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5月4日,时任中国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宣布:“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北京大学立即组织人员围绕江泽民提出的“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目标,编制了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框架方案,同时起草了致江泽民的一封信,一起上报教育部。这就是我校$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规划。的雏形。教育部建议北大联系清华大学一起申报,1998年7月,北大清华两校领导人联合致信江泽民和李岚清,申请率先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这一建议被中央政府采纳。随后教育部制定并发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决定重点支持部分高等学校创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并于1999年初正式启动“985工程”,即“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工程”。1999年1月,北京大学第十次党代会总结了此前四年的工作和北京大学前一百年的历史,明确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和近期的主要任务。1999年4月至6月,北京大学连续召开了教学工作会议¸科研工作会议¸财政人事工作会议等系列会议,讨论如何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规划。。这一规划的制定,确定了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路线图,争取到了国家18亿元的专项资助,大大改善了北大的办学条件,提高了办学水平。本书收录的是1999年6月30日编制的文本。时任书记任彦申¸校长陈佳洱,规划主持人为迟惠生常务副校长,主要撰稿人为岳庆平¸吕斌¸李强¸闫树森¸徐中煜¸梁枫。
概要
本规划对北京大学在下一世纪初叶实现世界一流大学目标的战略和重要举措做出了基本规划。本规划是基于对下一世纪全球激烈竞争形势的客观分析,基于对国家目标与党和国家领导人一系列精辟论述的深刻理解,基于对北京大学百年历史经验与教训的认真总结与思考,基于对学校当前发展状况的冷静评估,采取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方式,在集中集体智慧的基础上形成的。
本规划共分七个部分,即:
一,前言
二,跨入新世纪的北京大学:机遇与使命三,跨入新世纪的北京大学:改革与创新四,近期目标及重要举措
五,实施步骤与前提条件六,结论
七,附录
“前言”主要介绍了本规划的形成过程和主要内容。特别强调作为我国+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规划,是北京大学九十年代初在国家指导下所制订的长远发展规划和第九次校党代会决议在新形势下的深化,是与国家“211工程”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并且应该在我国知识创新工程计划等国家计划实施过程中有所体现。总之,它是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和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
“科教兴国”战略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行动。
“跨入新世纪的北京大学:机遇与使命”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北京大学面临的历史机遇和巨大挑战。步入新的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创新能力对于维持竞争优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创新体系已成为推动和牵引国家竞争力前进的最有价值的国家财富;北京大学应该以自己卓越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增强我国竞争能力作出突出贡献,成为我国创新体系的重要环节。
步入新的世纪,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将进一步弘扬,世界先进文明成果将不断涌现,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将更加深入;民族精神和社会信念对于国家以昂扬的精神风貌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至关重要,思想文化阵地对于国民和国格的塑造至为基础;北京大学应该以自己悠久而优秀的文化传统和对发展我国思想文化的促进作用而成为我国思想文化阵地的重镇,并成为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
北京大学经过百年的发展,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的二十年来,已经打下了良好基础,并且形成了突出的优势。尽管北京大学经过百年的锤炼具备了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起步条件,但是无论从满足党和国家的期望与时代的要求而言,还是与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相比较而言,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从外部环境来看,来自多方面的限制和干扰影响了大学办学自主权的充分发挥;对大学的重点投入不足引发的长远影响还没有与国家利益深刻地联系在一起。从内部情况来看,北京大学在历史和机遇面前承担了艰巨的使命。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振兴,她义无反顾,奋然前行,通过15到20年的努力,争取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以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在办学指导思想上有一个大提高和新飞
跃。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既要有远景目标,又要有切实可行的近期行动
计划。为此,我们确定了分两步走的战略:从1999年至2005年的7年是北京大学为实现世界一流大学目标而进行基础性准备的时间。从2006年至2015年的10年,北京大学将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坚持不懈地奔向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
“跨入新世纪的北京大学:改革与创新”所表述的核心思想是,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实践必须以改革与创新贯彻始终,否则就是一句空洞的口号。第一,观念的改革与思想的创新是行动的指南。第二,管理体制的改革必须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第三,创造利于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机制。第四,按最大效益原则优化资源配置。第五,把大学与社会更紧密地结合。第六,充分开拓国际交流的新领域。
“近期目标及重要举措”在指导思想与战略目标的框架下,对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各项近期目标做了规定,并且给出了实现这些目标的相应举措。首先要集中力量办好“深入实施人才工程”“实施创新基地建设计划”“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工程”等几件大事,取得振奋人心的成果,这对于鼓舞士气,增强凝聚力至关重要。在实现总体战略目标过程中要不失时机地分阶段组织专项计划或工程,狠抓实效,带动学校各项工作全面协调发展,并为国家作出值得称道的贡献。本规划还分别论述了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建设高水平的
学术研究基地,培养高素质的有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的学生,重点产学研基地建设与科学园区的发展,公共服务体系的改造与完善,基础设施及支撑服务体系的解困与更新,以及校园环境与校园文化的建设。
“实施步骤与前提条件”首先指出了实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规划的指导性原则,即“既要有雄心壮志,又必须脚踏实地”。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既是时代赋予的紧迫使命,又是艰巨而复杂的长期任务,它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需要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因此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并且在前后衔接上要有周密的设计;同时,这一规划的实施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要有通力合作的精神,每项建设都要恰当定位,并妥善处理内外部左邻右舍的关系。具体实施步骤一定要遵循“全面规划,突出重点,抓住关键,重在落实”的原则,通过试点,狠抓典型,取得经验,逐步推广。
党和国家的关心和支持是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规划能否成功实施的前提。国家对本规划实施所提供的支持环境,特别是足够的经费投入是建设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
“结论”归纳了本规划的基本观点:跨入新世纪的北京大学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在下世纪初叶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是党和国家赋予的神圣使命;改革和创新是完成这一使命的灵魂和原动力;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北京大学要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分阶段有重点地实施若干建设项目,这是一项极其复杂的艰巨任务,需要国家和社会的强力支持;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协力拼搏,一定会达到既定的目标,我们有信心在不远的将来建成一个充满活力,极具吸引力和影响力,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新北京大学。
“附录”包括北京大学队伍建设规划,北京大学学科建设规划,北京大学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北京大学科学园发展规划等四部分,由于我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具体规划目前还处于讨论研究和不断完善的阶段,所以本“附录”的某些内容定有不妥之处,待今后认真修改后再上报。
一.前言
本规划是把北京大学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长远改革和发展的战略规划。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郑重宣布:“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他同时提出了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四条标准,即“这样的大学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应该是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应该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应该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这为我们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指出了努力方向。
在北京大学第九次党代会上通过的+北京大学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北大的“211工程”建设规划,并于1996年起由国家批准实施。该规划总的投资强度较低,五年内预计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北大的基础条件。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规划是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个重要措施,也是国家建立知识和科技创新体系和教育部+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投资强度有显著的增加,建设目标与内容更为集中,是北大“211工程”在新时期的继续丰富和提高。
二.跨入新世纪的北京大学:机遇与使命
2.1 知识经济与国力竞争中的北京大学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作为人才摇篮和知识传播,创新,应用的重要基地,正在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教育的兴衰将决定着综合国力竞争的成败。我国国民经济的两个根本转变,强烈地呼唤着高等学校进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加快教育改革发展,促进教育,科技和经济的密切结合,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大趋势。
党的十五大之后,我国加快推进科教兴国战略。新一届政府宣布把科教兴国作为本届政府的最大任务。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发出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伟大号召。国家教育部制定了+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并把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任务列入了这一行动计划。四年前北大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今天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和政府行为,这对北大来说是一个最重大,最难得的历史机遇,是国家赋予北京大学的庄严使命,也是北京大学面向二十一世纪振兴发展的必然选择。从现在起,我们将把全部工作的重心迅速转移到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任务上来,并以此统一全校的思想,凝聚师生的智慧和力量。
2.2 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世界文明的北京大学
步入新的世纪,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将进一步弘扬,世界先进文明成果将不断涌现,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将更加深入;民族精神和社会信念对于国家以昂扬的精神风貌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至关重要,思想文化阵地对于国民和国格的塑造至为基础;北京大学应该以自己悠久而优秀的文化传统和对发展我国思想文化的促进作用而成为我国思想文化阵地的重镇,并成为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
2.3 基础¸优势与差距¸困难
北京大学在中国率先建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是有自己扎实的基础和明显的优势的:
(1) )北大的百年历史始终与祖国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始终跟随时代步伐前进,在新文化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科学民主思想上起着先锋作用,作为我国重要的教育学术文化阵地,为祖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创造了许多重大科学技术成果,为我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一个大学在本国本民族进步中所作出的突出贡献是世界一流大学的首要标志。
(2) )北大在百年办学历史上,始终围绕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两大历史主题,以振兴中华的高度历史责任感,在长期奋斗中形成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在重视教学,努力学习的环境中形成了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在一代又一代学者的刻苦钻研中形成了执著,负重,宽松,为先的治学传统。一个学校的优良学风,校风是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无形的精神力量。
(3) )北大拥有门类比较齐全的学科体系,目前已有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
技术科学,工程科学,管理科学,教育科学等各种学科的74个本科专业,138个硕士专业和
124个博士专业,学科门类之多在国内大学中名列前茅。其中国家重点学科42个,在国内名列第一。已建立了完整的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培养体系。
(4) )北大有一流的学生,在历年高考招生中,北大与清华两校新生质量,一直保持第一,二位的不变势头。如1997年,1998年两年中,学生在各种科学,艺术竞赛中屡获优胜。北大本科生的质量得到全世界的公认,毕业文凭在美国受到青睐。
(5) )北大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学科研成果突出。在北大教师队伍中,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26人,博士生导师561人,教授814人,这些数字在全国高校中处于前列。青年教师中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百千万人才计划和教育部跨世纪人才的人数和清华大学并列,明显高于其他院校。在近年历次教学优秀成果奖中北大获奖数名列第一,二名,在历次科研成果奖,S€I科学论文数目榜中,北大在全国高校中也一直名列前茅。
(6) )以北大方正为代表,北大在科研成果产业化,产学研结合,开发高新技术产业上,发挥了先锋和制高点作用,对我国知识产业的兴起作出了重要贡献。
(7) )北大具有相对良好的办学条件,全校有15个国家级重点或专业实验室,两个工程研究中心,藏书近500万册的亚洲第一大大学图书馆和价值4亿元以上的仪器设备,校园文化环境优美。
(8) )北大具有很高的国际声望和广泛的国际联系,百年校庆时世界上100多所著名大学校长莅临庆典,参与讨论。留学生人数在全国高校名列第一(专学语言的除外),与150所海外大学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
但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北京大学还有不少差距和困难:
(1) )教师中有世界影响的一流学者人数很少,吸引和汇聚拔尖人才的机制尚未形成,不少有才华的学者流失,影响了学校的声誉并削弱了学校的成就。
(2) )科学文化上有重大创新的研究成果和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价值的开发成果较少,S€I论文数远远落后。
(3) )教育计划及学术支撑服务的质量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影响了培养学生的素质。(4)符合现代化高水准运行规律的管理观念和管理体系还没有系统地形成,从而极大
地制约了学校对快速发展的竞争环境的应变能力。
(5) )长期投入不足,办学经费拮据。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学校运行经费仅为它们的几十分之一,以致学校教学科研的基础设施大大落后,严重影响到学校的竞争能力和发展。
(6) )从外部环境而言,来自多方面的限制和干扰影响了大学办学自主权的充分发挥;对大学的重点投入不足引发的长远影响还没有与国家利益深刻地联系在一起。
北京大学在历史和机遇面前承担了艰巨的使命。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振兴,她义无反顾,奋然前行,在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力争通过15到20年的努力,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
2.4 总体思路与战略目标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以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在办学指导思想上有一个大提高和新飞跃。邓小平理论是指引我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也是指导我们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强大思想武器。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指针。在创建一流大学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坚持这样一些重要原则:
第一,必须坚持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即坚持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们的大学应当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
持和知识贡献,成为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军。北大只有在二十一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在回答和解决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理论和重大实际问题上作出突出贡献,才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第二,必须坚持以培养人才为中心,以创新为灵魂,积极开拓并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使我们的大学成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成为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发展科学文化的前沿,成为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成为为党和政府制定重大政策,为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提供科学依据的思想库和智囊团,成为民族优秀文化同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
第三,必须坚持以提高为主,以内涵发展为主的方针,北大应当定位在提高上,始终把提高质量,水平和效益放在第一位,办学规模不宜过大,结构应该更加优化。
第四,必须坚持把改革作为发展提高的根本动力,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学校各方面的配套改革,不断增强学校的适应性和办学活力。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既要有远景目标,又要有切实可行的近期行动计划。为此,我们确定了分两步走的战略:
从1999年至2005年的7年是北京大学为实现世界一流大学目标而进行基础性准备的时间。在此阶段内将完成学科的整合,使新的北京大学成为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与工程科学以及医药科学等几大门类的更为综合性的大学;适应国家需求和国际竞争的新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基本形成;通过大规模新老交替过程,一支高水平的学术和管理队伍初具规模;办学条件将有较大改善,师生待遇将有明显提高;教育改革和知识创新的成果显著;在高科技研究开发及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方面会取得若干标志性的成果,甚至有所突破;在国际上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从2006年至2015年的10年,北京大学将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坚持不懈地奔向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在此阶段内,学科的整合和优化过程将会显示出突出的成果,一批重点学科会发展成国际的前沿;国际公认的学术权威和知名学者会在学术队伍中涌现,从而为国家和学校赢得国际声誉,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和学生来校工作和学习;她会以先进的教学手段,教育理念和方法培养出各种类型的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从而成为众望所归的教学中心;她会以对科学前沿的卓越探索,以对科学原理和思路向突破性技术与产品的转化而取得的重大成就,实至名归地成为极具创新能力的研究中心;她的高科技企业集团和以其为龙头的科学园区,通过广泛的伙伴关系和国内外合作,不仅为增强我国的竞争力担当重任,而且为促进世界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增值贡献良多;她在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社会发展中将发挥重要的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她将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体现中国人文精神研究成果的重要基地,也是捍卫,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通过多渠道高水平的国际合作,她的国际交流桥梁作用将得到切实的体现。
三.跨入新世纪的北京大学:改革与创新
3.1 观念的改革与思想的创新是行动的指南
必须以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认真学习江泽民总书记及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一系列
精辟论述;深入考察国内外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鲜经验;透彻分析学校百年来的风雨历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认真定好北京大学的位置;对北京大学的使命,办学模式和运行机制,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等事关学校发展的根本问题有明确的改革思路,并形成协调配套的措施。锐意改革创新,尊重教育和科技的发展规律,保护群众的积极性三者加以统一,就会使这一实践健康地发展。
3.2 管理体制的改革必须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
认真贯彻“共建,调整,合作,合并”八字方针,重新组建一个学科更加齐全,结构更加优化,综合实力更强,办学效益更高的新北京大学。
抓紧推进与北京医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大学等兄弟院校和中国科学院等科研院所的合并,合作或联合办学的计划。我们已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建立了“北京大学工程研究院”,同清华大学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下半年将完成与北京医科大学的合校。
大力推进与北京市以及其他若干省市的“共建”工作,在面向全国的同时,加强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今年我们与北京市合作成立了“首都发展研究院”,我们要以贡献促共建,积极为首都的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和输送人才,提供科技成果和咨询服务,共同创办高科技示范区,使北大成为首都经济发展的助推器,高新技术的发源地和精神文明的辐射源。
高度重视并积极加强同国内外著名企业的产学研合作。企业是未来技术创新的主体,我们要以产品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促进科技进步与市场培育的紧密结合,形成强大的技术创新和应用能力。
深化校内管理体制改革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1999年上半年,我们以党政管理机构改革为重点和突破口,基本思路和指导原则是理顺关系,革新设置,减员增效,转变职能。改革后的党政管理机构从原来的41个减为19个,精简幅度为53.7。。
1999年7月8日,我校宣布设立人文学部,社会科学部,理学部,信息与工程科学部等四个学部。设立学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交叉与整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积极发挥教师在学校发展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大力推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我们正在按照有利于教学改革,有利于学科整合,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有利于加强管理,减员增效的原则,重新调整和组合现有的院系,使学院成为拥有较大自主权的管理实体。
后勤将在“小机关,多实体,大服务”的基础上,把管理,经营和服务分开。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加强成本核算,改变拨款方式,实行企业化,专业化,集约化,市场化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后勤服务走向社会化。
财务改革将本着严格,公平,透明,效益的原则,既要不断扩大财源,又要进一步提高现有资金的使用效率。健全财务制度,改善分配办法,规范校内经济秩序,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实行会计人员派驻制。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教育基金会的作用。
3.3 创造利于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机制
通过国内外公开招聘,竞争择优,选拔优秀学术和管理带头人,并采取有力措施为他们提供体面的待遇,配备合适的工作环境和助手,授予他们聘用人员和使用经费的自主权;严格区分政治问题与学术问题的政策界限,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鼓励学术创新和拔尖人才成长,并在激励机制上制订有效措施;对人才的管理要体现出针对性和服务精神,减轻他们的额外负担;通过合理的评估体系不断保持人才队伍的创新活力。
改革招生制度和教育体系,使优秀学生的特长能够充分发挥,并有利于高素质的有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的人才的培养。
3.4 按最大效益原则优化资源配置
为有效使用学校的资源而设计必要的财务刺激办法;对符合创新要求,具有良好业绩并有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教学和研究实行优先配置;完善资源共享机制及有效调度机制,杜绝公共资源的滥用和私人占有。
3.5 把大学与社会更紧密地结合
通过体制改革和手段革新建立高质量的继续教育系统,以灵活的方式为社会各界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通过共建等多种方式为首都的发展服务;通过新型伙伴关系的建立为其他地方的社会持续发展服务;采取产学研一体化和科学园区等多种机制加速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鼓励研究人员深入实际,研究和解决我国现实社会问题,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
3.6 充分开拓国际交流的新领域
系统地跟踪并研究国际上最优秀的高等教育质量和标准,加快吸收的过程;采取多种方式从海外引进最优秀的学术与管理人员。提高外国学生的层次,保持教学与研究的国际水准;积极参加国际一流学校的联盟,充分利用国际交流网络受益;加强与外交机构和国际组织的联系,扩大学术交流的支持空间。
四.近期目标及重要举措
4.1 集中精力办好几件大事
首先要集中力量办好几件大事,取得振奋人心的成果,这对于鼓舞士气,增强凝聚力至关重要。在实现总体战略目标过程中要不失时机地组织专项计划或工程,狠抓实效,带动学校各项工作全面协调发展,并为国家作出值得称道的贡献。
深入实施人才工程。在“跨世纪人才工程”的基础上,积极参加教育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的实施,吸引和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优秀学术带头人和管理带头人,尽快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具有竞争实力的人才梯队。
实施创新基地建设计划。对已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中心加强管理和支持力度,促其多出高水平成果。根据国家需要设立新的跨学科研究基地并为国家提供有显示力度的贡献。支持重点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和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基地建设,增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产生一批高质量的学术成果。
加强科学园建设,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工程”。在信息,制药,化工,生物技术等方面实现产业集团的新的飞跃,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与国家经济新生长点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通过与国内外企业的合作以及产学研合作等多种有效方式,使北京大学成为高新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辐射源和“孵化器”。
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实施若干具有重大意义和影响的专项计划和工程,如“盛唐工程”
“中国法治建设研究中心”建设计划等。
4.2 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实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规划,关键在人才。我们将牢固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人才难得”的观念。一个优秀学术带头人在教学科研和凝聚队伍中所起的作用,是其他人难以
替代的。
学校的人事改革,将按照“压缩总量,改善结构,加强管理,减人增效,优才优用,优劳优得”的原则进行。学校的事业编制压缩到5000人以下,教师占到教职工总数的一半。人事改革将立足于提高各类人员素质,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压缩非教学人员的比例。随着管理体制改革的进展和向世界一流大学的迈进,人员只进不出,职务只升不降,待遇只增不减是不可能的,下岗分流,减员增效,优胜劣汰,竞争上岗势在必行。学校将采取积极分流,加强培训,发展继续教育,扩大社会服务等措施,妥善做好下岗,转岗和再就业工作。教师将实行聘任制,评聘分开,加强教授后的考核管理,不断优化队伍,激发上进。
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建设一支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中青年人才队伍,是学校
队伍建设的当务之急。我们将通过校内选拔,校外引进和兼职借聘等多种方式,采取灵活的用人制度,建立起800人左右的学术骨干队伍和200人左右的管理骨干队伍。其中,有50名左右能够跻身世界学术发展的前列,有希望领导本学科进入国际先进水平的重量级学者。有200名左右能够担任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的带头人,重大课题的牵头人,名牌课程主讲人和产学研结合的负责人,成为国内著名的专家学者。还要有500名左右能够在教学科研中承担重任,创造优秀业绩的骨干教师。同时,实行和扩大访问学者计划,聘请海内外知名学者或在实际部门卓有成就的专家担任兼职及客座教授。像重视学术骨干队伍那样,重视管理骨干队伍的建设,坚持两支队伍并重的原则。
4.3 建设高水平的学术研究基地
学校的科学研究工作将以提高创新能力,建立创新机制和服务现代化建设为根本导向,坚持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多学科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切实克服脱离实际,低水平重复,力量分散,“小而全”的现象。
在科研布局上将贯彻“稳住一头,放开一片”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积极参与
“国家创新体系”计划和“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计划。基础研究是新技术,新发明的源泉,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我们将密切跟踪国际学术发展的前沿,对具有优势的某些基础研究领域,选准方向,进行长期稳定的支持,努力产生一些有突破性的创新成果;同时,面向市场需求,对国家和社会急需的应用研究领域,找准结合点,努力促进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为发展生产力,造福社会作出贡献。我们将特别重视多学科的交叉互补,联合攻关。充分发挥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开放实验室以及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在知识和技术创新中的带头和示范作用。对优势明显,有希望突破的领域给予重点支持,在校内各种资源的配置上要优先保证,不搞平均主义,以尽快建成高水平的创新基地,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在二十一世纪最有希望,最有发展前途的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以及环境等领域的国际竞争中,北大应该占有一席之地。
文科科研将力争继续保持领先的优势,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
问题作为主攻方向,加强综合研究,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为党和国家的决策服务,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规律,不断产生重大的思想文化成果。人文社会科学将关注和追赶科学技术的发展,善于从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中汲取营养,寻找手段,不断提高研究和认识水平。
重视科研体制的创新。重点实验室实行开放式运作,固定编制和流动编制相结合。重大科研项目实行主持人负责制。加强与兄弟院校,科研部门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实际应用部门和地方政府的联合与合作。在改革科研经费提成分配办法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
4.4 培养高素质的有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的学生
培养人才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教学是学校第一位的工作,学校的一切工作,一切人员都应当面向学生,为培养人才服务。我们将高度重视教学工作,在资源配置上优先保证教学需要,在政策导向上要向教学倾斜。
深化教学改革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切实克服专业面偏窄,人文教育和实践环节偏弱,教育内容偏旧,教学方法偏死,培养模式单一,缺乏个性和创造性等弊端。本科教育将立足于提高素质,研究生教育将着重提高水平,继续教育将不断增强活力。在学生教育中,我们将贯彻落实江泽民总书记对青年学生提出的“四个统一”的要求,始终把德育放在首位,使学生树立起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和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继承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鼓励拔尖,在规范的基础上增加选择,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审美,成为素质高,能力强,具有较强适应性和创造性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继续修订并全面实施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学计划,重点建设好主干基础课程。逐步开
设并改进150门综合素质教育课。知名教授要上基础课,创建一批水平高,体系新,效果好,特色鲜明,在全国产生影响的名牌课程。认真建设好文理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和基础课程教学基地,争取对全国起到示范作用。大力改革研究生的培养制度,全面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积极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改进教学手段,建设高水平的继续教育基地,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充分发挥北京大学的名师效应和其他教育资源优势,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形成开放式的教育网络。
4.5 重点产学研基地建设与科学园区的发展
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就要求高校在创建世界一流水平的教学和科研基地的同时,必须强化知识和技术的创新,主动培植高新技术,创建世界一流的产学研一体化的成果转化模式,建立高新技术的“孵化”基地,为中国产业发展开发高新技术和产品。北大将进一步调整科研发展方向,使学校的教学,科研与国家的经济建设和产业调整密切结合,将科研人员在实验室所获得的研究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为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提供发展源泉。由于北大原有学科性质的限制,虽然每年有许多高水平学术论文发表,但有许多可能转化为生产力的研究成果仍停留在论文,样品,样机或报奖阶段。特别是在北大颇具研究积累的信息科学与技术,生物技术及制药,新功能材料开发等方面,这一情况更为严重。
为此,北大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规划中,在发展和提高教学,科研水平的同时,拟建立
信息科学与技术,生物技术与制药,新型功能材料等三个研究开发中心(基地)。通过上述研究和开发中心的建立,联合我校相关的院系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在信息处理及通讯,软件工程;基因工程,优质动植物培育,新药开发和天然产物开发;稀土功能材料,液晶高分子材
料,医用高分子材料,新型存储材料和纳米信息材料等方面,真正形成“产学研”一体化,为科研成果的产业化研究和工程放大提供基础条件。上述基地分别依托于相关的基础研究单位和它们丰厚的科研积累和人才资源。此外,基地还将引进一批有工程科学技术背景的中青年骨干,注重基地的研究和开发计划与国家目标和国际产业走向的结合,保持所研究和开发的方向对国内同行具有引导和支撑作用。
为推动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学校将继续加大对方正集团的技术投入,使之在3—5年的时间内,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信息产业企业,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强大的信息产业基地。依托北大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大力发展生物制药技术,争取在5年时间内,建成中国最大的生物制药基地。尽快开辟新的产学研结合领域,同清华,科学院合作,创建新功能材料基地和智能机械基地。同海淀区密切结合,创建一流的高科技园区和高文化社区。坚持知识创新,坚持技术创新,坚持体制创新。用改革的精神推动科教成果转化和科技产业的各项工作,使校办科技产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具有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同时,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发展民族高科技产业中的生力军作用。
4.6 公共服务体系的改造与完善
当前,信息是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信息技术已成为社会生产力中重要的因素。人类社会从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的农业社会,发展到主要依靠能量资源消耗的工业社会,进而开始向主要依靠信息资源消耗的信息社会迈进。社会的信息化成为势不可挡的历史趋势,成为促进各行各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促进教育和科研工作的关键因素。因而,信息网络的建设必然成为学校里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培养一流人才必备的重要物质条件。
九十年代以来,北京大学一直很重视这方面的工作。从1989年参加“中关村地区网”的建设,完成了北京大学校园网(一期工程)的建设,1994年承担“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络示范工程”华北地区网络北大主节点的建设,到1996年启动的我国教育系统的“211工程”的实施,正在进行的北大211工程“信息网络建设”项目,为信息网络建设做了大量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直走在全国高校的前头。但是,每次受投资力度的限制,从1990年到1998年,累计投资不超过1700万元,所做的工作总是不能尽人所愿。为了在二十一世纪把北大办成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还要加大投资力度,把信息网络建设再提高一个档次。
4.7 基础设施及支撑体系的解困与更新
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良好的办学条件。现代化的大学要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条件装备和后勤保障。要逐步形成这样一种局面:北大的门槛是高的,来北大任职求学是不容易的,而进了北大各方面的条件都是比较优越的。
由于多年来办学经费投入不足,我校基础设施一直处于供给不足,严重老化,失修,失调的状态;由于长期在计划体制下管理运行,近二十年来虽经多项改革,但就保障系统整体而言,仍未摆脱被动低效的维持状况;由于体制的限定,全校师生员工乃至家属的绝大多数生活服务由学校行政负担。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学校教学,科学研究等各项事业的发展。
实现世界一流大学目标对校园及基础设施等“硬件”性支撑条件的基本要求:(1)基本适应各学科需要的配置合理,设施完好的教学,科学研究用房。
(2) )适应现代管理需求的各类办公用房。
(3) )基本满足师生文化体育活动的设施及场地。(4)满足师生就近解决餐饮的设施。
(5) )满足需求并留有必要余地的供电,供暖,供热,给水排水等保障能力,及合理的管理制度。
(6) )优美清洁并反映出现代文明的校园环境。(7)满足师生日常需求的生活服务设施。
(9) )满足国外或校外进修者,讲学者,合作者短期住宿所需条件。
(10) )学生及教职工的公寓制住房。即师生住房今后主要应争取政府的政策支持,主要应在校外通过社会化途径解决。
对上述支撑条件的管理,我们正在逐项落实改革措施。从现有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入手,使后勤系统的管理,服务,经营基本与学校行政剥离。通过合同及市场机制,为学校师生员工提供及时,高效的优质服务。
4.8 校园环境与校园文化的建设
世界一流大学应该有一流的校园文化,北京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奋斗目标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继承和发扬北京大学优良传统,建设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既有多样化又有主旋律,既有多层次又有高品位,既反映高等教育发展一般规律又体现北大特色的校园文化,努力培养和塑造大批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
我们把校园文化区分为以教育为主的和以服务为主的两个方面。以教育为主的校园文化包括四点内容:政治文化建设是灵魂,道德文化建设是基础,学术文化建设是关键,文体文化活动是重要补充。以服务为主的校园文化指坚持寓教于乐,服务育人,构建全方位的,面向同学的服务体系。我们将充实和完善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工作,扩大就业指导的普及面,增强指导力度;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工作,为大学生释疑解惑,使其健康成长;抓紧设立北京大学青年研究中心,运用先进手段和科学方法,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通过加强研究来增强工作的科学性和预见性。
世界一流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丰富多彩,但真正落实到工作中还需要有物质上,精神上,制度上以及政策上的保证。我们认为一流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有四个保证:理论研究是一流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和理论保证;基地建设是一流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保证;学生工作队伍和学生骨干队伍是一流校园文化建设的依靠力量和组织保证;运用管理手段强化建设效果和规范建设成果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制度保证。
五.实施步骤与前提条件
5.1 指导原则
北京大学实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规划的指导性原则是“既要有雄心壮志,又必须脚踏实地”。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既是时代赋予的紧迫使命,又是艰巨而复杂的长期任务,它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需要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因此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并且在前后衔接上要有周密的设计;同时,这一规划的实施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要有通力合作的精神,每项建设都要恰当定位,并妥善处理内外部左邻右舍的关系。
5.2 试点
实施具体实施步骤一定要遵循“全面规划,突出重点,抓住关键,重在落实”的原则,通过试点,狠抓典型,取得经验,逐步推广。
5.3 外部支持
党和国家的关心和支持是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规划能否成功实施的前提。这一规划已经上升为国家行为。国家对本规划实施所提供的支持环境,特别是足够的经费投入是建设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北京大学在实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规划的1999—2001年阶段,需要国家投入经费18亿元。
六.结论
知识经济的初现与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
施,使北京大学不仅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肩负着成为科教兴国强大生力军的神圣使命,我们将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充分发挥北京大学所拥有的各方面优势,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不辜负党和国家的重托,为实现科教兴国而努力奋斗。
回顾北大的百年历史尤其是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所走过的路程,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只有继续坚持走改革和创新的道路,才能把北京大学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从而促进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一项集“调整,改革,建设,提高”为一体的艰巨任务,其中必然涉及观念更新,体制交替,资源的重新配置和利益格局的广泛调整,我们将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来统一认识,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凝聚力量,正确处理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群众承受程度的关系。继续加强学校综合育人环境的建设,积极推进以思想道德建设为重点的精神文明建设。同时,还必须警惕社会上的错误思潮和不良势力对学校的干扰,防止某些社会矛盾对学校的冲击。总之,我们将牢牢把握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主旋律,紧紧围绕着为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服务,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才服务,开创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把北京大学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这不仅仅是北京大学自身的行为,同时也是国家的行为,社会的行为,需要得到国家和社会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我们相信,有党和国家的英明领导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加上北京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把北京大学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是大有希望的!
七.附录
附录1 北京大学队伍建设规划(略)
附录2 北京大学学科建设规划
附录2-1 北京大学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计划中的标志性项目(理科)(略)
附录2-2 文科学科建设标志性成果(略)
附录2-3 北京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理科部分建设方案
附录2-4 文科学科建设
99年度经费预算(共2000万元)
一,重点建设一批学科优势明显,学术队伍整齐,已经开展或正在组织重大研究项目的研究基地(总计:1250万)
1.建设马克思主义研究基地 (100万)
建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思想品质教育理论信息资料库开展“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研究
开展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研究和阐释添置大量图书资料及有关设备
2.建设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基地 (200万)
开展中华文明史研究,编撰+中华文明史,
出版+国学研究,与+国学研究丛刊,
召开中韩国际学术研讨会
出版汉学研究国际会议论文集(四卷200万字)
3.建设中国古代史研究基地 (200万)
开展盛唐工程跨学科研究开展明清工程跨学科研究
整理国家档案库的晚清历史档案
4.建设古代文明研究基地 (50万)
添置设备及相关图书资料
编辑出版+古代文明研究,半年刊
编辑出版+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
举办古代文明研究系列讲座
召开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与形成国际学术讨论会
5.建设东方学研究基地 (50万)
添置设备及大量相关图书资料
出版+东方研究,年刊及+北大东方学,丛书举办东方学系列讲座及学术会议
6.建设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基地 (50万)
包括东语,西语,俄语,英语等学科在内,组织二十世纪国际汉学(中国学)研究系统工程,计划在5年内完成二十世纪国际汉学(中国学)名著译丛40卷,国际汉学(中国学)史10卷等
7.建设中国法制建设研究基地 (100万)
开展“中国司法制度及其改革”问题的调查研究,描述中国司法制度的现状及其改革方向,为我国司法制度的改革,提供政策建议。为此:
首先计划在山东,陕西等地开展实地调查
建立中国司法制度研究资料数据库
召开“中国司法改革的比较法和法律社会学透视”国际会议出版“司法文丛”,+北大法律评论,等
8.建设中国政府与政治研究基地 (50万)
开展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政治发展与行政现代化研究
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与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开展中国地方政府管理结构与功能转变分析的研究
开展我国社会转型与政府管理的科学化高效化研究创建公共管理案例库与公共政策数据库
建设公共管理模拟决策实验室和公共管理信息网
9.建设社会学与人类学研究基地 (50万)
开展“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变迁”综合调查研究出版+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变迁,系列研究专著开展“2010年中国居民生活方式变迁研究”
10.建设工商管理研究基地 (50万)
建设MBA教材。采取新思路,编出高质量建设MBA案例库
建立北京大学文科信息服务中心
11.建设高等教育研究基地 (100万)
世界一流大学研究
开展教育发展及其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
关于“十五”期间继续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的前期调研与实施方案的制定的研究
12.建设国际关系研究基地 (50万)
21世纪初中国国际战略研究(包括全球化与21世纪初国际格局研究,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及其世界定位,全球一体化中的地区发展研究等)
13.建设人口学研究基地 (50万)
21世纪新人口问题研究(包括21世纪中国人口政策研究,生育观转变机理研究,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对策研究等)
14.建设古典文献研究基地 (50万)
在+全宋诗,基础上开展对宋文化的全面研究(包括+全宋诗,电子版的开发,+全宋诗,
补编,+全宋诗,简编,宋人别集整理等)
15.建设宗教学研究基地 (50万)
开展“当代中国宗教现状调查与研究”
开展“中国宗教艺术实地考察”
16.建设中国经济研究基地 (50万)
开展+转型经济,研究(包括转型中的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分析,转型中的经济增长及发展方式的转变考察,转型中的国际经济环境分析,转型中的经济道德,伦理问题研究等)
二,支持国家重点学科的建设(总计:200万)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 外国哲学史外国经济思想史 国民经济计划与管理 法学理论
国际法 国际政治与国际组织 社会学
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
现代汉语 汉语史 英语语言文学
印度语言文学 考古学 中国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
以上共19个国家重点学科,每学科拟投入的资金不等,主要用于开展科研(必须提出重大课题),购置图书资料,添置设备,召开国内外学术会议,出国进修和外请专家等。
三,项目配套和成果再奖励(150万)
四,因不可知因素所预留的400万(2000万乘以20。)
这400万所留经费,如一切正常,则作为校长基金,用于支持预研和学术著作的出版补贴。
附录3 北京大学基础设施建设规划附录3-1 北京大学图书馆跨世纪发展规划(初稿)(略)
———数字化工程,文献资源建设及改善服务环境建设(1999—2005)
附录3-2 北京大学信息网络建设规划(略)
北京大学计算中心
附录3-3 关于水.电.暖系统基础设施申报改造工程项目
由于考虑到学校资金是比较紧张的,所报改造工程项目按轻重缓急分三类。即(1)必保项目,必须在今年年底前完工或启动,需7474万元。(2)A项可以推后,但明年必须安排,7385万元。(3)B项视资金到位情况予以安排,8579万元。总计23438万元。
现分述如下:
一,必保项目 7474万元
(一)供暖系统 824万元
1.为保护首都大气环境,北京市人民政府,市环保局,技术监察局多次发布通告,今年底要建成40个无燃煤区,我校正在其中,今年必须改造的有附中,技物两个供暖锅炉房和供洗澡,食堂,校医院用蒸汽的供汽站锅炉房。
北京市环保局已给我校下达限期治理通知书,要求于供暖前必须完成煤改气工作。或与集中供暖锅炉房联网运行。经与有关方面联系,作出如下改造方案。
(1) )北大附中锅炉房。
方案一:与双榆树供热厂联网。
总费用 350万元
其中入网费 100万元
外网连接改造费用 250万元
方案二:改造成燃气锅炉房,总费用240万元,其中设备费140万元,安装费50万元,天然气管道费50万元。(建议采用方案一)
(2) )技物锅炉房与科学院集中供暖锅炉房联网。
总费用 200万元
其中入网费 180万元
系统改造费 20万元
(3) )因科学院实行集中供暖,要收取我校科学院宿舍19,23,25,26楼的9540平方米的入网费150元⁄平方米,共144万元。
(4) )理科楼群8.6万平方米,将投入使用,需改造旧换热站,更新两台换热器,两台循环水泵,改造部分管道,费用约80万元。
(5) )中关园人才楼年底投入使用,需重做改造原有热力网,并改造42,43楼室内管线,费
用30万元。
(6) )畅春园青年公寓三座楼今年要入住,需改造蔚秀园锅炉房,外热力网,费用约20
万元。
(二)电力系统 4700万元
1.我校35DV变电站现有两台5000DVA变压器运行。目前学校用电最大负荷为
7000DV,新图书馆及百年纪念讲堂竣工使用后,即增加负荷2200DB2500DB,家属区学校网转市网供电后,可节约负荷约2500DV,但是9月份理科楼群投入使用后,又将陆续增加负荷25003000DV。届时全校用电最大负荷将增至10000DV左右,据统计分析现在全校用电量以每年15。20。剧增,到2005年将增到1370014500DV。现有2x5000DVA变压器根本无法承担,将严重影响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所以必须尽快启动变电站的改造工
作。在现有35DV变电站的基础上,将原有两台5000DVA变压器更新改造为两台10000DVA
变压器,即可增加电容量10000DVA,由于改造期需12年,变电站改造工程应于今年启动,改造资金约3850万元(其中因双路增容交供电局电力贴费1800万元)。今年要做的工作有,完成报批手续,图纸设计,设备选型及设备订货。
2.家属区校网转市网直供(现已完工) 540万元
3.校园路灯更换旧地埋电缆,增加路灯,更换部分灯具 250万元
4.学生区路灯电架空线改为地埋电缆 60万元
(三)蒸汽站费用 1090万元
1.因蒸汽站锅炉房在校园中心位置,为美化校园环境,满足北京市的环保要求,必须将锅炉房改为燃气锅炉房。总投资约1010万元。
其中:三台4吨燃气锅炉及辅机 210万元
天然气管道费用 500万元
锅炉安装费用 80万元
锅炉房改造费用 220万元
2.供大浴室用的原容积式换热器已使用十余年,需改造为板式换热系统,费用约30
万元。
3.改造大浴室内部设施,地面,墙,门窗及上下水,费用50万元。
(四)新化学楼天然气外管道已使用十年,锈蚀严重,是极大的火灾隐患,一旦出事后果不堪设想,亟待改造更新,并重做防腐保温,费用约60万元。
(五)白颐路改造向北延伸后,纵贯我校南北,地下水,电,暖,通讯,天然气等主干管道,均需做相应调整,从长远考虑还应在适当位置建两个过路涵洞,以上费用及需交收纳市政的有关费用,共800万元。
二,A项部分 7385万元
(一)供暖系统 1375万元
1.为保证发展后的蔚秀园小区供暖要求,满足北京市的环保要求,减少蔚秀园地区的环境污染,应对蔚秀园锅炉房进行改造,安装15吨燃气锅炉2台,总投资1020万元。
其中锅炉本体400万元,天然气外线200万元,锅炉安装费用120万元,锅炉房改造费用100万元,调整管网200万元。
2.为减少外网系统热损失,对外网保温进行修补 15万元
3.为延长30吨热水锅炉使用寿命,应加装吹灰装置 45万元
4.为提高供暖效率,需调整外热力网,并加装平衡阀 200万元
5.集中供暖锅炉房应新建地磅房,车库,并加固一期工程部分房屋 90万元
6.为保证锅炉安全运行,需改造紧急补水装置 5万元
(二)电力系统 4370万元
校内10DV配电线路及新北,学南两路高压架空线需改造。低压配电线路及设备随校园发展而延伸,存在严重隐患,校内变压器有58台之多,急需重新规划设计和改造。
学校70年代前所建建筑物,楼内配电线路及设备已严重老化落后,存在铝线粉化,铜铝接头过热,绝缘老化,截面容量不够等诸多问题,须有计划地逐楼更新改造。
1.新建四座低压配电室(学生区,朗镜区,生物楼附近,大浴室附近),改造物理楼低温
配电室 500万元
2.新北路高压架空线改为地埋电缆铺设(含变压器检修) 250万元
3.学生区配合宿舍改造更新电缆进户线 250万元
4.学南路配合宿舍改造高压架空线改为地埋电缆铺设(含变压器检修)
250万元
5.家属区用电改造二期工程完工后达到北京市规定的每户供电容量4000瓦,所需费用
2920万元
6.补装,改造,更新校区水表,电表 200万元
(三)水井及上下水系统 1640万元
目前我校日供水量14000立方米,基本可满足需要,但自备井深约70米,取地下浅层水,硬度大,易污染,不利于人体健康,从长远看应逐步打百米以上深井,替代浅水井。另外供排水管网50年代到90年代逐步形成,陈旧老化,布局不合理,为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应逐年加大投资,予以更新改造,改善给水质量。
1.更新43楼井(此为斜井,出水量不足)打两口深井 400万元
2.校园供水自动控制系统(已完工一期工程,费用40.5万元) 110万元
3.增设水质净化装置 50万元
4.从配电室到校区5个水源井铺设一条专用电缆 180万元
5.上,下水改造工程 费用600万元
6.我校现无完整的雨水系统,大多采用路面自然排水,随着校外市政雨水系统日趋完善,要求学校也要完善和新建雨水系统。费用约300万元。
三,B项部分 8579万元
(一)供暖系统 6714万元
1.为改善学校校园环境,集中供暖锅炉房建造煤库,投资1000万元。
2.为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热电站锅炉房加装4号炉,投资350万元。
3.为提高燕北园锅炉房的供暖效率,对燕北园管网系统进行改造,投资100万元。
4.为提高集中供暖锅炉房的供暖效率,对管网系统进行改造,投资900万元。
5.为节约能源热,对热电站其他风机,水泵进行改造,加装变频装置,投资170万元。
6.已完工的集中供暖工程项目尚缺投资 4044万元
7.20吨汽炉改造,投资150万元。
(二)电力系统 465万元
1.35DV电站至新化学楼换为电缆 50万
2.中关园换绝缘线 20万
3.蔚秀园换绝缘线 20万
4.朗镜区换绝缘线 50万
5.家属区路灯换电缆 60万
6.员二至一体,员二至办公楼等更新电缆(含变压器检修) 165万
7.校园电网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实行计算机控制 100万元
(三)上下水系统 600万元
(四)为节约水资源,满足北京市政府的要求,拟在浴室与学生宿舍之间加装中水设施,
总投资800万元。
附录3-4
一.土建工程
二.电器工程
三.水暖工程
附录4 北京大学科学园发展规划
前言
中关村地区产生了我国第一个“电子一条街”,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区,被誉为中国的
“硅谷”。中关村地区是全国科技人员和智力资源最密集的地区,具有人才,科技和知识的优势,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也有一定基础。为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北京市进一步提出了新的中关村地区发展战略即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这一战略得到了国务院的批准和支持。这不仅是北京市的发展战略,也是国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战略暨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大学坐落于中关村地区,校园的周边地区,尤其是南面,东面更是居于黄金地段,北京大学以人才,科研,位置的优势在中关村发展战略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位置。早在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之后,北京大学就及时抓住机遇,提出了周边开发的战略构想:以推倒校园南墙,改造南街工程为契机,在北大周围创办大学科学园,筑巢引凤,为高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产品化和国际化提供载体,同时为企业和企业家们提供一个广泛接触高新技术成果的场所。学校为此组建了北大资源开发公司(后更名为北大资源集团),具体负责科学园的规划和建设工作。经过几年的建设与发展,南街改造工程,燕园教育培训中心,北大太平洋科技发展中心已经或将要建成,北京大学科学园已初具规模;北大科技和智力资源密集,具有众多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开放性实验室;文理融通,人文氛围浓郁,创新氛围活跃;高新技术的校办产业具备一定基础。因此,加快建设北京大学科学园,要充分发挥中关村地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业的整体优势,通过科技成果和创新知识的产业化,把丰富的智力资源转化为强大的生产力,对于推进产学研的密切结合,探索大学与社会相互沟通的路子,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增强我国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在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发展战略中,北京大学科学园应进行更明确的定位和更为远景的规划。这一规划在借鉴外国科学园建设有益经验的基础上,着力于创建北京大学科学园自身的特色,为国内兄弟院校科学园的建设发展起到示范作用。
一,北京大学科学园的发展优势
1.地理位置优越
北京大学科学园位于中关村科技园区的黄金地段,背靠北京大学,毗邻中国科学院和清华大学,是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区中园,其地理位置无可替代。
2.北大的人才,科技和校办产业优势
北大历来被称为中国的最高学府,其地位和作用在国内高校中十分重要,素以历史悠
久,学科齐全,人才济济,成果累累而蜚声海内外,近来更在国家21世纪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中得到重点支持,北大校办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也居全国高校之首,近年来更涌现出许多拥有市场前景的新技术,新成果,亟需通过适当的载体使之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3.科学园发展具备了一定基础
1992年,北大推倒南墙组建资源集团以来,已先后完成南街改造工程(2.7万平方米),燕园教育培训中心(2万平方米),正在建设8万平方米的北大太平洋科技发展中心。已吸引各类企业300多家入园,其中80。以上为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主要分布在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新能源,环境科学等领域。为学校增加数亿元的固定资产,累计向学校上缴5000万元净利润。科学园本身已具备一定的基础,资源集团本身也在这几个大项目的建设中得到发展壮大,并在没有学校拨款的条件下培养出了自身的造血功能,具有不断滚动开发的能力。
4.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
依靠大学和科学院所建设高科技示范区已经成为国家的战略,北京市亦将高科技产业作为“首都经济”的重要依托,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战略已经得到国务院的批准和大力支持,中关村地区已成为国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同时也是首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北京大学科学园的建设恰逢中关村国家战略的实施,其位置处于中关村黄金地带,背后又有北大的人才优势作为依托,北京大学科学园的发展可谓得天时,地利,人和之便。
二,北京大学科学园的规划原则与空间发展
北京大学科学园以人为本,营造环境,鼓励创业。她将以开放的特点,全新的观念,通过优雅的环境,良好的设施,周到的服务和制度化的条件,为创业者提供一个优良的政策环境和浓郁的创新机制。
北京大学科学园发展规划的原则是,功能布局上趋向集中,空间规划上趋向开放,服务设施上追求完美。
北京大学科学园的空间发展规划是“线,片”结合的原则。长期规划中的北京大学科学园将从北大周边的“一线”向生物城及即将改造的成府区延伸,进而包括国内其他地区有北大参与的科技工业园区,即核心区,扩散区,辐射区。
三,北京大学科学园的发展目标
北京大学科学园在其发展中坚持改革,鼓励创新。努力营造一种吸引,凝聚优秀人才的良好环境,建立能够充分发挥科技人才和经营管理者成长,促进人的聪明才智迅速有效转化科技成果的充满活力的机制,促进科技,教育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更大发展。坚持对国内外所有创业者的开放,通过良好的政策环境,以竞争为手段,促进自身的发展。紧紧跟踪世界高新技术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文化产业和商业服务及物业。以完善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优美清新的环境,良好的社会秩序环境,浓郁的文化氛围以及高质量的服务等环境支撑条件,吸引大批有志者,为国内外所有创业者搭起一个宽广的舞台,营造一个创新的空间。
北京大学科学园是中关村科技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标是在未来五至十年内,在北京
大学周边地区和附近更开阔的地带筹建规模更大的科学园区。
1.依靠毗邻北大的条件,利用百年积累的人文环境,基础设施条件,吸引或孵化一批有实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使科学园成为连接大学和企业的桥梁,促进学校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和科技成果的转化。
2.到下世纪初,科学园内将建成几十万平方米的高科技用房和科技开发中心,形成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园区,促进中关村科技园区的繁荣与发展,为发展首都经济,提高中国高科技产业水平作出更大贡献。
3.科学园同时还将建成为具有高环境质量与基础设施齐备的文明社区,为改善校园周边环境,为北大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作出贡献,同时为改善中关村地区的环境,形成现代化的信息产业市场作出贡献。
四,北京大学科学园的功能
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大学应该成为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军。教育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这样的大学“应该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为适应这一形势,必须加强教育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北京大学科学园作为大学向社会的延伸,应该成为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桥梁;北京大学科学园的发展要依托北京大学和中关村地区科研院所的综合优势,在中关村整体发展战略中应该成为一个重心和亮点,使北京大学科学园孵化出中国社会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应该将科学园的建设与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做到相互促进。为此,科学园必须确定自己发展的功能定位。
1.技术研发和企业孵化基地
北京大学科学园将成为沟通大学与企业的桥梁,促进有市场观念的科学家和有科学头脑的企业家密切结合,双方通过科学园进行强强合作,达到双方受益。科学园充分发挥北京大学的综合优势,采取项目自主开发和技术引进并重的原则,创造,营建有利于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发展的条件与环境,吸引有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入驻园区。科学园将致力于筛选有市场竞争力的高科技项目,通过参与创业投资基金,为其项目的孵化,转化和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和转化场所。使其成为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精细化工,新材料及环境保护和生物资源利用等产业的基地,孵化出一批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高科技企业。吸引一批国际上著名的大公司和高新技术企业在这里建立它们的研究机构和兴办高新技术企业,使北京大学科学园成为国际经济技术交流合作的基地。
2.文化产业发展基地
北京大学科学园将注重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利用北京大学和中关村地区的综合人文优势,把教育和文化作为产业来经营,构建,改造中关村和圆明园周围的人文环境,把文化产业视为21世纪的支柱性产业来发展。净化校园学术环境,为我校师生服务于社会开辟新的领域和舞台。同时,北京大学科学园将以国际性和开放性为特征,为各种学术会议提供交流场所,使之成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桥梁。
3.人才培育基地
北京大学科学园将以北京大学为依托,以教育为产业,发挥教育培训的功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为社会,政府培训各类技术专门人才;以“一站式”寄宿教育和“网络”教育为突破口,结合北大深厚的文化底蕴,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促进科技,教育和
经济的紧密结合,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4.信息集散基地
北京大学科学园将发挥北京大学文理等学科齐全的优势,利用大学的上百年人文积淀,区域特征和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集科技信息,法律,专利,金融财贸,行政管理,公关策划,文化传播,国际关系等方面的咨询,查询服务为一体,使科学园成为信息收集,加工和传播基地。
5.知识创新支撑保障基地
加强与完善园区的基础设施和社区设施建设,营造适于知识创新的环境氛围;优化土地资源和物业的有效配置,继续加强北京大学周围的土地资源开发和物业管理,实施招商引资,为人才资源,文化资源和高新技术产业的综合开发开辟更加广阔的舞台,提供良好的软,硬件环境,使科学园成为支撑和保障知识创新的文明社区。
五,北京大学科学园的管理
北京大学科学园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教育为经济建设主战场服务的产物;是为学校服务于社会,架起学校与社会相互沟通桥梁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为高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提供载体,为企业和企业家提供一个广泛接触高新技术成果的重要场地。北京大学科学园的发展是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发展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科学园的管理体制
• 北京大学科学园直属北京大学领导。
• 北京大学校园规划委员会宏观指导科学园的发展,规划。
• 北京大学科学园董事会决定科学园发展的大政方针。
• 北京大学科学园办公室代表北京大学具体规划,建设,开发,经营,管理北京大学科学园。
2.科学园的运行机制
• 北京大学科学园采取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原则,科学园办公室具体负责科学园的运行。
• 科学园运行按照市场规律运行,以竞争为原则,鼓励创新。
• 科学园组成技术专家委员会,负责对入园资格审查及项目筛选。
• 科学园创建中介组织促进大学与企业,政府,社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 科学园设立创业基金,孵化高新技术和高新企业。
六,北京大学科学园规划图(暂缺)
“行动计划”专项资金预算表(特殊专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