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文献信息资源体系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文献资源体系是北京大学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的图书¸期刊¸数据库等文献信息资源是开展高水平教学科研活动的重要保障。2008年2月,按照张国有副校长的安排,北京大学开始起草$北京大学文献信息资源体系管理办法。和$北京大学文献信息资源体系战略发展纲要。。2008年5月,学校召开了“北京大学文献资源体系建设工作会议”,通过了上述两个文件。2008年10月28日,校党政联席会讨论原则通过,即日起开始试行北京大学文献信息资源体系管理办法。和$北京大学文献信息资源体系战略发展纲要。,试行期一年。2010年6月,在上述文件试行基础上,图书馆将$北京大学文献信息资源体系战略发展纲要。修订成为$北京大学文献信息资源体系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12月20日,学校召开“北京大学文献信息资源战略发展委员会暨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审议通过了$北京大学文献信息资源体系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12月29日,上报$北京大学文献信息资源体系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刘伟副校长批复同意。本书收录的是2010年12月修改编制的文本。时任书记闵维方¸校长周其凤,主管副校长刘伟。起草人员主要有朱强¸肖珑¸沈正华¸沈芸芸¸潘筠¸陈体仁¸刘素清¸张春红¸巩梅等

北京大学文献信息资源体系(PeKingUniverzityLibrariez)是一个由总馆,学科分馆,院系分馆等不同规模的图书馆为主组成的公共服务体系,它是大学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增强学术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北京大学文献信息资源保障面临着数字资源建设,传统资源的大规模数字化,数字资源的集成和长期保存,用户信息行为大幅度改变等诸多新的挑战。为适应新的变化与发展,整合现有资源与服务,使北京大学文献信息资源发挥最大效益,为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提供一流的文献资源保障,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建设目标与原则

根据北京大学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到2020年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相应地要建成总,分馆协调发展,有效运行的北京大学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通过合理配置文献资源,推进文献资源数字化和规范化建设工作,提升对教学,科研的学科信息服务水平,实现全校文献资源的通查通借通阅通还,使图书馆对全校教学,科研的文献资源保障与支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基本建设原则如下:

• 与学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相一致;

• 全校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知,共享”;

• 总馆牵头,分工合作,整体发展;

• 以学校投入为主,并充分发挥各院系的积极性。

二.建设任务

建成北京大学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并全面运行,包括组织与管理体制,文献信息资源,服务体系,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具体建设任务。

1.建立分布式管理的总—分馆基本体制

建立总—分馆基本体制,遵循“文献分藏,读者分流,资源共建,服务共享”的原则,逐步将全校院系分馆⁄资料室纳入文献信息资源体系中统一建设,协调发展,并按学校学部设置建成理学,信息与工程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医学等学科的分馆群,努力创造条件建设学科分馆。

在总—分馆体制下,分馆的行政,人员基本归院系主管,在业务上接受总馆管理和指导,

有条件的可逐步纳入总馆管理,实行分馆专业馆员派驻制。

建立北京大学文献信息资源体系组织机构与管理制度,为体系的发展方向,协调以及日常运行提供指导与保障。包括:

(1) 完善+北京大学文献信息资源体系管理办法,及其他相关政策,根据形势发展制定相关制度。

(2) 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成立具有决策和咨询职能的北京大学文献信息资源战略发展委员会以及主持协调日常工作的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委员会,在总馆设立委员会办公室(与分馆与文献典藏办公室合署办公);各院系明确一名主管领导负责分馆工作,成立院系资源建设小组;总馆设立分馆与文献典藏办公室以及学科馆员制度,与各院系配合开展工作

2.优化结构,提高文献信息资源保障水平

(1) )文献结构和布局科学化。根据“整体规划,合理布局,资源共享,减少重复”的方针,制定总,分馆文献资源发展政策,协调印刷型文献和电子文献的采访与收藏,优化总,分馆馆藏结构,形成全校文献资源合理布局。其中,总馆主要侧重基础性,综合性,稀缺性和跨学科资源的收藏,以及电子资源,外文资源,多媒体等资源的采购;学科分馆根据学科建设和服务对象的需求,收藏本学科领域的学术出版物和其他学术资源,尤其是本学科领域的研究级文献;院系分馆侧重本专业和相关交叉学科文献的收藏,并重视本专业非正式出版的学术特色资源和本院系师生学术成果的收藏。

(2) )突出学科建设重点。加强学校各类重点学科,研究基地和文献依赖型学科的文献资源建设,注重原始资料,经典著作的权威版本,外文新书,重要学术期刊,学术数据库的采集,并保持其系统性,完整性。

(3) )查清缺藏,积极补藏。组织各分馆分学科逐步,全面清查重要印刷型文献的缺藏情况,充分利用文献交换,文献复制,接受捐赠或购买新版本等多种途径补充缺藏文献,进一步提高馆藏文献质量。

(4) )统一规范文献的编目整理,加工和揭示报道,整合全校分馆的文献目录,整合纸本资源,电子资源,多媒体资源等不同类型文献。完成印刷型文献的回溯建库工作。

(5) )加强各类学术资源保存工作。积极创造条件,建成安全和足够的数字资源存储中

心和纸质资源保存空间。

(6) )与其他高校和学术图书馆协作共建,互利共享。继续积极主导和参与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ALIS),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ASHL),高等学校中英文图书数字化国际合作计划(€ADAL)等高校资源共建共享项目,提高教学科研的文献资源保障率。

3.以学科为基础,创新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能力

(1) )科学规划整体服务布局。总馆和各分馆要本着“走近教学,融入科研”的服务方针,开展服务体系的整体化建设,总馆负责建设全面的服务体系,各分馆要努力更新服务理念,在保障基本服务的前提下,提供学科化,深层次的服务。

(2) )提高基础服务水平,包括:

• 实现全校文献资源的通查通阅通借通还。到2020年,在图书馆网络服务平台上统一查询全校的文献资源书目信息,读者可以在全校任一图书馆阅览,复制和借阅文献。

• 延长开馆时间,总馆部分阅览室,部分分馆增加晚间和周末开馆时间,满足读者需求,提高空间利用率。

• 增加读者借书数量,增加电纸书借阅,随书光盘在线服务,研讨室服务等。

• 更新系统,提高读者快速准确发现和获取文献资源的水平。

(3) )开展读者需求调查。建立服务宣传推广体系,组织各分馆分学科开展集中性和日常性的读者需求调查,了解读者需求,为提升服务奠定基础。

(4) )完善学科馆员制度,深化学科服务,为学校的学科建设提供各类咨询与培训。

包括:

• 为学校,各院系,学者个人的发展提供“北京大学学术影响力分析报告”等决策信息和竞争情报分析服务。

• 为科研课题提供更具学科特色的专业化服务,如科研成果前沿报道,课题开题咨询,

研究动态综述,成果查新等。

• 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个人服务,如参考文献收集和管理,最新文献报道,数据统计分析,数学软件,绘图软件等服务。

• 为特定的学科或者专业提供特色资源的数字化加工,采集和发布服务。

• 拓展信息素质教育,为教师,研究生,本科生等不同层次的读者提供不同水平的信息素质教育课程或培训服务,使师生随时可以获得相关信息获取和利用的培训或指导。

• 与学校教学平台整合,为教师或课程提供电子教参,多媒体课件制作等服务。

• 引进多种工具软件,指导和帮助用户使用。

4.大力开展数字资源建设和资源数字化加工

联合各分馆,开展特色及原生文献资源的采集,加工和建设。加强对本校学人学术成果的收集,建设包括“北京大学知识库”“北大记忆”在内的北京大学机构知识库和若干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专门(特色)文献数据库。包括:

(1) )北京大学教学与科研成果数据库(北京大学知识库):以北京大学教学与科研人员的学术成果为基础,利用图书馆目前的数字资源建立数据库,逐年累积数据,不仅能够将原来分散的知识产品汇聚起来,全面展示北大的整体学术成就,在国际学术界提高北大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促进科研人员的学术交流和合作;也可以利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定

量分析,对北京大学科研的产出及学科影响力,竞争力进行测度,为学校和院系领导了解科研学术情况,进行评估和科研决策提供强有力的参考依据,同时也可为本校教师和科研人员的成果影响力查询提供主动服务。

(2) )北京大学学位论文数据库:对图书馆收藏的北京大学,燕京大学纸本学位论文进行数字化加工,与2000年以后收藏的电子版学位论文整合,形成完整的北京大学学位论文数据库,提供北京大学学位论文的书目数据查询和全文下载服务。

(3) )北大名师数据库:以北大图书馆收藏“北大文库”和“北大名师”数据库为基础,继续收录曾在北大读书,教学,工作过的名人学者的传记,手稿,照片,书目,多媒体资料等。

(4) )北大讲座网多媒体数据库:主要收集在北大进行的,有名人学者参加的讲座,访谈,讲演等多媒体节目,进行数字化加工并提供面向校园网的点播服务。北京大学每年发生的讲座,访谈,讲演约2000场,由不同的单位邀请或组办,目前已经采集并保存的不足1⁄10,北大讲座多媒体数据库的建立将为采集和保存这一珍贵资源做出贡献。

(5) )北京大学口述史数据库:系统收集北大学人的著作手稿,札记,书信,讲课稿,照片,音频视频资料,生平传记,研究文献,新闻资料等,并对本人或相关的人进行访谈,以保存可能流失的宝贵资源,形成研究资料库。

(6) )古文献及民国资料数据库:以北京大学图书馆收藏的大量古文献(古籍,拓片,舆图等),民国资料(报刊,图书)为基础,开展数字加工,数据加工,内容加工,既可提供服务,方便读者,也妥善保存了古代及民国的珍贵文献。

加强特色学术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完善北京大学数字加工中心的功能,充分发挥数字加工中心的作用。包括:

(1) )多媒体资源采集和加工建设

针对各学科的发展和个性化需求,开展多媒体资源的加工,采集,采购,存储,管理和点播服务,每年力争达到加工多媒体资源15TB,保障校园网和图书馆内的无障碍点播和下载服务。

(2) )传统纸质资源的数字化建设

开展部分学科的传统纸质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和保存,增加数字化资源的数量,方便用户的网上获取。拟开展数字化加工的资源以学科需要资料和珍贵馆藏为主,包括图书馆馆藏古籍,拓片,舆图,戏曲曲本,以及校史,档案资料,历史地理资料,学位论文资料,教学参考资料,馆藏卡片目录的数字化回溯加工,年加工量力争达到5TB。

在开展古文献数字化的同时,建立古籍保护修复实验室,全面开展古籍保护研究及对残损书的修复工作。实验室也可以对其他馆的古籍保护和修复提供技术支持。古籍保护修复实验室将开展包括5个方面的实验,即:纸张检测实验,纸张去酸实验,书籍防虫杀虫实验,书籍抗衰老实验,古籍修复技术实验等,并配备相应的设备。

(3) )三维可视化资源的数字加工

对北京大学地质博物馆和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的三维藏品进行数字化加工,如各类地学标本,周口店北京猿人石器,新石器时代不同考古学文化的代表性器物,商代甲骨文,山西曲村西周古墓葬出土的铜器,玉器等,以及陶器,钱币,封泥和民俗文物等,年加工量争取达到5TB。

5.服务共享平台建设

(1) )资源数字加工平台

数字化加工平台: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建设北京大学数字加工中心,为北京大学各单位提供普通⁄特殊文献资源,图像资源,实物⁄实体资源(含考古文物),多媒体资源(含课程课件,实验,医学手术和法律案例等)和缩微资源的数字化加工,如扫描,拍摄,转换等;北京大学学术资源采集;校外学术资源采集;课程网页制作;个人典藏数字化;学术会议免费摄制,等等。重点提升多媒体,文本和图像的高端数字加工能力。数字加工和采集的资源将包括古文献,民国图书,民国旧报刊,教学参考书,学位论文,期刊目次,多媒体资源在内的各种类型的资源。

网络发布平台:即可以直接收集原生数字资源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作者或生产者给

出对象的元数据后,即可以将资源直接发布到互联网上,如预印本和学位论文的网上提交系统等。

数据加工平台:对数字化的资源进行标准化整理,给出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元数据,学科分类并进行长期维护。

(2) )资源管理与存储平台

统一规划存储体系,对加工出来的各种数字资源进行分层存储。建立中心仓储保存所有的学术资源数据。对于在线服务的数据,加强灾备措施,落实可靠方案。

建立统一的资源管理系统,以方便资源的采购,整理和编目,便于信息资源从目录数据库到对象数据库的存取(如从索引数据库中直接下载全文),及元数据的长期保存。

(3) )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数字资源建设离不开服务平台的建设,有了服务平台,数字资源才能够充分发挥作用;

其服务平台建设包括直接面向读者服务的软硬件系统,以及支持这些服务运行的支撑系统。

• 完善信息空间建设。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积极升级网络(IPv6),服务器及计算机设备,大容量存储设备等信息基础设施,为数字化网络化服务提供更好的基础环境。

• 增建,更新,升级各类应用系统,包括ILS,ERM,统一通信,移动图书馆,自助服务等,

改善用户界面,更好地整合各类文献信息资源,便利用户的检索与使用。

• 数字资源信息服务门户平台:整合已有的海量资源和分散的服务,集成统一认证,资源检索,全文下载,文献传递,学科资源导航,网上咨询,手机移动服务,电子教参等各个服务软件系统,实现针对分布异构电子资源的整合检索和获取目标信息的无缝链接,提供个性化服务及嵌入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过程的服务。

• 制订,完善,遵循相关的标准规范,加强不同系统间资源的互操作性,采用统一系统平台,整合全校的资源与服务,使我校读者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校园网访问文献信息资源。

6.改善基础设施条件

在总馆的指导下,加强各馆馆舍空间,信息空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提供有力的支撑。

继续建设储存图书馆,缓解全校各图书馆书库空间的不足,并提供文献传递服务。

积极筹建古籍图书馆,按保管文物的要求为古籍提供安全保存,修复,展示,利用的条件。

创造条件,力求使分馆具备相对独立的空间,补充和更新必要的家具和设备,构建高品位学术氛围和良好的学习,研究环境。

加强总馆和各分馆水电,安保和环境(如噪音控制,空调改善,功能专区设置,研讨室)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择机对东馆进行大修和改造。

7.建设结构合理的人力资源队伍,提升馆员素质

建立合理的人力资源体系,优化人员结构,在整个体系内配备能够涵盖全校主要学科,

具备文献信息资源管理知识和相关技能的图书馆员队伍。

对图书馆工作人员实行分类管理和聘任,即实行固定编制人员和流动编制人员结合的人事管理制度。全校实行统一的图书馆员聘任,考核和评估标准,实行统一的职称评定办法。总馆协调全校图书馆专业队伍的建设,参与分馆固定编制人员的聘任,在学科分馆试行专业馆员派驻制;对一部分有条件的分馆,其人员可逐步纳入总馆统一管理。

加强对馆员的培养,有计划地选送业务骨干外出进修和业务培训,资助馆员以多种形式参加国内外学术研讨和交流活动,加强对馆员在服务,资源等方面的业务技能培训,开展培训讲座,提高工作人员业务素质,敬业精神和知识水平。

三.实施方案

第一阶段:2010—2013年

目标:初步建立总,分馆协调发展并运行的北京大学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使全校教学,科研的文献资源保障率与共享逐步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主要工作包括:

按照+北京大学文献信息资源体系管理办法,,成立北京大学文献信息资源战略发展委员会和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委员会和相关工作机构,开展工作;推动人文学科分馆的试验性建设,继续发展院系分馆;对总,分馆人员初步进行分类管理,聘任和考核,完善总,分馆人员和学科馆员配置,在学科分馆尝试固定编制馆员派驻制。

以学校学科建设为基础,完成部分学科文献资源的合理规划与配置。推进文献资源数字化工作,完成“北京大学知识库”的试验性项目23个,基本完成全校文献资源的回溯建库工作,开展其他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工作。

开展读者需求调查,建立读者沟通与服务宣传推广体系。提高基础服务水平,部分实现全校文献资源的通查通阅通借通还,延长开馆时间,增加读者借书数量。

提升对教学,科研的学科信息服务水平,开展学科特色的专业化服务和个人服务,如学术竞争力信息分析,课题咨询,参考文献收集和管理,最新文献报道,数据统计分析,数字化加工,学术活动摄制,电子教参,学术研究工具软件等服务。

推动建立全校文献信息资源服务平台,促进总,分馆采用统一的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扩大储存图书馆建设,促进总,分馆馆舍空间和环境的改善,推动古籍图书馆建设和东楼改造工程。

第二阶段:2014—2016年

目标:逐步完善北京大学文献信息资源体系的建设,并使之有效运行,文献信息资源保障率初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基本完成院系资料室发展成为院系分馆的建设工作,逐步发展学科分馆,对全部总,分馆实行人员分类管理和聘任考核制度。

基本完成学科文献资源的规划和配置工作,继续进行“北京大学知识库”和其他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工作,本地特色资源总量争取达到150TB。

基本实现全校文献资源的通查通阅通借通还工作,学科信息服务深入到各院系。

力争完成古籍图书馆的建设,东楼大修工程,改善各分馆的空间和环境。

第三阶段:2017—2020年

目标:完成北京大学文献信息资源体系的建设,北京大学文献信息资源保障率达到世界一流大学水平。

四.建设保障

1.经费保障

总馆的经费包括文献资源费,设备费,运行维护费,以学校投入为主。其中,除基础建设进行规模投资之外,维持正常发展的条件及经费给予基本保证。例如,文献资源费以2009年度(2500万元)为基数,根据学校的发展和文献资源价格上涨幅度逐年有所增加(年增8。)。院系科研经费应按一定比例投入所辖分馆的建设。

总馆实行以增量带动存量的政策,在各院系为分馆投入经费的基础上,为各分馆配套投入经费,用于资源建设和鼓励文献资源的通查通阅通借通还服务及其他学科服务。

各馆均应多方面积极筹集经费,并通过科研项目,争取捐赠以及参与高等教育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建设等方式为自身的发展争取更好的条件。

2.人事制度保障

根据图书馆工作岗位的需要,图书馆人员的结构及要求如下:

(1) )固定编制人员:具备本学科或相关学科背景的高学历人员,从事管理,关键性业务岗位工作,按北京大学正式人员编制聘任;

(2) )流动编制人员:具备基础文字知识与计算机技能的人员,大专学历以上,从事基础的,事务性的辅助工作,按合同制聘任;

(3) )学生助理:从事介于以上人员之间的工作,分勤工俭学和学分实践两种。

建立国际一流水平的北京大学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将会改善我校教学科研的资源环境,保障文献资源适度增长,优化资源结构,开发特色资源,实现资源共建共享,提高资金和空间使用效益,大幅度提高教学科研的文献资源保障率,为本校师生提供更方便快捷深入的信息服务,进一步促进北京大学的人才培养,促进科研成果产出,从而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我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供必要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