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海淀本部校区总体规划(2004-2014)

为了更好地适应北京大学面向21世纪的事业发展规划和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需要,北京大学发展规划部和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中心于2001年启动$北京大学海淀本部校区总体规划(2004—2014)。(以下简称2004年版$校园总规。)编制工作,经多轮校园规划委员会¸校长办公会¸领导班子战略研讨会¸专家论证会的审议研究和修改完善,于2004年4月定稿,并于2004年5月报送市规划委审批,经过十数次汇报与修改,于2004年11月获市规划委审批通过($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关于原则同意(北京大学海淀本部校区校园总规划)的复函。2004规复函字0366号)。随着我国高校校园空间发展理念的逐步完善和我校推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工作进程的不断加快,2004年版$校园总规。中部分构想的前提和背景已经发生了改变。基于近期学校事业发展要求和未来长远发展的考虑,北京大学对$校园总规。进行了系统性完善和局部性调整,形成了$北京大学海淀本部校区总体规划(2004—2014)。修订版。本书收录的是2006年7月修改编制的文本。2007年2月27日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审批同意(北京市规划委员会详细规划处$关于北京大学海淀本部校区规划调整研究意见的复函。)。具体起草人员如下:

前 言

为了更好地适应北京大学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北京大学于2004年4月完成了+北京大学海淀本部校区总体规划,。本次规划基于北京大学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事业发展规划和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需要而制定的,以建设具有历史文化传统的现代生态型校园为理念,旨在确保教学科研,改善学生住宿环境,通过优化整合校园空间资源,科学合理利用校园用地,积极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协调与解决学校事业规模发展与用地紧张的矛盾,在继承校园空间历史文脉的基础上,建立适应时代发展的开放型格局。

2001年初,遵照北京大学校园规划委员会的要求,北京大学发展规划部和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中心就共同完成了2001年版北京大学海淀本部校区总体规划(规划期2000—2010年)。这个规划是在1992年版北京大学海淀本部校区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总结近10年来校园建设的经验教训,吸收校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结合学校发展的实际,进一步提出了建设具有历史文化传统的现代生态型校园的原则。该规划经北京大学校园规划委员会2002年第一次(扩大)会议审议通过。随后,2002年学校领导班子寒假战略研讨会进行审议,并决定将住万柳学生公寓的学生尽快迁回燕园校区,2003年3月北京市政府又批准我校在畅春新园建设研究生公寓,并同意将成府科技园用地置换为教学科研功能用地。以此为背景,从2002年上半年开始,校园规划委员会主任林钧敬副校长多次主持召开了由国内城市规划专家,市规委郊区二处负责人,北大校园规划委员会成员等参加的北大校园规划研讨与论证会。根据会议的精神与意见,发展规划部又对2001年版校园规划做了多次调整和修编。之后又经学校领导班子战略研讨会及校长办公会多次审议于2004年4月定稿,并于2004年5月13日将+北京大学海淀本部校区总体规划,及相关资料报送北京市规划委员会,经过十数次汇报介绍与修改,按照规划审批208个工作日(折合日历天数九个多月)的规定周期,最终提前三个多月于2004年11月25日获得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关于原则同意+北京大学海淀本部校区总体规划,的复函。

与此同时,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根据近年我国城市规划行政变革的要求,在批准+北京大学海淀本部校区总体规划,的复函中还要求我校尽快编制+北京大学海淀校区文物保护规划,和做出+交通影响评价报告,。在此之前,国家文物局和北京市文物局也要求北京大学编制+北京大学海淀校区文物保护规划,,并且北京市文物局于2004年9月6日还正式下文,要求北大尽快完成校园文物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

根据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与市文物局的相关要求及学校领导的批示,发展规划部于2005年1月5日开始,通过向具备文物保护工程甲级勘察设计资质的国内九家设计单位进行资格招标,最终选定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制+北京大学海淀校区文物保护规划,,编制工作于2005年7月底完成,现正在向国家文物局和北京市文物局申报审批中。同时,发展规划部也向具备编制交通影响评价资质的有关单位咨询并进行资格招标,最终选定北京工大福田交通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担当+北京大学海淀本部校区总体规划交通影响评价,工作,此项工作也于2005年7月底完成,并正在报有关主管部门审定。审定后的+北京大学海淀校区文物保护规划,和+北京大学海淀本部校区总体规划交通影响评价,与+北京大学海淀本部校区总体规划,将被共同作为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审批北京大学规划建设项目的依据。

本次+北京大学海淀本部校区总体规划,为北京大学未来5年,乃至于未来10年的校园空间发展提供了基本格局,并连同+北京大学海淀校区文物保护规划,和+北京大学海淀本部校区总体规划交通影响评价,构成了对校园建设实施规划管理的准则。

第一章 规划原则与依据

1.1 规划背景

为了更好地适应北京大学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为北京大学实现创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做出必要的基础准备,由北京大学发展规划部委托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中心对北京大学海淀本部校区进行总体规划。

本次规划是基于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事业发展战略规划而提出的具有开放型格局的规划。本次规划在充分认识现状问题的基础上,寻求一种新的校园空间秩序,使北京大学既能成为世界一流的教学科研学术中心,又能在相关的社会活动中发挥主导影响作用。

1.2 校园规划的理念和原则

1.2.1 1 总体思路

在1999年制定的校园规划基础上,总结几年来校园建设的经验教训,吸收校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结合学校发展的实际,合理利用空间,保持传统风格,优化功能分区,保障教学科研,改善学生住宿环境,组织好人流车流,保护好国家文物,建设具有历史文化传统的现代生态型校园。

1.2.2 2 规划理念

历史的传承性,北大人文精神的体现知识型社区的建设,创新的社区氛围生态型园林校园

丰富和谐的景观造型

与现代世界的节奏相同步可持续发展理念

1.2.3 3 基本原则

(1) )按照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要求,在保护区范围内,遵循在保护中使用为主,辅之以修复性利用,基本不增建的原则,不改变文物原状,不损毁,改建,拆除文物建筑及其附属物,不进行其他建设工程,不在建筑物内及其附近存放易燃,易爆及其他危及文物安全的物品。保护范围内已有的非文物建筑,区别情况予以整治或者逐步拆除。在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历史文化景观,尊重传统格局为原则,在不突破限高的前提下,充分考虑近期改造的可能性和机遇,滚动改造,合理提高空间的利用率,新建筑和构筑物必须符合建设控制

要求,建筑高度,体量,色调,风格都不得破坏文物保护单位的环境风貌。

(2) )在保证校园适当建筑密度的基础上协调学校事业规模发展与用地紧张的矛盾,合理控制学校建设规模,科学利用校园土地,以利于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3) )合理使用规划中的减法原则,改善校园空间结构,提高校园景观质量,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4) )通过改建和置换,在校内和周边解决学生的住宿问题。

(5) )尽可能争取在周边征地,以解决校园空间的严重不足问题。

1.2.4 4 正确处理几个关系

(1) )学生宿舍与教学科研用地的关系

在考虑学生公寓建设时,同时考虑教学科研办公及配套设施的建设,保证教学科研用地,使之均衡持续发展。

(2) )办学规模与资源配置的关系

目前校园空间的有限性与事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办学规模必须得到控制。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正确处理数量和质量的关系。理想的状态应当是适度的事业规模,优质的资源配置,优秀的培养质量。

(3) )基本建设与环境保护治理的关系

近年来,校园环境保护治理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与基本建设投入相比,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投入还是不足。因而,要分阶段地对一些重点区域进行逐步治理。

(4) )功能分区与交通组织的关系

在校园整体规划中充分考虑交通(人流,车流)的组织。在功能分区上尽量减少学生大规模,远距离的移动。公共教室相对集中,减少骑自行车的必要性,提倡在局部区域内步行。

在校园禁行摩托车;限行机动车,并按规定进行收费管理。(5)基本建设与基础设施配套的关系

近年来,校园内人员,设备,房屋等大量增加,基础设施不堪重负。目前,学校已基本解决了供水和供电问题,但随着煤改气的进行,供暖问题将日益突出,要规划好以供暖为重点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6)新建成府园教学科研区等项目与校园整体规划的关系

新建的成府园教学科研区等几处项目的规划建设应与校园整体规划相衔接,相得益彰。(7)增加建筑与加强管理的关系

对学校的房地产资源实行“科学规划,合理使用,加强建设,严格管理”的方针,以充分发挥其效益。

正确处理以上七种关系是科学合理进行校园规划的关键。未来几年,“985”投资应适度向基本建设和校园整治倾斜,加快建设速度,加强公房管理机构,加大管理力度,严格执行管理条例,强调开源节流,既创造必要条件,又要坚持艰苦奋斗。

大规模调整之后,在研究新增机构及其规模,设施,设备等时,必须同时考虑用地,用房和基础设施的配置,避免先定事业,后配资源而又无资源可配的被动局面发生。

1.3 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12月26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年10月28日)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与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项目的通知,(国务院2001年6月25日)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1991年9月3日)

+关于大学生公寓建设标准问题的若干意见,(教育部2001年2月12日)

+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建标[1992]245号)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至2010年),(1993年)

+北京市文物保护管理条例,(1997年10月16日)

+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管理规定,(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规划局1987年)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严格控制颐和园,圆明园地区建设工程的规定,(北京市人民政府1991年)

+北京市区中心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海淀区,(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海淀区城市规划管理局1999年9月)

+原燕京大学未名湖区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图,

+北京大学海淀校区文物保护规划———未名湖燕园建筑文物保护总体规划,(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文化遗产保护设计研究所,北京大学发展规划部2005年11月)

+2003—2005年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规划,(北京大学2002年9月28日)

其他国家相关法规,北京市规划部门相关规定和设计要求

1.4 规划期限.范围和征地内容

北京大学校园由海淀本部校区,昌平校区和医学部校区三部分组成,海淀本部校区为主校区。昌平校区现为北京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教学使用,对昌平校区将在综合利用的基础上进行规划建设。医学部校区的校园规划作为单项规划单独进行,在此不再涉及。

海淀本部校区位于北京市西北的中关村地区:北依圆明园遗址,西临海淀乡,南接中关村西区,东邻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海淀本部校区由燕园,燕东园,中关园,蔚秀园,承泽园,畅春园等部分组成,其中以燕园为主校园。燕园主校园东南部地形平坦,绝对标高48.6—50.56m,北部湖区地形低洼,绝对标高44.5—45.5m。

本次规划范围主要为北京大学海淀本部校区的占地范围。北京大学海淀本部校区占地约177公顷,其中燕园主校园为106公顷。

本次规划建议能够在承泽园西北征地约2公顷,缓解校园用地的紧张状况。并希望能够在肖家河征得35公顷用地,用于建设教职工住宅。

本次规划的期限为2004年—2014年,其中近期为2004年—2009年。

第二章 现状与发展目标

2.1 校园建设的历史沿革

北京大学是具有百年历史的名校,今日的北京大学海淀本部校区是在原燕大基础上经

过五十年的扩建逐渐发展而形成的。

资料来源:北京大学1991年+北京大学改扩建规划,,北京大学2004年+2003—2008年北京大学高等教育发展情况调查表,,北京大学资产管理部2003年+北京大学本部住房工作五年计划,和+北京大学公用房发展规划,相关统计以及其他相关资料

××不包括成人教育学生人数

×××不包括离退休人员

上世纪20—30年代由美籍建筑师亨利·墨菲(HenryDillamMurphy)规划设计的燕大校园奠定了现在北京大学海淀本部校区的雏形,1953—1957年根据当时院系调整时城建部民用设计院提出的扩建方案,向东扩建了教学区,向南新建了学生宿舍区,同时在中关园建造了一批临时性教职工住宅。上世纪60年代在昌平县建昌平校区(当时称为200#办事处)。上世纪80年代,依据1979年北京大学规划设计室编制北大总体规划草案,确定了新教学楼群,东西部学生宿舍和西部住宅区的扩建,并在燕园校园内部建设了部分的学生活动和服务设施,在燕园周边建设了大量的教职工住宅。1991年校园规划室在1979年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校园建设进行了校园改扩建规划。

2.2 海淀本部校区规划遇到的困难

北京大学校园建设一直存在着校园用地严重不足的问题,由此而导致了功能分区不合理,校园过分拥挤的现状。尤其由于北京大学未名湖燕园建筑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使得大部分建设集中在未名湖以南的地区,促使教学科研用房,学生宿舍密度过高,给校园规划和学校发展带来了很大困难。同时,校园四周的城市建设也限制了校园地域的进一步扩展:南有北四环,北有圆明园遗址公园,东部为清华大学校园,西边有城市主干道。校园几乎没有再发展的腹地,使北大的建设发展受到很大影响。另一方面,风景秀丽的未名湖和遗留下的古园林,为北大营造了一种高贵和典雅的氛围,这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财富,同时如何保护和利用好这份财富,使悠久的北大景观风格和北大人文精神与新时期的校园建设相得益彰,也是对校园规划的一个挑战。

2.3 学科规划.事业规划的相关要求

2.3.1 1 学科规划¸事业规划和校园规划的关系

校园规划从来不是孤立的,其与学科规划,事业规划存在极其密切的关系。校园规划一般要围绕和配合学科规划,事业规划去进行,但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学科规划,事业规划的制定。

在北京大学校园规划,学科规划,事业规划三者的关系上,目前校园空间的相对有限与学科建设的全面发展,事业规模的逐渐扩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针对学科规划和事业规划中对校园规划的相关要求,此次校园规划对此做了合理的调整和整合。

2.3.2 2 学科规划对校园规划提出的要求

在+2003—2005年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规划,的学科规划中提出,在本科生的培养中,加强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紧密结合,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专业教育与综合素质教育的紧密结合;有计划地扩大“元培计划”试验班的规模;扩大教学计划下的自由选课制度;并在全校范围推行按院系或学科大类招生,低年级按院系或学科大类打通培养,高年级进行专业分流,为在全校实践“元培计划”的办学理念打下基础;同时扩大通选课的规模,加强主干基础课的建设。这些相关学科规划的提出,势必要求加强教室的设施配备和扩大教室———尤其是公共教室———的建设规模,此次校园规划中针对这种情况,在校园中心部位将规划和建设一片相对集中的公共教学区,置换和改造现有的部分教学科研设施为现代化的公共教学楼,并新建公共教室大楼。

学科规划也提出了要优化育人环境,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因而在此次校园规划中,加强了文化交流空间的建设,新建和改造部分用房为学生的文化交流设施,同时在用地紧张的校园内尽可能地使用规划中的减法原则,拆除部分建筑,进行环境的设计和改造,扩大学生活动和交流的场地。

针对学科规划中提出的加强科研基地和实验室建设的要求,在校园规划中尽可能地统筹安排和解决各院系科研和实验室建设用房要求,并加强原有各类实验室的改造建设。

同时针对学科规划中开拓国际交流领域,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要求,在中关园南部规划建设一个集中的国际文化交流区域。

2.3.3 3 事业规划对学生规模的控制及对校园规划的相关要求

在上世纪20年代燕大建成时,学生总数不足千人,对校园设施的要求相对简单。至上世纪50年代后期院系调整基本完成时,学生总数已近9千人,1987年学生总数已达1万3千人,其后学生总数虽有波动,始终维持在万人上下。1999年扩招以后,学生规模急剧扩大,

2002年学生总数已超过2万人。(以上学生总数均不包括成人教育学生人数。)

针对近年来扩招以后学生规模的急剧扩大所产生的相关问题,+2003—2005年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规划,的事业规划中提出合理控制规模,优化结构的方针,对学生规模在未来几年内的发展做了合理的控制。

这种对学生规模的控制,将有利于校园相对有限的各项资源的充分利用,有利于校园规划和建设的顺利进行。但是在现状资源已经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学生规模的这种缓慢增长仍旧对校园规划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对教学科研设施,学生公寓,文体活动和文化交流场地以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容量要求方面。在校园规划中通过建设大规模的集中公共教学区,以容纳随之增多的公共和基础课程教学。通过新建和置换各院系的教学科研用房进行相应的教学科研规模的扩大和质量的提高。通过滚动改造和置换增加学生公寓面积,改善学生公寓生活环境。在学生公寓区规划交流活动场地,满足学生相关活动要求。

由于事业规划中要求进一步扩大留学生的规模,至2005年,长期留学生将达到3350人。在此次校园规划中,中关园南部的国际文化交流区域内,规划和建设一定规模的留学生公寓,以适应未来留学生教育的发展。

2.4 校园规划建设发展目标

迈入新世纪的北京大学充满活力,北大肩负着科教兴国,振兴中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强国富民的历史使命。为此,新一轮的校园总体规划要为二十一世纪的北大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做出形象设计,通过用地功能的调整和空间的整合,造就一个具有深厚东方文化底蕴又具丰富现代感的生态校园。

本次规划在1991年规划基础上,依据校园发展现状,对海淀本部校区的建设进行了新的调整和扩建。在燕园校区内部由于已经基本没有可利用的空地,因而主要是对现状建筑的调整和拆建,对校园南部学生宿舍进行滚动式改建,在校园中部通过置换和改建形成公共教学区。新建设施基本上集中在成府园,主要是教学科研设施和医疗设施的建设。在燕园周边其他园区通过改建,新建和置换建设一定数量的教学科研设施和学生公寓。

本次规划力求达到以下的建设发展目标:

(1)传承历史,体现北大的人文精神,建设具有鲜明的北大特色的校园环境。(2)优先考虑教学科研设施建设,创造宜人的学术,科研,文化氛围。

(3) )通过对校园用地的调整,提高校园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灵活性与规范化。

(4) )对校园北部的传统山水园林及古典建筑区域进行严格的保护,依照法规对其间及周边的建设层高进行控制,对其建筑风格进行限制,保证与原有环境的协调,形成丰富和谐的园林校园景观。

(5) )体现可持续发展原则,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形成宁静的,典雅的,优美的生态型校园空间。

第三章 总体空间形态与景观格局

3.1 燕园景观规划总格局

“一塔湖图”之总意象

“两横两竖”之景观主轴线开放式中心绿地贯穿燕园

“园中园”式的古典园林新貌

3.2 轴线(建筑)园林

规划的重点在于保护,发扬和恢复旧日园林的神韵,继承传统,创造新风格。燕园主校园可分为北部传统区和南部新兴区,北部传统区在明清期间产生了大量的私家园林,而南部新兴区位于台地上,地表鲜有水源,没有园林。对规划的指导意义在于:南部校区,不宜以造园手法为指导思想,考虑开放空间与人流的组织和管理。而北部的园林宜越纯越好,通过园中园的造园思想,结合教学科研共用,赋予古园林新的文化诠释,营造书院风格。总而言之,北部需保护和完善,而南边则进行分区改造(重在功能分区)。

3.2.1 1 景观轴线

西校门与办公楼(贝公楼)建筑中轴线的联结———原燕大校区主轴线。

南校门起的五四路轴线,两侧分布有学校各时期的主要建筑。

北京大学图书馆的东西轴线与成府路中线的连接线,未来教学区中心轴线。在此线与中关村北大街的交接处新建北京大学东主校门。

第二体育馆,静园草坪,钟亭连线至德,才,均,备四斋的中心线,这是内藏的一条轴线,

也是人文景观和历史意义极为重要的一条景观轴线。

3.2.2 2 园林

未名湖区:湖光塔影是北大的基本象征,需要保护和完善。开发成府园时,一定要注意未名湖周围环境的保护。

北部古建园林区:书卷气,雅,精致,是人文园林的基本特征,北部园林范围不大,但幽静典雅,更难得的是这些或为昔日皇家园林,或为私家苑囿,其中孕育了浓厚的人文气息。北部园林应具备的要素:山水林木风景,建筑人文景观与文心和诗意的学术氛围。

3.3 对建筑高度的控制

依据+北京市区中心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海淀区,和+原燕京大学未名湖区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图,对北京大学海淀本部校区的高度控制要求,结合燕园古建园林地区的景观结构要求和海淀本部校区现状,对北京大学海淀本部校区的建筑高度进行控制。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带范围内为非建设用地,只进行必要的修缮维护和环境的恢复整治改造。

本规划中对建筑高度的控制严格遵从以上文件的高度控制要求,力求通过对建筑高度的控制保障北部古建园林区的景观要求,保持燕园景观的总体格局的空间效果,同时使燕园内部整体景观更为协调,更符合校园的文化和氛围。

第四章 土地利用规划

4.1 规划原则

合理利用地形和建筑,形成现代气息与传统风格相融合的大学校园空间。根据新的发展要求,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对部分土地使用功能进行调整。注重与传统风格的结合,保证与原有环境和建筑的统一协调,使北京大学海淀本部校区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提供合理优化的用地布局和便于操作的土地调整方案,创造有北京大学传统和特色的独特的校园空间。使教学科研,行政办公,宿舍,居住等各功能用地相对集中。

4.2 功能分区

本次规划依据校园用地性质及实际情况将校园分为十种功能区。

海淀本部校区的主体是教学科研区,包括公共教学区,理科教学科研区,文科教学科研区等,这些教学科研区相对集中于东门附近,成府园和西门附近,并逐步对蔚秀园教职工住宅区,承泽园平房区进行外迁和改造,在这一地区形成新的教学科研集中区。学生居住和活动空间集中于燕园西南部和篓斗桥,畅春园地区。行政办公空间分布于环境优美的未名湖周边。

4.2.1 1 教学科研区

(1) )公共教学区

在校园中心偏东的校图书馆周边地区形成新的公共教学区。改造现生物楼,化学楼,哲学楼为公共教学楼,并以此为公共教学区中心,向北包括第一教室楼,向南包括光华楼的大部分,电教中心,向东包括理科楼群的教室楼,以及规划中的公共教室大楼,形成新的较为集中的公共教学区。逐步将这几栋楼内原科研和办公设施分别迁入规划中的理科和文科教学科研区。规划拆除电教大楼东侧的老三教(现为工会,团委办公场所),以理科5号楼(法学楼)东西轴线与理科1号楼南北轴线的交叉处为中心点,建设约20000平方米左右的公共教室大楼。从而基本满足未来的公共教学要求,并且使布局更为合理,有利于交通组织。

(2) )理科教学科研区

规划中的理科教学科研区集中于校园东门附近,吉永庄东部,中关园西部及成府园东部和南部等地区。校园东门附近理科教学科研区主要包括理科楼群中的理科教学科研用房以及博雅塔附近的部分理科院系用房,并结合成府园东部的理科教学科研用房,从而使东门附近形成相对集中的理科教学科研建筑群。新建中关园西北部的新化学南楼。调整改造吉永庄西部部分建筑以形成工学院及其他交叉学科建设规划用地。这样各理科教学科研区相对集中于主校园外围主要出入口处。

(3) )文科教学科研区

规划将学校的文科院系部分迁至校园北部的古建园林区中,包括镜春园,朗润园及承泽园的一部分,部分迁至校园南门入口处,西门附近文科院系基本维持现状,一至六院维持现状,在成府园中部地区建设文科院系用房,从而形成分别位于北部古建园林区,南门周边,西门周边,一至六院周边及成府园中部等几个相对集中的文科教学科研区。根据校园北部古建园林区的历史变迁,现状空间结构,结合文科的学科性质,对古建园林区进行清理整治,并遵从古典园林风貌与合理的环境容量,进行建筑设计与安排使用单位,从而建立书院式的环境宜人的文科教学科研区。

(4) )图书与档案信息区

大图书馆与档案馆维持现状,对大图书馆旧馆进行外立面与内部的改造翻新。

4.2.2 2 学生公寓区

由于用地紧张,在燕园内部主要解决本科生的住宿问题,并力争达到教育部规定的本科生标准生均建筑面积,研究生住宿争取在周边园区解决。

(1) )南部本科生公寓区

在校园南部地带,沿当前的南墙内侧一带,规划南部本科生公寓区。保留现33#,34#楼,对其西面和北面的学生宿舍逐步拆建改造,其中36#,37#,38#—40#楼等楼已改造完成并投入使用。通过这样的滚动改造,将这一地带逐步建设成为一个内部环境优美,生活服务和体育活动设施完善,管理科学的本科生集中住宿区。

(2) )西南部学生公寓区

保留现校园西南部的学生宿舍区,并进行部分改造修缮,完善各项服务设施,作为另一个相对集中的学生集中住宿区。

(3) )畅春新园,篓斗桥研究生公寓区

近期已在万泉河公园东部2公顷土地上新建了4.5万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4万

平方米)的畅春新园学生公寓,作为研究生公寓区。

在篓斗桥北部的现空置地区规划新建,置换八栋研究生公寓楼,其中拆除畅春园南端的临时用房(现家佳物流中心占用),建63号研究生公寓楼,并对畅春园部分青年教师和博士后住房进行功能置换,改作研究生居住使用,从而在此地区建设改造约3万平方米的研究生公寓,并结合规划中配套建设的学生食堂,形成与畅春新园相毗邻的研究生的集中住宿区。

(4) )中关园学生公寓区

逐步将中关园现有教职工住宅楼置换和改造成学生公寓楼,教职工外迁,住宅楼进行功能改造,从而解决校内学生公寓建设的缺口。

(5) )万柳学生公寓区

在当前校内学生宿舍极度短缺的情况下,在最近建设的万柳学生公寓区(占地10.8公顷,建筑面积8.8万平方米)内解决部分研究生的住宿问题。同时加快校内学生公寓的建设和改造,争取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进行万柳学生公寓区的功能置换,将学生回迁至校内和周边。

4.2.3 3 行政办公区

为了减少对行政办公职能的干扰和影响,此次规划尽可能保持行政办公设施的现有使用状况。规划大部分的行政办公用房相对集中于未名湖周边地区,从而形成环未名湖的行政办公地带。在保护现有环境和建筑外观的基础上,改善内部设施,提高使用效率。并在现学一食堂西侧结合大浴室改造兴建总务综合办公楼,以保证学校基本设施的正常高效运转。

4.2.4 4 文化交流活动区

(1) )文化交流区

以百周年纪念讲堂为中心的文化交流区力求体现北大的精神与北大的文化,并结合绿树成荫的燕南园南部改造,使此地区成为学生文化活动的场所。

(2) )学生活动区

在百周年纪念讲堂南部建设独立的学生活动中心和文化服务综合楼,丰富学生的日常生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相互沟通与交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兴趣和爱好。

(3) )教职工活动区

对燕南园西北角进行改造,建立教职工活动中心,丰富教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4)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区

通过对中关园南部的改造,在此建设一个集中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区,包括一定规模的留学生公寓。

校园西部的正大国际交流中心和校园东部的英杰交流中心,也作为国际交流会议使用。

4.2.5 5 体育活动区

现有体育馆(第一体育馆,第二体育馆,五四体育中心)约一万平方米,还有东操场,五四体育场等处,体育设施与体育活动场地严重不足,体育用地规模远远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指标。规划在如今的五四游泳池处修建综合体育馆(2.5万平方米,先做2008年北京奥运会乒乓球比赛场馆)。对东操场进行改造。改造后将分为三个区域,其中两个区域为两个足球场,另一个区域为投掷场,棒垒球场和高尔夫球练习场。从而形成五四体育中心,一体体育中心和二体体育中心三大块体育活动区,并在学生公寓区内部增加体育活动场地。

4.2.6 6 服务设施区

在南部本科生公寓区和西南部本科生公寓区的中间地带规划一个服务设施区,现学三食堂,家园餐厅处新建一个综合性的大型食堂,并在燕南园西南角改建新建商业服务中心,从而建成一个较为集中的服务设施区。结合农园等其他食堂和商业网点形成一个完善的服务设施系统。同时在篓斗桥研究生公寓区内建设学生食堂,为附近住宿的学生提供餐饮服务。

4.2.7 7 后勤供给保障设施区

保留燕东园东部,东操场南部和临湖轩南部的部分后勤供给保障设施用房和用地,并进行逐步改造,以适应各项发展要求。

在燕园西北部建设中水厂,为校园北部水系的整治和恢复提供景观用水。

4.2.8 8 医疗卫生区

目前设在主校园内的校医院,不仅房舍陈旧,用房紧张,而且传染病的流行表明医院是一个非常严重的污染源。为了方便保障师生的医疗服务,就近迁址新建校医院势在必行。对此,学校决定将成府园€F-B-09和€F-B-10地块规划给校医院用于建设新的“校医院大楼”,从而建立现代化的高效的管理科学的医疗卫生区。

4.2.9 9 教职工居住区

教职工居住区主要分布于海淀主校区周边园区,包括畅春园,中关园和燕东园。区内建筑多为1970—1980年代修建,规划滚动改造。

同时结合中关园南部地区的改造建设,在中关园东南部建设一个集中的博士后公寓区。

4.2.10 0 科技园区

科技园区主要包括位于燕园东南角的太平洋大厦和资源东,西楼,位于燕园西南角的资源宾馆,位于中关园西部的方正大厦,以及成府园北部部分用地。

第五章 专项规划

5.1 绿地系统与水系规划

5.1.1 1 绿地系统规划

在此次规划中力求将大块的集中绿地作为一个重要的功能和景观要素,在校园内部贯通和串联着各主要的功能区,烘托和营造校园的文化氛围和静谧气氛,达到视觉上的和谐和心理上的愉悦。规划一条以未名湖风景区为核心的,贯穿燕园南北的中心绿带作为中心绿地,为广大师生提供良好的户外交流活动场所。

在北部园林区,加强对集中绿地和水面的严格保护。在南部教学和生活区,营造新的集中绿地,改善高密度的建筑群的压抑感,创造适宜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有利环境。从北部园林区向南,沿静园草坪绿化带至第二体育馆绿化带,再向南至规划中的燕南园绿化区和三角地绿化区,接临学生活动中心和体育活动场地的绿化地带,并向南部本科生宿舍区渗透,从而使绿化带贯穿校园南北。在其东另有一条绿化带贯穿南北并与其相接,规划拆除第四教学楼,结合公共教室大楼的建设,改建一处较为集中的绿地,使其与五四体育场绿地,理科楼群绿地相连接,并延伸向北,从而与北部园林绿化区相贯穿。成府园区以博雅塔为视觉焦点,

规划与未名湖景区相呼应的20米—25米的绿色视廊,并延伸至中关村北大街东部。同时北部园林绿化区经西门绿化带向西延伸至篓斗桥一带,进而与承泽园古典园林绿化带渗透连接,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绿地系统。

本次规划通过新增部分集中公共绿地,对原有环境进行整治改造以及在新建用地中对绿地率提出合理的控制要求等手段,规划增加公共绿地10公顷,使公共绿地面积达到校园用地面积的30。以上。

5.1.2 2 水系整治规划

对燕园水系进行综合性治理。鉴于如今燕园中的未名湖和其他小湖溪的水体及其周边环境的恶化,规划从整个水域的动力点出发,按照引清泉,阻污源的思路进行水系规划整治。同时建设中水系统,缓解水系景观用水水源紧张的问题。

5.2 交通组织与道路系统规划

5.2.1 1 现状及问题

(1) )校内外交通关系

城市道路将北大校园分割成多块,东部被城市干道中关村北大街和成府路把化学楼等理科教学科研用房和中关园小区,物理楼等理科教学科研用房和规划中的成府园东部以及燕东园住宅区与燕园主校园分隔开,西部被多条城市道路将蔚秀园,篓斗桥地区,畅春园和承泽园等与燕园主校园分隔开。

(2) )校内交通现状

北大校内道路是随校园不断扩展,逐步延伸而形成的。北部未名湖区为结合山水地形的自由式园林化道路,南部则是无规则的方格网状道路;人流,车流混杂,阵发性流量大,规律性强,流量高峰成周期性变化,集中在上下课时间里;另一特点是自行车数量多,高峰期流量较大。

(3) )现存问题

从总体上看,城市道路对校区造成了分隔,大量师生员工频繁穿行城市干道存在着严重安全问题;城市交通对校园特别是教学区,存在噪音,振动的干扰等问题。从校内道路系统分析,存在着各级道路系统不够完整,交通组织不够合理等问题。

5.2.2 2 交通组织与道路系统规划

(1) )对城市道路规划和管理的建议

校园西侧的颐和园路现已由海淀体育馆北向西拓宽与万泉河路相交,建议由海淀体育馆往北保留现状不再拓宽,以便保护蔚秀园和鸣鹤园园林不遭破坏也减少对校园环境的干扰。

同时由于畅春园研究生公寓已经开始建设,篓斗桥研究生公寓近期也将开始建设,当这一地区的研究生公寓投入使用后,大量人流,自行车流出入校园西门,必将造成新的安全隐患。因而建议近期对这一地带的城市交通组织采取一定的限制措施,对这一地区交通状况进行进一步的改善。

(2) )校门的规划和调整

现状燕园主校园在东,南,西方向设有校门共六处,其中人行专用门3处(西门,东门,南门),机动车专用门1处(西侧门),人车混行门2处(东侧门,东南门),规划建议在燕园主校

区西部增加新的机动车门或人车混行门。

水塔东北的小东门现已封闭,开新建的东侧门(遥感楼前)作为人车混行门使用。

新改建的东南门(理科2号楼和法学楼之间)目前只允许校内车辆通行,未来将考虑对社会车辆开放。

校外车辆通过西侧门和东侧门进出校园。

规划建议在勺园6号楼北部附近增加一个新的机动车门或人车混行门。

同时成府园建设和使用后,将在成府园南部和北部开设新的校门,方便这一地区人员的出入。

(3) )校内道路系统规划

调整完善燕园内部主路,次主路和支路三个系统。除主路外其他道路对机动车辆进行限行,从而保障人行安全和营造校园宁静的文化氛围,增强部分道路的绿化和景观质量,保持风景绿化区自由式的园林小道风格。

同时进一步完善步行道系统,通过对机动车的限行,调整用地功能分区,减少远距离交通流量等措施,完善校园北部的景观步行道和校园南部学生公寓周边地区的生活性步行道。

(4) )车辆停放场地规划

结合道路布局和建筑物入口方位,调整自行车停车场地和车棚位置,采用相对集中方式分别设立。

机动车停放场地,结合入口,集会,外事,校级机构等所在地考虑,并建设和开放部分地下空间作为停车场地使用。

5.3 历史文化建筑与景观保护规划

5.3.1 1 历史文化建筑与景观现状

(1) )明清古园的历史与现状遗址遗存

北京大学海淀本部校区,早在金代就成为京郊著名的风景区。到了明代,大规模构筑园林,至清代多成为封建帝王的“赐园”。民国期间成为燕京大学校园。

校园的用地中包括了八个古园遗址。这八个古园遗址在位置上与圆明园毗邻,在内容,造园风格上与圆明园之万春园中的若干园中园有类似之处。不同于宏丽的皇家园林,也有别于咫尺山林的私家园林而独具一格。

• 勺园(后称弘雅园,又称集贤院):勺园是米万钟在明万历四十年(1612)至四十二年(1614)间构筑的,是全校开辟最早的一处园林。园建成后命名“勺园”,取“淀之水滥觞一勺”之意。勺园的建筑精巧玲珑,具有江南园林建筑的风格。明清易代之际,勺园逐渐荒废。清初归皇室,不久改为“弘雅园”。清圣祖康熙把它赐给郑恭亲王作了宫邸。乾隆年间,圆明园已成为皇上设朝听政的地方。“弘雅园”改作“集贤园”,专供从城内来上朝的达官贵人休息。清咸丰十年(1860)八月,英法联军放火焚烧圆明园,集贤院一同被毁。现原址地上已无勺园旧日建筑和园林遗迹,只有地下尚有园林基础遗址埋藏。1982年在现勺园五号楼北侧小湖曾发现花岗岩石条修砌的建筑基础(参见历史文化建筑与景观现状评价图及保护规划图中的勺园故址标记)。

• 淑春园(又名十笏园,睿王园,墨尔根园,现未名湖区):乾隆中叶之前,淑春园已经存在,附属于圆明园。乾隆四十九年(1784)淑春园被赐给了文华殿大学士和糰。和糰开始了

淑春园的大规模建设。他耗用巨资和人力将淑春园中的一个小潭开凿成湖泊,这就是现在北大校园中的未名湖,他还修建了石舫,至今尚存。道光末年,淑春园成了睿亲王仁寿的赐园,因而改成睿王园。

因睿字满语读作“墨尔根”,因而它又有“墨尔根园”之称。清咸丰十年(1860)八月,英法联军放火焚烧圆明园,淑春园也未幸免,变成了一片废墟。民国初年,军阀陈树藩想在此建别墅,以两万银元买下了淑春园。1920年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从军阀陈树藩手中购得淑春园和南部的勺园故址作校址。现未名湖区淑春园旧物仅存湖心岛东侧湖水中的青石石舫和湖南岸的慈济寺庙门。

• 镜春园(前身春熙院,鸣鹤园):镜春园是乾隆年间从淑春园中划分出来的,最初叫做春熙院。后春熙院又被分作东,西两部分。东部较小,赐给了嘉庆帝第四女庄静公主,改称镜春园。同时或在此后不久,春熙院西部赐给了嘉庆帝第五子惠亲王,称鸣鹤园。光绪二十二年(1898),镜春园并入鸣鹤园内。因此校内现在的镜春园,应为鸣鹤园。在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鸣鹤园也遭到了破坏。民国初年,徐世昌向紫禁城小朝廷租下此园,改称淀北园。他大量拆毁园内建筑,将可利用建材运走。新中国成立之后,镜春园才并入北大校园。现旧日园中遗址遗存主要包括红湖南岸的校景亭(原鸣鹤园翼然亭),湖北岸龙王亭以及部分石岸,石座,砖墙等遗址遗迹,以及混杂于现民居等建筑中的旧日镜春园建筑残存。

• 朗润园(又称春和园,庆王园):朗润园原名春和园,清嘉庆(1796—1820)间为庆亲王永瞞赐园,故又俗称庆王园。道光末年,春和园转赐恭亲王奕盉,始改成朗润园。奕盉去世后,朗润园改用作内阁军机处及诸大臣会议的地方。民国初年,紫禁城小朝廷将朗润园赏给载涛作为私产。现在的朗润园较之旧日朗润园,从建筑上来说,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园内尚存一些旧建筑遗存,混杂于园内民居等建筑之中,也都为清朝末叶陆续修造。

• 蔚秀园(又称含芳园,定王园):旧日蔚秀园介于南北两御园畅春园和圆明园之间,位置相当重要。它原为载铨赐园,名含芳园。因载铨后封定亲王,又俗称定王园。咸丰八年,含芳园转赐醇亲王,始有蔚秀园之称。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之时,蔚秀园近在毗邻,也遭到严重摧残。现尚存湖面西岸残丘上的一座旧日古亭。

• 承泽园:承泽园原为道光帝第六女寿恩公主的赐园。光绪中叶又赐给了庆亲王为私产。解放后辗转为我校所有。现在园中的景物,大体还保留原来的样子。现存建筑包括园内西北角小湖北岸的一座楼阁,这是我校旧日园林中所保留下来的唯一双层建筑。

• 治贝子园:现在五四运动场及其附近一带地方,最初是清宗室贝子载治的别业,俗称

“治贝子园”。光绪中叶,载治子溥侗继有其地。1922年左右,溥侗将该园抵押,后被银行拍卖,为燕京大学所得,改为农场,称农园。

此处建筑原正殿五间,三卷式共十五间,后殿亦三卷十五间,硬山卷棚顶,东西游廊与前殿互通。五六十年代,建筑已多半倾倒,不复抢救。八十年代初,为建五四游泳池,把部分前殿彻底拆除。九十年代初,台湾教育界友好人士募捐二十万美元重修园内建筑,恢复治贝子园旧貌,今日我们所看到的治贝子园现状即为这次重修后的成果。

• 畅春园:畅春园原是清康熙帝在明代李伟清华园的旧址上扩建而成。院内分为东,中,西三路,我校范围内的是东路最北的一区。畅春园于1860年被英法联军所焚毁。除畅春园小东门内的恩佑寺和恩慕寺这两座庙门残存至今,畅春园的其他建筑都已荡然无存。

除这八处皇家赐园外,校园范围内还存有部分私家园林遗址,如现北大附小位置处的原王家花园,现仅存一处单体建筑,保存尚好。

(2) )燕大建校初期的规划建设

原燕大校园规划建设时,在皇家园林遗址上,用了传统的中国古代建筑与西方建筑相结合的设计方法,形成了现在这一地带的独特景观,曾被称赞为“中国文化和现代知识精华的象征”。

1920年北京通州协和大学,北京协和女子大学及北京汇文大学合并,建成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从军阀陈树藩手中以六万银元买到了淑春园和南部的勺园故址作校址,由美国建筑师亨利·墨菲负责校园规划设计,并于1921年动工,1929年基本落成。校园最初用地

40公顷,学生800人。1928年至1931年先后征得朗润园,鸣鹤园,镜春园,蔚秀园,承泽园为教工宿舍福利区,同期还购得治贝子园为燕大农学系实习场地。

燕园景区的建筑布局,采取了主次分明的轴线系统,并以此为脉络。燕园校门(今西校门)开向正西,设计的当时,正好对准遥遥在望的正西方玉泉山上的宝塔。校园的东西主轴线以此为基准而建立,它以西校门为起始点,通过办公楼,越过山林,湖面,穿过湖心岛亭,延伸到东面湖岸,在这条主轴线上,中间的一带丘陵划分了前方布局严整的教学区与后方环湖的风景区。在这条东西主轴线之外,又设计了一条南北向的次轴线,并在这条次轴线上,布置了男女学生宿舍。男生宿舍在北,女生宿舍在南,中间隔以丘陵和湖泊,布局和谐自然。其中所有建筑物,虽然功能上的要求不同,却一律采取三合院式的成组设计。在体形上或大或小,或开或合;在整体布局上既各有特点,又互相联系。整个布局在自然与人工的结合中,建筑功能与环境统一,建筑艺术与环境协调。采用传统民族风格的个体建筑与古老园林风格相协调,纵横交替的建筑轴线布置与园林环境相互渗透,建筑组群母题的应用构成和谐的韵律。建筑与山水,道路,树木相融合的空间序列,使人产生多种美的感受。

(3) )其他历史文物,遗址和历史文化景点

除上述古园遗址遗迹以及燕大建校初期的建筑建设,北京大学海淀本部校区中还有相当数量的重要历史文物,遗址和历史文化景点,如:

• 石碑:梅石碑,乾隆诗碑,三·一八纪念碑等

• 雕像:蔡元培像,李大钊像,塞万提斯像等

• 亭:钟亭等

• 墓:斯诺墓,魏士毅墓,葛利普墓等

• 门:校友门等

• 其他文物:四扇屏,华表,翻尾石鱼等

这些文物部分是明清时期的历史文物,部分是建国后增添的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雕像和纪念碑等。

5.3.2 2 历史文化建筑与景观保护规划

2001年7月,国务院批准公布了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提出的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大学未名湖燕园建筑名列其中。对于这样一座具有优秀建筑传统和园林特色的校园,如何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使校园规划既能保持原有特色又具有时代特征,从而形成一种和谐的校园环境,是本次规划的一个重点。

(1)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地带

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北京市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要求。

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不改变文物原状,不损毁,改建,拆除文物建筑及其附属物,不进行其他建设工程,不在建筑物内及其附近存放易燃,易爆及其他危及文物安全的物品。保护范围内已有的非文物建筑,区别情况予以整治或者逐步拆除。

需保护的文物建筑,在不改变原状,不危害文物安全的原则下,分级分类,合理利用。对需保护的文物建筑进行必要的保养和维修。严格按照古建筑消防管理的规定,加强一切火源,电源的管理,配备必要的灭火设备。在重点要害部位,根据实际需要,安装自动报警和灭火装置。

(2) )建设控制地带

北京大学海淀本部校区大部分用地位于颐和园,圆明园地区建设控制地带范围内,因而此范围内兴建新建筑和构筑物,必须符合建设控制要求,建筑高度,体量,色调,风格都不得破坏文物保护单位的环境风貌。

一类建设控制地带:为非建设地带。地带内只准进行绿化和修筑消防通道,不得建设任何建筑和地上附属建筑物。地带内现有建筑,应创造条件拆除,一时难以拆除的,须制定拆除计划和年限。北京大学燕园主校园西北角部分地区为一类建设控制地带,现地面无建筑物。

二类建设控制地带:为可保留平房地带。在二类建设控制地带内必须采用中国传统形式。地带内现有的平房应加强维护,不得任意改建添建。不符合要求的建筑或危险建筑,应创造条件按传统四合院形式进行改建,经批准改建,新建的建筑物,高度不得超过3.3米,建筑密度不得大于40。。北京大学燕园主校园东北角部分地区为二类建设控制地带,现地面有少量一层建筑物。

四类建设控制地带:为允许建筑高度18米以下的地带。地带内靠近文物保护单位一侧的建筑物和通向文物保护单位的道路,通视走廊两侧的建筑物,其形式,体量,色调应与文物保护单位相协调。北京大学海淀主校园中部,成府园,燕东园北部,蔚秀园以及畅春园等地区位于四类建筑控制地带范围内。规划建筑限高18米,并要求其形式,体量,色调与未名湖区古典建筑相协调。

五类建设控制地带:为特殊控制地带。地带内针对有特殊价值和特殊要求的文物保护单位的情况实行具体管理。北京大学燕园主校园南部以及燕东园南部位于五类建设控制地带范围内,规划建筑限高也基本维持在18米,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环境的整治和空间格局的保护。

此外,燕园和蔚秀园的围墙也要进行严格的保护。(3)环境恢复整治地带

在燕南园和燕东园内的早期别墅建筑区,承泽园和蔚秀园的山水园林区,以及燕园未名湖北部和周边的部分民居建筑区设置环境恢复整治地带。这些地区都保留着有价值的历史文化建筑和景观,但同时又都存在着房屋年久失修,居民乱搭乱建,周边环境脏乱等问题,急需整治。因而,在这些地区内,修缮建筑,整治环境,保留原有园林水系,清理乱搭建的平房建筑,保护古树木,维持曲径通幽的园路系统,恢复原有的古典院落风格,部分地区逐步改用作院系研究用房和办公用房。

(4) )空间格局保护地带

南门附近的三组建筑虽然建设时间并不久远,但空间感觉宜人,格局合理,加强了五四路轴线的景观效果,形成了南门地区的优雅环境。因而在以后的规划建设中,这种院落式,围合式的空间格局将予以保留,在此基础上进行这一地区的改造建设。

(5) )其他历史建筑,历史文化景点的保护

对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地带之外的古园遗址遗存和其他历史文物也要进行严格的保护。古园遗存的古典建筑定为保护建筑物,不得拆毁和破坏,并进行必要的修缮和维护,并对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对于石墙,山门,景亭等历史文物,进行必要的考证和标识说明,采取定期的维护和保护措施。对于古树木要进行保护和标识,原有的河湖绿地,绿化景

观要进行保护和恢复。

(6) )建筑高度的控制

为了对燕园历史文化建筑与景观进行整体的保护,使新建建筑不破坏燕园景观的质量与整体感,本次规划对建筑高度的控制比北京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原燕京大学未名湖区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图,的高度控制要求更为严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带范围内为非建设用地,只进行必要的修缮维护和环境的恢复整治改造。燕园主校园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带范围外的高度控制基本都维持在18米以下,同时燕园周边园区的控制高度也大部分都控制在30米以内。这样不但保障了北部古建园林区的景观要求,同时使燕园内部整体景观更为协调,更具有校园的文化气质。

在成府园的建设中为了更好地提升博雅塔的景观效果,设置了大面积的绿化景观廊道。

5.4 基础设施规划

5.4.1 1 给排水设施

(1)给排水管线

目前,海淀本部校区给水管道总延长34240米(DN50—DN300毫米),污水管道总延长

34680米(DN150—DN300毫米,D400—D600毫米)。规划改造给水管道7070米(DN75—

DN300毫米),改造排水管道6940米(DN15—DN300毫米)。(2)水源

2001年新掘6眼460多米深的深层基岩水井,再加上原有的4眼水井,预计可满足10

年至15年的供水需求。

2002年新掘地热井1眼,井深3186米,出水温度59ª,流量2234立方米⁄24小时。地热水现已供应学生浴室及勺园客房使用,今后将结合学生公寓滚动改造,供给学生公寓及室内游泳馆使用。

(3)中水系统

在燕园西北部建设中水厂,并建立较为完善的中水管网,为校园北部水系的整治和恢复提供景观用水。

5.4.2 2 供电设施

(1) )变配电改造及增容工程

高压供电等级由35DV提升至110DV的电站已经完成,其配套工程力学开闭站,水塔开闭站,五四开闭站,勺园开闭站,学生区开闭站,镜春园变配电室土建及设备安装已就位。低压敷设2003年10月已完成。

(2) )全校配电室设备

变压器72台,总容量46850DVA。电缆线径120—300平方毫米,总延长12680米。架空线线径70平方毫米,总延长4560米。其中目前尚有建设安装年限超过20年或容量不能满足需求的变配电室11座,规划二至三年内改造完毕(包括4560米架空线的落地)。上述工程完成后,预计可满足学校10年规划的需求。

5.4.3 3 供暖设施

海淀主校区连同燕北园,北大附中,技物大楼,科学院宿舍楼,现有供暖面积合计125万平方米,供暖锅炉房3个,社会供暖3处。其中,集中供暖(燃煤锅炉房)供暖面积94万平方

米,供暖管线约28公里;蔚秀园(燃气)锅炉房供暖面积14万平方米,供暖管线7公里;燕北园(燃气)锅炉房供暖面积10万平方米,供暖管线3公里。

社会供暖的北大附中,技物大楼,科学院宿舍楼,供暖面积分别为5万平方米,1.3万平方米,0.7万平方米。

由于近期中关园,成府园等园区的建设,将新增建筑面积近60万平方米,为此需要增加与之相应的供暖能力。规划对集中供暖锅炉房进行扩容改造,将现有发电机房,冷冻机房拆除,在原址扩建局部二层的新锅炉房,总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内装14MB燃气热水锅炉三台,增加供暖能力60万平方米。

同时根据北京市的有关要求进行煤改气的建设。

5.4.4 4 校园安全防范系统

根据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关于在首都高校积极推广校园科技创安工作的指示精神,

我校规划在三年内分三期完成“校园安全防范系统(可视监控,报警,门禁,对讲)”工程。

第六章 近期建设规划

6.1 成府园区的建设

成府园区的建设是近期规划建设的一个重点。园区西南部和东北部主要安排各院系的教学科研用房,以缓解燕园内部教学科研用地的严重不足。西北部和东南部为科学园区用地,西部的中间地带用于建设新的“校医院大楼”(原校医院将从燕园内部迁移至此)。

6.2 学生公寓的滚动改造和建设

近期规划建设的另一个重点是燕园南部的本科生公寓的滚动改造和畅春园,篓斗桥地区研究生公寓的建设。

6.3 综合体育馆的建设

近期规划在现五四游泳池处修建2.5万平方米综合体育馆,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作为乒乓球比赛场馆使用。

6.4 中关园南部的建设

近期在中关园南部主要规划建设文化交流建筑,留学生公寓,博士后公寓以及部分教学科研用房。

6.5 燕园及周边其他教学科研设施的恢复整治和建设

除成府园区外,近期在燕园及周边地区规划建设的教学科研设施主要包括理科楼群南部的公共教室大楼,承泽园内的文科研究用房以及中关园内的新化学南楼等,并对第一体育馆北部的木材厂进行环境整治改造,改为人文学科教学科研楼使用,对朗润园和镜春园内的部分民房进行恢复整治,改为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和部分文科院系用房使用,并改造生物东,西馆为文科教学科研使用。

6.6 部分行政办公用房的建设

近期规划建设的行政办公用房主要指资源宾馆东北部的总务综合办公楼,并改造外文楼和化学北楼为行政办公用房使用,对博雅塔东南地区杂乱用房进行环境整治改造,改为财务部,保卫部办公用房使用。

6.7 服务设施的完善

近期主要建设的服务设施包括燕南园南部的餐饮综合楼以及篓斗桥地区结合研究生公寓的改造而规划建设的学生食堂。

6.8 中水系统的建设

近期在燕园西北部建设中水厂,并建立较为完善的中水管网。

附图1:用地现状图(略)

附图2:总平面图(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