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研究

政策研究

大学内部社会资本与依法治校

依法治校是实现大学治理结构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保障。当前,由于现代大学制度尚不健全,关于依法治校的研究和实践,大多聚焦于制度规章等“硬法”,而对于不能强制实施、但有实际效力的“软法”则鲜有关注。大学是思维活跃、思想多元的场所,教学科研等事业的发展需要有较为宽松的环境。因此,在推进依法治校的进程中,硬法与软法、硬性治理与柔性治理都不可或缺,倡导多元主体、自我规制的“软法”和柔性治理将更趋重要。本文将着眼于社会资本理论,分析大学内部的社会资本在依法治校中的作用以及大学内部社会资本的弱化表现、影响和构建举措,从而为校园治理的软法之治提供可行路径。

 

一、社会资本在依法治校中的作用

社会资本是由社会学家率先提出、而后被经济学家、政治学家以及法学家广泛采纳,并用来研究各学科领域问题的综合性概念和工具。不同学科对社会资本的认识各有区别,比如,皮埃尔·布迪厄认为,社会资本是“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这些资源与由相互默认或承认的关系所组成的持久网络有关,而且这些关系或多或少是制度化的[1]斯蒂格利茨将社会资本定义为包含隐含的知识、网络的集合、声誉的累积以及组织资本,在组织语境下,它可以被看作是处理道德陷阱和动机问题的方法”[2]罗伯特·普特南则认为,社会资本指的是社会组织的特征,例如信任、规范和网络,它们能够通过推动协调的行动来提高社会的效率”[3]。尽管对社会资本有着不同的界定,但共同的取向都是把社会资本定位于以合作、信任和相互期待为基础的社会行动和社会关系。这种以信任为核心的社会资本,是组织发展的重要资源,“从业者和学者都提出如果组织,无论是赢利性的还是非赢利性的,想要生存到 21 世纪,必须用信任作为核心要素来开发和管理组织的新范式。”[4]对于大学的发展而言,芝加哥大学学者布莱克和施奈德通过研究发现:信任是学校改革的动力源泉[5]。在推进依法治校的进程中,社会资本也能够提供重要动力和支撑。

1社会资本能够为校园法治秩序提供道德支撑

在依法治校进程中,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发挥正式制度在校园治理中的作用,并不是要弱化道德、价值观的治理作用。相反,只有与德治紧密结合的法治,才能实现对学校持续、有效的治理。法治秩序只有在必要的道德秩序基础上才能有效地建立,而道德秩序在相当大程度上源于社会资本的增长。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大学师生日益呈现个体化、自主化、多元化的特点,因此,现代大学内部道德秩序的建立,必须要突破“小圈子”、“陌生人”的束缚,必须建立在师生员工广泛互动交往、增进彼此信任的关系领域。正如文森特·奥斯特罗姆所言,“正义的准则不能局限于法律理性。衡量所做出的决定和所采取的行为是否合理,共识和相互信任是必要的”[6],扎根于社会资本中的信任、互惠、合作关系,体现了多元化时代的共享价值观,从而构成校园公共美德的基础,对校园法治秩序提供有效的伦理价值支撑。

2社会资本能够对大学内部的多元群体进行整合

现代大学的内在价值追求之一是“自由精神”。这一价值追求对于推动大学的发展与进步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正如众多研究所讨论的,自由亦是有边界的。在大学内部,由于学科差异、学术争鸣,由于学术发展的宽松需要和行政管理的规范要求等多种因素,过度的、放任的自由将可能导致校园各群体之间的紧张关系和信任危机。因此,依法治校的重要目标就是既要保障和弘扬师生员工的民主参与和自由权利,又要确立师生员工的责任意识和公共精神,使自由精神得以在规范的轨道上发挥其促进作用。要实现这一目标,社会资本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社会资本旨在建立一种互惠合作的交往关系,强化人们之间的信任规范,增强公民的参与能力和扩大参与网络。这就有利于消解多元利益和权利诉求的矛盾冲突,对教师、学生、行政管理和后勤保障人员等不同群体之间的关系进行调节和弥合,增强不同群体的集体行动能力、权益表达和实现能力,从而实现校园内部的有机整合,为法治秩序提供必要的保障。

3社会资本能够促进大学内部各群体的自我规制和自发秩序

依法治校的主旨在于使办学活动按照规则来进行,实现办学活动的井然有序。然而,正如哈耶克所言,“尽管一些群体会为了实现某些特定目的而组织起来,但是所有这些分立的组织和个人所从事的活动之间的协调,则是由那些有助于自生自发秩序的力量所促成的”[7]。这就表明,规则和秩序如果仅仅停留在人为主观地设计和建构上,而不是建立在社会认同和自觉遵行的基础上,是难以确立和长久维持的。这种自生自发秩序,则是以社会成员的自主交往行动及其社会资本为基础的。因为,“公民参与的网络孕育了一般性交流的牢固准则,促进了社会信任的产生。这种网络有利于协调和交流,扩大声誉,因而也有利于解决集体行动的困境。”[8]社会资本所生产的网络、信任和规范,不仅能够促进校园内部各群体之间的合作互动,也能够在缺乏正式制度约束的情况下规范人们的行为,促进相互沟通、理解和协同,并使各群体在复杂博弈中实现自我规制和自发秩序,进而形成校园治理的整体秩序。

 

二、大学内部社会资本的弱化表现及其影响

当前,由于传统体制的路径依赖、经济社会改革变迁、中西文化交融等因素的影响,大学内部的社会资本呈现弱化的态势,并对大学的发展带来诸多不良影响,主要表现在:

1在价值取向上,具有功利主义的倾向

在过分强调量化、精确和工具理性的社会环境中,高等教育越来越“见物不见人”,大学对科学技术等物质层面的成果的重视,已经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但对于精神、文化、价值观念、内心世界的和谐安宁等等却越来越忽视。在很多大学里,评价一位学者的学术水平,基本上是和论文、课题数量挂钩的,科层制管理模式也严重影响了大学内部的学术信任。因此,在效率指标的驱使下,求真务实的学术精神受到削弱,学术质量也难以保障。随之而来的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淡漠,彷佛变成了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大家为了创造有形的“产品”,比如论文、专利等等,结合在一起,但是却缺少了精神上的高度认同,缺少了价值观念上的和谐统一。因此,大学校园变得浮躁不安,大学的师生更加追求功利,一些教师精力外流,只重科研,不重教学,不关心学生、不安心教书育人,过去大学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学相长、情深意笃的优秀历史传统逐渐丧失,师生之间的社会资本也日益弱化。

2在行为模式上,具有亲和权力的特征

新中国成立后,以前苏联大学为模板,我国形成了行政主导下的大学组织管理体系,大学按照严格的科层组织系统建构与运行,行政权力在大学中占据主导地位。虽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高校纯行政管理观念逐渐淡化,但大学的管理体制依然带有浓厚的“科层化”特征,“从学校内部组织的纵向关系上来看,……形成了金字塔式的行政控制关系;从横向关系……由于这些部门掌握着分配办学资源的绝大部分权力,……从而导致行政权力的泛化现象。”[9]这种行政权力主导的管理模式,使权力成为获取机会的重要途径,从而导致大学师生的日常社会行动或多或少、或隐或现地具有敬畏权力、靠近权力的倾向。这种对亲和权力的品性,与社会资本倡导的“密切的横向互动”,主张社会成员间自愿的互惠合作和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精神是相悖的。

3在发展空间上,具有裙带主义的现象

由于长期计划经济思维方式和本位主义的影响,我国大学教师队伍和学术研究中的近亲繁殖现象十分严重。例如,一项调查分析表明,我国大学财经院系的近亲繁殖比海外高5倍。[10]这种“门派”现象,从表面上看可以密切“小圈子”、“小团体”内部的联系,但实质上却是以局部社会资本的培育来损害校园整体社会资本的发展。因为这种人为的阻隔,极容易导致学缘结构单一和学术思想僵化,导师具有什么样的思维,学生就具有什么样的思维,对于不同的学术思想、学术观点产生排异性反应,导致学科内部、不同学科之间形成壁垒,催生学术利益集团,从而弱化校园内部的整体联系,削弱不同群体之间的信任与合作。

 

三、构建校园社会资本的路径

在当前大学内部社会资本弱化的情势下,要重构、发展社会资本,关键是要结合社会资本所蕴含的信任、合作、横向互动等内涵,改革原有的以纵向行政权力为主导的管理模式,搭建大学内部各群体能够平等交流的平台,并积极培育和谐共进的价值观念,发挥非正式制度在校园治理中的作用。

1.改革科层制管理结构,推进协同管理

现代组织变革的趋势表明,动态性与灵活性的加强将成为组织未来发展变化的首要特征。这就需要推进组织结构的扁平化、网络化,提高信息传递效率,缩小和消除各部门之间的壁垒,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横向沟通。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加之高校学科多样,师生结构更加多元,在管理时更适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用相对灵活的方法。因此,在大学治理中,要通过对科层制的分权化、扁平化改革,减少师生信息沟通的组织层级,加快信息的沟通与共享,使师生的需求和问题可以经过更少的手续和“关卡”得到更为迅速的解决,使管理更加贴近师生,保证为师生服务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有效性。同时,社会资本的重要内涵就是强调大多数人参与到与自身利益有关的治理过程,并且要求利益的各方通过及时的信息反馈使管理更加有效。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日益深化,大学师生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显著增强,因此要积极建设平台,健全制度,使师生在治学、治校的相关领域发挥作用,从而激发师生的自主管理动力,在与行政部门共同管理学校的过程中,有效培育和发展学校内部的社会资本。

2.建设好师生社团组织的互动平台

大学师生的需求是多元的,不仅有对学术科研的执着探索,而且还有精神、文化等多方面的需求。为了满足自身的这些需求,大学校园内的社团组织正蓬勃兴起。社团组织的特征是在参与者自愿的基础上建立的,具有公共物品性质的共同体。建设好社团组织的平台,有利于使师生员工扩展其社会交往的空间,使不同院系、不同学科的师生在自愿、平等的环境中增进互动和信任,不断发展自身的社会资本。在建设社团组织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合理有效的控制模式,既能够提高社团成员的积极性,又能对其行为进行必要的约束,使社团在良性健康的轨道上发展前行。同时,当前校园社团建设的重点主要在于学生社团组织的建设,而教师社团发展水平则参差不齐,这就容易导致教师、学生的社会资本不均衡发展。因此,要充分发挥学校工会等组织的力量,帮助、扶持教师社团的建设,并在条件成熟时积极推动具有共同兴趣的教师和学生社团联合开展活动,或师生合作建设社团,从而密切师生关系,共同增强社会资本。

3.重视价值观念等非正式制度的作用

当前,我国大学的发展正处在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位于中国经济社会深入转型的新时期,面临中国高等教育日益与国际接轨、参与国际高等教育激烈竞争的新挑战。在这种背景下,社会思想观念日趋活跃,高等教育理念百舸争流,主流与非主流并存,先进与落后交织。这必然带来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思潮纷然杂陈、相互碰撞,如果没有主流价值观的指引,学校的发展就会迷失方向,师生员工之间的合作、信任也可能在各种不同价值观念的激荡下受到挑战,从而弱化大学内部的社会资本。因此,要构建并巩固师生员工之间的信任和合作关系,就要回归中国大学之道,塑造中国大学之魂,坚守大学传承学问、立德树人的价值理念,建立适合国情、校情的道德价值体系。要总结大学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特色,以及学风、校风,形成鲜明的办学理念,普及民主治校的管理理念,发挥广大师生共同培育社会资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