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规划(2001年修订)

2000年4月,原北京医科大学和原北京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北京大学。为了适应合并后的新局面,2000年9月北京大学启动了规划修订工作,主要由校长许智宏和常务副校长迟惠生¸韩启德负责,发展规划部承担了具体工作。2000年10月,发展规划部连续召开了发展规划专家组会议和6场规划修订专题研讨会,并深入基层征求意见。2000年底,学校完成了医学部发展规划。2001年上半年,发展规划部一方面结合医学部发展规划,对原来的规划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另一方面进一步对校园规划部分进行细化和完善,形成了规划修订稿。2001年6月,发展规划部召集了9次专题座谈会就修订稿广泛征求意见,邀请著名学者¸离退休老同志¸各单位负责人¸工会代表¸教代会代表¸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代表¸普通教师代表共计151人次进行座谈。此外,还收到师生代表的大量书面建议。根据全校师生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学校对原修订稿又一次进行了认真修改,在2001年7月30日形成了定稿。本书收录的是2001年7月30日修改编制的文本。主要撰稿人为岳庆平¸吕斌¸王武召¸倪斌¸徐中煜。

概要

+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规划,是北京大学在二十一世纪初叶基本建成世界—流大学的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本规划是基于对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全球激烈竞争形势的客观分析,基于对国家发展目标及党和国家领导人一系列重要论述的深刻理解,基于对国内外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成功经验的深入考察,基于对北京大学百年历史经验与教训的认真总结与思考,基于对学校当前发展状况的冷静评估,采取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方式,在集中集体智慧的基础上形成的。

本规划共分六个部分,即:

一.前言

二.机遇与使命

三.改革与建设

四.步骤与前提

五.结论

六,附件

“前言”简要介绍了本规划的基本性质,历史渊源和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思想条件,强调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规划,是根据科教兴国战略和江泽民同志的重要讲话制定的到二十一世纪初叶把北京大学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是国家知识创新体系和教育部+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原北京大学和原北京医科大学“211工程”建设规划在新时期的继续丰富和提高。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以科学理论武装头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办学指导思想上有一个大提高和新飞跃,保持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只要我们把锐意改革,开拓创新,同尊重科技和教育的发展规律,发挥师生员工的积极性有机统一起来,就会使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实践健康发展。

“机遇与使命”论述了北京大学面临的历史机遇和巨大挑战,以及创建世界—流大学的客观现状,重要原则和两步走战略。强调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北京大学最重大,最难得的历史机遇,是国家赋予北京大学的庄严使命,也是北京大学面向二十一世纪振兴发展的必然选择。北京大学应该顺应时代潮流,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努力成为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军,为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应该以自己悠久而优秀的文化传统和对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卓越贡献而成为我国思想文化建设的重镇,并成为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

北京大学在中国率先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具有扎实的基础和明显的优势。但是,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北京大学还有不少差距和困难。在创建一流大学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坚持四条重要原则:一,坚持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二,坚持充分发挥现代大学的功能;三,坚持走以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四,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要采取分两步走的战略:从1999年至2005年的七年,是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基础性准备阶段;从2006年至2015年的十年,是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性起飞阶段。

“改革与建设”是本规划的主要部分。所表述的核心思想是,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实践必须以改革为动力,贯彻始终,贯穿在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

一是“深化教育改革,增强办学活力”,强调要认真贯彻“共建,调整,合作,合并”八字方针,组建一个学科更加齐全,结构更加优化,综合实力更强,办学效益更高的新北京大学。

二是“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强调培养人才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教学是学校第一位的工作。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到2005年,在校学生总数58978人,学校基本教育规模为62495名标准生,分别比2000年增加59.5。和53.7。。

三是“深化科研体制改革,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强调学术研究是大学的生命线。学校的科学研究工作要切实克服脱离实际,低水平重复,力量分散,“小而全”的现象,以提高创新能力,建立创新机制和服务现代化建设为根本导向,坚持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多学科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要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发展,区别对待;遵循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促进学科整合;重视科研体制的创新。

四是“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化,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强调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要进一步调整科研发展方向,加强技术创新,加快高新技术的商品化,产业化进程,推动产学研结合向更高的水平和层次发展。

五是“推进校内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管理水平”,强调推进校内管理体制改革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要继续深化和完善党政管理机构改革和干部制度改革,坚定不移地推行校院系三级建制,校院两级行政管理的体制,加快后勤社会化改革步伐,继续完善财务改革,优化资源配置。

六是“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强调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要立足于提高各类人员素质,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按照“压缩总量,改善结构,加强管理,减人增效,优才优用,优劳优得”的原则,加快人事制度改革。按生员比5:l,生师比10:l和教师占教职工总数的50。规划,到2005年我校将按62495名标准生的基本教育规模,建设一支8332人的教职工队伍,其中专任教师4166人。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环境和机制。培养和造就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建立起1000人左右的学术骨干队伍。加强管理骨干队伍建设,建立起300人左右的管理骨干队伍。

七是“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加快教育现代化”,强调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也是促进教育和科研工作的关键因素。要顺应世界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抓住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大机遇,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步伐,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加速实现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现代化。

八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强调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良好的办学条件。现代化的大学要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条件装备和后勤保障。面对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对基础设施建设所提出的更高要求,要加快后勤社会化改革,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通过相关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择优签约,为学校师生员工提供及时,高效,优质的后勤服务。

九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强调世界一流大学应该有一流的校园文化。北京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总要求,以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为目标,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汲取世界先进文明成果,发扬北京大学的光荣传统,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北大在长期发展和斗争历程中形成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显示的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要永远发扬光大。胸怀祖国,服务人民,高瞻远瞩,脚踏实地,抓住机遇,开拓创新,艰苦创业,顽强拼搏,同心同德,团结协作,为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而奋斗,要成为全体北大人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继续加强学校综合育人环境的建设,积极推进以思想道德建设为重点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全方位的,面向学生的服务体系。

十是“提供优质社会服务,促进大学与社会紧密结合”,强调世界一流大学不应该也不可能把自己封闭在围墙之中,“象牙塔”之内,而应该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坚定不移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服务。

十一是“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建设开放性大学”,强调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开放性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特征之一。要坚持面向世界,巩固和发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的格局,为教学科研服务,为国家的总体外交战略服务。要认真研究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等重大国际问题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提出可行的应对良策。

十二是“加强党的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强调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关键在党。要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贯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紧密围绕全党工作的大局,抓住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这一主题,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坚持从严治党,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步骤与前提”,首先指出了实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规划的指导性原则,即“既要有雄心壮志,又必须脚踏实地”。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既是时代赋予的紧迫使命,又是艰巨而复杂的长期任务,它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需要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因此,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并且在前后衔接上要有周密的设计。同时,这一规划的实施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要有通力合作的精神,每项建设都要恰当定位,并妥善处理内外部左邻右舍的关系。具体实施步骤一定要遵循“全面规划,突出重点,抓住关键,重在落实”的原则,通过试点,狠抓典型,取得经验,逐步推广。

党和国家的关心和支持是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规划能否成功实施的前提。国家对本规划实施所提供的支持环境,特别是足够的经费投入是建设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

“结论”归纳了本规划的基本观点:跨入新世纪的北京大学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在二十一世纪初叶基本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是党和国家赋予北京大学的神圣使命。只有继续坚持走改革和创新的道路,才能把北京大学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成为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军,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要加强党的建设,积极推进以思想道德建设为重点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开创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把北京大学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不仅是北京大学的学校行为,同时也是国家行为,社会行为。我们相信,有党和政府的英明领导,有社会各界的鼎力相助,有北京大学全体师生员工的团结奋斗,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一定能实现!

“附件”包括北京大学学科规划,北京大学事业规划,北京大学校园规划,北京大学附属医院规划等四个部分。

一.前言

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规划,是根据科教兴国战略和江泽民同志的重要讲话制定的到二十一世纪初叶把北京大学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党的十五大之后,我国加快推进科教兴国战略,1997年产生的新一届政府宣布把科教兴国作为本届政府的最大任务。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1998年5月4日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明了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提出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揭示了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特征。他指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这样的大学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应该是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应该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应该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这为我们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了科学指南。

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我们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了伟大的行动纲领。

+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规划,是国家知识创新体系和教育部+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原北京大学和原北京医科大学“211工程”建设规划

在新时期的继续丰富和提高。国家教育部制定了+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并把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任务列入其中。原北京大学第九次党代会和原北京医科大学第六次党代会分别明确提出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创建世界一流医科大学的奋斗目标,制定了各自的“211工程”建设规划,并于1996年起经国家批准实施。2000年4月,原北京大学与原北京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了新北京大学,北大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根据两校合并后的新情况,我们对原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规划和原北京医科大学发展规划进行了调整,修改和充实,并以此来统一全校的思想,凝聚师生的智慧与力量。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以科学理论武装头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办学指导思想上有一个大提高和新飞跃,保持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也是指导我们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强大思想武器。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指针。要以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认真学习江泽民同志及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科技,教育的一系列精辟论述,深入考察国内外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功经验,透彻分析学校的风雨历程和客观现状,对北京大学的历史使命,奋斗目标,发展战略以及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事关学校改革发展的根本问题形成科学明确的思路,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坚定不移地付诸行动。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克服因循守旧的传统习惯势力,弘扬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只要我们把锐意改革,开拓创新,同尊重科技和教育的发展规律,发挥师生员工的积极性有机统一起来,就会使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实践健康发展。

二.机遇与使命

2.1 知识经济与国力竞争中的北京大学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作为人才摇篮和知识传播,创新,应用的重要基地,正在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教育的兴衰将决定着综合国力竞争的成败。我国国民经济已经实现了两个根本转变,强烈地呼唤着高等学校进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加快教育改革发展,促进教育,科技和经济的密切结合,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大趋势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

1994年7月北大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和政府行为。这是北京大学最重大,最难得的历史机遇,是国家赋予北京大学的庄严使命,也是北京大学面向二十一世纪振兴发展的必然选择。北京大学应该顺应时代潮流,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努力成为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军,为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2.2 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与促进世界文明的北京大学

思想文化建设是国民和国格塑造的基础工程,民族精神和社会信念对于国家以昂扬的精神风貌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至关重要。步入新的世纪,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将进一步弘扬,世界先进文明成果将不断涌现,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将更加深入。北京大学应该以自己悠久而优秀的文化传统和对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卓越贡献而成为我国思想文化建设的重镇,并成为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

2.3 基础¸优势与差距¸困难

北京大学在中国率先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具有扎实的基础和明显的优势:

第一,一个世纪以来,北京大学始终跟随时代的步伐前进,成为享誉中外的著名学府。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最早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和科学,民主的思想。作为我国重要的教育,学术,文化阵地,北京大学为祖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创造了许多重大成果,为我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二,在百年办学历史上,北大与祖国和人民同甘共苦,始终围绕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以及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以振兴中华,繁荣教育为己任,英勇奋斗,艰苦创业,在长期发展和斗争历程中形成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在教学相长和传承文明中养成了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

第三,北大拥有门类比较齐全的学科体系和完整的培养体系。截至2000年10月,已有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教育科学以及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医药科学等各种学科的86个本科专业,2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177个硕士专业和155个博士专业,学科门类之多在国内大学中名列前茅。其中全国重点学科53个,在国内名列第一。

第四,北大拥有一流的学生。截至2000年10月,全校共有学生36982人,其中本专科学生13238人,硕士研究生6380人,博士研究生3019人,成人教育学生14345人。在历年高考招生中,北大新生质量一直保持第一,二位的势头。北大本科生的质量举世公认。

第五,北大拥有较强的教学科研机构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学科研成果突出。截至2000年11月,北京大学共有5个学部,16个学院,19个系,98个研究所,126个研究中心,有1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防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重点学科专业实验室,13个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0个国家文科重点研究基地,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8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防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开放实验室,6所附属医院,10所教学医院。全校现有教职工17203人,其中专任教师5519人,有教授1163人,副教授1494人。在北大教师队伍中,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42人,博士生导师885人,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0人和讲座教授7人。这些数字在全国高校中处于前列。中青年教师中入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百千万人才工程”和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工程”的人数,在全国高校中处于领先地位。在近年历次教学优秀成果奖中北大获奖数名列第一,二名;在历次科研成果奖,S€I科学论文数目榜中,北大在全国高校中也一直名列前茅。

第六,以“北大方正”为代表,北京大学在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方面,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成功之路,发挥了先锋和示范作用,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兴起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七,北大具有相对良好的办学条件。截至2000年10月,北大图书馆馆藏书刊总数达535万册,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是亚洲大学中面积最大的图书馆。校园信息网络建设已具相当规模,走在全国高校的前列。全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值达6亿元以上,校园环境优美典雅。

第八,北大具有较高的国际声望和广泛的国际联系。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大学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向广度深度发展,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的格局。截止到2001年5月,北大已经与47个国家和地区的207所院校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现有来自75个国家的外国留学生2680人。北大在百年校庆期间举办了“世界著名大学校长论坛”,海内外大学校长140多人聚集北京,探讨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但是,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北京大学还有不少差距和困难:

第一,教师中有世界影响的一流学者人数很少,吸引和汇聚拔尖人才的机制尚未形成,不少有才华的学者外流。

第二,基础研究上的原始创新成果,应用研究上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意义的研究成果较少,S€I论文数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程度较低。

第三,教育思想,人才观念还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求,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第四,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管理手段和管理观念还没有系统地形成,从而妨碍了学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水平的提高。

第五,学校办学经费不足,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且相对陈旧落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队伍和学科建设,制约了学校的发展。

第六,从外部环境而言,传统的高等学校管理体制影响了大学办学自主权的充分发挥;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社会矛盾的冲击,错误思潮的侵蚀以及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干扰,对学校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有一定的影响。

回顾历史,立足现实,前瞻未来,北京大学希望与困难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振兴,在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它将义无反顾,奋然前行,力争通过15到20年的努力,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

2.4 总体思路与战略目标

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坚持这样一些重要原则:

第一,坚持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我们的大学应当成为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军。北大只有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一流的贡献,才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第二,坚持充分发挥现代大学的功能。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是学术和人才。北大要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提供优质高效的社会服务,使自己成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摇篮,成为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成为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成为民族优秀文化同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

第三,坚持走以内涵式发展为主的道路。北大要有自己的办学特色,按照规模,结构,质量内在统一,相互协调的原则,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本校的客观实际结合起来,定位在提高上,控制规模,优化结构,保证质量,提高效益。

第四,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改革是促进发展的动力,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保证。北大要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先导,以创新为灵魂,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学校各方面的配套改革,维护学校稳定,增强办学活力,加快发展步伐。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既要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又要有切实可行的阶段性行动计划。

为此,我们采取分两步走的战略:

从1999年至2005年的七年,是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基础性准备阶段。在此阶段内将基本完成学科整合,使北京大学成为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教育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医药科学等学科门类更为齐全,结构更为合理的综合性大学;教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在科学研究以及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方面取得若干标志性的成果,甚至有所突破;通过大规模新老交替过程,一支高水平的学术队伍将初具规模;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管理手段和管理队伍基本形成;办学条件有较大改善,教职员工的生活待遇有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有明显改善;对外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拓展,国际影响进一步扩大。

从2006年至2015年的十年,是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性起飞阶段。在此阶段内,学科整合,教学改革和队伍建设将取得显著成效,建成一批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重点学科,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有公认信誉的毕业生,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企业家,成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摇篮;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医药科学的基础研究将取得一批原始创新,获得世界级大奖,应用研究将在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意义的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成为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将取得重大进展,涌现出一批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的高科技企业集团,成为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教育科学等领域的研究将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不断产生重大的思想文化成果,充分发挥国家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成为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

三.改革与建设

3.1 1 深化教育改革,增强办学活力

改革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动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深化教育改革。要认真贯彻“共建,调整,合作,合并”八字方针,组建一个学科更加齐全,结构更加优化,综合实力更强,办学效益更高的新北京大学。

要加速校本部与医学部的融合,充分发挥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巨大潜力。要抓紧推进与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兄弟院校和中国科学院等科研院所的合作或联合办学。在“十五”期间,要按照教育部的决定,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

要大力推进与北京市及其他若干省市的“共建”工作,在面向全国的同时,加强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1999年我们与北京市合作成立了“首都发展研究院”。我们要以贡献促共建,积极为首都的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和输送人才,提供科技成果和咨询服务,共同创办高科技示范区,使北大成为首都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助推器,高新技术的发源地和精神文明的辐射源。在办好海淀校区的基础上,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异地办学。

要高度重视并积极加强同国内外著名科研机构,企业的联合协作。根据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原则,建立双边,多边技术协作机制,通过相互兼职,培训等形式,加强科技人员的交流。

3.2 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

培养人才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教学是学校第一位的工作,学校的一切工作,一切人员都应当面向学生,为培养人才服务。要高度重视教学工作,在资源配置上优先保证教学需要,加大教学投入力度。

要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始终把德育放在首位,使学生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树立起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和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要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鼓励拔尖,在规范的基础上增加选择,积极丰富教学环节,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审美。要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继承人类已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勇于突破成规,在发现和创造新知识方面敢于独辟蹊径。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观念,贯彻北京大学“特色体育”的教学目标,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形成有北大特色的公共体育教育体系。

深化教学改革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需要。要切实克服专业面偏窄,人

文教育和实践环节偏弱,教育内容偏旧,教学方法偏死,培养模式单一,缺乏个性和创造性等弊端,从而使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具有宽广的视野和扎实的学术功底。我们应该运用综合性大学的独特优势,充分发挥大学在整合传统与现实,历史与未来,科学与人文,理论与实践,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努力追求通晓古今中外,兼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了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医学部分专业在2001年实行本科,硕士,博士学位连读的长学制招生计划。

在教育体系中,本科教育立足于提高素质,坚持“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积极探索和实行新的办学思路:把本科生教育放在学士,硕士,博士教育体系下的基础教育阶段;开展低年级的通识教育,高年级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实行在教师和教学计划指导下的学生自由选课为基础的学分制;研究生教育着眼于提高创新能力;继续教育重在提高层次,增强活力;留学生教育重在学历教育,改善结构。到2005年,北京在校学生总数58978人,学校基本教育规模为62495名标准生,分别比2000年增加59.5。和53,7。。在校学生中,本专科生16096人,硕士生8495人,博士生3826人,分别比2000年增加21.5。,33.2。和26.7。;留学生4750人,比2000年增加244.5。;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学生25817人,比2000年增加80。。2005年之后,基本教育规模和结构保持相对稳定。

要继续修订并全面实施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学计划,重点建设好主干基础课程,逐步开

设并改进150门素质教育通选课。教授尤其是知名教授要上基础课,建设一批水平高,体系新,教学效果好,特色鲜明,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的名牌课程和名牌教材。认真建设好文理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以及创建全国名牌课程项目,保持我校在国家教学成果中的领先地位,争取某些成果在国际上产生影响。要大力改革研究生的培养制度,全面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要积极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改进教学方法,建设高水平的继续教育基地,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充分发挥北京大学的名师效应和其他教育资源优势,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形成开放式的教育网络。

3.3 深化科研体制改革,提高科学研究水平

学术研究是大学的生命线。学校的科学研究工作要切实克服脱离实际,低水平重复,力量分散,“小而全”的现象,以提高创新能力,建立创新机制和服务现代化建设为根本导向,坚持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多学科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

在科研布局上要贯彻“稳住一头,放开一片”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积极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要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发展,区别对待。基础研究是新技术,新发明的源泉,无论现在和将来都是科技,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基础研究一旦取得突破,就会对科学技术乃至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但基础研究周期长,不可能直接面向市场。因此,基础研究决不能鼠目寸光,急功近利。必须切实克服狭隘的功利主义倾向和急于求成的浮躁情绪,坚持以学术为导向,确立战略重点,登高望远,大力加强基础研究。要高度重视源头创新,在国际学术的前沿,在我校具有优势或对未来国家建设和科学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某些基础研究领域,选准方向,结合引进与培养具有世界级学术水平的带头人,进行长期稳定的支持,努力产生一些有突破性的具有标志意义的创新成果。根据国家在“十五”期间重点支持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纳米科学,环境科学和地球科学的部署,结合我校的实际,重点支持若干领域的发展,如:数学(核心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主要前沿领域;结构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拟南芥功能基因组研究,细胞凋亡与细胞衰老机制研究,中西医结合肿瘤防治,干细胞的功能及应用;以硅为基底的分子构筑,微电子机械系统机理研究;纳米化学与纳米电子学基础研究;超短,超强激光在微结构材料科学,光功能材料科学和超快动力学中的前沿研究,时间—空间分辨的探针物理,斑图动力学,放射性核束物理,高温超导电子学,湍流理论,甲壳型液晶高分子材料研究;城市氮氧化物及区域氧化性污染的形成机制,影响及控制对策,我国江河洪水—泥沙灾害形成机理及防治研究;地震波理论及其应用,内蒙古—河北北部中新生代陆内构造变形及其动力学研究等。

应用研究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要在加强基础研究的同时,着力加强应用研究,坚定不移地以市场为导向,积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对国家和社会急需的应用研究领域,找准结合点,努力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为发展社会生产力,造福社会作出贡献。要在以下技术科学与产学研结合的基地建设方面做出工作:软硬件协同设计,高速率光纤通信网与新型卫星通信系统的研制,以遥现为背景的图像压缩与解压专用硬件,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关键技术与示范系统,宽禁带半导体与新型发光器件,稀土分离及功能材料,新型吸附剂的产业化,以肾上腺素受体为靶向的新型抗高血压药物研究。

实施创新基地建设计划。对已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重新整合,加强管理和支持力度,在国家支持下,设立若干重点实验室和跨学科交叉研究中心,推出更多的高水平成果。根据国家需要设立新的跨学科研究基地并为国家提供有显示度的贡献。支持重点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和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基地建设,增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产生一批高质量的学术成果。

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要继续保持并力争扩大领先的优势,在切实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注重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为主攻方向,加强综合研究,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为党和国家的决策服务,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规律,不断产生重大的思想文化成果。要关注和追赶科学技术的发展,善于从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中汲取营养,寻找手段,不断提高研究和认识水平。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实施若干具有重大意义和影响的专项计划和工程,大力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历程”研究,中华文明史研究,盛唐工程跨学科研究,东方学综合研究以及“中国司法制度及其改革”问题研究,“转型经济”问题研究,中国经济中长期增长的发展战略研究,建设高水平且易于推广应用的MBA案例库,组织开展“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变迁”若干重大问题综合调查研究,“十五”期间“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的调研以及中国宗教艺术实地考察等,从而出版一系列学术专著,研究报告,取得文科学科建设标志性成果。

要遵循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促进学科整合。学科的分化和综合是学术发展的两种趋势,是实现知识创新的两种途径。现代科学技术正朝着既不断分化,又不断综合的方向发展,新知识的生长点往往出现在学科的边缘和学科之间的交叉处。目前,许多学科之间已经没有截然分明的界限,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内部各分支领域以及相互间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人口,环境,生态,能源,空间等重大问题有赖于各种学科和社会力量的协同努力。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学科分化和综合的关系,促进学科整合,鼓励跨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在人类基因组,生物信息学,基础医学,新药研制与开发等方面开展合作研究,大力加强医科同文科和理科的交叉和融合,形成新的生长点,开拓新的领域,争取在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体制创新是科技创新和进步的保证。要重视科研体制的创新。重点实验室实行开放式运作,固定编制和流动编制相结合。重大科研项目实行主持人负责制。加强与兄弟院校,科研部门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实际应用部门和地方政府的联合与合作。在改革科研经费提成分配办法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要充分发挥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开放实验室以及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在知识和技术创新中的带头和示范作用。对优势明显,有希望突破的领域给予重点支持,在校内各种资源的配置上要优先保证,不搞平均主义,以尽快建成高水平的创新基地,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在二十一世纪最有希望,最有发展前途的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新材料以及环境等领域的国际竞争中,北京大学应该占有一席之地。积极促进在科学研究和发展学术方面的海内外交流与广泛合作,为我校师生参与国际竞争积极创造条件。

3.4 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化,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

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知识经济的重点不在知识本身,而在于如何把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利润。由于北大原有学科性质和办学思想的限制,虽然每年有许多高水平学术论文发表,但许多有可能转化为生产力的研究成果仍停留在论文,样品,样机或报奖阶段,失去了应有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这种情况亟待改变。要进一步调整科研发展方向,使学校的教学,科研与国家的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密切结合,将科研人员在实验室所获得的研究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为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提供源泉,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贡献。要加强技术创新,加快高新技术的商品化,产业化进程,建立高新技术的孵化基地。产学研结合要向更高的水平和层次发展,积极探索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和产业化的有效机制,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落实,使我校参与建立的高新技术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和科技教育发展的动力。

要建立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医疗技术,新型功能材料等研究开发中心,联合我校相关的院系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在信息处理及通信,软件工程,基因工程,优质动植物培育,新药开发和天然产物开发,稀土功能材料,液晶高分子材料,医用高分子材料,新型存储材料和纳米信息材料,以及医疗器械等方面,真正形成产学研一体化,为科研成果的产业化研究和工程放大提供基础条件。

要继续支持方正集团和青鸟集团,使之在35年的时间内,发展成为更具鲜明特色的大型信息企业,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强大的信息产业基地。依托北大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大力发展生物制药技术,争取在5年时间内,建成中国有影响的生物制药基地。尽快开辟新的产学研结合领域,同有关单位合作,创建新功能材料基地和智能机械基地。在北京市支持下,同海淀区密切结合,加快北京大学科技园建设,创建一流的高科技园区和高文化社区。

3.5 推进校内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管理水平

推进校内管理体制改革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要在1999年上半年党政管理机构改革的基础上,按照“理顺关系,革新设置,减员增效,转变职能”的基本思路和指导原则,继续深化和完善党政管理机构改革和干部制度改革,提高管理水平,改进服务质量。

要坚定不移地推行校院系三级建制,校院二级行政管理的体制,按照有利于教学改革,有利于学科整合,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有利于加强管理,减员增效的原则,重新调整和组合现有的院系,从而使系成为最基本的学术单位,使学院成为拥有较大自主权的管理实体,使学校成为宏观调控的决策机构。

要加快后勤社会化改革步伐。在“小机关,多实体,大服务”的基础上,要把管理,经营和服务分开,加强成本核算,实行企业化,专业化,集约化,市场化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大力提高后勤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要本着严格,公平,透明,效益的原则,继续完善财务改革。理顺学校与有关经济实体的关系,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教育基金会的作用,不断扩大财源,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壮大学校的经济实力。同时要健全财务制度,改变拨款方式,改善分配办法,实行会计人员派驻制,规范校内经济秩序,加强国有资产管理,进一步提高现有资金的使用效益。

要坚持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优化资源配置。设计必要的财务管理办法,促进学校资源的有效,有偿使用。对符合创新要求,具有良好业绩和信誉,并有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实行优先配置。杜绝学校公共资源的滥用和部门占有,完善资源共享机制及有效调度机制。

3.6 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

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当今和未来的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将成为一个国家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保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关键在人才。我们要牢固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人才难得”的观念,加快人事制度改革,把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切实抓好。

要立足于提高各类人员素质,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按照“压缩总量,改善结构,加强管理,减人增效,优才优用,优劳优得”的原则,加快人事制度改革。根据教育部“面向2l世纪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纲要”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总量与效益,结构与素质的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按生员比5:1,生师比10:1和教师占教职工总数的50。规划,到2005年我校将按62495名标准生的基本教育规模,建设一支12500人的教职工队伍,其中专任教师6250人。结构

调整的重点是压缩非教学人员的比例。随着管理体制改革的进展和向世界一流大学的迈进,人员只进不出,职务只升不降,待遇只增不减是不可能的,下岗分流,减员增效,优胜劣汰,竞争上岗势在必行。学校将采取积极分流,加强培训,发展继续教育,扩大社会服务等措施,妥善做好下岗,转岗和再就业工作。教师要实行聘任制,评聘分开。要加强考核管理,不断优化队伍,激发上进。

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环境和机制。在出人才问题上,要鼓励和支持冒尖,鼓励和支持当领头雁,鼓励和支持一马当先,这不是提倡搞个人突出,个人英雄主义,而是合乎人才成长规律的必然要求。要大力破除文人相轻,嫉贤妒能的陋习,提倡文人相亲,见贤思齐的新风,促进人才队伍的团结协作,联合攻关。要大力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的陈旧观念,提倡不拘一格出人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开创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新局面。要大力破除画地为牢,门户之见,提倡五湖四海,招贤纳士,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凝聚天下英才,通过国内外公开招聘,竞争择优,选拔优秀学术带头人和管理带头人,并采取有力措施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生活待遇,较好的工作环境和得力的科研助手,授予他们聘用人员和使用经费的自主权。要克服不讲政治的现象,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同时要严格区分政治问题与学术问题的政策界限,倡导学术自由,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营造浓厚,活跃的文化氛围,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要建立符合教学,科研和人才成长规律的人才评估体系,不断保持教学,科研队伍的前进动力和创新活力。要改善对学术队伍的管理和服务,大力提高管理水平,增强服务意识,减轻他们的额外负担,使他们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和科研中去。

培养和造就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在“跨世纪人才工程”的基础上,积极实施教育部制定的“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吸引和培养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优秀学术带头人。要通过校内选拔,校外引进和兼职借聘等多种方式,采取灵活的用人制度,建立起1000人左右的学术骨干队伍。其中,有50名左右能够站在世界科学技术前沿,领导本学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世界著名学者;有300名左右能够担任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的带头人,重大课题的牵头人,名牌课程主讲人和产学研结合的负责人,成为国内著名的专家学者;还要有600名左右能够在教学科研中担当重任,创造优秀业绩的骨干教师。

加强管理骨干队伍建设。一流的大学必须有一流的管理,一流的管理有赖于一流的干部。大学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是一种要求很高,难度很大的职业,教育管理专家是一种复合型人才。要切实克服轻视管理和管理人才的偏见,像重视学术骨干队伍那样,重视管理骨干队伍的建设,鼓励优秀学术骨干参加学校管理,建立起300人左右的管理骨干队伍。

3.7 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加快教育现代化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信息化的关键环节,也是促进教育和科研工作的关键因素。要顺应世界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抓住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大机遇,加快教育信息化的步伐。教育信息化是推进国家信息化战略的重要基础,加快教育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已经成为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信息网络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性工程。为了在二十一世纪把北大办成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加快北京大学信息网络的建设步伐,从根本上改善和促进我校师生信息交流,资源共享,科学计算和科研合作的方式和水平,从而促进我校教育和科研事业的迅速发展。

北京大学信息网络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和信息处理的前瞻技术,建立一个开放的,高速的,先进的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加速实现教学,科研和管理手段的信息化。要进一步扩展校园主干网,将目前校园网的3个主节点扩展到6个。配置4 6个高档交换机构成两个主干环:622Mbpz(或2.5Gbpz)ATM多媒体主干网和NX1Gbpz高速数据主干网;为学生和教员提供一个良好的上网环境;为教员和研究生提供高性能的网络计算环境;建立多媒体的网络教学系统和视频会议系统;建立Internet上的各种信息服务系统,丰富网上信息资源;建立一个I€校园卡系统,为学生的生活,学习提供一个自动化管理系统;建设一个全校网络环境下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管理工作现代化;建立培训中心,定期进行计算机的应用和网络应用培训;紧密跟踪当前世界信息网络技术发展的潮流,开展信息网络技术研究;加强信息网络的管理,提高运行维护水平和服务质量。

北京大学图书馆建设要积极适应教育现代化的需要,启动和实施数字图书馆工程,多馆综合文献保障系统工程,充实图书文献资源,实现多种文献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努力建成研究型,开放式,数字化的新型大学图书馆系统,争取在全面提高综合服务能力的基础上,在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某些项目上接近国际水平。

3.8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

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良好的办学条件。现代化的大学要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条件装备和后勤保障。由于多年来办学经费投入不足,我校基础设施一直处于供给不足,严重老化,失修,失调的状态;由于长期在计划体制下管理运行,后勤保障系统整体上仍未摆脱被动低效的维持状况;由于体制的局限,全校师生员工乃至家属的绝大多数生活服务由学校行政负担,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学校教学,科学研究等各项事业的发展。要逐步形成这样一种局面:北大的门槛是高的,来北大任职求学是不容易的,而进了北大各方面的条件都是比较优越的。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对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适应各学科需要的配置合理,设施完好的仪器设备和教学科研用房;二是适应现代管理需求的各类办公用房;三是满足师生文化体育活动需要的设施和场地;四是满足师生就近解决餐饮需要的设施;五是满足当前需求并留有必要余地的供电,供暖,供气,供热,给水排水等保障能力;六是优美清洁并反映出现代文明的校园环境;七是满足师生日常需求的生活服务设施;八是满足学生,教职上以及国外或校外进修者,讲学者,合作者住宿所需条件。“十五”期间,要使校园绿化率和绿化覆盖率每年增长3。。要积极筹建生命科学学院大楼,新化学大楼,国际关系学院大楼,考古文博楼,文科楼群,艺术大楼,外国留学生及专家公寓和医学部教学大楼,研究生公寓等项目,建筑面积共计227641平方米;抓紧建设万柳小区学生公寓,五道口学生公寓,45甲学生公寓;征地27.04公顷,建设北京大学科技园和继续教育基地。

面对艰巨的任务,要从改革现有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入手,使后勤服务系统逐步与学校行政剥离,转制为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同时,要加快后勤社会化改革,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通过相关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择优签约,为学校师生员工提供及时,高效,优质的后勤服务。

3.9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

世界一流大学应该有一流的校园文化。北京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为目标,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汲取世界先进文明成果,发扬北京大学的光荣传统,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既有多样化又有主旋律,既有多层次又有高品位,既反映高校共性又体现北大特色。

北大在长期发展和斗争历程中形成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显示的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生动地体现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也是北大永葆生机的重要动力。这种优良传统和精神动力,要永远发扬光大。胸怀祖国,服务人民,高瞻远瞩,脚踏实地,抓住机遇,开拓创新,艰苦创业,顽强拼搏,同心同德,团结协作,为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而奋斗,要成为全体北大人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一项集“调整,改革,建设,提高”为一体的艰巨任务,其中必然涉及观念更新,体制交替,资源的重新配置和利益格局的广泛调整。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统一认识,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凝聚力量,正确处理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群众承受程度的关系。继续加强学校综合育人环境的建设,积极推进以思想道德建设为重点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同时,还必须警惕社会上的错误思潮和不良势力对学校的干扰,防止某些社会矛盾对学校的冲击,挫败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图谋,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力量。要以师德建设为重点,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重视对社会思潮及其表现形式的研究和引导,加强对课堂,讲座,报告,广告,网站的建设和管理。教师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职能。

学生是受教育者,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我们要牢牢把握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主旋律,紧紧围绕着为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服务,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才服务,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保持优良的学风。大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大力加强和改进学生勤工助学中心,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的工作,构建全方位的,面向学生的服务体系。

3.10 提供优质社会服务,促进大学与社会紧密结合

大学的产生根源于社会的需要,社会的需要推动着大学的变革与发展。事实已经证明,“象牙塔”式的教育,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需要。世界一流大学不应该也不可能把自己封闭在围墙之中,“象牙塔”之内,而应该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坚定不移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服务。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采取多形式,多层次,多规格的办学方式,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卫星通信技术等现代高科技手段,大力开展继续教育和远程教育,以灵活的方式为社会各界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紧紧抓住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科学研究,为国家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成果。大力开展共建,在面向全国的同时,加强为地方服务,为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培养和输送人才,提供科技成果和咨询服务,以贡献促共建,以共建促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为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3.11 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建设开放性大学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开放性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特征之一。要坚持面向世界,巩固和发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的格局,为教学科研服务,为国家的总体外交战略服务。广泛开展教育,科技,文化,产业等领域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大力支持教学科研人员,管理人员之间的国际往来。系统地跟踪并研究国际上先进的科技教育成果,加快吸收的进程。采取多种方式从海外引进最优秀的学术与管理人员,加大引智工作的力度,提高外国留学生的档次。积极参加国际一流学校的联盟,充分利用国际交流网络受益。加强与外交机构和国际组织的联系,扩大学术交流的支持空间。同时,作为党和政府的智囊团和思想库,要认真研究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等重大国际问题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提出可行的应对良策。

3.12 加强党的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关键在党。要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自觉承担起学习,宣传,研究,实践“三个代表”的历史重任:在一切工作中要始终贯彻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紧密围绕全党工作的大局,抓住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这一主题,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坚持从严治党,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把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党的思想建设。要坚定不移地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着眼于事业发展和新老交替与合作,加强干部队伍和各级领导班子建设。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加强党对民主党派,共青团,学生会,研究生会以及工会,教代会的领导,在继续抓紧抓好在青年学生中发展党员的同时,特别注意在年轻教职工和优秀学术带头人中发展党员。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走群众路线,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坚持民主集中制,重要问题的决策,必须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广开渠道,集思广益,同时要善于集中,多谋善断,抓住机遇,果敢决策。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努力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

四.步骤与前提

4.1 指导原则

北京大学实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规划的指导性原则是“既要有雄心壮志,又必须脚踏实地。”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既是时代赋予的紧迫使命,又是艰巨而复杂的长期任务,它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需要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因此,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并且在前后衔接上要有周密的设计。同时,这一规划的实施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要有通力合作的精神,每项建设都要恰当定位,并妥善处理内外部左邻右舍的关系。

4.2 试点

具体实施步骤一定要遵循“全面规划,突出重点,抓住关键,重在落实”的原则,通过试点,狠抓典型,取得经验,逐步推广。

4.3 外部支持

把北京大学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这不仅仅是北京大学的学校行为,同时也是国家行为,社会行为,需要得到国家的支持和社会的帮助。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支持是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前提,充足的经费投入是建设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在实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规划的1999—2001年启动阶段,需要国家投入经费18亿元。随着规划的进一步实施,仍然需要国家的继续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

五.结论

跨入新世纪的北京大学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在二十一世纪初叶基本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是党和国家赋予北京大学的神圣使命。只有继续坚持走改革和创新的道路,才能把北京大学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成为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军,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任务,要加强党的建设,积极推进以思想道德建设为重点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开创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把北京大学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不仅是北京大学的学校行为,同时也是国家行为,社会行为。我们相信,有党和政府的英明领导,有社会各界的鼎力相助,有北京大学全体师生员工的团结奋斗,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一定能实现!

附件 1 北京大学学科规划

附件 1.1 大北京学文科学科建设标志性成果

北京大学在历史上是以文科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文科中人文学科底蕴深厚,社会科学学科发展势头良好。今后一段时期,文科要紧紧抓住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主要环节,选优择重,提倡团队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和精品意识,力争经过510年的建设,使文科整体水平在国内保持领先地位,若干领域能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近期可望产生以下一些标志性成果:

一.开展“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现实”研究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专著3种)。

2.毛泽东思想研究(“毛泽东思想专题讲座”教材1种,“毛泽东思想专题研究”专著2

种)。

3.邓小平理论研究(“邓小平理论专题讲座”教材1种,“邓小平理论专题研究”专著3

种,“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当代大学生”专著1种)。

4.邓小平理论与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研究(“邓小平理论与当代中国哲学”等专著10种)。

5.第三代领导人对邓小平理论的实践和发展研究(“第三代领导人社会主义现代化论述专题讲座”教材1种,“第三代领导人社会主义现代化论述专题研究”专著3种)。

二.开展中华文明史研究

1.编撰+中华文明史,四卷。

2.+中华文明史纲要,教材一卷。

三.开展盛唐工程跨学科研究

1.编辑+盛唐画卷,大型图录(500页,800余幅)。

2.编纂+全世界散藏敦煌文献综合分类目录,。

四.对首次开放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清代外务部档案进行整理研究

1.整理出版全部档案。

2.出版研究专著若干种。

五.开展东方学综合研究

1.出版+东方文化集成,100种。

2.举办东方学系列讲座。

六.开展“中国司法制度及其改革”问题研究

1.建设中国司法制度研究资料数据库(建成全国第一库)。

2.“中国经济与社会转型中的法律研究”,完成专著5种。

七.开展“转型经济”问题研究

1.出版一套具有权威性的学术著作10种(+转型的微观经济分析,+转型的宏观经济分析,+转型的经济增长分析,+转型的国际经济分析,+转型的道德文化分析,等)。

2.围绕经济转型问题提出一系列政策建议。

八.建设工商管理案例库

出版具有权威性的MBA教材,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高层次管理人才。

九.*中国经济中长期增长的发展战略+

已完成研究报告,以此为基础出版专著。

建设好全国唯一的“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简称€ENET)。

十.开展“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变迁”若干重大问题综合调查研究

1.出版+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变迁,系列研究专著。

2.开展应用伦理问题研究(包括经济伦理,生态环境伦理,生命伦理,医学伦理等),编写教材,开设课程,出版专著。

十一.开展“十五”期间“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的调研

提出调查报告,制订出实施方案,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十二.开展中国宗教艺术实地考察,在此基础上出一批成果

附件 1.2 北京大学理科学科建设标志性成果

通过实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经过57年的努力,北京大学将在科学发展前沿和国家目标的学科中,结合引进与培养具有世界级学术水平的带头人,力争取得一批标志性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或者世界领先水平的创新性成果。这些成果将主要来自于我校承担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973),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如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

863攻关项目,以及长江学者计划等,也包括一些居于国际先进水平的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生长点。

一.基础研究与应用科学方面

1.建设世界一流数学学科

用10年左右时间把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建设成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国际性数学研究中心和高素质科学人才培养基地。代数学(核心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主要骨干领域内,如几何分析,低维拓扑,动力系统,代数几何与表示论及生物信息论和医学统计,在总体上达到世界领先或先进水平。培养10名左右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知名学者,2 3名数学家达到在2002年世界数学家大会上做分会报告的水准。

2.湍流的理论与应用

发展湍流层次结构理论,并应用于对气候,生物等多尺度对层次复杂系统的描述;建立系统的层次结构的复杂性理论,并创立灾害性气候预测学说及基因生物信息系统分类学说;以精确,全面,细致的实验测量建立复杂湍流场的脉动变化实验数据库,彻底验证和发展复杂非均匀可压缩流场中的层次结构律;应用湍流研究新思想,完成开发新型的湍流数值模拟计算方法。总体目标是在湍流理论,实验和计算的结合上,做出一批有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

3.微电子机械系统研究

作为集成化感知和控制信息的高技术综合系统,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将微电子技术和精密机械加工技术相互融合,将对21世纪的科学技术和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并将在未来高科技战争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保障的关键技术。在今后的57年里,利用“微米⁄纳米加工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设备和技术,并充分发挥北京大学多学科交叉的优势,组织相关力量,形成微电子机械系统新的设计理论体系,建立先进的加工工艺,制造出一批既有世界领先水平,又能带动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微器件和系统,包括微惯性系统,RFMEMS器件,微型环境控制系统,全光学MEMS,生化MEMS等。

4.时间—空间分辨的探针物理技术及其应用

将探针物理技术(近场光学显微术,光纤光学,原子力显微术,扫描隧道显微术等)与瞬态光学等时间分辨技术相结合,探索出新的物理实验技术并在研究微米到亚微米尺度的物理化学过程,单分子的物理化学研究以及生命物质的物理研究上做出一批成果,发表高水平的文章。在应用技术上发展出能用于医疗的基因探针系统,并争取发展出实时的和在现场上使用的分子(包括基因)探针技术。

5.结构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

建立结构生物学中心(包括800MHz核磁共振波谱仪,生物大分子晶体结构测定实验室等),生物信息学中心及计算生物学中心,综合各学科优势形成一个在后基因组时代进行基因的结构与功能研究的学科群。通过学科群的建设,建立包括人类基因组数据库及其他通用的生物学数据库的中国镜像中心,同时建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据库。综合北京大学多学科的优势,集中数学,力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各学科的专家开展计算基因组学研究。除了进行基因的发现,数据库搜索,蛋白质功能指认,序列按家族分簇并与之在细胞内的功能相关联外,特别关注整个基因组序列的分析以及如何在整体上整合基因组信息,如:代谢途径分析,信号传导网络,功能聚类分析,进化模式分析,蛋白质折叠类型及基因组的结构分析等。建立跨学科的结构生物学中心,利用先进技术进行大规模,高通量的基因克隆和蛋白质表达,分离,纯化,结晶,NMR样品制备及三维结构解析,为系统地研究完整细胞或生物体中的全部生物大分子的定位,生物学途径提供结构依据。

6.超短.超强激光在微结构材料科学.光功能材料科学和超快动力学中的前沿研究

飞秒激光的超短,超强特性为材料科学,物理学和化学等研究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手段并开创了崭新的研究领域,是当前国际上现代科学研究中的重大前沿领域。围绕国际上最前沿和尚未深入的研究工作,结合已有的研究基础和跨学科综合优势,开展如下研究内容:

(1) )微聚合和微爆炸制备亚微米—微米尺度的微结构材料及其应用。包括材料的选取,微爆炸的物理机制,规则立体微结构的制备,光子晶体及相关物理研究,三维光数据存储等。在微结构材料的制备,新物理思想及其应用方面获得突破。

(2) )超高时间,空间分辨光技术及其应用。包括泵浦—探测技术;四维显微技术;微细材料结构分析;微结构材料,有机及新型光功能材料超快光响应及其激发和弛豫动力学过程;生命和生物过程中的超快瞬态现象。在分子至介观尺度上进行新的研究和分析,揭示出新的规律。

7.放射性核束物理

以晕核和超重核的发现以及世界上(包括我国)正在兴建的若干大科学工程为标志,核物理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活跃期,其中最受关注的内容,就是放射性核束物理。北京大学的课题组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积累和引进优秀人才,已经具备国际先进的理论工作和基础很好的实验工作,并与中国科学院合作成立了围绕兰州大科学工程的第一个青年核物理中心。北大组在物理基础和年轻人才队伍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5 7年内,理论工作方面达到国际领先,在正式国际会议上做大会报告;实验方面完成标志性的探测设备建设和物理测量工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国家奖励。15年左右取得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成果。

8.地震波理论及其应用

研究横向非均匀地球介质中地震波的激发与传播理论;以新的地震波理论为基础研究地球内部的精细结构以及地震震源破裂的细致过程;以新的地震波理论为基础发展石油勘探的新方法,新技术。预期成果:力争在地震波理论方面有所突破;平均每年至少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10篇论文。

9.以硅为基底的分子构筑

硅是最常见的半导体材料。我们的研究发现,用光化学方法能够可控地将有机分子组装到平整的硅基底上,得到非常稳定,致密的有机膜,进而可以将特定功能的分子构筑上去。以硅为基底进行分子构筑,是当前表面分子构筑组装技术中最有希望器件化的。将DNA片段组装到硅基底上,发展疾病诊断的生物技术和将DNA模拟物组装到硅基底上发展清洁能源的仿生技术,以及发展其他器件的应用基础研究,有望在5 7年内取得重要创新成果。

10.甲壳型液晶高分子材料

甲壳型液晶高分子是由北京大学最先提出并成功合成出的一类新型液晶高分子。它的性能与主链型液晶高分子相似但可以用较容易的合成侧链型液晶高分子的方法制备;它可以作为具有控制结构的模型材料;可以通过熔体加工制成纤维并具有异常的分子结构和熔体历史效应;它容易实现高度分子链取向,液晶相温度范围非常宽,热稳定性高;它是液晶高分子的一个新概念。甲壳型液晶高分子的概念一经提出即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的著名科学家曾多次发表文章证明该概念的正确性,美国杜邦公司曾向我们索要样品以跟踪研究。最近美国空军组织了10所大学和公司参加的液晶高分子研究项目将甲壳型液晶高分子作为下一代有希望的材料。

在新型甲壳型液晶高分子的设计,合成与基本性能的研究方面我们一直处在国际领先水平。争取在以下几方面取得突破,开发出由我国科学家首先提出并自主研制的先进材料:

(1)设计,合成不含传统意义上的液晶基元的新型液晶高分子,拓宽液晶高分子的种类,保持现有的优势。

(2)通过不对称聚合反应制备出不含手性中心的新型光学活性液晶高分子,研究它们在信息显示技术,手性药物分离等方面的应用,实现从甲壳型液晶高分子到先进功能材料的飞跃。

(3)将现有甲壳型液晶高分子的饱和主链换成共轭主链,发展发光效率高,颜色可调,

寿命长的电致发光高分子材料。

11.纳米化学与纳米电子学基础研究

运用纳米技术和针尖化学研究思想,利用局域热效应导致存储介质气化分解,形成永久性的信息记录点。在新开发的双组分电荷转移络合物存储材料上可重复地记录大面积信息点阵,最小信息点达6纳米。可以进行大面积,高可靠性的信息写入,与现行光学存储技术兼容,实现纳米级的存储。构建仅含数十个有效粒子的化学反应体系,探索非热力学体系的化学反应规律。此项工作为原创性小尺度化学研究,预计23年内确立技术基础,发表高水平文章,未来57年内取得突破,建立具有独创性的针尖化学学术体系。

研究纳米电子材料的隧穿效应,新型纳米电子器件,新型有机材料的高密度信息存储,新型纳米薄膜材料。目前我们的材料信号写入读出点尺度达到1.3纳米,国际上最好水平是10纳米,新型有机材料是北大合成的,采用真空加工技术具有北大特色,此成果被两院院士评为1997年我国十大科技进展之四。今年又实现了单壁碳纳米管站立在金膜表面上的成果,这是目前各国科学家都在追求的,它首先在北大实现了。用单壁碳纳米管做出了扫描

隧道显微镜的针尖,用这个针尖得到了石墨的原子像。该实验室还测得了单壁碳纳米管室温下具有量子特性的I-V曲线。目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实现室温下的单电子隧穿效应,进一步研究纳米电子器件的放大器,振荡器和开关器件,信息存储密度达每平方厘米1012到1013比特,制备优于10–13秒超快时间响应光电纳米薄膜材料。

12.拟南芥功能基因组研究

拟南芥基因组的全序列已于2000年被测定,而它的功能基因组将是全世界科学家的研究热点之一。北京大学和美国耶鲁大学在北大建立的“北大—耶鲁植物分子遗传学及农业生物技术联合研究中心”将构建拟南芥突变体库并将有关数据和资料建成数据库,该数据库将放在国际互联网上向全世界开放;同时在分子生物学水平进行植物发育等方面的研究,并立即将成果应用于水稻,玉米等农作物,为我国农业服务。

13.细胞凋亡与细胞衰老

细胞的衰老与凋亡是细胞的基本生命现象,具有内在的调控机制。细胞的衰老与凋亡研究对了解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对揭示多种疾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研究目标是:确定Tau蛋白的磷酸化与微管稳定性的关系,搞清早老性痴呆症患者神经元内微管结构紊乱的原因;阐明神经生长抑制因子的功能;克隆参与衰老调控的基因或基因群,分析细胞病理性凋亡与老年性疾病的关系,提出延缓或逆转细胞衰老的新途径;发现细胞凋亡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几种调控因子,并阐明起作用机理,并寻找诱发癌细胞凋亡的药物,研究起作用机理。发表具有国际水平的论文。

14.北京大学软硬件协同设计

主要研究内容:根据国际科技和产业发展趋势,充分发挥我校在计算机软件及微电子学领域技术,人才,体制上的优势,通过研制一整套支持我国软硬件协同设计的综合基础设施,在ASI€设计,嵌入式微处理器IP核的研究及开发,芯片级系统设计等方面取得标志性成果。

预期标志性成果:

(1) )建立我国自主版权的软硬件协同设计基础设施;

(2) )建立我国急需的支持微处理器正向设计的基础设施;

(3) )通过设计实现实用的嵌入式处理器和芯片级系统,使得我国在该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4) )建立一套支持教学和专业人才培训的模拟和实验环境。

15.内蒙古—河北北部中新生代陆内构造变形及其动力学研究

北京大学地质学系以郑亚东教授为核心的研究组,以及由钱祥麟,郑亚东教授执行的国际合作计划,先后确定了北京怀柔云蒙山大型伸展构造,中国第一个科迪勒拉型变质核杂岩,中蒙边界世界最大的巨大型推复构造。其重要研究进展引起了国内外地质学家的广泛重视,继郑亚东教授之后各国地质学家纷纷前往中国内蒙古进行相关研究,确认郑亚东教授的研究成果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进一步研究的关键地质问题为:(1)陆内构造变形的几何学和运动学;(2)构造变形的年代学;(3)构造变形的动力学机理;(4)流体与构造变形的关系。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可望在35年内取得重大突破。提交世界一流水平成果的方式为:(1)在世界一流的地学杂志上发表论文若干篇;(2)国际地质大会上做大会报告,并作为分会特约主持人。

16.中国江河洪水—泥沙灾害形成机理及防治研究

中国江河独特的泥沙问题已使许多大江大河连年出现“小水大灾”的怪现象。针对这一新问题,去年由北京大学主持开展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重大项目。这一众多学者参与的国家重大项目以揭示大江大河“小水大灾”形成机理及防治方法为明确预期目标,开展一年就取得了很大进展,第一阶段的成果在中,美,英国际会议上做特邀报告后引起很大反响。为此,加拿大€IDA出资加入研究;国家防汛指挥部出资支持扩大研究;美国风险研究主席Roger教授郑重提出带一队一流专家和经费加入研究;中国,美国和德国基金会分别出资支持本项目并开展了定期双边学术讨论会。无疑,这一研究的重要性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而独特的科学价值和第一阶段出色的开端已奠定了本项研究在57年后一定能取得具有世界领先水平和应用价值成果的基础。

17.以遥现为背景的图像压缩与解压专用硬件实现

研究基于小波分析的高压缩比,高复现图像质量和便于硬件实现的彩色序列图像压缩与复现,进一步优化定型。在满足共享2Mbpz通道带宽总体指标及监视分辨率需求的前提下,研究压缩比和复现质量多水平档次,并在DMS控制在动态可变的软硬件系统。将实现对于普通电视机图像的实时采集,压缩和复现,应用于电视电话和电视监控等领域。争取在JPEG2000标准颁布时,率先推出图像压缩芯片,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18.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包括:(1)空间信息共享与处理技术。研究在网络分别环境下异构空间信息的共享技术;(2)空间信息压缩网络传输技术。研究适于国土资源和区域经济信息的高压缩比,高复现图像质量的快速压缩和复现技术。预计在空间信息共享技术和空间信息压缩与复现技术方面取得一批有创造性的重大成果,将作为关键技术用于“国土资源和区域精良信息系统”中,将提供关于国家土地资源,土地利用,水资源,森林,地质,矿产,海洋,区域经济等大量数据,从而形成我国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雏形。

19.城市氮氧化物及区域氧化性污染的形成机制.影响及控制对策

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以北京,上海和广州等为代表的城市的大气污染特征正发生深刻的变化。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氧化性污染将成为我国新世纪环境问题的焦点,这一问题的基础研究也是世界性的科学难题。瞄准这一重大趋势,北京大学拟在5 7年的时间内,集中优势在以下方面取得突破:光化学氧化性污染的非线性过程;瞬态高活性自由基的在线测量技术;区域氧化性污染的生物标记物和协同作用;以及城市氮氧化物及区域氧化性污染的控制技术和政策体系。

20.稀土分离及功能材料

这是由我校主持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973)的部分内容,包括:(1)稀土分离理论,工艺及应用:解决目前国内外都面临的重稀土溶剂萃取分离体系及工艺设计理论方面的难题,获得具有我国特色的工艺设计理论和有知识产权的实际生产流程,研究和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2)稀土功能材料:充分利用在稀土配位化学方面的研究积累和稀土在磁,光,电等方面本征特性,结合纳米材料(纳米晶体,纳米晶薄膜)的软化学制备手段,针对稀土掺杂的半导体和氧化物光学材料,稀土⁄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磁光,巨磁电阻材料和电解质材料,分子基功能材料等诸方面,建立完备的制备和表征方法,在所述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在国际上拥有一席之地。

21.斑图动力学研究

我校斑图动力学研究小组的工作处在国际研究前沿,属于国际先进水平。本项工作包括两部分:(1)反应扩散系统中螺旋波失稳的研究。这是非线性科学的最前沿课题之一。课题负责人欧阳颀于1996年第一次发现了螺旋波的对流失稳现象,文章在Nature发表后引起很大反响。今年又系统研究了螺旋波的另一类失稳机制,即多普勒失稳。对第三类失稳机制,即扭曲失稳已有理论讨论。通过研究对流失稳与实验中寻找扭曲失稳,发表2 3篇高质量文章。在研究螺旋波的控制中探索一种实时控制模型。(2)图灵斑图中斑图选择的研究。课题负责人于1994年首次发现复杂形态的图灵斑图,即“黑眼”图形以来,在国际上引起图灵斑图的高级分叉或斑图的三维投影的争论。国际同行希望我们设计实验对两种理论做出决断。实验结果将引起国际同行的重视。

二.技术与产学研基地项目

高水平的基础研究工作不但在学术上有重要影响,而且可转化为生产力,为国民经济作出重要贡献。除了以上我校在基础研究与应用科学项目以外,北京大学还将在以下技术科学与产学研结合的基地建设方面做出工作。

1.高速率光纤通信网与新型卫星通信系统的研制

含双网结构的波分复用光网(BDM)研究,BDM全光网(包括可变节点)研究,光通信中关键波导器件的研究,20Gb⁄z和40Gb⁄z波分复用光纤传输系统开发研究,高速光纤通信系统色散机理研究等。目前已经通过多项部级鉴定,获得部级和国家科技进步奖,形成了我国自己的知识产权,部分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目标:BDM光网可实用,20Gb⁄z和40Gb⁄z波分复用光纤传输系统商用化,光器件(AOTF)等达到国际水平。宽带无线接入网的研制,Du频段TDM⁄€DMA的VSAT专用网的研制和便携站的研制,基于通用小卫星平台的高中低轨道通信卫星系统,用户信号检测和干扰消除技术研究等。卫星通信实验室长期承担军用通信系统研制任务,为国家科技发展作出了贡献。目标:三年内研制出新型卫星通信设备,可供国防实用。

2.基于高温超导电子学和相关的物理研究

在高温超导电子学研究的基础上,如对高温超导体中的晶界,小尺度非均匀性的研究和非平衡超导电性的研究,将目前量子干涉器件的灵敏度提高一个量级,达到世界最好水平,并开发出它在医疗技术(如心磁图仪)和地球物理勘探上的进入市场的产品(如大地磁场探测仪)。

3.宽禁带半导体与新型发光器件

在发展蓝光LED(发光二极管)的物理基础上,发展GaN基的绿光LED和蓝光的激光二极管,进而发展利用蓝光LED的白光LED,在其物理过程和工艺过程上作出重要的工作。应用技术上:把蓝光LED和绿光LED产业化,并建立小规模白光LED的生产。

4.新型吸附剂的产业化

北大固体表面化学组首次发现并在理论和实验上证明许多固体化合物可在载体表面自发单层分散,为催化剂,吸附剂及其他有关材料研制提供了新的原理。取得居国际领先水平的成果,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该研究组利用单层分散原理,设计制得一氧化碳吸附剂性能明显优于国外同类产品,已获国内外专利。最新研制新型空分制氧吸附剂,此吸附剂

是国际上刚出现的新产品,外国公司不卖给中国。我们自己进行研究开发获得突破,使一种稀有元素的单程利用率由目前国外约15。提高到接近100。,质量达国际先进水平,生产成本低于国外方法,有很强的竞争力,有可能大量出口。

5.以肾上腺素受体为靶向的新型抗高血压药物研究

在北大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药业和化工研究开发公司基础上,结合与北医合并的优势,着手组建新的研发基地,开展以肾上腺素受体为靶向的新型抗高血压药物研究。目前在基因药物(如a-干扰素)等方面已经取得初步成功经验。在新型基因芯片⁄基因探针的模型建立,DNA探针的荧光标记方面已经做出新的探索。

附件 1.3 北京大学医学部学科建设规划

在北京大学的统一规划下,医学部学科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在“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的基础上,充分利用863,973和985等项目,重点支持一些前沿,方向性和交叉学科的发展,加快促进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的结合,在基础与临床的实际应用中取得标志性成果,为国家卫生政策的制定和疾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医药结合,开展新药的研制与开发。

“211工程”建设和“九五”期间建设项目,其重点都在学科上。重点建设的生理学,医学免疫学,病理学,医学细胞分子生物学,生殖医学与发育,内科学,外科学,口腔医学,精神病学与精神卫生学,现代药学及新药研究等10个学科领域,目前都接近最后验收阶段。这些建设为学科的进一步发展,交叉,融合与重组,奠定了基础。

到2005年,学科建设的基本方针是以项目带学科,促进医学领域中各个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形成新兴的学科,并以点带面,使学科建设整体具有较强的实力。

生命科学领域中的各项研究,近几年发展迅速,特别是人类基因组工程,干细胞的研究与应用等,在国际上取得进展与突破。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和西方发达国家在这些方面处于非常接近的起跑线上。因此,我们根据原有的学科建设和科研基础,抓住能够取得标志性成果的机遇,确立以建立人类疾病基因库,干细胞医学研究与应用和中西医结合研究三大科研中心为重点,并带动与此相关的一批涵盖医学门类的学科,特别是医学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结合,应用理科与临床医疗的结合,人文学科与临床医学的结合等方面,力争在1020年内,取得重大成果,在解决人类重大疾病的防治,新药研制等重大科技项目中达到国际公认的水平。

1.干细胞研究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

分离源于胚胎或成人组织的干细胞,体外培养并诱导分化,用于修复不能再生的损毁组织和器官,这是当今生命科学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及实用价值。

本项目预计在2 3年内在中国建成国际一流的细胞组织工程干细胞研究的临床应用中心。主要内容包括:

(1) )建立骨髓干细胞和肌肉干细胞的分离纯化和体外培养系统;

(2) )研究干细胞在不同分化阶段的基因表达状态及体外因子的调控;(3)利用干细胞移植治疗各种组织坏死性疾病。

(4)转基因及基因敲除技术,研究开发转基因及基因敲除动物模型,同时进行动物引

种,保种及繁育等研究。

经费预算:总计1600万人民币(其中1000万从其他途径解决),用于仪器设备购置及实验室改造(不包括人员及房屋费用)等以及部分研究启动经费。

2.人类疾病基因研究

人类基因组计划即将完成全部序列图谱,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开展功能基因组的研究,如何发现人类基因与疾病的关联,使基因序列转变为对人类认识自身的知识,并对这些基因加以利用,从中寻找出可供开发的宝藏,使之能够造福于人类的健康。这些工作将花费远比基因序列分析更多的时间,更大的投入和更繁重的工作量,也更加具有挑战性。我们应该抓住这一机遇,在人类后基因组(Pozt-genome)研究中做出国际一流的成果。建立人群研究现场和基地,尤其是遗传流行病学人群现场,作为基因研究基地;开展功

能基因的研究,并及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基因筛查,诊断和治疗的技术。

经多年的酝酿,在“211工程”的经费支持下和优势实验室的参与下,今年组建了北京大学人类疾病基因组研究中心,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一流配套基因研究实验室,实验室500平方米已装修改建完毕,开始进驻工作。能够完成基因克隆,基因测序,疾病基因组学研究,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SNPz),生物信息学分析,基因表达,重组蛋白纯化,人类重大疾病的信号传导机制研究,基因功能分析,基因治疗及基因药物开发等一条龙的配套科研与开发工作,使我校在这一领域进入国际先进水平。同时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疾病基因库,疾病基因生物信息库以及人类疾病标本库(血样及组织标本),为功能性基因组研究提供新鲜冷冻人体正常及病理标本。

经费预算2400万元,主要包括:人才引进经费,大型仪器,课题经费和疾病基因库,疾病基因生物信息库以及人类疾病标本库建立。

3.中西医结合研究与应用

在我国中,西医两种医学体并存,互相渗透,优势互补,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已形成中西医结合这一独立的学科。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中西医结合已成为目前世界医学的主流发展方向。当前各种疑难病症的临床和实验研究,针刺原理的实验研究,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中医舌象与脉象客观化的研究等研究成果,已受到国内,国际医学界的瞩目。在全球回归自然的热潮中,世界卫生组织开始重视传统医药学,从天然药物中开发新药已成为创制新药的重要途径和转折点。其中中药复方的研究是中西医结合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也是中医走出国门,跨进世界医学的重要途径。

中药复方在临床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要阐明中药复方的作用机理,使中药走向世界,关键是要找到复方中的药效物质及其作用部位。若能确定多数个药效物质(化学成分)及其作用部位,则可以期待阐明复方的配伍原理和作用机理。由于“药物通过施效于作用部位而发挥治疗疾病的作用”这正是西医的理论,若能证明复方的作用机理是基于配伍于复方中的有效物质合力作用于作用部位而实现的话,那么就可以认为复方的药效物质及其作用部位恰好是中医和西医这两个理论的交叉点和结合点。因此,研究确定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及其作用部位,是当前中西医结合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项目研究内容包括:选择1 2个有明确临床疗效且配伍简单的复方:

(1) )研究复方药效物质,阐明复方进入血液中的药效物质是单一化学成分还是不同化学成分的分子群,确定其化学结构。

(2) )研究复方药效物质的作用特点及作用机理,研究药效物质对疾病的作用,观察药效物质对与疾病有关的酶或因子的影响,阐明其作用点或靶点。

(3) )研究复方中药配伍的科学内涵,研究复方中各味药物的加减或不同组合,对药效物质的溶出,吸收,代谢,排泄过程的影响,最终阐明复方中各味药物及其成分对药效物质的影响。(4)在复方药效物质的研究过程中,同时研究建立简便,快速,高效和规范的化学成分

分离鉴定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5)尝试组成使用方便,质量可控,疗效突出的新复方。

经费预算:1000万元。用于在现有基础上建立现代化中药复方研究室所必需的设备及硬件条件,高水平研究人员的配套经费及研究启动经费。

附件 2 北京大学事业规划

附件 2.1 北京大学校本部队伍建设规划

一.队伍现状

1.1994年实施“211工程”时的情况

1994年底,国家正式启动了“211工程”建设计划。北京大学作为这一计划的重点建设单位之一,在这五年的改革与发展中,队伍建设取得了良好的阶段性成果。

1994年底,我校共有在职人员7427名(未含220名劳动服务公司人员),其中教师2557名,非教师系列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819名,党政管理人员888名,工勤人员1614名(加上劳动服务公司220名,实为1834名)。

在2557名教师中,平均年龄46.3岁;其中教授731名,平均年龄58.6岁;副教授782名,平均年龄46.5岁;45岁以下教师1008名,占教师总数39.4。。731名教授中,45岁以下的教授仅50名,占教授总数6.8。;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382名(其中国外归国博士仅60多名),占教师总数的15.8。。

2.目前队伍状况

1995年,根据我校第九次党代会确定的“北京大学改革与发展纲要”和“211工程”建设规划,学校提出了“控制总量,调整结构,强化管理,解决难点”的近一个时期队伍建设的指导方针。经过几年的努力,教师队伍的建设,特别是中青年骨干队伍的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截止到2001年2月23日,全校共有教职工6284名(含后勤产业中心即原劳动服务公司人员,不含博士后人员),其中教学科研人员2284名,占36.3。;各类教学科研辅助人员

1517名,占24。;党政管理人员793名,占12.6。;校本部各类工勤人员1310名,占20.8。;

校医院,中小学等附设单位人员380人,占6。。

与1994年相比,在职人员总数从7647名(含原劳动服务公司)减为6284名。教师从

2557名减为2284名,生师比从10:1上升到16:1;教学科研辅助人员从1819名减为1517名;党政管理人员从888名减为793名;校本部工勤人员从1834名减为1310名。六年多来,教职工总数减少了1143名,平均每年减少190名左右,整体办学效益大大提高。

目前,教师队伍除教授年龄仍然偏老之外,整体状况亦有较大的改善。平均年龄从46.5岁降为44岁;45岁以下的教师比例从39.4。上升到60。;45岁以下的教授从6.8。上升到8。,达178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从14.9。上升到40。,达888人;其中国外归国博士从15.7,上升到36。

教师队伍状况的改善主要体现在中青年队伍的变化。这些年来,学校除了加强对现有中青年队伍的培养之外,进一步加大了对国内外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的引进和培养,使我校在百千万人才工程,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北京市等各级各类的青年人才工程中,均处于全国前列。

3.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要难点

虽然学校的队伍建设在“211工程”的实施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不论从哪一方面来说,它离世界一流大学的要求还有着很大的差距,队伍建设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首先,从整体上说,相当部分的学科都还缺乏国际级的一流学者。虽然我们在改革开放的二十年里,成长了一批中青年学术骨干,为学术界世纪之交的新老交替奠定了基础,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还未能把更多的最优秀人才吸引回来。

其次,不论是从现有队伍的整体素质,还是就教师队伍学历,职务和年龄结构而言,都还远未达到比较理想的状态。同时,要消化旧有的问题还会因为现行的体制性的问题,需要一定的时间。例如,在现有的队伍中,要调整工勤人员在整体队伍中的结构,如果仅靠队伍的自然减员,需要1520年。

再次,在吸引高层次的优秀人才和稳定一些重要岗位的人才上,我们还缺乏能同国际性人才竞争相抗衡的工作环境和生活待遇。为此,我们必须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计划中,给予应有的投入。

二.基本设想

1.两步走战略

第一步,从现在起到2005年,在队伍建设方面,稳妥推进新老交替,形成适应新世纪需要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为下一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步,从2006年到2015年,按照国际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标准,建成拥有一批世界知名学者,国内外杰出学者和优秀学子向往的著名高等学府。

2.改革的基本措施

(1) )建立一支以学校,院系两级关键岗位构成的3000名教学科研与管理骨干队伍。这支队伍占我校现有人员的47.7。。同时,建立一支由固定编制人员和流动编制人员组成一般岗位的2000人队伍,其中固定编制人员不超过1000人。

(2) )以数倍于“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津贴力度,设立北京大学特级关键岗位,招募可问鼎世界科学高峰的一流杰出人才。

(3) )以扶优扶重的政策,建立以长江特聘教授为突击队的科技攻关特区,从人财物等各方面为突击队提供必要的支持。

(4) )建立以多学科海内外杰出青年学者为主体组成的,进行国际最前沿科学研究的研究中心。

3.抓住新老交替的有利时机进行队伍建设的结构性调整

目前,除了工人队伍之外,我校各支队伍都处在新老换代时期,而且这一大规模的新老交替将陆续在今后的3—5年内完成。也就是说,今后的5年,将在客观上为我们完成队伍建设的第一步战略计划提供有利的时机和条件。为此,我校将以更大的改革步伐实施队伍建设的总量控制和结构性的调整。

4.改革人事分配制度

以转换机制为核心,通过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特殊岗位津贴制,改革职称评审制度,加强编制预算管理,最终建立以岗位聘任为核心的,固定编制和流动编制相结合的用人制度,创造一个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发挥才干的制度环境,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全面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和整体水平,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供最基础的保障。

附件 2.2 北京大学医学部队伍建设规划

一.基本点

本着立足国内和引进并重的原则,建立一系列有利于人才培养,脱颖而出的机制,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和学术氛围。与此同时,要加大管理人才的建设和培养,使之医,教,研事业,在科学有效的管理下,良性循环发展。

二.现有医教研青年骨干的培养与使用以及队伍的建设

1.从战略高度予以重视,依法加大梯队建设的力度

根据+教师法,+高等教育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学科发展促梯队建设,力争到2005年梯队结构及素质与国内其他医学院校相比居领先水平,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打下坚实的队伍基础。

2.加强对青年骨干的培养

到2005年,进一步完善新教师岗前培训,在岗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对住院医师通过规范化培训,学历教育,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等方式,对教研人员通过学位教育(在职攻读研究生,在职申请学位),高级教师研修班,国内外进修等渠道,提高青年骨干的整体素质,培养和造就一批新的青年骨干和学术带头人100名。

3.加大对青年骨干的使用,在工作中锻炼成长

大胆提拔和使用年轻骨干,敢于压担子,逐步使科,系主任年轻化,博士生导师年轻化,管理干部年轻化。积极推荐年轻骨干在社会学术团体上兼职,参加评奖。规定老专家要将培养年轻的学术接班人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完成。

4.使队伍的结构更趋合理.稳定

在三个结构上,即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达到合理。力争到2005年,青年教(医师)中具有高级职务人员所占比例达到50。,具有研究生学历人员所占比例达到80。,在校外完成某一级学历(位)教育或在校内完成其他学科学历(位)教育者所占比例达到30。以上。

5.加大扶持力度,建立激励竞争机制

设立优秀青年奖励项目,优秀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充分利用中华医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等,着重面向青年骨干。到2005年,建立起公开考核,平等竞争,按劳取酬,优劳优酬的激励机制,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使年轻骨干在平等,公开的氛围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

三.引进人才的机制

到2005年初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引进人才机制,到2010年基本完善。

1.畅通人才流动的进口和出口

到2002年基本不再大规模接收毕业生。定编设岗后,随着岗位空缺,随时向海内外公开招聘。引进人才以国际和国内公认的科研水平,学术地位为主,同时兼顾相关的综合条件。到2005年,建立起海内外医药卫生人才库。切实严格考核制度,对考核不合格的人员,执行解聘制度,使人员能够真正流动起来,打通出口。

2.实施有效的激励竞争机制

2001年底按照教育部,卫生部的有关规定,做完基础性的定编设岗工作。岗位决定后,实行“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择优录用,严格考核,合约管理”的用人机制和岗位制度。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建立“以岗定薪,优劳优薪”的激励机制。考核与聘用结合,严格实行业绩与待遇挂钩,考核与聘用结合的制度。到2005年,在增加收入的基础上,进一步拉大不同岗位津贴之间的档次,彻底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基本建立起“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机制。

3.建立有利于人才发挥创造性的环境

努力为人才发展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各职能部门牢固树立起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让人才全身心地投入到创造中。

四.加大管理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合校后,医学部要充分利用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和行政管理学院的优势,进一步优化管理队伍,加大中青年党政管理干部培养的力度。在最短的时间内,各级管理岗位上工作的职员,均要达到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学历,管理队伍具有现代科学管理专业培训经历的达到80。以上,使管理队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管理知识专业化。

附件 3 北京大学校园建设规划

附件 3.1 北京大学(海淀校区)校园建设规划

一.规划背景与现状

北京大学当今校园由海淀校区,北京大学医学部校区,昌平校区三部分组成,海淀校区为主校区。海淀校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依圆明园遗址,西临海淀乡,南接规划中的中关村西区,东邻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海淀校区由燕园,燕东园,中关园,蔚秀园,承泽园,畅春园等部分组成,其中以燕园为主校园。在区内还夹有成府居民区,市化工第五研究院,挂甲屯居民区,篓斗桥居民区等非北京大学校属用地。北京大学海淀校区现在占地168.38公顷,其中燕园主校区为106.63公顷。原燕京大学未名湖燕园区域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海淀校区的总体规划是在促进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实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背景下,根据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发展和事业发展规划提出的开放型规划。北大位于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核心,对整个园区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建立自己的科技园势在必行。但是,北京大学校园建设一直存在着用地严重不足的问题,由此导致了功能分区不合理,校园过分拥挤的现状。由于北京大学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使得大部分建设集中在未名湖以南的地区,教学科研,学生居住密度过高,难以形成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硬件环境。同时,校园四周受到北京市城市建设的诸多限制:南有北四环,北有圆明园遗址公园,东部被白颐路分割,西边有城市主干道,几乎没有继续扩展的空间。另一方面,正是由于拥有风景秀丽的未名湖和遗留下的古园林,为北大营造了一种高贵典雅的氛围,这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财富。把握历史脉搏和时代变迁,能够更好地使北大景观风格与北大人文精神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这次规划是在充分认识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努力寻求一种新型的校园空间秩序,使北京大学既能成为世界上教学,科研的学术中心,也能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

二.规划理念与指导思想

世纪之交的北京大学充满活力,肩负着科教兴国的历史使命。为此,新一轮的校园总体规划是一次开创性的规划,旨在为二十一世纪的北大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作出形象设计,造就一个具有深厚东方文化底蕴和鲜明时代特色的生态校园。

(一)规划理念

1.在北京大学海淀校区的主校园,优先考虑教学科研设施建设,创造有利于教学科研发展和文化交流的环境。

2.为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营建北京大学科技园区,促进中关村知识经济的发展。

3.北大校园文化的外延:不仅要规划围墙内的校园建设,促进北京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而且要带动邻近社区,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4.学校后勤服务社会化:为保证海淀校区拥有良好的教学科研创新环境,重点将学生宿舍,教师住宅建设纳入北京市的学生公寓建设和教师住宅建设之中,协调规划。与海淀区政府联手建设良好的周边社区文化环境,统筹考虑中关村高科技园区的社区服务,规划建设适当的学校服务型产业。

(二)规划方法

近期与远期规划相结合。近期内重在结合后勤服务社会化,对学生宿舍区进行综合改造,优先调整文科教学科研用地,营建良好的教学科研空间环境;新建北京大学科技园区,培育研发,孵化功能。经过中长期的持续发展,最终努力形成一个有鲜明北大特色的社区文化环境。

三.校园规划建设原则

第一,保持历史的传承性,体现北大的人文精神;第二,建设知识型的社区,营造创新的社区氛围;第三,建设生态型园林校园;

第四,形成丰富,和谐的景观造型;第五,与现代世界的节奏相同步;第六,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规划依据

第一,北京市总体规划;

第二,中关村科技园发展建设规划;

第三,北京大学学科发展和事业发展规划。

五.规划期限.范围和征地内容

本次规划目标长期年限为2010年,近期为2005年。

本次规划范围的总用地面积为195.42公顷,拟征地面积27.04公顷,包括:(1)白颐路北延地段两侧用地,共12.86公顷(现成府居民区及化工第五研究院的南部);(2)四环路北侧红线到北大南墙之间的地带,有7.18公顷;(3)挂甲屯地区5.31公顷;(4)篓斗桥地区

1.58 公顷,用于建设北京大学科技园和继续教育基地。

六.空间构成与功能分区

(一)空间构成

校园的功能分区有主次之分。海淀校区是主校园,是校园文化的中心,承担着公共教学,理科科研,文科研究等教学科研功能。在主校园的周边分布着北大科技园和继续教育基地。北京大学科技园中关村园区包括成府片区,南街片区,篓斗桥片区,挂甲屯片区等四个部分。成府片区侧重于研究与开发,南街片区重在科技成果的孵化,篓斗桥片区是继续教育基地,挂甲屯片区重在提供面向全社会的远程教育服务系统。

(二)功能分区

本次规划依据校园用地性质及现有情况将校园分为若干个功能区。择要介绍如下:

1.公共教学区

将公共教学区从南门一带迁至校园中心区域,形成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管理有序的新的公共教学区。

2.文化活动区

对燕南园南区采纳“只出不进”的原则,实施保护型修缮,逐步将其转变为学生与教师的文化活动场所。

3.学生公寓区

依据北京市正在实施的大学生公寓建设规划,北京市将在万柳与五道口两地为北京大学提供约20万平方米的学生公寓,其中位于五道口的约8万平方米的学生公寓计划于2002年底交付我校使用。结合学生公寓建设和管理实施社会化,在校园南部区域,沿当前的南墙一带和靠颐和园路一线,通过对现有学生宿舍的改造和改建,保留建筑面积约60000平方米的学生公寓。以保护学生公寓区整体环境为重点,将南墙适当向南推进,结合北大科技园南街片区的开发建设,在南墙南侧安排面向校内外的社区服务功能。

改造中关园南部平房区,新建留学生和外国专家公寓及博士后公寓。建成后,将目前位于勺园和朗润园的留学生公寓和外国专家公寓全部迁到中关园。

4.理科院系教学科研区

在现有的理科楼群的基础上,把理科院系教学科研区集中于校园东部,成府路南北两侧。近期在北大东门内,新地学楼的北侧建设生命科学大楼,在化学学院楼南侧新建物理化学楼。

5.文科院系教学科研区

将学校大部分的文科院系集中到校园北部,根据该区的历史变迁,空间结构现状,结合文科的科研性质,建设具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文科教学科研设施,恢复古典园林风貌。

近期文科院系建设规划:

(1) )文科楼群:地点在镜春园小湖的东侧,规划安排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包括宗教学系)等文科院系的科研办公用房。

(2) )艺术大楼:位于规划的文科楼群北侧,原木材厂位置。规划安排艺术学院的科研,

教学,办公用房(3) )维持一至六院现状,在一至三院西侧,现勺园2号楼东侧网球场处新建国际关系学院大楼。

6.远程网络教育中心区

未来的教育必须面向全社会,强调高可对话性,高信息量。拟在挂甲屯片区修建远程网络教学基地。

7.体育活动中心区

尽快修建综合体育馆和游泳馆,形成由五四操场,东操场,第一体育馆,第二体育馆,综合体育馆和游泳馆组成的体育活动区。考虑社区体育场地的统筹规划,与海淀区协商共同利用,管理现在的海淀体育馆及其体育场地,并结合各片区的改造,配备必需的户外活动场地。

8.中心绿地系统

(1) )以一条贯穿燕园南北的绿带作为中心休闲绿地,为广大师生提供良好的户外交流活动场所。

(2) )进一步加强未名湖区(主要是指未名湖及其周围的山林,西校门一带)文物及山水体系的保护。

(3) )综合治理燕园水系:结合北京市正在实施的清河水系改造工程,按照引清泉,阻污源的思路对燕园水系实施综合整治。

9.北京大学创新园区

以北京大学科技园中关村园区成府片区和南街片区为主,形成高新科技研究创新孵化园区。

成府片区:沿白颐路,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孵化,研发区。

南街片区:形成北京大学的创业孵化区,与中关村西区的创新科技园区遥相呼应。

10.社区服务管理区

随着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进展,在校本部只留出一定比例的社区后勤服务设施用地,

包括建设综合食堂,休息娱乐场地,社区服务管理办公用房等。

七.空间形态与景观规划

(一)燕园景观规划总格局

“未名湖—博雅塔—图书馆”之总意象;

“两横一纵”之景观主轴线;

贯穿燕园的开放式中心绿地;

“园中园”式的古典园林新貌与新型建筑协调统一。

(二)轴线·建筑·园林

规划的重点在于继承古典园林神韵,创造现代建筑风格。以一教为界,将校园分为北半部和南半部。南半部不以造园手法为指导思想,着重考虑空间的开放与人流的组织管理;北半部通过“园中园”的造园思想,结合教学科研需要,营造书院风格。

景观轴线包括“两横一纵”三条:(1)西校门—办公楼的横向轴线;(2)东校门—北京大学图书馆的横向轴线;(3)南校门—五四大道的纵向轴线景观节点:

(1) )东校门的设计:秉承西校门的古典风格,吸取南校门的现代气派,以北京大学图书馆为对景框图。东校门内正对校图书馆的“路”,连同位于计划建设的生命科学院大楼西侧,被设计有微地形的一大片造景绿地及会议中心北侧的半围合绿地广场共同形成理科楼群北侧,东校门内的景观空间,它同时具有聚散功能,被定位为行人与非机动车的通道。而在东校门的北侧,北大科技园成府片区的南缘规划修一条机动车通道,在现遥感楼的东南角附近修建一个校园东机动车入口。

(2) )南校门的改造设计:将南校门及南面边界线整体向南推进到北四环北侧,拓宽一个绿地广场。

分区:

(1) )未名湖区:湖光塔影是北大的基本象征。在成府区开发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未名湖周围环境的保护。

(2) )北部园林;幽静典雅是文人园林的基本特征

附件 3.2 北京大学医学部校园建设规划

医学部校园本部的建设始于1952年,现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占地40公顷,它坐落在“燕京八景”之一的“蓟门烟树”的北侧,北临80米宽的四环路,西临70米宽的学院路,东南临40米宽的花园路和花园北路。

医学部东西长950米,南北约540米,由南北两条平行的干道将校园分为东,中,西三部,东西亦有两条基本平直的干道,形成井字形,使校园分为9个小区。

东部中,南两区为职工生活住宅区,北区为动力,食堂,浴室,动物楼等后勤区。

中部北区为学生宿舍区,中区为体育运动区。南区为医学教育与医疗区(第三临床医学院)。西部为教学,科研及药学院实习药厂。

医学部规划格局较好,功能分区明确,解决了职工家属,后勤部门与教学科研间的相互干扰,同时也避免了人流与车流的交叉。

医学部校园基本建设总体规划,于1992年北京市城市规划管理局,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批准。

根据学校的发展与扩大,总体规划应逐步地加以完善,使学校的基本建设工作能更好地适应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使职工生活的条件得到改善。医学部拟定今后10年基本建设总体规划。

一.教学科研区

学校的西北区规划,此地一直作为规划保留用地,位于学院路与北四环立交桥交汇处,地理位置优越,在学校的总体规划批复中,首规委指示“充分利用西北角用地,满足建筑的需要”。由于我校地处中关村高科技发展园区,所以要建一组体量大的建筑,以高科技与生物工程为主要内容,西北区除保留药厂测试楼和易燃品库以外,药厂房屋全部拆除,规划建设三个项目。

1.医学科普博物院馆 建筑面积约15800平方米,三层,在学校西校门入口北侧,与南侧科学报告厅相对应。

2.生命科学大楼 建筑面积约25000平方米,层数12层,以科研为主。

3.高科技生物大楼 建筑面积55000平方米,层数22层,以生物技术孵化器与生物医药公司为主要内容。

4.教学大楼 建筑面积约24600平方米,层数9层,拟拆除现学生活动中心,学生会团委的二层小楼,规划建设教学,教室大楼,因我校是五十年代建校的,现教学楼内大部是200人左右的大教室,对于班级活动,小课的安排很不方便。建设小教室,对于新时期各班开展德育教育,都很有必要,要设计先进一流的教室,用现代化的教学网络,满足当前教学的各项需要。

5.信息中心楼 建筑面积1630平方米,层数3层,建设地点在现计算机中心位置。

6.安全监控楼 建筑面积4218平方米,层数6层,建设地点在现学校商店位置。

二.学生生活区

1.研究生公寓 建筑面积约28000平方米,层数20层,拆除1号学生宿舍,建设研究生公寓,几年来学校扩建了教学,科研用房,但学生宿舍一直非常紧张,尤其研究生,按规定应2人一间,但学校目前的条件无法实现,未来的办学方向,学校主要培养研究生,博士生等高层次人才,教育部,北京市教委非常重视学生宿舍的建设,并给予相关的优惠政策,我们要抓住机会,改善学生住宿条件。

2.学生综合服务中心 建筑面积20400平方米,4层,建设位置,拆除学生食堂,内容有学生餐厅,理发,洗澡,团委及研究生活动中心。

3.大公寓二期工程 建筑面积约18000平方米,层数12层,拟拆除毒理楼,规划建设高档的招待所,以满足外宾人员住宿。

三.教工住宅区

东小门外教工住宅 建设2—3栋塔楼,建筑面积约32000平方米。层数18层。

9号住宅楼改造,建筑面积约11000平方米,9号住宅楼是七十年代建设的,虽经抗震加固,但因住宅布局不合理,单元面积太小,无法满足当前人们生活居住的需要,拟拆除9号楼,规划建设一栋12层住宅。(9号楼现面积4255平方米,84户)

8号住宅楼,10号住宅楼拆除,规划建设三栋板楼,建筑面积约44000平方米,层数12层,临街一层可用于商业开发。(现8号楼面积11963平方米,185户,10号楼面积2388平方米,45户)

锅炉房改造后,拆除现锅炉房,规划建设5层住宅,建筑面积约5680平方米,底层作为活动中心及超市。

四.体育运动区

游泳馆综合楼 建筑面积32000平方米,在学校操场东南角,层数5层,以综合体育项目为主,有标准室内游泳池两个,满足学生体育锻炼的同时,为教职工开放,并设有保龄球,壁球,乒乓球等

五.后勤服务区

锅炉房煤改气工程 建筑面积2376平方米,地点在东北部库房院内,内设4台15T

热水锅炉,2台12T蒸汽锅炉,计划2000年底开工建设。

六.校园休闲绿化带

附件 3.3 北京大学信息网络建设规划

一.前言

当前,信息是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信息技术已成为社会生产力中重要的因素。社会信息化成为势不可挡的历史趋势,成为促进各行各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促进教育和科研工作的关键因素。因而,信息网络的建设必然成为学校里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创办世界一流大学,培养一流人才必备的重要物质条件。

九十年代以来,北京大学一直很重视这方面的工作。从1989年参加“中关村地区示范网”的建设,完成了北京大学校园网(一期工程)的建设,1994年承担“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络示范工程”华北地区网络北大主节点的建设,到1996年启动的我国教育系统的“211工程”的实施,为信息网络建设做了大量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直走在全国高校的前头。但是,每次受投资力度的限制,从1990年到1998年,累计投资不超过1600万元,所做的工作总是不能满足信息技术日益发展和对信息网络应用日益增加的需求。为了在21世纪把北大办成世界一流大学,还要加大投资力度,把信息网络建设再提高一个档次。

二.北京大学信息网络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八五”“九五”期间国家投资1600万元,学校及校内各单位自筹经费600万元,使北京大学的信息网络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已具相当规模。

1.北京大学校园网采用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网络技术和网络设备

• 校园网由网控中心,主干网和各楼内的局域网组成。整个校园网采用一个B类IP地址,按现在的设计,可以配置255个子网,连接65000多台计算机。目前连接有4000多台计算机。

• 校园主干网络采用先进的交换网络和虚拟网络技术,主干网采用ATM网络,速率为622M,到一些主要楼群的速率为155M(ATM)或100M(LAN交换)。主干网交换机配有155MbpzATM端口72个,100Baze-FL⁄TX快速以太交换端口96个。校内各单位局域网已配置高,中,低档交换机40多台。

• 全校共铺设光缆50多条,30多公里,连接50多栋校内教学,科研和行政办公楼群;新建或改建30多栋楼的网络布线系统,现有4000多个信息网点。另外位于校园外的一些单位通过2Mbpz微波与校园主干网相连。通过PSTN电话网与1000多台家庭电脑联网。与€ERNET网控中心采用155M速率相连

2.校园网提供的服务

• 电子邮件服务

• NEBS电子新闻服务(newz.pKu.edu.sn)

• 匿名FTP服务(ftp.pKu.edu.sn)

• BBB服务(www.pKu.edu.sn)

• Gopher服务(gopher.pKu.edu.sn)

• 电话线拨号入网服务,现连有1000多户家庭电脑

• PROXY服务,配置了二台服务器(SUN30工作站和P€服务器),向全校教员和学生提供访问Internet的代理服务

• 天网中英文搜索引擎(我校计算机系研制的)

• 生物基因数据库查询服务(www.€bi.pKu.edu.sn)

• 美国Science杂志查询服务(shina.Ssienmag.org)

• 高校贵重仪器设备数据库查询服务(www.Emiz.pKu.edu.sn⁄zbgx.Html)

• 知识产权法律数据库查询服务(www.Law.pKu.edu.sn)

• 北京大学图书馆网上查询服务(www.Lib.pKu.edu.sn)

• 北京大学学报和校刊的电子版系统

• 北京大学管理信息系统

3.信息网络建设存在的问题

信息网络已成为北京大学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97年全校每月平均国际信息流入量为8GB,98年全校每月平均国际信息流入量为12GB,年增长50。。但是,就网络的规模和应用水平以及网络的管理等方面而言,与国际上的一流大学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为:

• 校园主干网进行了更新,但是,全校50多栋楼内局域网设备配置大都很低;

• 联网的范围还不广:有10。的教学,科研和行政办公楼没有与校园网相连;学生宿舍楼都没有与校园网相连;

• 校园网上的网络服务器数量及档次还偏少和偏低,不能满足使用的要求;

• 网上信息资源还不丰富,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体制还没有理顺,投入的经费不足;

• 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还要大力普及和推广,系统的应用和开发还要深入和提高;

• 网络使用的环境和条件要进一步改善,尤其是学生的上网受到很大的限制;

• 网络应用还不够普遍,还要进一步开展培训和宣传,提!信息意识;

• 配合教学的多媒体应用还没有很好地开展;

• 网络的管理还不先进和科学,特别是有关网络安全保密,网络运行管理等方面有好多工作要做,需要配置和开发有关的硬件和软件;

• 教员家庭电脑上网的速率较慢,且不够方便,需要采用新的联网技术。

三.北京大学信息网络建设的未来发展

根据北京大学第十次党代会关于“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精神,北京大学信息网络建设的未来发展目标是:

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进一步完善校园网络建设,增加网络资源,丰富网络服务,在2003年,建立一个高速的,开放的,多媒体的计算机信息网络,为我校的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和良好的服务,总的水平(采用的信息网络技术和设备,联网的规模,应用水平等)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创办世界一流大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具体规划有十个方面:

1.校园主干网进一步扩展

将目前校园网的三个主节点扩展到六个。配置4 6个高档交换机构成两个主干环:622M(或2.5G)ATM多媒体主干网和NX1000M高速数据主干网,将各主要教学,科研楼内的局域网配置中,高档交换机,实现1000M到楼,10M到教员办公桌。

各种网络设备如下:

高档交换机€izso€atlyzt6500 5台

高档交换机€izso€atlyzt6000 8台

中档交换机€izso€atlyzt4000 20台

中档交换机€izso€atlyzt(2900XL,3500) 200台

低档交换机€izso€atlyzt(1900) 200台配套UPS电源,空调机

2.为学生和教员提供一个良好的上网环境

教员和学生只要凭自己的用户账号,就可方便地用机上网。通过联网微机,可以处理电子邮件,查阅图书资料和科技情报,参加各种学术交流。还可进行网上教学和网上学习。这将会大大地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 学生宿舍用光纤与校园网相连,楼内配置中,低档交换机,10M交换到房间,铺光纤

35公里,建信息网点12000个,2001年上半年完成校内学生宿舍楼联网工作。

• 配置无线网络中心设备,使得在室外也能与校园网相连,在校园内,何时何地能使用网络而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

• 配置IP网络电话系统,使得在校园网上能打电话。

• 建立开放式微机室为本科生,研究生和教员提供足够数量的连网微机。在理科楼计算中心微机房,配置600台微机。

• 为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国际网络通信费用。

• 通过光纤与国家图书馆相连,通过光纤与北大医学部相连。

• 将校内没联网的楼与校园网相连。

• 为教员宿舍楼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

部分教员宿舍楼用光纤与校园网相连(建信息网点6000个)。部分教员宿舍楼,采用数字用户线XDSL技术或有线电视网络的€ABELMODEM技术与校园网相连(配置广域网络连接设备,如XDSL节点机和接入设备,有线电视网的双向改造设备,56DMODEM接入设备等)。

3.为教员和研究生提供高性能的网络计算环境

IBM公司超级计算服务器1台(4个节点,共64个€PU,1000GB磁盘);配套UPS电源和空调机。

4.建立多媒体的网络教学系统和视频会议系统

提供一个网上教学,网上学习和网络会议环境,为教学和科研的开展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配置设备并配置和开发多媒体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多媒体服务器 7台

视频会议系统(包括广域网连接) 4个多媒体应用系统及其开发

配套UPS电源和空调机

(远程教学系统另外立项)

5.建立Internet上的各种信息服务系统,丰富网上信息资源

网 络 服 务 器 SUN3500 10台

网 络 工 作 站 SUN60 15台

各种信息服务系统开发费

(数字化图书馆系统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另外立项)

6.建立一个IC校园卡系统,为学生的生活.学习提供一个自动化管理系统

I€校园卡是多功能卡,具有银行储蓄,自动存取款,身份识别等功能,既可进行身份认证,又可充当电子货币。使用方便,可靠,信息量大。可用来作为学生进行注册,选课,借书,上机,在医院就医等身份识别的凭证;它具有银行储蓄,自动存取款的功能,可用来发放奖贷学金,生活补助金等;作为电子货币,可用来交学费,学校食堂就餐,商店购物等。为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学校的管理带来了方便。因此,开发I€卡的应用是世界的大趋势。

7.建设一个全校网络环境下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管理工作现代化

把现代信息技术引入教育行政管理是我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需要,必将带来管理观念和管理习惯的深刻变革,增强教育管理决策的科学性,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和科研工作的发展。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一流的管理,一流的管理必须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一个高水平的高效能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教育管理现代化。

这几年来,我校在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还要大力普及和推广,系统的应用和开发还要深入和提高,还要进行大量的工作。

具体经费支出项目如下:

管理信息服务器 SUN10000 2台

SUN3500 4台

P€服务器 4台

开发用微机,工作站 30台

配套UPS电源,空调机和外设外购系统软件

应用系统开发

具体包括下列项目:

• 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校内信息服务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

• 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目前校园网上运行的各管理信息系统。

• 研制开发“保卫部管理信息系统”“成人教育管理信息系统”,集成和改造“科研管理信息系统”。

• 研究数据仓库等有关技术,为研制校级领导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做技术储备。

• 开• 开展对管理信息系统运行性能的研究。

• 进一步完善与开发校园地理信息系统。

北京大学具有悠久的建校历史,校园建设历经变化因而形成了一套错综复杂的校园管网系统,其内容包括:地上有电话线,公共天线,电网线,高压线等,地下则有自来水,天然气,暖气,下水道,各种电缆线,网络光缆,防空洞等,由于年久加之维修变化,许多地下管网信息没有准确的记载,有些只记在一些老职工的记忆里,随着校园建设的发展,不断有新的施工项目及新网建立,由于旧有管网太复杂,因而经常出现被误挖坏的现象。为了现代化校园建设的管理,需要建立计算机控制的地理图像信息系统。现已初步建立了一个系统,但要进一步完善与开发。

• 建立与开发综合档案计算机管理系统。

北京大学档案馆保存了北京大学自1898年京师大学堂成立百余年来在教学,科研,管理,基建,会计等工作中产生的档案三万八千多卷。这些档案再现了北京大学的历史面貌,是北京大学各项工作和活动的真实记录,是北京大学几代师生员工劳动的结晶,是北京大学乃至国家的宝贵的文件财富。几十年来这些档案在为北京大学发展建设服务,为社会服务发挥了无法替代的作用。档案与图书资料互补,是学校重要的信息来源之一。建立一个计算机档案管理,查询系统,对北大的发展将会发挥重要作用。

8.建立培训中心,定期进行计算机的应用和网络应用培训

为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大力培养和提高教员,干部的信息能力(网络应用能力,信息获取,分析和加工的能力)。

9.紧密跟踪当前世界信息网络技术发展的潮流,开展信息网络技术研究

我校涉及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有关学科和系,所,中心的单位很多,有着雄厚的技术资源和人才资源,我们应该加强领导,开展广泛的协作,充分发挥优势,招贤纳士,深入开展信息网络技术研究。首先结合我们学校具体应用的要求,开展信息网络技术的研究和产品的开发,始终保持我校信息网络环境和应用的先进性,并培养出高水平的技术人才。计算中心成立信息网络研究室,编制15人,招聘优秀人才68名,并建立一个网络实验室,配置相应的设备。研究的课题有:

(1) )网络安全分析系统研究

• 互联网络安全性隐患分析研究

• 黑客入侵形式的分析与诊断

• 黑客入侵的监测和跟踪

• 互联网络攻击和反攻击实验研究

• 防火墙,路由器等安全设施的抗攻击能力分析

• 对不同欺骗行为(用户欺骗,IP地址欺骗,路由欺骗)的检测

(2) )网络安全关键技术研究

• 防火墙技术

• 加密技术

• 数字签名

• 不可否认技术研究

• 用户身份鉴别和访问权限管理技术研究

展数据后援系统的研究

(3) )网络运行,管理技术研究

• 用户管理

• 计费管理

• 网络性能管理

• 网络故障监测,诊断与分析

(4) )网络建设和接入网技术研究

• €ableTV网接入技术

• 电话网上的ISDN接入技术

• 电话用户线上的XDSL系列接入技术

• 无线接入技术

• 高速网络组网技术

(5) )网上多媒体应用研究

• 利用Internet和BBB进行远程教育,远程培训,视频会议和远程合作的研究

• Internet上的语音传输技术

(6) )Internet上的信息发现及信息处理技术

• LDAP目录服务的研究及在€ERNET上的应用

• 基于BBB的网络新闻系统研究与实现

• 校园网上HomePage建设与管理技术研究

• Internet上的信息发现,信息检索技术研究

• Java应用

(7) )校园I€卡工程与自动化管理系统研究

(8) )管理信息系统技术研究

• 管理信息系统安全性技术研究与实现

• 基于BBB技术的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 分布式管理信息系统的科学管理研究与实现

(9) )数据仓库技术研究与高校综合效益评估

利用数据仓库技术从已积累的大量的管理信息中,提取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完成高校的综合效益评估,从而为各级领导的决策提供支持。数据仓库技术将是未来数据库应用的大趋势,目前,我们与国际上的差距较大,该课题的研究与数据仓库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实现,将使数据库的应用迈上一个新台阶。

(10) )InternetII的有关技术研究

10.加强信息网络的管理,提高运行维护水平和服务质量

• 建立一些监视系统,故障报警系统,记账管理系统,安全检查系统,网络管理系统,用户管理系统,提高信息网络运行,维护,管理的先进性和科学性。

需要配置有关设备,软件和进行开发:

监视,报警系统

用户管理,身份认证,记账管理系统网络管理系统

网络测试分析设备

防火墙,安全检测系统

• 逐步实现对Email,BBB,DNS和PROXY服务的集中管理;

• 理顺管理机制,保障运行维护费用,提高待遇,稳定队伍,提高服务质量。

需要提供以下运行维护费用:

网络设备及服务器运行的水电费;

网络通信线路(电话线,E1数据线,市内光纤,€ERNET国内线路)年租费;

网络设备及服务器维护费(按世行贷款的标准为设备费的4。 7。)。

四.“985”北京大学信息网络建设经费预算共14950万元

1.校园主干网进一步扩展,所需经费为1700万元

将目前校园网的三个主节点扩展到六个,构成两个主干环:622M(或2.5G)ATM多媒体主干网和1000M高速数据主干网,所需经费为750万元;

将各主要教学,科研楼内的局域网配置中,高档交换机,实现1000M到楼,100M到教研室,实验室和机房,所需经费850万元;

需配置的网络设备为:

高档交换机€izso€atlyzt6500 5台

高档交换机€izso€atlyzt6000 8台

中档交换机€izso€atlyzt4000 20台中档交换机€izso€atlyzt(2900XL,3500) 200台低档交换机€izso€atlyzt(1900) 200台配套UPS电源,空调机

广域网接入设备,所需经费为100万元。

2.为学生和教员提供一个良好的上网环境,所需经费为5740万元

• 学生宿舍用光纤与校园网相连,楼内配中,低档交换机,10M交换到房间,铺光纤35

公里,建信息网点12000个,所需经费为1500万元;

• 配置无线网络中心设备,使得在室外也能与校园网相连,所需经费为250万元;

• 配置IP网络电话系统,所需经费为50万元;

• 建立开放式微机室为学生和教员提供足够数量的联网微机,所需经费为800万元;

• 为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国际网络通信费用,所需经费为900万元;

• 校内一些楼的联网,所需经费为200万元;

• 通过光纤与国家图书馆,北医相连,所需经费为70万元;

• 为教员宿舍楼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所需经费为1970万元;

部分教员宿舍楼用光纤与校园网相连;铺光纤35公里,建信息网点6000个。

部分教员宿舍楼,采用XDSL或有线电视的€ABELMODEM技术与校园网相连。

配置广域网络连接设备,如XDSL节点机和接入设备,有线电视网的双向改造设备,56DMODEM接入设备等。

3.为教员和研究生提供高性能的网络计算环境,所需经费为1200万元

超级计算服务器 1台配套UPS电源和空调机

4.建立多媒体的网络教学系统和视频会议系统,所需经费为1000万元

多媒体服务器 7台

视频会议系统(包括广域网连接) 4个多媒体应用系统及其开发

配套UPS电源和空调机5.建立Internet上的各种信息服务系统,所需经费为1000万元网络服务器 SUN3500 10台

网络工作站 SUN60 15台各种信息服务系统开发费

6.建立一个IC校园卡系统,所需经费为250万元

7.建设一个全校网络环境下的管理信息系统,所需经费为1700万元

管理信息服务器 SUN10000 2台

SUN3500 4台

P€服务器 4台

开发用微机,工作站 30台配套UPS电源,空调机和外设

外购系统软件应用系统开发

8.建立培训中心,定期进行计算机的应用和网络应用培训,所需经费为100万元

9.建立信息网络研究室,开展信息网络技术研究,所需经费为860万元

10.加强信息网络的管理,提高运行维护水平和服务质量,所需经费为1400万元

需配置的设备,软件及软件开发:

监视,报警系统 所需经费为100万元用户管理,身份认证,记账管理系统 所需经费为100万元网络管理系统 所需经费为100万元

网络测试分析设备 所需经费为200万元

防火墙,安全检测系统 所需经费为150万元五年内需提供的系统运行,维护费:

网络设备及服务器运行的水电费(20万元⁄年)100万元;

网络通信线路(电话线,E1数据线,市内光纤,€ERNET国内线路)租费(50万元⁄年)

250万元;

网络设备及服务器维护费(按世行贷款的标准为设备费的4。 7。)400万元。

五.工程项目经费预算年度表(略)

附件 3.4 2001—2005 年北京大学图书馆建设规划

北京大学图书馆在2001—2005年的发展目标是:努力缩小与世界一流大学图书馆的差距,争取在全面提高图书馆的综合服务能力的基础上,在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某些项目上接近国际水平。

在此期间,北京大学图书馆将启动和实施数字图书馆工程,多馆综合文献保障系统工程,充实图书文献资源,实现多种文献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继续改善服务环境,培养和吸收专门人才,加强管理,开拓服务手段,建成研究型,开放式,数字化的新型大学图书馆系统,成为不仅在亚洲规模最大,而且馆藏质量及管理和服务水平均接近的世界一流的大学图书馆。到2005年,北京大学图书馆将大大增强文献信息保障能力,有力推动学校教学和科研水平,为北京大学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提供重要的支撑条件。

同时,“211工程”和“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ALIS)”的实施已初见成效,二期工程即将启动,北大图书馆作为保障系统的管理中心和全国文理文献信息中心,正在成为中国高校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枢纽和基地。

为实现上述总体目标,在未来的五年里,图书馆将重点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一.数字图书馆建设五年规划

1.总体目标

(1) )定位:建设一个学术型,研究型的数字图书馆。(2)服务对象:教师,学生,专业研究人员。

(3)目标:构建一个从信息资源,服务方式,服务质量和信息技术诸方面都能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的数字信息服务环境。

2.建设思路与内容

(1) )建设思路:以数字图书馆研究为先导,通过与国内外同行广泛的交流和合作,针对各种类型的数字资源开展小规模的建设实践和服务,积累知识,培养馆内人才,联合校内同道,于2005年前,建立系统化的北京大学数字图书馆。

(2) )建设内容

管理体系建设:建立一套符合数字化信息服务规律的管理运作机制,包括管理模式,服务模式,服务内容,规范规章,工作流程,相关部门与岗位设立等。

人力资源建设:培养一批具有现代化意识,掌握数字化信息服务知识与技术的新型图书馆专业馆员。

资源建设:结合本校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教学科研的需要,通过采购,租用,自建,交换,共享等方式,有重点,有计划地发展数字馆藏,丰富服务内容,逐步扩大服务范围,五年内要建设一批拥有高质量,相当规模和数量的数字资源。

系统平台建设:随着建设规模的逐渐扩大,系统地建立良好的计算机网络与硬件环境,以试用选购和集成开发的方式,形成一套有效的工具软件和应用系统,最终建立北京大学数字图书馆系统平台。

3.建设计划

(1)研究与实验阶段(2001年初—2002年底)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研究与实验要贯穿始终。本阶段是我馆数字化建设的初级阶段,以研究与实验,小规模数字服务为本阶段的特征。

g目标:培养先进人才与意识,积累与发展数字图书馆专业知识与技术,提供小规模的数字资源服务,为下一阶段的系统化建设和服务准备条件

g方式:以北京大学图书馆为实验环境,以北京大学数字图书馆研究所为研究环境,联合校内同道,形成以馆内研究人员为核心的图书馆需求驱动的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队伍,开展广泛的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对数字图书馆作全面的研究,跟踪与应用实践。

g内容

模式研究:指对传统型图书馆在新的数字环境下发展模式的研究,包括服务方式,运作模式,资源存档收藏,共享模式,管理模式,规范规章,工作流程,相关部门与岗位设立等。

框架体系研究:结合模式研究,区分数字网络环境下各类资源与服务提供者的角色,提出数字图书馆应用系统的框架层次结构体系,规范各层次间的数据接口标准和应用服务标准,最终形成数字图书馆的软硬件系统平台设计方案。

标准研究与确定:通过对不同数字资源本身特点和使用方式的研究,充分吸取传统文献资源管理与服务的合理成分,制定或选定一套资源的描述,存档,组织,利用和服务等方面的规范与标准,如各类元数据标准,分类⁄主题,规范文档等。

知识产权保护:聘请知识产权与法律法规专家,充分掌握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和知识产权司法实践,以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为前提,尽最大可能提供数字资源服务。

技术应用实践:通过广泛的调研,结合特定的资源与服务,选择一些技术界和专业公司的适用技术,工具等,进行应用实践与研究,积累与掌握一整套有效的技术手段,如动态词表技术,网络知识组织系统(分类⁄主题⁄语义网络),GIS技术,数字资源版权保护技术,数字化处理技术,各类检索与自动分类技术,跨系统用户认证技术,人工智能,海量信息管理与发布,电子商务等。

示范系统:通过以上开展的研究与实践,建立一批有特色的,提供实际服务的数字图书馆应用示范系统,如古籍数字图书馆示范系统,网上资源导航系统,北京历史地理示范数据库,资源注册系统,资源名称解析系统,学位论文管理与发布系统,教学参考书系统等。

经费估算:硬件:300万软件:200万

资源数字化:100万其他:100万

共计:700万

(2)系统化阶段(2003年初—2005年底)

本阶段是将前一阶段的工作进行提炼和升级,以期形成一个有统一思路的应用系统体系,具体体现为由完成不同任务的多个子系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软件服务平台。

g目标:在上一阶段工作基础上,结合€ALIS二期工程,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有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的,有较大规模服务能力的系统化的数字图书馆应用平台。最终可将服务扩展到校园网外。

g方式:依靠本馆与研究所的力量,与一些专业公司合作,以选购,定制,集成开发的方式,融合包括各类思想,数据和示范系统在内的前期成果。

g内容

数字资源发展(sollestiondevelopment)子系统:指对原始数字信息的管理与加工,包括采购,收集,原始加工与数据加工等

数字资源存档(arshive)子系统:对包括metadata在内的原始数字资源的系统化组织,管理与保存,包括实际存档与虚拟存档(如租用的资源)等。

数字资源访问(assezz)与内容发布(delivery)子系统:指建立在存档子系统上的统一访问与内容提供服务系统。

辅助服务子系统群:包括资源注册(regiztration),名称解析(naming),用户权限认证(au-thentisation)及管理(assezzmanagement)和电子商务(e-buzinezz)等子系统。

扩展服务子系统群:包括推送服务(puzh),培训服务(training),虚拟咨询服务(virtual

referense)等子系统。

综合服务平台(Portal):该平台直接面对最终用户(读者),建立在上述各子系统的基础之上,可提供适合特定用户群的定制功能等,是数字图书馆的网上门户。

经费估算:

硬件:300万元软件:300万元

资源数字化:300万元其他:100万元

共计:1000万元总计:1700万元

二.建立完善的多馆综合文献保障系统工程

目前,北京大学文献保障体系由校图书馆和系资料室两级组成,现共有系,所资料室40余个,它们是我校文献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在各系,所的教学和科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现有系,所资料室的设置和管理体制的弊端也日益明显,这些弊端主要表现在:由于不少系的专业内容有重复和交叉,所以各系资料室之间,资料室与校图书馆之间的藏书内容重复现象十分严重,这种不必要的重复造成图书经费的浪费;众多系资料室占用大量的房舍,藏书,设备和人力资源,但大多只对本系的教员,研究生(有些也对本科毕业生)服务,且开放时间普遍较短,晚上和双休日不开放,造成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系资料室的业务工作和人员实际上缺乏统一管理,业务水平难以提高;系资料室资源分散,不利于自动化和网络化建设,难以向读者提供现代化的信息服务。

因此,有必要对我校的图书馆体制进行改革,建立校中心图书馆和学院分馆两级管理体制,对全校文献资源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布局。这样,一方面可以节省人力,物力,减少重复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另一方面有利于实现全校的文献资源共享,进一步提高我校的文献资源保障水平。随着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逐步实行校,院,系三级管理体制,改革和完善我校图书馆体系的条件也已逐步成熟。

北京大学图书馆体系改革内容:

1.体制改革

将原来的校,系两级文献保障体系转变为校,学院两级文献保障体系,逐步将系资料室合并为学院级分馆。分馆在行政上属学院领导,业务上属校图书馆领导。学院和校图书馆双方都应把分馆建设视为本单位整体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予以关心,支持和重视

2.分馆建设的原则

学校只在学院及少数学科基地建立分馆,而且一个教学楼内最多只能建立一个分馆。根据学校体制改革方案和学院的馆舍,设备,人员等条件,选择条件比较好的学院和学科基地设立分馆,全校分馆建设总数不超过15个,学科基地分馆不超过5个。

3.分馆建设内容

(1) )采集充足的专业文献信息

由学院和校图书馆共同筹集资金,由校图书馆负责订购大量和学院专业有关的中外文书刊和电子文献,不断补充分馆的文献资源,形成具有学院专业特色的馆藏体系,满足学院读者的专业文献需求。

(2) )向读者提供优质服务

分馆的开放时间,基本上要和校图书馆保持一致。分馆应向全校师生提供阅览服务,实现资源共享。

(3) )进行规范化,现代化管理

校图书馆要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将分馆的文献资源纳入校图书馆自动化系统,按统一的标准进行采购,编目,借阅和联网等。学院应为分馆配备必要的设备,校图书馆负责对分馆业务工作进行培训和指导。

4.分馆建设的条件要求

(1) )组织保障

学校应设立校图书馆系统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分管校长,校图书馆和学院的负责人组成,对校图书馆文献保障体系的改革和分馆建设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

校图书馆应成立相应的机构,该机构由馆长,有关业务部门的负责人组成。其职责是:统筹规划校图书馆系统建设工作,制定分馆建设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制定分馆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协调和解决校图书馆和学院之间在分馆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具体执行和分馆建设有关的各项业务工作(如分馆的书刊订购,编目,调拨和流通等);对分馆业务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等。

(2) )经费保障

学校和学院要提供分馆建设所需要的资金,学校应给校图书馆增拨经费,用于购买分馆所需要的文献,学院和系应该将原先投入系资料室的资金转为分馆建设专款,用于补充分馆所需文献和设备。

(3) )馆舍保障

学校和学院要提供分馆适用的馆舍。一般情况下,分馆设在有关院系的教学楼内,分馆内设阅览室,书库,工作间等。馆舍面积应与读者人数和不断增长的馆藏文献量相匹配,按每万册书100平方米,每千名读者100平方米计算,藏有8万册图书,2千名读者的中等学院分馆,最少需要馆舍1000平方米。

(4) )人员保障

为了保证分馆业务和读者服务质量,学校和学院应为分馆配备足够的,合格的工作人员。以每万册书1个工作人员,每千名读者1个工作人员计算,藏有8万册书,2千名读者的中等学院分馆,需要工作人员10名左右。校图书馆应对分馆工作人员进行业务管理和培训

5.分馆建设进度

校图书馆文献保障体系的改革应随着学校体制改革的步伐逐步进行。根据目前的情况,预期每年可建设56个分馆,3年建设1518个分馆,基本建成新的北京大学图书馆文献保障体系。

三.文献资源建设

具备相对丰富的文献资源是保证图书馆工作服务水平和质量的基本条件,欧美世界著名大学图书馆投入经费数量巨大。即使在港台地区的综合大学图书馆每年购置文献的经费也在5000万—8000万人民币左右。目前,我们的各项经费的总合不足2000万,外文图书的欠账太多,以数学学院为代表的一些教员,对图书馆不能满足他们的文献需求,意见很大,担心北大的馆藏会出现断层,影响他们的教学和科研。我们希望在今后5年里,文献经费可以从目前的1500万元,逐少增加到2500万元—3500万元。在继续保持现有文献采购规模的基础上,计划重点加大以下几方面文献的采购力度:(1)图书馆正向全方位开放发展,一些影印刊不适合向海外读者开放,我们将逐年增加外文原版期刊订购,在3年内基本取代影印期刊;(2)在保证收藏核心刊物的基础上,大量发展电子出版物,以适应网络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趋势;(3)根据北大重点学科建设的需要,重点地,系统地收藏一批重点学科的外文图书;(4)扩大中文新书购入量,保证学术书保障率达到100。,并对重要图书进行精装加工。

经费预算:

(1)2001年的预算:2000万元

(2)2002—2003年的预算:2500万元

(3)2004—2005年的预算:3000万元

经费预算总计:13000万元。

四.管理和服务模式的转变

(一)人才培养与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

在图书馆的跨世纪转型中,人员素质的提高是基础。每年有计划地引进本科以上学历的高质量毕业生,同时通过在职培训,馆际交流,出国深造等方式全面提高现有人员的素质,在本规划实施期内使馆员整体素质显著提高。重点培养现代化图书馆管理人才,信息技术人才,咨询服务人才,中层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形成信息管理人才和各学科专业人才的适当比例,鼓励攻读双学位(既有信息管理学学位又有某一学科专业学位),使图书馆既能提供优质高效的一般性服务,又具备较强的研究能力,深入各学科领域开展高水平的学术信息服务。造就一支适应21世纪数字化图书馆需要的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

(二)以服务为中心的管理体制改革

数字化图书馆将带来一套全新的管理方法。在转型期,图书馆要逐步改革“重藏轻用”的传统管理体制,引进世界先进的管理经验,减少机构设置和管理层次,采用矩阵式组织,目标管理,工作组管理等新的管理方法,以用户为中心,以服务为中心,建立精简,高效,灵活的管理机制。新机制将能够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率,充分挖掘文献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潜力,管理重心从收藏转向服务,在此基础上构建新型信息服务体系,对飞速发展的技术所带来的不断变化的服务环境和用户需求作出灵活反应。

(三)建立现代化的信息服务体系

改变传统的服务手段,广泛采用信息新技术,变手工服务为电子化,数字化服务,开展网络在线咨询,网上数据库检索,网上文献传递等项服务。管理上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引进市场意识,注重对用户需求的研究,积极主动地为用户提供多层次的信息服务,根据用户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服务方向。强化参考咨询服务,着力拓展深层次的信息服务,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持。

五.改善服务环境工程

1.配电及照明改造

2.上下水系统和暖气的改造

3.旧馆卫生间改造

4.旧馆门窗改造

5.消防系统改造

6.旧馆网络改造

7.旧馆室内吊顶和装修改造

8.旧馆外墙装饰和地面整修

9.书库电梯更新

10.图书馆周边环境改造

11.旧馆阅览室家具更新

12.旧馆大厅光电显示屏

共计: 3000万元

以上经费总计: 17700万元

数字图书馆 1700万元

文献资源 13000万元

环境改造 3000万元

附件 3.5 北京大学海淀校区环境保护规划

1.规划原则与目标

1.1 规划背景

北京大学作为世界知名高等学府,历史悠久,岁逾百年,拥有独具匠心的景观风格和悠久深厚的人文精神,肩负着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科教兴国振兴中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这里聚集着众多满腹经纶的学术泰斗,学富五车的科技精英,出类拔萃的莘莘学子,是一个高智商人群聚居的特殊区域,给他们创造—个优美的学习,科研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北京大学作为与世界交流沟通的窗口,良好的环境质量也是树立国际形象的重要因素;此外,北京大学作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核心区组成部分之一,其规划的成败与整个科技园区的发展息息相关,本环保规划就是在+北京大学海淀校区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环境方面的具体规划目标和方案,为北京大学实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创造硬件基础条件。

1.2 规划原则

以北京大学的总体规划为基础,以创世界一流大学战略为指导;

以海淀校区环境质量,尤其是水体质量的改善为前提;

以建设环境优雅,舒适宜人的校园为核心;

可持续发展原则。

1.3 指导思想

北大历来被称为中国的最高学府,其地位和作用在国内高校中十分重要,素以历史悠久,学科齐全,人才济济,成果累累而蜚声海内外,近来更在国家21世纪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中得到重点支持。本规划要以北大总体规划与环境协调发展为基础,以校园建设和环境保护为核心来进行,确保北大在成为世界教学科研的学术中心的同时,环境质量得以不断改善,真正做到“一流的学校,一流的人才,一流的环境”。

1.3.1 1 高起点,着眼于校园长远发展

环境规划要高起点,着眼未来,以校园综合协调发展为中心目标,不但要考虑到现实的环境问题,制定出可行的污染控制,生态保护方案,还要从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的宏观影响出发,预见到潜在的环境问题,对学校发展战略,校园功能布局提出调整补充意见,为全面实现学校建设发展目标做出环境工程措施,环境管理,环境政策的综合规划安排。

环境规划要与校园总体规划相融互补,充分考虑到未来校园形态,布局的演变,确保环境规划与校园规划的一致,便于环境规划的实施。

1.3.2 2 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环境规划应与规划区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针对现存的及未来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使规划成果具有实用性;规划的可操作性是规划结果实施的保证,规划方案应与实际环境管理工作相结合,具有可操作性。

1.4 规划范围与规划期

本规划的范围为北京大学海淀校区,包括燕园,燕东园,中关园,蔚秀园,承泽园,畅春园六部分。

本规划的目标年限为2010年,近期为2005年。

1.5 规划目标

世界一流大学应有一流的校园环境,北京大学校园环境保护的奋斗目标是:

环境综合质量达到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平,主要环境质量保持良好的状态,建立环境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空间结构模式,建成现代与历史,人文与自然充分融为一体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现代化校园。

按照国家制订的环境质量标准,本规划提出北京大学海淀校区环境保护总目标是:实现大气环境质量控制在二级标准以内;未名湖水质达到IV类标准,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生活垃圾要分类收集。建成高标准生态校园。具体指标见表1

2.自然环境概况

2.1 地理位置及地质地貌

北京大学海淀校区位于北京市西北的中关村地区,北依圆明园遗址,西临海淀乡,南接总体规划中的中关村西区,东邻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

北京大学西面为西山山地,海拔100600米,东面为东南倾向的小平原,海拔20100米,平均海拔43.44米。这一带原是永定河洪积扇下缘,是摇摆不定的永定河古河道所在的位置,过去有丰富的地下水。整个区域西高东低,是典型的二元结构河流相沉积。上层表层土岩性为砂砾石,粉砂土,粘砂,砂及黄土质粘砂土,厚约210米;下层为含水层的砂卵砾石,砂砾石及砂。其在整个区域内自南向北厚度变化在2090米之间;局部夹有沼泽湖泊相沉积的微小透镜体。校园整体地势为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燕园内湖南与湖北高差近6米,西校门与东操场高差1.2米。

2.2 水系

海淀校区附近河流众多,主要有永定河,清河,莲花河等天然河道。现万泉河为园中水系的主要水源。

校园内湖泊有8.2公顷,以未名湖为代表,串联了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湖泊12个,以未名湖为中心,北有鸣鹤园湖,红湖,朗润园湖(南,北,东三个),西有方池,王八坑湖,勺海亭东湖,东有北材料厂南小湖,南有临湖轩湖,构成了燕园丰富多彩的水体景观。水总存水量

6.5万立方米,未名湖存水量3.4万立方米。未名湖水域总的流向由西南向东北。

2.3 植被

校园总用地面积约165万平方米,已绿化面积为 81.2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为

52.7。。

校园内有各类乔灌木约55000株,树木169种,其中一,二级保护古树为416株。各种绿篱约21.8公里,草坪约25.7万平方米,1000平方米以上成块绿地约为43.81万平方米。人均绿地面积24.1平方米。

2.4 园林景观

北大校园是在八大园林的基础上经过多次扩展,逐步建设起来的,美丽宜人的园林是北大校园风景的一大特色,北大建设者充分利用了这些古典园林基础,保持传统,适当改造,适应了内外园林区的风貌,营建了园林化校园环境。北大校园既有北方园林的宏伟气度,又有江南山水园林的秀丽特色,可谓集江南山水园林精神之大成而自成一格。数百年来,虽饱经沧桑,已非原貌,但其基本格局与神韵依然存在,成为难得的历史遗产,北京大学校园有如此珍贵的园林,自然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正是这些古园林造就了现代大学教育功能和中国传统的园林意境的完美结合,创造了山葱水静,湖光塔影,如诗如画的校园环境。

3.大气环境保护规划

3.1 大气环境现状

近年来,随着北京市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口密度也不断增加,加上机动车保有量的持续上升,给城市环境尤其是大气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虽然北大海淀校区附近没有大的污染源,但由于周围地区人口稠密,交通繁忙,大气质量总体状况不容乐观;加上大气的湍流运动和大气污染物的水平传输,在一定的气象条件下,污染较严重的城市中心大气会影响校园的大气质量。

通过2000年对北大校园春夏秋三季大气质量监测和分析,可以看出,校园空气污染指数大多小于北京市的平均值,说明校园大气质量要好于北京市的平均水平,但在三季监测期间,均有污染物浓度超过国家三级标准。

2000年校园大气监测的统计结果见表2。现场监测表明,气体污染物中O3小时平均浓度有87。达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NO2小时平均浓度有93。达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日平均浓度全部达到二级标准,其中有88。达一级标准。NOx小时平均浓度有78。达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日平均浓度有86。达二级标准。SO2和€O小时平均浓度全部达到一级标准,日平均浓度全部达到二级标准。

大气颗粒物按日均值计算,TSP的三级达标率为100。,其中二级达标率为86。;PM10的三级达标率为82。,其中二级达标率为35。。日均浓度分别为0.247和0.186mg⁄m3。PM2.5的日均浓度为0.088mg⁄m3。

海淀校区的主要大气污染物为臭氧,氮氧化物和可吸入粒子。同时,由于夏季气温高,日照时间长,光化学反应活跃,容易导致气态污染物生成二次细粒子,生成的细粒子会达到较高的污染水平。监测期间二氧化硫污染不是很明显。从多年变化情况看,二氧化硫浓度在近些年来呈下降趋势,应归功于这几年北京市实行的控制二氧化硫排放的环境治理措施。氮氧化物污染相对严重,主要与当前日益增长的机动车保有量以及不良的交通状况有关。

根据国家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分区,校园为二类功能区,因此采用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见表3。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0.84,说明北大海淀校区处于轻微污染

3.2 大气环境保护规划方案

北大作为北京市的一部分,其大气质量必然受到周围污染源的影响,尤其是交通源的影响,因此要有效改善校园的大气质量,必须首先改善北大周边地区的空气质量。

校内的主要污染源有:供暖,供气锅炉燃煤排放的烟尘污染,机动车辆行驶排放的尾气污染,建筑扬尘污染等。针对引起大气污染源的特点和污染物的性质,特拟定校园环境规划:

(1) )调整能源结构

整治燃煤锅炉是降低大气二氧化硫浓度,改善环境空气质量的有效途径。校内的供暖锅炉和供食堂,浴室,校医院用的供汽锅炉,全部由燃煤改为燃气。

(2) )发展集中供暖

北大附中锅炉和技物楼锅炉与附近集中供暖锅炉联网运行,可节约能源,减少废气排放。

(3) )降低锅炉能耗

提高锅炉效率和燃气气化率,可提高热能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4)限制校内机动车流量

现在拥有北大车证的机动车约有800辆。据一天的统计,驶入校内的有证车为364辆,而驶入出租车约为有证车的1.6倍,无证车约为2.5倍。大量校外车的进入不仅污染了校园的大气环境,而且也破坏了校园的静谧和谐。

(5) )减少建筑工地扬尘

施工现场要按照建筑工地的施工要求,采用洒水等方法来降低施工粉尘的污染。选用先进的设备,技术和工艺来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6) )增加公共绿地面积

4.水环境保护规划

4.1 地表水污染现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水域功能分为五类,北大校区内的地表水均属于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应该按照IV类水的标准进行评价。

地面水环境质量的情况并不是十分乐观,从水质监测的数据上看,我校湖泊的€OD指标已全面超标,主要超标湖泊有鸣鹤园北湖,方池,勺海亭东湖,未名湖西侧,临湖轩湖,朗润园东湖,共有六个(超标指标见表4),这几个水域富营养化现在严重,有机物的富集程度已相当高;未名湖以兰,绿藻为主,湖色淡绿,其余各湖均有沼泽化趋势;一些不流通,污染严重的水体(如后湖),已呈现发黑发臭的现象

从表中的对未名湖水质监测结果和水质IV类标准的对比来看,除了湖水的表观特征呈淡黄色,略有腥味,有肉眼可见的悬浮物存在,不符合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对水体的基本要求外,其余指标均没有超标。这与我校一向重视未名湖的管理与污染治理工作成果是密不可分的,但是,未名湖作为北大的标志性景观,仅仅做到这一点是不够的,为了使未名湖永远呈现出“清流起荷波,湖光泛塔影”的怡人美景,应当考虑适当提高水体评价标准。

4.2 饮用水现状

目前我校日供水量1.4万立方米,基本可满足需求,但自备井深约70米,取地下浅层水,硬度大,易污染,不利于人体健康

根据国家标准,我校饮用水的大体状况较好,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43楼泵水质总硬度持续超标,近年未见好转,饮用水中氟化物浓度近年有上升趋势,虽目前尚未超标,但已接近国家饮用水标准上限。

4.3 主要水环境问题

(1)地面水富营养化现象严重。(2)部分水体呈现沼泽化趋势。(3)未名湖水体表观特征不良。

(4)饮用水氟化物浓度有所上升。

4.4 原因分析

校内各湖均为人工湖泊,底质不坚,利于水生生物及底质中养分物质释放;同时,水面小,深度不够,容量不大,系统对外界影响较敏感;另外,由于地下水补给丧失,地表水补给量也很少,水系缺乏流通的动力,导致湖与湖之间的渠道严重淤积,湖泊已逐渐演化成蓄水池,水量日益减少,加上万泉河水源的严重污染,也给校内水体质量的恶化雪上加霜。

4.5 水环境保护规划方案

(1)燕园水系的综合治理

a.建扬水站,经常更替未名湖湖水,使水域不受污染。

b.实施自循环大循环工程,将后湖纳入循环系统。

s.设置人工瀑布,喷泉,以增强曝气和渗气作用,净化水质。

d.实施多个循环,让水流动起来,使其净化。(2)改善饮用水质量

a.实施保护措施,保证水源水质符合国家标准中相应的水质要求。b.杜绝一切威胁水源水质的潜在危险。s.打三百米以上深井,替代浅水井。

d.适度开发,保护水源。

e.更新改造供排水管网,改善给水质量。

f.增设水质净化装置。

g.节约用水,循环使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燕园水域水流通图见附图。

5.噪声环境保护规划

5.1 噪声环境现状

校园噪声的主要来源是建筑噪声,交通噪声和社会生活噪声等。由于校内人员较多,新建,改建等建筑施工不断,出入车辆增加,噪声污染较为严重。

1997年通过对校园噪声的监测,可以看出,我校校园噪声状况总体平均是属于比较差的一类。建筑工地附近的污染指数大于1.0,达到了恶化的水平;三角地是人群活动较为集中的地方,污染指数在0.9以上;在人流少的翼亭,朗润园,污染指数在0.640.67之间,属于较好水平。

5.2 噪声环境保护规划方案

施工噪声源是短期污染源,其存在时间取决于施工周期。不同噪声设备影响环境的时间也有较大差异,如挖土机,打桩机仅在施工初期使用,时间较短,振动器在整个施工过程均有使用,许多浇灌均在夜间进行,对环境影响较大。应加强对建筑施工噪声的管理,严格执行+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标准。因施工噪声源无控制设施,要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加强管理,文明施工,以减小对师生生活的影响。

交通噪声污染源,是一种移动线源。其污染特征是以道路为轴心,向道路两侧辐射的移动短时污染。应加强校园道路交通管理。控制机动车流量,减少鸣号声,限制车速。

社会生活噪声污染源,与师生社会活动,生活起居密切相关,其污染特征具有明显的时限性。加强社会生活活动管理,逐步改变目前商业,居住和办公多功能混杂的局面。

另外,绿化也可降噪。

6.固体废弃物规划

6.1 固体废弃物现状

校园固体废弃物主要产生源有;居住区的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医院医疗过程中和各个实验室产生的垃圾。目前,校园里建了—个垃圾中转站,比原来桶装为优,但中转站应稍远离宿舍区。

6.2 固体废弃物规划方案

固体废弃物规划要做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生活垃圾可通过分类收集进行减容压缩处理,从而达到减量(指体积)目的。设计和建设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配套设施,严格实施垃圾的分类收集。在垃圾的分类收集法规中要求将废纸,塑料,纤维类,玻璃,金属垃圾等分类存放,并将其分别投入到各类垃圾桶中。

建筑垃圾污染的无害化控制方案主要是使之资源化(回填)和严格管理,建筑单位将废弃垃圾首先作回填考虑,剩余部分应运往指定的建筑垃圾填埋厂进行处理,严格控制乱排乱倒行为。

医疗垃圾和废化学药品主要由医疗单位和其余有化学实验室的单位所产生,由于该类垃圾属危险固废,因而必须进行安全处置。

禁止危险废物(如医疗废物等)和其他一般性废物混合收集,禁止建筑垃圾与生活垃圾混合收集,排放;建筑垃圾必须由责任部门严格单独收集,清运处置,而且必须做到及时清运,处置。

垃圾中转站应配置固定式压实器,将垃圾压实,减小体积,便于装卸,运输,贮存和填埋。

7.放射性物质规划

7.1 放射性物质现状

北大的辐射性物质主要集中在各单位实验室,用于教学,科研,医用和生产。其中,技物系共有含源装置13台,常用的104个辐射源总活度在1.5居里左右,有专人负责;库房里的143个辐射源很少用,总活度在1.5居里。2000年,新调进2个密封源。在学校订购3个氚,总活度15居里。物理系共有密封源36个,用于以教学为主的放射性实验。考古系有11个放射源,有3个存在移动问题。化学系现有4个密封源,由专人管理。

另外在第三教学楼与第四教学楼之间,有一核废料掩埋体,约25米见方,深1.8米,最高处达7.5米,虽然目前没有危害,但是地处教学楼,体育运动中心,餐饮中心集中的地方,不但有碍美观,而且严重阻塞交通,还有可能成为将来重大隐患之一。

7.2 放射性物质规划方案

a.加强辐射防护工作的制度建设,规定有关职业体检,上岗前防护培训等工作。并加强辐射监测,为规划和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b.完善学校对辐射防护工作的统一领导。

s.加强校园规划管理,实行区域控制。凡使用辐射物质的单位,应划定一定的范围,确定有效的防护距离。

d.在辐射源防护带警告标志。放射性人员个人应自觉佩戴剂量笔,定期进行检测。

e.对新增的辐射源和设施,严格按环保管理规定进行申报,登记,环评和验收。

f.增加对辐射防护工作的经费投入,购买最急需的监测仪。对加速器自动监测系统测量数据和物理系€T机测量数据进行比对。

g.消除隐患,迁移核废料掩埋体。

8.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8.1 生态环境现状

古园林的山水林木,给北大提供了一个美好的环境。几经扩建的校园,兼顾了功能与环境的和谐统一,营建了园林化校园环境。这里不仅有亭台楼阁等古典建筑和假山怪石,而且山环水抱,湖泊相连,堤岛穿插,湖光塔影,风景宜人;校园内古树参天,绿树成荫,四季常青,鸟语花香,园林景色步移景异。

8.2 生态环境规划方案

a.进一步加强文物山水体系的保护,制订多功能的动态保护对策。

b.提高校园绿化覆盖率,造就和谐优美的校园环境及良性循环的生态校园。

s.合理配置和设计各类绿地,使其分布均匀,结构合理,让有限的绿化面积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真正享有并享受绿色空间。

d.以一条贯穿燕园南北的中心绿化带作为中心休闲绿地,为广大师生提供良好的户外

交 流 场 所。

附 件3.6 2001—2005年 北 京大 学预 计 投 资 和 建 成 校 舍 测 算 表 (略)

附 件3.7 2001—2005年 北 京大 学校 本 部 预 计 投 资 和 建 成 校 舍 测算 表(略)

附 件3.8 2001—2005年 北 京大 学医 学 部 预 计 投 资 和 建 成 校 舍 测算 表(略)

附 件4 北 京大学附属医 院 发展 规划 (略)

附 件4.1 北 京 大 学 第 一 医 院发 展规 划 (略)

附 件4.2 北 京 大 学 人 民 医 院发 展规 划 (略)

附 件4.3 北 京 大 学 第 三 医 院发 展规 划 (略)

附 件4.4 北 京 大 学 口 腔 医 学院 发展 规 划(略)

附 件4.5 北 京 大 学 第 六 医 院发 展规 划 (略)

附 件4.6 北 京 大 学 临 床 肿 瘤学 院发 展 规划(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