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医学部创建世界一流规划

2000年4月3日,原北京医科大学和原北京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北京大学。合校后医学部的管理机构虽然保留了原有的各个部门,但是没有单独设立的发展规划部,发展规划文件起草一般由主任办公室党委办公室(简称“两办”)承担。在规划工作方面,时任医学部“两办”主任兼北京大学“两办”副主任李鹰,具体负责和校本部各个部门特别是发展规划部门的协调与衔接。2000年9月,新北京大学启动了规划修订工作。吕兆丰副校长根据北京大学关于制订发展规划的工作的部署,与校长助理李立明就医学部的发展规划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和讨论,并责成李鹰组织医学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规划的文件起草工作。吕兆丰副校长亲自起草了规划的提纲,医学部两办根据提纲在原北医党建工作报告¸“211工程”报告¸文明校园建设报告和教育处¸研究生院¸科研处¸人事处以及后勤等相关部门提供的工作计划¸总结等材料的基础上,由李鹰主笔,孙莉莉¸孙晓华¸赵春晖等参与,共同起草完成了“医学部创建世界一流规划”,最后由时任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韩启德定稿。本书收录的是2000年10月修改编制的文本。是时,王德炳任北京大学党委书记,许智宏任校长。

前言

北京大学医学部发展规划是在原北京大学和北京医科大学合并之后组建的新北京大学总体发展规划下,结合原北京医科大学的发展历史,特点以及下一个世纪生物医学领域中的激烈竞争,中国医学教育和医学科研与临床医学的发展变化,基于对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医学院校的深刻理解,实事求是地分析医学部的现状,在医学部所属的各个单位提交讨论方案的基础上,集体论证而成。规划共分六个部分:

一,发展的目标二,现状与问题三,发展的策略四,发展的规划五,保障的措施六,附录

江泽民总书记在谈到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四条标准时,明确提出:“这样的大学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应该是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应该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应该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这为北京大学医学部指出了努力的方向。

一.我们的发展目标

原北京医科大学第六次党代会就明确提出要创建世界一流的医科大学的奋斗目标,并在第七,第八,第九次党代会上不断完善,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北医的“211工程”建设规划,并于1996年起由国家批准实施。

合校后的北医,在新北京大学总体规划下,建设目标是一致的,即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在这个总目标的基础上,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发展目标定位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改革,调整结构,控制规模,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力争在21世纪初叶,把医学部建设成为培养高层次医药卫生专门人才,进行高水平医学科学研究和提供高质量医疗保健的重要基地,成为能够持续地追踪世界前沿科学发展和我国卫生政策制定的科学技术咨询和指导中心。

二.现状与问题

2.1 发展现状

从1912年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的创建,到1952年独立建院,1985年医科大学成立,直至2000年4月与北京大学强强结合,几代北医人团结奋斗,艰苦创业,历经八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在整体规模,公共体系建设和医教研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绩。

目前,医学部有教职工(含五所临床医院)1088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9187人,博士生导师174名,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10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9名。形成了包括本专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和继续教育的三个教育层次,设有10个学院和3个部和10个临床教学医院。有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点,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8个卫生部级重点实验室,11个联合研究中心,19个校级研究所。在全国医学院校中完成科研课题和所获各类科研基金以及在S€I及国内刊物上发表论文数量均名列全国医学院校首位。

医学部在教学,科研,医疗,管理等诸多方面与世界各地广泛交流,与世界卫生组织(BHO),联合国儿童基金(UNI€EF),美国疾病控制中心(€D€),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MB)等国际组织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与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20多所大学及大学医学院建立了良好的校际交流关系。医学部先后聘请了225名世界著名学者为客座教授,名誉教授,其中3人是诺贝尔奖获得者。

医学部作为国家医学院校系统里的排头兵,自建立至今培养了一大批遍布国内外的优秀专业人才,在医疗和科研上取得了诸多辉煌的成绩,为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创造世界一流的医学教育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不可否认在现实中依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2.2 存在的问题

由于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下旧的办学机制影响,面对市场经济,开拓创新精神的不足,医学科技成果转化的步伐较慢,使得学校自身发展能力较弱;在高校管理上运用现代化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和管理方法欠缺,管理水平不高;在人力资源上,缺乏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具有创新精神的青年人才:在医学教育上,专业口径过窄,面向21世纪医学教育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在分子生物学,人类基因组和干细胞研究等前沿学科方面依然薄弱。

三.发展的策略

3.1 坚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自强自立,不断提高自身发展能力

在社会改革转型时期,靠向国家“等”和“要”是发展不了自己的,只有坚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遵循医学与医学教育自身的特殊规律,加快医学部内部的管理体制,医学教育,学科建设和临床医院等各方面的改革,扩大办学经费的筹资渠道,才能提高自己在国内外的竞争能力。

3.2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学术研究水平

知识经济的兴起,不仅带动了一场新的产业革命,而且带动了一次新的教育改革,为适应21世纪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需要,加强卫生人才培养,医学教育必将转变思想,更新观念,调整和优化结构,深化改革,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合校后的北京大学医学部,可以充分借助北京大学雄厚的文理学科优势,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加快医学人才队伍的培养,将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结合起来。并以此形成良性循环。

3.3 借助大学综合优势,鼓励医学与人文¸医学与理科等交叉和创新学科的建设

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学科间的相互交叉和渗透已成必然趋势。学科之间的交叉是增强科研创新性最重要的途径。生物医学是当今发展最快的领头学科之一。从20世纪科学发展的历史以及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生物医学的发展,不能仅仅靠生物学家和医学家,而必须靠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计算机科学家和工程学家等一起来推动。可以预言,未来生物医学的重大突破,一定是通过这些学科的交叉来实现的。而且这些学科的交叉,必能迅速促进医学技术创新,例如:医学数字成像技术,医学微电子技术,医学生物材料技术,药物研制技术,生物医学信息等,从而建立新的疾病诊断手段,在短时内为社会与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如对社会人文医学的研究。疾病有分子,生物和遗传方面的起源,也有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起源,在慢性病和老年病等疾病中,社会行为等因素愈来愈成为致病的原因,人文社会医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全面探索影响人类健康与疾病诸因素的相互关系,正确阐述精神心理,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等各种因素对健康与疾病的作用,弥补生物医学的弱点与不足。还有,在医学高新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人类基因组的研究和干细胞的研究与应用,器官移植,人工器官,人工生殖,克隆技术等带来了一些前所未有的社会伦理问题,这些都需要社会人文医学从理论上作出回答。

合校后的北京大学与医学部,具备了以生物医学发展为目标的学科交叉和融合的条件,

而这种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又将是两校合并优越性的最好体现。

四.发展的规划

4.1 教育发展

基本思路:坚持教育改革,建设和发展的方向,调整医学教育专业结构,改革医学教育教学模式。加强医学教育教学建设,提高医学教育教学质量。要以培养高层次医药卫生人才为目标,结合中国国情实际,重点加大培养研究生层次教育的力度,稳定本科生教育,适度发展高职高专教育,努力加强医学成人教育,进一步强化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探索和发展医学网络教育。

(1) )医学本专科教育

模式:根据加强医药卫生人才素质培养的指导思想,继续实行医学教育专业调整,最终实现医学,药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和护理学等五个基本专业设置;医学专业在七年制办学基础上发展八年制医学教育,预防医学专业和口腔医学专业实现七年制医学教育,药学专业实行六年制药学教育;建立符合高素质医药卫生专门人才培养要求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体系。

结合中国国情实际,以临床医学,医学检验,卫生事业管理,药学和护理学为主,开设成人医学教育专业设置,开展3—4年学制的成人专科和成人本科教育。

规模:本科教育在校生规模保持在3500—4000人;高职高专教育在校生规模为700—

1000人;成人本专科教育在校生规模为4000—4500人。

条件:为实现本专科医学教育的目标,需要进行的条件建设包括:教学大楼(教室)8000平方米,资金投入2000万元;教学仪器设备资金投入500万元;教学大楼(实验)24600平方米,资金投入8000万元,设施投入2000万元;实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资金投入3000万元;临床学生住宿6000平方米;学生活动中心1500平方米,设施设备200万元。

(2) )医学研究生教育

模式:根据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医学人才的要求,结合医药卫生人才培养的特点,实行医学科研学位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两类研究生的学历,学位培养;实行长学制医学生后期研究生学历,学位培养;实行研究生硕士,博士两个阶段联合培养;探索医学与自然科学和医学与社会人文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

规模:坚持大力发展医学研究生教育,在校研究生规模达到2000人,其中硕士生和博士生各占50。;医学长学制后期研究生教育规模为600人。

条件:为保证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应特别加强研究生培养点的建设,除学科建设的经费投入外,应在研究生培养点建设中投入1000万元。研究生公寓20000平方米,投资

6500万。

(3) )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

模式:毕业后医学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阶段和重要特点,要继续施行规范化的住院医师培养,探索全科医师培养的模式;建立健全继续医学教育的机制,推动对内和对外的继续医学教育;继续加强各类在职申请医学学位的教育。

规模:对外进修教育保持年进修人员不少于6500人,在职申请学位人数年均200人,住院医规范化培训在训人员800—1000人,全科医师培训在训人员年均1000人次。

条件:争取建立3—5个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培训基地,建设I类住院医规范化培训基地,争取建设全国全科医师培训基地。

(4) )医学网络教育

医学网络教育是现代信息技术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结果,医学部应面向全国,充分利用现代化的远程教育手段,推广和普及医学教育和医学科学,既可使我们的办学具有较大的规模和发展,又增强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由于医学教育的特点,医学网络教育采取基地院校与站点院校相结合的模式进行,并且依据医药卫生人才实际来建立教学专业。

医学网络教育作为开放式教育,将面向基层,其规模会很大,特别是在面向中西部地区

的普通本专科和成人本专科教育,将可能年招生人数为5000人以上。

4.2 学科建设

在大学的统一规划下,医学部的学科建设基本思路是:在“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的基础上,充分利用863,973和985等项目,重点支持一些前沿,方向性和交叉学科的发展,加快促进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的结合,在基础与临床的实际应用中取得标志性成果,为国家卫生政策的制定和疾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医药结合,开展新药的研制与开发。

“211工程”建设和“九五”期间建设项目,其重点都在学科上。重点建设的生理学,医学免疫学,病理学,医学细胞分子生物学,生殖医学与发育,内科学,外科学,口腔医学,精神病学与精神卫生学,现代药学及新药研究等10个学科领域,目前都接近最后验收阶段。这些建设为学科的进一步发展,交叉,融合与重组,奠定了基础。

到2005年,学科建设的基本方针是以项目带学科,促进医学领域中各个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形成新兴的学科,并以点带面,使学科建设整体发展有较强的实力。

生命科学领域中的各项研究,近几年发展迅速,特别是人类基因组工程,干细胞的研究与应用等,在国际上取得进展与突破。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和西方发达国家在这些方面处于非常接近的起跑线上。因此,我们根据原有的学科建设和科研基础,抓住能够取得标志性成果的机遇,确立以建立人类疾病基因库,干细胞医学研究与应用和中西结合研究三大科研中心为重点,并带动与此相关的一批涵盖医学门类的学科,特别是医学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结合,应用理科与临床医疗的结合,人文学科与临床医学的结合等方面,力争在1020年内,取得重大成果,在解决人类重大疾病的防治,新药研制等重大科技项目中达到国际公认的水平。

4.3 科研重点

1.组织细胞工程与干细胞研究

分离源于胚胎或成人组织的干细胞,体外培养并诱导分化,用于修复不能再生的损毁组织和器官,这是当今生命科学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及实用价值。

本项目预计在2 3年内在中国建成国际一流的细胞组织工程干细胞研究的临床应用中心。主要内容包括:

(1) )建立骨髓干细胞和肌肉干细胞的分离纯化和体外培养系统;

(2) )研究干细胞在不同分化阶段的基因表达状态及体外因子的调控;(3)利用干细胞移植治疗各种组织坏死性疾病。

(4)转基因及基因敲除技术,研究开发转基因及基因敲除动物模型,同时进行动物引种,保种及繁育等研究。

经费预算:总计1600万人民币(其中1000万从其他途径解决),用于仪器设备购置及实验室改造(不包括人员及房屋费用)等以及部分研究启动经费。

2.人类疾病基因研究

人类基因组计划即将完成全部序列图谱,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关键问题:如何开展功能基因组的研究,如何发现人类基因与疾病的关联,使基因序列转变为对人类认识自身的知识,并对这些基因加以利用,从中寻找出可供开发的宝藏,使之能够造福于人类的健康。这些工作将花费远比基因序列分析更多的时间,更大的投入和更繁重的工作量,也更加具有挑

战性。新的北京大学应该抓住这一机遇,在人类后基因组(Pozt-genome)研究中做出国际一流的成果。

建立人群研究现场和基地,尤其是遗传流行病学人群现场,作为基因研究基地;开展功能基因的研究,并及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基因筛查,诊断和治疗的技术。

经多年的酝酿,在211工程的经费支持下和优势实验室的参与下,今年组建了北京大学人类疾病基因组研究中心,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一流配套基因研究实验室,实验室500平方米已装修改建完毕,开始进驻工作。能够完成基因克隆,基因测序,疾病基因组学研究,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SNPz),生物信息学分析,基因表达,重组蛋白纯化,人类重大疾病的信号传导机制研究,基因功能分析,基因治疗及基因药物开发等一条龙的配套科研与开发工作,使我校在这一领域进入国际先进水平。同时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疾病基因库,疾病基因生物信息库以及人类疾病标本库(血样及组织标本),为功能性基因组研究提供新鲜冷冻人体正常及病理标本。

经费预算2400万,主要包括:人才引进经费,大型仪器,课题经费和疾病基因库,疾病基

因生物信息库以及人类疾病标本库建立。

3.中西医结合研究

在我国中,西医两种医学体并存,互相渗透,优势互补,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已形成中西医结合这一独立的学科。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中西医结合已成为目前世界医学的主流发展方向。当前各种疑难病症的临床和实验研究,针刺原理的实验研究,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中医舌象与脉象客观化的研究等研究成果,已受到国内,国际医学界的瞩目。在全球回归自然的热潮中,世界卫生组织开始重视传统医药学,从天然药物中开发新药已成为创制新药的重要途径和转折点。其中中药复方的研究是中西医结合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也是中医走出国门,跨进世界医学的重要途径。

中药复方在临床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要阐明中药复方的作用机理,使中药走向世界,关键是要找到复方中的药效物质及其作用部位。若能确定多数个药效物质(化学成分)及其作用部位,则可以期待阐明复方的配伍原理和作用机理。由于“药物通过施效于作用部位而发挥治疗疾病的作用”这正是西医的理论,若能证明复方的作用机理是基于配伍于复方中的有效物质合力作用于作用部位而实现的话,那么就可以认为复方的药效物质及其作用部位恰好是中医和西医这两个理论的交叉点和结合点。因此,研究确定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及其作用部位,是当前中西医结合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项目研究内容包括:选择1 2个有明确临床疗效且配伍简单的复方:

(1) )研究复方药效物质,阐明复方进入血液中的药效物质是单一化学成分还是不同化学成分的分子群,确定其化学结构。

(2) )研究复方药效物质的作用特点及作用机理,研究药效物质对疾病的作用,观察药效物质对与疾病有关的酶或因子的影响,阐明其作用点或靶点。

(3) )研究复方中药配伍的科学内涵,研究复方中各味药物的加减或不同组合,对药效物质的溶出,吸收,代谢,排泄过程的影响,最终阐明复方中各味药物及其成分对药效物质的影响。

(4) )在复方药效物质的研究过程中,同时研究建立简便,快速,高效和规范的化学成分分离鉴定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5) )尝试组成使用方便,质量可控,疗效突出的新复方。

经费预算:1000万元。用于在现有基础上建立现代化中药复方研究室所必需的设备及硬件条件,高水平研究人员的配套经费及研究启动经费。

4.4 人才资源发展

4.4.1 .1 现有医教研青年骨干的培养与使用以及队伍的建设

(1) )从战略高度予以重视,依法加大梯队建设的力度

医教研青年骨干的培养与使用,人才梯队的建设,是我部发展的核心,各级领导应逐步提高认识,根据+教师法,+高等教育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学科发展促梯队建设,力争到

2005年梯队结构及素质与国内其他医学院校相比居领先水平,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打下坚实的队伍基础。

(2) )加强对青年骨干的培养

到2005年,进一步完善新教师岗前培训,在岗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对住院医师通过规范化培训,学历教育,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等方式,对教研人员通过学位教育(在职攻读研究生,在职申请学位),高级教师研修班,国内外进修等渠道,提高青年骨干的整体素质,培养和造就一批新的青年骨干和学术带头人100名。

(3) )加大对青年骨干的使用,在工作中锻炼成长

大胆提拔和使用年轻骨干,敢于压担子,逐步使科,系主任年轻化,博士生导师年轻化,管理干部年轻化。比如科,系主任,我们规定连续任职不能超过两届。积极推荐年轻骨干在社会学术团体上兼职,参加评奖。规定老专家要将培养年轻的学术接班人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完成。

(4) )使队伍的结构更趋合理,稳定

使三个结构合理,即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力争到2005年,青年教(医师)中具有高级职务人员所占比例达到50。,具有研究生学历人员所占比例达到80。,在校外完成某一级学历(位)教育或在校内完成其他学科学历(位)教育者所占比例达到30。以上,初步改善学源结构。对待青年骨干,要做到“以政策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使骨干队伍相对稳定。

(5) )加大扶持力度,建立激励竞争机制

设立优秀青年奖励项目,优秀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充分利用中华医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等,着重面向青年骨干。到2005年,建立起公开考核,平等竞争,按劳取酬,优劳优酬的激励机制,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使年轻骨干在平等,公开的氛围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

4.4.2 .2 引进人才的机制

到2005年初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引进人才机制,到2010年基本完善。(1)畅通人才流动的进口和出口

到2002年基本不再大规模接收毕业生。定编设岗后,随着岗位空缺随时公开招聘。引进人才以有博士学位的为主,本部基本不考虑本科毕业的人员。发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广泛联系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年轻的学术带头人,到2005年基本建立起人才库,长期跟踪,以达到引进高层次人才的目的。对考核不合格的人员,严格解聘制度,使人员能够真正流动起来,打通出口。

(2) )实施有效的激励竞争机制

2001年年底按照教育部,卫生部的有关规定,做完基础性的定编设岗工作,岗位决定后,

实行“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择优录用,严格考核,合约管理”的用人机制和岗位制度。按照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建立“以岗定薪,优劳优薪”的激励机制。考核与聘用结合,严格实行业绩与待遇挂钩,考核与聘用结合的制度。到2005年,在增加收入的基础上,进一步拉大不同岗位津贴之间的档次,彻底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基本建立起“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机制。

(3) )建立有利于人才发挥创造性的环境

努力为人才发展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各职能部门牢固树立起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让人才全身心地投入到创造中。

4.5 医院的建设发展

在中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中,医学院和医院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作为医学生在知识,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和在医疗,预防,保健和康复等方面的综合培养,临床医院的建设和发展至关重要。一流大学和一流医学院所属的医院,担负着人群疾病的临床治疗,重大疾病的研究和新技术的临床应用以及医学生的培养三大任务。因此,临床医院的发展规划,既要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又要满足人民健康的需求;既要适应国家卫生事业政策改革的变化,又不脱离社会对医学教育发展的需求。

医学部所属医院发展目标是:到2003年,“北医医疗集团”初具规模,在此基础上,到

2010年,医疗集团所属的各个医院,建成具有国际标准的高水平临床疾病治疗中心,世界最新临床技术应用的指导中心,高素质,高质量的临床医学生培养基地。

医学部所属医院到2005年,按照一流大学附属医院的标准和现代化医院的管理,深化各个医院内部体制的改革,进一步完善和规划行业要求的各项管理制度与条例,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

4.6 科技成果转化与开发

为推动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医学部将充分发挥原有知识,技术和人才密集,医,药,预防,保健等学科齐全的优势,依托大学已经形成的“产学研”一体化的良好基础,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运用现代管理的理念,模式和方法,在北大方正,青鸟,未名等集团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下,完成医学部原有各个企业的调整,改制和重组,建立医学信息产业基地,生物制药技术基地以及新型医疗器械的研制开发中心,尽快将生物医药高新技术转化为直接造福于人类的产品。

4.7 校园建设规划

医学部校园本部的建设始于1952年,现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占地40公顷,它坐落在“燕京八景”之一的“蓟门烟树”的北侧,北临80米宽的四环路,西临70米宽的学院路,东南临40米宽的花园路和花园北路。

医学部东西长950米,南北约540米,由南北两条平行的干道将校园分为东,中,西三部,东西亦有两条基本平直的干道,形成井字形,使校园分为9个小区。

东部中,南两区为职工生活住宅区,北区为动力,食堂,浴室,动物楼等后勤区。

中部北区为学生宿舍区,中区为体育运动区。

南区为医学教育与医疗区(第三临床医学院)。

西部为教学,科研及药学院实习药厂。

医学部规划格局较好,功能分区明确,解决了职工家属,后勤部门与教学科研间的相互干扰,同时也避免了人流与车流的交叉。

医学部校园基本建设总体规划,于1992年北京市城市规划管理局,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批准。

根据学校的发展与扩大,总体规划应逐步地加以完善,使学校的基本建设工作能更好地适应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使职工生活的条件得到改善。医学部拟定今后10年基本建设总体规划。

(一)教学科研区

学校的西北区规划,此地一直作为规划保留用地,位于学院路与北四环立交桥交汇处,地理位置优越,在学校的总体规划批复中,首规委指示”充分利用西北角用地,满足建筑的需要”。由于我校地处中关村高科技发展园区,所以要建一组体量大的建筑,以高科技与生物工程为主要内容,西北区除保留药厂测试楼和易燃品库以外,药厂房屋全部拆除,规划建设三个项目。

1.医学科普博物院馆 建筑面积约15800平方米,三层,在学校西校门入口北侧,与南侧科学报告厅相对应。

2.生命科学大楼 建筑面积约25000平方米,层数12层,以科研为主。

3.高科技生物大楼 建筑面积55000平方米,层数22层,以生物技术孵化器与生物医药公司为主要内容。

4.教学大楼建筑面积约24600平方米,层数9层,拟拆除现学生活动中心,学生会团委的二层小楼,规划建设教学,教室大楼,因我校是五十年代建校的,现教学楼内大部是200人左右的大教室,对于班级活动,小课的安排很不方便。建设小教室,对于新时期各班开展德育教育,都很有必要,要设计先进一流的教室,用现代化的教学网络,满足当前教学的各项需要。

5.信息中心楼 建筑面积1630平方米,层数3层,建设地点在现计算机中心位置。

6.安全监控楼 建筑面积4218平方米,层数6层,建设地点在现学校商店位置。(二)学生生活区

1.研究生公寓建筑面积约28000平方米,层数20层,拆除1号学生宿舍,建设研究生公寓,几年来学校扩建了教学,科研用房,但学生宿舍—直非常紧张,尤其研究生,按规定应2人一间,但学校目前的条件无法实现,未来的办学方向,学校主要培养研究生,博士生等高层次人才,教育部,北京市教委非常重视学生宿舍的建设,并给予相关的优惠政策,我们要抓住机会,改善学生住宿条件。

2.学生综合服务中心 建筑面积20400平方米,4层,建设位置,拆除学生食堂,内容有学生餐厅,理发,洗澡,团委及研究生活动中心。

3.大公寓二期工程 建筑面积约18000平方米,层数12层,拟拆除毒理楼,规划建设高档的招待所,以满足外宾人员住宿。

(三)教工住宅区

东小门外教工住宅 建设2—3栋塔楼,建筑面积约32000平方米。层数18层。

9号住宅楼改造,建筑面积约11000平方米,9号住宅楼是七十年代建设的,虽经抗震加

固,但因住宅布局不合理,单元面积太小,无法满足当前人们生活居住的需要,拟拆除9号楼,规划建设一栋12层住宅。(9号楼现面积4255平方米,84户)

8号住宅楼,10号住宅楼拆除,规划建设三栋板楼,建筑面积约44000平方米,层数12层,临街一层可用于商业开发。(现8号楼面积11963平方米,185户,10号楼面积2388平方米,45户)

锅炉房改造后,拆除现锅炉房,规划建设5层住宅,建筑面积约5680平方米,底层作为活动中心及超市。

(四)体育运动区

游泳馆综合楼 建筑面积32000平方米,在学校操场东南角,层数5层,以综合体育项目为主,有标准室内游泳池两个,满足学生体育锻炼的同时,为教职工开放,并设有保龄球,壁球,乒乓球等。

(五)后勤服务区

锅炉房煤改气工程 建筑面积2376平方米,地点在东北部库房院内,内设4台15T热水锅炉,2台12T蒸汽锅炉,计划2000年底开工建设。

(六)校园休闲绿化带

五.保障的措施

5.1 管理水平的提高

管理是一个学校的机制问题,管理水平直接关系着学校的各方面发展。我们将结合现代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要求,既要实事求是,又要放眼于未来和世界,建立起一系列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需求,符合现代化管理标准的学科,教育,人事,行政等各项管理机制,建立起一支能更好服务于医,教,研工作,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专业水平,且知识面宽广,组织协调能力较强的管理队伍。在管理体制和监督体系方面进一步予以完善,更好地保障医学部的迅速发展。

5.2 自身发展能力的加强

在继续争取国家和各个方面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开展知识,技术创新,推动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使科研和转化形成良性循环,提高自身发展的能力。

5.3 人力资源的发展

无论管理队伍还是医教研队伍,在各个层次人员的培养上,坚持国内培养和引进并重,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吸引外来优秀人员,培训在职在岗人员,使各类教学,科研,医疗人员队伍的素质不断优化。

六.附录

附录1 “211工程”项目建设情况(略)

附录2 临床研究与应用对理,工各学科的需求情况(略)

附录3 医院发展规划(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