(1)面向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的网络教育资源库系统

• 面向教师的网络多媒体课件开发平台

该平台同时支持网上在线和单用户课件开发方式。其中课件规范参考目前的标准,并根据库代码方式进行扩充。

• 面向学生的网络多媒体课件学习平台

面向学生,提供界面友好,包括内容搜索,答疑,讨论,作业管理等多功能的学习平台。

• 面向管理人员的管理软件

包括教务管理和系统管理等方面的功能。(2)教学信息资源建设

三年内制作完成120门网络课程。

建成一个较为完善的素材库。以上网络课程,可根据我校教学改革需要,从人文学部,

社会学部,信息与工程学部,理学部和医学部选择。

系统特色和创新点:操作方便,保证版权,面向对象,资源复用,教学资源丰富,学科齐全

(积累一段时间后)。

2.教学环境和管理现代化

本项目完成时,北京大学将具有国际一流的,现代化的基于有线和无线校园网的集成运行平台,教师,学生,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可随时随地交互,随时随地得到学校的信息和服务。基于这样的先进的硬件和软件环境,北京大学在教学管理,教学服务上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管理服务质量和效率上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1) )建立起国内一流的多媒体教室实时监控和无线服务系统

该系统建立在有线和无线互联网的基础上,技术先进,操作方便,提供一整套对多媒体教室高质量,高效率的管理和服务设施。管理人员可在控制中心(设在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全面监控所有多媒体教室,并可对出现的问题实施远程诊断和操作,实时解决教师遇到的问题。教师和服务人员之间可实现实时无线交互。

(2) )网上教学资源管理和课件点播系统

该系统面向全校教师和学生,提供方便丰富的教学和学习资源管理。面向教师提供方便的操作界面,授课教师可随时保存教学资源,并可随时向学生发布,在授课时方便提取。

(3) )方便灵活的教务管理和服务系统

学生,教师和教务之间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实现方便交互,学生,教师,教务及教学相关人员对教学资源的方便访问。

(4) )基于无线和有线的网上课程评估系统

该系统可按照学校教务部的要求,方便地配置评估项目。(5)远程答疑和管理系统

该系统将为远程教育提供方便及时的答疑和管理系统。

6.5 基础设施建设

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良好的办学条件。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对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适应各学科需要,配置合理,设施完好的仪器设备和教学科研用房;二是适应现代管理需求的各类办公用房;三是满足师生文化体育活动需要的设施和场地;四是满足师生就近解决餐饮的设施;五是满足当前需求并留有必要余地的供电,供暖,供气,供热,给水排水等保障能力;六是优美清洁并反映出现代文明的校园环境;七是满足师生日常需求的生活服务及学生,教职工以及国外或校外进修者,讲学者,合作者住宿所需条件。经过“985”一期建设,学校后勤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由于多年来办学经费投入不足,我校基础设施一直处于供给不足,严重老化,失修,失调的状态,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有很大缺口,后勤保障系统整体上仍未彻底摆脱被动低效的维持状况。下一阶段,学校将继续加大投入,完成校内水电暖和一部分教学科研楼改造;进一步改善学生住宿条件,一方面加大学校现有宿舍区的滚动改造,另一方面,尽快完成校外学生公寓和教师住宅置换。积极筹建生命科学学院大楼,新化学大楼,国际关系学院大楼,考古文博楼,文科楼群,艺术大楼和医学部教学大楼等,为教学科研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此外,学校将高度重视校园安全保障设施建设,争取利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建设一个初具规模,比较完备的校园安全防范体系,其中包括:视频监控系统,安防报警系统,电子门禁系统和楼宇对讲系统等。计划再投资1000万元用于此方面的建设。

面对艰巨的任务,一方面,学校要继续加大投入;另一方面,要从改革现有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入手,加快后勤社会化改革,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学校师生员工提供及时,高效,优质的后勤服务。

七.结语

跨入新世纪的北京大学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二十一世纪初叶基本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是党和国家赋予北京大学的神圣使命,也是全体北大人的共同心愿,更是北大实现振兴与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创新”为灵魂,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教育创新,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创新之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北京大学才能不断地把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事业推向前进,才能成为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军。

我们必须看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一项集“调整,改革,建设,提高”为一体的艰巨任务,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长期性和持续性等自身发展的独特规律,决定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需要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更需要党和政府持续而稳定的支持。全体北大人将满怀信心,同心同德,群策群力,锲而不舍,知难而进,为早日将北京大学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附件2 北京大学理科学科建设标志性成果

通过实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经过57年的努力,北京大学将在科学发展前沿和国家目标的学科中,结合引进与培养具有世界级学术水平的带头人,力争取得一批标志性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或者世界领先水平的创新性成果,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主战场服务。“十五”期间将重点建设一批承担国家重点项目的学科,如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973),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863,攻关项目以及长江学者计划等;支持面向二十一世纪对科技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前沿交叉学科;支持在35年内有可能将成果转换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项目等,形成新的标志性成果。

重点建设的学科及研究方向有:

数 学:基础数学及应用数学的若干重要研究方向物 理:理论物理中的若干重要领域

凝聚态物理的若干重要方向光学中的激光物理方向

核物理与核技术中的2 3个研究领域化 学:重点建设化学生物学

生命科学:细胞分化机理与细胞工程

化学基因组学

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后基因组学植物基因工程与生物技术

生物信息学

信息科学:计算机的核心技术,具有重大突破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微处理器及其支持软件系统

微电子机械集成系统

卫星通讯及空间激光通讯

原子频率标准在国防科技中的应用材料科学:新型光电功能材料

纳米科学与纳米材料,纳米电子学

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其应用环境科学:大气及水的污染治理与监测

生物多样性与保护生物学生态学

环境工程地球与空间科学:

地球物理观测与地球内部物理学考古与第四纪年代测定技术

造山带与地壳演化及陆壳增生与演化

壳幔体系的化学演化及其资源环境效应史前生命演化与环境

空间探测的综合研究

医 学:干细胞的临床应用

重大疾病基因的基础研究及基因治疗临床医学的若干重要领域

交叉学科的若干新方向:

理论生物学

纳米科学与技术

脑科学与认知科学

大规模科学与工程计算高新技术孵化:

新一代能源,高性能电池

第三代显示器材料等预期的标志性成果如下:

一.基础研究与应用科学方面

1.建设世界一流数学学科

用10年左右时间把北京大学数学科学院建设成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国际性数学研究中心和高素质科学人才基地。在现代数学(基础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主要领域内,如现代数论,低维拓扑和整体微分几何,几何分析与偏微分工程,现代分析,动力系统与常微分方程,代数几何与表示论,计算数学与大规模科学工程计算,概率与统计以及应用数学若干重要方向,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培养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知名学者。

2.全面推进化学学科发展

坚持以基础研究为中心,强调化学在科学研究中的基础和中心地位,重点发展核心化学,化学生物学和材料化学。经过努力使化学学院在国际化学界有更大的影响。以化学为本的同时,加强与物理,生物,医学等学科的协作与交流。重点发展核心化学,先进材料的化学制备与性能研究,生命科学中的化学问题。

在化学反应和催化,可控合成,理论化学等方面取得一批国际领先水平的成果。

在生物分子和生物体与化学物质的相互作用和生命过程的化学本质以及新药开发的研究,生物信息的高通量,高灵敏化学方法及其应用的研究取得突破;在国内首先实现活细胞中单个生物分子运动的检测,并应用于医学研究;开发出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新颖的生物芯片技术;建立组合化学库,发掘出具有我国自己知识产权的药物靶点及先导化合物,为我国的新药研究打下基础。

3.建设全国最大最完整的互联网信息采集与分析中心

在北京大学实现全国最大,最完整的互联网内容信息收集与仓储中心。互联网信息是多方面关注的对象,将其全面地,及时地收集,整理,存储管理起来,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北京大学应该为国家承担这样一个历史责任。建立“中国Beb信息博物馆”,形成一个能够持续收集,动态维护,仓储管理,增值开发海量互联网信息的基础设施和环境。

4.建立和发展具有原创性的力学复杂系统论

建立,发展和完善具有原创性的湍流层次结构理论和湍流旋涡动力学统计理论,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湍流多尺度结构理论和计算模型;建立包括生物与环境生态系统在内的复杂系统的理论与数值模型;建立和发展面向全国的湍流直接数值模拟与实验数据库;配合现有的大型并行机群研制开发大型的湍流模拟和并行计算软件;发展湍流多尺度结构的分析方法和手段,建立湍流复杂结构的统计描述理论;并应用湍流复杂结构的方法于湍流控制;深入研究与人体健康相关的生物力学过程,探讨人体血管内的复杂流动规律及其对大分子传质的影响,为深入研究微观血液流变学特性提供新方法,在动脉硬化的流体力学机理认识上取得突破;深入开展与环境生态系统相关的复杂系统研究,建立复杂环境生态系统的能值评价体系,并开发复杂环境生态系统的调控技术。

5.微电子机械系统研究

作为集成化感知和控制信息的高技术综合系统,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将微电子技术和精密机械加工技术相互融合,将对二十一世纪的科学技术和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并将在未来高科技战争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保障的关键技术。立足“微米⁄纳米加工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充分发挥北京大学多学科交叉的优势,形成微电子机械系统新的设计理论体系,建立先进的加工工艺,制造出一批既有世界领先水平,又能带动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微器件和系统。

6.时间—空间分辨的探针物理技术及其应用

将瞬态光学等时间分辨技术与超高空间分辨的探针物理技术(近场光学显微术,原子力显微术,扫描隧道显微术等)结合,探索出新的物理实验技术并在研究微米到亚微米尺度的物理化学过程,单个分子,特别是生物单分子的物理化学研究以及生命物质的物理研究上做出一批成果。在应用技术上发展出能用于医疗的基因探针系统,发展实时和在现场上使用的分子(包括基因)探针技术。

7.超短.超强激光在微结构材料.光功能材料和超快动力学中的前沿研究

飞秒激光的超短,超强特性为材料科学,物理学和化学等研究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手段并开创了崭新的研究领域。开展:(1)微聚合和微爆炸制备亚微米—微米尺度的微结构材料及其应用。在微结构材料的制备,新物理思想及其应用获得突破。(2)超高时间空间分辨光技术及其应用。包括泵浦—探测技术;四维显微技术;微细材料结构分析;微结构材料,有机及新型光功能材料超快光响应及其激发和弛豫动力学过程;生命和生物过程中的超快瞬态现象。

8.放射性核束物理

以晕核和超重核的发现以及国际上正在兴建的若干大科学工程为标志,核物理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活跃期,放射性核束物理是其中最受关注的内容。北京大学与科学院合作,在

5 7年内,理论工作达到国际领先,在国际会议上做大会报告;实验方面完成标志性的探测设备建设和物理测量工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国家奖励。15年左右取得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成果。

9.地震波理论及其应用

研究横向非均匀地球介质中地震波的激发与传播理论;以新的地震波理论为基础研究地球内部的精细结构以及地震震源破裂的细致过程;以新的地震波理论为基础发展石油勘探的新方法,新技术。预期成果:力争在地震波理论方面有所突破。

10.空间探测的综合研究

空间科学是包括空间物理学,空间天气学,空间环境学,空间微重力,空间生命科学和空间天文学的新兴交叉学科,而空间探测是空间科学的实验基础。空间科学已经成为国际科学,政治,经济和军事争夺的热点。北京大学是我国空间探测研究计划“双星计划”的主要发起和参与单位,也是欧洲空间局€1uzter卫星星座探测计划的参加单位。在地面间接探测中,通过电离层多普勒探测和全球定位探测,太阳风和磁暴研究和执行十五863项目,参加“双星计划”“120度经度子午工程”,空间站计划以及未来的登月计划等获得我们自己的探测数据,做出原创性科研成果。

11.植物功能基因组学研究

随着双子叶植物拟南芥(2000年)和单子叶植物水稻(2002年)的基因组项目的相继完成,人们已经在基因水平上了解了这两种高等植物的组成和结构,因此,植物功能基因组学立刻成为国际植物生物学研究前沿的一个焦点。建立大型高通量基因研究平台,蛋白组学研究技术平台和大规模植物转化平台这三个先进的技术平台,把北京大学生命科学植物学研究的整体水平提高到接近国际水平;在植物功能基因组学研究领域突破,做出世界水平的研究成果;建成一个完善的,有10万个突变体单株的拟南芥植物库,将此数据向全世界公布,获得25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控制重要农艺性状的,具有开发和应用前景的基因。

12.碳代谢与固氮及氮代谢的基因调控网络

在碳代谢基因调控体系和固氮及氮代谢基因调控体系的基础上揭示碳代谢与固氮及氮代谢三者之间的分子调控网络,揭示存在于微生物体内的碳代谢与固氮及氮代谢之间的基因调控网络及其调控机理,建立起大型高通量基因表达研究平台,把北京大学生命科学生物固氮基因调控网络研究的整体水平提高到国际前沿水平;利用蛋白组研究技术和基因芯片技术,研究异型胞分化和格式形成的分子机理,并取得突破性成果。使我校在微生物细胞分化和形成研究及在光合作用与固氮作用相互关系方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获得数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控制重要农艺性状的,具有开发和应用前景的基因。

13.重要功能蛋白质的结构和生物信息学

建立结构生物学中心(包括800MHz核磁共振波谱仪,生物大分子晶体结构测定实验室等),生物信息学中心及计算生物学中心,综合各学科优势形成一个在后基因组时代进行基因的结构与功能研究的学科群。建立整套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通量蛋白质结构研究的技术平台,包括高通量蛋白质表达与提纯系统;高通量晶体生长条件筛选系统;快速蛋白结构测定方法,特别是单波长反差散射法;蛋白质与其他分子相互作用研究技术。每年测定35个重要功能蛋白质分子的结构。在完成基本技术平台建立的基础上,结合生物信息学的分析手段,研究较有创新意义的重要功能蛋白质的结构,特别是具有药物或药物靶标价值的蛋白质分子。得到12具有开发意义的候选新药,同时与产业化相结合。采用生物信息技术高通量挖掘和评价平台,围绕疾病基因组和药物基因组展开,建立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新药和药靶挖掘技术,利用上述平台发现新药或药靶35个。

14.软硬件协同设计与系统芯片

根据国际科技和产业发展趋势,充分发挥我校在计算机软件及微电子学领域技术,人才,体制上的优势,通过研制一整套支持我国软硬件协同设计的综合基础设施,在ASI€设计,嵌入式微处理器IP核的研究及开发,芯片级系统设计等方面取得标志性成果。建立国家级微处理器和系统芯片的研究中心,在未来15年内,推出实用的微处理器和系统芯片产品,推进我国微处理器产业的发展,并在微处理器结构,系统芯片设计方法学等研究领域取得国际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在现代微处理器结构,优化编译,操作系统,计算机模拟和性能评测,软硬件协同设计,系统芯片(Syztem—on—a—€hip)设计。支持系统芯片开发的软硬件协同设计,协同验证平台。立足自主的微处理器核,集成电路IP核和系统软件平台,推进众志(Unity)系列系统芯片及系统软件的实用化和产业化。

15.大气环境化学与物理

利用多种研究手段和开展系统研究的能力,进行大气环境化学和大气环境模拟与控制两个学科方向研究。将研究成果转化成为国家和地方政府进行科学决策的依据。建成具有国际水平的有机示踪物实验室;建成我国第一家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室内环境污染与健康研究实验室,三年内取得国家认证,为“绿色奥运”及重要建设项目服务;通过对大气复合污染的化学动力学机制的深入研究,在区域大气复合污染成因及调控原理的基础理论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开展沙尘暴中细颗粒物表面的多相复合化学反应及机理研究,揭示沙尘暴中细颗粒物对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影响的机理;开展青藏高原低层大气氧化性及城市污染特征的研究,研究臭氧总量减小和UV-B辐射加强下,青藏高原低层大气氧化性及城市污染特征。为制订西部城市发展战略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为制订和评估我国履行+蒙特利尔议定书,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16.碳循环过程及其驱动机制及对全球变化的反应

“碳循环过程及其驱动机制及对全球变化的反应”和“重要生态过渡带生态恢复机制”两个生态学前沿领域的研究工作。这两个工作涉及我国在+京都议定书,履约过程中最大限度争取国家利益和我国在今后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率先解决的重要问题。特别定位站所在地坝上地区,不但是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关系到首都经济圈生态安全的关键地区。在我国北方地区典型植物种类对环境条件的生理适应机制,我国温带草原碳循环过程,机理及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坝上重要生态过渡带地区的生态恢复机制等方取得重要成果。

17.环境生物地球化学

以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为重点的有毒有害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归宿和效应,侧重污染物生物有效性,区域环境效应和风险分析。这方面研究不仅是国际这方面研究的热点领域,也是实施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迫切需要。预期标志性成果:

•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区域环境地球化学过程及效应;

• 水生生物种群灭绝为尺度的内分泌干扰物质生态风险评价。

18.纳米电子学基础研究

以北京大学主持的973项目纳电子器件的材料科学为基础:(1)开展以碳元素为主的有机,无机复合材料的纳电子器件的材料研究,提出从碳纳米材料切入研究纳电子器件,发挥交叉学科优势,从实验和理论上探索新型纳电子器件的结构,特性和机理;(2)新型电子发射源:研究具有超强度,高亮度和相干特性的弹道电子发射源(Beezer);(3)新型平板显示器:研制金属纳米线阵列场发射平板显示器及其市场化。

19.以遥现为背景的图像压缩与解压专用硬件实现

研究基于小波分析的高压缩比,高复现图像质量和便于硬件实现的彩色序列图像压缩与复现,进一步优化定型。在满足共享高通道带宽总体指标及监视分辨率需求的前提下,研究压缩比和复现质量多水平档次,并在DMS控制在动态可变的软硬件系统。将实现对于普通电视机图像的实时采集,压缩和复现,应用于电视电话和电视监控等领域。推出图像压缩芯片,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20.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关键技术研究

(1)空间信息共享与处理技术。研究在网络分别环境下异构空间信息的共享技术。(2)空间信息压缩网络传输技术。研究适于国土资源和区域经济信息的高压缩比,高复现图像质量的快速压缩和复现技术。预计在空间信息共享技术和空间信息压缩与复现技术方面取得一批有创造性的重大成果,将作为关键技术用于“国土资源和区域精良信息系统”中,将提供关于国家土地资源,土地利用,水资源,森林,地质,矿产,海洋,区域经济等大量数据,从而形成我国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雏形。

21.螺旋波动力学研究

螺旋波动力学工作包括:(1)非线性科学的最前沿课题:反应扩散系统中螺旋波失稳的研究。(2)图灵斑图中斑图选择的研究。图灵斑图的高级分叉或斑图的三维投影的争论的实验与理论工作。

二.技术与产学研基地项目

高水平的基础研究工作不但在学术上有重要影响,而且可转化为生产力,为国民经济作出重要贡献。除了以上在基础研究与应用科学项目以外,北京大学还将在以下技术科学与产学研结合的基地建设方面做出工作。

1.先进高速大容量光通信系统

随着光通信研究发展,现代一切需求,如经济发展,战场,社会生活等都同信息相关。将来,如高清晰度电视HDTV(16Mbit⁄z),战场通信(2.8Tbit⁄z),灵境(Teleprezense,15Tbit⁄z)等更是需要大容量系统和设备的支撑。拟结合我们已有的国家86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产业部重大项目,实验上正式研究40Gb⁄z的技术突破。目标为:在上述重大项目基础上,增加下述功能进行实验,实验系统整体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单元技术的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 )实现40Gb⁄z波长转发器;

(2) )系统中实现40Gb⁄z传输速率的克服色度色散,偏振模色散,非线性效应,进行RA-

MAN+EDFA光放大,传输距离100150公里。

2.宽禁带半导体与新型发光器件

在发展蓝光LED(发光二极管)的物理基础上,发展GaN基的绿光LED和蓝光的激光二极管,进而发展利用蓝光LED的白光LED,在其物理过程和工艺过程上做出重要的工作。应用技术上:把蓝光LED和绿光LED产业化,并建立规模白光LED的生产。

3.以重大疾病为目标的新药开发

在北京大学校本部和医学部国家重点实验室,药业和化工研究开发公司基础上,综合化学,药学,生物学和临床医学等学科的力量,组建药物研发基地,开展以重大疾病为目标的新药开发,化学药物,基因工程药物与中药现代化并进,至2005年形成若干新药开发成果。

附件3 北京大学文科学科建设标志性成果

北京大学在历史上是以文科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文科中人文学科底蕴深厚,社会科学学科发展势头良好。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文科要紧紧抓住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主要环节,择优扶重,提倡团队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和精品意识,力争经过

510年的建设,使文科的有些学科(如文史哲等人文学科)在国内继续保持领先地位,若干领域能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在整体水平方面能达到国内外领先地位。第一阶段可望产生以下一些标志性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历程”专题研究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专著3种)。

2.毛泽东思想研究(“毛泽东思想专题讲座”教材1种,“毛泽东思想专题研究”专著2

种)。

3.邓小平理论研究(“邓小平理论专题讲座”教材1种,“邓小平理论专题研究”专著3

种,“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当代大学生”专著1种)。

4.邓小平理论与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研究(“邓小平理论与当代中国哲学”等专著10种)。

5.第三代领导人对邓小平理论的实践和发展研究(“第三代领导人社会主义现代化论述专题讲座”教材1种,“第三代领导人社会主义现代化论述专题研究”专著3种)。

二.“中国司法制度及其改革”问题的专题研究

1.建立中国司法制度研究(包括法规和案例)资料数据库(建成全国第一库)

2.“中国经济与社会转型中的法律研究”,完成专著5种。

三.“转型经济”问题的专题研究

1.出版一套具有权威性的学术著作10种(+转型的微观经济分析,+转型的宏观经济分析,+转型的经济增长分析,+转型的国际经济分析,+转型的道德文化分析,等)。

2.围绕经济转型问题提出一系列政策建议。

四.建设国内领先的MBA案例库

出版具有权威性的MBA教材。培养大批社会急需的专门人才。

五.“中国经济中长期增长的发展战略”问题的专题研究

1.这个课题已完成研究报告,将以此为基础出版专著。

2.建设好全国唯一的“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简称€ENET)。

六.建立公共政策数据库

1.该数据库是我国第一个以公共政策和公共政策案例为数据源的大型数据库,现已初具规模。

2.计划建立我国政府决策模拟系统。

七.“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变迁”若干重大问题综合研究

1.出版+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变迁,系列研究专著。

2.开展应用伦理问题研究(包括经济伦理,生态环境伦理,生命伦理,医学伦理等),编写教材,开设课程,出版专著。

八.关于教育经济与管理的综合研究

1.“十五”期间“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的调研。提出调查报告,制订出实施方案,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集中力量,开展“社会主义条件下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研究”和“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政策研究”。

九.编撰*中华文明史+

1.编撰+中华文明史,四卷。

2.+中华文明史纲要,教材一卷。

3.计划开展中国古代优秀经典的研究。

十.国际冷战史研究

1.国际冷战史研究丛书10卷本。

2.国际冷战史电子版多媒体教材(光盘10盒)。

3.大型档案资料集

十一.清代外务部档案的整理研究

1.对首次开放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清代外务部档案,进行全面整理,计划出版全部档案。

2.出版相关的研究专著若干种。

十二.东方学综合研究

组织研究,撰写并出版+东方文化集成,100种(总预计是500种,已经出版

了43种)。

并利用研究成果举办东方学系列讲座。

十三.美学与艺术学研究

1.编写和出版+美学原理,和+艺术学概论,(高水平教材)。

2.编写和出版+中国历代美学文库,(24册,1000万字)。

3.编写和出版中国第一部+中国艺术批评史,,填补此方面研究的空白

附件4 北京大学医学学科建设标志性成果

未来三年,将力争获得一批以高影响因子为指标的,具有源头创新的高水平学术成果,实现知识创新。体现医学生物学研究水平与国际水平接轨的具体成效,在某些学科代表医学研究的最高水平。

1.完成1015个新的基因功能的研究工作,在理论上明确这些新基因主管的细胞功能的分子机制,认识生物现象本质,认识疾病本质。同时结合心血管疾病,肿瘤,儿科及老年疾病,免疫系统等疾病发生的状况,为应用提出可能的疾病诊断与治疗的新的基因靶点。

2.成功建成多种组织干细胞培养及前期应用技术,在研究干细胞生长分化规律的同时,在角膜,神经,胰岛,心肌等研究方向上取得突破,为解决相关的疾病治疗问题提供新的途径,创造新的机会。

3.建立一个较完善的亲和色谱分子烙印技术平台,完成中药样品库及信息系统的建设

(建立2000种中药和8000个提取物样品的实物样品库,建立100种中药的有效部位提取物库和500个单体化合物库,建立4000个复方,12000种药用植物和20000个单体化合物的信息系统),同时建立适合中药特点的现代质量标准。并对中药有效复方开展临床验证,五个中药二类新药的开发研究进入临床试验(获得临床批文),争取获得新药证书,同时建立完善的中药活性成分生物转化体系。

4.通过跨学科研究在单分子生物学研究中有所突破,利用单分子研究方法探讨疾病相关蛋白单分子动态行为,在单分子水平上揭示蛋白质错误折叠,相互作用,调节因素机制,深入认识生命本质,获得创新性发现。

5.在环境(如病原微生物,物理化学污染物)与疾病,预防医学方向,提出有指导意义的识别高危人群的手段,如易感基因,暴露因素等,对多基因遗传易感提出新的理论依据,研究手段。

6.对新兴的临床治疗手段提供高水平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依据。在肾病综合治疗,血液病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运动康复,肝组织损伤修复,器官移植,泌尿外科,运动损伤修复,辅助生育,难治性脊柱肿瘤外科治疗,眼外伤组织重建和视功能恢复,口腔颌面外科,仿生牙齿修复,恶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儿童行为问题综合研究等方向取得重要突破。

7.预期实现申报国家级,部级成果200项,预期实现申报专利15项,预期实现以一次性转让或合作开发的成果转让30项。

附件5北京大学校本部2003—2005年“行动计划”专项资金概算表(略)附件6北京大学医学部2003—2005年“行动计划”专项资金概算表(略)附件7北京大学各附属医院基础建设总预算(略)

附件8北京大学图书馆及信息网络建设经费预算(略)

附件9北京大学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ALIS)建设经费预算表(略)

附件10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及预算(略)

附件11北京大学校本部基础设施建设及经费预算(略)

附件12北京大学医学部及临床基础设施建设经费预算(略)

附件13北京大学2003—2005年“行动计划”专项资金概算表(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