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研究成果

从“鸟巢一代”到“冰新一代”——冰雪上的思政教育

  从2008年圆梦百年奥运,到2022年再度携手奥林匹克,北京成为历史上首座“双奥之城”。冬奥会“让冰雪运动进入寻常百姓家,实现了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是一堂冰雪运动的“公开课”。对于青年学生,特别是青年志愿者,冬奥会更是一场润物无声的思政教育活动。历次大型赛事的志愿服务工作都对大学生群体产生了深远影响,本届冬奥会以“一起向未来”为主题,为新时代思政教育提供了重要启示。

  14年前,北京奥运会培育了“鸟巢一代”。今天,北大“冰新一代”在冬奥会再现风采。北京冬奥会志愿服务涵盖了体育竞赛、场馆管理等41个业务领域。北京大学共派出630名志愿者、57名冬奥赛时实习生、15名开幕式演出人员,902名医疗服务保障人员参与志愿服务工作,形成了服务范围最广、参与师生人数最多、承接任务最综合的志愿队伍,得到各界广泛赞誉。

20220512165232350838903720.jpg

2022年1月20日,北京大学举行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志愿者出征仪式。图为全体志愿者和演职人员宣誓

  构建“大思政”格局,要做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融会贯通。在冬奥志愿者培训及工作开展中,北京大学相继开展了“冰新一代·一起向未来”北京大学冬奥志愿者成长培训营、北京大学冬奥志愿者出征仪式等主题教育,以主题讲座、冰雪体验、观影交流、演练培训等系列活动,承续了“鸟巢一代”志愿者精神,形成了良好思政教育氛围,为总结凝练思政教育经验提供了宝贵素材。

20220512165232361657303733.jpg

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北京大学志愿者工作总结表彰大会现场

  一、点亮理想信念,塑造“冰新一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这指明了思政课与社会实践、现实生活相结合的重要性,为把握思政教育的本质提供了根本遵循。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敏锐,独立意识强,敢于创新,传统思政课程却存在内容刻板、形式单一的局限性。因此,要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以信念引导、精神激励等方法,建立符合学生主体性与积极性特点的思政教育新模式。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最好的思政课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我们向国际社会作出的庄严承诺”。作为东道主,志愿者们主动投身这场世界盛事,积极承担国家和社会责任。青年大学生在参与志愿实践过程中,充分激发思想深处的爱国情感,不断强化民族自豪与文化自信。

   过去三年,北大师生圆满完成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的各项任务,始终服务于第一线。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青年们汲取百年党史力量。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两地三赛区”的办赛情况,志愿者们不退缩不畏惧,不松懈不倦怠,在关键时刻发挥党员先锋作用,进一步发挥重大活动的铸魂育人功能。

   1月23日,北京大学昌平新校区冬奥志愿者驻地正式启用,党员先锋队成立。驻地临时党支部集结了32名北大志愿者党员、78名其他高校志愿者学生党员。大家在党旗下集结,重温入党誓词,响应组织号召,以实际行动展现新时代青年党员风貌。

20220512165232367212200276.jpg

北京大学昌平新校区冬奥志愿者驻地东区移出人员合影

   在24小时运行的兴奋剂检测中心有11位北大党员,其中9名同学坚定地选择了晚班和夜班,成为冬奥“守夜人”。2月13日是男子大回转项目的金牌比赛日,北京突降大雪。许多党员志愿者自发报名,在严寒中清雪铲冰,保障赛事平稳进行。在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间的转换期,北大志愿者们积极参加驻地临时党支部组织的楼道保洁、餐厅引导、设备维修、核酸检测等学雷锋活动,保障驻地稳健运行。

20220512165232369503409428.jpg

北京大学昌平新校区驻地成立党员先锋队

   二、弘扬志愿精神,一起向未来

   冬奥志愿活动属于大型公益活动,需要多方参与、团队配合。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归属感、群体感和认同感得到强化,团队协作能力得到锻炼,冬奥志愿们“以微笑换微笑”,不仅传递出人道主义关怀,还体现了跨越国界、追求美好的崇尚情操。

   北京大学有着深厚的志愿者传统。1993年冬天,17名北大学子在校园内义务扫雪,发起成立了中国高校第一个志愿服务组织——北京大学爱心社。29年来,北大志愿者们被昵称为“小燕子”,各类志愿组织增加到62个。北京大学的志愿精神炙热如火,从未消退。“功成不必在我”,本次冬奥会,北大志愿者们不求回报,如一颗冬奥“螺丝钉”,默默保障各项赛事顺利运转。正如北大2020级哲学系研究生屈文鑫所说,“志愿者们就像一片雪花,在这金光闪闪的舞台上虽然很小,但仍是万家灯火中的一点。我们的志愿初心融入世界大家庭,以心中的闪光照亮整个世界,一起向未来。”

   志愿精神中的团结互助,体现着“无私忘我、精诚团结”的品格风尚,这与奥林匹克格言中的“更团结”一脉相承,都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解读。屈文鑫是奥林匹克大家庭助理(Olympic Family Assistant)中的一员。她带领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参观了同学们书写的“一起向未来”春联。屈文鑫来自湖北襄阳,她的志愿初心由家乡社区的疫情志愿者点燃。2020年疫情初期,社区志愿者爬楼输送物资,深受感动的她自此也加入了志愿者队伍。

   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冬奥会闭幕式上致谢志愿者,“你们眼中的笑意温暖了我们的心田,你们的友好善意将永驻我们心中。”每一名志愿者以实际行动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精神,成为新时代青年们最生动的注脚。

20220512165232371972409897.jpg

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与北京大学冬奥志愿者亲切交流

   三、提高实践能力,绽放“雪燕”风采

   北京冬奥会是实践育人的大课堂。高校要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其中“三全育人”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构建内容完善、科学有效、成效显著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要贯通理论和实际、教学和实践等环节。

   注重“全方位育人”,融汇一二三课堂。除了理论教学第一课堂,也要注重实践导向的第二课堂,即志愿服务、社会实践、主题教育等环节。2018年,北京大学率先设立思政实践必修课程,覆盖全体大一新生,将课堂延伸至田间地头、科研院所、脱贫一线,以此鼓励新时代北大学子更好地团结他人,服务国家社会发展。

   在冬奥会准备期间,系统的培训丰富了大学生的知识体系。2021年9月至2022年1月,冬奥组委与北大分别组织培训,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行为规范等三大类23门必修课程。冬奥会赛事期间,各领域专业要求高。北大2018级社会系本科生陈雨琪担任“冰立方”技术经理助理,协调提供成绩数据、音频通信等设备和服务的多方人员。面对困难挑战,她始终坚持不放弃,遇到问题积极寻求经理和团队帮助。屈文鑫服务于冬奥组委对外联络部,面对外宾,她不仅代表着中国志愿者,更展示着北大青年的风采。屈文鑫与多方积极沟通,节约外宾通勤时间,有效提升了自己时间管理、对外沟通、国际视野等软实力。

20220512165232383521101013.jpg

新闻混合区助理惠晨原在询问文字记者想要采访的对象、与主管及运动员一侧的工作人员交接

   四、感悟冰雪精神,“漫天竞芳华”

   志愿者们是冬奥赛事服务者,也是这场世界级竞赛的亲历者、观察者。运动员们在赛场顽强拼搏,有振臂疾呼的狂喜,也有抱憾离场的惋惜,这都是奥运精神最好的教科书。这场世界赛事似春风化雨,无声地滋养着“冰新一代”的精神世界,也为“全过程育人”提供了时代语境。

   我国冬奥健儿以9金4银2铜的冬奥会成绩、18金20银23铜的冬残奥成绩,刷新了我国参加冬奥会与冬残奥会以来的历史纪录。“四朝元老”徐梦桃在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女子组决赛获得金牌。这是奋力拼搏后换来的梦想成真,是“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中华体育精神,鼓舞“冰新一代”牢记总书记教诲,爱国、励志、求真、力行。

   17岁小将苏翊鸣获得单板滑雪男子大跳台比赛冠军,却以最简单的动作结束比赛,“去享受比赛,而不是为了比赛而去比赛”。奥运精神是坦然面对胜负、享受奋斗过程的超然理念,鼓舞大学生找准人生航向,丰富生命维度。

   这场冰雪盛事中留下的故事,鼓励志愿者们热爱祖国、自信自立,顽强奋斗、超越自我。这些激动的时刻将深刻地影响他们对待人生与世界的方式。陈雨琪即将本科毕业,“成为服务冬奥的一只‘雪燕’,这让我的人生轨迹与世界有了交集,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人、理解社会、理解世界。”

20220512165232388950809616.jpg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当天,北京大学全体志愿者收看直播

   五、筑牢思政队伍,做好全面保障

   “全员育人”从行动主体出发,形成了学生、学校和社会等多方协同育人模式,高校思政工作队伍是其中的核心力量。其中,辅导员兼具学生工作者、人生导师、知心朋友等多重身份,在思想理论和价值引领、党团建设和心理健康咨询等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

   在冬奥志愿服务工作中,冬奥保障专班承担了组织协调、生活保障和思政引领等多项任务,与志愿者接触密切。在封闭管理条件下,专班从每个细节入手,保证驻地运行,丰富志愿者的学习生活。

   昌平新校区驻地划分了闭环内外,每日评议会对冗杂的管理非常重要。驻地临时党支部副书记、综合协调组组长贾方健老师及时发现保洁员数量有限、垃圾清运流程不科学等问题。在冬奥各上级单位、北京大学党委、昌平区及马池口镇等多方协调之下,增设4名清洁人员,完善驻地防疫漏洞。

   从2022年1月到4月,专班教辅老师全天候地陪伴在闭环志愿者们身边。来自基础医学院的赵珊老师是冬奥保障专班的辅导员。她熟记中队每位同学的生日,“寿星”上班路上的手绘生日卡,元宵节的集体生日会,一场惊喜“快闪”,冬夜里的姜汁可乐。赵珊老师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温暖每位同学。

   在志愿工作之外,驻地展开了形式丰富的思想引领课堂。以中队与小组结合的形式,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冰雪健儿的回信精神,分享党史冬奥史读书心得,交流冬奥会志愿服务感悟。

   北大志愿服务的脚步并没有因奥运会的结束而停止。3月17日上午,89名北京大学海航驻地志愿者结束54天的冬奥闭环生活。就在返回当天,北大志愿者们牵头发起“抗疫有我,驰援吉林”活动,联合清华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7所高校收集总价值近6万元的防疫物资。“冰新一代”主动发起捐赠行动,再度喊响“团结起来,振兴中华”时代强音,这是志愿精神与奥林匹克精神的交融,是新时代青年风雨同舟的决心。

20220512165232392185204667.jpg

北京大学冬奥志愿者宣讲团正式成立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冬奥精神已经烙印在新时代青年的成长轨迹里,希望的火种也已种下。他们不会忘记国旗在56个民族和各行各业的普通人手中传递的情景;不会忘记各国运动健儿勇于拼搏、永不言弃的体育精神;不会忘记赛场内外“天下一家”的跨国友谊;更不会忘记志愿者们的激情与荣光。

   一曲折杨柳,万千惜别情。北京冬奥会与冬残奥会圆满闭幕,越来越多的青年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作为自己座右铭。他们以独有的方式,向世界传递自己对奥运文化的理解,深化志愿精神的内涵。这场世界赛事虽已结束,但这堂时代内涵丰富、教育意义深厚的思政课仍在进行。


文章来源:《北京大学校报》第1603期第2版

作者:柴玥儿,北京大学政策法规研究室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