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985工程”(2010—2020)总体规划

2008年8月,中央政府正式启动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制定工作&2009年1月7日,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2010年2月28日$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公布,再次征求意见;2010年7月29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发布&2010年6月,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意见%,要求各“985工程”高校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制定与实施,制订学校建设发展方案和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

北京大学按照通知的要求,启动了“985工程”三期规划制定工作,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精神,在$北大发展战略纲要2008%的基础之上,结合北京大学当时改革与发展实际编制了$北京大学“985工程”(2010—2020)总体规划%$北京大学“985工程”2020改革方案要点%&这两个规划文本最初由职能部门分头起草,形成一个规划框架后下发到各学部¸各院系,请各院系分别起草各自的具体规划上报学校,学校在各院系规划的基础上调整原来的规划,组织了不同学科专家的座谈会,对稿件修订后分学部五次征求各院系负责人的意见&最终形成定稿,经学校党政联席会审议通过后,于2010年10月28日上报教育部&本书收录的是2010年10月修改编制的文本&时任书记闵维方¸校长周其凤&主持人为林建华常务副校长&主要编写人员有林建华¸李晓明¸李强¸刘波¸萧群¸吴朝东¸李宇宁¸谢广宽¸胡少诚¸马信等

规划编制说明

今后十年是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时期,任务十分艰巨%在编制“985工程”(2010—2020)规划的过程中,学校全面回顾和总结了“985工程”一期,二期建设经验,认真修订了学校的发展战略规划,队伍建设规划,学科规划和校园规划,进一步明确了要在中国率先成为具有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制定了实现战略目标的指导方针和具体措施

本规划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精神,并按照+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意见,的具体要求,在+北京大学改革与发展纲要1994,+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规划(2002年修订),和+北大发展战略纲要2008,的基础之上,结合北京大学当前改革与发展实际编制的

在发展中国家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需要坚定的信心,艰苦奋斗的精神,国家和社会的支持,还需要对学校状况和发展思路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策略和发展进程的准确把握%本规划试图对这些问题做出说明%尽管我们尽了最大努力,但由于时间和水平所限,规划文本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和观点未必完全符合北大实际,好在规划本身还可以在执行过程中不断充实和完善

很多院系的领导和教师参与了本规划的起草和讨论,学校和职能部门的领导都高度关注规划的制定工作,对规划的基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政策措施都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和指导性意见%规划也凝聚了广大教师的心血与努力,有700多位教师和工作人员参与了前期+北大发展战略纲要2008,研讨和起草工作%而且,在随后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过程中,有更多师生员工参与了学校发展的研讨,形成的共识构成了“985工程”(2010—2020)总体规划基础%我们感谢所有以不同方式参加讨论和提出意见的同事,没有大家的积极参与,本规划不可能完成;还要感谢参与执笔和修改的各位同事%我们希望本规划能够基本反映北京大学的基本状况和对未来发展的观点和看法,也希望本规划的实施能够使北京大学跨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概述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北京大学一百多年来几代人孜孜以求的理想,是全国人民对我们的殷切期望,也是国家和民族赋予我们的历史任务%在1994年北京大学党代会报告中,学校提出了要努力创建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江泽民总书记在1998年北京大学百年校庆纪念大会上发出的“要在中国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的号召,开启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篇章%在刚刚过去的十年,北京大学在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怀与支持下,全体师生员工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基本实现了“两步走”发展战略中的“打基础阶段”的各项发展目标

从现在到2020年的十年将是北京大学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北京大学的改革和发展进入到攻坚阶段%另一方面,+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国家的战略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到2020年中国要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并提出了“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的战略任务,北京大学有条件也有责任在中国率先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为实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目标,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形势,总结经验,凝聚共识,明确任务,团结广大师生员工“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执著的努力,加快推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步伐,谱写北京大学发展的崭新篇章”%北京大学“985工程”(2010—2020)总体规划就是在这一指导思想下编写的,包括前言,队伍建设规划,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学科发展规划,国际合作与交流规划,校园建设规划,近期行动计划,资金筹措等部分%本规划力求既立足于系统设计,谋划长远,又突出重点,明确近期任务;既注重明确理念和思路,又重视提出扎实的政策举措

在前言部分,我们回顾了“985工程”实施十年来北大取得的突出成绩,总结了经验%过去十年,北京大学始终围绕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目标,坚持以队伍建设为核心,以交叉学科为重点,以体制和机制创新为动力的基本指导思想,努力服务国家战略,学校办学条件得到全面改善,师资队伍不断加强,教学改革深入开展,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迎来了建校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同时,我们也分析了北大当前面临的历史机遇,挑战和北大的内在优势,分析了在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所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提出了今后十年的建设目标和任务,指出了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策略和途径

队伍建设规划部分阐述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队伍建设的目标和原则,人事制度改革的紧迫性和面临的主要任务,并进一步阐述了队伍建设的重点任务和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意义%学术队伍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核心,我们要以极大的热情,集中资源和力量,积极引进一批世界著名学者和有很好潜力的青年学者,全面实施教师预聘制度;同时,要继续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教师分类管理,提高教师待遇,改善工作条件,推进合同制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建设一支世界一流水准的学术队伍

教育改革与发展部分阐述了北大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和有关问题%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使命;北京大学要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在各行各业起引领作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通过加大教学投入,要求并鼓励教师把教学作为首要任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我们要积极推进本科教育改革,努力提高质量,建设具有北大特色的多样化和全方位的人才培养体系,使我们的本科教育成为世界最好的本科教育之一%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积极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科规划部分的篇幅比较大,占了六章%我们先是从总体学科布局的角度分析了北大的学科特点,提出全面规划,重点建设的方针,着力建设以院系为基础,以跨学科机构和制度环境为纽带的网络式学科机构%同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学术管理体制的重要性;并提出要根据学科发展趋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重点加强前沿和交叉学科的建设,增强整体学科实力,服务国家战略%规划按学部分析了各院系和学科的现状,特色和发展思路,还根据各学部和院系意见,列出了学部层面重点建设的领域%这次规划还将深圳研究生院的院系发展规划分别归入相关学部,目的是使大家更全面地了解学校的学科发展全貌。

在国际合作与交流规划部分,我们分析了目前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指出北京大学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既要服务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等目标,还要在服务国家外交战略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深化各方面国际交流合作的同时,要积极推进“走出去”战略,扩大学校的国际影响。

在校园建设与规划部分,指出了北京大学发展在校园空间上面临的挑战,确立了校园规划的原则和目标;要合理控制学校建设规模,科学利用校园土地,协调学校事业规模发展与有限用地的矛盾,以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要努力建设能够满足教学科研功能要求的现代校园,以人为本的和谐校园,保持历史文化氛围的人文校园,支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校园。

我们还用一章简要阐述了最近几年的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明确了近期的建设目标,分别给出了在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改革,人事制度改革与队伍建设,学部和院系发展等方面的工作任务,列出了学校应当重点建设的几个重大领域%行动计划的内容尽可能具体和明确,以指导“985工程”今后几年的工作。

在资金筹措与安排中,我们重点强调要“开源节流”,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实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仅靠国家的财政支持是不足的,要调动各方积极性,加强社会筹资,增强整体办学和科研能力,努力开拓财源;与此同时,要树立“经营”观念,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实现学校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本章的最后部分简要介绍了“985工程”的2010—2013期间的资金安排,资金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从百年校庆至今,经过两期“985工程”建设,北京大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展望未来,我们既充满信心,也深感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要牢记110周年校庆前夕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北大时的嘱托,要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执著的努力,加快推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谱写北京大学发展的崭新篇章。

一.建设目标与原则

(一)“985工程”十年建设成效

“985工程”一期(1999—2004)是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起步阶段%在这一阶段,学校通过人事制度和工资制度改革,极大调动了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学术队伍的整体活力明显提高;与此同时,通过加大对教学科研条件的投入,学校的教学科研条件显著改善%“985工程”一期的基本指导思想是“择优扶重”,重点支持实力相对较强的基础学科,并为应用学科的发展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经过一期建设,北京大学的基础学科大大加强,应用学科发展势头迅猛,教育教学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整体学术研究能力显著增强,学校的国际声望明显提高。

在“985工程”二期(2004—2009)中,根据北京大学的学科特点和“985工程”一期经验,学校提出了“以队伍建设为核心,以交叉学科为重点,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推进学术创新平台建设和学校全面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在学科布局调整,学术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和制度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985工程”二期在一些重要前沿和交叉学科领域建设了新的机构,聚集了一批优秀学者,使北大的学科布局更加合理,学术研究更加活跃,整体学术实力大大加强%学校还特别加强了公共研究设施和创新平台的建设,鼓励和支持不同学科学者之间的合作,针对学术前沿领域和国家重大需求开展合作研究%与此同时,学校在一些单位试行新的人事聘任制度和预算制度,增强了学术队伍的竞争力,为学校整体制度改革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积累了有益经验%学校还进一步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提高了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

经过十年建设,我们在学科布局,制度建设,队伍建设,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等方面都取得很大进展,学科布局更趋合理,学术队伍更具活力,整体科研实力进一步增强,教学水平和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为学校下一步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学科布局更加合理,整体实力显著增强;

经过十年建设,北大的基础学科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前沿与交叉学科发展迅速,工程与应用学科初具规模,整体学术创新能力大大增强。

基础学科实力增强%在“985工程”建设中,学校一直把基础学科的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在加强院系建设的同时,还在基础学科领域组建了北京国际数学中心,统计科学中心,量子材料科学中心,科维理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所等机构,聚集了一批世界水平的优秀学者%同时,加强了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以及介观物理,湍流与复杂系统,核物理等基础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基础理科的整体实力大大增强%在基础人文与社科领域,在支持教师兴趣导向研究的同时,学校大力推进跨院系,跨学科合作,加强国家重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的建设,在中华典籍整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出生缺陷干预与生殖健康,和谐社会发展,“三农”等一系列重大领域做出了重要成就,+中华文明史,+儒藏,和“北京论坛”等成果已成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标志。

交叉学科发展迅速%北大历来重视交叉学科的建设,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就建立了环境研究中心,脑与认知研究中心和语言与听觉研究中心等交叉学科研究机构%在“985工程”建设中,学校一直将交叉学科作为学科布局和发展的重点,组建了前沿与交叉学科研究院,分子医学研究所,深圳化学基因组学实验室,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功能成像中心,临床研究所等新的交叉学科研究机构,理论生物学中心,生物医学跨学科中心,纳米中心等跨学科研究机构快速发展;建立了核磁中心,超净实验室,动物中心和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等重要的公共研究平台%近年来,北大的交叉学科团队在生物医学,创新药物,能源资源,中国社会发展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研究进展,陆续承担了多项国家重大专项和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理论生物中心也成为首个交叉学科领域的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与此同时,北大在交叉学科领域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也取得了进展,一批优秀青年学生崭露头角,主要由本科生组成的竞赛队伍在国际基因工程机器设计竞赛中获得唯一大奖%北大在前沿和交叉学科领域的布局已初具规模。

应用与工程技术学科发展迅猛%近十年来,学校把工程和应用学科建设作为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微电子,计算机,电子和智能等学科组建成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并先后组建了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工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成立了在全校范围内协调国防科学技术研究的先进技术研究院%北大工程和应用学科借助本校雄厚的学科基础,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工程学科发展前沿,汇聚了一批海内外优秀学者,广泛开展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合作,在科学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了优异成绩。

过去十年,是北京大学学科发展最为迅速的一个时期%据国际基本科学指标(ESI)公布的数据,北大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与生物化学,工程科学,材料科学,植物和动物科学,地球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临床医学,药学与毒理学,计算机科学,神经与行为科学,一般社会科学,以及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等共15个学科的研究产出都进入全球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前1%,其中化学学科论文数排名全球第17位,引用次数排名第46位%根据2009年10月+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对各国大学的分领域排名,北京大学的自然科学位居全球第19,生命科学与生物医学第19,艺术与人文学科第16,社会科学第21,工程与信息科学第31。

“985工程”实施以来,北京大学获得的研究经费从1999年的1.64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2.7亿元%十年来,北大在人文,社会科学,理工和医学领域都取得了一批重大研究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在SCI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从1999年的1400篇增加到2009年的4455篇,发表论文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也从1.21提高到2.56%王选教授,徐光宪教授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999年以来,北大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和发明奖53项,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2项,24项科技成果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2009年就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59项,其中一等奖8项%以激光汉字照排系统,稀土分离理论,变压吸附气体分离技术,原子钟等为代表的一批科技成果得到实际应用%北大以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交叉学科研究中心等为基础,构成了较为完整的科研体系,形成了有传统优势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医学科学等学科不断加强,管理科学,工程技术和应用科学,以及前沿与交叉学科迅速发展的格局,学科整体实力跨上了一个新台阶。

2.积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学术队伍整体水准大幅提高;

学校始终坚持将学术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建设的核心,在“985工程”一期建设中,率先开展了人事制度改革,在全校实行的聘任制和岗位津贴制度大大激发了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在“985工程”二期建设中,学校进一步提出“以队伍建设为核心”的指导思想,根据学科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多层次队伍建设的改革探索,使学术队伍整体水平大幅提高。

第一,在全校范围内推进国家“千人计划”和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的同时,学校设立了主要用于引进优秀青年学者的“百人计划”,试行了教师预聘制度%第二,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院,法学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政府管理学院等财政状况比较好的院系实施了新的薪酬制度,学校提供基本工资,岗位津贴等基本待遇,院系则根据教师的工作状况和队伍建设需要,建立了院系津贴体系%第三,在一些新成立的前沿和交叉学科研究机构中,如分子医学研究所,科维理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所,生物动态成像研究中心,深圳研究生院等单位实施了年薪制和预算管理制度,学校提供基本工资和岗位津贴外,还建立了特殊津贴和年度预算制度%新的管理制度增强了责任和成本意识,使这些单位既充满活力,聚集了一批优秀人才,又提高了学校资源的使用效益%第四,在一些竞争比较激烈的领域,学校采取局部调整的策略,生命学院和工学院的新聘人员实行年薪制和预聘制度,原有教师仍然按原体制运行%这对于突破瓶颈,迅速提高学术队伍水准,加快院系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同时,学校还在一些学科重点建设了一批研究中心,利用中心的特殊政策和资源,加强队伍建设,如理科的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统计科学中心,量子材料科学中心,人文社会科学的高等人文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等,都在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通过持续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北京大学的学术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的进展%教师队伍的整体状况明显改善,一批优秀的中青年学者已经成为学校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同时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大国际影响的优秀学者%目前,北大在一些重要的学科领域已经进入国际前沿,部分领域取得了世界领先的研究成果%但我们也认识到,学校进行的人事制度改革仍然是局部的,还需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制度,形成更加合理的人事管理体系,才能进一步增强学校整体竞争力,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3.本科教育改革取得进展;

学校一直把推进本科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建设和工作的重点%20世纪80年代,针对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化以及本科专业过细过窄的状况,学校提出了“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十六字教育改革方针,进行了一系列的课程设置,培养方案调整和改革。

1999年,学校启动了以加强通识教育为特征的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元培计划%元培学院学生在低年级开展通识和基础教育,高年级进行宽口径专业教育,实行在导师指导下的自由选课和选择专业制度%在学生管理方面,实行统一的住宿,学籍和学生管理%在元培计划经验基础上,学校全面修订了本科教学计划,加强了主干基础课建设,建立了通选课,大类平台课体系和模块化课程体系,加强了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实践教育环节,实行了更灵活的选课制,转系转专业制度和辅修⁄双学位制度,建立了面向国内外学生及社会公众的暑期学校%这些措施使北大本科教育改革更加深入,整体教育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元培计划为北京大学本科教育改革积累了经验,奠定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与此同时,学校扎实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第二课堂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学生,以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学生“文明生活,健康成才”%学校还利用国家留学基金项目,校际交换,海外暑期学校及院系交换等方式,加大对本科生海外学习和交流的支持力度,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北京大学在推进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初步成就。

4.培养机制改革取得进展,研究教育体系基本形成;

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教育和1981年实施学位制度以来,我校研究生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招生规模稳定增加,研究生教育的制度,培养体系和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学科布局不断完善,形成了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北京大学现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等10个学科门类,包括3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含217个二级学科),以及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自主设置的二级学科49个%研究生在校生规模从1999年8048人增长到了2009年19513人;在校留学研究生规模从2000年231人增加到2009年590人%截止到2009年共毕业研究生51465人,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批高层次创新型建设人才%近年来,北大的专业学位教育发展很快,现有14种专业学位类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完善,培养了一大批适应社会需要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稳步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完善培养制度,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学校全面推进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审和导师回避制,建立了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积极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促进北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营造创新环境和氛围%通过研究生助研岗位和助研津贴制度,基本建立和完善了研究生资助体系%改进博士生指导教师遴选办法,选拔了一批学术造诣较高,活跃在科研一线的中青年学者(尚无教授职称)担任博士生指导教师%在招生方面,扩大免试推荐,直接攻读博士和硕博连读研究生的比例,研究生招生正在向以素质和能力考核为主的机制过渡%另外,学校还缩短了专业学位的学习年限,逐步减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规模,推进博士生学制改革,鼓励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在留学生培养方面,外国留学生招生已经全面实行“申请—审核制”,还通过建设英文授课的学位项目和与国外知名大学联合培养等方式,扩大留学生规模,吸引优秀留学生,使得留学生在数量,国别,专业结构等方面都有较大改善。

5.基础条件显著改善,办学实力大大增强;

“985工程”实施以来,我校图书馆,实验室,教室,办公室,体育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和速度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基础设施长期制约学校发展的状况明显缓解。

2000年以来,全校新增教室,办公室,实验室,学生宿舍,学生食堂等各类房屋建筑面积约85万平方米,新增建设面积相当于20世纪50年代到2000年建设面积的总和%国际关系学院大楼,教育学院大楼,政府管理学院大楼,新法学楼,光华企业家研修院大楼,经济学院综合楼,北大医院大楼,第二教学楼,医学部教学大楼等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第一,第三,第四教学楼和文史楼的改造完成,大大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为了拓展学校未来发展空间,对昌平校区进行了重新规划和改造,使之成为学校未来的重要科学研究基地%为了改善学生的住宿条件,学校新建了畅春园,畅春新园学生宿舍和中关园留学生公寓,改建了多栋学生宿舍,学生整体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在体育设施建设方面,学校自筹资金新建了2.6万平方米的综合体育馆,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及残奥会乒乓球比赛的顺利举办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大大改善了广大师生的体育活动条件。

近年来,学校加强了多媒体教室和语音教室的建设%多媒体教室从1998年的4间发展到现在的256间%校内所有楼宇实现联网,并在2002年5月建成我国第一个校园无线局域网络%校园网用户管理系统实现了统一认证,统一管理和统一计费%新生入学系统,学生综合管理系统等跨部门协作的管理系统相继投入运行,为保障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截止到2009年12月,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总量已逾852万册,数据库455种,电子期刊48078种,电子图书逾200万种,成为亚洲规模最大的大学图书馆之一%近年来,随着数字图书馆资源和服务体系的不断发展,各院系分馆的协调与融合,结合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ALIS)和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ASHL)的规模化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化国际水准的大学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已见雏形。

公共超净实验平台的建设和运行,有效改善了纳米科学研究的条件%在河北坝上三北防护林区建成的生态实验站,成为重要的环境和生态研究基地,也为学生提供了优良的野外实习场所%实验动物中心通过了国际权威组织的全面认证,为北大生物医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国际合作交流活跃,国际声誉显著提高;

“985工程”实施以来,北京大学紧密围绕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核心工作,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工作,积极拓展国际交流空间,为学校的学科发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和服务;学校还积极配合国家总体外交战略,充分发挥民间外交舞台的作用,提升了北大的世界影响力。

通过“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学生海外学习项目”,校际交流,暑期学校等多元化渠道,为在校生提供长期或短期海外学习机会%目前已经有50%硕士生,70%博士生在读期间至少有一次出国(境)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活动,部分院系本科生在校期间也获得了出国交流和学习机会%外国留学生教育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校攻读学位留学生从2000年1100多人发展到2009年2800人%赴海外直接招收留学生使生源结构日渐优化,质量不断提高%学校积极推进英文授课的研究生项目,与国外一流大学开展本科生教育合作,开办国际暑期学校,吸引了大批优秀的留学生前来学习。

积极利用国际智力资源%利用“北京大学海外学者讲学计划”和外专局和教育部的引智基地,邀请了大批国际著名学者来校访问,参与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国际合作发表论文的数量逐年提高%近年来,学校积极推进与海外高校的实质性合作,1998年至今建立了25个涉外研究中心,包括德国中心,希腊研究中心,科维理天文和天体物理研究所,北大林肯土地政策研究院等,成为促进跨学科,跨地域学术研究和引进优秀学者的重要平台。

过去十余年,北大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层次不断提高,实现了两个显著的转变:参与主体由部分院系向全校整体参与转变;交流方式也由单一向多元,从双边向双边与多边共存转变,国际交流对学校的发展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7.“985工程”十年总结;

回首“985工程”建设十年,北京大学进步显著,成就斐然,这得益于国家和社会的大力支持,得益于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和快速的发展,离不开全校师生员工的不懈努力,也与学校实事求是地制定改革发展的方针和政策密不可分%在新的发展时期,总结以往经验,找出不足,对实现新的跨越是十分必要的。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始终坚持北大的使命与追求,坚持党的领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坚持正确办学方向,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创新为灵魂,以稳定为保证,实现学校快速和持续发展。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紧密结合中国实际%既要根据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学科发展前沿,积极发展前沿和交叉学科,大幅提高学校整体教学科研水平,也要密切结合国家重大需求,发挥北大基础研究优势,着力解决国家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在贡献中求发展,在国家崛起和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实现大学自己的目标。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紧密结合北大实际%为实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锐意改革,大力推进学校的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和体制机制建设%与此同时,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广大师生员工,必须坚持以教师和学生为本的方针,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和措施,实现学校的稳定和发展。

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要坚持以队伍建设为核心%学校要大力营造和培育优良学风和校风,充分发挥北大的整体学科优势,集中力量和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大力引进优秀人才,尽快提升学校的整体实力%与此同时,要积极推进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努力改善学校整体工作和生活环境,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使在校教师能够抵御诱惑,安心学问。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使命%在大学的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三项主要功能中,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使命%要紧密围绕提高教育质量这一核心任务,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积极推进学校各项工作健康发展%在教育改革中,既要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成功经验,也要结合中国和北大实际,制订科学合理的方案,稳步推进。

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要坚持以队伍建设为核心。学校要大力营造和培育优良学风和校风,充分发挥北大的整体学科优势,集中力量和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大力引进优秀人才,尽快提升学校的整体实力。与此同时,要积极推进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努力改善学校整体工作和生活环境,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使在校教师能够抵御诱惑,安心学问。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使命。在大学的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三项主要功能中,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使命。要紧密围绕提高教育质量这一核心任务,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积极推进学校各项工作健康发展。在教育改革中,既要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成功经验,也要结合中国和北大实际,制订科学合理的方案,稳步推进。

(二)加快推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步伐

1998年,江泽民同志在北大百年校庆大会上发出了“为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号召。过去十年,北京大学响应号召,科学规划,精心部署,稳步实施,各项事业快速发展,成果显著,缩短了与世界一流大学的距离。在北大建校110周年之际,胡锦涛同志提出要进一步加快推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步伐,最近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有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这要求我们要以更广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执著的努力,加快推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谱写北京大学发展的崭新篇章。

1.世界水准的一流大学

纵观世界一流大学,尽管它们千差万别,各具特色,但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第一,它们都聚集了一批世界公认的,最优秀的学者,并且培养出了众多在各行各业发挥领导作用的杰出人才。第二,具有一批位于世界前列的学科,并取得了一批划时代意义的研究成果。第三,具有不断进取,开拓创新和追求卓越的精神和传统,具有优良的学风和校风。第四,对自身特点有清醒的认识,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具备核心竞争力。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这样的大学,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应该是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应该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应该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总之,世界一流大学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学术殿堂。

2.形势.机遇和挑战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中国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改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与此同时,我们面临着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严重,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社会保障体系亟待完善等诸多重大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理论的创新,还需要一大批具有开拓精神,能够应对未来挑战的拔尖创新人才。因此,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不仅是北京大学自身要求,也是民族振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家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在实现了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后,社会大众对教育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希望下一代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把教育置于优先发展的地位,提出要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高等教育,实现高等教育的历史性跨越。所有这些都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中国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世界格局,中国面临的问题也受到国际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此同时,不断增强的国力使我们有能力建设一批世界水平的一流大学。我们要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秉承追求真理,追求卓越,培养人才,繁荣学术,服务人民,造福社会的办学理念,加强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在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做出贡献的同时,使北京大学尽快成为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

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我们也面临诸多来自外部和内部的挑战。

大学制度亟待完善。我们现行的大学制度存在诸多不尽合理之处。从学校外部看,过多的行政干预束缚了大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学校内部看,管理构架和院系结构不尽合理,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失衡等问题制约着学校的发展。大学具有很强的公益性质,大学的使命和任务要求我们不惜成本地追求卓越,提高学校的教育和学术研究水平。而大学的资源是有限的,这要求我们要尽可能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益。合理的大学制度有助于确保学校在有限资源条件下,最有效地完成大学使命和任务,并能够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

学术氛围亟待改善。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大学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浮躁,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等不良风气。这些社会不良风气已经严重侵蚀了大学崇尚学术,坚持真理,追求卓越等核心价值和理念。我们的确看到了个别教师和学生为追逐私利而不惜损害学校的整体声誉和利益,为一时功利而舍弃学术理想和道德准则的现象。但我们必须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切不良风气,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使学校真正成为高雅的学术殿堂。

人才竞争异常激烈,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建设世界一流的学术队伍。因此,我们将直接与世界最优秀大学竞争优秀人才。即使在国内,人才竞争也非常激烈,很多优秀大学将资源集中在少数几个优势领域,大力吸引世界优秀人才。我们在人才竞争中面临的严峻挑战是北京地区高昂的生活成本,尽管国家给予我们很大支持,我们也努力提高新聘人员的生活待遇,但高昂的生活成本和房价使新聘人员很难在北京安居乐业。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人才竞争的重要性和艰巨性,适时调整队伍建设策略,集中资源在某些关键领域,努力吸引世界最优秀人才,加强引进最有发展潜力的青年优秀人才。与此同时,要认真研究引进人才的住房问题,制定好长远规划和策略。

3.北大的内在优势

北京大学是一所具有独特历史地位和精神传统的学校。“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激励着我们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为创建世界一流的北京大学,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而奋发努力。“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学术传统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使北大一直保持崇尚学术和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也激励着一代代北大人不断追求真理,追求卓越,勇于开拓创新。北大的精神文化传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也代表了现代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学术气质,是我们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从学科布局看,北大在人文,社科,理学和医学有很好的基础和积淀,工程学科也以高新技术和新兴工程学科为主,这使我们最有条件在学科前沿和交叉学科领域开展原创性研究,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王选教授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和方正的成功,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经过十多年的集中建设,北大的基础条件和设施明显改善,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研究基地已经形成。与此同时,面对未来的严峻挑战,国家已经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原始创新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开始加大对基础研究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这将使北京大学的未来发展处于更有利的地位。

悠久的历史传统,兼容并包和自由的学术氛围,严谨的学风,以及尊重人才,学术独立,

追求卓越的理念使北大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大学,成为吸引,培养和聚集优秀人才的学术殿堂。我们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规模合理,综合实力较强的高水平教师队伍,聚集了全国最优秀的青年学生。崇高的国际声誉也使北大在国际合作,吸引海外优秀人才等方面处于有利地位。

上述内在优势使我们有理由坚信,在国家和社会公众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北大一定能够在中国率先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

4.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和任务

将北京大学建设成为享誉世界的一流大学是我们坚定不移的战略目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建成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不仅是国家和社会公众的期望,也是百年来几代北大人的理想。我们要坚定信心,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勇于创新,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执著的努力,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步伐,谱写北京大学发展的崭新篇章。

我们将紧密围绕创新人才培养的根本使命,以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制度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学科前沿,全面规划,重点突破,努力使北京大学率先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今后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几点:

全面规划并逐步完善现代大学制度。调整学校体制结构,明确职能,完善制度。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加强师德建设,营造潜心学问的良好氛围,树立健康的道德风尚和形象。完善人事制度,新聘学术人员全面实行预聘制度。完善教师分类管理制度和人员的合同聘任制度。以提高资源使用效益为原则,完善成本核算和预算管理制度,调动各方积极性,提高学校整体活力和竞争能力建立世界水准的人才队伍。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学术队伍建设,使北京大学的学术队伍整体水平达到世界最优秀大学水准,在若干重要领域拥有一批世界级的学术领军人物,同时建立起一支强有力的管理服务和技术支撑队伍,为学术队伍提供有力保障。

培养各领域拔尖创新人才。以提高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积极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和完善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多样化和全方位本科教育体系,使北大的本科教育成为世界上最好的本科教育之一。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使北大的学术型研究生培养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专业学位研究生成为深受业界欢迎的专业人才。

大幅度提高整体学科实力。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进一步加强前沿和交叉学科建设,发展工程技术和应用学科,调整和完善学科布局和结构,使学校整体学科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部分重要学科领域进入世界一流水平。取得一批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有重要影响的学科前沿研究成果。改进科研管理与服务能力,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和技术转移体系。

提高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紧密围绕人才培养根本使命,着力推进学生海外学习和合作研究,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大幅提高留学生教育质量和水平。积极配合学校学科和队伍建设,加强与世界最优秀大学教育和科研的实质性合作,积极引进外籍教师,提高学校的整体国际化水平。

北京大学的发展进入了又一个关键时期。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经过全校师生员工的不懈努力,我们一定能够使北大率先成为一所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崇高声誉的一流大学二.队伍建设规划

大学的学术地位和声誉取决于学术队伍,大学发展的关键是不断延揽世界最优秀学者,并从制度上保证队伍整体水平能持续提高。为实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未来十年,北京大学必须全力以赴地在世界范围内吸引一大批最优秀的学者,并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杰出人才,增强学校在国际学术界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一)队伍建设的机遇和挑战

1.学术队伍的基本情况

北京大学学术队伍的结构比较合理,整体实力较强。截止到2009年底,共有教师5866人(含附属医院2848人),分布在5个学部和9个临床医院,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58名,中国工程科学院院士8名g,人文社科资深教授22名,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6名。近年来,一大批优秀中青年学者迅速成长,学校现有21位国家“千人计划”学者,127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145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和一大批人文和社会科学的优秀中青年学者,他们中有很多人在国际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目前,学校的中青年学者已成为学校的中坚力量,承担着学校主要教学和科研任务,其中15位是国家教学名师,28人担任“973项目”首席科学家,还有16个基金委创新群体,2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为进一步加强学术队伍建设,学校设立了旨在引进优秀青年学者的“百人计划”,并在一些新设立的研究机构中实行了预聘制度和年薪制,使学校的整体学术竞争力得到显著增强。与此同时,学校非常重视管理服务和技术支撑队伍的建设,一批年富力强,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学者充实到管理岗位。实验技术队伍的学历层次显著提升,学校现有实验技术人员约800人,其中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约90人。

2.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与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总体要求相比,北大的学术队伍整体实力和学术影响力仍然存在差距,队伍建设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人才竞争意识亟待加强。北大具有良好的学术声誉和学术氛围,现有学术队伍总体状况比较好,这使得我们在队伍建设上的危机意识淡薄。这反映在对人才引进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队伍的前瞻性布局考虑不够,存在“守株待兔”现象,个别单位还存在平均主义甚至

“武大郎开店”的思想。北大在队伍建设上存在诸多危机。首先,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要求在全球延揽最优秀的人才,学校必须要直接面对世界一流大学的人才竞争,但是,无论是财力和制度,我们显然目前还不具备全面竞争的条件,因此,必须利用特殊机制形成局部竞争优势。其次,学校的规模较大,人均资源相对不足,因此,我们需要发挥整体学科水平较高的优势,大力发展前沿和交叉学科,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和氛围,形成高端人才竞争的局部优势。另外,北京高昂的生活成本也增加了队伍建设的难度。

人事管理体制有待完善。学校在1999年和2004年先后进行了两次人事制度改革,实行的岗位聘任制度极大地激发了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和建设。近年来,为应对激烈的人才竞争,学校局部试行了教师预聘制度和协议年薪制,聘任了一批世界知名的资深学者和优秀青年学者。与此同时,还采取了多种措施,促进现有教师队伍的成长,改善教师待遇。但一些深层次的制度性问题也逐步显露出来。例如,新旧人事体制教师在评价方式,薪酬管理方面的差异,导致了很多管理上的瓶颈与困难;现有教师编制人员的类别和职责不清,使学校和院系很难进行有效的评价和考核;另外,聘用外籍教师和利用劳动合同制扩大专职科研队伍规模也面临诸多体制性的障碍。

学术评价体系亟待完善。学术评价体系对于贯彻学校使命和任务,平衡教学与科研关系和提高学校整体学术水平都具有重要影响。学术评价涉及对学术机构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和对学生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包括聘任,聘岗和晋升等。我们现行的学术评价常常流于形式,存在很多弊端。例如,对机构的学术评价往往偏重已取得的成绩,忽视对未来发展潜力和学科布局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往往偏重科研而忽视教学,导致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失衡;另外,我们的学术评价往往满足于自身纵向上的变化,而缺乏与世界顶尖机构的横向对比。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学术评价体系,使学术评价带给我们更多的危机意识,使命感和责任

意识。

北大的学术队伍建设也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国家的整体宏观形势为队伍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都把建设高水平的学术队伍作为国家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重点;国家积极推进大学制度建设的各项举措为人事制度改革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国家对教育,科研投入的增长为建设高水平学术队伍提供了保障,社会各界支持教育发展的愿望也非常强烈。

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海外留学人员已经成长为优秀学者,他们都希望能够为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贡献力量。这是我国教育和学术发展的重要人才库;中国面临的重大问题正逐步成为国际学术界关心的前沿问题和焦点;国内大学条件的改善,国家教育和科技投入增加,国家建设高水平高等教育的决心都强烈吸引大批海外优秀学者回国效力。

北大卓越的学术和文化传统,深厚的学术积淀,优秀的学术队伍和出色的生源质量使我们在国内外学界拥有崇高的声誉,北大是海内外学人创新知识,培育英才,服务社会的最理想的平台;兼容并包的传统,严谨的学风,完善的学科布局和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都使北大成为回国学者的首选。

(二)学术队伍建设目标和原则

1.队伍建设的目标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具有一支世界一流水准的学术队伍。学校队伍建设的战略目标是要在2020年使北京大学学术队伍的整体水平达到世界最优秀大学水准,在若干重要领域有一批世界级的学术领军人物。

2.队伍建设的原则

队伍建设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人事制度改革涉及各方利益,必须处理好学科建设与队伍建设,规模,结构与效益,引进与培养,制度规范化与特殊机制之间的关系,确保学校快速和稳定发展。

队伍建设与学科建设相结合的原则。人才引进对实现学校跨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人才引进一定要严格按照学校和院系学科布局实施,以保证有效利用学校资源。

兼顾规模,结构与效益的原则。学校的各项事业发展很快,研究生数量增加了一倍,科研经费数增加5倍,但学校的教学科研队伍规模基本没有变化。总体看,我们各类队伍的规模应适当增加,要适当增加学术带头人的规模和技术支撑,服务管理人员规模,要充分利用劳动合同制方式聘用技术支撑和服务管理人员。

人才引进与现有队伍培养相结合的原则。为实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目标,我们必须把高层次人才和优秀青年学者的引进作为队伍建设的重点;要努力改善现有教师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创造更好的条件,使他们尽快成长;要加强院系领导力量,要建立强有力的学生管理队伍。

制度规范化与特殊机制相协调的原则。人事制度改革涉及每个人切身利益,既要明确改革目标,做好整体制度设计,又要制订切实可行实施方案。对重点领域,学校要加大投入,建立特殊机制,努力使部分重要学科进入世界前列。与此同时,要逐步建立规范的人事制度体系,确保学校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三)教师和人事管理体制改革

大学发展的关键在于延揽人才,并使他们安心学术和人才培养,这需要制度来保障。过去十年,北大进行了两次全面人事制度改革,初步建立了较为合理的教师和人事管理制度,进一步改革的试点工作也取得了进展。但从总体看,我们的人事管理制度还不能适应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要求。我们要完善包括教师聘任,评价和晋升,薪酬制度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并积极推进包括单位预算制度,分类管理制度,目标责任制度在内的一系列相关制度改革。

1.完善人员合同聘任制

北大的合同聘任主要分为:学术人员预聘制度,聘任合同制度和劳动合同制度。预聘制度适用于新聘教师,预聘期结束并通过审核的教师可获得长期的聘任合同。聘任合同制是学校对事业编制人员管理的基本方式,受聘岗位和周期由合同规定。劳动合同制是通过合同来确定劳动关系的管理方式。

推进合同制管理。要充分发挥合同管理方式的积极作用,加强合同期的管理和评估,实行合同制人员的分类管理,制定相应的福利政策,并拓展劳动合同制的适用范围,推进利用劳动合同聘任专职科研人员,技术支撑人员和管理服务人员。

加强制度建设,保障员工合法权益。加强合同管理制度建设,要完善制度,规范合同文本,保障受聘人员和学校的合法权益,特别要完善合同制人员的评估,续聘和岗位晋升等后期管理,建立起规范和法治化的人事合同管理制度。

推进成本核算制度。要利用合同管理制度推进学校各单位人力资源成本核算制度建设,提高各单位的成本意识和资源利用效益。

2.教师分类管理

积极推进教师的分类管理,明确各类教师的任务,责任以及相应的评价体系。教师系列人员分为教学科研人员,专职教学人员和专职科研人员,学校要制定各类教师的工作职责,任务,目标,并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定,评价标准和方法。要逐步提高教师待遇,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

新聘任的教师要预先明确类别,教学科研人员均应按预聘模式聘任和管理,专职教学和专职科研人员可按聘任合同制或劳动合同制的方式聘任和管理。现有教师队伍的分类管理采取稳步推进的方式进行,学校要制定鼓励政策,使部分教师进入专职教学和专职科研系列。要建立专职科研人员基本工资和福利的分担机制,鼓励院系或课题组利用外部资源聘任专职科研人员。专职教学人员的聘用也应当逐步纳入教学预算管理体系。

3.新聘教师实行预聘制度

“百人计划”是预聘模式的有益尝试,要总结经验,建立全局意义的预聘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并作为青年教师聘任的主要渠道。新聘教学科研人员将按助教授,副教授和教授系列管理。为了适应国内现实情况,助教授兼聘为研究员。助教授一般应在6年内通过长期教职审核,并逐步晋升为副教授和教授。预聘制的教师实行年薪制,学校和院系提供必要的科研启动经费,为他们的快速成长营造适宜的环境。

学校要制定和完善预聘教师的聘任和审核程序。各院系可以根据学校规定和各自具体情况确定聘任和审核的参考标准,聘任要充分听取国际同行的意见,确保聘任人员的水平和质量。同时,要完善内部审核程序,充分发挥院系及相关委员会的作用,学部及相关委员会要加强对各院系人员聘任工作的指导,把好质量关。

4.完善教师评价体系

合理的学术评价是保持和提高学术机构和教师学术水准的重要保障,也是贯彻学校教育和学术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

教学是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我们现行的教师考核重视科研成果和项目经费,教学的比重比较低。事实上,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使命,因此,要把教学作为教师评价的重要内容,学校要从制度上保证教学的中心地位。学校要按院系的教学工作量调配人力和财力资源,明确学校付给教师的工资和岗位津贴来源于教学经费,因此,教师必须承担教学工作。同时,学校要加大教学投入,并通过建立专职教学系列的教师岗位等方式,激励教师投身教学和人才培养。院系要明确对教师的最低教学工作量要求和教学效果的考核标准,并作为教师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要在全校形成教师热爱教学工作,热心教学改革,关心学生成长的良好氛围。

完善教师的评估体系。按教师类别进一步完善教师评估和晋升制度。教学科研系列要建立较高的学术标准,相应的学术评价和晋升应参考国内外专家的意见,与此同时,学部和院系要对教学状况和个人品质进行综合评价;逐步建立教学系列和科研系列的教师评价和晋升标准。通过教师评估体系的建设,在学校形成兼容公平,合理竞争,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5.建立单位人力成本核算制度

单位人力资源的全成本核算制度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调动人员积极性的重要途径。目前,北大的人力成本是按人员编制计划决定的,很难根据工作任务变化做出适时调整。应当认真研究人力资源成本核算的基本原则,制定相关的管理规定和实施方案,逐步推进按工作量核定预算,以预算控制编制的管理模式。院系的人力资源要以承担教学任务为主进行核算,再综合考虑学术研究和学校服务任务。要使院系和教师清楚地认识到教学是教师的首要责任。职能部门和技术支撑单位也要推进人力资源核算制度,鼓励各单位在预算指导下,利用劳动合同制聘任服务和辅助人员。

(四)队伍建设的重点任务

1.加大力度引进优秀人才

引进人才关系到学校发展的全局和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事业的成败,我们要抓住当前人才引进的大好时机,集中力量,全力以赴,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和引进有潜力的青年学者和世界著名学者。

充分利用国家的“千人计划”和“长江学者”计划引进高水平学者。高水平学者的引进要与学科规划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紧密配合,要主动寻找最优秀人才,并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努力使部分学科的学术水准尽快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优秀青年学者队伍的建设是北大未来学术发展的关键,要全面推进预聘制的实施,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寻找和引进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学者,并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使他们能够迅速成长。今后十年,学校要重点引进400500名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大力提升学术队伍的整体水平。

广泛动员,把人才引进工作落到实处。各院系要结合学科规划,制定好相应的队伍建设规划,并主动寻找最合适的人选;各职能部门要密切配合人才引进工作,制定和完善相应政策和制度,提供配套支持;学校要积极筹措资金,积极争取社会捐赠,通过建立讲席教授的方式,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

2.促进教师队伍水平全面提高

北大教师队伍整体水准比较高,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力量,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全面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竞争力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要配合教师分类管理制度的实施,加大投入力度,努力改善教师的生活待遇,逐步缩小不同院系间,新老体制间的收入差距,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改善工作条件和环境,使现有教师快速成长。

发挥整体优势,提高学术水准。要充分发挥北大学科齐全,综合实力较强的优势,加强不同学科间的合作,培养新的学科增长点。在学科规划中,学校将部署一些跨学科的重点发展领域,鼓励现有教师积极参加重大创新平台建设,通过跨学科的教学和学术研究,提高现有教师的整体学术水准。

明确责任,调动院系积极性。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学校应赋予院系更多资源和更大的自主权,院系也应当统筹和调动各类资源,综合考虑教师的学术成就,教学业绩等多种因素,制定激励措施,努力改善现有教师队伍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3.加强管理服务和技术支撑队伍建设

学校的管理服务队伍包括学校职能部门,院系的行政管理队伍和学生工作队伍,技术支撑队伍包括各类工程和实验技术人员。

高水平的管理服务对学校发展至关重要。要大力选拔综合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熟悉学校情况的人员,充实到管理服务的关键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完善评价体系和激励措施,提高关键管理服务岗位人员的待遇和荣誉感,使他们安心本职工作,认真履行职责。

高水平的技术支撑是学校发展的基础。目前,北大技术支撑队伍比较薄弱,几乎不具备任何设备加工能力,这直接影响了学校整体创新能力。我们要痛下决心,转变观念,大力加强技术支撑队伍的建设。各单位要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制定技术支撑队伍建设规划,设立技术支撑关键岗位,改善工作条件,提高待遇和岗位荣誉感,建立一支适应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任务的技术支撑队伍。

4.提高学术队伍中外籍教师比例

教师队伍的国际化对营造大学的多元文化氛围,扩大学生的国际视野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中国大学的外籍教师的比例会越来越高。北大要积极推进外籍教师的聘用工作。在聘用中,既要考虑学科发展的需要,也要兼顾多元文化建设的需要。要特别关注外语学科和国际问题研究领域对外籍教师的需求。积极推进外籍教师聘用管理体制的建设,逐步实现规范化,常态化。

(五)师德师风建设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需要有优越的硬件基础,更需要软环境建设,特别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和文化氛围。大学精神文化是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渐积淀下来,被全体成员认同的一种群体意识和学校氛围,是通过学校成员共同的实践活动,并经历史选择,积聚,传承,发展而成的,体现着大学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是大学的灵魂。综观中外高等教育发展史,无论在什么时候和哪个国家,一所卓越的,受人尊敬的大学,必定是有着强烈文化使命感的大学,必定是充满文化气息和精神魅力的大学,必定是对本民族文化乃至全人类文明做出卓著贡献的大学。

作为我国近代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北京大学在一个多世纪的奋斗历程中,始终与民族共命运,与时代同进步,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以独特的办学风格和精神气质著称于世,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校园文化底蕴。110多年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在北京大学生生不息,“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学术传统在北京大学代代相传,“追求真理,追求卓越,培养人才,繁荣学术,服务人民,造福社会”的办学理念在北京大学不断得到生动体现。独特的校情校史,为北大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文化提供了源泉。在新的历史时期,北大需要继承和发扬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传统,为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步伐不断涵养氛围,丰富底蕴1.面临的挑战

当今时代,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瞬息万变,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这使社会充满了生机,同时也带来了浮躁,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等不良风气。作为社会的一员,社会大环境时刻影响着大学。北大创建世界一流的大学文化也面临着挑战和考验。

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演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在国际社会中的经济,政治主导地位,推销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其中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相容的成分不可避免地使一些师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困惑。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商品生产和交换为目的经济意识也渗透到校园,使少部分师生产生了功利化的价值取向,不再追求崇高理想,眼里只有各种具体利益,偏离了大学要引领社会道德与理性的方向。

大学精神的根本是创新,要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鼓励学术创新,要始终保持旺盛的活力,与时俱进地追求卓越。与此同时,大学精神也需要守正,要继承和保护人类优良的文化和道德传统,坚持学术至上和学术自由,坚持核心价值观,抵御社会不良风气,坚持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北京大学在继承和弘扬百余年来形成的价值追求,精神文化的同时,更要密切关注当前面临的精神和文化层面的挑战,不断丰富北大的精神和文化内涵。

2.弘扬北大优良学术文化传统

作为传承文明,追求高深学问的大学,我们要进一步弘扬北大优良的学术文化传统,坚持北大的核心价值体系,激励师生心怀大志,严谨求实,排除干扰,安心学问,使北大成为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诞生和发展的学术殿堂,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做出更大贡献。

要认真组织北大优秀历史文化传统整理工作,不断总结提炼和宣传普及北大光荣传统的精神内涵。结合北大独特的校情校史大力开展爱校荣校教育,积极传播北京大学精神和文化,不断扩大在师生中以及社会上的影响。

3.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领社会道德与理性

诚实公正地履行责任,尊重他人权利和尊严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道德基础。北京大学的师生员工都应规范自己的职业和道德行为,相互关爱,相互尊重,互谅互让,尊重他人,开诚布公,身体力行,努力营造和谐,高雅,活泼和诚信的校园氛围,使北京大学成为引领社会道德风尚的典范。

制定岗位职业操守和道德规范。职业操守是对学校各类人员岗位职责的最基本要求。学校将制定和完善各类岗位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的有关规定,包括制定学校各级领导岗位,教师岗位和工作人员岗位的基本职责和纪律,以及岗位的职业操守,行为规范和必备的职业精神等。学校的道德规范包括了社会公共道德和对学校各类人员的特殊道德要求。学术道德是教师和学生学术行为的基本规范,除此之外,教师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还负有重要责任。

制定学校机构的职业操守和道德规范。学校机构的领导除了自己要严格遵守有关规定之外,对教师,学生和各类人员的职业操守与道德规范的建设负责。领导有责任要求师生员工认真履行各自职责,并要严肃处理任何违背职业操守和道德规范的行为,营造良好的学术和文化氛围。

制定教师的职业操守和行为规范。教师是学校各项事业的主导力量,对学校精神文化氛围建设肩负重要责任。教师应当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严守学术道德规范,尊重他人的学术成果,严谨求实,摒弃浮躁,诚信公正,探求真理。教师要严守职业操守,认真履行北大教师的责任,认真遵守教学纪律,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神圣和真诚的,学校有责任使这种关系不被任何私利所左右。

制定学生的行为规范。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使命。在教育过程中,一方面对学生进行多样化和全方位的教育,另一方面要求学生遵守学校制定的学生行为规范,努力引导学生勇于挑战自我,追求学术卓越。

加强执行力建设。一方面要结合学校的精神和文化建设,认真制定相应的制度和规范,另一方面必须大力加强执行力度,使规则中体现的北大精神文化深入人心,凸显实效,引导广大师生朝着追求真理,追求卓越的目标努力。

三.教育改革与发展

大学承担着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三项功能,其中,人才培养是大学根本使命。

大学的崇高声誉主要来源于她的毕业生对国家发展和学术事业的历史性贡献。

北京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在各行业起引领作用,

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现代大学的人才培养包括了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又可以区分为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两类。本科是大学教育的基础,也是人的成长及世界观形成最为重要的时期,学校要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教育。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专业教育,要使他们具备坚实专业基础,良好素质,创新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成长为各行业的领军人才。

(一)本科教育

1.本科培养目标

北京大学汇集了最优秀的青年学生,他们求知欲强,富于进取精神。学校有责任全力提供启迪智慧,富于挑战和激发创新的教育,使他们既志存高远又脚踏实地,既学识渊博又谦逊达理,既勇于批判又善于合作,使他们成长为各领域的中坚力量和领导型人才。

2.本科教育发展目标

北大的本科教育要成为世界上最好的本科教育之一。这既是国家发展需要,也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然选择。

北大的本科教育一直享有盛誉,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审时度势,积极推进本科教育改革,本科教育进步显著,成绩斐然。今后十年,学校将紧密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使命,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和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及多样化和全方位教育体系的建设,加强素质,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使北京大学的本科教育成为世界上最好的本科教育之一。

3.深化本科教育改革

本科是大学教育基础阶段,要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基础。长期以来,我们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是以培养专家为目标,在社会和学生的需求日趋多样化的今天,我们的本科教育体系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本科教育改革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制度上落实教学的中心地位,要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北大实际和学生特点,参考世界优秀大学的成功经验,制定北大的本科教育改革方案。要坚持北大重视基础的传统,全面加强学生素质,建立和完善多样化,全方位的教育体系。本科教育改革是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切实解决影响全局的瓶颈问题,以点带面,全面推进本科教育改革。

过去十年,学校开展以元培学院为标志的本科教育改革。元培学院实行统一的学籍管理与学生管理,不同专业的学生统一安排住宿,入学不分专业,可以在全校范围内选课,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和基础教育,二年级选择专业,实行导师制等;元培学院还根据学科发展趋势,积极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推动灵活和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已经和正在开设的古生物学,政经哲和历史与语言等跨学科培养方案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元培学院在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跨学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和运行,素质教育等方面的探索为学校教育改革积累了宝贵经验。当然,我们所进行的本科教育改革还是局部的,阶段性的,必须继续深化,才能建成具有北大特色的多样化和全方位本科教育体系,建成世界最好的本科教育之一。

4.确保教学中心地位

重科研而轻教学是目前比较普遍存在的倾向,国内和国际

各类大学排名都比较偏重科研成果和经费,对人才培养成效的关注不够;学校在教师的聘任,考核和晋升过程中,科研的权重大于教学;个别教师甚至无视学校有关规定,精力外流,谋取私利,对教学工作敷衍了事。因此,学校必须从制度上保证教学的中心地位。

学校要从制度,管理,资源调配等方面入手,明确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使命,教学是教师的基本责任。建立合理的教学工作量的核算方法,院系的人员编制和资源投入根据教学工作量进行核算;进一步完善教学评估体系,教师的考核和晋升要将教学态度,能力,水平和业绩作为重要指标;院系教学委员会应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年度评价,作为教师考核和晋升的依据;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完善教师职业操守和行为规范的制度文件,形成领导重视教学,教师热爱教学,科研促进教学,经费确保教学,管理服务教学的整体氛围。

5.推进本科学院建设

目前,北大有两种学生管理模式:元培学院不具特定专业属性,是典型的本科学院模式;而大多数学生直接进入专业院系,由院系全面负责教育和管理。专业院系的主要目标是在专业领域追求学术卓越,这对培养专业人才是有利的。但是,本科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阶段,其核心任务是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使学生具有坚实的知识基础,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和为应对未来挑战做好准备。我们的教育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培养方案和选择机会,要考虑学生发展潜力的差异,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使更多学生成才。作为试验性本科学院,元培学院在学生管理,素质教育,专业兴趣培养和跨学科人才培养等方面积累了经验,是一种符合北大实际和可以全校推广的学生管理模式。

为进一步推进本科教育改革和发展,北大要大力推进本科学院的建设。根据学校的实

际情况,可以采取逐步扩大元培学院规模和组建新的本科学院的方式,在五年内实现学生管理从专业学院到本科学院模式的过渡。本科学院要对学生实行全过程管理,全面推进在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高年级实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实行导师指导下的自由选择专业和课程,推进学分制改革;本科学院要将学生管理与学习指导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要建立起强有力的导师队伍和学生管理队伍,所有专业院系教师都要在本科学院兼任导师,参与学生的学业指导和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和完善具有北大特色的全方位本科教育体系;本科学院应承担素质教育的任务,要逐步建立各自的素质教育特色和学院文化特点,树立品牌;学校要逐步调整资源调配方式,实现从按院系学生数量向按课程配置资源转变

6.加强素质教育

大学是青年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时期,除了要使学生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更应使他们成为素质全面,人格高雅和有教养的人。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全的人格,既包含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也包含学习,思维和创新等基本能力的培养,以及交往,沟通等基本行为素养的培养。

校园文化氛围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在社会不良风气盛行的情况下,保持健康和纯洁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素质培养及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形成具有特殊意义。要努力保持高雅,和谐和安静的校园,营造崇尚学术,追求卓越和勇于担当的氛围,形成相互尊重,相互关爱,诚信公正和遵守纪律的道德环境,坚决反对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等社会不良倾向。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是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方式,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领导能力。

教师言传身教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业上的导师,教师的思想,言论和行为可以直接影响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形成;我们要大力弘扬北大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教师要言为人师,行为世范,成为学生的榜样和楷模;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建立和完善教师职业守则和学术道德规范,使所有教师都能够严守道德规范和职业操守,关爱学生,关心学生的成长,用他们对学术的追求和奉献精神感染和教育学生。

通识教育课程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素质是与知识积累和对人类文明的理解密切相关的,要通过通识教育课程,使学生掌握必备的社会,历史,科学,文化和艺术等方面的知识;通识教育课程不应止于导论式的知识介绍,而应通过阅读,讨论和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特别应鼓励学生通过精读典籍,体会文明精髓,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爱国主义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改革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通过课堂讲授,阅读原著,讨论和社会实践使学生真正理解中国社会发展历程,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意识。

7.多样化培养方案建设

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北大的人才培养方案必定是多样化的,要为学生提供灵活多样的选择,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要和发展潜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的培养方案要兼顾院系专业人才培养和学生的多样化需求,要使学生在更宽学科领域打下坚实基础,以适应未来的挑战。一方面,进一步加强基础数学,应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科学和古典语言学等拔尖学生培养计划,鼓励各院系建立各自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另一方面,要在元培学院建立的古生物,政经哲,历史与语言等跨学科培养方案基础上,进一步规划和实施更多的跨学科人才培养计划。

学校将重点利用双主修或主修辅修方式推进跨学科培养计划的建设。各院系认真研究主修或辅修的培养方案和课程模块,明确主修或辅修本专业的基本课程要求;双主修的应当设置在两个相近学科上,主修辅修则可以设置在跨度比较大的两个学科上,学校要对双主修和主修辅修设定总学分要求;要鼓励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设计个性化的培养方案。鉴于双学位课程负担过重,在全面实施双主修和主修辅修方案后,学校将适当控制双学位。

本科人才培养要充分发挥北大多学科,师资队伍雄厚和科研实力强的优势,设计合理的双主修和主修辅修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教师要积极参加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建设,要指定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各培养计划的主持人,对学生进行全面指导;要鼓励学生参加科研和社会实践活动,将科研和社会实践与专业课学习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随着多样化,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实施,要进一步调整学生评价体系。单一的GPA评价模式显然不适合多样化的人才培养体系,要综合考察学生的学业成绩,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建立更加合理,能够激励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8.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

转变观念,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是在长期的专业教育模式中形成的。我们有着重视基础,注重专业知识结构完整性的传统,但也存在着忽视整体素质,个性发展和批判性思维的现象;很多教师课堂讲授精彩,条理清晰,但忽视指导学生阅读,课堂讨论和调动学生积极性;我们给予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但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以及在艰苦奋斗精神,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注重不够。我们应当努力转变教育观念,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真正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

推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转变。学校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改变目前以教师讲授为主和单纯强调知识的教育方式。要从制度上和资源调配上,鼓励小班上课,要为主干基础课,通选课配备足够的助教岗位;要提倡讨论式和启发式教学,鼓励深度阅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要加强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的结合,鼓励和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批判精神,培养学生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学术气质。北大的教育应当是富于挑战性的教育,要通过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和问题导向的教育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引导他们不断挑战自己能力极限,使我们的本科教育成为充分启迪学生智慧的教育。转变单纯注重学习成绩的评价方式,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不怕困难,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9.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转变较为封闭的培养方案,完善模块化课程体系,将学生国际交流纳入教学计划,加强与世界优秀大学的学生交流与交换,使更多学生具有国际学习经历,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对多元文化的尊重。适当扩大留学生规模,提高留学生的生源质量。进一步推进国际暑期学校建设,适当提高外语授课的比例。

(二)研究生教育

研究生教育的水平是衡量大学整体学术实力的综合标志之一,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中具有重要地位。研究生教育包括学术型与职业型教育两个方面。要努力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高创新能力和学术竞争力,使北大研究生教育的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前列。

1.研究生教育发展目标

北京大学的研究生教育要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在各行业发挥重要作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学术型研究生的教育任务是培养学术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学术型研究生以博士生为主,他们应当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思考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有潜力成为各自领域的专家。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任务是为各专业领域培养专业人才。专业学位研究生以硕士为主,他们应当具备较好的专业基础和熟练的专业技能。同时,要充分发挥北大多学科的优势,使他们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强烈开拓精神,成为各行业的中坚力量。

北京大学研究生教育2020发展战略目标是:使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的整体质量达到世界优秀大学的水平;要在某些重要的前沿领域,培养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青年学者,为实现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主要立足国内”的战略目标做出突出贡献。要建立北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和地位,使我们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广为社会欢迎。

2.面临的挑战

北京大学的研究生培养工作在过去十年里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要求和学校培养目标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面临严峻挑战。

制度和观念制约依然严重,培养机制改革的任务繁重。研究生培养对大学的发展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是大学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另一方面,研究生还是大学承担科研项目的重要力量。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研究生教育首先应当树立“以学生未来发展为本”的观念。应当明确,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学术和科研训练,提高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指导教师有责任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制定合理的个性化培养方案,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安排好学习,研究和实践计划,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应当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培养的成本分担机制,调动各方面资源,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保障研究生的生活待遇。

学术型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指导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学术方向,

研究生的生源质量,科研条件和学术氛围等因素都直接影响培养质量,因此,学术型研究生培养质量与学校的队伍建设,学科和基础条件建设密切相关。研究生教育要在学校整体发展进程中,不断进行改革,努力挖掘潜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培养质量。这要求学校,研究生管理部门和院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不断进取。

建立具有北大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的任务艰巨。我国专业学位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尚未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一些单位没有把专业研究生教育置于应有的重要地位,或重经济效益,轻培养质量,或沿用学术型模式,重学术,轻实践。作为综合性大学,北大的专业学位教育既要传授专业知识,培养职业素养,也要使学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烈的开拓精神,因此,要努力将通识教育的思想与专业学位教育相结合,建立具有北大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

目前,对专业学位教育学费的限制背离了合理的成本补偿机制,影响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不利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亟需改进。

3.研究生教育改革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配合学校学术队伍建设的各项措施,及时认定和遴选优秀学者担任博士生导师,为学术带头人的成长提供必要条件。鼓励教师组成跨学科导师指导小组,鼓励低年级研究生实行跨专业轮转制度,使学生有更多机会选择导师和研究方向,能够在较宽的学术领域接受指导和训练;采取有效措施和政策支持,使导师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投入更多精力。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和实践环节,鼓励实行双导师,聘请行业资深专家担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兼任导师,着重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推进培养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加大专业面试权重;采取有效措施和激励机制鼓励海内外一流大学的优秀学生来我校攻读博士学位。加强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建立跨学科,跨院系招收和指导学生的制度,建立研究生跨专业轮转制度和跨专业双导师制度。鼓励研究生参与重大研究项目。改善研究生奖助体系,切实提高研究生生活待遇。

进一步推进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鼓励教师开设有深度,具有挑战性和学科前沿的创新课程;同时兼聘校外名师和资深学者,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研究生专业课程。采用学分互认的方式,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国际学术交流。要进一步加强研究生教学工作评估,不断提升研究生课程质量。

充分利用国际合作资源。北京大学广泛的国际交流合作为拓展研究生培养模式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要充分利用国家的研究生国际交流计划,同时积极争取各方资源,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提升北大的研究生培养质量。学校还将在“985工程”(2010—2020)安排专项资金支持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力争实现所有研究生在校期间都有一次国外学习交流的机会。大力加强留学研究生招生工作,建设富有竞争力的研究生国际项目,努力提高研究生中留学生的质量和比例。

加强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鼓励人文和社科研究生深入社会实践,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研究生的现场调查,数据收集和案例总结,鼓励针对国家和地方发展重要问题的学术研究。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改革,加强

实践和实习环节,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发挥北大综合学科优势,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素质教育,拓宽视野,增强创新和创业能力。修订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和学籍管理规定,按培养目标和实际需要,确定毕业实习和学位论文形式。

4.深圳研究生院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由北京大学和深圳市政府于2001年共同创办。在学校的指导和支持下,广大师生共同努力,艰苦奋斗,走过了富于挑战和充满喜悦的创业历程,目前已建设成为初具规模,颇具特色,在某些重要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北大南国校区。深研院下设信息工程学院,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院,环境与能源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汇丰商学院,国际法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等七个学院;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超过两千名;全职教师达到100名。

深研院坚持以交叉学科和应用学科为发展重点,坚持与北大本部学科互补的基本原则,充分利用与香港国际大都会毗邻的有利环境,抓住深圳地区社会和经济转型和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有利机遇,集中发展与国家和深圳长远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优势,特色学科。深研院已建和在建各类实验室30多个,化学基因组学实验室已被确认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项目,城市人居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室,集成微系统科学工程与应用实验室等三个重点实验室和一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分中心。

目前,深研院以硕士生的培养为主,重点发展专业学位硕士,为国家和地方培养高素质的应用性人才。实践证明,以硕士生培养为主的发展思路是正确的,深研院招生情况很好,毕业生受到了业界的广泛欢迎,深研院将继续坚持以硕士生为主的方针,在部分学术研究领域,逐步增加博士生数量。深研院在国际合作方面已经取得实质性进展,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引进优秀外籍教师力度,要使外籍教师比例达到20。以上;要加强与国际一流大学合作与交流,加强学生访学与交流,努力使在校学生的30。可以到境外学习一个学期以上;加大吸引留学生的力度,争取留学生人数达到10。未来的十年,我们将进一步调整学科结构,一方面要根据深圳市大力发展生物医药,新能源和互联网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方针,推进学科调整与建设;要依据北大的整体规划和布局,重点发展前沿交叉学科和应用领域,建设具有区域特色和优势的方向;与此同时,深研院将加强金融,国际法,城市及区域规划,文化等学科的发展,为北大整体实力的提升作出实质性的贡献。

5.软件与微电子学院

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是为适应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和微电子及软件产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要而建设的新型学院。学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在运行机制和培养模式等方面开拓创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学校开展多种形式办学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将继续发扬北京大学“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优良传统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以坚持创新创业,坚持面向需求,坚持质量第一为宗旨,促进和发展软件工程学科,集成电路设计与工程学科,大力建设国家软件人才国际培训(北京)基地,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软件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工程化基地和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无锡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实现培养高层次,实用型,复合交叉型及国际化人才的目标。

(三)医学教育

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特别是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正在从根本上改变医学的面貌和发展模式;随着国力增强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数量增长和老龄化的趋势,生态环境失衡日趋严重等问题的凸显,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卫生服务体系和模式面临着深刻变革。所有这些都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促使我们对医学教育做出前瞻性的思考,努力推进和不断深化医学教育改革。

北京大学的医学教育保持了医学专业及其他医学相关专业的综合性特色,在“大医学”背景下培养临床医生⁄口腔医生和其他医学相关人才,如公共卫生,预防医学,护理,药学,检验,等等。同时医学教育也涵盖了本科,研究生,毕业后及继续教育的各个过程,既有科学学位和特殊专业学位之分,又有医预和医预后的衔接,且特别要求基础知识和实践的紧密结合。这种综合性,复杂性体现了医学教育的特殊性,需要针对社会对医学人才的新要求,系统地实施教育教学改革。

北大医学教育改革总原则是通过系统性的教育方式方法,教学内容的改革,改变长期以来单纯“职业”教育的倾向,强调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有更大发展潜力的各类医学人才。目前,医学本科新生在校本部进行一年通识教育后,在医学部和临床医院进行专业学习和专业训练。北京大学作为中国医学教育的重镇,将努力为学生提供最好的医学教育。

1.医学生人文综合素质的培养

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指除了疾病的诊疗能力外,职业精神,医学伦理意识,以充分交流为主要方式的对病人的关爱与服务,解决临床实践问题的研究能力,预防,康复意识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等。因此,加强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关键是教育理念的强化。在遵循医学教育规律,认同医学教育也是“全人”的教育,需要“教育教学一体化”的基础上,探索将“通识教育”和“专才教育”相融合的道路。首先加强医学生人文课程,充分利用校本部丰富的教育资源,使学生在北大校园的一年不仅学到更多的人文社科知识,而且受到一种成人的,更独立的校园文化熏陶。医学人文课程(医学史,医学伦理,医学心理,政治思想品德修养等)要合理地融入医学教育。通过加强校园文化活动和提供更多临床实践机会,尤其增加基层实践和探索志愿服务模式,让学生有机会体察民情,奉献爱心,服务百姓,提高社会责任感。加强师德师风,医德医风建设,教师除了通过书本传授知识,更要注重言传身教,发挥职业榜样作用。

2.课程体系改革

随着医学学科的快速发展和技术进步,现行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医学人才培养要求。医学教育改革涉及很多方面,重点之一是要通过核心课程体系的建设,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学校层面对医学教育教学核心课程体系建设进行宏观设计,要体现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的结合,医学预科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的衔接,在校教育与毕业后教育的衔接,要将素质教育和科研思维训练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在总体教学计划的指导下,各学院将开展包括以器官系统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以疾病为中心等在内的多种形式的教学改革探索。要减少课堂学时,鼓励和支持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学习,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医学研究生教育

首先,采取各种措施加大生源质量较好的研究生招生比例,并对招生类型结构进行调整,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比例。通过加大培养机制改革,提高研究生待遇,增强吸引好生源的力度。

其次,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导师培训工作,帮助导师更加明确职责,掌握现阶段国家,学校对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要求和标准。研究生教学方式和内容改革的原则是,减少书本知识,更加强调实践;结合实际,将大量规划性不强,实用性不强,先进性不强的课程重新梳理,组织建立公共课平台,实验课平台以及职业素质课程平台;努力实现资源优化整合,课程共享。

4.医学继续教育

医学继续教育特殊性有严格的阶段性划分。毕业后教育是医学继续教育有别于其他专业的特殊阶段。我国目前的医学毕业后教育有三种方式:专科医师(即原来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研究生专业学位培养和临床长学制教育的后期阶段。因此,医学继续教育工作首先是继续加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加大对住院医师培训管理的力度。加强对住院医师培训的过程管理。改变住院医师考前审核程序,统一审核标准。建立严格的考核程序和完善的管理办法,使这项工作更加规范,严谨并适应国家的要求。同时,积极与行业部门协调沟通,理顺在规范化管理与医学专业学位培养上的不协调,不对接的不顺关系。使医学专业学位培养和长学制学生教育与属地化管理进一步接轨,避免资源的浪费。

5.大力提高医学教育质量

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增强责任感。要推进教师评价体系建设,通过制定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任务标准,明确教学是教师的基本责任;鼓励教师参与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建立激励机制,奖励在人才培养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

加强学科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完善医学部学科发展规划,加强对人才培养和医学发展有重大影响学科的建设,提高整体学术水准;积极推进新课程体系的建设,完善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体系方案,推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全面素质训练保障体系建设;要大力加强转化医学人才培养,推进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双导师制度,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临床转化研究能力;要继续加强医学教育的国际合作,积极推进临床⁄科研硕士,博士的国际合作培养,加强学生的国际学术交流和访学。

加强医学教育教学研究,结合国情,探索培养模式的创新。积极支持医教所建立教育教学数据跟踪系统,建设教育教学一体化和科学化的管理体系,通过研究为教改提供依据和指导,同时积极建言政府,促进医疗体制,医学教育体制在国家层面的改革;调整专业学位和学术型研究生的规模,结构和培养方案,推进MD⁄PhD学生的培养。

(四)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是北京大学以优质教育资源服务和回馈社会的重要渠道和窗口。当前,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要求,为北京大学继续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将立足学校教学科研成果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将学校历史使命与国家战略相结合,努力开创继续教育发展的新篇章。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努力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北京大学有责任积极参与构建国家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为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发展战略贡献力量。“985工程”建设实施十年来,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取得了较快发展,教学质量不断提高。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迅速,教学,管理与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利用远程教育技术开展网络培训取得重要突破。形成了一批国家级,市级精品继续教育课程。

北京大学继续教育2020年的发展战略是: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方针,充分发挥北京

大学的综合学科优势,广泛借助社会资源,正确处理好继续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的关系,保证继续教育积极,稳步,健康,优质发展。将北京大学建设成国家培养高级公务人员,高级商务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学术骨干的重要基地。

为此,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将积极推进办学体制的综合改革,发挥继续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战略指导和协调作用,构建继续教育管理部门,专门化办学实体与突出学科优势特色的院系继续教育机构协调发展的新体制,把继续教育与院系教学科研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以学科建设带动继续教育,以继续教育促进教学进步和科研发展;建立规范的继续教育质量管理和实施体系,充分发挥北京大学的综合学科优势,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以“服务国家战略,培养高端人才,强化智力支持,提供思想引领”为核心使命,以国家党政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为重点,以“中央和国家机关司局级干部自主选学基地”建设为契机,加快继续教育向高层次培训的战略转移。

四.学科总体格局

学科是大学教育和发展的基础,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科学前沿问题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多学科合作,交叉融合已成为当今学科发展趋势之一。大学的机构设置,人才培养和资源配置都是以学科为基础,这构成大学的院系结构;大学与科研机构区别之处在于齐全的学科和学科间的合作潜力;一般而言,在大学学科体系中,院系比较成熟,也比较强,而学科间的纽带发展不足;因此,研究型大学应特别关注交叉学科,着力建设以院系为基础,以交叉学科研究机构和跨学科制度环境为纽带的学科网络体系。

北京大学的学科基础雄厚,一直重视前沿和交叉学科的发展。过去十年,学校坚持以交叉学科为重点的方针,调整学校的整体学科布局,组建了一批交叉学科的研究机构,整体学科布局日趋合理;今后十年,我们将针对学科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需求,继续加强院系和基础学科建设,积极推进学科交叉与合作,逐步形成高水平的学科体系,提高北大学科的整体竞争力。

(一)学校学科总体状况

1.学科状况和特点

北京大学的学科齐全,现有105个本科专业,38个博士一级授权学科(其中18个国家重点学科)和259个博士二级授权学科(其中86个国家重点学科),还设有3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历次教育部组织的学科评估中,北大均位于前列。按照ESI分类法和统计数据,

2009年北京大学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与生物化学,工程科学,材料科学,植物和动物科学,地球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临床医学,药学与毒理学,计算机科学,神经与行为科学,一般社会科学,以及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等15个学科进入了全球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前1。;其中,化学学科论文数排名全球第17位,引用次数46位。北京大学自然科学综合排名第19位,生物和生物医学19位,工程和信息31位,艺术与人文16位,社会科学21位。g

北京大学的学科特点具有基础性,综合性,交叉性的特色。学科的基础性既体现在具有实力雄厚的基础学科,还体现在重视基础的优良传统,即使是应用学科,也非常重视加强学科基础和基础人才培养。学科的综合性体现在学科齐全和布局合理,我们在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理学一直有很强的基础和实力;与原北医合并后,学校生物医学领域的布局更加合理,整体实力大大增强;在工程领域,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和新工学院的建立,形成了北大工程学科发展的新格局。学科的交叉性体现在教师合作意愿高,学校对学科间交叉合作重视,交叉学科研究机构,鼓励学科交叉的政策,跨学科培养人才机制都逐步建立和完善。

2.学科建设总体目标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是建设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学科。这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要使学校的整体学科实力进入世界最好大学行列,二是要使某些重要的学科领域进入世界一流行列。

在国家和社会公众的支持下,北大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国家和社会对北大的发展给予厚望,要求我们尽快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同时,国家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方面不断出台的新举措和新投入,也要求学校不断调整我们的发展策略,以实现学校的跨越发展。

为实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我们必须兼顾发展的跨越性与可持续性。北大的崇高地位和公众的殷切期望,要求我们必须保持快速发展,始终保持国内的领先地位,否则,学校在政策和资源方面会处于不利地位;与此同时,学校必须考虑发展的可持续性,要建立合理和高效的体制和机制,使学校进入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提高学校整体学科实力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学校整体学科实力涉及院系建设,队伍建设,学术氛围和基础条件建设等方方面面,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我们需要进一步调整学科布局,积极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有针对性地加强院系建设,营造良好的学术和文化氛围,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幅提高学校整体学科实力。与此同时,要面向学科发展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精心选择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学科领域,集中力量,重点建设,使其尽快进入世界一流的行列。

(二)北大学科发展基本思路

1.全面规划,重点建设

北大的学科齐全,整体实力较强,但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我们仍有差距。为实现学校

2020年学科发展目标,我们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全面规划北大学科布局,并根据学科发展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做出战略选择,集中力量,重点建设,提高学科的整体实力,并使部分学科尽早进入世界一流行列。

全面规划。北大的学科体系是以院系为基础,以跨学科研究机构和跨学科制度为纽带的网络结构。院系是学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主体,要加强院系建设;跨学科的教育和学术研究是北大学科发展的潜力所在,我们要通过在关键领域建设交叉学科实体机构和进一步完善跨院系教师聘任和人才培养机制的方式,加强院系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形成合理的学科结构。

重点建设。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考虑和安排建设重点。首先,队伍建设是规划实施的重点和成功与否的关键,无论是院系建设,还是跨学科领域的建设,都要以队伍建设为核心,推进人事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学术队伍的整体竞争力。其次,要加强基础学科和前沿学科建设,基础和前沿学科是北大的优势所在,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整体学术竞争力的基础,也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根基,要给予高度关注。第三,要根据学科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需求,在学校层面选择一些重要的交叉学科领域,进行重点建设。

2.加强基础与前沿学科

基础学科是大学教育和研究的根基。综合性大学的人才培养需要强大的基础学科和合理的学科布局,解决国家面临的重大问题也需要深入的基础研究和学科间的合作;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北大在基础学科和在前沿领域的布局,增强学校在原始创新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能力。为此,我们应当重新审视北大的学科布局,要特别关注对人才培养有重大影响的基础学科布局,以及在学科前沿和重大科学问题方面的布局。

在人文和社会科学方面,我们将加强中文,历史,哲学,考古,古典学和外语等基础文科的建设,加强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等基础社会科学的建设;人文和社会科学建设的重点是学术队伍和公共数据平台。在基础理科方面,数学,化学整体基础比教好,要继续加强队伍和公共条件建设;物理学将重点建设量子材料中心,Davli研究所,理论物理和核研院等方向和机构;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地球科学都是重要的基础领域,这些学科的建设将纳入到学校生物医学,能源,资源与环境等跨学科建设规划中。在工程学科方面,将加强计算机科学,先进材料与器件,智能科学等应用基础学科的发展。

重点实验室和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是学校基础研究的重要力量,要大力加强对国家和部

委的重点实验室,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的支持力度,鼓励他们在学校和院系整体学科规划指导下,逐步调整学科布局,扩展学科领域;学校要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支持他们针对学科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开展高水准的研究工作。

3.加强交叉学科建设

跨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是北京大学发展的优势所在,也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然选择。学校要加大力度,通过学科交叉与合作的制度和环境建设,促进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提高整体教学和科研水准。学校,院系和各职能部门要把支持学科交叉与合作作为工作的重点,应尽快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为教师兼聘和跨院系研究生培养提供制度保障。学校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交叉学科的建设。首先,要继续支持前沿与交叉学科研究

院,分子医学研究所,纳米科学研究中心,理论生物学中心,生物动态成像中心,功能成像中心和临床研究所等交叉学科机构的建设和发展。其次,要根据学科发展趋势和国家重大需求,选择若干领域,整合全校力量,做好全面规划和布局。学校将组建重大领域的学科发展委员会,加强生物医学,材料科学,资源与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和思想文化等重大领域的规划与整合,要将主要交叉学科研究机构纳入重大领域建设规划中,形成北大交叉学科可持续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再次,要加强微纳器件实验室,实验动物实验室,蛋白质科学工程,分析测试中心,材料制备和测量实验室,交叉学科大楼等公共条件的建设,为交叉学科发展提供更好支撑条件。

加强交叉学科学术氛围和制度建设。建立教师兼聘制度和跨院系招收和指导研究生制度,形成有利于交叉学科发展的学术和制度氛围;制定相关的政策,为教师兼聘和跨院系招收和指导研究生提供制度保障;学校要积极支持教师参与交叉学科的教学和科研活动,在资源上给予倾斜;要充分发挥学部在跨院系合作方面的职能,完善交叉学科机构管理体制。

4.加强学术队伍建设

建设世界水准的学术队伍是未来十年学校最重要的任务,也是院系和学部的工作重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在全球范围内延揽最优秀人才,要充分利用国家发展的良好机遇,采用特殊机制,付出特殊努力建设世界水准学术队伍;学校要做好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组建由高层学者和青年学者组成的合理学术队伍;要加强世界著名学者的引进,学校和院系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工作条件和发展空间,帮助他们组建起高水平的团队,尽快提高北大整体学术队伍的水平;要加强优秀青年学者的引进和培养,学校和院系都要关心他们的工作条件,生活条件和学术环境;学校要特别关注住房,工资待遇,工作条件建设,增强北大人才竞争力;学校要积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关注现有教师队伍的培养,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校的整体学术水准,使学校队伍建设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5.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要努力营造良好和宽松的学术氛围,加强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要对人文学科,基础理科和一些基础社科领域给予特别支持,努力改善工作条件,提高教师待遇,完善学术评价体系,支持教师开展长期和深入的基础研究和跨学科合作,使他们安心学问和教育。

要努力营造鼓励合作和学科交叉的学术氛围,引导教师在学科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领域开展合作研究。科研管理部门和院系要加大重大项目的组织力度,设立专项资金支持跨学科研究项目组织工作;要继续加强交叉学科研究机构和公共研究设施建设。

6.加强本部与医学部的合作

医学学科的发展关系人类健康,也是科学技术最新进展应用最为集中的领域。北大医学的整体学科实力较强,医疗资源丰富,既是北大最具发展潜力的学科领域,也为医学与文理工学科的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完成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任务,我们必须建立强大的医学学科。今后十年,在进一步加大对医学部学科建设支持力度的同时,要加强本部与医学部的合作,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基础学科与临床医学的合作。

(三)完善制度,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

学校管理包括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两部分。作为以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为主要任务的大学,学术管理是大学管理的核心,行政管理是大学有效运行的保障,两者对大学发展和运行都有重要影响。大学学术管理体制建设要以推进学术事务民主决策为重点,行政管理体制建设则应紧密围绕学术管理体制建设,健全制度,明确责任,保证学校学术目标的实现。

1.完善学术管理体制

学术管理体制是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学术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是明确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界限,界定职能部门,学部和院系的责任和权力。学校的学术管理主要由各级委员会,职能部门,学部和院系实施;在实际决策中,常常需要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同时发挥作用,而职能部门,学部和院系兼具行政管理和部分学术管理的职能,处于强势地位,这也是各级委员会的学术权力容易被忽视的客观原因之一。学校要逐步完善符合北大实际的学术管理体系。学术管理既要保障“思想自由,兼容并

包”的文化传统和师生的学术权益,也要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学校的整体学术利益,保障不断追求卓越和实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目标。

首先,要加强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三重一大”的集体决策制度,建立和完善重大决策咨询制度,明确学术决策和行政决策权限,形成既发扬民主又高效运行的管理制度。其次,要完善学术事务民主决策制度,明确各类委员会的职责和权力,完善委员会运行机制和决策程序,保障委员会独立履行职责,使师生员工更多地参与学校的学术决策。再次,要明确职能部门,学部和院系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形成更加有效的学术管理构架;要加强和完善学部学术管理职能,扩大院系自主权,调动各方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形成合理高效的学术管理体制。

2.加强院系建设

院系是学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的基础,在“985工程”建设中,学校要特别加强院系学科规划与建设;要有针对性地加强院系指导与协调,使大部分院系管理和教学科研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加强院系领导班子的建设。完善院长和系主任的遴选方式,选拔思想素质好,学术视野宽,能够团结和带领师生的优秀学者担任院系的主要领导;在院长和系主任的遴选过程中,学校要明确任期目标和责任,明确政策和资源权限,为院系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加强院系班子建设,选拔优秀教师担任党委书记,党政领导要齐心协力,把院系工作做好;加强院系的制度建设,要明确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明确各委员会的责任和权限,要充分发挥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各院系要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的根本使命,着力加强队伍建设,要加强优秀人才引进和现有学术队伍培养,加强技术支撑队伍和管理服务队伍的建设。要根据学科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需求,组织教师积极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和开展跨学科研究,提高整体学术实力。

学校为院系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要积极推进资源核算和预算制度,赋予院系更大的自主权,为院系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要建立以教学任务为主要因素的编制和资源核算体系,激励教师积极承担教学工作;要提高院系科研经费的管理费比例,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研究项目;加强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支持兴趣导向的基础研究。

3.加强学部职能

随着事业的发展,学校的管理跨度越来越大,因此,需要加强学部在学科规划,资源配置,教学改革和队伍建设方面的职能。学部的主要职能是协调和指导所属院系的各项工作,做好学部的学科发展规划,协调跨院系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同时,要根据学科发展规划合理配置资源,协助和指导院系的教师引进,聘任与晋升工作;要选拔学识渊博,年富力强,有一定管理经验的教师担任学部主任;学部设立办公机构,配备一定的专职人员,协助学部主任开展各项工作;学部要建立相应的委员会,发挥院系领导,专家学者和学生作用,建立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学术和行政管理体制。

各学部应当认真做好学科发展规划,特别应注意院系建设和在前沿与交叉学科的布局。人文学部要加强文史哲与外语学科的合作,建立和加强北大在世界区域文化历史研究方面的力量;社会科学学部要加强学科基础建设,加强对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综合研究;理学部要加强公共科研平台的建设,加强学科交叉与合作,特别应加强与临床医学的合作;信息与工程科学学部应当加强信息科学技术与其他工程技术的合作。学部要负责交叉学科研究机构的管理与运行,使学校的管理构架更加合理:例如,分子医学研究所,核磁中心,生物医学成像中心等研究机构将由理学部负责,社会发展中心,社会调查中心等将由社会科学学部负责,高等人文研究院,西方古典学中心等由人文学部负责。

4.完善机制,提高整体竞争力

近年来北大学术研究发展势头很好,在很多领域都取得了优异成绩,但我们在重要学术领域的开拓性研究和重大理论创新还比较少,在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服务上还存在一定差距,我们要进一步完善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努力在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做出更大贡献。

为提高资源使用效益,调动各单位的积极性,学校将积极推进单位核算制度的建设。要认真规划单位核算制度的建设方案,根据学校的整体财政状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要根据承担教学和科研任务,核定各院系的人员编制,薪酬总额和其他各类资源额度,建立合理的资源保障体系;鼓励和支持院系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益方面的各项努力和探索,并在条件比较成熟的院系试行“单位核算”制度;积极推进公共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增强学校和院系的办学实力。

受学校事业编制的限制,学校科研队伍的体量比较小,很难形成较强的学术团队。要充分利用聘任合同制和劳动合同制,加强专职科研和技术支撑队伍的建设,学校要在福利政策和配套资金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支持,鼓励院系和教师利用科研项目资金聘任专职科研人员,技术和行政支撑人员,增强学校整体的科研实力。

学校将进一步加强对院系和研究机构的评价,要根据国际惯例和学科发展目标,建立高水准的评价体系和标准,充分发挥国内外部专家的作用;学术机构的评价不仅应考虑现状,还应当对未来的发展潜力给出恰当的评价。推进知识产权管理和技术转移体系的建设。我们在科技成果转化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取得过优异成绩,王选教授的汉字激光照排,徐光宪教授的稀土分离都是典型的代表。在新时期,我们要建立和健全学校知识产权的形成与管理的体制,设立知识产权转移的专门机构,积极开展技术许可与转让工作,努力提高科研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转移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使学校在国家和地方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四)若干重大领域的规划与建设

近年来,为加快学校发展,我们在前沿和交叉学科领域建立了一系列新机构,实行了新的体制和机制,在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成就;与此同时,机构之间缺乏协调,使整体规划和管理变得困难;而且,随着学校进一步发展,设立新机构的要求还会增加。因此,学校必须对整体学科构架做出战略规划和安排,一方面要将现有院系和研究机构纳入总体构架,另一方面,新建机构要按照总体构架安排,这样才能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北大的学科特点,学科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需求,学校拟将生物医学,资源能源与环境,先进材料,脑与认知科学,中国社会发展和社会思想文化等列为重点发展领域。要建立相应的咨询委员会,编列重点领域的发展规划,并逐步将现有院系和机构纳入整体规划中。

1.生物医学

生物医学是北京大学涉及院系最多,学科面最广的重点发展领域。医学部涉及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院,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本部有生命科学学院,化学院,工学院,心理系,以及数学,物理,信息和一些社会科学的院系,这些院系构成北大生物医学领域的基础;近年来,学校组建了一系列生物医学相关的交叉学科研究机构,包括分子医学研究所,临床研究所,生物医学跨学科中心,生物医学材料与组织工程研究中心,理论生物学中心,生物信息学中心,医学信息学中心,动态成像中心,功能成像中心,工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以及北大深圳研究生院化学基因组学实验室等。北大的生物医学领域的整体发展势头很好,但需要进一步规划和整合;学校已经建立了生物医学学科发展委员会,其任务是在战略上做好布局,并协调各学科的发展。

夯实生物医学基础。要继续加强生命科学院,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院等院系的学科建

设和队伍建设。学校将支持国家蛋白质科学工程和北大生命科学中心的建设,积极推动心理学系和MsGovern神经科学研究所的规划和建设,通过大力引进优秀人才,夯实本部生物医学基础;医学部将进一步加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和公共卫生等学科的队伍建设,建设新的实验大楼,增强整体教学科研实力。

促进交叉学科健康发展。学校将继续加强交叉学科建设;与此同时,要利用国家投入建设蛋白质科学工程和北大生命科学中心建设的良好契机,加强部分交叉学科机构整合与协调。国家蛋白质工程建设要与北大核磁中心和生命科学院部分课题组统筹安排;北大生命科学中心以交叉学科为发展重点,要与生命科学学院,系统生物学中心,生物动态成像中心,化学院的化学生物学系和分子医学研究所密切配合,实现资源共享和人员共聘;MsGovern神经科学研究所的规划和建设要与心理系,功能成像中心密切配合,协调发展。

生物医学基础条件建设。学校将建设一座新的生命科学大楼,用于北大生命科学中心和国家蛋白质科学工程建设;将加快原校医院的改造和交叉学科大楼,用于生物医学相关的交叉学科研究机构建设;医学部将加快生物医学科研大楼建设,深圳研究生院也将为化学基因组学实验室建设新的实验大楼;与此同时,学校加强动物中心等基础条件的建设,为北大的生物医学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2.临床医学

临床医学是北大最有发展潜力的领域,要加强临床医院与基础学科院系的合作,充分发挥临床资源优势,提高临床医学研究水平。在新一期985工程建设中,学校将设立专项经费,支持与临床医院的合作和研究基地建设。学校将成立专门委员会,负责临床合作研究的规划和实施;基础学科院系和临床医院要共同提出建设项目的方案,医院应当提供配套经费和基础条件,用于临床医学研究平台建设;临床医学研究建设规划要与临床研究所,前沿与交叉学科研究院,分子医学研究所,统计科学中心,工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和深圳化学基因组学实验室等生物医学交叉学科研究机构的建设统筹安排,真正实现临床医学研究的良性发展。

3.新型功能材料

材料是典型的交叉学科研究领域,北大的材料学科比较强,规模也比较大,但分布在物理,化学,工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地空学院等院系,缺乏整体统筹和协调。我们在凝聚态物理,材料化学,催化,微米纳米等方面有很强的基础,在锂离子电池材料,太阳能电池材料,催化材料等应用领域也取得很好的成就,整体研究水准在国内高校中处于前列,但与世界水准仍有差距。

要坚持基础与应用研究并重的原则。新材料的发现,材料功能的拓展需要系统的基础研究,而材料又是应用性很强的领域;学校鼓励在材料领域进行基础和开拓性的自主研究,但应在若干重要的材料研究领域进行重点规划,形成从基础到应用的较为完整的布局。

要坚持院系与学校整体规划相结合的原则。将建立学校层面的材料领域发展委员会,并组建材料科学研究中心,负责规划和协调全校材料领域的发展和建设;中心应根据学科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需求,确定重点领域,组织教师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学校在“985工程”编列专项,加强材料基本制备方法,表征方法的条件建设,以及应用性质和功能的表征能力建设。材料学科中心不设教师位置,所有教师和研究人员都来自各院系;院系要将材料学科的发展纳入各自的发展规划中,并做好教师聘用和学科布局。

材料领域重点发展方向布局要以现有学科为基础,也要考虑学科发展的趋势,特别要关注材料学科的新领域。近期要重点建设纳米材料,氧化物,高分子,特种金属等方面建设;要关注新能源,生物医学,环境,信息等应用领域,开展以介入医学材料与器械,口腔医学材料与器械,金属生物材料及表面改性等生物医用材料研究。

4.能源.资源与环境

能源,资源,生态与环境涉及多个学科,是国家的重大战略领域。目前,北大与能源,资源和环境相关的研究主要分布在工学院,地空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以及化学学院,物理学院和部分社会科学院系。为促进学科之间的合作,学校建立了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新能源研究院等跨学科研究机构。

学校将成立能源,资源与环境领域发展委员会,整合各院系力量,统筹能源,资源与环境的发展与建设;北大能源,资源与环境学科的发展要坚持科学技术与政策研究并重的方针,针对国家在能源,资源和环境方面的重大政策和重大技术问题开展合作研究;要选择能源,资源和环境中的几个重点发展的领域,建立相应的协调机构;学校要设立专项资金,支持重点领域的基础和条件建设,带动整体教学和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要特别关注与海洋开发利用有关的科技和政策法律等问题的研究5.脑与认知科学

脑与认知科学既是学科发展的前沿领域,也是涉及神经科学,心理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和行为科学的交叉学科领域。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进步,认知科学发展很快,加之近年来在神经科学等方面的进展,人类认识自己思维的能力大大增强,已经成为科学发展的最前沿领域,孕育重大的科学发现。我们要坚持学科前沿布局的策略,将MsGovern神经科学研究所的建设与脑与认知科学的发展规划结合在一起,统筹心理学系,信息科学学院和功能成像中心的建设;要坚持以队伍建设为核心,鼓励优秀学者开辟新的领域,并进一步加强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努力为北大脑与认知科学的发展奠定基础。

6.中国社会发展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的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但也出现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产业结构不合理,效益不高等问题;与此同时,就业,分配,健康,社会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社会发展和体制改革将是国家今后30年的重要任务。学校将针对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在社会科学领域进一步加强几个学科群的建设,带动北大整体社会科学的发展。

以社会学系,人口所以及心理系,公共卫生学院等院系为基础,组建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学校统筹中国社会调查中心和社会工作研究中心的建设,形成具有世界水准的社会学相关的学科群;我们要努力在社会学领域汇聚一批国际知名学者,与学校的优秀学者一道,针对国家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开展高水平的研究;学校将支持社会工作研究中心,社会调查中心的建设和发展,使其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研究的重要平台。中心的建设要与相关院系的发展相协调,要实现资源共享,教师共聘,增强学校社会学的整体实力。

北大的经济学科发展很快,形成了以经济学院,光华管理学院和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为主,涉及政府管理学院,国际关系学院,马列学院等多个院系的学科群。学校将加强院系之间协调与联系,加强学术合作与交流,针对前沿领域和国家重大战略问题,组织队伍,开展高水平的学术研究。

北大的政治学主要分布在政府管理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和法学院;近年来,北大在国际关系和公共关系领域发展比较快;学校将加强各院系之间的协调与统筹,努力加强政治学的研究和基础人才的培养;学校将积极支持中国宪政历史和未来发展的学术研究,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学体系。

7.中国思想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共同构成了现代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和道德伦理的基础;近百年来,西方思想文化对中国革命和发展有很大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的影响反而被削弱。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的今天,人们反而感受到思想和文化领域的迷茫。作为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有重要影响的北京大学,要在建立中国思想文化体系,引领社会思想文化潮流等方面有所建树。

北大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西方思想文化等方面有比较强的基础。我们要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选择若干重大课题,组织北大有关院系的力量,开展长期,深入和全方位的学术研究,努力建设适应新时期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思想文化,为和谐社会建设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五.人文学部

北京大学人文学部由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考古文博学院,哲学系(宗教学系),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对外汉语教育学院等院系组成,包括文学,历史学,哲学等三个学科门类,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艺术学,历史学,哲学五个一级学科。

百余年来,作为中国人文学者的摇篮和学术研究重镇,在北京大学闪耀数代中国最优秀的文史哲学术大师,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产生了大批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高水平成果,不仅为学术传承,文化进步乃至民族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而且因其持续发扬着新思想新文化策源地的光荣传统,引领现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发展方向而著称于世。

(一)学科发展基本思路

北大的人文学科发展状况对学校发展的全局有重大影响,因此,学校要明确将人文学科建设作为“985工程”建设的重点。人文学科的发展要立足于北大的传统优势,着眼学科发展前沿,也要兼顾国家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要使北大的人文学科在国际上具有更大的影响力。

北京大学基础文科院系如中文,历史,哲学和外语都有很好的基础。我们要继续加强基础学科的传统优势,重点建设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哲学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以及英语语言文学,印度语言文学等国家二级重点学科,争取在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方面取得世界先进水平成果。同时,要坚持人文学科的多样性,坚持“中西并重,观其会通,无得偏废”的学科特色,对于外国语言文学,艺术学等非国家重点学科,要通过人才引进和培养,形成若干核心团队,产生有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增强人文学科的综合实力。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对世界主要区域的文化,历史和宗教的研究将变得越来越重要。根据国家需求和国际发展趋势,我们应当加强世界或区域的历史,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布局,加强西方古典学的教育和研究力量,以及东南亚,中亚,阿拉伯,拉丁美洲,非洲的历史和文化研究。

人文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关键是学术队伍和学术氛围,人文学科建设经费主要应当用于队伍建设,资料建设,学术交流和人员交流方面。学校在文史哲设立的人文讲席教授将会对这些学科的队伍建设产生深刻影响,我们应当争取更多社会资源,在其他人文学科设立讲席教授,推进这些学科的学术队伍建设。人文学科的另一个特点是学术研究的志趣导向。我们在学科规划中,要充分尊重教师的学术自由和治学特色。同时,也应当经过充分酝酿,精心选择一些重点发展的领域,而且,要建立配套政策加以保证。另外,人文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基础在院系,在资源分配中,要给予院系更大的自主权。

(二)院系发展规划(略)

(三)学部重点建设领域

人文学科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思考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文明必然涉及中国语言文字,历史,哲学;要真正理解中华文化和文明的内涵,必须把中华文明置于世界文明的整体框架中,这就是北大人文学科“中西并重,观其会通,无得偏废”的学术思想根源。

学校一直重视人文学科之间的合作,组建了国学院,儒学研究院和高等人文研究院等综合研究机构,在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在继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如经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华文明起源综合研究等)以及现代中国研究的同时,我们应当特别加强西方文明与文化的研究(如古典学,社会思想),通过比较研究,深入把握中国文化和思想的特质,总结现代化经验教训,深入了解世界文明的发展历程,推进中国与世界学术文化融和汇通;我们将围绕宗教文化,语言科学等国家迫切需要的研究领域组织精干力量,开展跨学科的研究与合作。

1.西方古典学

西方古典学以古希腊语和拉丁语为基础,用跨学科的方法研究西方文明之源。它是所有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如语言,文学,哲学,历史,考古学,政治,法律,宗教,艺术,社会学等学科的基石,是西方各国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各高等教育重镇必须建设的人文学科。从国家战略角度看,中国正处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更多地了解西方国家的基本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才能真正理解他们现在的行为方式,因此,必须深入探究西方文明的源头,即深入研究西方古典学。

北大的西方古典学研究已经具备比较好的基础。现有若干学者通晓拉丁语,长期利用中世纪拉丁文献研究罗马史和中世纪史,长期从事古典学教学与研究及古希腊哲学的研究,还有的专攻奥古斯丁和拉丁哲学,以及多年从事基督教哲学的研究,在古典比较文学和早期基督教研究方面也颇有建树。他们分布在人文学部的不同院系,形成了很好的交叉学科氛围。除此之外,其他学部也有学者对古典学领域的研究很有兴趣,例如法学院有教师专攻古典政治学,罗马法和古典法律史等。目前,有些院系开设了与西方古典学相关的课程。古希腊语和拉丁语课程已开设十年之久,每年修读人数达数百人。北大还培养了从事古典文明研究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数十名,其中多人出国深造。

为加强古典学的人才培养,学校已决定将古典语言学作为“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计划”的项目之一,这个本科生教育项目包括了中国古典学和西方古典学两个部分。在“985工程”建设中,学校将建立西方古典学研究中心,整合各院系西方古典学的学者队伍,并将在全球范围内引进优秀学者,争取把北大西方古典学中心建设成为具有较大国际影响的研究机构。

2.现代中国研究

从清末民初到改革开放,是中国最重要的发展阶段,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现实和未来,影响了中国与世界,却又恰恰是我们研究最为薄弱,认识最为缺失的一段历程。民主,富强,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同心协力,努力追求的核心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华民族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曲折,一个又一个磨难。回首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进程,其中的艰难险阻,筚路蓝缕,惊心动魄,非常值得我们仔细体味。中华民族在现代历史进程中的种种际遇,包括危机与转机,坎坷与坦途,困境与突围,问题与对策,不仅对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具有巨大的研究价值,而且也对人类的历史进程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因而蕴含着普遍的现实意义。

北京大学具有研究近现代中国并以这方面的新知,信史,美文为人类培育引领时代潮流之英才的光荣传统。正是北大师生领导发动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一举奠定了北京大学在中国现代史上的光荣地位,并使其成为举世公认的中国新思想的发源地。现代中国研究,在北大的历史,文学,语言,哲学,艺术,政治,经济,社会,法律等诸多一级学科中,都有雄厚的力量和悠久的传承。但是作为一门综合交叉而又经世致用的高深学问,需要跨越现行的院系格局,以适当方式整合成一支由多学科教师共同组成的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队伍。

现代中国的研究与人才培养,应力求以现当代科学的理论为指导,“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传承历史,启迪大众”。我们要在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下,认识现代中国方方面面发生的变迁与传承,断裂与延续,革命与改革。一方面力求完整,详实地记录一百多年来中国思想,文化,社会与上层建筑各个领域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权威资料,另一方面也在感受时代脉动的基础上,深入分析阐释现代历史的发展规律,将创新性的学术成果贡献给社会,以期总结过去,研究现状,引领未来。

北京大学文科各院系现有一批学者,长期从事现代中国各方面问题的教学与研究。学术成果丰硕,社会效益显著,为多学科跨院系地搭建一个新兴交叉学科平台,打下了坚实基础。目前可以先从人文学科做起,适当吸收社会科学的力量,多学科跨院系地组织现代中国问题的研究和人才培养,达到“配合国家战略,紧扣时代脉搏,总结基本经验,资鉴发展趋势”之成效。

3.语言科学与语言推广

中国传统的语言研究主要是“小学”,包括音韵学和训诂学等,经典的著作有+广韵,+集韵,+尔雅,等,但都缺少对汉语语法的研究。近代受西学的影响,中国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语言学,+马氏文通,可以作为中国语言学起始的一个标志。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特别是近代信息技术的兴起和应用,语言的研究已经涉及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如语音信息数字处理研究,文字信息处理研究,口传文化研究,语言认知研究,语言演化和融合研究,智能语言教学系统研发,声乐研究,语言康复研究,等等。显然,语言研究已经成为了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之一。

中国的汉语和各民族语言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载体,文明与文化的传播主要由语言实现,涉及各民族的认知方式和文化的形成,对中国社会各民族的认同方式,语言和民族的自然融合以及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十分重要。各民族语言特别是汉语普通话的交际在电子通讯和网络中还存在大量困难和问题,这对语言的研究和语言信息处理提出了新的挑战。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社会的发展,语言科学已经是人文和科学技术交叉的新领域。+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提出要以生物特征,自然语言和动态图像的理解为基础,重点发展“以人为中心”的智能信息处理和控制技术。国家基金委也提出以语言以及视,听觉信息的认知研究的重大研究计划。北大在语言学研究上特别是汉语言学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语言科学方面有比较好的基础,因此,学校将积极推动语言科学的发展,整合各方力量,提高北大在语言科学的研究水准。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政治,经济,文化在世界舞台影响力的增大,汉语这一古老的语言也走向世界,成为继英语,法语,日语等语言之后,又一世界各国学习者感兴趣,希望学习的第二语言,汉语的国际教育和推广也开始进入中国国家战略视野。为此,北大应充分发挥其国内外影响力,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加强汉语国际教育和推广研究,促进汉语国际推广和传播健康,持久发展。

4.社会思想研究

社会思想研究需要聚集多学科综合力量,主要在两个层面开展研究。第一是关于人的基本行为的研究。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等学科都是考察人的基本行为的某一侧面。事实上,学科界限是人为划分的,人的行为并不受学科分类的限制。人的行为及其不同层面的基本模式,基本规范,以及环境和行为的关系等,就构成社会思想这一多学科综合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二十世纪下半叶迄今,西方政治哲学得到了快速发展,其主题都是人的基本行为方式和规范,甚至最近的很多诺贝尔经济学奖都是以人的基本行为及其原理为对象的。第二,是关于社会的宏观结构,不同形态的社会,现代社会的性质和特征,以及未来发展的预测与构想。这既是社会宏观研究的主要领域,也是新思想和新理论成长沃土。这些研究都是综合性的,非任何一门经典学科所可以独力完成。有关现代性,现代资本主义,世界文明体系和各种文明体系及其关系的研究,以及全球正义和后现代的研究等均是重要的热点问题。

社会思想和理论综合研究是对社会发展新观念,新思想和新理论的探索和研究。因此,我们需要整合和聚集北京大学从事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思想与理论研究的学术力量,组建一支强有力的学术队伍。同时,要建设好研究平台,营造良好的合作和学术氛围,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使学者能够安心从事基础性和原创性研究。我们相信,我们的研究能够为现代中国社会提供新的观念,思想和理论,也能够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新的观念,思想和理论。

5.宗教文化研究

宗教文化研究是基于现代哲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的新近成果而形成的一个前沿性,交叉性的研究领域,其方法论旨在强调宗教与文化的关系问题对宗教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我们不能简单地“以宗教论宗教”,而是要把错综复杂的宗教现象置于整个人类文化史中考察,解释和反思。这种方法论开阔了人们的思想,使我们得以更全面地认识宗教现象的丰富文化意蕴,包括传统层面的,习俗层面的,精神层面的,情感层面的和价值层面的等。与此同时,我们可以着眼于“宗教与文化交织而成的历史关系之网”,更深入地认识宗教与人类社会的复杂联系及其重要影响,这包括宗教与文化,民族,国家,社会,政治,经济,法律,伦理,科学,艺术的联系和影响等重大问题。我们还要深入思考宗教与文化传统,文化类型,文化心理,文化冲突和文明对话等方面的问题。这些不仅仅限于揭示宗教现象及其问题的复杂性,也把我们引向了当代哲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交叉点和突破点。

目前,宗教及其相关问题和现象成为全球热点问题,成为关系到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国家统一和世界和平的重大问题。着眼于宗教文化问题的复杂性和交叉性,我们提出要聚集北大在哲学,人文和社会科学学科的综合力量,用510年时间,开展两个系列课题:“宗教与东西方文化传统研究”和“宗教学前沿理论与国内外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培养一批优秀人才,并取得一批有国际影响的学术成果,为国家发展世界进步做出贡献。

6.中华文明起源综合研究

依托完善的田野考古网络和丰富的发掘资料,发挥北大学科齐全,综合实力雄厚的优势,包括植物学,动物学,体质人类学,遗传学,冶金学,年代学,环境学,地质学,分析化学,空间技术,科技史,考古学,历史学,文学,艺术学,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与民族学,宗教学,经济学,法学,传播学等学科的跨学科团队,借助北京大学高性能的大型仪器设备共享体系,充分利用先进的科技分析测试手段,把科技分析,文化研究,断代与领域研究有机结合起来,致力于中国考古学总体框架的构建和用实物资料重写中国上古史。

7.经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领域,经学一直占据着核心的位置,承担着主要的意识形态功能。经学的研究在传统学术中也是显学,并涵盖了从音韵,训诂,文献到义理的各个领域。由于现代学术的影响,经学的研究被分散在不同的科系,其整体性受到很大的破坏。后来又由于政治等因素的干扰,这个领域越来越呈现出式微的态势。随着中国的发展和中国文化的复兴,学者们充分意识到经学的重要地位。不研究经学,就很难从整体上深入把握中国文化和思想的特质。以中国哲学的研究而言,第一批的学者如胡适,冯友兰先生等忽略了经学的内容。冯先生在晚年已经充分地意识到这个问题,强调经学特别是易学的重要性。这直接地影响了朱伯昆先生+易学哲学史,的创作。这部开创性的巨著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和国内声誉,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经学和哲学结合的视角。

因此,经学的研究不仅仅是回到过去,更重要的是,它为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研究寻找到一个新的生长点,从而促进中国学术的重要进步。北京大学有着很好的经学研究传统以及高水平的学者。汤一介,孙钦善等先生主持的+儒藏,项目奠定了很好的文献基础,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和中文系古典文献,古典文学等方向的力量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支撑。经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很好地整合文史哲等相关院系的学术力量,并引领中国学术的方向,从而提升北大人文学科的学术声誉。

8.文化产业

2009年国务院颁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文化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性产业,是中国未来十年重点扶持发展的新兴产业。文化产业研究不仅涉及艺术学,哲学,历史学,文学等人文学科的知识融合,而且也涉及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传播学等社会学科和理工学科的学科交叉。文化产业研究在北京大学具有深厚的学术基础和丰富的学术成果,经过多年教学探索和科研实践,艺术学院和文化产业研究院在全国文化产业学术界取得了良好的学术声誉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在国际文化产业学术领域也享有盛名。

中国文化要面向现代化和面向世界,实现这两个面向是中国文化产业面临的重要任务。文化产业研究将涵盖文化产业与核心价值,文化与经济,文化与科技,文化软实力,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文化产业商业模式,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开发,文化产业投融资,中国文化“走出去”,文化产业知识产权等重点领域的研究,包括动漫游戏,数字内容,艺术品,演艺会展,文化旅游,艺术设计,影视出版等重点行业,涉及文化体制改革,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事业发展等交叉课题。这些研究将依托中宣部,文化部在文化产业研究院设立的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发挥国家智库的功能,整合北大的学术资源,师资优势和社会各界的研究力量,展开前瞻性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性的应用研究,为党和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决策起到思想库的作用。

9.高等人文研究院

以探讨中国文化核心价值为基本课题,围绕“文化中国”和“文明对话”两大主题,基于北大深厚的人文学科底蕴和优秀学者队伍,突出开创性和国际性特点,深入探讨传统中国文化核心价值的现代转化,以及世界各地区,民族和宗教之间的矛盾冲突和文明共存。近期将深入研究“从儒家人文精神对现代西方启蒙心态的反思”,从儒家人文精神的角度,重新认识和评价“启蒙心态”,以理解和面对新世纪在生态环境,物质主义及全球社群解体等重要现象。高等人文研究院将通过经典会读,高层文明对话,研讨会等方式使学生和青年教师深入思考我们面临的文化和文明重大问题,提高北大人文教育的培养质量。

六.社会科学学部

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社会科学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北大的社会科学发展非常迅速,社会科学学部包括了国际关系学院,经济学院,光华管理学院,法学院,信息管理系,社会学系,政府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人口研究所,国家发展研究院等院系,涵盖了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四个学科门类,政治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教育学,工商管理,新闻与传播,图书馆与情报管理学,马克思主义等十个一级学科。整体学术声誉不断提高。

(一)学科发展思路

北大社会科学各学科都十分关注国家发展和社会现实问题,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国家面临的重大问题。在学术研究上,比较注重研究方法的规范性,努力将实证分析和理论研究相结合,同时,各院系都与国外学术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国际学术合作与交流关系。但是,我们也认识到,北大的社会科学教育和研究与世界一流水准还有较大的差距。有几方面问题特别值得注意:第一,我们研究工作的影响还主要局限在国内,在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国际影响日益增强的情况下,中国问题已经是具有世界意义的问题,因此,我们应当深入研究中国问题,努力增强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在全球的学术影响力。第二,我们在社会科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缺乏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更缺少在中国社会科学理论体系方面的建树,在对国家重大决策的影响以及国际影响力等方面仍有差距。第三,北大的社会科学基础需要加强,院系调整使部分社会科学基础学科并入到专业学院,繁重的专业培训任务和评价体系对基础学科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强烈的社会需求使学者很难专心基础学术问题。

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为中国的社会科学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北京大学的社会

科学的基础比较好,我们应当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努力使北大社会科学整体水平达到世界水准。

根据北大社会科学的状况和学科发展趋势,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重新审视理论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的状况和发展规划,作为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学校对其发展将给予重点支持和保障,采取措施切实加强社会基础科学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并给予政策倾斜和资源保障,继续加强对社会发展数据收集和实地社会调查的支持,建设高水平的社会科学研究公共平台;要加大队伍建设的力度,营造良好的学术和文化氛围,通过引进和培养高水平的学者和有潜力的青年优秀人才,形成若干核心研究团队,提高北大社会科学教育和研究的整体实力;要为应用性学科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和政策环境;加强与国际著名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合作与交流,要充分利用国际研究合作和教师交流,尽快提高北大社会科学教育和科研的整体水平;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既尊重教师的个人学术志趣和自由,也要选择若干有重要影响,有基础的前沿学术领域,组织力量,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成果。

(二)院系发展规划(略)

(三)学部重点建设领域

我们面临的重大社会发展问题需要多学科合作,社会科学学部将在院系规划和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加强跨学科研究,组织跨院系的学术队伍。要加强社会调查和数据平台的建设,加强社会科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研究,同时,推进国家发展研究,社会与政策综合研究以及经济金融数据分析与预测研究,提炼中国经验,服务民族崛起,推进世界发展;要紧密围绕民族问题与边疆发展研究,人口与国民健康研究等国家重大需求,组织精干力量,开展跨学科的研究与合作;要积极推进跨学部的学术合作,要特别关注全球治理,世界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研究。要努力使北大的社会科学研究进入世界前列。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二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括实践诠释和文化解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内容要在中国社会实践和中国文化传统两个维度上展开,由此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意义和文化意蕴,其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联结具有关键作用和意义;只有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结合,融合,磨合和整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确立,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才能成为现实。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结合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北京大学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文化研究方面都具有雄厚的基础,应当在这个领域作出贡献;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建设是一个十分复杂和困难的课题,我们要深入研究两者之间的如何对话,交流,结合,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深入理解儒学在当代社会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与中华传统文化和精神相结合,其创新和发展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

2.民族问题与边疆发展研究

建国60年,我国边疆地区社会,经济和民族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民族研究亟待加强。这些重大变化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土改”和废除农奴制运动中得到解放的一代少数民族农牧民已逐步辞世,年轻一代少数民族缺乏对当年“翻身解放”感受和对党和政府的朴素感情;第二,少数民族青年成长中接受的信息是“文革”对民族地区造成破坏,以及日常生活中感受的激烈生存竞争与就业压力;第三,近年来,西方敌对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加紧对少数民族知识分子和民众的渗透,大众传媒和网络交流使少数民族青少年很容易接受境外势力的宣传和影响,部分青年知识分子和学生的民族意识加强,通过“自决”“独立”来争取自身利益的观念抬头;第四,目前,我国许多基层政府官员的素质和执政能力不适应社会转型中的巨大变化,部分官员贪污腐化,边疆地区的民生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以上诸因素交织在一起,已使我国西部边疆地区成为群体性事件和民族冲突的多发地区。边疆民族问题非常迫切,学术界和研究机构要深入研究边疆地区的状况,分析形势,预测未来发展态势,提出对策性建议。

80年代初费孝通先生接受中央委托重新组建社会学学科,1985年在北大建立社会学人

类学所。费孝通先生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重要思想,多次到边疆民族地区考察调研,带领青年学者深入边疆实际,开展与现实发展密切相关的专题研究;北大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费老的带领下,开展了国家社科基金“八五”重大课题“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研究”,随后先后承担了几十项与边疆和民族问题直接相关的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重大课题,文科基地课题,开设“民族社会学”“民族与社会”等本科和研究生课程,在这一领域已有一定基础。北京大学将在此基础上积极整合相关院系的研究力量,争取在这个中央和全国都非常关注的重要研究领域作出成绩。

3.全球治理和国别/地域研究

坚持理论研究为基础,政策研究为导向,依托政治学,历史学,法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面向国际关系中出现的诸如能源,环境,公共卫生,金融危机,民族宗教等新老问题,结合各种非传统安全问题,非政府组织和公民社会等新生的研究课题,深入研究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在世界政治,国际安全,国际战略,国家外交等领域,进行系统学术研究和政策分析,分析和对比当今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相关国家的对外战略,向学生和公众提供有时代气息和大国风范的智慧与知识,为中国的外交和国际战略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4.国家发展研究

深入我国具体实际,提出创新性的理论,框架,尝试不同学科间的知识交叉与融合,推动经济学与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律,甚至生物,物理等学科相结合,形成一个综合性的知识和思想的新集结。采用“小机构,大网络”的方式,依托一个较小的,精干的组织机构,通过网络式的办法来有效动员各方的积极力量,重点围绕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管理和发展,人口和经济发展,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等三个领域展开研究。

5.人口与国民健康研究

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曾经指出,“我们面临着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这场革命已经远远超出了人口学的范围,它涉及人类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内容”,需要多学科关注和参与。我们将紧密围绕中国人口与发展领域重大问题和学科发展趋势,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定性与定量结合,人口学与其他学科合作的传统,抓住人口健康,老龄与残疾,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人口流动和城市化,社会性别等研究重点,以政策应用为目标开展科学研究;积极参与国家人口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建设人口健康专题文献库,数据库和信息库(包括出生缺陷和先天残疾生物标本库,病理标本库,环境标本库,信息资源库等),推动人口多状态仿真模型以及数据模拟实验室的建立和完善。

6.社会与政策研究

以数据和定量分析为基础的社会科学发展很快,已经成为深入研究和了解复杂社会问题的有力方法。中国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我们更需要“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这不仅是全党全国人民面对的课题,更是中国社会科学应该担负的历史责任。

2006年9月北京大学成立了以调查,收集,整理,集成中国社会经济和社会科学研究数据为目标的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并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综合跟踪调查数据平台,开展了“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FPS)。€FPS的设计邀请了国内外社会科学各领域的著名学者(院士,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参与制定问卷,引进了世界上调查领域前沿的技术与调查质量控制体系,试图通过对社区,家庭,受访家庭所有家庭成员的追踪调查,把握中国社会,经济,人口,教育和健康的变迁。

学校计划以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为基础,进一步整合社会科学不同领域和地域的资源,组建以社会学为核心的交叉学科研究机构,开展中国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社会和经济现象的研究;将采用灵活的用人机制,依托相关学科的高水平学者,吸引和引进国际学术界著名学者,共同开展中国社会问题的跨学科综合研究,努力提升北京大学在该领域内的国际影响力。

7.经济金融数据分析与预测研究

以世界经济危机为背景,分析在全球化时代我国宏观经济运行规律,探讨规避潜在风险的发展策略,研究政府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对于我国实现又好又快地稳定发展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将汇集政府有关部门,北京大学的有关单位,兄弟院校和地方统计部门,国际上研究机构的各方面的专家,开展深入的,长期稳定的合作;建立刻画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经济预测与分析模型。在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宏观经济学的预测与分析对于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建立刻画我国经济运行特点的宏观经济模型对指导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建立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研究和人才培养平台。在现有的基础上吸纳国内外这方面的学者作为中心的研究人员,同时通过这个平台培养能够熟练运用现代经济学手段,而且对我国经济运行具有充分了解的人才,这些人才的培养是我国经济建设所必需的。

七.理学学部

理学部由数学科学学院,物理学院,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以及心理学系等相关院系组成。北京大学拥有很好的理科传统,师资雄厚,设施完备,为教学和科研之重镇,北京大学理科有26个国家重点学科,其中数学和化学的所有二级学科都是重点学科。

(一)学科发展基本思路

理科的发展必须面对全球竞争,我们应当进一步加强高层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的引进,要全面实行新聘教师的“预聘”制度和课题组制度,稳步推进教学科研人员的分类管理,努力提高教师待遇和工作条件,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学术队伍;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推进院系,研究机构和教师的国际评估,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

关注学科前沿和开辟新领域。中国的科学研究发展很快,但在前沿领域的开创性研究还比较少,北大必须有所作为。要加强在理科前沿领域的布局和支持力度,采用特殊机制,构建高水平的学术团队;鼓励教师关注学科前沿,勇于开创新的研究领域,积极参与世界重大前沿领域和基本科学问题竞争;加强对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北大统计科学中心,科维理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所,李政道高能物理研究中心等机构的支持力度,大力加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科,地球科学等基础学科的建设。

加强交叉学科发展,促进跨学科研究。基本科学问题和国家重大需求都需要多学科的解决方案,要坚持以交叉学科作为学科建设的重点。在“985工程”前期建设中,学校特别关注理科前沿领域和交叉学科的发展,组建了前沿与交叉学科研究院,重点建设了分子医学研究所,理论生物学中心,纳米科学技术中心,生物医学跨学科中心,脑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深圳化学基因组学实验室等机构,加强了对交叉学科研究的支持力度。这些措施极大地丰富了北大理科的内涵,带动了北大院系的学科建设和整体发展。

关注国家战略需求。理科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是为国家社会经济和技术进步提供基础性的科学支撑,要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研究计划,为解决国家面临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服务。现阶段国家重大研究计划有两种类型,一是为行业发展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二是为行业发展提供关键技术储备和科学基础。与工程学科相比,理科在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方面不具优势,但在提供关键技术和科学基础方面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研究计划;科学研究需要长期的积累和艰苦努力,只有在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方面有长期的积累,才能产生原创性的研究成果,才能有自主创新的应用技术;要鼓励教师安心学问,坚持从事长期的,基于兴趣的研究。

(二)院系发展规划(略)

(三)学部重点建设领域

1.蛋白质科学工程

由军事医学科学院,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联合承担的“国家蛋白质科学基础设施———北京基地”的项目已经进入实施阶段;该项目是+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提出启动建设的12项大科学装置之一。蛋白质科学基础设施的建设将围绕蛋白质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和我国生物技术与医药产业,农业与环境保护,重要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发展需求,保障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部署的蛋白质科学重大研究计划的实施,建设高通量,高精度,规模化的蛋白质制取与纯化,结构解析,蛋白质组分析,功能研究等大型装置,实现技术与设备的集成化,通量化和信息化,成为我国蛋白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基地,形成具有国际一流水平和综合示范作用的蛋白质科学研究支撑体系。

2.系统生物学

北京大学理论生物学中心自2001年正式成立以来集中了校内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工程及信息科学的一批优秀科学家和海外的杰出科学家,形成了一支跨学科的研究团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跨学科研究生,为推动国内理论生物学⁄计算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系统生物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理论生物学中心的主要成员由各院系的教授构成,人员背景偏重理论和计算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进一步的发展。系统生物学除需要进行理论和计算研究以外,也需要开展高通量及定量的系统生物学实验,需要建立公共的系统生物学研究平台。只有理论与定量实验紧密地结合,不同学科在思想,方法,技术等方面全方位地不断碰撞,才有可能做出最原创性的成果。同时,新一代学科交叉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高水平创新型本科生的教育,也都需要有一个拥有多学科背景科研与教学人员的实体才能做好。下一步学校将引进几位“千人计划”学者和一批优秀的青年学者,组建系统生物学研究所。

3.生物动态光学成像

生命科学的突破通常是由物理手段的发展来推动的,近年来分子成像技术的进步和基因组测序方法的进展加速了分子水平上的生命过程研究。北京大学成立了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重点研究单分子和单细胞水平的基本生物现象;发展单细胞实时观测技术以便观察单分子的随机现象;发展突破光学衍射极限的超高分辨率光学显微成像新方法,同时提高灵敏度和时间分辨率;发展新型的基于化学特征基团和化学键的生物探针用于生物大分子观测;发展非标记的光学成像技术,如受激拉曼散射光谱显微技术和受激辐射显微技术等,在细胞以及活体水平上进行小分子例如代谢物和药物的动态显微观察;发展针对高通量显微成像技术的新型微量生物样品的操控和观测方法;发展新型的高通量深度基因组测序技术及应用。通过以上新的物理手段,进行干细胞,代谢疾病,癌症等生物医学前沿问题的研究。同时,也积极开展以功能成像为中心的交叉学科研究工作。

4.量子材料科学

为实现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的快速发展,学校建立了北京大学国际量子材料科学中心。中心以凝聚态物理,量子材料科学为主要研究方向,致力于打造基础研究的开放平台,探索前沿和重要的物理问题;量子材料科学中心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量子输运,关联电子现象,低维电子气的量子行为,凝聚态物理中的拓扑效应,介观超导体系,量子材料和器件的制备和物性研究,自旋电子学,表面量子行为,先进扫描探针显微学,超冷原子气,介观量子效应,

量子材料物性的第一性原理计算,超快光谱学,软物质中的相变及临界现象,玻璃材料的性能和形成机理,单分子尺度上的物理化学,多尺度物性研究等;中心将通过广泛而多样的国际国内合作,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吸引一批凝聚态物理和量子材料科学领域国际一流学者,以及有潜力的中青年学者和优秀博士后和研究生。在优秀人才队伍建设和有效交流合作建立的过程中,中心将创造积累更多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国内领先地位的优秀科研成果,为带动北大物理学学科发展,提升北大在相关专业领域的国际影响力作出积极贡献。

5.中子谱仪

中国先进研究堆(€ARR)是国家大科学工程项目,是国家发改委投资7.7亿,在北京建设的一座功率为60MB,热中子通量达8x1014n⁄(sm2·z)的多用途,高通量,研究型反应堆,主要用于中子散射研究。与国际同类反应堆比较,中国先进研究堆主要技术指标和性能已经达到了国际前列。

中国先进研究堆北京大学谱仪站是一个能够完成在综合极端条件(压力,温度,磁场,电场,气氛)下,对各种样品进行高强度中子衍射实验的弹性散射谱仪。它主要依赖中子本身具有磁矩,可探测磁性原子的磁矩大小和方向等特点,研究晶体结构,磁结构与物质性质的内在关系。同时利用中子的穿透能力较强的特点,结合温度,压力,磁场等特殊样品环境,开展材料的原位中子散射研究,获得材料的晶体结构,磁结构,相组成与材料的特性的关系和规律。目前项目承担单位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已组建由国际专家组成的小组,成员来自北京大学,中国原子能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美国密苏里大学,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等,开始进行方案设计。新的中子衍射仪利用位置敏感探测器和弯晶硅聚焦系统,具有强度高和样品小(0.5克)的特点,特别适合于进行材料的动力学特性研究。

6.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

北京国际数学中心(Bi€MR)是在“985工程”二期中建立的国际化数学研究基地,得到国家发改委和教育部的直接支持。中心的使命是通过聚集国际一流的数学人才,开展对国际数学前沿问题的研讨,成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例如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院)的数学研究与交流平台和一流数学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平台,带动我国数学研究和教育水平的提升,造就新一代世界领先的数学家。三年多来,中心通过举办各种层面的学术交流活动,聘请国际著名学者开办数学前沿进展研讨班,已经在国际数学界形成了重要影响。在今后的建设中,随着中心建筑的落成,作为“985工程”重点建设项目之一的数学中心将在2010—2020期间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提升北京大学在数学学科的实力和水平,积极扩大在国内外数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方面的影响,全面推进世界一流数学中心的建设。

7.统计科学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人类社会数字化进程,我们面对着一个海量数据和信息的时代,统计学在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医疗卫生,机器学习,高维数据分析,生物学,社会学,经济学,工业制造,环境资源和教育学中发展迅速。为了促进北京大学的统计学学科跨上一个新的台阶,也为了促进以统计学为重要工具的交叉学科的发展,创建北京大学统计科学研究中心。统计科学中心将提供一个整合全校统计研究力量,培养综合型的统计人才的平台。本着跨学院,跨学科的方针,中心的研究人员将在中心与学校各个院系之间双聘。中心将建立一支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统计学团队,在北大建立一个吸引海内外优秀统计人才的基地。吸引优秀人才到北京大学工作,保持并提高北京大学在统计学研究的领先优势。同时中心将促进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合作,提高相关学科的数据分析水平。中心将与其他学科有效交叉,为这些学科的发展提供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的统计方法,推动提高各学科的实证研究分析水平。统计科学中心将建设一支与全校各学院有良好互动的研究,教育及应用的队伍,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

8.分子医学

作为发展生物和生物医学的一个重要举措,北京大学在“985工程”二期中组建了分子医学研究所。五年来,该研究所以学科前沿布局为牵引,以队伍建设为核心,采用所长负责制的运行机制,根据主攻领域(心血管)的发展需要设立课题组,严格挑选负责人,优化组合队伍。通过举办Nature论坛,发表Science和Cell论文,已在国际上形成了显著的学术声誉;通过心血管研究计划获得973立项,小核酸技术在昆山技术研究院落户,在国内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在下一期建设中,分子医学所将继续发挥面向科学前沿顶层设计的优势,结合国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重大需求,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力争在心血管领域做出更重要的科学贡献,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源头创新。

9.化学基因组学与转化医学

在深圳市的支持下,利用北大深圳研究生院的独特资源,北京大学化学基因组学和转化医学在过去几年得到了很大发展,不仅在学术上,而且在科技成果应用前景方面都有了突出的成果,也吸引了一批优秀的人才。作为既代表着科技前沿,也与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紧密相关,同时还是我们有可能做得最好的一个领域,我们将在“985工程”(2010—2020)从队伍建设,平台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投入,使其成为不断产生既有科学前沿水平,也有重大应用前景成果的重要基地。

10.皮—纳卫星空间探测

北京大学空间科学研究所拥有多年有成效的空间物理研究经验,相关教研室有着50多年的研制空间探测仪器的历史,成功实施了中巴资源卫星星内高能粒子探测器,是国内高校首先和迄今唯一卫星上搭载的科学载荷。

北大皮—纳卫星的能力建设将参照SSL实验室建设的经验,将与美国伯克利大学分校合作发展空间探测技术。通过合作有效整合凝聚北京大学现存的空间科学与技术领域科研力量,培养相关人才,形成具有争取国家项目实力的科研团队,探索开辟我国有效实施空间科学探测的新途径,争取立项,并实施北京大学皮—纳卫星空间探测,从而获取前沿科学数据,改变目前国内空间研究主要依赖国外数据的状态,争取获得原创性科研成果。

发展空间科学的教学平台,开设皮—纳卫星设计制造课程,使学生参加学习科学卫星研制的全过程。

大力促进北京大学在卫星机械设计,卫星材料,卫星控制,卫星通讯,星载计算机和软件等诸多学科的发展,通过学科融合,逐渐形成新的多学科交叉的生长点,建成具有特色的相关实验室,最终成为我校交叉学科综合发展的又一个高端平台,并为将来皮—纳卫星多种空间应用打下基础。

八.信息与工程学部

北京大学信息与工程学部由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工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等院系组成。目前共有五个一级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力学和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际涉及的学科和领域还包括:建筑学,生物医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工业管理学,以及能源与资源等。北大信息与工程学部有教师约400名,每年招本科生近600名,学术型研究生约400名,工程硕士约500名。过去5年来,信息与工程学部获得的科研经费年均已超过2亿元,在国家重要科技计划中发挥着显著作用;国际学术声誉也得到不断提高。

(一)发展基本思路

北大信息与工程学科的特点是主要学科都有基础扎实的传统。原因之一是这些院系都源于北大的理科,计算机科学技术主要源于数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主要源于物理学,等等;另一个原因是北大的学术氛围更有利于基础学科的发展,即使新建立的北大工学院也是以新兴的工程科学为基本特征的。正是这种历史渊源和学术环境,构成了北大信息与工程学科不同于其他学校的显著特色。我们在今后的学科规划和建设中,要充分发扬这一传统,把它转化为自主和原始创新的优势,使北大在信息与工程学科的发展中处于有利地位。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转型要求我们国家具备很强的自主创新能力。目前,我们国家的主要产业仍然处于“加工”阶段,核心技术和创意设计主要来自国外,这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是可行的,合理的。但随着产业的发展和规模扩大,各种技术壁垒和争端会越来越多,我们产业必须掌握自己的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这为以重视基础为传统的北大信息与工程学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信息与工程学科要充分利用北大综合实力强,基础研究实力雄厚的特点,保持和加强对信息与工程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研究,鼓励多学科的合作和学科交叉,要加强计算理论,网络理论,湍流与复杂系统理论等方面的学科布局和建设,使北大成为工程基本理论创新的重要基地;国家重大领域和工程提出了很多重要和基础性问题,我们要鼓励和组织教师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研究项目,开展系统性的研究,学校更要针对国家重大领域和重大工程中的核心技术问题进行学科和队伍布局。近期,我们应当重点考虑在新材料与功能,新型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环境技术,新能源技术,航空航天关键技术,创意设计等方面的建设与学科布局,增强北大解决重大领域关键问题的能力;积极推进信息与工程学部的学科布局和管理构架调整,充分利用信息与工程科学领域科研经费投入比较大的特点,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增强学术队伍的整体竞争力和活力,提高院系和教师的教学科研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信息与工程科学的学科特点,进行队伍结构调整,形成强有力的研究团队,参与和解决国家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在人才培养中,要根据信息与工程科学人才在基础和创新能力方面的需要,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调动学生的主动和能动性,开展创新和创意设计方面的培养,加强实践环节,为国家培养更具创造性的优秀人才。

北大的信息与工程学科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在很多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在今后十年的建设中,我们应当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坚持自己的特色,坚持解决国家重大领域和工程中关键科学技术问题的建设方针,坚持在队伍建设和体制机制建设上下工夫,就一定能够推进信息与工程学部的快速发展,促进一批信息与工程学科更具国内外学术和社会影响力。

(二)院系发展规划(略)

(三)学部重点建设领域

1.虚拟交互式认知

以实现高度智能化的机器感知系统为目标,深入研究人的认识机理与动物的行为,使机器在复杂环境中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的行为,意图及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构建自然和谐的人机交互界面与虚拟体验,为认知科学研究提供新的近真实情景实验环境,为计算机辅助医疗和康复,智能交通系统等重大应用提供新的理论,技术和试验平台。平台将重点开展以下方面的研究:复杂环境中运动对象的跟踪,识别与行为理解及其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知通道的信息整合,加工和注意机制;基于多感知通道的自然和谐人机交互界面;具有强烈真实感的三维动态增强现实环境;近真实情景下的动态感知,语言认知及其神经机制;针对残疾人康复的虚拟肢体与仿生感知技术。

2.大气环境与全球变化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气复合污染在我国快速发展的城市群区域日益突出,导致了严重的大气灰霾和光化学烟雾,并通过细颗粒物和臭氧对区域气候产生重大影响,成为制约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瓶颈。区域大气污染防治,气候变化和国家清洁空气行动计划等已列入国家2020年科技发展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北京大学将在实施这些规划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组织和领导作用。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将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现行两个重大国际合作计划(€areBeijing和PRiDe),重点研究大气氧化能力的变化,臭氧和细粒子生成之间的耦合,大气污染的气候效应及区域污染与气候变化协同的控制技术与对策,在大气复合污染基础理论上取得突破,建立国家清洁空气行动计划的技术支撑体系,为国家履行环境国际公约提供技术对策。为了这一目标的实现,将同德国尤利希研究中心和美国海洋与大气署地球系统实验室合作,在校内开展同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及地空学院遥感所的合作,在昌平校区建立大气环境与全球变化实验基地,包括大气化学气候超级观测站,飞艇观测平台和集光化学烟雾模拟—植物暴露—人体暴露为一体的大型模拟装置,以及卫星遥感技术和大气复合污染多尺度全耦合空气质量模式系统,使该基地的软硬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国际大气化学与气候变化研究的主要基地之一。

3.清洁能源与资源综合利用

将资源—能源—环境相结合构成一个整体,系统研究新能源与节能减排的基础研究和工程利用。主要建设内容与发展方向:新型能源与非常规能源开发技术;资源高效与清洁利用技术;水资源与水环境技术。这些工作将与化学学院和城环学院等有关教授联合开展。

4.水污染控制与环境修复

围绕水生态效率开展系统的交叉研究。根据水科学典型的交叉学科特性,主要建设内容与发展方向为:流域生态环境需水与河流系统健康诊断技术;环境微生物培养与特种废水处理技术;新型材料开发及其在水环境治理中的应用;转金属硫蛋白基因植物———蓝藻对重金属的污染控制技术;节能型城镇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与污泥减量化技术。这些领域是代表未来环境学科发展和国家重大需求的典型交叉学科领域,利用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工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化学学院,城环学院和地空学院已具有的优势,能够快速取得重大突破。

5.海洋工程

在北京大学海洋科技发展思想指导下,根据自身的优势,在“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下,拟提出如下五个海洋科技研究方向:深海探测与深海环境模拟;海洋能源;海洋生物;海洋工程结构与船舶装备监测与保障;海洋科技中的力学问题。这些研究问题的展开拟与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生命学院等合作进行。

6.生物医学工程

未来二十年,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机遇。国家中长期战略规划及国家新兴产业振兴计划从根本上确立了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为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国家科研投入的大幅提高为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北大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将紧紧抓住重大发展机遇,面向国家科技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在人口与健康领域的重大需要,结合国际学术前沿发展方向,明确以下学科发展方向:面向重大疾病的纳米医学;生物材料与组织再生医学;分子与医学影像学;微创介入医学;神经医学工程;移动⁄远程医学及健康信息学。在进一步巩固研究基础,提高研究水平的基础上,力争在以上几个学科发展方向上启动国家重大或重点项目3 4个。建立多个跨学科,综合性的科技创新平台,以科研成果转化为核心,促进本学科产学研用跨越式发展。

7.绿色计算与绿色通信

摩尔定律在过去三十年里支配着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路线图,其模式要点是芯片性能的提高,提高,再提高。近五年来,这样一种支配的模式已经开始改变,发展计算机技术已不再是单纯追求技术自身,而是到了要密切关注其发展对环境和社会影响的时代。高性能计算技术对能源的消耗即是最重要的关注点之一。我们拟通过建立高能效计算与应用中心,吸引有潜力的优秀青年人才,组织推进一套前沿研究计划,培养出一批计算机领域未来的学术带头人。该平台以实现低能耗,低碳排放的绿色计算与绿色通信系统为目标,深入研究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与通信技术中的能量消耗机理,探索新型的低能耗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与绿色无线通信技术,为互联网数据中心,云计算,移动计算,无线通信等重大应用提供新的理论,技术和试验平台。基于该平台,将主要开展以下方面的研究:绿色计算基础的绿色化机制和理论模型;绿色软件工程:低能耗软件模型,低能耗软件开发方法,低能耗编译技术等;互联网与云计算的能耗模型与低能耗技术;基于绿色计算的应用级并行编程;基于多核处理器,松耦合绿色计算模型;低能耗绿色节能的网络体系架构关键技术研究和开发;低能耗算法和信号处理研究;低能耗绿色节能的接入网,传送网,承载网,移动核心网,管理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和开发;低能耗绿色网络应用示范网建设;端到端的绿色网络衡量体系和标准等。

九.医学部

医学部下设基础医学,药学,公共卫生和护理4个学院,有8个临床医院,学科覆盖了医学各主要领域。长期以来,北大医学部在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生物医学和药学研究,以及国家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和疾病控制等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特别自2000年原北医和北大合并以后,在“985工程”支持下,不仅医学学科有了长足的发展,与理学部,信息与工程学部在生物医学交叉学科领域的合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近年来,医学部特别强调加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合作与融合,积极参加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为生物医学和医药研发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根据ESI统计,北大的临床医学,药理学和毒物学进入全球前1。,在国内医学学科评估中位于前列(一)医学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作为直接关系人类健康又处于科学技术发展最前沿的领域,医学学科在中国将会进入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一方面,公众要求更高品质,更低成本的医疗和健康服务。另一方面,技术进步在改进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同时,高居不下的成本大大超出了社会公众的接受能力。处在发展阶段并且主要医疗设备和药品依赖进口的中国,情况更加严峻。作为致力于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北京大学,应勇于迎接挑战,要针对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学科发展前沿进行学科布局,要在解决国家重大问题中,建设世界一流水准的医学学科。

在医学部发展上,我们还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第一,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正在进行当中,我们应当组织力量积极参与到相关的研究和试点工作中,为国家医疗卫生政策提供科学咨询。第二,医学人才培养面临巨大挑战,随着公众对医疗服务要求的不断提高,我们要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医药卫生专门人才。第三,我们有丰富的临床医学资源,但临床医学研究长期以来发展较慢,我们应当积极促进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医学和药学,预防和治疗的结合,带动整体医学研究水平的提高。第四,北大有很强的多学科基础,我们要进一步促进生物医学与数学,物理,化学,力学,电子与信息科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提高学校生物医学的整体学术水平。第五,医学部面临实验室空间短缺等瓶颈问题。第六,由于各种条件限制和政策方面的问题,医学部吸引优秀人才的竞争力比较弱,需要在资源和体制方面加大努力,尽快建设一支世界水准的学术队伍。

(二)学科建设的思路和措施

1.加强队伍建设

“985工程”(2010—2020)建设中,要坚持“以队伍建设为核心”的基本方针,加大力度推进人事制度改革,集中资源,建设一支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学术队伍。

要努力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加强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要充分利用国家“千人计划”和

“长江学者计划”,根据学科发展需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在一些领域引进国际著名学者;同时,要解放思想,积极引进优秀青年人才,推进人事制度建设,在新聘人员中,全面实施“预聘”制度,合理配备启动资源和较好的生活待遇,大幅度提高新聘教师的整体水平,建设一支充满活力,极具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队伍。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推进教师的分类管理,加强实验和技术职称队伍的建设和流动科研队伍建设,明确各类岗位的发展目标和努力方向,完善岗位聘任和晋升制度,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提高整体教育和科学研究水平;建立合理的PI管理制度和课题组制度,提高对PI人员的考核标准,对课题组实行定期专家评估制度,在此基础上,建立与各类人员的责,权,利相匹配的资源分配制度,大幅度提高现有学术带头人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使学术队伍建设步入良性和可持续发展轨道。

2.完善学科布局

要进一步加强基础医学,药学,临床医学等优势学科,在人,财,物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巩固提高现有重点学科优势地位;同时,要大力支持对整体学科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新兴学科的发展,并防止和遏制少数重点学科的衰退苗头。

突破学科界限,发挥整体优势,促进相关学科的交叉和深度融合;鼓励相关学科之间人员的互聘兼职;建立与临床学院联合举办学术会议,联合培养研究生,联合申请科研基金等常规机制。

集中优势力量开展多学科协同攻关,重点突破肿瘤,代谢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传染病等重大疾病的发病机制与防治基础等原始创新研究,形成一批国际先进的研究方向和亚学科群,学科链,形成一批原创性的基础研究成果。推动转化医学发展,大力开展创新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干细胞及再生医学等领域的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建立医,教,研和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创新机制。

3.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继续积极发展与国外友好院校和机构的合作,进一步推进医学部的国际化进程。树立国际合作交流服务医学教育和科研的指导思想,根据医学部的实际和学科发展需要,制定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战略目标。要通过科研合作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积极引进国际优质的资源,以及先进的理念和技术。要通过国际交流推进高素质队伍的建设,继续支持外国专家进行长,短期学术访问。

充分利用国外机构和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鼓励境外培训,研修,参加国际会议,访问,科研合作,公派留学等活动,拓宽学生国际视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稳定留学生招生规模,提高生源质量,改进留学生和台港澳学生的培养方式。

积极推进科研,教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与一流海外学者及国际学术机构联合开展科技攻关,联合申请国内外重大科技项目,如NIH项目,欧盟第七框架计划项目等;积极与国际学术机构合作培养博士生;建立完善合作研究及成果分享机制;积极主办与承办大型国际学术会议。

(三)院系建设规划(略)

(四)学部重点建设领域

要重点加强国家和部门重点实验室建设,针对重大疾病,完善科学研究平台体系布局,

努力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重大心血管疾病分子及转化医学

推动整合心血管研究所,生理学系,分子心血管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卫生部心血管与调节肽重点实验室等基础和临床在心血管研究方面的力量,组建申报重大心血管疾病分子及转化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围绕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肌梗塞,高血压,心力衰竭等重大心血管性疾病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及其细胞和基因治疗,发展血管损伤与修复的机制,心脏重塑的分子机制,代谢紊乱与心血管病变,心血管疾病的细胞和分子治疗等。

2.神经科学重点实验室

加强神经科学,认知与心理学,精神病学等学科的整合,紧密围绕慢性痛,药物滥用以及脑老化与认知障碍等严重威胁着国民健康的关键问题,建立深入细胞和分子水平,从外周和低级中枢走向高级中枢,多种学科技术交叉与渗透,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结合的特色研究体系。构建计算神经生物学平台,重点发展神经网络与系统神经生物学研究。努力将神经科学部门重点实验室发展提升成为国内领先,优势研究方向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神经科学人才培养和科研基地,积极争取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

3.系统生物医学研究所

整合全校生物学,基础医学,药学,中医学,信息学,临床医学,形成涵盖基因,蛋白,代谢,细胞,离体动物,整体动物,人体等多层次和多学科的研究体系和技术平台,为研究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重大性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有力支撑,为复杂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新理论,新方法,新试剂,新设备,新药物。此外,推动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

系统生物医学研究所主要针对重大疾病开展大规模的组学研究,仿真建模和生物医学验证。初期主要针对肿瘤,心脑血管疾病,通过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方法和体系的研究,阐述病生理网络调控机制和发病机理,并应用生物信息学进行仿真建模,以分子遗传,药物研发,转化医学等研究室为平台进行生物⁄医学验证,为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寻找合理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要逐渐吸收纳入其他重大疾病(如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队伍,以实现预测医学,预防医学和个性化医学。

4.临床医学研究所

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的宗旨是推动北京大学临床研究的发展,提高其临床研究水平,为国家培养临床研究专业技术人才,提升我国临床研究的创新能力。用1015年的时间建设一个中国一流,亚洲领先,世界知名的临床研究所,形成一个专门从事临床研究的教学,科研,服务,培训和组织协调中心。

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要积极整合全校临床研究资源,吸引国内外优势资源,形成跨医院的高水平临床研究公共平台。提出,设计,组织和实施高质量的重大临床研究项目,并代表医学部,支撑,协调和管理全校范围内的跨院项目和全国性的多中心合作项目。为附属医院及全国相关机构提供临床研究的技术服务,技术培训和技术推广。逐步发展和建立“临床研究”专业,开展相关教学工作,为国家培养临床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开展国际间的临床研究合作与学术交流;构建全国临床研究网络,推动全国临床研究工作。

临床研究设立的公共平台包括数据管理中心,生物统计中心,项目开发与管理部,循证医学中心,教育培训部。各平台负责对北京大学医学部所有附属医院的临床研究提供技术咨询,伦理指导,数据管理,统计分析等,与各医院已有的各专业临床研究中心一起共同提高北京大学医学部的临床研究水平。

5.创新药物研究院

北京大学创新药物研究院由一系列重大技术平台构成,将根据北京大学的优势和特点,针对创新药物研发面临的问题,推进体制和机制建设,提高北京大学创新药物研发的整体实力,完成“国家新药创制专项”的各项任务和目标,实现我校创新药物研发领域的快速和可持续发展。

靶标发现与药物筛选技术平台。包括体外和体内活性筛选模型和方法和化合物药效的初步评价;药物设计和结构优化技术平台,将针对靶标,进行化合物结构的设计,为化合物的合成提供指导,同时,进行活性化合物的结构优化,为结构改造提供指导。

样品高效制备与工艺研究及样品库建立技术平台。将合成大量的化合物,并从天然产物和中药中分离鉴定大量的化合物,建立和管理样品库,完成新药的合成工艺优化,天然药物的提取纯化工艺优化,建立适合于工业化生产的制备工艺。

药效学评价技术平台。将对候选药物进行药效学研究,为新药申报提供药效学研究资料;药物代谢与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平台,将对候选药物进行体内代谢和药代动力学研究,为新药申报提供药代动力学研究资料。

药物制剂学研究技术平台。将根据新药的理化性质和临床应用,设计剂型,进行药物制剂处方设计和成型工艺研究;提供新药制剂工艺研究资料。

新药质量标准研究技术平台。将按照化学药和天然药物的有关要求,建立新药的质量标准;提供新药质量标准研究资料;新药中试技术平台,将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有关要求,进行化学药的合成工艺,天然药物的提取分离工艺,制剂工艺的中试放大,提供新药申报中试研究资料。

6.中国卫生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的宗旨是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的卫生事务智库,以满足卫生政策和卫生体系科学g的教育,研究和政策咨询的需要,为中国参与国际卫生事务提供学术思想和智力支撑,并为中国卫生外交培养复合型的人才,服务于中国和世界卫生事业。

中心将聘请包括世界卫生组织,哈佛大学等机构的知名学者组成理事会,建立国际水准的研究和教学团队,借鉴国际通行的运行机制吸引世界著名学者加盟。中心目前正在积极筹备阶段,为基础设施建设,讲座教授,讲座⁄论坛项目和奖学金项目等筹集资金。

慢性疾病将成为未来几年中全球日益凸显的四大风险之一。因此,必须加强全球健康治理,各国卫生政策的宏观协调和监督以应对疾病风险和人类健康的挑战。随着中国大国地位的提升,中国有责任和义务,在日益全球化的世界参与国际卫生事务的决策,发出有学术依据,有影响力,既符合人类利益又符合中国利益的声音。事实上,中国正面临着大多数的全球卫生挑战,如:慢性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流行;全球贸易所带来的跨国健康风险的扩散(如非典);工业污染⁄碳排放对全球健康产生的影响;新的突发性的健康威胁(如甲型流感)等。在国内,我们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与中国高速增长的经济不相称的健康不公平性问题,“看病难,看病贵”的不满之声,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等。

仅靠现代医学知识以及医学技术无法提出能够把握全局的解决方案。因此,我们需要建设一个独立,开放,跨学科,多专业,具有国际水准的机构和团队,通过国际交流,互相激发,协作研究及创新,完成高水平的卫生政策和体系科学研究。北京大学医学部在医学方面综合实力雄厚,北京大学的学科门类齐全,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基础坚实,完全有条件建设一个具有国际水平的卫生政策研究机构。

7.医药科技园区建设

医学部教学和科研用房比较紧张,影响了队伍建设,人才引进和新购置设备的安装。在“985工程”(2010—2020),我们要集中力量建设西北区医药科技园区综合楼和综合体育馆,并进行医学部园区的整体电力系统改造和部分实验室基础条件改造。西北区是医学部最后一块未开发的土地,对未来发展弥足珍贵。按照医学部+“十一五”期间基本建设任务规划,,将在医学部西北区建设一座综合医药园区,将目前教学区内的大部分实验室搬入医药园区形成一个完整的科研区,同时强化教学区的教学特征。目前,该项目已获得教育部(教发函[2008]37号),北京市规划委员会(2008规意条字0101号)的相关批复。

8.公共仪器设备平台建设

以医药卫生分析中心为核心,经严格论证继续添置使用覆盖面大,关键的大型仪器,同时启动新的机制,促进仪器的共享,高效运转和高质量的服务。进一步加强数字校园和电子资源建设,完成信息管理体系的建设,促进科研和教学工作。

十.国际合作与交流规划

国际化已经成为当前教育领域最为引人注目的发展趋势之一。大学必须跨国,跨文化地考虑人才培养,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的各个环节,培养具有全球化视野,能够应对未来世界挑战的人才。

自“985工程”实施以来,北京大学紧密围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中心任务,提出了“深化国际科研合作,更实质性地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国际合作基本方针,国际交流的规模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对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当深入思考北大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借助国际合作交流,提高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水平,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进程。

(一)挑战和机遇

近年来,世界各国的大学相继推出了教育国际发展战略,努力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各国优秀大学都在努力吸引优秀中国学生。我们应当进一步明确北大人才培养的国际战略,使学生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和胸怀,能够理解各种文化,更具批评和兼容的能力;同时,要营造更好的国际化教育环境,使北大成为汇聚优秀国际教师和学生的重镇。

高层次人才的竞争日趋国际化,尽管在整体资源和机制方面,我们还处于劣势,但必须全力引进世界最优秀的学者;要更多地通过国际学术和教育合作,与世界优秀大学建立教师共聘机制,共享优秀教师资源;要增加教师队伍中外籍人员的比例,改善学校的国际化氛围。以中文为主的课程教学体系对增加国际学生交流是不利的,如何克服语言上的困难,发

挥中国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提高北大的国际地位,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提高,中国问题也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这为利用国际智力资源,加快大学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我们要抓住这难得的历史机遇,深入思考北京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在学校整体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根据学校的实际,全面规划北大的国际合作发展战略,加速推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

(二)国际合作与交流的任务和目标

到2020年,北京大学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应当达到世界优秀大学的水平。我们要积极推动教育和学术研究的国际合作,邀请更多在学科领域内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外籍学者来校讲学,任教和开展合作研究;积极推进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和研究,提高学校的整体学术影响力。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国际理解能力和对外交往能力。加强研究生联合培养和本科生交换,要使大多数学生在学期间具有国外学习或实践的经历;积极推进双语教学,构建学科门类齐全的英文课程体系,吸引更多的国际优质生源,使北大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留学目的地。

(三)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基本原则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学校要重点处理好以下关系:

国家战略与学校学科发展兼顾的原则。作为国际交流最为频繁,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的高校之一,北大在推进自身学科发展的同时,要努力服务国家战略。要积极推进国别和地区研究中心的建设,促进重要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领域的研究;要在进一步加强与发达国家一流大学合作的同时,积极推进与发展中国家大学的合作与交流。

学校整体布局与院系之间的关系。院系肩负着人才培养与科研的重任,是国际合作的主体;我们既要充分调动院系国际合作的积极性,使他们充分利用学校的国际资源,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也要在学校层面制定国际化发展战略,建立高效的服务和制度支撑体系,使学校的国际合作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兼顾规模,结构与质量关系的原则。留学生人数,学生派出人数,合作项目数等是衡量一所大学国际合作水准的重要指标;我们应该兼顾国际交流的结构,质量,效益等因素,寻求协调发展,在适当扩大规模的同时,有选择地与学术水平高的大学合作。

兼顾英语教学与保持中文主导地位的原则。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加强英语教学有利于促进学校的国际合作;作为最高学府,我们还肩负弘扬中华文化的责任;随着汉语在全球普及程度的提高,中文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我们要致力于构建多语言的课程体系,既提供丰富的英语教学课程和英文教材,也要保持汉语教学的主导性,并通过加强留学生汉语教学,使更多的留学生能够真正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和科学。

(四)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具体措施

1.积极推动英语教学课程体系建设

英语教学课程的欠缺已成为扩大学生交换,提高留学生生源质量的瓶颈。院系,教务部门和国际合作部要制定英语教学课程体系的建设规划,集中资源建设一批高水平的英语教学课程;事实上,英语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学科的最新进展,提高教育质量;要建立英语授课的主干基础课,学科大类平台课和专业课体系,高度重视中国历史文化课程的英文讲授,引导留学生对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兴趣,培养通晓并热爱中国文化的留学生。

调动各院系教师开设英文课程的积极性,学校要在工作量评价,工资待遇等各方面实行奖励和激励;要聘任一批专职教学的外籍教师,推进基础课的外语授课。

2.积极拓展学生国际视野

为培养能够应对未来世界挑战,具有跨文化理解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我们要采取积极措施,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要积极推进外国语言中心建设,提高学生的外国语知识和专业水平;要利用国家留学基金委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项目,以及学校和院系和海外学习项目,力争到2020年,使大多数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学期间都能在海外知名高校学习和交流;学校将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家庭困难的学生出国交流。

积极探索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合作办学,联合学位,双学位等培养模式,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本科层次留学生教育以改善生源结构与质量为主,同时要大力加强研究生教育,提高留学生培养层次;要紧密围绕国家战略,积极推进与阿拉伯,拉美,非洲等地区的国际合作,增强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要逐步推进留学生招生和管理制度改革,在认真总结东南亚招生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扩大赴海外自主招生范围,吸引优秀留学生;提高留学生活和管理的服务水平,打破部门界限,整合行政资源,成立“交换学生管理办公室”,将交换学生,短期项目学生纳入留学生管理轨道,提供更好的服务。

3.引进外籍教师,建设国际化的师资队伍

国际化的师资队伍不仅对学科发展非常重要,还将会大大改善学校的文化氛围,增强国际影响。要积极引进外籍教师,努力建设一支高水平,国际化的教师队伍;要完善“海外学者讲学⁄研修计划”,通过国际暑期学校,联合项目,合作办学及学术假期等多种形式邀请国际学者来校讲学;进一步完善人事管理制度,改善服务,积极引进优秀外籍教师来北大工作。

4.积极推进科研国际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

努力推进实质性,高水平的国际科研合作。积极开展与国外一流大学的科研合作,通过联合申请国际科研基金,建立联合实验室,跨学科研究中心,国别研究中心等方式推动国际科研合作;依托高等人文研究院,国际汉学家基地等科研平台,促进人文学科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从世界文化的视角推动我校社会学科的学术发展;利用“北京论坛”“贵阳生态文明会议”等大型国际交流平台,提升北大学术研究的国际影响;积极参与大学国际组织的相关活动,努力发挥领导作用;办好孔子学院,使其成为集校际交流,基金筹集,招生海外宣传,文化传播的综合平台和窗口;加强面向国际的学术出版,组织翻译和介绍代表北大一流学者水平,具有原创性的优秀学术成果,加强与爱思唯尔等国际学术文献数据和出版机构合作,积极创办国际性学术刊物,增强学校的国际影响。

5.完善国际合作管理和服务体系

以能力建设为重点,建立一支具有国际理念的管理服务队伍。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提高留学生管理服务水平,提供招生,学籍管理,学生管理,选课等方面的英语服务;加强校舍资源的管理和配置,为学生交换和留学生培养提供良好的后勤保障;建立“国际合作顾问委员会”,更好地发挥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委员会的作用,完善决策机制,提高决策和管理水平;加强管理人员的国际交流与培训,提高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信息化水平。

6.营造校园的国际文化氛围

努力营造多元的校园文化,通过国际性,跨文化的学术,文化和体育活动,增进各国师生的相互了解,加深友谊;办好“国际文化节”等活动,促进多元文化社区建设,支持学生社团的国际交流,加强留学生学生社团建设;建设信息丰富,及时的北京大学英文网站,通过多种形式广泛传播北京大学的特色校园文化,更好地展现北京大学的国际形象。

十一.校园建设与规划

北京大学校园由燕园校区,昌平校区和医学校区三部分组成,燕园校区为主校区。2009年北京大学校园总占地面积274.4公顷(约4114亩),其中燕园校园面积176.5公顷,医学校园面积39.4公顷,昌平校区校园面积34.6公顷,此外学校土地还包括燕北园教师住宅区,技物大院等。同时,北京大学圆明园校区为北京大学租用土地,租期为50年;在深圳有深圳市支持建设的深圳研究生院校区。

(一)问题和挑战

依据+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建标[1992]245号)和+关于大学生公寓建设标准问题的若干意见,(教育部2001年2月12日)等相关标准,2009年北京大学在用地,教室,图书馆,行政办公,学生宿舍,学生食堂等项目上建筑面积均不达标。与此同时,学校的快速发展对校园空间提出了更多和更高的要求,学校必须为未来的发展预留一定的空间。

(二)校园规划的基本原则

协调学校事业发展与用地紧张的矛盾,合理控制学校建设规模,科学利用校园土地。对校园空间进行合理定位,适当疏解燕园校区,积极发展昌平校区和拓展新的空间。合理使用规划中的减法原则,改善校园空间结构,提高校园景观质量,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按照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要求,遵循在保护中使用为主,修复性利用为辅的原则。(三)校园规划与发展

1.建设满足现代教学科研功能要求的校园

根据学校的发展要求,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合理利用校园空间,优化功能分区,统筹协调空间资源配置,对部分土地使用功能进行调整,以求形成现代气息与传统风格相融合的大学校园空间。规划中注重与传统风格的结合,保证与原有环境和建筑的统一协调,使北京大学燕园校区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功能分区的调整力求合理和便于操作,使教学科研,行政办公,宿舍,居住等各功能用地相对集中。

燕园校区的主体是教学科研区,包括公共教学区,理科和文科教学科研区等,这些教学科研区相对集中于东门附近,成府园和西门附近。逐步对蔚秀园教职工住宅区,承泽园平房区进行外迁和改造,完成后这一地区将形成新的教学科研集中区。学生居住和活动空间集中于燕园西南部和篓斗桥,畅春园地区。行政办公空间分布于未名湖周边。

校图书馆周边至东南门区域形成较为集中的公共教学区。理科教学科研区集中于校园东门附近,燕东园南部和西部,中关园西北部及成府园南部等地区。文科院系主要集中在校园北部的古建园林区(包括镜春园,朗润园及承泽园的一部分)中,校园南门和成府园中部三个区域,从而形成分别位于北部古建园林区,南门周边及成府园中部等几个相对集中的文科教学科研区。

本科生的住宿区将主要在燕园校区内,研究生住宿将分布在燕园周边地区。学校将尽快开展学生宿舍改造工程,并启动餐饮综合楼的建设,进一步改善学生生活和住宿条件。同时,要加快学生和教师活动中心建设。

行政办公用房相对集中于未名湖周边地区,从而形成环未名湖的行政办公地带。在保护现有环境和建筑外观的基础上,改善内部设施,提高使用效率,并在燕东园结合煤改气项目,在原先煤厂处建设后勤综合办公楼,以保证学校基础设施的正常高效运转。

2.各园区发展定位

燕园主校区将主要用于学校的基本教学和科研,并统筹安排太平洋大厦,资源大厦,资源东西楼,资源宾馆,中关园留学生公寓等空间资源。

燕东园:将通过置换燕东园青鸟公司和出版社,使燕东园南部和西部成为理科教学科研区;燕东园中部作为后勤行政用房和设备区;燕东园现有家属宿舍区作为学校未来发展的预留区域。

中关园:推进中关园教职工住宅进行逐步置换和滚动改造,近期将作为教师流动公寓,

同时,也作为学校长远发展的教学科研预留区。

蔚秀园:作为学校学科发展的预留空间,逐步改造过渡为教学科研区。

畅春园(包括畅春新园):作为研究生公寓集中区。

承泽园:北部作为应用学科教学科研区。

技物大院:用地面积1.38公顷,现状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可作为教学科研区域。

南街(南门以南,四环以北)区域:争取为学校用地,支持应用学科教学科研发展。

圆明园校区:从1996年开始租用,租期50年。用地面积29.8亩(约2公顷),建筑面积

11321平方米,可以作为研究生宿舍使用。肖家河住宅区:除解决部分无房教师住房外,还要考虑其作为蔚秀园,承泽园的置换用房,以及可用作教师流动公寓。

3.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校园

要努力改善学生和教师的生活和学习工作环境,提升景观质量,营造校园文化氛围,组织好人流车流,还校园于学生,学习和学校。随着校内教职工机动车保有量的增多和对外交流活动的增加,校园机动车流量已远远超过校园空间的承受能力,校园正常秩序受到影响,学生和教师的日常教学科研活动受到干扰,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一方面,校内和周边停车空间不足。高峰时间,停车场不堪重负,大量机动车因无处停放而挤占道路空间,造成交通状况进一步恶化。另一方面,校内道路尤其是出入口附近道路交通高峰时间拥堵情况严重。这是未来校园规划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校园停车与交通问题解决思路包括:在各主要机动车门附近规划建设大型停车设施,截留入校机动车;争取在南街(南门和北四环之间)区域与政府共建大型停车设施;除几条主干道路,其他道路应通过路障限制机动车通行,同时做好交通引导;校内继续挖潜,例如可在校内边角开发100个左右车位。尽快启用成府园政府管理学院地下100多车位。充分利用校医院,经济学院地下车库等。

4.建设具有历史文化传统的人文校园

要传承北大人文精神,延续校园历史文脉,保持传统风格和建筑特色。2001年北京大学未名湖燕园建筑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风景秀丽的未名湖和遗留下来的古园林,为北大营造了一种高贵和典雅的氛围。我们有责任保护和利用好校园,使悠久的北大景观风格和北大人文精神与新时期的校园建设相得益彰。

5.建设可持续的节约型绿色校园

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保护校园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提倡低碳生活与绿色环保理念。建设绿色校园,不仅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高校应有的社会责任。高校作为引领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建设绿色校园是响应国家号召,适应社会大背景,大环境要求的重要任务和举措,更是学校培养合格人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履行社会责任的客观需要。学校应在深刻认识建设绿色校园的紧迫性和艰巨性的基础上,通过合理布局和管理创新,有效整合空间资源,提高空间资源利用率,积极进行设备改造,倡导新能源利用,节能节水,保护生物多样性,大力推动我校绿色校园的建设。

在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会议中,我校承诺至2010年,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在2005年基础上降低15。。同时我校希望5年内生均能耗水耗在2008年统计数据基础上降低5。。学校近期正在考虑建设节能减排监测平台,通过网络系统,汇总校园能耗水耗相关测量数据,并进行实时分析评测,观测绿色校园建设实效,并进一步寻找校园节能减排改造潜力。

学校将在现有规章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绿色校园建设相关规章制度,并进一步完善节能节水管理制度,包括计量管理,用水用电定额管理,节能工作责任制度等,逐步强化执行力度。下一阶段设备改造工作重点主要包括:集中供暖锅炉房改用清洁能源(煤改气),节水措施,节电措施,餐饮系统节能减排措施,实行校园垃圾分类处理等。

(四)昌平校区建设

北京大学昌平校区现有校园用地34.6公顷,拟征地62.4公顷,其中建设用地14.8公顷。建设用地中道路和公共绿地约34公顷。昌平校区近期除了要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支撑条件的建设外,逐步完成对湍流与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昌平基地(风洞群),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水环境研究中试实验基地和大气环境研究实验基地,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新材料与工程技术研发大楼,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基于能量回收直线加速器的第四代光源项目(ERL),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学科平台的搭建改造工作。

十二.行动计划

(一)战略目标

1.总体目标2020

北京大学“985工程”(2010—2020)的总体战略目标是要在中国率先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我们将紧密围绕创新人才培养的根本使命,以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制度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学科前沿,全面规划,重点突破,努力实现使北京大学率先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

2.“985工程”(2010—2013)任务和目标

“985工程”(2010—2013)三期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时期。在这阶段我们要努力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基本完成人事制度改革,特别是教师队伍的制度建设,建立具有世界水准的学术队伍;基本建成高水平的本科教育体系,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大幅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面规划,突出重点,进一步推进学科调整,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与合作,大幅度提高整体学科实力;大幅提高学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提高学校的国际声誉。总体上讲,2010—2013仍然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准备阶段,要集中精力,加强制度和队伍建设,为学校的跨越发展奠定基础。

(二)本科教育改革

要以建设世界最好的本科教育为目标,认真总结本科教育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全面规划本科教育改革,抓住影响本科教育发展和质量提高的几个关键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1.多样化培养方案建设

北大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决定了最好的本科教育一定是多样化的教育。多样化教育主要体现在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的多样化,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志向进行选择。与传统专业教育不同,多样化培养方案是在跨学科基础上的多样化,使学生打下更加坚实和更加宽广的基础。多样化培养方案建设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几个方面。

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方案。教育部在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和计算机科学五个领域设立了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北大在古典语言学设立了培养计划。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的目的是培养基础专业人才,这是多样化培养方案中的一种类型。学校鼓励各院系建立以本专业拔尖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的培养方案,可以考虑授予本专业的荣誉学位。

双主修和主修辅修培养方案。双主修和主修辅修是多样化的跨学科培养方案的主体,要设计和建设丰富的双主修和主修辅修方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各院系要建立本专业主修和辅修的课程体系,明确主修和辅修本专业的基本要求,积极推进双主修和主修辅修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与此同时,学校将控制和减少个别专业双学位数量。

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模块化课程体系是双主修和主修辅修培养方案的基础。各院系应当建立主修和辅修的基本课程模块,并与相关院系共同商定双主修和主修辅修培养方案的具体要求;在课程模块设计和建设中,要注重加强和拓宽学生的基础,注重学生跨学科知识结构的构建,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可以根据要求,选择双主修或主修辅修培养方案的课程模块,学生的成绩单,毕业证和学位证应注明主修和辅修的专业名称。

通过暑期学校,国际化交流项目等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打造北京大学本科教育多样化选择平台。

2.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北大目前的本科教育强调专业基础和专业知识结构的完整性,我们也重视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但素质教育的体系尚未完善。大学的素质教育包括基本人格的养成,基本素养教育和基本能力的培养,目的是使学生成为素质全面,人格高雅和有教养的人。素质教育贯穿人生的全过程,在大学阶段,素质教育的课程,校园文化氛围和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影响。

素质教育核心课程体系建设。要根据学生整体素质教育的需要,确定素质教育核心课程的内容和领域,并选择一些对通识教育有较深理解的教师,认真开好一批通识教育课程;素质教育课程要注重学生的修养,注重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将政治类课程纳入素质教育核心课程体系。学校要积极推进政治类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鼓励采用课堂授课与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政治理论和社会发展历史的理解。要把政治类课程作为培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爱国主义思想的重要方式,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手段。

基本能力培养和知识拓展课程。在现有通选课的基础上,建设以拓展知识和加强基本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基本能力培养包括阅读,写作,表达和礼仪等方面的内容;知识拓展可以按现有通选课的领域安排。

社会实践课程建设。加强教师对实践活动的指导,要根据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的需要确定社会实践的内容和要求。可以设立了解中外民族,文化,历史的社会实践,了解中外社会发展的社会实践,了解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社会实践,等等。

外国语教学中心建设。在大学英语教研室基础上,组建北京大学的外国语教学中心,外国语教学中心负责全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和其他外国语言教学工作。建立合理的运行机制,聘用更多的母语教师从事外国语言教学工作,提高北大外国语教学水平和质量。

加强和促进本科生在导师指导下参与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精神。

3.教学和学习方法变革

我们的教育要使更多的学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和教学方法。学校将推进教育观念的转变,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积极推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转变。

课堂教学方法的转变。目前大多数课程都采取大班上课的方式,学生讨论的机会比较少,这对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不利的。要鼓励教师更多地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对于规模比较大的课程,要配备足够的助教,推进辅导和课堂讨论。

加强阅读和实践环节。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深度阅读,教师要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同时,要通过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建设以及双主修和主修辅修培养方案的建设,适当减少课堂授课,加强深度阅读和小组讨论。要鼓励学生参加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活动,鼓励通过在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能力。

教学与学习中心建设。积极推进北大教学与学习中心的建设。教学中心承担北大教学状况的跟踪,教师教学状况的评估,教师培训等任务。要积极推进与密歇根大学在教学中心建设方面的合作,积极推动教师的教学方法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4.本科生的管理体系

我们实行的是学生入校前选择专业和院系全程负责学生管理的模式。这种模式缺少给学生认真思考和选择专业方向的机会,也不能激励院系进行课程内容和培养方案的改革和调整,不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进行跨学科的人才培养。学校要积极推进学生管理与专业院系的分离,推进本科学院的建设和元培教育理念的推广和实施。

总结推广元培学院经验,推进本科学院建设。学校将按照元培学院的模式,组建新的本科学院。本科学院将在学工部和教务部的指导下,全面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和学业指导;学生的学籍管理和培养方案由院系和教务部负责;经济和管理等专业的本科生教育可仍然暂由专业院系负责。

加强本科学院管理队伍建设。选聘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各本科学院的院长,并配备相应的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队伍;所有的教师都应在某一本科学院中任职,接受本科学院的领导,并担任指导学生的任务。

突出特色,建立本科学院文化。各本科学院要努力形成有特色,有内涵的学院文化;学校鼓励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学院,以促进学生跨学科相互学习与交流;学校也鼓励各本科学院在素质教育,专业兴趣,学生社团和学院文化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各本科学院要积极拓展与专业院系的联系,配合院系实施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共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

(三)研究生教育改革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高培养质量。遴选优秀学者担任博士生导师,鼓励教师组成跨学科导师指导小组,鼓励低年级研究生实行跨专业轮转制度,加强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和培养;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和实践环节,鼓励实行双导师,聘请行业资深专家担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兼任导师,着重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工作实践能力。

推进培养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加大专业面试权重;采取有效措施吸引优秀留学生;建立跨学科跨院系招收和指导学生的制度,建立跨专业双导师制度,加强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鼓励研究生参与重大研究项目。改善研究生奖助体系,切实提高研究生生活待遇。

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鼓励教师开设有深度,具有挑战性和学科前沿的创新课程,聘请海外名师和资深学者,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研究生专业课程。采用学分互认的方式,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国际学术交流。要进一步加强研究生教学工作评估,不断提升研究生课程质量。

充分利用国际合作资源。利用国家的研究生国际交流计划,同时积极争取各方资源,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提升北大的研究生培养质量;安排专项资金支持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力争实现所有研究生在校期间都有一次国外学习交流的机会;努力提高研究生中留学生的质量和比例。

加强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鼓励人文和社科研究生深入社会实践,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研究生的实地考察,数据收集和案例总结,鼓励针对国家和地方发展重要问题的学术研究。

(四)人事制度改革与队伍建设

1.人事制度改革

建立学术人员的“预聘”制度体系。青年学者的水平决定了北大的未来。我们要根据国际经验和学校实际,制定全校统一的教师“预聘”聘任制度和程序,充分发挥各级委员会的作用,从制度上保证新聘人员的学术水准;要进一步完善“预聘”教师的审核程序,既要充分发挥国内同行专家的作用,也要广泛听取教师的意见,以及院系和学部领导的意见。努力增强北大的人才市场竞争力,新聘教师实行年薪制和启动资金制度,为新聘教师提供较好的工作条件。

建立教师分类管理制度。现有教师要按专任教学的教师,专任科研的教师和教学科研教师进行分类管理。对不同类别的教师,要制定相应的评估体系;完善教师薪酬制度,不断提高教师待遇。建立公开,公平和公正的绩效考核和评价机制,形成合理的人才引进,培养和流动的人事管理体制,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机制,营造崇尚创新,兼容并包,自由活跃的学术环境和人文环境。

建立合同制管理体系。学校的聘任合同制和劳动合同制已有相应的制度和规定,要进一步完善制度,规范管理。要积极探讨利用劳动合同制聘用重要岗位人员,要完善劳动合同制人员的福利政策。

完善机制,营造良好学术氛围。探索建立教授的多学院和多系的联合聘任制度;完善学校人事聘用制度,营造公平竞争,活跃自由的学术氛围;积极推进科研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建立适合北京大学实际情况的科研管理体制和评估体系。

人力资源预算与核算制度:推进成本核算制度,利用合同管理制度推进学校各单位人力资源成本核算制度建设,提高各单位的成本意识和资源利用效益。

2.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工作,也是“985工程”三期的重点。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时期,我们更要以“超常规的热情,超常规的努力,超常规的举措,努力营造人才队伍建设的良好制度和政策环境”,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努力建设具有世界水准的学术队伍。为保证队伍建设工作有效地进行,北京大学将成立“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校长担任组长,主管和相关副校长担任副组长,成员由各主要部门负责人担任。主要采用以下具体措施:

高端人才引进计划。高端人才带动整体学术队伍水准的提高非常重要,对学校的整体学科布局和发展具有关键性影响。我们要根据学校整体学科规划,加大力度引进高端人才。要建立和健全讲席教授制度,聘请一批具有重要国际学术影响的学者到北大工作;在今后五年,学校将引进30位已经在国外取得成就的高端人才,组建高水平科研平台和人才团队,切实提高北大的学术队伍的整体水平。

青年优秀人才引进计划。青年学者是北大未来发展的基础,学校将全面实施教师的“预聘”制度,实施年薪制和启动基金制度,在全球范围内争取最优秀的青年人才。在“985工程”三期规划中,学校要重点保证青年学者引进计划的资金,在科研启动经费,薪酬待遇和后勤保障方面提供优惠的配套政策,计划利用5年时间,在全球范围内引进150位青年优秀人才。

促进教师队伍快速成长。北大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比较高,学科布局也比较合理,这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基础力量。学校要给在校教师压担子,创造条件,使他们能够尽快成长。要积极推进课题组制度,推进教师的分类管理,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统筹资源,努力提高教师的生活待遇,改善工作条件;积极组织和支持教师参与国家重大项目的研究;要积极推进在校教师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

实施海外学者访学计划。要加强与世界优秀大学的合作,聘请国外教师利用学术休假到北大讲学和开展研究。“985工程”三期要设立专项,支持海外学者的访学计划;学校有关部门要安排好相应的条件,提供具有竞争力的工资,差旅费和必要的业务经费。

加强专职科研队伍建设。积极推进利用劳动合同制方式加强专职科研队伍建设。要按聘用成本分担的原则,从科研项目支付专职科研人员部分成本;学校设立专项资金,给予适当配套,并提供必要的福利和保障。今后5年要新增劳动合同制专职科研人员一千人左右。加强技术支撑和管理服务队伍建设。以服务质量和效益为评估导向,加强实验技术和

管理服务队伍的建设。

3.师德师风建设

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制定。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大学文化,价值体系的内涵,并由此规范教师和学生的行为。要认真梳理学校有关的管理规定,通过编辑和完善教师和学生的手册,把北大文化和精神层面的思想和理念与具体的制度和规定结合起来。

注重创新型大学文化建设。创新型大学的基础在文化,按照建设创新型大学的要求,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加快推进学校的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协调好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关系,改变原有的计划经济下的大学模式,建设有利于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的文化环境。

(五)学部和院系发展

1.决策机制建设

完善学校各类委员会。调研学校学术决策流程和状况,要按照民主集中制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原则,统筹规划学校的学术决策程序。在学校层面,学术决策机构应当包括理事会,党委常委会,校长会议和各类专门委员会,在学院层面包括院务委员会,院长会议,各类专门委员会和教授会等。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在学术决策中的作用。重要的专门委员会要设立办事机构,以保证委员会的运行和行使职能。

2.加强学部管理职能

加强学部的建设。加强和完善学部管理体制,选聘年富力强的优秀学者担任学部主任;发挥学部在整体学科规划,交叉学科发展,队伍建设和院系管理等方面的作用,使北大多数院系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学部建设可采取分阶段进行,人文,理学和信息工程科学的学科比较规整,学部的功能比较明确,可以先试行。

3.加强院系建设

解决院系发展的瓶颈问题。院系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基础,要根据院系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解决发展瓶颈问题。院系发展要以领导班子建设为契机,紧密围绕队伍建设,建立和健全院系管理制度,使院系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加强院系领导班子的建设。要完善院系主要领导的遴选方式,选拔思想素质好,学术视野宽,能够团结和带领师生的优秀学者担任主要领导;在遴选过程中,学校要明确任期目标和责任,明确政策和资源权限,要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

为院系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学校要积极推进资源核算和预算制度,赋予院系更大的自主权,为院系发展提供良好条件;要大力加强院系学术队伍建设,提高整体学术水平;建立以教学任务为主要因素的编制和资源核算体系,激励教师积极承担教学工作;提高院系科研经费的管理费比例,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研究项目;加强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支持兴趣导向的基础研究。

4.加强学术机构的评估

学校要明确学术机构的管理权限和资源投入,明确阶段性发展目标和评估办法。要逐步推进按国际标准的机构评估;最近,分子医学所和科维理(Davli)研究所将进行国际评估,要尽快建立研究机构的国际评估管理办法;评估除了要关注已取得成就,更要关注学科布局和队伍水准,以及今后发展的潜力。

(六)重大领域建设

学校层面重大领域规划与执行。根据学校总体规划,北大在今后五年要重点规划和建设几个重大领域:包括生物医学,临床医学,先进材料,资源能源与环境,认知科学,中国社会发展和中国思想文化。要建立相应的委员会,进行相应的战略规划和咨询,并就有关项目的执行提出意见。日前,学校已经成立了生命科学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规划我校生命科学发展的整体宏观布局,制定和实施我校生命科学学科建设发展规划,为学校生命学科建设重大问题提供决策依据,统筹协调校本部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合作的有关事宜以及学科建设其他重要事项的审议等。其他委员会应当尽快陆续建立和运行。

1.生物医学领域建设

近年来,在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基础上,北大与生物医学相关的交叉学科发展很快,分子医学研究所,理论生物学中心,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生物信息学中心,深圳化学基因组学实验室,系统生物医学中心等交叉学科机构的建立极大地推动了北大生物医学领域教学和科研的发展。最近,国家正式批准了北京蛋白质科学工程项目,北大和清华的生命科学中心已获立项,与MsGovern基金会商讨的神经科学研究所事宜正在进展当中,所有这些都为北大生物医学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生物医学领域是学科发展前沿,也是影响北大未来发展的关键领域,我们应当抓住机遇,集中力量建设生物医学尽快进入世界前列。

蛋白质科学工程。国家已经正式批准蛋白质科学工程建设,项目由军事医学科学院主持,北大负责核磁共振技术和相关的基础条件建设,预计将投入2.5亿元。学校要积极组织队伍,充分利用科学工程的建设,做好队伍和配套,提高学校结构生物学的整体水平。

生命科学中心。由北大和清华共同提出的两校生命科学中心建设项目已经在教育部,科技部和财政部立项,将在北大和清华建立生命科学的特区,集中引进一批世界最优秀的生命科学家,尽快提高国家生命科学的水平。预计国家将每年投入2亿元,用于中心的建设和运行。这是北大学科发展的重大机遇。我们要以交叉学科为线索,组织相关的学科和力量,组建北大生命科学中心。要联合现有的部分交叉学科机构,如谢晓亮主持的生物动态成像中心,汤超主持的系统生物学中心,何川主持的化学生物学中心等,共同做好生命科学中心的建设。

MsGovern神经科学研究所的建设将为北大心理学和神经科学提供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机遇。心理学既是社会发展急需的学科领域,也是交叉学科的前沿,心理学的发展可以起到促进理科与社会科学合作,带动学校整体科学发展的作用。神经科学是生命科学的前沿领域,与心理学密切相关。因此,学校应当尽快制定心理学系和MsGovern神经研究所的发展规划,并预先启动建设,为争取MsGovern基金会的支持奠定基础。

分子医学所。分子医学所是以转化医学为目标的交叉学科机构,在过去五年取得了很大成绩。学校将继续对分子医学所的支持,完成建设15个课题组的目标。分子医学所要加强在转化医学方面布局,进一步加强与深圳转化医学平台和临床医院的合作,尽快提升学校在转化医学和创新药物方面的整体实力,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转化医学机构。

创新药物研究院由一系列重大技术平台构成,针对创新药物研发面临的问题,推进体制和机制建设,提高北京大学创新药物研发的整体实力,实现我校创新药物研发领域的快速和可持续发展。

2.临床医学领域建设

北大在临床医学方面有着丰富的资源和研究力量。985三期建设要着力加强临床医学的整体研究实力,为此,学校决定设立1亿专项资金,用于加强临床医院与校本部和医学部基础学科的合作。学校将建立由本部,医学部和医院组成的专家委员会,专门负责合作项目的实施。学校要继续支持临床医学研究所的发展,支持临床样本库建设,积极推进临床医院的循证医学的发展。与此同时,要积极发挥交叉学科研究院的作用,加强工程学科,生命科学和基础医学与临床医院的合作,积极推进转化医学的发展,提升北大医学研究的整体实力。

3.先进材料领域建设

北大很多教师都在从事材料相关的学术研究,但力量比较分散。学校将通过建立“材料研究中心”的方式,组织各学科力量,加强北大材料学科的整体实力。材料研究中心要积极支持材料科学的基础研究,同时,要针对国家战略需求,推进新型材料的应用研究。要关注材料学科的未来发展方向,特别要关注生物材料,可再生能源材料,微电子和光学(通信)材料以及环境材料的发展。

4.脑科学与认知科学领域建设

脑科学与认知科学涉及了生命科学,神经科学,计算科学,社会学,经济学和医学等学科,是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热点和未来的关键科学领域。国务院公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脑科学和认知科学是八个主要研究领域之一,我们应当尽快在脑科学与认知科学领域做好学科布局,组织跨学科队伍,力争在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等领域获得突破。

5.能源.资源与环境领域建设

北大的能源,资源与环境涉及城环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工学院等院系,一些人文和社会科学院系也在能源,资源和环境的政策,法规,国际关系等方面有很好的积淀。在能源领域,学校将以清洁能源研究院为载体,组织各方面力量,开展能源相关的跨学科研究。在资源与环境领域,学校将加强各院系之间的合作,重点在生态和环境领域加强整合和投入,增强学校资源与环境领域的整体实力。

6.社会领域建设

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提出了很多重大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我们要面向国家在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进步等方面的重大战略问题与需求,组织多学科团队,开展重大问题的研究。在社会发展领域,我们将以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为基础,加大人才的引进力度,建设社会研究中心,提高北大社会学的整体教育和研究水平。在经济学方面,将进一步加强队伍的整合,选择若干领域,开展高水平研究。在政治学方面,将集中力量开展中国宪政历史和未来发展的研究。

7.思想文化领域建设

北京大学具有为现代中国社会发展提供新观念,新思想和新理论的传统。因此,要加强对社会思想和理论综合研究的支持力度,调动教师力量,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努力使北大成为思想理论发展的重镇。要从不同的学科视野,方法,尤其要以综合的手段开展社会政治的基本问题和基础理论的研究,要建立交流与讨论的制度和环境,使不同专业和专长的学者共同关注,讨论和探索重大问题。要建立专门的学术委员会,负责课题遴选和执行,要建立宽松的制度环境,对基础和重大问题的研究提供长期稳定的支持。

(七)国际合作与交流

增加外籍教师和国际交换学生数量,积极推进国际人才培养项目建设,加强国际暑期学校建设;增加英语授课门数,鼓励使用原版教材;积极推动学生的国际交换,为更多学生提供出国访学机会;提高留学生生源质量和规模,使国际学生达到学生总数的20。左右。

推进实质性,高水平的国际科研合作。要与院系密切配合,完善措施,创新机制,大力推动国际科研合作;学校要设立专项资金,积极推进联合科研项目申请和联合科研机构的建设,特别要开展环境,能源,公共卫生等重大领域的国际合作;全面提高北大的学术研究水准和国际影响力。

(八)基础设施建设

学校将积极推进工学院与交叉学科大楼,环境绿色大楼工程,南门区域改造,新法学楼,艺术大楼工程,景观设计学大楼,医药科技园区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昌平校区的功能转型,将其建设成为支撑北大科研发展的大型综合平台。本阶段将新增教学科研用房29万平方米,改造4万平方米,基本满足未来一个时期教学,科研的需要。

(九)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图书馆文献资源,院系文献资源,重点学科资源,档案资源,博物馆资源等的整合,

建立完整的信息资源保障系统;完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

加强仪器设备管理,提高仪器设备的开放度和使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发挥仪器设备的作用。学校将进一步加强仪器设备购置的前期论证,加强对仪器使用的监督和管理,合理配置资源,减少重复购置。建立大型公共仪器设备的“管理,开放,共享”体系,学校将在“985工程”(2010—2013)安排资金专门用于仪器设备维护和使用。安排资金支持校园网的进一步发展和电子校务支撑能力的建设,提高学校整体信息化水平和大规模科学计算的能力。

十三.资金筹措与安排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我们需要动员全校之力,积极推进制度建设和教育改革,大力引进最优秀人才,做好学科布局调整,还要加强基础条件建设,改善师生员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所有这些都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国家实施的“985工程”和“211工程”是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和基础条件建设的重要资源,但从现在的情况看,这还远远不能满足学校发展和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需要。与此同时,大幅度地改善教职员工的待遇,逐步建立更加合理的薪酬体系,不能仅仅依靠国家投入,还需要争取社会的支持。因此,学校一方面要厉行节约,实行“节流”,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益,另一方面,要“开源”,要拓展争取资源的渠道,筹集更多的资金,为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一)大力“开源”,增强办学实力

北大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教育拨款,科研经费,国家专项教育经费(985和211工程),以及学校的办学收入,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收入和捐赠收入。随着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国家教育拨款和专项经费只占学校整体运行费用一小部分;与此同时,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目标要求我们加大投入力度,努力改善学校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引进优秀人才;也要求我们大力增加教育投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所有这些都需要有充足的经费保障。因此,学校要进一步开拓资金来源,积极争取国家科研项目,提高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益,提高办学收益和社会捐赠,保障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目标的实现。

1.增强科研队伍实力,积极参加国家重大项目

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颁布之后,国家大幅提高了对科学技术的投入力度。针对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设立了重大专项和支撑专项;与此同时,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也大大增加,增加了重大基础研究计划数量和投入力度,增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支持强度,设立了学校自主科研基金,等等。近年来,北大的科研经费总量也不断提高,从1999年的

1.6亿增加到2009年的12个亿;可喜的是北大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经费也超过了1个亿。目前,北大的科研经费总量在综合性大学中处于首位,但与以工程学科为主的大学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增强学术实力,争取国家支持。未来几年,学校将积极引进优秀学术带头人,新引进的教师预计在400500人左右;人才引进将主要集中在高层次学者和优秀的青年学者,这将大大提升北大的整体学术力量。学校的科研部和社科部要积极组织队伍,争取国家重大项目,预计到2020年学校的科研经费总量将达30个亿左右。学校据此安排基础条件建设和专职科研队伍。

推进成果转化,服务地方发展。产业升级和区域发展对大学的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大学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北大是以基础研究见长的大学,在开拓性和原创性研究方面具有优势,我们要加快学校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的转移机制的建设,鼓励教师在开展基础研究的同时,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的产业发展,加快新思想和新技术的转移和转化,在贡献和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的同时,增强学校的整体实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目前,学校在成果转化方面的收入在1个亿左右,到2020年,要使北京大学的知识产权转移和成果转化收入超过10个亿,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产生更好的效益。

2.推进终身教育,提高办学质量

国家已经确立了加强终身教育的方针,北大要积极推进大学后的继续教育,提高继续教育实力和质量。学校要加强继续教育体制建设。一方面要整顿办学秩序,提高办学质量,同时,要建立和完善合理的运行机制,提高办学效益。目前,学校的教育收入在10个亿左右,其中主要是专业学位的收入为主,继续教育的比例比较低。学校将加强继续教育,进一步提高专业学位教育的质量和效益,争取到2020年北大的教育收入达到20个亿。

3.拓展筹资渠道,加大筹款力度

北大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筹款体系,教育基金会建立后,与校友和社会各界建立了广泛的联系,积极拓展筹资渠道,扩大筹资空间,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近年来设立的各类奖教金,奖学金,助学金总数达260多项,受益师生近6000人次;每年资助各学科领域的教学科研和学科发展项目达300余项;筹资支持了遍布全校的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如已建成的北京大学体育馆,百周年纪念讲堂,英杰交流中心,图书馆新馆,光华管理学院大楼,国际关系学院大楼,生命科学学院大楼,政府管理学院大楼,法学院科研楼,农园食堂,学生宿舍和正在建设的人文学苑,等等,为师生创造了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与此同时,完善学校,院系两级筹资机制,利用基金会的专业能力支持院系筹资,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筹资体系。但是,与学校发展的需求和世界优秀大学相比,我们的筹资能力和专业化水平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加强校友联络,建立长效机制。遍布世界各地的北大校友对母校有着很深的感情。他

们其中的一些人已经事业有成,一些正在努力拼搏,但大家都希望与母校保持紧密联系,从

不同的角度关注和支持北大的发展和建设;校友是学校教育的成果,是学校发展的坚强后盾,也是学校筹资的重要渠道。我们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校友联络和服务工作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强校友工作办公室,校友会秘书处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加快全球校友网络体系建设,建立长效机制,发挥校友在促进学校发展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配合学校发展,积极筹措资金。北大教育基金会将积极配合学校发展和建设,积极宣传学校的建设成果和发展规划,争取更多的社会关注和支持。基金会要根据校园发展规划,积极争取社会捐赠,支持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要配合学校队伍建设规划,进一步加大“北京大学讲席教授基金”的筹资力度,为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提供长期支持;要配合学校学科和教育发展规划,积极推介学校的学科发展项目和教育改革项目;基金会还将继续秉承“规范,透明,效益,安全,服务”的方针,认真管理各类捐赠款和基金会资金,保证捐赠款的使用符合捐赠者意愿和基金会宗旨,确保资金投资稳定安全和合理收益。

加强专业化建设,实现跨越发展。基金会将与校友会密切配合,加强基金会和校友会的

专业化建设,并制定学校筹资的整体规划,筹资目标和行动方案,动员各方力量,实现学校筹资的跨越发展。基金会将开展新的一轮筹资行动,争取实现今后五年筹资30亿的目标,并在2020年前,实现筹资80亿的目标;学校将健全和完善学校的筹资体系,建立专业化队伍和激励机制,确保筹资目标的实现。

(二)厉行“节流”,提高资金效益

我们是在发展中国家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尝试,尽管国家大幅度地增加了教育和科技投入,学校也在采取各种措施增加收入,但资金短缺将会是学校面临的长期挑战。因此,我们应当建立更有效率的工作和运行机制,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争取在较少的投入条件下,实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

1.树立“经营”观念,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

大学承担着培养人才,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的社会责任。大学是非营利机构,大学的

“经营”并非为了获利,而是使全体教师和工作人员了解学校资源使用原则,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集中有限资源,完成大学的核心使命。

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使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的首要任务。学校要根据教学任务对各单位进行核算,人才是学校的产出,要根据各单位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数量调配人力和物力资源。

科技创新是学校的重要任务,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内容,对提高学校的学术声誉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我们要努力提高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科研活动除了产生科研成果和学术声誉外,还将增加学校科研经费和科技成果转化收入,因此,学校可以对科研活动进行核算。学校要核算科研活动投入产出效益,根据学科布局以及可能带来的科研成果和学术声誉安排人力和物力的投入。

社会服务也是学校的重要社会责任,也是增强学校办学实力的重要途径。学校要对社会服务进行全成本核算,社会服务要承担项目的直接成本,学校要提取适当费用,用于补偿学校为项目付出的人力和物力间接成本。

2.集中有限资源,增强队伍实力

学校投入要按照“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观念,把资源投入到能够产生更多资源的领域;增加队伍建设投入,建立世界水准的学术队伍和工作条件,将会大大增强学校竞争社会资源的能力。在国家尚未建立科研项目间接费用补偿机制的情况下,近期从资源补偿角度看,似乎是不合算的,但这对学校的长远发展是有力的。因此,要肯花大的资源投入,建立高水平的学术队伍。

3.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

坚持厉行节约,勤俭办学。合理高效使用好“985工程”专项经费。合理安排建设项目,

坚持安全,实用,够用的原则,切合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实际要求。

继续发扬北大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珍惜每一分“985工程”专项经费。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要使教职员工都表现出很强的敬业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大家发扬艰苦奋斗,厉行节约的精神,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三)全面规划,保障“985工程”项目资金效益和安全

1.健全管理机制,严格管理制度

为保证“985工程”的顺利实施,总结以往经验,继续加强健全管理机制,严格管理经费使用。在校党委领导下,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985工程”领导小组,讨论和决策“985工程”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下设“985工程”办公室,协调“985工程”建设内容的具体实施。确定若干重大建设领域,成立相应的“985工程”重点建设委员会,咨询,指导相关建设。完善

+北京大学“985工程”建设管理办法,+北京大学“985工程”中央专项财政资金管理办法,和

+北京大学“985工程”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办法,等专项管理办法。

2.合理调配资源,提高资金效益

确保“985工程”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既是国家利益所在,也是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根本保障。坚持从学校特点出发,统筹考虑,追求资金使用的合理化和高效益。我校通过“985工程”十年建设,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在“985工程”(2010—2013)期间,经费将重点用于队伍建设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国家经济社会取得全面发展,全社会的平均工资年增长达到14。。这种情况下,单位用人成本不断升高,特别是高端人才的待遇随社会整体水平的提高而需要更大幅度的增长。现有工资待遇体系大大阻碍了学校稳定和引进高端优秀人才。北大作为引进人才和储备人才的重要基地,需要建立起具有国际竞争力,符合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前瞻性的薪酬体系。对特殊的高端人才,特别是国际公认的高端学术人才采取特殊的政策和待遇水平,吸引他们回国工作并为他们在国内工作提供良好的支撑条件。北京大学近年来始终坚持人才强校战略,想方设法为人才提供工作和生活保障。已在个别学科对新引进人才采取了特殊薪酬体系,即年薪制。从北大的人才队伍结构来看,需要拓展到更多学科。

在“985工程”(2010—2013)期间,重点建设若干提高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平台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以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科学研究前沿为目标,在“985工程”二期建设基础上,紧密结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所确定的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前沿技术,基础研究和重大专项,面向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一步加强“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建设。着力提高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承接国家重大科研任务能力以及解决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能力,产生一批有重大影响的原始创新研究,工程应用研究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成为我国基础研究的主要基地和创新中心。

3.“985工程”三期资金使用总体方案

“985工程”(2010—2020)计划总资金为150亿元,其中:政府投入120亿元,学校自筹

30亿元。

在2010至2013期间资金投入需要49亿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投入需33亿元,自筹经费16亿元。中央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校本部总体建设24.75亿元,医学部总体建设7.25亿元,临床医院与生命科学,化学,物理学等相关学科合作专项1亿元。经费使用计划如下:

学科建设共投入12亿元,主要用于我校重点学科,公共服务体系及其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等项目。

提升自主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共投入5亿元,主要用于人文学科重点领域,社会科学重点领域,应用统计学,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北京大学中子谱仪站,量子材料,蛋白质科学工程,系统生物学,分子成像技术,生物信息学,虚拟交互式认知,地球观测系统,大气环境与全球变化,海洋科学与工程,清洁能源与资源综合利用,绿色计算与绿色通信,纳米科学,创新药物,系统生物医学和中国卫生发展等相关内容。

学术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建设共投入13.2亿元,重点实施高端人才引进计划,青年后备人才建设,创新团队建设和骨干队伍建设。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共投入1.8亿元,重点实施基础学科专业人才创新培养试验计划和研究生

教育创新计划。

国际交流与合作计划投入1亿元,主要用于海外学者讲学计划和海外学者研究计划。

学校自筹的16亿元资金将主要来源于捐赠,校办企业分红,办学收入,科技成果转化收入和承担各类科研项目。主要用于建设法学,工商,政府管理,生命科学,微电子,软件工程,环境科学等大楼的建设,水,电等基础条件的改造和增容等。

十四.结语

通过全面总结“985工程”一期,二期建设工作的经验和成就,认真领会教育部关于“985工程”(2010—2020)建设的指示精神,北京大学提出了在中国率先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宏伟目标。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追求卓越的长期过程。我们要始终坚持人才培养的根本使命,坚持解放思想,大力推进学校的体制和机制创新,全面规划,重点突破,努力吸引和汇聚国际一流的学者,营造良好的学术和校园文化氛围,实现学校的持续和稳定发展。我们将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要求,以更广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执著的努力,加快推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谱写北京大学发展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