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研究

政策研究

牢牢把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和主力军——学习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一点体会

2016年12月7日-8日,党中央召开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断,实际上深刻说明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力军”是谁,“主渠道”在哪里。

毋庸讳言,有一些同志曾经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往往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专业工作者的事情,是辅导员和学工干部们的职责;或者认为,这方面的问题,主要应该由思想政治理论课去解决,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靠“第二课堂”,而“第一课堂”主要是教给学生专业知识。

要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必须解决思想认识上的误区,真正把学校各个方面的力量都整合起来,把主要精力和资源配置向立德树人聚焦。

 
 
第一,所有的课堂,都应该重视价值引领和思想教育,这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
 

课堂是大学教育的主渠道。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要广大教师要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课堂教学中,认认真真讲好每一堂课。 

这里的“课堂”,当然首先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应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水平和效果,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教材体系,丰富教学手段,不断改善课堂教学状况,防止形式化和表面化倾向。要让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教师来讲思想政治理论课,也要吸引更多优秀教师走上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台。

北大在教学改革中,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这不仅进一步明确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定位,而且使其重要性更加提升。

与此同时,别的课堂同样肩负着重大的政治责任。所有课堂都具有育人功能,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只当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事,其他各门课也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形成协同效应。无论是各类通识教育课,还是专业教育课,都必须确保正确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学术导向。尤其对哲学社会科学的课程而言,要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不断创新学术话语体系,不做西方理论的“搬运工”,而要做中国学术的创造者、世界学术的贡献者。

德国著名教育家洪堡指出:“大学的真正成就应该在于它使学生有可能、或者说它迫使学生至少在他一生当中有一段时间完全献身于不含任何目的的科学,从而也就是献身于他个人道德和精神上的完善。” “第一堂课”的每一次教学,都包含价值观的塑造。大学教育归根到底是要培养人、塑造人,是一种人性教育,即便是非常抽象的专业学科教育,都会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重要影响。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英国古典大学教育思想的代表纽曼同样认为:“大学讲授的知识不应该是对具体事实的获得或实际操作能力的发展,而是一种状态或心灵的训练。”实用性再强的知识教育都有其最深刻意义上超越使用价值所表现的人类理性内容。大学从事的是人的教育,“第一课堂”应该传授学生判断事物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成功的教育应把知识教育同价值观教育、能力教育结合起来,培养胸怀理想、全面发展、引领未来的人。

智育和德育是密不可分的,离开了德育,智育也不可能真正成功。“德为才之帅,才为德之资。德器深厚,所就必大;德器浅薄,虽成亦小。”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道德的目的是各科教学的共同的和首要的目的。” 只是在不同的时代“育人”的内涵有所不同罢了。大学教育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所立之“德”是与祖国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向上品格与担当,所树之“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无德之才,难成大器,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给学生以德行根基、智慧光芒和精神力量,这是智育所不能替代的,就像但丁说的:“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 

所有的“第一课堂”教学都要把培养拔尖人才和强化爱国情怀相结合,把探索科学前沿和肩负国家使命相结合,把开展科研创新和面向经济社会相结合,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第二,高校的全体教师,都应该积极参与到思想政治工作之中,教师是主力军。
 

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主体是人,其出发点和归宿还是人。但这个“以人为本”不应只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而忽视教师的主体性。教书育人的工作,实际上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并且对教师有更高的要求,教育要取得实效,受教育者是根本,教育者是关键,只有抓住了关键,才能触及根本。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神圣且崇高。好教师以理想信念指引教书育人,以道德情操践行言传身教,教师不只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更是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教书而不育人、授业而不传道者不可谓“师者”。初步统计全国高校共有教职工223万,其中党员占56%。 马克思指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的发展”。 教师是育人的主体,学生从与教师的交往之中获得知识和人生启迪,特别是“第一课堂”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深刻且深远。教师有责任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只有这样才可以立于“三尺讲台”,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重任。

近年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加强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文件,大力加强高校思想政治专业教师队伍和辅导员队伍建设,打造了一支专业的工作队伍,在处理“极端险重”任务和各类突发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大加强了思想政治工作力量和成效。然而,专业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毕竟规模有限,全国现有近7万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13万名辅导员,占比不到高校教职工的10%,勉强只能关注到学生中特别优秀和急需帮助的“两头”,大部分的“平常”同学并未进入专业思想政治队伍的视线,仅仅依靠专业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确实很难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绝不能让对人的全面教养、对人的灵魂原本起着整体作用的思想政治工作变成了某一门课的任务,某一类教师的任务,全体教师均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力军,要努力提升“第一课堂”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识和能力,才能抓住关键,抓住主体。

教师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力军,提升自身思想政治能力是做好工作的前提。“舟循川则游速,人顺路则不迷。”不仅仅学生成长需要德才兼备,教师从事研究育人更是要明道立德。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育人者先育己,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通过广大教师的言传身教让学生感受到信仰的力量和真理的力量,感受到党的伟大与党的事业的伟大,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价值认同与情感认同,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相反,若眼中只盯着文章与课题,忽视立德与育人,只关注学术成果和效益,却忘了追问立场是否端正,就很容易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迷失了方向。高校教师在做学问上要秉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态度,也应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对鱼龙混杂的思想观点,要辨析甄别,对各种错误思潮,要保持警惕。思想政治工作是价值观交锋中的定海神针,发挥提纲挈领的作用,也是做好其他工作的前提。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全体高校教师的立身之本也在于立德树人。要充分认识到每一个学科都有育人功能、每一位教师都有育人职责。教师不能只做书斋里的学问,要以家国情怀关注社会现实,把个人的理想和使命担结合起来,把教书育人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