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

实地考察

作为北大的一部分,北大文物拥有悠久的历史、传奇的故事和鲜明的时代特色,它们的存在和寓意是北大深厚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对它们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在对北大规划文本中所列的保护对象明细表进行详细地实地考察之后,我们发现其中大部分文物保护到位,在历史上也经过了多次修葺与整理,现在仍然保有鲜明的特色,典型的如办公楼、博雅塔、南北阁等,虽经岁月的洗礼,依然保有当时的风采。但是有一些文物则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或多或少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损毁,有的甚至破坏得很严重。比如在未名湖景区的花神庙因为常年有游人参观,其墙壁破坏严重,或刻或画,留下了许多笔迹,诸如“某某到此一游”等漫布整个墙壁,加上风雨侵蚀,墙壁油漆剥落,颜色衰败。下面是一些我们在实地考察中发现的一些破坏严重的文物及现状。

第一部分 文物现状

picture

燕南园

燕南园是燕京大学成立初期燕大专门为教师建造的住宅区,按照当时燕大所有中外教师住宅的编号顺序,燕南园的建筑的编号依次为51到66号(后来加建50号)。不同于四斋飞檐斗拱的中国传统建筑,也不同于二教简洁明快的现代玻璃建筑,燕南园的建筑主要仿照美国城郊的庭院别墅,其中也不乏中式风格的传统庭院,可谓集古典与时尚于一身。作为燕大北大老师的住宅,燕南园曾经集合了许多大师,诸如冰心、吴文藻、冯友兰、李政道、周培源、汤用彤等。如今的燕南又是另一番场景。置身其中,虽是幽静依然,却也颇多衰败气息。

 

我们在仔细走遍了燕南园16栋建筑后后发现燕南园老屋的保护状况好坏不一,诸如最北部的四栋建筑,51、52、53、66,以及位于中部的50和55、56保护较为完整,虽然有些院子里也堆叠了很多杂物,但是整体来说,房屋窗户俱在,暂时无大的损毁。而位于南部的几个宅子如62、57以及54号,保护的并不是十分完整,屋檐颓倒,瓦片跌落,窗户破碎,门上旧漆剥落,一些铁质物生锈,庭院无人料理,野草丛生。除此之外,一些宅子,在经历十年浩劫之后涌进了许多新的住户,打破了一栋一户的格局。这些住户职业各异,多为一些打工人员,为节约地方,甚至有些地方涌现了新建的简易房,与旧有的燕园建筑立在一起颇不和谐。

 
 
picture

未名湖景区——以慈济寺庙门、旗杆座为例

慈济寺庙门位于未名湖南岸的开阔地上,目前只有这一座庙门矗立于此,为空荡荡的湖岸增添了一些色彩,这里也是游人合影留念最频繁的地方。游人一方面在庙门前拍照留念,另一方面也对庙门进行了破坏,各种涂鸦遍布墙身,对北大的或喜或怨都被刻画在上面,满满一墙,而外围的红墙也在风吹日晒中脱落殆尽,露出光秃秃的墙身。 

位于慈济寺庙门旁的旗杆座,也在风雨的侵蚀中破败不堪,很难让人相信它是文物。

 
picture

鸣鹤园遗迹——以方池和乾隆半月台石碑为例

鸣鹤园位于北大的最北部,相对于热闹繁华的未名湖景区,这里少有人问津,显得荒凉和落寞。 

方池常年闲置,积累了大量的荒草和杂物,池中早已多年无水。而位于北大西北角的乾隆半月台石碑破坏得更是严重,它立于一片土丘和杂草丛中,碑身已经破裂,虽有人工修复过的痕迹,但是正面和反面均被游人乱刻乱画得一塌糊涂。古人隽秀的书法被埋于游人一片大小不一,颜色各异的“誓言”下,还有人竟然在文物上画了一个八卦图。

 
 

第二部分:分析原因

诸如像上述一样被破坏的文物还有不少。北大文物颇多,而对于各种文物的保护程度也好坏不一,有些文物保护得很完整,有些却完全被忽视,使人很难辨识出文物的痕迹。总体来说,对于建筑类的文物,保护得相对要好,诸如办公楼、南北阁、六院等,而对另一些文物的保护状况却令人忧心,诸如燕南园中部分房屋。而一些室外文物,诸如碑刻、雕塑等,不仅要面对风雨的腐蚀,与时间自然抗争,更要面对一些游人的刻画,成为游人的涂鸦墙。我们在分析之后觉得导致文物保护状况好坏不一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保护得较好的建筑,多半是学校事务用地,或为教学区,或为办公区和研究机构。由于目前还在使用,所以有相关机构出资进行修葺和翻新,且普通游人无法进入,降低了文物被破坏的几率。如静园六院大多为院系办公区和研究中心,游人不得入内,临湖轩在平时也不向游人开放。但是其中一些建筑,翻新和修葺的频率较低,致使墙身和油漆严重脱落。因此我们认为造成文物破坏程度存在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各个文物受到人们重视的程度不同,每个文物得以翻修的资金和频率也存在差异。 

第二:未名湖边的文物破坏程度要比其他地方的严重。诸如花神庙墙壁上漫布涂鸦,而处于校史馆背后的魏士毅纪念碑与三一八烈士纪念碑却保护得较为完整。我们分析这是因为未名湖处于北大风景区的中心,因此参观的游客较多,而魏士毅纪念碑等所处位置隐蔽,前有校史馆遮挡,后有天然土丘做屏障,所以一般很少有游客会到那儿过去参观。因此我们觉得文物所处的位置,及周围自然景观和建筑的修建情况的差异也是造成文物破坏程度差异的原因之一。 

第三:作为同在未名湖边的乾隆御制屏风,相比于花神庙而言保护得算是完整的了。基本上没有任何刻画,我们认为这与它前面有一道栅栏做隔离是分不开的,而花神庙周围都是天然景观,又缺乏有效的监督,所以刻画非常严重。而对于像方池这样常年无废弃的文物和位于北大西北角的乾隆半月台石碑,我们认为它们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是因为很少有人把它们当文物,笔者若不是因为做研究,也从来想不到今天杂草丛生的方池竟然在当年如此有名,而对于乾隆半月台石碑,它立于鸣鹤园的边角上,就像是被所有人遗忘了一样,我们绝大部分人对这些文物没有一点文物意识,所以就更谈不上保护了。

 
 

第三部分:保护建议

北大作为一所有着悠久历史的高等学府,其中的文物是北大历史的见证,真实记录了燕大、北大初创、发展的历程,甚至是远在明清两朝时代名人雅士、王公贵族的生活,是学校的不可再生的历史财富,在我们进行校园规划与建设的同时,不能将这些文化“边缘化”,或是不恰当利用,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延续其生命力,这也是校园可持续发展中的一部分。

通过上述三条原因的分析,我们认为对学校文物的保护首先应着眼于整体,在可能的情况下,尽最大可能实现对整体环境的控制与保护,这样才能保留学校的整体性和环境氛围,使高等院校老校区的历史沉淀得以延续与保存,对老校区范围内的改造与建设也应在整体保护与控制的前提下进行。对此我们有五条具体建议:

第一:对于北大的传统类型建筑文物,首先应对其进行质量与价值的评估,这一类型建筑的平面布局形式、结构体系、外观立面等均不需进行大规模的改建并可以适应当今教育功能的要求,这不仅有利于保护文物建筑本身,更能使其所具备的隐形价值提升。若建筑物的原有功能对现今使用不太适应,应在保持建筑原有特色的前提下,允许对建筑物的平面布局、结构体系及有特色的室内装修做适当的改造;若建筑物的主要功能对现今使用影响较大,则应该进行审慎考量,看是要以保护文物为重还是现今使用为重,在进行各方面的仔细评估后再做决定。

第二:维护修缮的资金合理分配,重视破坏严重的文物。保护北大文物不能仅仅依靠各个文物现在的主人和单位,而是要统筹规划,协调进行。在上述分析中我们也看到那些“有主”的文物得到了切实的保护,而一些“无主”文物却被人们遗忘了。北大文物不是某个单位的私有财产,而是整个北大的文物,因此对它们的保护也不应该厚此轻彼。诸如燕南园的老房子,其保护程度就差异明显。那些作为办公用地的房子得到了较为完整的保护,而那些被租给打工人员的房子却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甚至是没有保护,只有破坏。把屋子租给打工人员居住本身无可厚非,关键是校方在租出去前是否可以签订一个关于保护老房子的相关协议或者说校方可否出资对那些老房子进行修缮,毕竟那些老房子不是某个人的,而是整个北大的。

第三:对于一些散置文物,尤其是经常与游人亲密接触的文物,可以利用自然屏障,如花草树木等进行一定的空间隔离,或者是修建围栏等避免游人物理上的破坏。对于一些价值高而又破坏严重的文物是否可以考虑为它们简单修建一个挡雨的遮蔽。

第四:对于文物的保护更在于普及这种文物保护的意识。正是北大在教育史上的的特殊地位吸引了众多游人慕名而来,文物上承载的是北大的历史意蕴,我们可以传递这种保护文物尊重历史的思想,形成游人对文物的自觉保护。我们可以通过树立一些牌子,友好提醒游人不要触摸文物,乱写乱刻等,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小组在走访这些文物的时候,不管是在破坏严重的地方还是保护较好的地方都没有发现一个这样的牌子。其实有时候游人进行破坏并不是故意毁坏文物,只是人们或者不知道这是文物或者即使知道以为这是能够触摸的。多一些提醒总是好的。

第五:通过网络宣传,诸如BBS、人人、微博等引起人们对北大文物的重视,知道这些文物的价值,先引起北大学子自己对于校园文物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同时也引起游客的文物意识和保护意识。可怕的不是有意识的破坏,可怕的是无意识的破坏和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