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为了解决严重的用房短缺问题,北京大学申请建设理科教学楼群,并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作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建设。根据国家计委的批复和北京市城乡建委的要求,北京大学校园规划委员会和规划委员会办公室委托北大基建处设计室对北京大学海淀校区进行总体改扩建规划设计。在规划设计过程中,校园规划委员会多次讨论了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设计原则和其他有关问题,对设计的多种方案进行了比较和认定。设计室顺利制定了$北京大学海淀校区总体改扩建规划。,经过校园规划委员会和校领导讨论通过后,上报政府部门审批。本书收录的是1990年编制的文本。编制人员名单见下:
编制单位:北京大学建筑设计室
主 任:王宏昌
项目负责人:汪 宇
专业设计负责人:汪 宇(建筑) 秦魁杰(校园绿化) 唐幸生(给排水) 姚德霖(供热)
陈明福(供电)
参加设计工作人员:汪 宇 唐幸生 姚德霖 洪曼曼 吕 平
外邀人员:秦魁杰 陈明福 陈跃华 张兴华
参加工作技术人员:傅 蔚 游舜国 徐 冲 李文华 宋之凯 郝建平等
校内协助单位:校长办公室 规划办公室 教务部 总务部 人事处等
第一章 规划设计依据
1.国家计委[1985]838号文批复的“北京大学基本建设总体任务书”,确定北京大学发展规模:在校学生15000人(其中本科生10000人;研究生3000人;来华留学生500人,进修生500人,干训生1000人),教职工人员总数先按8000人进行规划设计。总体任务书批准扩建校舍总建筑面积29万m2(其中教学科研用房14.8万m2,教工宿舍8万m2,学生宿舍
4万m2,福利及附属用房2.2万m2)。(附件1)
2.市政府同意北大在大有庄扩建征地9.68公顷,和设审字89026号北京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审定北京大学燕北园(现称颐明园)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方案通知书。(附件2)
3.北京大学理科教学楼群设计任务书和87年地规发字第130号报审北京大学理科教学楼群设计方案,12月29日首规委“首都建筑艺术委员会全体会议审查北京大学理科教学楼群设计方案纪要”。1988年11月28日国家教育委员会基本建设局,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
办公室“北京大学教学楼群扩初设计审查会会议纪要”。(附件3)
4.规划编制定额参照:
(1) )教育部+一般高等学校校舍规划面积定额,;
(2) )北京市人民政府[1984]京政发102号关于新建居住区公共设施配套建设的规定。
第二章 学校概况和规划设计原则
一.学校概况
北京大学校本部位于北京市西郊海淀镇,东邻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校园中间还夹有成府居民区和市化工研究院,南接海淀镇,西邻海淀乡和西苑中医医院,北面是圆明园遗址。校内东南部地形平坦,绝对标高48.60 50.56m,北部湖区地形低洼,绝对标高45.50m。占地总面积168.3公顷,其中湖山绿地28.82公顷占17.1。;90年建筑总面积75万m2,其中临建及破旧危房12.9万m2占17.2。(图总规-2及附表五)。
北京大学是一所委属重点综合大学,它具有学科齐全,教学科研力量雄厚的特点。全校共有文,理,语言,政经法四个学科,29个系,86个本科生专业,132个硕士生专业,90个博士生专业;8个博士后流动站;167个教研室;36个研究所;25个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学科42个,已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北京大学同22个国家和地区的78所大学和机构建立了联系,学术活跃,交流广泛。北京大学现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8人,教授446人,副教授1160人,讲师775人,共有教学科研人员3456人,教职员工总数7919人;另有外国专家38人,外籍名誉教授,名誉博士25人。88年在校全日制学生12711人(本科生9818人,博士生429人,硕士生2464人,其中有来自89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518名);非全日制学生9745人(函授部9230人,夜大学515人),在册学生总数为22456人。由于层次结构的调整和我校新生参加军训等原因,90年底在校全日制学生10168人(本科生6802人,硕士研究生2150人,博士研究生434人,研究生班52人,进修教师190人,外国留学生540人),非全日制学生5164人(函授部4917人,夜大学247人),在册学生总数为15247人。北京大学现有教学科研,行政机构及附属单位见下表:
北京大学的历史从1898年开办京师大学堂开始,原校址分散在市内马神庙,沙滩,北河沿,端王府夹道,府右街,国会街和西郊罗道庄等多处。解放后,经院系调整,于1952年确定迁址到原燕京大学。今日的北大校园是在原燕大校园基础上经过四十年的扩建逐渐发展而形成的。原燕大校园是美国建筑师墨菲(HENRYDILLAMMURPHY)规划设计的,于1921—
1926年建成。院系调整时根据当时城建部民用设计院提出的总平面扩建图向东扩建了教学区,向南新建了学生宿舍区,同时在中关园建造了一批临时性平房住宅。扩建工程于1953—
1957年基本完成。1959年委托清华建筑系毕业班按当时拟定的近期13000学生,远期
16000学生的规模,提出过一份近远期规划方案(方案将主校门设在蓝旗营),并按此规划方案定位建成了物理大楼等。后因确定在昌平县建200#分校,此方案未获批准。1964年200#停建。直到1979年按照国家教委要求,由北京大学规划设计室重新编制了北大总体规划草案。1983年4月,成立了北京大学校园建设规划委员会,并将上述草案向全校征求意见。这以后,又按此草案确定了新教学楼群,东西部学生宿舍和西部住宅区的扩建。这次规划设计是在充实调整1979年规划基础上进行的。综合上述校园发展概况,校园扩建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括号内为含函授生,夜大生,含退休教职工,含临时建筑等的总数。
校园的扩建,发展,因受到当时财力,社会条件和指导思想的限制,一些布局在当时看是合理的,而现在看则不甚合理。从现状看,存在着部分功能分区混乱(图总规-6),福利及公共设施不配套(图总规-11),临时建筑,危旧房屋多(图总规-4),园林绿化分布不均匀(图总
规-13),人流交通系统缺乏组织管理(图总规-8)和管网系统不完善不合理的现象(图总规-19)。这次规划设计注意在原有历史基础上找出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吸取先进经验,提出改,扩,建的规划方案。
二.规划设计原则
1.有利于开展教学科研,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有利于不断改善教职员工工作,生活条件。
2.尊重历史,考虑原有轴线变化关系,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景观。
3.充分利用原有校舍和设施,通过调整,改造和扩建,克服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努力达到国家各项经济技术指标。
4.远近结合,合理规划,提高使用率,考虑发展和变化,适当留有余地。
5.结合综合大学特点,力求功能分区明确,布局紧凑合理,节省用地。
6.保持环境特点,造就一所具有完整绿化体系,新老和谐统一,空间幽美宁静的校园环境。
7.规划各类交往场所,为促进师生员工在思想,学术,文化,体育各方面的交流和提高
创造条件。
8.建筑布局,园林绿地,人车交通,管网系统进行综合规划,努力创造一空间丰富,运行畅通,互不干扰的总体。
在落实具体建设项目和进一步作出各区详细规划时,都应遵循上述总体规划原则。
应该指出老校园的改扩建规划不同于新建院校,它不可能完全按主观意向进行,而会受到已有布局和校内各方面现有条件的制约。由于学校历史较长还需要了解历史的进程和师生员工的心理习俗,才能融汇过去,承认现实和展望将来,提出一些近期切实可行,远期总体合理的具体方案。与此同时,还要看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矛盾需要不断地进行再调整,这也是必然的。总之要力求通过规划的实现把北大建设成为一座具有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特色和北大自身特点的社会主义大学,为我国培养高层次的专门人才和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工作创造有利的条件和环境。
一.明确功能分区.划分用地范围
老校园要在充分考虑现状的基础上调整完善已有功能分区,力求做到功能分区明确,总体分布合理,符合分期建设和发展的需要。通过功能分区的划分和调整,统一筹划旧区利用和新区建设的内容,确定各类发展用地范围;在分析校内外交通的基础上疏通网路;保持原有校园特色,保护和建设以绿化为主的空间环境;调整管网系统;逐步达到改变现状中存在的不合理状况,建立起正常的校园生活秩序。同时在进行各分区规划设计时,对近期改建,扩建提出具体方案。
按功能划分五类用地(图总规-7):
(1) )教学科研区:位于校内中段,文科语言科安排在西部,可充分利用原燕大旧址幽静的环境,对原建筑无须做大的改造,西校门为此区对外主要出入口。理科相对集中安排在东部,利于集中敷设各类管道,节省能源和运用先进技术,管理手段,以正在新建的教学楼群为中心,新开东校门为理科对外主要出入口。以图书馆电教为主的公共教学区在文,理二大科之间便于各学科共同使用。向北改造成府居民区作为此区发展用地。
(2) )学生生活区:尊重现状仍集中在校园南部,以便统一安排课外活动场地完善生活福利设施,另在中关园南部安排带眷博士后等生活用房。
(3) )教职工生活区:以离开教学区,布置在校园外圈为原则,形成三个居民小区,有利于校园内以教学为主体的学习环境,也利于住宅区与城市沟通,改善生活福利公用设施的配置。
(4) )体育用地和集中绿化用地范围力求接近规划定额,分布均匀,融会贯通。
(5) )行政后勤管理和附属单位用地采取相对集中安排,根据工作性质分布在校园合适位置。
二.各功能区规划设计说明
(一)教学科研及图书馆区
随着科学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各类学科在相互渗透,边缘学科在不断诞生,这要求建筑具有通用性,适应性,多功能使用可能性。但现状是教学科研用房严重不足,许多学系分
散多处,由于课题经常变动一些老房屋几遭拆改而受到破坏。不少教学科研设备分散安置在临时建筑,活动房屋和学生用房内,甚至因无房堆放在露天或走廊中,条件低劣,困难甚多。随着科教协作,科技开发和社会服务项目的建立,对校园房屋的使用又会提出多种新的要求。根据以上各点,规划应进行合理调整,逐步完善,以适应教学科研发展需要。(图总规-3)
(1) )理科
以物理楼,化学楼和“七五”批准新建的教学楼群为主体。新楼群采用相对集中布局
7.2m模数网格式设计和框架结构,具备变化调整的灵活性。该楼群中安排给理科使用的有
1号楼(计算机,数学,概率等系和计算中心,计算机及数学研究所等);2号楼(无线电,地球物理等系及研究所);3号楼(地质,地理等系及研究所);4号楼(生物,心理等系及研究所)。现生物楼保留;现物理楼,技物楼,文科系楼内的使用单位重新调整,迁出学生生活区的各系用房;化学楼南侧和西侧预留作该学科发展用地,拆除1—15斋临时建筑和喜羊胡同。现吉永庄规划为扩建力学系楼。上述规划落实后,各系均得以调整和扩充,基本满足要求。近期各系衍生的新学系或研究所用房一般在原属系用房内调剂。一些不能进楼,需要单建的特殊用房一般规划在科系用地范围内安排。
(2) )语言科,文科,政经法科
语言,文科安排在学校西部,中部。政经法科在东部原教学楼和新楼群5号楼内。校直属教研室,研究所和研究中心有一些可安排在现为住宅区的燕南园小楼内。这些小楼可以根据使用者的需要,结合修缮,有步骤地进行内部装修,以满足新的功能要求,也可适当扩建文科语言科各系的研究机构则根据项目资金落实情况在朗镜区逐个安排。朗镜区原有住户迁出,结合园林保护作出小区改造规划后进行翻建或利用原有四合院进行装修。
(3) )图书馆
图书管理需要打破一些老框框,将部分封闭型改为开放型,扩大开架阅览,声像阅览,微缩贮藏,使图书馆能成为图书资料,技术情报,信息交流的中心。规划分三部分:(1)现校图书馆(藏书量470万册)主要为教学服务,待教学分区基本形成后,恢复原燕京老图书馆作为善本书专用图书馆。(2)逐步完善各系楼中以情报信息和专业期刊为主的专业图书室。(3)根据科教事业发展情况,增建新图书馆,方案一:建于现成府居民区,规划预留用地(现成府区有城市居民三百余户和市化工研究院,改造困难很大)。另一方案:是在现有图书馆东面扩建(占用一部分草坪,同时可以考虑拆除文史,地学楼改为绿地)。
(4) )教室
减少原分散在各系用房内的教室,建设含有大,中,小各类集中使用的教室楼以便统一调度管理,提高使用率,促进师生交流,造就宁静环境减少过去上下课人流交叉穿行对交通环境的干扰。除现有电教楼和一,三,四公共教室楼外,在新建教学楼群设计中包括7400m2教室楼(现第二教学楼拆除)。
(5) )博物馆和教育科研交流
在新建教学楼群2号楼内设大学博物馆,内设校史文物,科技成果,科普和活动展室等四部分。美国赛克勒博士赠款在民主楼北建造一座考古博物馆。在新建的1号楼和2号楼中间设有部分开展国内外学术活动的用房。
(6) )档案馆
保留人事档案室,按照国家档案馆规范要求,在5号楼西侧新建1867m2科技档案馆。
(7) )科技协作和开发
规划在中关村现汽车库处建高科技开发中心(可建约2.8万m2左右,含地下2层汽车库),为北大与国内外教学,科研单位协作提供活动场所,目的是将这部分内容迁出教学区有利于保持教学区内以教育为主的完整性和宁静环境,也便于各协作单位频繁往来。对于各系各部门建立的技术开发,社会服务安排在校园南端临街部位(包括四环路,中关村和海淀路)。(图总规-3)
(8) )教学实习试验
实习试验用地,在校园内已无地可容纳,除采取改造,挖潜外,还要另谋出路扩大占地:(1)对现位于红湖的试验动植物饲养基地,重新与在建的考古博物馆一起做出保护现有山水林木,修饰美化环境的小区规划,创建鸣鹤园动植物园地。(2)结合改建拟建的新建项目充分利用部分上人屋面如利用2号,4号楼等屋面解决部分气象,天文,生态研究等方面的试验用地。但较大的植物类实习试验用地在校园内无法解决,须另谋出路。
(9) )成人教育部门
北京大学的成人教育,自56年开始招生以来长年没有解决固定用房问题,现只能在临时房,活动房,地下室内游动,困难甚大。规划难以在校本部内作出具体安排,建议另行考虑。
综合上述,逐步改造成府居民区,作为规划预留教学科研及图书馆区的发展用地。
(二)学生生活区
学校要创造条件,以全面发展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培养,校园规划则既要注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物质条件和环境,又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教育,重视学生课余生活的安排,包括有足够的文体活动和开展学术交流,社会交往的场所,以利于扩大学生知识面,进行品德教育,促进全面发展。北大现有的学生宿舍大都是五十年代建造的3—4层楼房,设备陈旧,不利管理;同时建造时密集成片没有预留配套用房用地和户外活动用地;三十年来,在西北一侧又先后扩建了四个食堂,校医院,大浴室和文化活动中心,形成这个地段人流高度集中(图总规-9);在38和40楼间又设有通往海淀镇闹市的小南校门,造成大量人流,自行车在楼间穿梭。楼与楼之间除一点行道树外基本上是黄土露天,一走动,尘土飞扬,环境很差(图总规-8);而现在不少学生宿舍尚被公用房或家属占用,87年统计学生平均居住水平3.8m2⁄生,90年新生外出军训后提高到7.39m2⁄生。规划拟在现状条件下改善环境,进行一些合理调整。
(1) )居住安排
依据房间使用面积大小和环境条件不同进行调整:安排本科生,研究生住在南和西南侧
16—48楼内;外国留学生住在勺园,带眷博士后等安排在中关园南部“七五”新建的503#—
506#学生公寓内。待学生人数达到规划规模,腾出学生生活区内被占用的房屋,落实上述安
排后,居住水平可达到国家标准本科生6m2⁄生,研究生10m2⁄生,平均居住水平为8.78m2⁄
生。(附表五)
(2) )调整小南门位置,改变交通状况造就静空间
规划拟将现教委库门改为西南校门,关闭小南门,减少学生宿舍区内穿行人流量。同时调整宿舍楼出入口的方位将自行车流和人流引导到楼群外缘,以形成无车流的半封闭式内庭步行区,造就动静分开外动内静的空间环境。(图总规-3)
(3) )统筹安排,改善自学环境
无论从近期或长期来看都会有相当部分的学生需要在宿舍内自习,因此在上述改善交通状况的同时,需要综合考虑学生宿舍区内楼与楼之间的绿化,体育活动,自行车存放三方面的用地规划,拟采取以下措施:在道路两侧设立相对集中的自行车棚,改变分散无章的堆放状况;在38—40楼中间,28—31楼中间开辟两块花园式内庭绿地;完善16—18,19—21,22—24和25—27等楼间绿化形成庭院绿地,同时在适当位置布置小块活动场地;待总能工程完成后,拆除31楼老锅炉房和食堂,取消44楼南煤场,再开辟两块集中绿地和活动场地,这样可缓解该地区人流过密,条件低劣的状况,重新创造幽美宁静的学习,生活环境。(图总规-3)
(4) )完善生活福利配套设施
为了使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除安排好教学,食宿条件外,对他们的课余活动也必须给予重视,创造一定的条件。除89年新建文化中心和体育中心作为开展文化,体育活动和社团活动的场所外;规划拟逐步再将封闭式的燕南园改为半封闭式,在南侧几组旧宅楼内可安排一些文化活动和学生管理机构;由学五食堂向东拓宽40米形成学生区综合服务带(包括食堂,浴室,商店,书店,储蓄,邮政,修理部等);结合房屋修缮改造老楼内卫生设备条件,增设饮水设备,服务台等。
(5) )远期规划设想
学生宿舍28—38楼为58年前后建造,部分采用大型振动砖墙板结构体系和木屋架,质量较差,布局不甚合理,规划待条件许可时连同原灯泡厂一并拆除,重新对学生生活区作出
整体改造规划方案,但近期只作改造环境的规划。
(三)体育活动用地
北大现有原燕京第一,第二室内体育练习馆共4310m2,89年新建风雨操场4178m2,室外有五四运动场,东操场,二体东西球场,勺园球场共占地75200m2(7.52公顷)。按一般高校定额9m2⁄生,15000学生应有体育用地13.5公顷,尚缺5.98公顷。
规划结合新开的西南校门,在南侧开辟一个球类活动场,在学生居住区内增加一些零散活动场地,为此可增加部分体育用地,同时需恢复第三教室楼南侧25M绿化带,以改善噪声对教室楼的干扰,为此将减少球场用地0.2公顷。
实现上述校内调整之后体育用地可达8.9公顷,勉强能达到6m2⁄生,尚缺4.6公顷无法增加。万里同志几次提到“北大必须修一个体育馆,没有这个就不是第一流大学”。规划拟在五四游泳池北预留一5000m2多功能体育馆用地,该馆由北直接出入东校门,可同时供体育比赛,演出,集会等多种用途。并可室内外结合使用。(附表3)
(四)教职工生活区
北大90年教职工住房总面积26.41万m2,其中成套楼房20.58万m2,占77.9。,破旧危房5.83万m2,占22.1。;有房户的平均居住水平为55.8m2⁄户。教职工住房分布在中关园,燕东园,蔚秀园,承泽园,畅春园,燕南园,镜春园和朗润园等处,其中原燕大时的朗镜区旧宅院不少已被拆,改,翻建,燕南园已被夹在学生区和图书馆中间;燕东园除扩建多层住宅外尚存部分燕京时的小楼,经地震,破坏较大,且楼本身也已破旧;中关园还留存一部分52年建造的简易平房,已经使用近四十年,仍在勉强维持。因住房紧缺,住户还占用部分学生宿舍等。另外由于住宅是分批扩建的,生活福利设施不配套,例如:全校近5000住户只有不足150m2的托儿站;小学生上学最远往返一次要走5公里;老年人看病去校医院往返也有数里之遥等(图总规-11)。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社会交往的变化,对生活区的要求也在变化,如要求改善居住环境,开辟休息和老年,儿童活动场地,增添服务设施等。这些方面离城市对居住小区的要求尚存在不少差距;有待于调整完善。
规划安排校园内只保留朗润园住宅:8—13公寓等,迁出朗润园,镜春园平房居民,集中到校园周边形成东,西,北三个居住小区,七个组团:西小区———蔚秀园,畅春园,承泽园,其中蔚秀园已建成,“七五”—“八五”继续完成承泽园,畅春园的组团建设;东小区———中关园,燕东园和清华园,朗润园等,“五七”扩建清华园,“八五”———2000年改造完成中关园,燕东园和朗润园。在对东西小区改造的同时,参照北京市居住小区公用设施定额,一并提出改扩建方案;北小区(骚子营颐明园)规划已批准,现开始实施。(图总规-3,图总规-15)
对居住小区内平危旧房的改造,规划拟:(1)改造中关园:拆除平房,南侧,东侧兴建12—14层高层住宅,中间开辟一块5600m2集中绿地。西侧继续扩建多层住宅,在化学楼东侧,南侧保留20—30米绿化隔离带。(图总规-3)
(2) )改造燕东园:拆除旧宅小楼(现住1 2户⁄栋),保留原有格局,珍贵树木,改建成
3—4层小楼(8 12户⁄栋),可续建多层楼,也可保留几栋小楼作公建用。(图总规-3)
(3) )完善朗润园组团:改造现修建处材料场,可按四合院布局扩建几组住宅小楼,同时补建住宅配套用房(图总规-3),或作为保留用地,待建设时再作详细方案。
新建改建住宅的总面积和户型,按人员结构组成统一进行规划安排。总体任务书批复:
北大教职工人员总数先按8000人进行规划设计,其中校本部教职工与学生比例为1:3.6,教师与学生比例为1:8。现状调查:
“七五”期间经教委,计委及市区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北大征得骚子营住宅用地9.68公顷(其中含代征地3.93公顷),小区全部建成后可增加住宅面积10万m2左右,预计校本部旧区:中关园,燕东园,朗润园,承泽园平危旧房改造完成后可增加住宅面积13万m2左右,综合上述新建和改造完成后,全校住宅总面积可达43万m2左右,若全部居住在职人员,勉强能达到国务院现在颁布的住房低线标准。问题是从1990年12月现状调查来看:北大现有住宅总面积26.4万m2中,含离退休人员住房6.24万m2,占24。,外调人员,遗属及其他人员住房2.61万m2占10。。同时按在职人员的现状年龄,职称情况,对1991—2005年离退休人员进行初步测算,共有3417人将离退休,平均每年离退休228人,若按规划平均居住水平估算,所需各类住宅总面积约为19.8万m2,为在职人员规划居住用房总面积的47。。故希望有关部门对非在职人员,离退休人员住房问题能进一步研究作出具体安排,否则直接
影响到在职教职工住房问题的解决和住房规划的落实。由于已有住宅建设用地不可能建造那么多住房,可考虑采取以下措施:(1)陆续征用骚子营北和北京体院西等土地作为住宅建设用地,(2)参加城市统建,(3)购买部分校外住宅等。
居住区公共福利设施:
公共福利设施按集中,分散两类规划,集中部分考虑教职员工与学生共同使用,如医院,
大浴室,文体设施等。分散部分在各生活小区中统一安排:(详附表三)(1)附属中学
现有附属中学两所,一附中为北京市重点中学(30班),二附中为区重点中学(24班),
按此规模确定用地范围和扩建内容。(附表三)(2)附属小学
现有一所东附小,共计37班。计划自筹资金在畅春园建立西附小(12个班),“八五”在燕北园建北附小(12个班),缩小东附小用地(改18个班),腾出部分用地作为扩建总能工程用。
(3) )附属托幼
现有东西两所幼儿园共5778m218班,朗润园托儿所464m2,燕东园,承泽园家属托儿站共125m2。规划在燕北园建6班幼儿园,4班托儿所,并在承泽园,燕东园两处利用旧宅楼院改设东西小区托儿站,并在中关园南端增设南区托儿站。
(4) )医院,卫生室
校医院门诊楼3154.9m2(部分采用竹筋混凝土结构,规划今后翻建),“七五”扩建病房楼等4102m2,拟结合三个居住小区的改扩建在燕北园,中关园,燕东园,承泽园或蔚秀园各设一卫生室。
(5) )商业服务业
现有总面积0.95万m2,市规划要求按居住面积3。—5。补充约需增加1.73万m2,拟结合各旧区改造规划方案适当添补完善。取消西区蔚秀园入口处集市,改为花坛绿化,以保持西校门的环境和改善蔚秀园交通。在畅春园北开辟西小区农贸市场。(附表三)
(6) )食堂
现有学生食堂16621m2,教职工食堂1388m2。规划分别按1.3m2⁄生,0.23m2⁄生计,应有学生食堂21100m2(留学生3m2⁄生),尚缺4479m2;应有教工食堂3653m2,尚缺2266m2。
“七五”已建学生食堂2323m2,规划拟拆建31楼西食堂和燕春园:在中关园翻建一公寓食堂,在条件具备时,在燕北园和畅春园各建一员工食堂。(附表三)
(7) )美化,绿化居住环境
对各居住小区和组团的改造作出具体绿化规划方案,如在畅春园,蔚秀园,中关园,燕东园增辟集中绿地及小游园,为老年人和儿童休息活动创造优美环境,使现有居住区绿地基本能达到20。以上。
(8) )海淀区政府派驻机构
燕园派出所和街道办事处,安排在中关园和校园内。
(五)行政后勤管理¸校办工厂用地
规划拟将校行政和现分散在26处的后勤,工厂用房用地按功能要求尽可能相对集中于几个较完整的区域,既便于实行现代化管理,更好为教学,科研,生活服务,又避免相互干扰,同时开辟后勤运输路线,减少人车混流。
(1) )校级行政管理部门基本集中在未名湖北现办公楼和德,才,均,备,体,健斋内,居于文理科中间,规划扩建一个2000m2会议楼,以满足各种会议和外事活动用。(位置方案在才斋与均斋中北部)。
(2) )后勤管理用房用地基本集中于二处:g现总务楼南与48楼间扩建管理用房自成四合院,底层为库房上层办公,内院为场地。g结合总能工程在西侧扩建后勤设备维修和管理部门用房;近期保留北材料场,木工厂和大锅炉房后勤用地,待实现朗镜区改造时再撤销
(此二处用地涉及成府区改造和体制改革,有待再研究),加速器楼北侧空地和体院西用地临时可作料场料库使用。
(3) )在新建燕北园居住小区内与锅炉房组建后勤管理维修用房,并单建配电室,电话室,水泵房等服务用房。(图总规-15)
(4) )校办工厂,仪器厂,电子仪器厂和无线电厂以及物资设备管理贮存和回收等集中安排在物理楼东北侧和技物大楼北侧二处。
三.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对于北大这样一座具有优秀建筑传统和园林特色的校园,如何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使扩建工程既能保持原有特色又具有时代特征,从而造就一座和谐的校园环境,需要不断推敲,统一认识。
北大占地范围内有明清皇家园林和私人花园遗址共九处,大多集中在校园北部,包括:(1)淑春园(又名十笏园现未名湖区),(2)春熙院(后分成镜春园和鸣鹤园),(3)春和园
(又称庆王园后称朗润园),(4)含芳园(又称定王园后称蔚秀园),(5)承泽园,(6)勺园(又名风烟里,后重建称“弘雅园”又改名“集贤院”),(7)冶贝子园(又称农园现五四运动场北部),(8)畅春园,(9)王家花园(现附小)。这些园林中勺园,畅春园早在1860年已被英法联军烧为灰烬,仅剩下现海淀西路原畅春园的“建思佑寺”和“建思慕寺”的庙门;淑春园,鸣鹤园西部,蔚秀园北部,承泽园南部,在清末和民国时期大部分建筑也已拆毁。淑春园和蔚秀园,农园,王家花园,鸣鹤园大部分空地已分别在燕大,北大建校时使用,尚存镜春园,朗润园,鸣鹤园三园和蔚秀园中部承泽园北部的园林水系依故,园中旧宅院虽然部分尚存,但大多数已几经修缮改观,一部分被列入危房急待修整。根据上述情况规划原则是重点保护园林水系风景区和对具有文物保护价值的优秀建筑,旧宅院,分别按整体保护,环境保护,特色保护三种类型进行维护和修缮:(图总规-14)
(1) )整体保护:原燕大校园坐落在皇家园林遗址上,用了传统的中国古代建筑与西方建
筑相结合的设计方法,具有独特风格,当时被称赞为“世界上最美丽的校园”“中国文化和现代知识精华的象征”。规划将未名湖区(原燕大淑春园)整体列入保护区(90年已被北京市列入重点保护区)。
(2) )环境保护:朗润园,镜春园,蔚秀园的南湖岛区,承泽园的湖北区列为园林环境保护区,严格限制砍伐树木,填湖挖山。对今后园内旧建筑翻改修缮,须具体作出改造方案后再研定。在改造中要注意保留原有格局,修饰完善现有环境。
(3) )特色保护:园林中有一些建筑物因地震破坏较大,本身不具备保护价值又不适用,使用效率很低,但在某一方面却具有特色,如燕南园,燕东园的绿化,1—6院的建筑布局和形式等,规划拟在总体和谐协调原则下作部分原位改建。
(4) )景观景点保护:未名湖风景区列为景观保护,控制四周建筑高度,要求谐调,结合总能工程投产,拆除水塔东侧大烟囱,改善景观。重点保护校内一些景点:例如“校景亭”“钟亭”“李大钊,蔡元培铜像”“埃德加·斯诺墓”“三一八烈士纪念碑”等。(图总规-14)
四.交通.道路.广场规划
(一)校内外交通关系
市政现状和规划将北大校园分割成七块,东部有城市红线分别为宽60米,50米的西颐路和成府路把化学楼和中关园小区,物理楼和工厂区,新教学楼群分成三足鼎立之势,西部分别有颐和园路,万泉河路,西苑南路将西门教学区,蔚秀园,畅春园,承泽园分割成三段。现状校园中部在东,南,西方向设有校门共六处,其他地区可以自由穿行。
(二)校内交通概况
北大校内道路是随校园不断扩展,逐步延伸而形成的。道路总占地面积10.8公顷,道路网密度平均15Km⁄Km2,路面最宽6.5m,最窄1.5m。道路形式:北部未名湖区为结合山水地形的自由式园林化道路,南部则是无规则的方格网状道路(图总规-8)。校内交通特点是:人流,车流混杂,阵发性流量大,规律性强,个别地段能达到540辆自行车+2500人⁄小时,流量高峰成周期性变化,集中在上下课时间里;另一特点是自行车数量多,校园内共有2万余辆,平均0.7辆⁄学生,教职工2 3辆⁄户,自由停放,杂乱无章。机动车除校汽车队外不少单位也有,但现校内除中关村车库外别无机动车辆集中停放场地,各单位的机动车只能分散存放在校园内26处(图总规-8)。
(三)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综合现状,从总体上看,存在着大量师生员工频繁穿行城市干道,有安全保障问题;城市交通对校园特别是教学区,存在噪音,振动的干扰;校门出入口位置是否合理等问题。从校内道路系统分析,存在着:(1)干道不完整,宽度不够,现有的道路网不适应现有人车流量;(2)交通组织不合理;(3)无步行区;(4)主要车流和人流方向严重冲突,交通效率不能提高,安全无法保障等问题。如:南校门至一教干道上,每日7:15—7:50密度极高的学生人流自西南居住区向东北教学区方向流动与东,西北向西南方向流动的教职工,中小学生上班,上学的人流形成多个交通流向交叉点。另外校内自行车和机动车的存放和管理极为混乱。
(四)规划
1.穿越城市干道措施
87年4月在审查北大新教学楼群设计方案时,万里同志指示:北大校园和化学楼,物理楼之间人流大,要用地下通道联系,可以和地下铁一起搞,地铁走地上不能从这里走,有安全问题,干扰问题。88年市地铁公司来函答复我校政协委员提案表示:高架地铁穿越北大的方案取消。希望市政府有关部门在解决师生穿越城市干道和控制车辆噪声等方面能给予帮助。建筑规划拟在新教学楼群东侧和化学物理楼西侧及南,北侧设置绿化隔声带以保护环境。
2.对城市规划路建议
(1) )考虑城市交通现状,仍保留化学楼和物理楼之间的成府路,建议取消横穿中关园新规划路。
(2) )西侧的颐和园路现已由海淀体育馆北向西拓宽与万泉河路相交,建议由海淀体育馆往北保留现状不再拓宽,以便保护蔚秀园和鸣鹤园园林不遭破坏也减少对校园环境的干扰。
3.改变部分校门方位
(1) )关闭小南门,改造西栅栏四号现教委仓库门为西南校门,由此门向东在学生居住区中部拉通并拓宽一条东西干道,东至体育活动中心和五四运动场(拆除原出版社平房);由此门向北拓宽一条南北干道,经文化活动中心北至文科教学区,并与通往西门,东门的主干道相交,形成校内主环路。(图总规-10)
(2) )在勺园北部新开西便门与新建的5号楼北新开设的东校门形成东西主要车流干道,重新组织校内机动车行车流向,此路拟与二体北,健斋北路形成车流环路,控制未名湖区机动车流量。
(3) )各居住小区在详细改扩建规划设计中,调整,确定各园出入口位置。
4.调整部分道路系统,开设步行区
(1) )将校园内主环路逐步拓宽至710米,调整支路至46米,小路1.53米,保持风景绿化区自由式的园林小道风格。
(2) )规划拟将物理楼东侧现有道路拓宽并向北穿过力学大院开通一条经燕东园直达清华西路的南北向主路,以改变燕东园内有600余户居民,二所托幼,一所小学的人流仅有一3米宽的出入口,严重堵塞的现状。
(3) )配合将蔚秀园南湖小岛开辟为小游园的规划,将此区改为步行区,从入口处把人流引向东侧,开通一条新路。
(4) )将二体西侧道路向南拉通至大浴室东部,减少大量学生人流穿行校医院而产生的干扰和交叉感染。
(5) )新教学楼群落成后,拓宽文史地学楼中间道路,开辟一条由图书馆向东至3#—4#号楼西侧庭院的步行区。在未名湖风景区和学生,教职工居住区内结合绿地开辟一部分步行区。(图总规-10)
5.重新组织车辆停放场地
(1) )结合道路布局和建筑物入口方位,重新调整自行车停车场地和车棚位置,采用相对集中方式分别设立。改变在绿地中央设置车棚,使绿地遭破坏得不到充分利用,车棚也不便管理的现状。结合小区改扩建详细规划再划定。
(2) )机动车停放场地,结合集会,外事,校级机构等所在地考虑。
五.校园绿化规划
校园绿化建设目的是为师生员工提供一个整洁,优美,宁静,舒适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参照绿化定额,校园应有集中绿地45.84公顷,目前尚缺17.02公顷,按此要求绿化规划拟逐步开辟集中绿地;建立以“绿”为主的校园绿化系统;改造目前缺乏乔灌木,草木植物合理搭配单薄的绿化结构,具体运用草坪或地被植物进行地面覆盖,建立稳定,高效多层次的人工群落;有计划地逐步做到校园内黄土不见天;按常绿树和落叶树4:6比例进行调整补植以达到夏季浓荫蔽日,冬季阳光充足的绿化效果;随季节的变化使校园形成丰富多彩的季相景观,运用春色叶,秋色叶,花期,果期,常绿树做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时移景易,校容长新。同时北大现有古树名木约1096株占乔木总数9.1。,其中300年以上古树有23株,100年以上有1073株,这是校园内宝贵文化遗产,要注意保护和养护管理。
分区绿化规划要点:
(一)学生生活区:学生生活区占地21.74公顷,应有集中绿地5.44公顷,现仅有1.09公顷,尚缺4.35公顷。学生区尚未形成完整绿化系统,常绿树所占比例偏低,大部分地段土壤裸露,尘土飞扬,缺乏适量的绿篱以组织交通和防范对绿化的损坏,环境质量较差。拟综合治理,包括合理安排绿化设施,精心管理,建立公共秩序。对学生区内外部环境等进行整体调整,以改善环境质量,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绿化系统。按总布局开辟几处集中绿地,用草坪,地被植物覆盖裸露地面,增加灌木,建立一些乔,灌,草相结合的高效能人工群落,形成有层次的立体绿化结构,以更好地发挥绿化改善环境的功能。对位于学生区内的校医院周围,配合道路规划的实现,建立防护污染源的绿化带。
(二)教学区:教学功能要求绿化能为其创造一个宁静清新的环境。如开阔的草坪,局部茂密的树丛,依山面水的堤岸,小山环抱的幽谷,隔开环境的干扰,提供一个能安静深入思考和休息的环境。北部教学区坐落在三个老园旧址上是校园绿化精华所在,在这里山环水,水绕山,山媚水活为各种植物创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绿化任务主要是充实提!绿地质量和增加绿地的面积,从布置形式上说未名湖和朗镜区属自然式园林不宜做规则式栽植。理科楼群,六院,南北阁,生物楼等与未名湖山水风景区接壤是规则式布局与自然式布局的过渡地段,绿化形式可以活泼些,如教学楼群在空间环境设计上利用西北部内庭院的绿地与水面与未名湖沟通取得整体和谐的效果。而各教室楼,实验楼等建筑附近的绿地则适宜以规则式布局为主要形式。具体绿化规划:(1)改建六院果园,恢复为开放的游憩绿地,可设座椅,步道,花架,花坛,草坪,山石建筑小品等。(2)风景点和纪念性构筑物如水塔,钟亭,校景亭,石屏风,李大钊和蔡元培铜像,三一八烈士纪念碑,斯诺墓等作为重点绿化地段,成为校园内观赏性纪念性较强,引人逗留的热点。这些点的绿化要各具特色,又要总揽全局与总体绿化氛围相协调,选用丰富多彩的园林植物衬托景点,烘托和强调其内涵,在道路入口种植具有指示引导作用的园林植物;如三一八烈士纪念碑附近可广植野菊,小菊,每当秋天菊花怒放,用“战地黄花分外香”反映烈士们忘我斗争精神和浩然正气。(3)泊岸的整修要注重改变过去观赏效果较差的做法,忌千篇一律垒墙砌池毫无变化。在北方园林中水体难觅,故应尽可能降低泊岸高度便于进水,师法自然水体泊岸富于变化,有起有伏,参差错落,有进有退,曲折多致,或平直徐缓或蜿蜒曲折,各保其妙,同时选用俯垂或附石植物使它自然得体,富有生气。泊岸上土坡栽植草坪或地被植物。(4)按总体布局,在红湖(原鸣鹤园旧址)新开辟生物学科动植物园地,内种植各种教学需要的树木花草,饲养一些教学,科研用鸟兽和水生动物。
(三)教职工住宅区:按规划要求住宅区应集中绿地11.28公顷,现有1.46公顷尚缺9.82 公顷,严重短缺。规划拟结合旧住宅区改造,对各住宅组团详细规划,增加集中绿地面积,挖潜改造现有环境。新建住宅在保证楼前楼后环境绿化基础上,留足绿地面积,建设好供居民游憩,活动的集中绿地。(图总规-13)
一.给排水系统
(一)给水(图总规-21¸22)
(1) )水源:
全校供水除一附中,科学院内五座楼为城市系统供水外其余均为自备深水井水源。现有水源井8口(其中一口井深较浅作为游泳池专用井不作饮用,另一口位于44楼南侧因井斜,深井泵无法安装已停止使用)实际可用为6口井,出水量为780m3⁄时。此水量近期可满足学校现有教学,科研,生产生活需要。考虑到北京地区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城市水源又难以提供。为此规划考虑在校园增加水源井一口,以代替实际已不能使用的44楼南侧井。由于学校扩建在海淀骚子营新征建设用地9.68公顷(可建住宅近10万m2,距校园2.0Km),当地无城市给水系统,需新打水源井一口,作为该住宅小区生活用水源井。
(2) )用水量参照规范及学校用水量实际调查结果确定:
(3) )管网
现有管网树枝状为主,局部形成环网,干管管径D=100300mm。存在问题是管网逐年敷设,缺乏统一规划,水力平衡差,又没有调节构筑物。规划拟对管网进行改造调整,形成环网,改善全校各供水点压力均衡问题
(4) )消防水
学校无单独消防供水系统,室外消火栓直接接入学校给水管网,除个别大型建筑物楼内设专用消防加压系统外,发生火灾时均由消防车加压供给。
(二)排水(图总规-23¸24)
(1) )污水
目前缺少准确的全校排水量数据,污水量按给水量80。考虑,绝大多数为生活污水。学校原仅有一条D300东西流向污水干管,长年承压运行,个别是就近排入河道,水沟。近几年结合万泉河水系及市政管道改造,对校内排水管道进行调整,增加进入市政管道的排放点,使全校污水排放状况有极大改善,规划将继续对校内污水管道不合理管段进行调整。
在控制排放污水水质上,规划将着重解决医院污水消毒处理,结合医院新病房楼建设将医院污水集中消毒。另外结合天然气工程将实验室改用天然气作为热源,取消现学校煤气厂(干馏),以根除煤气生产过程中的含酚废水。
(2) )雨水
校内现仅有二条不完整的雨水管,其他全部采取路面排水。因道路两侧覆盖不好,雨后径流造成冲刷,沉积。近期内校内尚无条件新建雨水系统,只能采取结合新建工程项目按规划逐步形成系统,同时加强绿化,增加植被的覆盖面。
(三)湖泊水面
北京大学校园内有湖泊水面近11公顷。这是形成北京大学校园景观特色的因素之一,因此保护现有湖泊面积和水质十分重要。历史上湖泊水源来自玉泉山经万泉河贯穿校园,现已水源枯竭。万泉河水系改造后,已不能对校内湖泊提供经常性水源,为了使湖水水质不致极度恶化形成死水,准备在万泉河河道上开设两个引水口,经提升后定期引水流经承泽园和未名湖后再流回万泉河。
二.供热系统
1.热源
多年来,通过合并管网,取消小型锅炉房,逐步在校园形成了东,西,南,北区四个供暖锅炉房。东区锅炉房承担中关园,燕东园教工宿舍和校园东面新建教学实验楼区等供暖任务,南区和北区为学生宿舍和教学办公区,西区锅炉房为蔚秀园,畅春园和承泽园教工宿舍区供暖。四个区的供暖半径均为一公里左右。正在建设的新教学楼群面积为11.3万平方米,需扩大东区供暖热源。为适应这一需要,亦为进一步改善校园环境,减少污染,正在东区锅炉房东侧建设一个热—电联运厂(即总能工程,工程完成后为热—电—冷联运),目前为第一期工程,建成投产后,发电量为1500千瓦⁄小时,同时供热能力约1000万大卡⁄时,热电联运厂提供的115ª 120ª高温水经过换热站的热交换器,把供暖系统的供水加热到80ª85ª,然后用水泵送往用户,经热交换器的高温水降温后又回到热—电联运厂加热,这样形成两个水循环管道系统。为了节省投资,正在筹建的高温水管将引至北区锅炉房,利用原北区锅炉房改建为北区换热站,把北区锅炉房取消,同时在东区锅炉房附近再新建一个东区换热站,承担东区和新建的教学楼群的供暖。由于新教学楼群楼层高,静压大和东区供暖系统不宜合并,需从东区换热站另敷管道系统。总能工程的第一期工程供热能力还不足以供应北区和东区全部建筑面积,原东区锅炉房3台600万大卡⁄时的热水锅炉可作补充,调节热源。随着新教学楼群建设进度对供暖面积要求不断增加以及基本建设投资能力,总能工程将逐步扩建直至完全竣工。勺园留学生区,因供暖期较长,故设有一台360万大卡⁄时快装锅炉,装于蒸汽锅炉房内,对勺园供暖。北大附中及技物系大楼远离校园,各另设2台240万大卡⁄时热水锅炉,自成供暖系统。新居住区燕北园,远离校园,需新建锅炉房。全校供暖热源的规模和主要设备情况如下:
2.室外管网
室外管网呈枝状分布,在锅炉房内可分片调节,控制。
室外管网一般均为半通行地沟。
3.规划
“八五”期间,总能厂将逐步扩建。最终规模为1500千瓦发电机组2套,20吨⁄时蒸汽锅炉2台,1200万大卡⁄时高温热水锅炉3台,供热能力约7400万大卡⁄时,将承担东,南,北区以及全部新教学楼群的供暖。校园内将取消供暖锅炉房。适时增设蒸汽制冷设施,以实现电—冷联运。
根据校园建设远期规划要求,中关园平房将改建为一片高层建筑,供暖规划已考虑把
高温水管引至高楼附近的换热站,经交换器后的供暖管道对高楼群单独供暖。(图总规-25,26)
三.天然气系统
根据“北京市区煤气近期规划”北京大学定为天然气供应区。为此规划委托市煤气公司承担,内容包括全部住宅(含平房)4639户,及教学,科研,生产用气24处,食堂15处,其他公房用气21处。高峰负荷为889m3⁄时
中关园,镜春园,承泽园(供住宅用气)及大讲堂(供公共用房用气)设有四个调压站。
由于在海淀骚子营新征住宅小区用地,根据小区规划将再建一调压站。(图总规-27)
四.供电系统
1.供电系统现状(图总规-28.30)
(1) )35⁄10DV主变电站,有一台5000DVA变压器运行,引出4路10DV出线:
a.力物路:力学系,燕东园,东区锅炉房等共5台变压器2495DVAb.加速器路:加速器楼1台变压器800DVA
s.新北路:中关园,校园内北侧,蔚秀园,畅春园,承泽园共15台变压器3240DVAd.学南路:校园内南半部共16台变压器4014DVA
(2) )采用单回路树干式供电方法,故障时影响面大,供电可靠性差。
(3) )校园内外10DV均为架空线,各配电点均由架空引下,经避雷器跌落保险接到变压器,变压器投切困难。低压也大部分为架空线,压降大,供电半径小,有些变压器不在负荷中心,致使供电末端电压太低。
(4) )各配电点低压侧没有无功补偿,无功损耗大,浪费电能。
2.供电规划(图总规-29.31)
(1) )电源:本规划是按电源现状,即电源引自市电文教和肖庄110⁄35⁄10DV电站,进线电压为35DV,由电缆引至本校。
(2) )供配电系统构成
以35⁄10DV主变电站为中心,内设二台5000DVA35⁄10DV变压器,校内以高压10DV
向各10⁄0.4⁄0.23DV变配电所供电,各变配电所以低压0.4⁄0.23DV三相四线制向各建筑物供电,建筑物内应采用三相五线制配电,即低压为TN—€—S系统。
8条10DV出线引至全校20个10⁄0.4⁄0.23DV变配电点,其中:二路供主楼;一路力物路(包括物理楼,力学,燕东园);一路中关园路(包括加速器,新化学楼,中关园东区,中关园西区);一路学北路(包括北材料库,考古博物馆,蔚秀园,承泽园,畅春园);一路学中路(包括水塔,电话室,化学北楼,勺园);一路学南路(包括电教,商店,31楼锅炉房,校医院);一路热电联网。已有的16个变配电点只需部分改扩建,尚需新建4个。
力物路,中关园路将用单回路树干式供电,其余将用开路环式供电。主楼群二路自成一环,学北路和学中路成一环路,学中路和学南路成一环路,正常情况下开环运行。各变电点一般采用环网供电开关。
各变配电点低压侧将用电力电容器补偿,使10DV侧功率因数大于0.9,35DV变电站已装补偿电容器2250千乏,35DV侧功率因数为0.95。
(3) )电力负荷
A.电力负荷设计标准
a.各教室,实验室,车间负荷按各单位提供的负荷数并考虑到1995年以前的发展。
b.学生宿舍,职工宿舍平均电力负荷按6.6B⁄m2计(即变压器负荷按10VA⁄m2)其中
m2是按建筑面积计。
B.负荷分级
全校电力负荷的分级:
I级:主楼内一部分,临湖轩,校医院,计算中心等
#级:办公楼,图书馆,电教,勺园等
Ø级:宿舍区等其他
€.各级负荷的供电方式
I级负荷采用双线路放射供电方式,从35⁄10DV变电站的10DV两段母线上各引一路专用线。或从两个10DV变电点引独立的380V专用线。
#级负荷将用10DV环形供电的10⁄0.4DV变电室的低压系统供电。
Ø级负荷将采用10DV高压T接(架空线)或r接(电缆)方式的变电室,单路低压供电。
五.通讯系统
1.通讯系统现状(图总规-32)
(1)电话系统:现有步进交换机1600门电话,供电式交换机1700门电话(居住区)。(2)计算机网络系统
我校目前有三个分别囿于不同建筑物(哲学楼,图书馆,俄文楼)内的以太网,另有三个即将建成并投入运行的以太网(计算中心,加速器楼,南北阁)还有通过电话线连接的远程终端6台(物资处,图书馆,电镜室,力学实验室,体斋,地球物理,物理系微机实验室),其中2台接在ELXSI机上,4台接在DPS8机上。
2.通讯系统规划
(1)电话系统:近期新添程控电话2000门,随后逐步增加至规划量12500门。(2)计算机网络:
我校拟建成校园网,并与中关村地区教育科技示范网(连接科学院院网,清华,北大网)
联网共享资源。
校园网从地域上可分为东西两个区:
西区:以哲学楼,图书馆,俄文楼,南北阁,才斋为主体,利用网桥,延续器等和光缆连成一个局域网,以后再逐步将遥感,化学,电教等其他建筑物就近扩连起来。
东区:以加速器楼,物理大楼,新化学楼为主体,用光缆连成一局域网,以后逐步将力学实验室,印刷大楼,技物楼,新教学楼群等其他建筑物就近扩连起来。另利用2000线程控交换机一台提供294个计算机数据通讯接口,用于校内分散微机连入校园网内,共享资源。
需要扩充校园网主机资源,拟在ELXSI原有基础上扩充#型€PU一台,磁盘容量
800m,同时近年力争再购fx⁄40一台,解决向量计算的问题。
一.大气
为了搞清北大校园大气质量,校环保办公室于1985年暑假组织了一次大气污染物监测工作。在校园内布点4个,合理安排了取样时间和取样频率,按标准监测方法,对气态二氧化硫(S02),氮氧化物(N0X),臭氧(03)和碳氢化合物(H€)以及总颗粒物(TSP)进行监测。
以表6所列的我国大气质量标准对照,发现在监测期间大气中S02,N0X,03,TPS的超标情况如表7,表8,表9。
可以看出,北大校园内大气质量还是较好的。气体污染物03,N0X没有超标,S02按一级标准(自然保护区,风景游览区标准)超标率约2.5。,按二级标准(居民区标准)不超标,但是,S02在冬季采暖期间浓度会增大,目前还未得到冬季校园大气质量的监测数据。
按日平均计算,TSP全部超过国家环境质量一级标准。超过二级标准的占40。,但都未超过三级国家标准(工业区标准)。
二.锅炉房烟尘.噪声及治理措施
1.现状
1988年10月供暖前,对校园内四个供暖锅炉房测量了本底噪声(即锅炉未运行锅炉房内的噪声值),并对其中两个临近家属和学生宿舍的南区和西区锅炉房进行了环境噪声测量,结果列于表10,表11。
2.治理措施
对校园四个供暖锅炉房测定表明,烟尘和噪声基本符合北京市环保部门规定的要求,由于现有锅炉房系五六十年代所建,锅炉设备几经更换,但都是利用原有烟囱,其高度均为33
38米,不能满足目前对烟尘排放的高度,这只能利用今后改建或新建锅炉房时重新建烟囱来逐步解决。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