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研究成果

讲述“中国为什么” ——寓诠释于数据之中

作者:樊桔贝

(现任职于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过去70年在经济、科技、社会、民生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事实有目共睹,从中择优列举亦非难事。然而作为一部科普读物,如何在条列“中国有什么”的过程中,将“中国为什么”讲出来,显然更有意义。齐鲁书社最新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70个世界第一》很好地完成了这一任务。

   中国为什么取得这样的成就?对这一问题的解释有很多,该书编者主要关注两方面:“超大规模性”和“制度优势”。难能可贵的是,对这两条的诠释很好地贯彻到该书选目之中。

   第一,是“超大规模”。用“超大规模”来解释中国,最先源于黄仁宇先生的《中国大历史》,他的表述更强调规模对国家治理带来的挑战与复杂性,所谓“规模负荷”,这也延续到周雪光先生有关中国政权模式及社会治理的表述中。近年来伴随中国经济发展,从“规模负荷”到“规模优势”的理解方式逐渐萌发。但我们也要清醒地意识到,体量与质量并不同构,即便同时在体量方面占据优势,也未必就意味着“规模优势”。近年来学者在强调“规模优势”时,往往强调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化和网络化。要素与要素之间发生联系后,要素有可能被“赋能”,因为通过整个沟通网络或交易网络的衡量,它的价值和效用就得以被重估,从而拥有了全新的价值与能量。在具体条目的编纂过程中,编者也有意识地贯彻了这一思路。条目“移动支付交易规模世界第一”“最大规模的基础教育”“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规模最大的人才选拔机制”“全球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都是“超大规模”在经济、社会、制度、民生等多个领域产生影响的具体表现,编者也有意补充了“古代中国留下来的最完整的古代城墙”“通航里程最长的人工运河”,凸显出这种特点的历史延续性。

   第二,是“制度优势”。编者在序言中强调,“70个世界第一,充分说明了‘前三十年’与‘后四十年’之间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如何理解新中国前三十年与后四十年之间的关系是新世纪以来思想界的重要问题。无论是甘阳的“通三统”,还是多学科学者从各自专业视角出发提出的“中国道路”,均是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探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叙述必须在更长的时空中展开,囊入一种新的历史叙述和未来想象,这种辩证统一关系必须要在中国追求现代化的整体脉络上加以理解。该书不以简单的时间线索排列,展现出不只关注改革开放前后各方面出现的不同,而能够关注在一些更为根本问题上的连续性。编者在条目选择上也有意识并置“前三十年”与“后四十年”的成就,尤其重视一些连续发展取得的成就。条目1“世界上最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就是前三十年奠定工业化的坚实基础。而在重大工程方面,既挑选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也选择了完成于新世纪的“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混排青藏铁路、青藏公路、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这些重大工程,这种超越时间性的并置安排,明确地反映出编者对这一问题更为清晰的认识。

   编者在序言中说,“70年的70个世界第一,不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数据,更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指标体系”。正是超大规模与制度优势这一综合指标体系横纵轴,保证了这一选择的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