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规划
《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规划》是北京大学在二十一世纪初期基本建成世界—流大学的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本规划是基于对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全球激烈竞争形势的客观分析,基于对国家发展目标及党和国家领导人一系列重要论述的深刻理解,基于对国内外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成功经验的深入考察,基于对北京大学百年历史经验与教训的认真总结与思考,基于对学校当前发展状况的冷静评估,采取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方式,在集中集体智慧的基础上形成的。本规划共分为前言、机遇与使命、改革与建设、步骤与前提、结论、附件等六个部分。
“前言”简要介绍了本规划的基本性质、历史渊源和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思想条件,强调《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规划》是根据科教兴国战略和江泽民同志的重要讲话制定的到二十一世纪初期把北京大学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是国家知识创新体系和教育部《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原北京大学和原北京医科大学“211工程”建设规划在新时期的继续丰富和提高。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以科学理论武装头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办学指导思想上有一个大提高和新飞跃,保持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只要我们把锐意改革、开拓创新,同尊重科技和教育的发展规律,发挥师生员工的积极性有机统一起来,就会使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实践健康发展。
“机遇与使命”论述了北京大学面临的历史机遇和巨大挑战,以及创建世界—流大学的客观现状、重要原则和两步走战略。强调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北京大学最重大、最难得的历史机遇,是国家赋予北京大学的庄严使命,也是北京大学面向二十一世纪振兴发展的必然选择。北京大学应该顺应时代潮流,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努力成为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军,为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应该以自己悠久而优秀的文化传统和对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卓越贡献而成为我国思想文化建设的重镇,并成为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
北京大学在中国率先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具有扎实的基础和明显的优势。但是,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北京大学还有不少差距和困难。在创建一流大学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坚持四条重要原则:一、坚持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二、坚持充分发挥现代大学的功能;三、坚持走以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四、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要采取分两步走的战略:从1999年至2005年的七年,是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基础性准备阶段;从2006年至2015年的十年,是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性起飞阶段。
“改革与建设”是本规划的主要部分。所表述的核心思想是,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实践必须以改革为动力,贯彻始终,贯穿在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
一是“深化教育改革,增强办学活力”,强调要认真贯彻“共建、调整、合作、合并”八字方针,组建一个学科更加齐全、结构更加优化、综合实力更强、办学效益更高的新北京大学。
二是“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强调培养人才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教学是学校第一位的工作。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到2005年,北京在校学生总数58978人,学校基本教育规模为62495名标准生,分别比2000年增加59.5%和53.7%。
三是“深化科研体制改革,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强调学术研究是大学的生命线。学校的科学研究工作要切实克服脱离实际、低水平重复、力量分散、“小而全”的现象,以提高创新能力、建立创新机制和服务现代化建设为根本导向,坚持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多学科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要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发展,区别对待;遵循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促进学科整合;重视科研体制的创新。
四是“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化,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强调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要进一步调整科研发展方向,加强技术创新,加快高新技术的商品化、产业化进程,推动产学研结合向更高的水平和层次发展。
五是“推进校内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管理水平”,强调推进校内管理体制改革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要继续深化和完善党政管理机构改革和干部制度改革,坚定不移地推行校院系三级建制、校院两级行政管理的体制,加快后勤社会化改革步伐,继续完善财务改革,优化资源配置。
六是“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强调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要立足于提高各类人员素质,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按照“压缩总量、改善结构、加强管理、减人增效、优才优用、优劳优得”的原则,加快人事制度改革。按生员比5:l、生师比10:l和教师占教职工总数的50%规划,到2005年我校将按62495名标准生的基本教育规模,建设一支8332人的教职工队伍,其中专任教师 4166人。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环境和机制。培养和造就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建立起1000人左右的学术骨干队伍。加强管理骨干队伍建设,建立起300人左右的管理骨干队伍。
七是“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加快教育现代化”,强调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也是促进教育和科研工作的关键因素。要顺应世界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抓住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大机遇,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步伐,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加速实现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现代化。
八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强调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良好的办学条件。现代化的大学要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条件装备和后勤保障。面对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对基础设施建设所提出的更高要求,要加快后勤社会化改革,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通过相关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择优签约,为学校师生员工提供及时、高效、优质的后勤服务。
九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强调世界一流大学应该有一流的校园文化。北京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总要求,以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为目标,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汲取世界先进文明成果,发扬北京大学的光荣传统,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北大在长期发展和斗争历程中形成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显示的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要永远发扬光大。胸怀祖国、服务人民,高瞻远瞩、脚踏实地,抓住机遇、开拓创新,艰苦创业、顽强拼搏,同心同德、团结协作,为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而奋斗,要成为全体北大人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继续加强学校综合育人环境的建设,积极推进以思想道德建设为重点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全方位的、面向学生的服务体系。
十是“提供优质社会服务,促进大学与社会紧密结合”,强调世界一流大学不应该也不可能把自己封闭在围墙之中、“象牙塔”之内,而应该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坚定不移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服务。
十一是“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建设开放性大学”,强调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开放性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特征之一。要坚持面向世界,巩固和发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的格局,为教学科研服务,为国家的总体外交战略服务。要认真研究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等重大国际问题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提出可行的应对良策。
十二是“加强党的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强调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关键在党。要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贯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紧密围绕全党工作的大局,抓住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这一主题,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坚持从严治党,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步骤与前提”,首先指出了实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规划的指导性原则,即“既要有雄心壮志,又必须脚踏实地”。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既是时代赋予的紧迫使命,又是艰巨而复杂的长期任务,它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需要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因此,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并且在前后衔接上要有周密的设计。同时,这一规划的实施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要有通力合作的精神,每项建设都要恰当定位,并妥善处理内外部左邻右舍的关系。具体实施步骤一定要遵循“全面规划、突出重点、抓住关键、重在落实”的原则,通过试点,狠抓典型,取得经验,逐步推广。
党和国家的关心和支持是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规划能否成功实施的前提。国家对本规划实施所提供的支持环境,特别是足够的经费投入是建设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
“结论”归纳了本规划的基本观点:跨入新世纪的北京大学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在二十一世纪初叶基本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是党和国家赋予北京大学的神圣使命。只有继续坚持走改革和创新的道路,才能把北京大学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成为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军,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要加强党的建设,积极推进以思想道德建设为重点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开创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把北京大学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不仅是北京大学的学校行为,同时也是国家行为、社会行为。我们相信,有党和政府的英明领导,有社会各界的鼎力相助,有北京大学全体师生员工的团结奋斗,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一定能实现!
“附件”包括北京大学学科规划、北京大学事业规划、北京大学校园规划、北京大学附属医院规划等四个部分。
(2001年7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