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研究成果

高校“双一流”建设要全面融入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总体布局

  

  康涛  陈威  张勇

  

  【摘要】高校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要正确把握“双一流”建设与国家发展的辩证关系,自觉融入党和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总体布局。高校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是自身发展建设的必然要求,应从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六个方面综合为国家发展作出贡献。

  【关键词】高校 双一流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融入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明确了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的奋斗目标:第一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需要创新。高校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创造新知的重要机构,要自觉融入国家的发展大局,把发展方向同国家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要把握好这个定位,需要明晰高校自身发展与国家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也就是要弄清楚高校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必要性以及高校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具体途径。 

  

  一、高校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必要性

  

  巍巍上庠,国运所系。十九大报告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具体到高等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加快“双一流”建设,实现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其中体现了高等教育发展与国家发展相互支撑关联:教育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有机组成部分,国家的快速发展需要强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支撑;而国家是高等教育的生长土壤,高等教育的飞跃依托于国家的繁荣强盛。

  

  (一)国家发展需要高等教育的强力支撑

  1.高校是国家发展引擎的重要构件

  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正加快由要素、投资规模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创新已经成为支撑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发展的主动力,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所在。有学者研究表明,我国2002 年、2005 年、2008 年、2011 年、2014 年创新投入要素对经济增长的驱动效率值分别为0.536、0.592、0.622、0.653、0.657,创新对经济增长的驱动效率呈现上升的态势,表明创新驱动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①]然而,创新活动在地理空间的分布不是匀质的,而是高度集聚的,如美国4个最具创新性的城市,以全国17%人口产出了全美48%的创新。美国作为当今全球引领创新的火车头,其“引擎”就是硅谷、128公路等闻名世界的高科技产业区,而其背后都离不开高校的身影,甚至其内核和关键就是高校:如硅谷背后的斯坦福,波士顿128号公路的缔造者麻省理工、哈佛,三角园区的支撑力量杜克、北卡、北卡州立等大学。我国要在新一轮国家竞赛中力拔头筹,国家创新能力的构建是重中之重。而这种能力的获得就是要立足全局、面向全球、聚焦关键,在广袤的国土上,孵化出若干以高校科研为核心,真正具备持续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2.高校是国家事业建设的人才支撑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人才是第一资源。十九大报告结尾落笔在青年,含义深远。国力的较量最终是人才的较量。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是一场世纪工程,需要各种类型的高素质人才的强力支撑,需要江山代有人才出,一代人又一代人的接力奋斗。高校作为国家、民族的高等人才培养机构,负有源源不断地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面向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建设需求,高校需要不断提高培养质量,为党和国家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

  

  3.高校是国家的科技革新的中坚力量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影响国家全局发展的科技革新,离不开高等教育的强力助推。美国20世纪的三大工程,奠定了其科技发展的翘首地位,而美国高校在其中做出了突出贡献。[②](见表格一)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创新是关键所在,高校作为科学技术的重要发源地,更是应该主动投身其中,为国家社会奉献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

  

  项目名称

  项目基本情况

  代表高校

  曼哈顿工程

  始于1941 年12 月, 历时5年多, 72所大学及其他机构、1400 多名顶尖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参与

  加州伯克利分校、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哈佛大学、康奈尔大学

  阿波罗登月计划

  始于1961 年5 月, 历时11 年, 120 多所大学参与

  加州理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

  人类基金组计划

  始于1990 年, 到2005 年结束, 历时15 年, 耗资30 亿美元

  哥伦比亚大学、科罗拉多大学、加州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MIT 、华盛顿大学、匹兹堡大学

  表格 1 参与美国“三大工程”中的代表高校

  

  (二)高等教育的跨越需要国家的强力助推

  1.高校的发展依托于强大的综合国力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代价是昂贵的,究其最终,依靠的是国家的综合实力。从世界著名大学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其崛起背后都能寻找出强盛国家的支撑。(见表格二)当前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力蒸蒸日上。十九大确立的两个发展阶段,将是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升的重要时期,这将是中国高等教育未来快速发展的绝佳优势。

  

  时期

  国家的发展

  高校的发展

  11世纪

  意大利——欧洲经济文化中心

  世界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博洛尼亚大学诞生于此

  18-19世纪

  英国——“日不落帝国”称霸全球

  牛津、剑桥也随之鼎盛

  19世纪初期

  德国崛起

  柏林洪堡大学诞生并重新定义了大学的功能

  20世纪

  美国雄踞全球

  哈佛、斯坦福等名校春笋般涌现,至今引领世界大学的发展

  20世纪中后期

  日本经济复苏,亚洲四小龙崛起

  东京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大学等亚洲高校崭露头角,挤入世界顶尖之列

                                    表格 2 国家的崛起与高校的发展关系

  

  2.高等教育的发展受益于科技革命的迅猛推进

  高校是知识技术的产地。倘若一所大学的成长置身于科技大变革所发生的时代和国家,其发展就会大大提速。纵观世界历史,高等教育的著名学府都与时代的科技革命浪潮息息相关。(见表格三)现如今,中国正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推动新一轮产业革命,这是中国高校崛起的历史性契机,必须将自己融入国家科技革新的浪潮,因势利导、乘势而上。

  

  

  科技革命

  最先发生国

  高校的发展

  第一次蒸汽机革命

  英国

  牛津、剑桥成为世界翘首

  第二次电气化革命

  德国

  柏林洪堡大学驰名于世

  第三次信息化革命

  美国

  哈佛、斯坦福、伯克利等大批高校问鼎全球

  表格 3 科技革命发生国与高校崛起的关系

 

  二、高校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的综合途径

  高校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的具体途径,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融入办学思想、教育思想,以两个阶段目标作为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坐标,以满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支撑需求作为高校的发展任务,加快“双一流”建设,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一)对接国家人才需求,持续输送能够引领未来的人才

  十九大报告提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育人是大学的第一天职。高校要立足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模式改革,以提升培养质量为核心,要为学生提供最好的学习成长体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要发挥高级人才汇聚的作用,海纳百川,培养和引进并重,形成以顶尖人才为引领,以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为中坚,以青年骨干教师为基础的高水准人才队伍。

  

  (二)对接国家科技需求,持续产出前沿尖端成果

  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高等教育作为创新型科研成果孵化的前沿阵地,要主动引领、专注未来、长远规划、重点突破,下大力气组建交叉学科群与强有力的科技攻关团队,抓住大数据、先进材料、生命本质、人工智能等交叉学科领域正在迅速成为新的学科增长点和突破性学术思想发源地的历史机遇,针对国家迫切需要及关系国家中长远经济发展的领域进行集中攻关,坚持做深做实基础研究,完善前沿与尖端科技领域的布局,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为国家重大战略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三)对接国家的智力需求,持续提供高品质的社会服务

  高等教育正在走向社会的中心,高校的角色定位正从过去的适应服务逐步转向服务和支撑引领同步。高校作为社会核心机构之一,要发挥其在智力资源优势的独特优势,提供更高品质的社会服务:一是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高品质教育需要,做好继续教育工作,利用技术手段向全社会分享优质教育资源;二是要支撑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积极发展壮大智库,为国家奉献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三是要做好对口支援和扶贫工作,发挥好在促进社会公平发展,实现地区均衡发展上的积极作用;四是进一步发挥医学高教机构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支撑作用,为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做出新的贡献。

  

  (四)对接国家的文化需求,持续传承弘扬传播中华文明

  十九大报告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然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教育属于上层建筑范畴,是一个国家意识形态和主体价值观的反映。大学既应是社会进步的发动机,亦应是把握社会发展方向的思想库。中国高校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承担起以学术、知识、道德、精神、思想、文化来引领社会的历史责任,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话语体系和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评价标准,在文化强国构建中发挥核心力量:一是要传承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二是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研究,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基础学科的支持,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三是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五)对接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持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高校在科技人文、语言文化、国际交流等方面具有协同创新、跨界融合的独特优势,高校应当主动承担起“桥梁”作用:一是开展顶尖的教育、科研、文化机构深度合作,注重与“双一流”建设对接,为教学科研服务、为高校长远发展服务服务;二是继续以“一带一路”研究为重点,整合力量,加强区域国别研究智库建设,为国家外交战略提供政策咨询支持;三是加大各国语言类人才,尤其是“一带一路”地区非通用语言类人才的培养,使之既通晓语言,又了解当地国情和文化;四是进一步扩大来华留学教育,帮助世界深入了解中国和中华文化,培养“知华”“友华”的力量;五是大力支持孔子学院建设,尝试推进海外校区的拓展,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六)对接地区发展需求,持续发挥产学研牵引作用

  党的十九提出要继续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高校具有空间属性,高校要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也要服务于所在区域的发展。好的高校能成就一个区域:能成为城市区域集聚资源的最佳名片;能发挥着区域人才高地蓄水池的作用;能为区域带来创新知识和技术;能提升城市的文化蕴含[]。高校要推进开放办学,加强与所在区域的有机联系,围绕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企业共性技术难题建设等热点,建立政产学研用战略联盟、人才培养基地,让教学科研活动走向生产一线。各地高校要立足所在区域,服务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区崛起和东部优化发展,服务于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服务于京津冀、雄安新区、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地方建设奉献力量。

  

  三、再看“双一流”建设和服务国家发展的关系

  “双一流”建设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推动高校自身发展的举措定位,而服务国家发展大局是高校使命所在。我们要深刻认识并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从根本上说,两者是一致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越有成效,就越能够为国家民族作出更大贡献。但是,两者又不能等同,更不能混淆,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如果我们不能把目的与手段区分开来,就会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按照这种跟随模仿的发展模式,不可能办出自己的特色,不可能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

  我们要把“双一流”建设目标与国家建设蓝图融合起来,到2035年国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中国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我国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中国高等教育要稳稳立于世界高等教育的中心。

  中国现代高等教育诞生于近代国家民族存亡之际,兴学强国始终是中国高校重要的发展使命。在当下,中国高校要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宏伟蓝图,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更大的贡献!

  


  作者简介:康涛 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副部长副研究员

                   陈威 北京大学政策法规研究室 战略规划办公室主任 助理研究员

                   张勇 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 副秘书长 助理研究员

  [①] 刘荫,胡海鹏,王军礼,李成林. 基于创新驱动的我国经济有效性评价[J/OL]. 商业经济研究,2017,(21):179-181

  [②] 耿有权. 论欧美研究型大学世界一流贡献的基本方略[J]. 教育与现代化,2010年第1期

  [③]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19cpcnc/2017-10/27/c_1121867529.htm,访问时间:2017年11月1日。以下行文中引用十九大报告的内容不再一一作注。

  [④] 任羽中、陈威.有大学的城市[N]中华读书报,2017年4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