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211工程”建设规划

1994年7月,中国共产党北京大学第九次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了学校改革和发展的目标———在21世纪初叶建成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大学,审议通过了$北京大学改革和发展纲要。。此后以此纲要基本内容为主体的申报“211工程”文件,在近一年内组织教师和有关职能部门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五易其稿,1994年9月学校按照国家教委直属高校工作办公室$关于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两校进行“211工程”部门预审工作的通知。,最终完成了$北京大学“211工程”建设规划。。1994年10月12日至13日,国家教委组织了对北京大学申请进入“211工程”的部门预审。专家组成员和国家教委直属高校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听取了北京大学的汇报,并进行了实地考察,最后一致通过北京大学申请进入“211工程”的部门预审。教委副主任张孝文代表教委直属高校领导小组,对北京大学“211工程”和预审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他希望北京大学能够建设成为代表国家高等教育水平的¸国际可比的世界一流大学。北大根据专家组的意见,对$北京大学“211工程”建设规划。作了进一步修改。12月3日,北京大学教代会第二届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学校“211”总体规划。$北京大学“211工程”建设规划。是在$北京大学改革与发展纲要。基础上细化的建设方案,是向国家申请资助的论证报告和执行方案。本书收录的是1994年10月修改的文本

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接着,国家教委发布了+关于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的若干意见,,正式实施“211工程”。在这些重大举措鼓舞下,北京大学随即提出了自己的改革和发展思路,并于1993年5月召开了全校教学改革研讨会,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快了改革和发展的步伐。此前,在1992年,北京大学进行了全校学科建设大讨论,分析了形势,明确了目标,确定了重点与优先发展领域,制订了以队伍建设为主的政策措施;接着又实施全校内部管理改革的几项重要措施,如精简行政机构与人员,重新确定编制和实行岗位责任制与考核办法,改革校内分配制度,全面实行工资定额包干等。这些都为北大提出全面改革和发展目标,申请列入“211工程”打下了基础。

1993年下半年,在校党委书记和校长直接领导下,组织队伍开始进行申报“211工程”的规划和论证工作:一方面起草北京大学改革和发展纲要,确定跨入21世纪的奋斗目标和具体规划,另一方面进一步分析学科优势,积极推动优先发展学科的建设。1994年7月,中国

共产党北京大学第九次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了学校改革和发展的目标———在21世纪初叶建成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大学。

以+北京大学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基本内容为主体的申报“211工程”文件,在近一年来组织教师和有关职能部门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五易其稿。1994年9月学校按照国家教委直属高校工作办公室+关于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两校进行“211工程”部门预审工作的通知,,最终完成了+北京大学“211工程”建设规划,。该规划共分三个部分:一是学校的自我评估;二是建设和发展规划及其可行性论证;三是整体改革思路和实施方案。此外,还有13个附件和一本关于重点学科与学科群建设的报告。

按照教委直属办+通知,提纲起草的这三部分既是一个整体,又相对独立。因此,这三部分在文字上难免有重复之处。

1994年10月12日至13日,国家教委组织了对北京大学申请进入“211工程”的部门预审。专家组成员和国家教委直属高校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听取了北京大学的汇报,并进行了实地考察,最后一致通过北京大学申请进入“211工程”的部门预审。现根据专家组的意见,对+北京大学“211工程”建设规划,作了进一步修改

第一部分 北京大学的自我评估

根据国家教委直属高校申请“211工程”预审的条件,分以下六个方面18条对北京大学的工作进行自我评估如下:

1.北京大学具有较明确的办学指导思想和面向21世纪的战略发展目标

1.1 北京大学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学校花了很大的精力,围绕着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维护学校稳定,落实德育首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做了大量的工作。逐步形成了比较明确的办学指导思想,这就是: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这三项社会功能;坚持以提高为主和以内涵发展为主的方针,借鉴国内外著名大学的办学经验,优化教育结构,大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把握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主旋律,切实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努力形成一个三者相互促进,良性发展的局面,为在下世纪初叶把北京大学建成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社会主义大学而奋斗。

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学校加强和改进了思想政治工作,形成了教书育人的工作体系,

完善了思想政治工作制度,保证了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的完成。.

学校成立了学生工作领导小组,各系成立了本科生工作小组和研究生工作小组,全校有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干部110人,其中专职67人,兼职43人,此外有兼职班主任350人。与此同时,建立和完善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各项制度,积累了工作经验,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初步形成了教师教书育人,干部管理育人,职工服务育人的良好校园环境。1994年初,北京大学被评为北京市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

1.2 北京大学具有一个团结¸战斗的领导核心

北京大学校级领导班子共有12人,其中书记1人,副书记3人,校长1人,副校长9人

(其中有2人兼),他们全部都是中共党员,具有高级职称,平均年龄56岁。

北京大学的领导班子是个团结,战斗的领导集体,在多年的工作中形成了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领导班子比较团结,党政比较协调,领导班子是由各方面的同志组成的,不管是原来一直在北大工作的,还是从校外调入北大的,不管是主管业务工作的,还是专职从事党务工作的,大家都能互相尊重,共同为建设好北大而努力工作;二是领导班子比较重视思想理论建设,学马列,学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从1987年开始就成立了校领导理论学习中心组,邀请校内的各个理论学科的专家,教授一起学习,并以此推动全校的理论学习,取得了好的效果;三是领导班子思想比较解放,有较高的理论政策水平,比较注意抓大事,能够正确处理稳定,改革与发展的关系,努力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近几年来,学校重点抓稳定,抓方向,抓改革,抓建设,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四是领导班子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勤政廉洁,受到师生的好评。今年7月,北京大学召开了第九次党员代表大会,明确了北大发展目标,选举了新的领导班子。这个领导班子素质较高,事业心和责任感较强,能够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是个团结务实,奋发向上,廉洁自律并能驾驭全局工作的校级领导班子。

1.3 北京大学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综合办学实力有了明显提高

改革开放15年来,北京大学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综合办学实力有了明显提高。概括地讲,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

一是进一步调整了系科专业结构,在继续保持基础学科优势并努力使之创新的同时,着重发展了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急需的应用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边缘学科。1986年以来,新增本科生专业12个,硕士生专业15个,博士生专业22个,博士后专业47个,新增专业方向165个,新开课程近1300门,使北京大学由原来的文理型的综合大学发展成现在的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和新型工程科学等多学科的新型综合大学。

二是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学校本着“面向社会,适应市场,发扬优势,增强活力,办出特色”的指导思想,深化了教学改革,制定了“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教学计划,加强了基础课建设,改进了选课办法,完善了学分制。进一步深化了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

三是进行了管理体制的改革,学校对校内不同性质的单位实行了分类管理。对系,所,中心,根据学校下达的教学,科研等任务,重新核定编制,实行工资总额包干。对校部机关实行岗位责任制,精减人员12.9。。对校办产业和后勤实行承包责任制,调动了教职工的积极性。

四是改革了科研管理体制,调整了科研布局。理科在继续重视基础研究的同时,大力加强了应用研究,有选择地进行了开发研究,取得了诸如电子出版系统这样重大的科研成果。文科加强了理论和现状的研究,这类课题所占的比例超过70。,把国家改革和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作为主攻方向,取得了一批重大科研成果。

五是改革了教师管理制度,近五年来有192名中青年教师破格晋升为教授,副教授,先后吸引了60多位海外博士受聘在北大任教,使学校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到472人。最近,

学校又启动了“跨世纪人才工程”,第一批跨世纪中青年学术骨干87人已经确定,100万元跨世纪人才基金已经到位。学校努力为教师创造一个“有用武之地,少后顾之忧”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六是改进了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使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紧密地围绕着教学,科研和学生健康成长进行,开展了具有北大特色的既高品位又多层次,既有主旋律又多样化的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以上一系列改革和建设,使北大的办学水平,办学实力,办学环境有了明显的提高和改善,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1.4 北京大学制定了面向21世纪的战略发展目标

1994年7月,北京大学召开了第九次党代表大会,认真总结了1986年以来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推进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实践经验,确定了到下个世纪初叶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总体目标,改革思路,发展战略和工作任务,制定了+北京大学改革与发展纲要,。

北京大学的总体发展目标是:到下个世纪初叶,把北京大学建设成为一所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和新型工程科学等多种学科的社会主义综合大学;成为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为一身的先进的教育中心和科学研究中心;成为国家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文化,开拓高新技术,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基地,成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社会主义大学。

为了实现这个总体发展目标,拟实行分两步走的战略:第一步,从现在起到本世纪末,使北京大学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队伍建设,社会服务,管理水平以及办学效益等方面有较大的提高,在教育改革方面有明显进展,办学条件有较大改善,在某些学科上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创办世界一流大学奠定基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和首都建设作出重大贡献;第二步,再经过一二十年的努力,到21世纪初叶,使北京大学在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等方面接近或达到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平,成为我国科学技术文化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为了实现这个总体发展目标,我们在总结前几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确定了我校改革和发展的思路,这就是: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积极探索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办学模式和路子,以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师队伍和干部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发展校办产业,增强经济实力为后盾,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为保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以服务北京,面向全国,走向世界。

2.北京大学具有优良的校风和学风,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办学经验,能够培养出社会公认的.水平较高的高级专门人才

2.1 北京大学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声誉,能够培养社会公认的优秀人才

北京大学在96年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热爱祖国,学习马克思主义,民主与科学,改革与进步的优良传统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良好学风。北京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校园里有浓厚的学术空气,有良好的“百家争鸣”,学术自由的传统。北大的教学工作具有重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特点,她所培养的学生具有比较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科学与民主的精神,他们基础扎实,知识面

宽,思想活跃,具有后劲,适应性强,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声誉,受到广大青年的仰慕。历年来,北大有较好的生源基础,保送生的质量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他们大部分都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各省市最好中学的前三名学生,其中获国际奥林匹克金,银,铜牌奖的,自1987年至1994年有近70人到北大学习,占总数的70。。高考录取的学生质量,北大也处于全国前列,其中全国各省市高考总分前三名的学生约占1⁄4,“状元”约占1⁄3。北大文科的录取总分在全国保持绝对优势,1994年平均分数为569分;理科录取总分也处于全国前列,1994年平均分数为635分。北大研究生的录取率约达到25。,即4名报考者录取1名。

北京大学培养的学生现已成为我国各条战线的骨干力量,有的已成为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和其他各方面的专家,不少人在党和政府部门,经济部门,政法部门,教育与科学文化部门担任领导工作,更多的人从事学术性工作。1991年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北大29位毕业生“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荣誉称号(其中博士学位获得者20人,硕士学位获得者9人),占全国获此殊荣总人数的4.6。。我国1992年新增补的

210名中科院院士中,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就有34人,占16。。北京大学已经培养出一批社会公认的优秀人才,其毕业生受到普遍的欢迎和信赖。

2.2 北京大学的本科教学质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88年,北京大学明确提出了“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按此修订了教学计划,加强了基础课的建设,改进了选课办法。据1990年到1992年的统计,正,副教授的开课率分别为74.9。,76.8。,75.4。。1993年至1994年度共有69名博士生导师开设了79门基础课,其中11门为全校公共选修课。学校还大力提倡更新教学内容,开设能反映当前社会科技文化发展的新课程。八年来,北大为本科生新开课742门,这样每学期全校为本科生开设的课程可达15001700门之多。学校先后制定了以推行和完善学分制为内容的16项教学管理措施及一些“活”与“严”相结合的教学管理制度。此外,北大还尽最大努力改善教学条件,目前有藏书440万册,中文期刊18641种,外文期刊9888种,为学生开设基础实验和专业基础实验的实验室面积11551平方米,拥有实验仪器设备6860台件,价值6585万元,实验开出率达到100。。1990年至1993年四年中,北京大学出版社共出版了本校作者的教材和参考书294种。北大具有较为完备的本科教学的基础设施,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甚远。

由于采取了以上措施,北京大学的本科教学质量居于全国同类学科专业的前列。截至1993年的统计,北大已有140位教师获得全国或北京市教学优秀奖。在1989年和1993年两次全国性评比中,北京大学获得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的有3项,全国优秀奖的有8项,市级优秀奖的有29项。1985年以来,北京大学共出版教材1000余种,在1988年和1992年两届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评选中,北大共有115种教材获国家级和部委级奖,其中获国家特等奖13种,获国家优秀奖39种,名列全国高校之首。北京大学在历年英语统测中成绩优秀,90,91,92届本科毕业生四级英语统测通过率分别为87.72。,85.24。,87.08。,优秀率分别为19.89。,16.35。,16.66。;六级通过率分别为32.53。,59.34。.60.52。,在全国高

校中名列前茅。北京大学毕业的本科生有许多被世界著名大学所录取,在国外就读研究生期间,成绩优秀。据国内外学者的评价,认为北京大学所培养的本科毕业生在学习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已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2.3 北京大学已经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培养体系

北京大学现有学士专业85个,硕士专业146个,博士专业97个,并在13个一级学科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涵盖专业67个(其中文科21个,理科46个)。博士点分布在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等八大学科门类的23个一级学科里。能与硕士专业对应的学士专业有69个,占学士专业总数的81。;能与博士专业点对应的学士专业有

49个,占学士专业总数的57.6。;69。的博士专业也是博士后专业。北大所有招收本科生的院(系)均设有学士专业,硕士专业和博士专业。北大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专业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北京大学自1985年开始实行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录取为硕士生的办法,同年开始实行优秀在读二年级硕士生提前攻读博士学位,1993年开始试行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和优秀在读一年级硕士生转为硕士,博士连续培养的办法。学校先后制定了+北京大学关于硕士生提前攻读博士学位的办法,+北京大学培养直攻博士学位研究生的试行办法,+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连续培养的试行办法,等规章制度。经过试点,逐步积累了本科生与硕士生打通培养,硕士生与博士生连续培养的经验。目前,各院

(系)已经或正在对学士生,硕士生,博士生教育进行整体规划,使各层次人才培养既目标明确,相对独立,又互相衔接,承前启后,形成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近几年来,根据国家需要,学校不断地调整了学生层次结构,研究生所占比重逐年提高,

办学效益居全国高校前列。北大近5年在校研究生数如表2所示

从表中可知在校研究生的数量,特别是博士生的数量是逐年增加的。从1978年至1994年,共有毕业研究生8530人,其中硕士毕业生7788人,博士毕业生742人。北京大学年招收研究生的国家计划数,在校研究生数以及毕业研究生数,均在全国名列前茅,已经成为国家培养研究生的重要基地。

3.北京大学具有一批较强的学科,获得了一批较高水平的重要科学研究成果

3.1 北京大学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基础学科较强

北京大学是我国学科门类较为齐全,重点学科最多,基础学科力量雄厚的一所大学。北京大学目前拥有5个学院,29个系(其中理科13个,文科16个),39个研究所(其中理科19个,文科19个,文理交叉的1个),43个跨学科的研究中心。在97个博士研究生学科专业中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42个(其中理科23个,占全国理科重点学科的1⁄2;文科19个,占全国文科重点学科的1⁄3),约占全国重点学科的10。。在42个重点学科中,约有1⁄4的重点学科可以达到或者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北大拥有国家级实验室15个(其中重点实验室11个,专业实验室4个),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北大的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具有较为广泛的覆盖面,覆盖了大部分博士学科专业。

改革开放15年来,北京大学在继续保持基础学科优势的同时,着重发展了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急需的应用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使北京大学由原来的文理综合大学发展成为包括文,理,经,法,管等多种学科的先进的教育中心和科研中心。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科学计量排序来衡量一个大学的教育科研的水平和效益。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信息分析研究中心公布的1983年至1993年的科学计量排序,其中1983年至1991年,北京大学无论是在被S€I收录数量还是被引用的数量方面均居全国高校之首。1992年至1993年北大在S€I收录数量上排在第二位,但论文引用率仍排在第一位,按照国际通行标准衡量北大被列为中国大学四强之首。1992年,在中科院新增补的210名科学院院士中,北大占13名,超过新增补院士的5。,也居全国高校首位。以上情况说明,北京大学学科较为齐全,并且拥有一批较强的基础学科,在国内外占有重要的地位。

3.2 北京大学获得了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科研成果

自“六五”规划以来,北京大学共完成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任务1985项,其中文科455项,理科1440项。截至1993年底,我校共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的科研成果奖618项,其中文科261项,理科357项。这期间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3896篇,其中文科18260篇,理科15636篇。出版学术专著4245部,其中文科3519部,理科726部。北京大学获国家级科研成果奖的数量和等级均居全国同类高校的前列。

在北京大学获得的众多科研奖中,获奖等级较高的项目占有一定的比例。例如,近10年来,我校理科获得了第三世界科学院数学奖2项(全国仅3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青年科技奖贾乌德·侯赛因奖1项(全国仅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36项(居全国高校之首),国家发明奖7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9项,在国家三大奖中有一等奖10项。此外还获得了国际空间组织奖1项,陈省身数学奖2项,陈嘉庚奖1项,第一届王丹萍奖2项(全国共5项)。北大文科也获得了一批重大的科研成果,如1998年,北京市首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特等奖共10项,北大占7项;一等奖共35项,北大占11项。1994年首届国家图书奖评选结果,共有45种图书获国家图书奖,北大占5种,是全国高校中唯一获奖单位。由此可以反映出北京大学科学研究的实力。

北京大学除了在基础研究中获得了一批国内外有影响的成果外,在应用研究领域里,也取得了一批重大的科技成果。如,由徐光宪教授主持研究的稀土串级萃取理论及稀土分离一步放大工艺,应用于生产实际新增产值5亿元。由石青云教授主持研究的指纹自动识别

系统,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指纹自动识别系统之一,在美国国际竞争中中标。文科在经济体制改革,法制建设,社会发展,国际关系,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也作出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如,费孝通教授的+小城镇四记,等论著,研究了小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模式,为我国农村改革特别是苏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形成作出了重大贡献;厉以宁教授的股份制研究,闵维方教授的我国高等教育投资规模效益研究,曾毅教授的应用于中国等第三世界国家的家庭状态生命表模型的创立,应用及计算机软件研制等研究成果,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为国家的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应该说,北大这些重大的科研成果,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北京大学科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发挥基础学科的明显优势,创造性地开拓新的应用领域,乃至创办新的产业。例如,王选教授建立在数学理论基础上的汉字信息处理电子出版系统,已经经成为新兴产业,带动了印刷业的革命,1993年产值达9亿元,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此外,还有建立在生物学基础上的植物基因工程;建立在分子结构研究基础上的分子工程为新兴药物产业的创立开辟了途径;建立在计算机软件理论基础上的软件工程开创了新的软件产业等。北大正在建设的电子出版新技术和软件工程两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能够把基础,应用和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如此,一批有别于传统工程技术学科的新兴工程技术学科也会应运而开拓发展起来。

3.3 北京大学的科研经费,在全国综合大学中处于首位

北京大学由于学校的地位和声望以及教师的水平和实力,近几年来获得了较多的科研经费,学校争取到的科研经费一直处于全国综合大学首位,并能逐年有所增长,教师,科研人员人均所占有的科研经费数居全国同类高校的前列。

近年来,北京大学理科科研经费呈增长趋势,每年所争取到的科研费在综合性大学中一直居首位,其中纵向经费约占70。,详见表3。1993年理科教师人均科研经费为3.8万元

近年来,北京大学文科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通过多种渠道的努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经费也逐年有所增加。据不完全统计,“六五”期间,北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经费981万元,年均约200万元;“七五”期间,1490万元,年均约300万元。1991年,上升到497.9万元,教师人均科研经费约4000元;1992年,714.1万元,教师人均约6000元;1993年,870万

元,教师人均约7000元。

4.北京大学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并拥有一批在某些领域有一定学术地位的高水平的教授

4.1 北京大学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北京大学现有教师总数2600人,其中专任教师2115人,主要从事科研工作的教师485

人,教师占教职工总数的35。。

北大的教师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34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6人,博士生导师334人,教授717人,副教授888人,讲师727人。有高级职称的教师1605人,占教师总数的62。。教师中有博士学位的有389人,占教师总数的15。;有硕士学位的有889人,占教师总数的35。。从总体上讲,北京大学拥有全国最强的教师队伍,拥有的中科院院士,博士生导师以及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数量均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

近几年来,经过调整,教师队伍结构状态逐步趋于合理。由于老教师的离退休和青年教师的不断补充,原来教师队伍年龄结构老化的状况有所缓解,教师平均年龄为44.76岁,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已占教师总数的43。;随着职务晋升工作的正常化,教师职务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改变了职务偏低的状况;由于吸收和引进了一批高学历的教师,使学校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已超过教师队伍总数的一半以上。

北京大学广大教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师德和学风。几十年来,他们认认真真治学,勤勤恳恳工作,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学士,硕士,博士毕业生,获得了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科研成果,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同时也表明北大的师资队伍有着雄厚的实力。

北大还拥有一支752人的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和323人的图书资料人员队伍,其中的高级职务分别占28。和21。,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分别占47。和48。。这支队伍素质较高,对教学科研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广大实验技术人员不仅开出了高水平的教学实验,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保持了全校1741台大型仪器设备的正常运作,为科研工作和研究生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条件。他们中间有一批水平较高,身怀绝技的人员,有宝石鉴定的专家,有生物标本制作的能手,也有既是激光管制作的巧匠,又是激光测试中新谱线的发现者,等等。图书资料人员保持和发扬了编目工作的优势,又开展了图书馆自动化和联机,光盘情报检索,提供查新服务,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情报职能,为教学科研服务。有的人非常熟悉各种资料,被人称作“活字典”,成了高级参谋咨询人员。

4.2 北京大学拥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学者

北京大学拥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和学者,他们的学术成就得到了国际上的尊重和推崇。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大学的教师中有15人担任了国际学术组织中的领导工作,有21人获得了一些国家和地区高等学校及科研院所授予的名誉博士或科学院院士称号,有14人获得了国际性的科学奖。北京大学教师队伍中,既有一批学识渊博,造诣精深,蜚声中外的老教授,如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雷洁琼,袁方,著名的语言学家季羡林,闻家驷,金克木,李赋宁,著名的经济学家陈岱孙,著名的法学家陈守一,王铁崖,芮沐,著名的哲学家张岱年,

著名的文学家林庚,著名的历史学家邓广铭,周一良,田余庆,张芝联,著名的考古学家宿白,著名的数学家段学复,程民德,廖山涛,著名的物理学家胡宁,胡济民,杨立铭,吴全德,著名的气象专家谢义炳,著名的化学家邢其毅,唐有祺,徐光宪,高小霞,张青莲,冯新德,张滂,著名的地理学家侯仁之,著名的力学家王仁,著名的地质学家董申葆等。正是他们造就了北大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和优良学风。进入80年代以后,在这一代宗师的指导下,又成长出一批成绩卓著的中年教师,他们中的许多人已成长为新的学科带头人,如理科的中科院院士,数学家姜伯驹,张恭庆,石青云,物理学家甘子钊,陈佳洱,赵柏林,化学家黎乐民,刘元方,生物学家翟中和,计算机专家王选,杨芙清;文科著名的学者有厉以宁,胡代光,吴树青,裘锡圭,金开诚,袁行霈,严家炎,罗荣渠,马克篧,汤一介,叶朗,张玉书,胡壮麟,沈宗灵,肖蔚云,罗豪才,赵宝煦,邹衡等,他们成为当今国内外知名的学者,北大教师的中坚。近几年来,又有一批年轻的教师脱颖而出,他们在学科前沿作出了突出的成绩,成为新的学科接班人,如生命科学院院长陈章良,人口所所长曾毅,高教所所长闵维方,国际关系所所长袁明,以及50岁以下的博士生导师郭懋正,彭立中,文兰,王诗,王雪平,丁明孝,陶澍,葛晓音,陈来,马戎,申丹等。北京大学将继续按照“尊重老年,依靠中年,寄希望于青年”的精神建设一支我国最强的教师队伍。

多年来,北京大学一直比较注意年轻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制定了一系列特殊政

策,从1987年起就确立了对年轻教师破格晋升教授,副教授的制度。1994年初,学校又制定了“北京大学优秀中青年教师选拔培养办法”,并完成了1994年度的评审,使优秀人才及时脱颖而出。目前,北大50岁以下的博士生导师有14人,50岁以下的教授78人,40岁以下的副教授195人。他们在教学,科研工作中作出了突出的成绩,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在有些学科领域,如化学,数学,生物等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年轻的学术骨干群体。

5.北京大学具有较好的办学条件和良好的校园环境

5.1 北京大学具有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

北京大学于1990年制定了学校整体建设规划,并报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近几年来,学校按照整体建设规划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建设,使师生具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环境。

北京大学全校总占地面积为2318722.4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为857432.5平方米,其中教学科研行政用房174974.63平方米,生活福利附属用房682458.07平方米。现有各类教学科研用房172010.9平方米,其中教室28738.6平方米,实验室92655.2平方米,科研用房13222.7平方米,图书馆25727平方米,体育馆11667.4平方米,生均占有各类教学科研用房12.7平方米。.现有各类学生宿舍109129.5平方米,本科生人均占有建筑面积5.3平方米,研究生人均占有8.17平方米。目前学生教学,生活用房的生均面积尚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现行标准,再经过两年的努力,生均占有的教学用房有可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而学生宿舍生均面积仍难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近几年来,北京大学花了很大工夫解决教职工住房困难,现有教职工住宅260779.11平

方米。预计1995年底前可交工三居室522套,可以腾出二居室420套,一居室60套,散居

210套,这样将有1212户不同程度改善居住条件。1996年将有343套三居室和二居室交付使用,预计有近700户可以改善居住条件。根据目前情况测算,今后两年内我校教职工住房

条件将有较大程度的改善,但尚做不到完全解决困难。据预测,到1996年底我校具有中级职称的约370人仍住不进二居室,约有50户已婚青年职工仍没有家属住房。

北京大学拥有一个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良好校园环境。北大于1992年荣获国家教委授予的“文明校园建设”优秀奖,北京市政府授予的“文明校园”称号;北京市公安局连续4年为北京大学保卫工作记功(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三次);北大的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连续3年获先进集体称号。北京大学有一个优美的校园环境,1986年,1992年,1993年分别被评为

“全国绿化先进单位”“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单位”“全国部门造林绿化300佳单位”;1985—

1993年连续9年被评为“北京市绿化美化花园式单位”;1992年被评为“北京市卫生先进单位”,1993年被评为“北京市卫生红旗单位”(全市独此一家)。

5.2 北京大学已经形成了多渠道集资办学的格局

近几年来,北京大学改革了经费筹措的渠道,逐步形成了以国家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办学资金的新格局,并且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具备了筹措部分经费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学校预算外收入占总经费的比例逐年有所增长。例如,1990年至1993年预算外的收入占学校总收入的比例分别是54.82。,58.96。,60.82。,61.16。。

除国家拨款外,学校办学经费主要来自以下四个渠道:一是校办产业的创收,近几年来北大的校办产业有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北大方正集团公司,生物城及资源开发公司等支柱产业的发展,使校办产业的上缴利润由1989年的402万元增加到1993年1648万元,1994年预计可突破2000万元;二是科研经费,除国家科研事业费外,五年来北大共争取到各项科研经费1.8亿元;三是社会捐赠,由于北大的地位和影响,近几年来学校不断收到了一些海内外著名人士的捐赠款,其中比较大宗的有李嘉诚先生捐赠的1000万美元,邵逸夫先生捐赠的2000万元港币,赛克勒先生捐赠的500万美元,意大利捐赠的500万美元等;四是其他收入,主要是指对外服务,委托培养和学生学杂费等方面的收入。

多年来,由于教育经费短缺,物价上涨较快,支出增长高于收入增长,教育经费入不敷

出,经费不足成了制约学校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房屋年久失修,图书资料短缺,实验条件不足,基础设施老化,教学设备无力更新,办学资金严重短缺,希望国家能增加对教育的投入。

5.3 北京大学已进行了校内管理体制改革,办学效益逐年提高

北京大学从1988年起就进行了以工资总额包干为核心的校内管理体制的改革,对机构设置,人事制度,校内分配制度,住房制度,医疗制度,离退休保障等校内管理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对不同性质的机构和部门实行了不同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对院,系,所,中心实行工资总额包干,建立了系级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机制,加强了管理,精减了人员,优化了队伍,调动了干部和教师的积极性;对机关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以任务定岗位,以岗位定职责,精简了8个处级机构,减少了81名管理人员,占原有人员数的12.9。,提高了工作效率;对校办产业实体实行承包生产经营责任制,逐步推行全员合同制,校办产业效益明显提高;对后勤实行管理,服务与经营职能分开,对经营实体实行企业管理或半企业管理,引入竞争机制,效率明显提高。由于实行了这一系列的内部管理改革的措施,使学校的办学效益逐步有所提高。

由于学校已进行了校内管理体制的改革,教职工总数由1991年底的7968人减少为现

在的7437人,减少了531人。比国家教委下达的7700人的控制数少263人。在现有教职工

中,校本部4768人,其中专任教师2115人,占校本部总数的44.4。;党政管理人员639人,占校本部的13.4。;教辅人员(含图书,实验,工程,财会等)1122人,占校本部的23.5。;工勤人员892人,占校本部的18.7。。与此同时,在校生的规模由1991年9月的9686人(其中本科生5662人,硕士生2193人,博士生472人,大专生180人,外国留学生559人),增加到1994年9月的13087人(其中本科生8026人,硕士生2780人,博士生815人,大专生716人,外国留学生750人),办学效益有了明显提高。

5.4 北京大学具有较大的国际影响,开展了较为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北京大学具有较为广泛的国际影响,在世界上享有一定的盛誉。1993年底,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的“亚洲高等教育研讨会”上,大会秘书处以问卷的形式向近千名与会者作了“亚洲最佳10所大学”的调查,该调查以亚洲100所主要大学为对象,根据它们的名气,学术水平,专业设置,办学规模及教师在国际上的影响来进行评选。中国入选为“亚洲10佳大学”的有两所,北京大学名列第五,台湾大学名列第九。

北京大学开展了较为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到1993年底,北大已与32个国家和地区的100所高等院校建立了校际联系,其中有实际合作与交流效果的学校约占50。,包括代表团互访,互派交流学者,交换学术资料,开展合作研究,联合培养研究生,联合召开国际会议等。到目前为止,北京大学已授予88位外国的著名学者为北大的名誉教授,名誉博士,其中有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993年,北大共聘请了43位长期外国专家来校任教,208名短期外国专家来校讲学。与此同时,改革开放15年来,北京大学先后派出1500多名教师出国进修(一年以上)。据1981年至1993年的统计,短期出国参加国际会议,开展合作研究,进行讲学访问的教师已达4831人次。自1981年至1993年,北京大学共举办国际学术会议149次。1994年1至8月,由北大主办和参与承办的国际学术会议已达26次,北京大学具备举办和接待国际性和地区性学术会议的经验和条件。此外,学校每年还要接待800010000名短期来访的外宾,包括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北京大学已经具备了全方位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北京大学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比较早的大学,早在1950年就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到

1994年7月,共接受过102个国家的12000名长短期外国学生来校学习。据国家教委统计,

1993年全国近200所高等学校共接受了近1.5万名长短期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其中北大接受了1552人,约占1⁄10,居全国高校前列。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15年来,北京大学已全方位地开展了较为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已经形成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较高的大学有实质效果的合作关系,是我国在世界上最享盛誉的一所大学。

6.北京大学“七五”“八五”重点项目建设执行情况及效益评估

6.1 北京大学重点建设项目执行情况

1984年春,经国务院批准将北京大学扩建工程列入国家“七五”重点建设项目,共投资

1.25亿元,建设29万平方米,“八五”期间北大扩建工程继续被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经过近十年的建设,该项目建设执行的情况如表4所示

6.2 北京大学重点建设项目的效益评估

由于北京大学在“七五”“八五”期间完成了大部分重点建设项目中的任务,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明显的办学效益:一是改善了教学科研条件,新增教学,科研用房59236平方米,特别是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技物系,计算机系,地球物理系,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律系,国政系,地质系,城环系,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知识产权学院等明显地改善了教学,科研条件,促进这些院系教学,科研的发展,取得了一批重大的科研成果。例如,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研制的稀土分离一步放大工艺投入生产新增产值5个亿;二是改善了教职工的居住条件,新建教工住宅8万平方米,一批教职工搬进了新居,进一步调动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三是为我校调整各类学生的比例,发展研究生教育创造了条件,新建学生宿舍41567平方米。

1986年我校的学生规模为12847人,其中本专科生为9912人,硕士生为2361人,博士生为

185人,外国留学生为389人。扩建工程大部分完成后,1994年我校学生的规模为13087人,其中本专科生为8742人,硕士生为2780人,博士生为815人,外国留学生为750人,虽然学生总数增加不多,但高层次学生所占的比例有明显提高,博士生数增加了3.4倍,使学生的层次结构趋于合理;四是改善了学生文化体育活动和生活条件,新建风雨操场4557平方米,学生活动中心2000平方米,学生食堂3000平方米,福利及附属楼20678平方米,给学生的文化体育活动和生活服务提供了方便,有利于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第二部分 北京大学的建设和发展规划及其可行性论证

1994年7月,北京大学召开了第九次党员代表大会,认真总结了上次党代会以来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推进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实践经验,确定了到下个世纪初叶学校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办学思路,发展战略和工作任务,制订了+北京大学改革与发展纲要,。现根据国家教委的要求,对北京大学“211工程”项目学校整体建设子项目作如下论证报告:

1.历史.现状与发展目标

历史

北京大学是国家教委直属的一所重点综合性大学。她创立于1898年,是我国一所具有

光荣革命传统和广泛国际影响的高等学府。在北京大学九十六年的办学过程中,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解放前的五十一年,从总体上讲,她是一所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学校,但由于北大拥有一批革命者和进步人士,由于他们的存在和斗争,使北京大学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曾在北大任教或任职,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解放后的45年,北京大学在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下,有了迅速的发展,在以下三个方面为国家的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一是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合格的高级专门人才,解放以来北京大学共为国家培养了7.3万名本专科毕业生,1万名毕业研究生,2万名成人教育毕业生,他们现在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骨干力量,其中著名的科学家周光召,杨乐,王选,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著名新闻记者郭超人,著名作家刘绍棠等以及受党中央表彰的优秀知识分子代表蒋筑英,雷雨顺等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我国

1992年新增补的210名中科院院士中,北大毕业的有34人,占16。。此外,北大还培养了

万名外国留学生。北京大学已经成为我国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二是为国家提供了一大批重大的科技成果,既有理科的诸如人工合成胰岛素,百万次电子计算机及电子出版系统这样的重大的科技成果,又有文科的诸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以及社会学,人口学,经济学,法学,国学等领域的重大社会科学成果,对于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三是为国家和社会提供了一大批宝贵的精神产品,这里既包括如黄楠森教授负责主编的多卷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与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150集+中华文明之光,电视系列片,古文献研究所编辑整理的+全宋诗,(已出版15册1000多万字),裘锡圭教授主持研制的汉字库等,也包括一些自然科学著作,对于传播马克思主义,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宣传爱国主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正是在这些精神产品的熏陶下,在北大首先喊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小平您好!”这样具有时代意义的口号。

1.2 现状

1.2.1 .1 优势

由于党和国家的支持,在北京大学九十六年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与兄弟院校相比,在以下7个方面目前处于领先地位:

———北大拥有较强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2600人,其中教授717人,副教授888人,高级职务占教师总数的62。。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334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34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6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有472人,占18。,有硕士学位的有889人,占35。,两者共占教师总数一半以上。从总体上讲,北大的师资水平在全国高校中是名列前茅的。

———北大是我国学科较为齐全,重点学科最多,基础学科较强的大学。目前拥有5个学院,29个系,39个研究所,43个跨学科研究中心;设有85个本科生专业,146个硕士生专业,

97个博士生专业,42个国家重点学科,在13个一级学科的67个专业设有博士后流动站。

———北大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取得了一批较重大的科研成果,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36项,居全国第一。社会科学奖处于全国高校前列。按照国际惯例统计的“学术榜”,北大位于全国高校之首。教材获奖数也居全国高校之首。科研经费和校办科技产业的营业额均居全国同类高校首位。

———北大拥有较为先进的教学,科研设施。现有117个教学,科研及综合服务性实验

室,15个为国家级实验室,其中重点实验室11个,专业实验室4个,部,市级重点实验室2个,在建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北大图书馆是全国高校中最大的图书馆,现藏书440万册,并设有全国文科综合文献情报中心。北大出版社被评为全国优秀出版社,年出书500余种,也在全国享有盛誉。

———北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传统。北大在近百年的办学过程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培育了良好的学风和校风,在国内外具有良好的声誉和影响。

———北大同国外高等学校和科研学术机构有着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关系。改革开放以来,已先后同世界上32个国家和地区的100所国外大学及学术机构签订了学术交流协议。许多国外著名的专家学者,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实业家被授予北大的名誉教授,名誉博士,聘请大批学有专长的外籍专家学者来讲学,每年接收近千名外国留学生,研究生和进修生。1981年以来共举办国际会议175次。每年有700多人次出国访问,讲学或参加国际会议。

———北京大学地处首都北京,受到党和国家更多的关怀与支持,也得到了北京市的大力支持。学校领导班子团结,党政协调,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北京大学现有全国人大代表5人,全国人大常委2人,全国政协委员19人,全国政协常委5人,民主党派正,副主席5人,他们具有较强的参政议政能力和较高的知名度,他们积极参与校政,协助监督,对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北京大学以上一些特色和优势,为创办世界一流大学打下了基础,提供了基本的框架和条件。

1.2.2 .2 差距

我们清醒地看到,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北京大学尚有很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北大虽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但还缺乏堪称世界杰出的人才。在北大毕业生中虽有一批在国内较有影响的人物,但称得上是当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领域里的杰出人物是个别的,特别是博士研究生培养在某些方面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有较大的差距。

———北大虽有一批国内第一流的学者,但世界公认的学术权威和知名学者为数不多,还没有诺贝尔奖获得者这样的权威学者。

———北大虽然出了一批在国内外很有影响的科研成果,但还缺乏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世界公认的重大科技成果。

———学校的管理无论在办学效益还是在管理水平上,与世界第一流大学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学科结构也不够合理,不够全面。

———办学条件,诸如办学经费,信息渠道,实验手段,技术后勤,教学设备等都有较大的差距。

1.2.3 .3 困难

北京大学在改革,发展和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现实的困难和矛盾,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经费不足。学校财政缺口较大,教师待遇偏低,师生员工住房紧张的状况在短期内难以根本解决,现有的办学条件严重制约着学校的发展。

———队伍不稳。今后几年是我校教师离退休的高峰期,现有的教授,副教授到本世纪末将有60。达到离退休年龄,年轻教师的补充是个严峻问题,年轻学术骨干的选拔和培养有待

进一步加强。

———体制不活。目前教育体制的改革仍然滞后于经济体制的改革,“统得过死,包得过多”的弊端仍然存在,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灵活的教育机制短时期内难以形成,传统的教育观念严重制约着学校的发展。

这些差距和困难说明,北京大学要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任务是十分艰巨的,需要我们作很大的努力。

1.3 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意义

北京大学是我国的一所重点大学,把北京大学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大学在以下五个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我国对外的一个重要窗口,具有极大的感召力和促进作用,创办世界一流大学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利于振奋民族精神;二是世界一流大学是培养优秀人才的摇篮,创办世界一流大学有利于培养能够参加国际竞争的拔尖人才和大师级的学者,有利于培养党和国家领导人;三是世界一流大学是重大科技成果的诞生地,创办世界一流大学有利于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研成果;四是世界一流大学是新思想的发源地,由于世界一流大学人才荟萃,学科综合,环境宽松,信息灵通,创办世界一流大学有利于产生新的思想,成为国家的“智囊团”和“思想库”;五是世界一流大学具有示范作用,对于全国高等学校犹如建立了一支“国家队”,对于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将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1.4 发展目标

根据我国面临的形势和国家对北京大学的要求,我校的总体发展目标是:到下个世纪初叶,把北京大学建设成为一所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和新型工程科学等多学科的社会主义综合大学;成为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为一身的先进的教育中心和科学研究中心;成为国家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文化,开拓高新技术,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成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社会主义大学。

为了实现这个总体发展目标,拟实行分两步走的战略:第一步,从现在起到本世纪末,使北京大学在教育质量,学科建设,科学研究,队伍建设,社会服务,管理水平及办学效益方面有较大的提高,在教育改革方面有明显进展,办学条件有较大改善,在全国综合大学中全面处于领先地位,某些学科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国家和首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切实的贡献,为创办世界一流大学奠定基础;第二步,再经过一二十年的努力,到21世纪初叶,使北京大学在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等方面接近或达到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平,成为我国科学技术文化发展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1.5 建设项目

根据我校的总体发展目标,从现在起到本世纪末,我校拟通过“211工程”,重点进行以下三个方面的建设:一是基本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主要是理科楼群(含教室楼),图书馆楼,教学设施,文化艺术馆及基础设施建设等,共计11.8万平方米,约需经费6.9亿元人民币;二是70个重点学科和12个学科群的建设,共需经费3.1亿元人民币;三是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主要是文理综合文献信息中心,校园信息网与计算中心和分析测试中心,共需经费3.18亿元人民币。以上三项总计需要经费13.18亿元人民币(详见附件)。

1.6 经费筹措

从1994年至2000年的七年间,按不变价格计算,北京大学“211工程”建设共需经费

13.18亿元。这笔经费拟通过多种渠道筹措:争取国家“211工程”专项拨款7.8亿元,我校校办产业创收3亿元;科研经费1亿元;社会捐赠款1.38亿元。

2.师资队伍建设

2.1 教师队伍的结构分析

近几年来,学校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稳定教师队伍,并且使教师队伍的结构逐步趋向合理。到目前为止,我校教师中高级职称的占62。,中级职称占28。,初级职称占10。;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已占43。;具有博士学位的占15。,硕士学位的教师占35。,具有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的教师占总数的一半以上。教师平均年龄为44.6岁。

2.2 学校各类人员的编制预测

到1995年,北京大学教职工总数拟减少到7237人,其中专任教师2070人,教辅人员

1067人,科研编制1321人,工勤人员830人,行政人员599人。师生比为1:10,教职工与学生比为1:4.4。

到2000年,北京大学教职工总数拟定为6200人,其中专任教师1900人,教辅人员800人,科研编制1350人(其中教师900人),工勤人员500人,行政人员400人,附属单位1250人。师生比为1:13.2,教职工与学生比为1:6.9。

2.3 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

到本世纪末,北京大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是:通过调整教职工队伍的宏观比例,提高教师所占的比重,优化教师的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实施跨世纪人才工程,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好,总规模为3000人,其中固定编制2800人,内有中科院,工程院,社科院院士60人,国际知名学者80人,博士生导师600人,正教授800人,整体上处于国内一流水平,在国际上有重大影响的教师队伍,造就大师级的学者,形成北大学派。

2.4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拟通过以下一些措施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是有计划地增加教师在教职工中的比例,从1995年至1999年间,每年选留教师150人,到2000年教师可达2800人(包括科研编制教师900人),按15000名学生规模计算,师生比可达1:13.2。这样北大的教师队伍中保持2800名左右相对稳定的骨干教师,还可以用200个教师编制聘请流动教师,如兼任助教的研究生,进修教师,访问学者,短期回国的留学人员及校外的兼职教师等;二是有目标地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今后几年内拟从博士毕业生,博士后出站人员以及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的留学生中,每年选留50 60人。再加上通过在职培训的方法提高现有教师的学历水平。这样到2000年,北大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将从现在的472人增加到1000人,教师的年龄也将大幅度下降,35岁以下教师,36—50岁教师和50岁以上教师的比例约为4:3:3。教师平均年龄从目前的44.76岁降低到42岁。根据北大教师的素质及承担教学,科研任务的实际状况,高,中,初级职称比例拟控制在6:3:1;三是有组织地提高教师的政治,业务素质,组织教师学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参加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师德师风的教育。同时,要安排好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积极创造条件使广大教师出国进修,参加国际会议,参与国际竞争,提高学术水平;四是有重点地抓好学术带头人的建设,我校跨世纪人才工程已经启动,已评出第一批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87人,由方正集团公司赞助的优秀中青年教师培养奖励基金100万元已经到位。今后每年评审一次,并对已选拔出的人

员实行一年一检查,三年一滚动的管理办法,实行淘汰制。预计到1997年,这支队伍将达到

150人,到2000年将达到200人。

3.学生规模与教学

3.1 学生规模

培养人才是学校的根本任务,北京大学作为我国的一所重点大学坚持以提高为主的原则,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办学层次,提高办学效益。

1994年秋,北京大学全日制在校注册学生总数为13087人,其中博士生815人,硕士生

2780人,本科生8026人,大专生716人,外国留学生750人。成人教育学生6900人。研究生与本科生之比为1:2.3,全日制学生与成人教育学生之比为1:0.53。

到1995年,北京大学全日制在校注册学生总数拟达到13830人,其中博士生950人,硕士生2850人,本科生8670人,大专生610人,外国留学生750人,成人教育学生7000人。研究生与本科生之比为1:2.3,全日制学生与成人教育学生之比为1:0.51。

到2000年,北京大学全日制学生总规模仍保持在国务院批准的“八五”末期的规划数

15000人,其中博士生1500人,硕士生3500人,本专科生9000人,外国留学生1000人。成人学历教育和高层次继续教育学生拟达到8000人左右。研究生与本专科生之比为1:1.8,全日制学生与成人教育学生之比为1:0.53。

考虑到当前制约学校规模的主要因素是学生的住房困难,拟通过深化改革,逐步增加走读生和在职研究生的数量以及学生住房社会化等方式逐年加以解决,具体实施方案仍按国家教委下达的年度计划执行。

3.2 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

北京大学培养的学生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创造精神,坚实的业务基础和实践能力,成为社会公认的优秀人才,其中一部分毕业生应能成为我国当代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里的杰出代表。

根据这一培养目标,必须招收一流的学生,给予一流的培养,出一流的人才,使北京大学真正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的专家学者和管理人才的摇篮。为此,北京大学要根据国家需要和自身的特点,着重培养两种规格的人才:一是要培养能够从事教学,科研等学术工作的研究型人才,经过若干时间的锻炼,将来能够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学者,教授,少数人能够成为国际知名的学者,个别杰出人才能够达到诸如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学术水平;二是要培养一批社会主义建设迫切需要的高层次的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注意引导学生到基层工作,成为政府各级公务员,企事业单位和乡镇企业的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少数人经过长时期的努力能够成为各级领导骨干,个别杰出人才能够进入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行列。

3.3 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北京大学教学改革的基本方针是:面向社会,适应市场,发扬优势,增强活力,形成特色。根据这一方针,围绕着提高教学质量,除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这一最重要的措施外,还拟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一是引进竞争机制,改革现有的招生,培养和就业办法,在国家宏观管理下,学校实行自主招生,重视对学生全面素质,能力和优异特长的考核,把真正优秀的学生招进来;学生实行交费上学,逐步完善学分制,建立优秀学生的奖励制度和合理的淘汰制度,增强学生学习的

动力和压力;学生毕业就业逐步实行在国家政策指导下“自主择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是逐步建立起比较科学,完善,能够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课程体系,使各层次既目标明确,相互独立,又互相衔接,承前启后。主干课程要保持国内一流水平,相当部分课程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重视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要加强教学中的实践环节,重视实验,实习,习题课等教学环节,吸引学生参加科学研究,教学实习,调查研究,社会服务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写作能力,调查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是本科生培养继续实行“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方针。低年级按相近的专业或系进行宽口径的基础教育,选聘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副教授主持基础课教学;高年级学生按志趣,特点,学习状况和工作趋向实行分流培养。要努力办好文科和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及综合基础实验班。此外,文科学生要普遍学一些理科知识,理科学生要学一些文科知识,外语类学生要增加一些外语以外的专业知识,使北大本科生的培养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四是研究生的培养要拓宽专业基础,跟踪科学前沿,加强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性的教学环节,注重培养研究生的优良学风,探索精神,独立工作能力和创造能力;要积极探索研究生培养制度和培养方式的改革,进一步扩大试行优秀本科毕业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和硕士,博士连读的办法,增加有实践经验的研究生的比重,继续实行研究生兼任助研,助教,助管制度;要重视发挥群体效应,逐步推行导师负责和集体培养相结

合的培养方式,努力开出高质量的能够反映当代科学前沿和具有交叉和综合性特点的研究生课程,使北京大学的研究生教育向世界一流水平迈进。

4.学科建设

4.1 学科结构现状

北京大学自1952年院系调整以后,成为一所以文理基础学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改革开放以来,为了适应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参照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经验,北京大学在继续重视基础学科的同时,大力加强应用学科和技术学科的建设,有选择地发展了一些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改变了我校学科专业结构比较单一的状况,学科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目前我校已有学士专业85个,硕士专业146个,博士专业97个,家重点学科42个。上述专业覆盖着8个学科门类,硕士专业覆盖27个一级学科,博士专业覆盖23个一级学科。各层次学位授权专业的学科分布见表5

从北大目前各层次学科专业结构分布情况看,硕士专业点已基本上覆盖学士专业点,只缺少数应用学科和技术学科专业。而博士专业点,尚缺一部分应用学科,技术学科,新型工程学科。

4.2 学科水平分析

北大现有97个博士专业点,现就每个博士专业的总体水平,参照:1)学术带头人的学术水平及学术队伍的整体学术水平;2)在若干主要研究方向上的科学研究水平及取得的科研成果;3)能否持续地,独立地培养出与国际水平相当的博士,是否培养出若干名已成为本学科的杰出代表;4)在教学,科研工作中,能否较快地吸收国内和国际上的新技术,新成果,其教学,科研设备与国际上同类学科相比所处的水平如何等四方面情况进行分析,按照基本达到或接近国际同类学科的先进水平,与国际同类学科先进水平有一定的差距,与国际同类学科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的三种情况进行分类:

(1) )基本达到或接近国际同类学科的先进水平的专业有基础数学和中国古代文学等18

个博士专业,占全校博士专业总数的19。。

(2) )与国际同类学科先进水平比较,尚有一定差距的博士专业有73个,其中理科36个,文科37个,占全校博士专业总数的75。。这类专业的一般情况是在12个研究方向上,科学研究工作进入学科前沿,有些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取得一些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学术带头人的学术水平较高,有的是中科院院士;能培养出与国际水平大体相当的硕士,并培养出一些优秀博士。但这类专业整体学术队伍的教学,科研水平,仪器设备等方面与国际同类学科先进水平比较,有一定的差距。

(3) )与国际同类学科先进水平比较,差距较大的博士专业有6个,其中理科3个,文科3个,占全校博士专业总数的6。。这一类专业,虽然有学术带头人但后继乏人。从教学,科研及仪器设备的整体水平看,与国际同类学科先进水平比较差距较大。这类专业培养出合格的博士较少,个别专业尚未培养出博士。

4.3 学科建设的目标

到本世纪末,北京大学学科建设的目标是:根据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参照世界一流大学的学科模式,进一步调整结构,建设符合中国国情,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门类比较齐全又有北大自身特色的,整体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国家重点学科争取达到60个左右),部分(约有20个国家重点学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体系。到2010年,预计北京大学博士生专业(按现行专业目录)可达到120个,其中有50个左右博士专业点能够达到或者接近国际同类学科专业的先进水平。

预计到本世纪末,下列专业力争保持(打×号的)和达到国家重点学科水平:

数学: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物理学:凝聚态物理×,理论物理×,原子核物理×,无线电物理×,电子物理与离子束物理×,光学,空间物理,无线电电子学,半导体物理与半导体器件物理

化学:物理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放射化学,

环境化学

地理学: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遥感与地图学大气科学:天气动力学×,大气物理学×

地质学:古生物学及地层学,构造地质学

生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理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

力学:固体力学×,流体力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软件,计算机应用

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美学

经济学:外国经济思想史×,国民经济计划与管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中国经济思想史法学:法学理论×,国际法×,刑法学

政治学:政治学理论,科学社会主义国际政治:国际政治学×

社会学:社会学理论和方法×,人口学教育学:高等教育学

心理学:心理学×

中国语言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现代汉语×,汉语史×,语言学

外国语言文学:英语语言文学×,印度语语言文学×,比较文学,俄语语言文学历史学:中国古代史×,考古学×,世界近现代史×

预计有50个左右博士专业,到2010年达到或接近国际同类学科的先进水平,约占我校现有的博士专业点总数的二分之一。

此外,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下列专业拟在本世纪末达到博士专业的水平:

哲学:伦理学

经济学:国际金融,企业管理,人口经济学,统计学法学:经济法学,行政法学,科技法学

政治学:行政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政治思想教育,中共党史教育学:教育经济学

文学:文艺学,汉语文字学,朝鲜语言文学,西班牙语言文学理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科技情报学

工学:信号与信息处理,管理科学,加速器物理及应用,生物技术,环境工程,环境规划与

管理学

医学:药物化学

4.4 加强学科建设的措施

北京大学为了达到上述的学科建设目标,拟采取以下一些措施加强学科建设:一是进一步调整学科结构,保持和发扬基础学科的优势,加强和发展应用学科,新兴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适当开设新兴工程技术学科,采取措施保护稀缺学科,通过联合办学发展工程,医,农等学科,使北大的学科结构更能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构建“行列式”的学科体系,学校拟根据学科的性质,纵向组建十几个学院,使学院成为组织教学和科研的实体。横向以重大的综合性科研课题为纽带,组建若干个研究中心,形成12个学科群,以充分发挥北大学科齐全的优势。12个学科群是:数学学科群,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科群,新功能材料,器件与分子工程学学科群,电子信息与技术学科群,地球系统与资源环境学科群,社会持续发展学科群,中国传统文化学科群,政法理论与民主法制建设学科群,经济学与市场经济

学科群,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学科群,世界文化与跨文化研究学科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科群;三是确定重点学科和优先发展的学科群,对于学校现有的42个重点学科和拟新建的约20个左右重点学科,学校将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继续给予重点支持,使其较快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学校拟组建的12个学科群中,其中数学学科群,中国传统文化学科群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一些对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学科群,学校将创造条件,予以优先支持;四是建立良好的学术环境,认真贯彻双百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提倡民主与科学精神,活跃学术空气,实行学术自由,鼓励教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为繁荣我国的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5.科学研究

5.1 完成科研任务的情况

自“六五”以来,北京大学共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研任务1895项,其中文科455项,理科

1440项,鉴定成果910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300项,国内首创的148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462项,获得国家专利136项,技术转让项目40项。北京大学不仅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且在高新技术及科研成果转化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文科还为国家的改革,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其中获得全国首届专利金奖的由王选教授发明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仅1994年就实现产值18亿元,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徐光宪教授研究的稀土串级萃取理论在七家企业应用后新增产值5亿多元。程民德,石青云教授研制的指纹自动识别系统,在国际招标中击败众多对手在美国得到应用。由陈章良教授研究的转基因抗病毒烟草,已在大田推广种植2万多亩,改变了我国过去香料烟草只能依靠进口的局面。文科费孝通教授的+小城镇四记,等论著,对我国城乡关系,工农关系以及农村现代化,工业化的道路进行了理论探讨,为我国农村改革作出了重要贡献。厉以宁教授主持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受到人大常委会的肯定。肖蔚云教授牵头的+一国两制基本法律制度,的研究,为香港回归祖国后法制建设作出了贡献。曾毅教授研究的+应用于中国等第三世界国家的家庭状态生命表模型的创立,应用及计算机软件研制,为人口家庭规划决策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自1981—1993年,北京大学共获得科研经费37355.84万元,其中国家级科研经费

25183.83万元,省,部级科研经费7313.81万元,横向科研经费4858.2万元。近几年来,北京大学获得的科研经费在全国综合大学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1993年,理科科研经费为

5261.6万元,理科教师人均科研经费为3.8万元;文科科研经费为870万元,文科教师人均科研经费为7000元,均居全国同类大学的前列。

1981年至1993年底,北京大学共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618项,其中国家三大奖72项(国家自然科学奖36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9项,国家发明奖7项),文科国家级奖

37项,省部级奖509项。1981年至1993年,北京大学共出版各种专著4245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3896篇,其中在国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635篇。1981年至1994年8月,北京大学共举办过各种国际学术会议175次。

5.2 目前承担科研任务的情况

目前,北京大学理科教师共承担了国家攀登计划64项,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5项,重点项目42项,面上基金313项,博士学科点基金项目113项,“863”高技术研究项目35项,“八

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85项。其中在攀登计划项目,科学基金项目,博士学科点基金获得资助总数和申请项目批准率上,北京大学都居高校之首,说明了北京大学在我国基础研究领域里的重要地位。

“八五”期间,北京大学文科教师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7项,其中重点项目30项。国家教委项目145项,北京市科研项目11项,其他项目79项,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共计302项,共获得科研经费2000余万元。“八五”期间已获得各种奖284项,其中国家级奖8项,省市部委级奖105项,先后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如厉以宁教授的股份制研究,闵维方教授的我国高等教育投资规模效益的研究,江美球教授的+把秦皇岛建成首都新门户,的研究,闵庆全教授的+建立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问题,的研究等,都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好评。

5.3 科学研究的目标

北京大学科学研究的总体目标是通过调整布局,加强组织,抓住重点,建设基地,改革体制,到本世纪末,在获奖成果,论文数量和质量,科研经费等方面继续保持国内同类高校的领先地位;基础研究要面向国际学术前沿,创造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成果;应用研究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课题,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力量雄厚,水平较高,从总体上看,一直属于国内领先地位,某些领域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据此,文科科研的总体目标应是国内第一,世界一流,具体要求是: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继续保持国内高校的领先地位(包括在国内外重要评奖活动中的获奖成果数及等级,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及被征引率,国内外重要出版社出版著作数,学术论著被国内外高等院校采用为教材或参考书数等项指标上居国内第一或领先地位);承担省市级以上重点科研项目及课题经费数保持领先地位;拥有数量较多的国际知名学者和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在国际性学术组织和全国性一级学术组织中担任主要负责人数居国内第一;主办全国性或国际性重要学术会议数,国际合作研究项目数,出国参加学术会议和高级访问学者数等指标居国内第一;在若干学科领域(如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与人口学,中国传统文化,中西比较文化等)集聚研究力量,取得重大的,突破性的研究成果,逐步形成具有理论特色的学派,成为国内外公认的学术研究中心。

文科科研要把国家改革和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作为主攻方向,要为

各级领导的科学决策起到“智囊团”“思想库”的作用,大力加强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力争取得具有重大理论和实际意义的成果:一是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特别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发挥北京大学学科综合的优势,通过深入研究,深刻揭示这一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丰富内涵和伟大意义,并通过对新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来充实,丰富和发展这一理论体系;二是继续重视文史哲等基础研究,选择一批具有战略性,综合性的研究课题联合攻关,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中华文化的复兴提供新的研究成果,注重人文科学的普及,推广和应用;三是加强文科应用性研究,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研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现实问题,积极参加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法制建设工作,承担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政策咨询和调查研究课题,充分发挥我校文科在国家经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中的作用;四是加强国际和区域问题研究以及中外文化比较研究,为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国策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服务。“九五”期间,力争在下列重点研究方向上取得重要的乃至突破性的研究成果: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研究,市场经济新体制与社会主义经济学,社会主义工商管理学,工商与市场人口学,政治体制改革与民主法制建设研究,冷战后国际关系的新发展及对策研究,亚太地区经济发展与合作研究,台港澳研究,社会学与人类学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现代化进程比较研究,世界文学研究,东西文化比较研究,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语言学的发展与应用研究,社会持续发展的人文社会因素研究。

北京大学理科在科学研究方面的目标是:把北京大学建设成为我国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高水平研究中心以及高新技术探索的重要基地。在基础研究领域,努力迎接21世纪的挑战,在探讨物质与生命的本质与规律,地球与宇宙的演化及其基本规律,智力的产生与发展及其数学抽象等重要领域,争取获得几项具有重大影响的突破性成果;在应用研究领域,针对我国在下一世纪持续发展的需要,在理论和实验上争取获得若干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科研成果;在高新技术领域,根据高新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我国的发展规划,在信息,生物,材料,环境,药物等关键技术与工程方面有新的突破,为发展我国的有关高新技术产业做出贡献。通过各种层次科学研究的深入开展与有效组织,促进综合性学科的建设与新兴科学领域的发展,为提高我国整体的科学文化水平与研究者的素质,为开拓新兴科技产业增强我国的长远发展潜力作出应有的贡献。努力使北京大学在科研经费,获奖成果,发表学术论文,科研队伍的素质等方面居于我国综合大学的首位。

到本世纪末,使北京大学学术论文发表数量在世界上的排序由目前第530位进入到前

200名,争取“九五”期间科研经费达到4亿元。到下世纪初叶,使北京大学在世界著名大学科技榜的排序进入前100名。

5.4 提高科学研究水平的措施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北京大学将通过以下几项措施,提高科学研究水平:

一是继续调整布局,经过近十年调整,北京大学文科科研方向70。已转向现状与应用课题的研究。今后将继续发挥文史哲基础研究的优势,选择具有重大影响的课题开展综合性研究;同时集中科研力量投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争取形成有北大特色的理论学派;加强应用社会科学研究,如人口学,市场学,保险学,知识产权等,积极参与国家有关部门调查研究,决策咨询和民主法制建设;加强国际与区域问题研究。理科研究要继续保持少而精,高层次的基础研究队伍,争取在有重大学术价值,科学前沿课题取得突破,同时要跻身经济建设主战场,在生命,信息,材料,环境,能源等方面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863”项目,产业部门与企业的重大项目,以及开发农村城镇的项目,形成基础,应用,开发协调发展的局面。

二是加强组织。基础研究队伍要少而精,高层次,还要加以组织,使科研选题具有重要

意义的国际前沿方向;应用,开发研究,尤其是重大综合任务,需要集中人力,专兼结合,以兼为主,合理流动,专职研究队伍以保证研究工作的持续性,集中性。积极组织多学科跨学科的综合课题研究,创造机制,促进人才合作交流。大力组织“九五”及下世纪初叶的重大课题,作出规划,努力承担国家各类研究项目与横向课题。

三是抓住重点,校,院,系三级都要有重点。在当前人力,资源,手段都感紧张时,尤其需要相对集中力量。有重点,以形成拳头,但也要照顾一般,特别是对基础研究。同时,还应鼓励结合教学的科学研究。

四是加强基地建设。重点研究课题可以建立研究所或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有步骤地

对现有科研机构进行调整,改革,充实,提高。对基础,应用,开发等不同类型的机构进行分类管理。学校研究机构人员专兼结合,以兼职为主,可以定期流动。以开发研究为主的研究机构可以实行企业化管理,对科研机构实行定期评估,不起作用的应予撤销。

五是改革科研管理体制,科研项目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由首席专家负责组织项目的研究。可以跨院,系聘用。为有利于开展跨学科的综合研究,要积极探索跨学科研究中心的组织机制,使科研经费,科研设备等由各有关院,系合理分配。

六是充分利用开放条件,开展合作研究。鼓励,利用校外国外设备和条件进行前沿课题研究,聘请国内外著名学者来校兼职讲学或指导研究,吸引国外学者短期来校工作,以及聘请国外学者参与科技成果评价等活动。

七是发扬优良传统,贯彻双百方针。民主,科学精神是北大的立校之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进一步发扬我校这一优良传统,在科学研究中坚决贯彻双百方针,实行学术自由,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鉴于历史经验,要严格区分政治问题和学术问题,如果一时难以区分,应先当学术问题对待,采取保护态度。在学术是非问题上鼓励自由争鸣,平等讨论,提倡勇于坚持真理和修正错误的精神。鼓励科学探索和创新,努力形成浓厚的校园学术气氛和独树一帜的北大学派。

6.基本建设和教学科研条件

6.1 基本建设

北京大学占地230公顷,全校现有校舍总面积为857433平方米,其中教学科研行政用房174975平方米,生活福利附属用房682458平方米。在生活用房中有教工住宅260779平方米,学生宿舍109130平方米,本科生生均面积5.3平方米,研究生生均面积8.17平方米,无论教工还是学生的住房均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住房面积。

1984年,北京大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七五”重点建设计划,扩建总面积为29万平方米,投资1.25亿元。经过近十年的建设,共完成21万平方米,其中教学科研用房5.9万平方米,教工住宅8万平方米,学生宿舍4.1万平方米,学生活动场所0.7万平方米,学生食堂0.3万平方米,福利及附属用房2万平方米。因物价上涨,经费短缺,尚有8.6万平方米的教学,科研用房(即理科楼群中的三座楼)没有完成。

到1995年,北京大学校舍总面积将增加71535平方米,主要是生活福利附属用房,其中有教工住宅61016平方米,部分教工可改善住房条件。从总体上看,北京大学除教职工及学生住房仍十分紧张外,教学科研行政用房仅占现有学校总面积的20.4。,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相差甚远,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为此,急需增加教学,科研用房。

根据经上级批准的北京大学“七五”校园建设规划,到1990年底,北大总建筑面积应达到106万平方米,现已建成85.7万平方米,目前尚差20多万平方米,其中约一半为教工住宅。为此,到2000年,为了提高北京大学的整体办学能力,在申请“211工程”项目中拟重点建设以下几个教学,科研用房项目:

6.1.1 1 理科楼群的建设

1984年春,该项目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七五”计划,现已建成3.2万平方米的地学楼和法学楼。由于经费缺乏,尚有8.6万平方米的新教学楼群(含教室楼)急待建设。这三栋教学楼的建设,对于提高北大整体的教学,科研水平及办学效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特

别是对于加强理科重点学科和重点学科群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据估算,需要经费3.32

亿元人民币。该项目拟在1995年启动。

6.1.2 2 图书馆的建设

图书馆是师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世界第一流大学都拥有规模宏大的现代化图书馆。如哈佛大学拥有97个图书馆,藏书超过1000万册。北京大学图书馆具有光荣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李大钊同志曾担任过馆长,毛泽东同志曾在这里接受马克思主义。但今天的北大图书馆,建于“文革”时期,无论从规模到内部设施已远不能满足师生进行教学,科研的需要,特别是北京大学拥有众多的人文,社会学科,迫切需要扩建与改造原图书馆。新扩建的图书馆共2.5万平方米,需经费2100万美元(约1.9亿元人民币),李嘉诚先生已答应资助1000万美元。该项目已在1994年启动。

6.1.3 3 教室楼及基础教学设施的建设

北大的教室大多建于50年代,不仅数量少,条件差,设备陈旧,排课率高达100。,而且有些教室急需翻建,拟新建一栋教室楼(7400平方米,需投资0.3亿元)。与此同时,需要添置一些基础实验设备,计算机教学设备,语音及电化教学设备等,需经费0.4亿元。

6.1.4 4 基础设施建设

北大基础设施陈旧,大多数建于50年代,长期以来,由于学校规模和事业的不断发展,学校的建筑面积由解放初期的10万平方米,发展到现在的85万多平方米,基础设施长期超负荷运转,水,电,暖严重供应不足,管线老化,危机四伏。为了适应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需要,确保新建楼房的水,电,暖供应及学校的正常运转,学校迫切需要增加电的供应,进行水网的改造,扩大供暖面积,完成热电联运二期工程,共计需要投资8000万元。

6.1.5 5 北大文化艺术馆的建设

北大是我国最老的大学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传统,是我国传统文化研究的中心,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学校以文,史,哲及考古系为主,开展了国学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受到了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关注。同时,北大是一所综合性大学,拥有较强的文科,具有发展艺术教育的条件和基础,拟筹建艺术系。为了适应开展国学研究和筹建艺术系的需要,拟建设一座集教学,科研,美育,交流,表演,展览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文化艺术馆,总面积为7000平方米,加上配套设施及搬迁费用,共需经费0.6亿元。该项目拟于1996年启动。

为了提高北大整体办学能力,以上五项建设总面积11.8万平方米,连同基础设施共需要6.9亿人民币,年度经费使用情况如下表所示:

除此以外,学校还将通过经常基建经费和自筹经费,建设教工住宅近20万平方米,新建学生宿舍8000平方米,翻建10万平方米。还将另建工商管理学院大楼,国际政治大楼,力学楼,国际学术交流中心,高科技开发中心,学生活动中心,分析测试中心,培训中心等建筑。这些建筑完成后,北大将为每一位教师和客座学者提供工作场所,从而大大改善教学科研条件,有利于加强国际交流。

6.2 仪器设备情况

北京大学拥有各类实验室117个,其中有基础课实验室20个,专业基础课实验室21个,专业实验室45个,科研实验室21个,综合实验室10个。有国家级实验室15个,其中重点实验室11个,专业实验室4个,此外有省部级实验室2个,在建工程研究中心2个。截至

1993年12月,全校有500元以上的仪器设备固定资产30784台件,价值27096万元,其中用于教学科研的仪器设备有26064台件,价值22209万元。在全校的仪器设备中2万元以上的1741台件,价值14813万元。万元以上的546台件,价值11136万元。10万元以上的281台件,价值9451万元。

据1990年至1993年的不完全统计,我校每学年度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总机时近20万小时,每台平均800 900小时。每学年度使用仪器设备的本科生约5000多人,研究生1500

2000人,教师约400人;每学年度承担科研项目1100 1500余项,北京大学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较好。

预计到2000年,随着我校教学,科研任务的加重,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总价值拟从现在的2.22亿元增到6.22亿元,增加4亿元。其中基础教学设备约5000万元(含经常费和教学基地建设费),世界银行贷款重点实验室设备约5000万元,分析测试中心新进仪器设备约

6000万元,校园网设备约4000万元。其余2亿从科研经费购置。预计增加这些仪器设备以后,我校计算机教学将全面普及并有所提高,外语训练水平将上一个台阶,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将大规模启动,基础实验训练将逐步由固定设置的实验过渡到开放式的学生自行设计,自行装置的实验,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此外,我校的校园信息网将逐步完善,网络资源逐步充实,将有超级计算手段,教学科研管理人员将基本上配备联网微机,管理信息系统进入日常工作,国际联网的信息服务系统高速正常运行。为此,学校拟投资6000万元,主要用于建设:1)网络及服务系统;2)超级计算机;3)各种数据库;4)管理信息系统。北大校园信息服务网建成后,可建立大学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管理工作现代化,达到国外中等大学水平。

为了进一步更新与改善现有分析测试中心设备技术的手段,提高理化分析水平,以配合原有的新兴学科和学科群的建设,到2000年前,学校拟投资700万美元,购置以生物大分子和材料结构分析测试为主的大型先进仪器。总的分析测试中心投资约为6300万元。北大分析测试中心建成后,不仅可以为北大的教学,科研服务而且可以面向北京,华北乃至全国,为培养人才,建新型学科和发展经济服务。

6.3 图书资料建设

北京大学图书馆是我国高校中最大的图书馆,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现藏书440万册,现刊6500多种(其中中文占40。,西文占45。,其他语种占15。),视听文献1.5万种,4.5万件,光盘13种。北大图书馆最具特色的是拥有线装古籍150万册,其中有珍善本3万种,22万册,有1000多种稀有的版本或孤本等珍贵图书,有中文旧期刊1.2万种,2.8万册。但

随着北大事业的发展,原图书馆已远不能满足师生教学,科研的需要。

到2000年,北京大学拟新建设2.5万平方米的研究图书馆,共建文,理综合文献信息中心,新馆建成后,共可容纳藏书700万册,提供阅览座位5000个,具有现代化的设施,成为集教育,学术研究与文化交流于一体的与世界各地建立广泛信息网络联系的现代化文献信息中心,不仅可为本校的师生提供优良的服务,而且向国内外开放,为促进各国文化交流及中华灿烂文化走向世界作出贡献。

北京大学学科齐全,覆盖面广,具有建设综合文献信息中心的条件,综合文献信息中心的建设,拟在现有的基础上确定重点收藏的科目,增加年入藏文献数量,使核心文献入藏量达到90。,在文种上以英语为主,兼顾其他语种,改进服务方式,实行现代化管理,大力保护和开发特藏资源。本项目拟从1994年启动,以五年为一阶段,通过逐年投入,累积建设,用于中文图书,外文图书,中文期刊,外文期刊,非书资料的总投资,五年共需经费1.63亿元。北京大学出版社是以出版教材和学术著作为主的出版社,1993年被中宣部和国家新闻

出版署评为“全国优秀图书出版单位”。1994年被国家教委评为“全国先进高校出版社”。年出书达到494种。北京大学出版社拟“立足北大,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到本世纪末,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到下世纪初叶,力争成为世界一流出版社。

7.国际交流和国际影响

7.1 北京大学在国际上的影响

北京大学是我国的一所著名的高等学府,也是一所在世界上较有影响的大学。1986年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的管理人员和教授分别投票,选举他们心目中的世界前十所著名大学。尽管综合评选结果没有北大,但由教师投票选出的名次中,北京大学与芝加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密歇根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并列第八;1993年底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的

“亚洲高等教育研讨会”上,大会秘书处以问卷的形式向近千名与会者作了“亚洲最佳10所大学”的调查,该调查以亚洲100所主要大学为对象,根据它们的名气,学术水平,专业设置,办学规模以及教师在国际上的影响来进行评选。中国入选的有两所大学,北京大学名列第五,台湾大学名列第九;北京大学拥有一批著名的专家,学者,他们的学术成就和地位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国际上的尊重和推崇,据不完全的统计,北大有15人担任了国际学术组织中的领导工作,有21人获得了一些国家和地区高等学校及科研院所所授予的名誉博士和科学院院士的称号,有14人获得了国际性的科学奖。北京大学是我国在世界上最享盛誉的一所大学。

7.2 北京大学在国内的地位

北京大学在历史上被誉为“中国的最高学府”,曾为我国的革命和建设作出过杰出的贡献。从总体上讲,北京大学在人才培养的质量,科学研究的水平以及为社会服务的能力这三个综合指标上处于全国同类大学的前列。在历次全国性的科研获奖,教材评比,学术榜排序,校办产业排名以及新生入学的质量等方面,北京大学均处于全国综合大学的首位。这是由于北京大学拥有全国较强的教师队伍,较强的基础学科,较好的办学条件,较丰富的办学经验,良好的学风和校风以及优良的学术环境。

7.3 国际交流

北京大学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比较早的大学,到目前为止已和32个国家和地区的100

所高校建立了校际联系,每年约有60个国家的600多名长期留学生和500多人短期来校学习,现已授予了88位外国的著名学者和著名人士为北大的名誉教授,名誉博士,其中有7位是诺贝尔奖获得者。1993年,北大聘请了43位长期外国专家,208位短期外国专家来校讲课。与此同时,北大从1981年至1993年派出参加国际会议,合作研究,考察访问,实习培训的教师已达4831人次。近年来,每年保持在700人次左右。自1981年至1994年8月共举办国际会议175次。

7.4 扩大开放的目标和措施

为了把北京大学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拟实行国际化的办学方针,不断扩大培养外国留学生的专业种类,提高质量,进一步扩大对外的交流和合作,增大开放程度。到本世纪末,北京大学的外国留学生的数量拟达到1000人,其中本科生250人,研究生250人,进修生

400人,高级进修生100人;经过调整后,与北大有实际交流和合作关系的学校拟达到130所;每年由北大举办的国际会议拟达到20次;每年聘请外国专家的人数拟达到长期50人,短期300人;派出教师的规模拟达到长期100人⁄年,短期1000人⁄年。北京大学将积极参与国际学术评价活动,一些基础学科博士论文评审,科研成果评价,将逐步扩大吸引国际同行专家参与。同时,北大将积极发展与国外专家合作指导研究生,开设新课程,举办新专业,以至联合筹办院,系,研究所和中心。此外,北京大学将积极开展境外联合办学的试点,以进一步扩大北大的影响。

8.管理体制改革

我校管理体制的改革,正如在自我评估中所述的,自1988年以来,我校在机构设置,人事制度,校内分配制度,住房制度,医疗制度以及离退休保险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为了把北京大学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我们拟进一步改革管理体制。

8.1 领导体制

北京大学是实行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的学校。党委要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切实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把领导学校的改革和建设放在党委工作的中心位置,研究决定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党委要充分尊重并发挥以校长为首的行政指挥系统的重要作用。校长是学校法人代表,党委要支持校长充分行使职权,使校长能积极主动,独立负责地做好各项工作。

8.2 改革管理体制

为了便于管理,提高效率,促进相关学科的渗透联合,北京大学拟实行校,院,系三级管理体制。全校拟成立人文学院,社会科学学院,法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数学力学学院,电子信息科学学院,物理与技术学院,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地球科学学院等十几个学院。校级主要抓宏观管理和目标管理,学院要成为拥有相应权利的管理实体,系集中精力抓教学科研。通过管理体制的改革,努力做到层次清晰,职责分明,精简高效,运转灵活。考虑到实行三级管理有一定难度,拟根据“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先易后难,逐步完成”的原则分步实施。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拟通过联合办学的途径,建立北大的医学科学中心和工程科学中心。

8.3 改革劳动人事制度

学校对校内不同性质的单位实行分类管理,健全和强化新的运行机制,在科学划分校,院,系三级职责的基础上,根据各学院的教学,科研等任务,重新核定其编制,并依据经费“包干使用,超支不补,结余留用,自求平衡”的原则,对院实行工资总额包干,并赋予学院有人员调配,考核,晋升,奖惩,分配及在教学,科研经费指标范围内的审批权限,建立自我约束机制,使学院成为自行运转的办学实体。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完善聘任制,严格考核制度,优化队伍结构,提高工作效率,体现按劳分配原则,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

8.4 进一步深化机关改革

机关改革要本着精干,高效的原则,精简机构,压缩编制,理顺关系,改善服务,严格考核,提高效率。对机关工作人员要实行聘任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机关工作的各种规章制度和程序体系,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年终考核,拉开内部分配差距,改善服务,提高工作效率,使机关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到2000年,机关的工作人员拟从现在的639人精减到400人。

8.5 后勤改革

北京大学后勤改革拟遵循“三有利”的原则,即有利于改善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有利于确保学校稳定和贯彻”“三服务,两育人”的原则;有利于挖掘潜力,增收节支,改善办学条件,减少学校投入。

学校后勤改革的近期目标是: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为基础,以转换运行机制为核心,建立精干高效的行政管理机构,充实和完善各种类型的服务实体,扩大服务项目和范围,全面提高服务水平和能力。与此同时,引进竞争机制,参与市场竞争,实施独立核算,根据后勤工作的不同情况,分步实施社会化或半社会化,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保障。

到本世纪末,北京大学后勤改革的目标是: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转换机制,调整体制,按照“管理,服务,经营”职能分开的原则,全面贯彻“小机关,多实体,大服务”的格局。优化育人环境;适应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生活的需要,建立起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约束的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后期服务要成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营服务实体。学校除对必要的大型基础设施投入外,要逐年减少对后勤部门的行政拨款数量,逐步实现后勤服务社会化,管理工作科学化,生产经营专业化,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北大自身特点的后勤保障服务体系。

9.发展校办产业

9.1 校办产业的现状

北京大学校办产业拥有40个公司,8个校系办工厂,职工近千人。1993年产值突破10亿元,利润1.5亿元,支持学校各类办学经费3700万元。其中方正集团公司营业额9.14亿元,利润1.3亿元,上交学校1600万元。1991至1993年三年间,方正集团公司的营业额和利润连年翻番,形成了“研究—开发—生产—营销—服务”一条龙的完整体系。无论从规模还是效益方面,北京大学的校办产业均居全国高校之首。

9.2 发展目标

北京大学校办产业的发展,要充分发挥学校基础研究力量雄厚和多学科的优势,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龙头,以效益为根本,集中力量建成五大重点产业和十

个规模效益型支柱企业。五大重点产业是:信息技术产业,生物工程及制药产业,新兴材料产业,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及高科技园区产业。十大支柱企业是:北大方正集团公司,北大生物城有限公司,北大制药集团公司,北大青鸟软件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北大资源开发公司,北佳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大指纹电子公司,北大大友软件系统有限公司,北大精细化工公司,北大光机电发展公司。到本世纪末,争取实现校办产业年产值100亿元,利润10亿元,上交学校2亿元,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财力支持。

9.3 发展校办产业的几项措施

为了达到上述发展目标,北京大学发展校办产业拟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一是建立北大科技园区,在北京大学校园外的东部和南部建立北大科技园区,使其成为校办科技产业的集中地,成为北大科技产业的“窗口”和高新技术的辐射源。在科技园区内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起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二是加强校办产业队伍的建设。到本世纪末,北京大学拟建立一支1200人的以专职人员为骨干,兼职人员相配合,富有活力的科技产业队伍。选派思想素质好,事业心强,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优秀人才进入企业领导岗位,并建立起团结协作,富于实干及开拓精神的领导班子和精干务实的校办产业队伍。

三是通过股票上市,建立投资风险基金,贷款等方式多方筹集资金,增加对校办产业的投入。重点支持技术含量高,前景好,经济效益大的高新技术项目,加快实现企业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的进程。

四是对校办产业拟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实行特殊的政策,调动校办产业人员的积极性。在职务评聘上拟实行条件单列,职数单下,单组评审的方式,充分考虑其在校办产业工作中的水平和业绩;在收入分配上采取与企业效益挂钩,实行多劳多得,合理拉开差距。对发展校办产业做出突出贡献者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三部分 北京大学整体改革思路和实施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总体建设与发展规划,在下个世纪初叶,把北京大学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大学,必须在办学体制,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及学科结构,教学内容与方法,科学研究,经费筹措渠道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改革是提高学校办学效益和水平的必由之路,是创办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大学的必由之路。

北京大学改革和发展的总体思路是:

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积极探索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办学模式和路子,以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师队伍和干部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发展校办产业,增强经济实力为后盾,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为保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

根据以上改革和发展的总体思路,拟进行以下九个方面的改革:

1.学科建设与改革

1.1 调整和完善学科结构

综观当今世界一流大学,多为学科门类齐全,拥有一批高水平学科,能够广泛介入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诸多领域,推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学校。北京大学在历史上是一所拥有包括文,理,法,医,工,农六个学院和一个文科研究所的多学科综合大学。虽然当时学校的规模和今天不能相比,但从学科的齐全来说则是一所符合国际通行标准的综合大学,院系调整以来直到今天,北大的规模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办学层次有了显著的提高,系科结构也在既定的框架内有了相当大的改善,但是,从目前各层次学科专业结构分布情况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需要来看,现有的办学领域和系科设置还显得比较狭窄,尤其是缺少应用学科,技术学科和新型工程学科,不能充分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为此,我们必须在继续保持和发扬现有文理基础学科优势的前提下,利用已有的基础和

条件,大力加强应用学科和技术学科的建设,积极发展一批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互相渗透的新兴学科和边缘交叉学科,以适应解决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综合课题和培养高层次跨学科人才的需要。同时积极创造条件,有选择地建设一批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急需的,能够为国家的行业改造和企业技术改造作出重大贡献的新型工程技术学科和医药学科,采取措施,保护少数国家并不大量需要,但又不可或缺的稀有学科,并通过加强校内学科建设和积极发展联合办学两个方面,努力扩大我们的办学领域,拓宽现有学科科类结构,使北京大学逐步发展成为一所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大学。

1.2 加强学科交叉,构建“行列式”式的学科体系

当代学科发展的主要趋向是在高度分化基础上的高度综合,呈现出高度交叉和整体化趋势。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层出不穷。根据这一突出特点以及我校现有的学科特色和优势,学校将以逐步成立起来的若干学科群和学院为依托,构建“行列式”的学科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以重大的综合科研课题为纽带,以一个或若干个重点学科(或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依托,成立横向联合的研究中心,形成以科研任务为主的12个学科群(其中6个文科,

5个理科,1个文理交叉学科),构成体系的“行”;同时根据学校实施三级管理体制的整体规划,按照性质相近的学科组成若干学院,负责组织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与产业开发,构成学科体系的“列”。以“列”为支柱,以“行”为桥梁,通过这个“行列式”的学科体系建设,真正形成基础,应用,开发和教学,科研,生产协调发展的崭新的学科格局。

1.3 积极探索联合办学和国外¸境外办学新途径

高校之间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符合中国国情,是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新思路。学校将通过与国内大学之间的联合办学,逐步使北大的办学领域扩大到医,工,农等方面。可以在隶属关系,经费渠道,组织机构不变的条件下起步,在教学,科研,产业,国际合作等方面先行展开。在这方面,我们已经与北医大,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校有过多次接触,联合办学的前景良好。与此同时,我们还将积极探索其他途径的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和国外,境外办学的新模式。

1.4 加强领导,增加投入

为保证上述学科改革和建设思路的实施,学校已经成立了以主管校长为组长的学校“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其成员由有关专家和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统筹学校教学,科研,联合办

学,尤其是学科建设的改革,规划,协调,检查,评估,决定支持学科建设的措施及奖励办法等。各学科群均设由若干名专家组成的该学科群专家委员会,负责本学科群的建设和发展工作;自1995年起,学校每年从校办产业的创收中拿出150万元,作为支持学科建设的经费;学校将切实贯彻“重点建设”的方针,每年底对全校各个重点学科和学科群建设的进展情况进行检查,由目前文,理6个学术委员会分会,分别进行评估,提出调整和改进的意见。

2.大力推进教育和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本科生教育质量

教育教学改革,主要是改革在长期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包得过多,统得过死,专业划分过窄,与社会相脱节等弊端,使北京大学能够培养出为国家科学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一流人才,使北大毕业生在未来的人才市场上具有最强的竞争力。

2.1 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必须改变领导和教师中的不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观念:首先必须改变片面注重智育,忽视德育的观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第二,必须改变专业划分过细,课程体系过窄的培养观念,代之以素质教育,终身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对人才市场的适应能力;第三,改变教师主宰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观念,树立学生是学习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个人特长,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的观念;第四,改变封闭式教学观念,树立开放办学观念,聘请海内外有真才实学的专家学者参与教学,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社会实践。

为推动北大的教学改革转变教学观念,学校将继续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每年至少召开一次教学研讨会,分别就本科生,研究生教学改革中的突出问题进行充分讨论,以总结经验,统一认识,制订措施,推进改革。学校鼓励教师和职能部门提出见解,发表论文著作,进行教改试点等,并将继续办好+高等教育论坛,,以活跃思想,为教学改革出谋划策。

2.2 改革招生¸就业制度

改革现有的招生,就业制度,逐步实现“优生源,优教育,优就业”的最佳配置。北京大学要逐步扩大统一招生工作中的自主权,要强调对学生的素质和优异特长的考核,努力把国内最优秀的学生吸引到学校来。学校实行收费上学,对于生活确有困难的学生提供贷学金,勤工俭学的机会或适当的特殊补助。对优秀的学生给予较高数额的奖学金,对国家重点保证的条件艰苦的特殊专业学生,提供特殊专业奖学金和助学金。学校将广开渠道,扩大奖学金的来源,同时努力创造条件,提供更多的勤工俭学机会。毕业生就业,除少数特殊需要继续由国家计划分配外,多数由市场调节,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和“自主择业”的办法。学校广泛收集人才市场信息,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就业咨询指导。学校定期进行毕业生跟踪调查,收集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反馈信息,以改进学校的教学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使北大毕业生在社会和人才市场上具有最强的竞争力。

2.3 改革教学计划和培养方式

本科生教学要继续实行“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方针,并据此修订教学计划。低年级要在较宽的范围内进行坚实的基础教育,聘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讲授基础课,加强计算机,外语等工具和技能训练;高年级根据学生个人志趣,特长和学习状态,工作趋向,分研究和各种不同应用方向,分流选学课程和参加实践环节。使教学计划对每个学生有一定程度的灵活性,以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

学校对不同类型的专业,学科的教学实行分类指导,对基础学科和一些应用实务学科在培养要求和方式上应有所区别,但总体上都应体现北大教学基础宽厚的特色。

努力办好“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办好文理科综合基础试验班。完善以学分计算学习量的学分制,努力扩大学生选课自由度,选修课学分应占总学分30。以上。同时逐步推行业务导师制,以加强教师对学生选课和学习的指导,学校规定各专业或专业方向的课程目录和修满的最低学分数,学生修满规定课程取得学分可以提前毕业,也允许学生中途停学参加工作,在不超过七年内修满学分即可毕业。

创造条件拓宽学生的文化知识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文科学生应学习一定的理科知识,理工科学生应学习一定的文科知识,并鼓励文,理科学生互选课程或跨系科专业选修课程。学校规定本科生阶段必须选读一两门艺术课程。学校努力开辟第二课堂,继续组织好“中国传统文化”“当代自然科学进展”等系列讲座,指导和组织好学生的学术活动。

加强教学中的实践环节,鼓励学生自己钻研,多读参考书,进行独立工作的训练。文科要加强写作训练,课堂讨论,要推广案例分析,模拟教学等方法;理科要加强学生独立设计的实验训练。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本科生早期参加科研实践,广泛邀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来校教学,努力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参加工作实践或野外实习或进行社会调查,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有条件的专业可探索试行学习—工作—学习的“夹心”教学方式,使教学与生产劳动密切结合。学校将积极创办教学—科研—生产(服务)三结合的基地。

2.4 加强课程建设,改革教学内容

从21世纪对人才所要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出发,设计新的课程体系,使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课程有机结合起来,使各个层次既目标明确,相对独立,又互相衔接,承前启后。课程体系由公共(全校)基础课,学科大类(学院)基础课和专业课(包括按分流培养的要求开设的课程)组成。要明确每门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学科进展,社会需求,教学规律和要求重新审视课程内容。改革课程内容应能使学生根据课程性质掌握基本知识,基础理论或基本技能,了解本学科的前沿进展,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学到本学科的独特的研究和分析方法。学校要以建设优秀课程的条例为准则,坚持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课程质量分析,进行质量化的课程评估。教务部门定期召开座谈会,研讨会,收集师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以改进教学;组织学术造诣深和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按照革新的教学内容编写教材。制定教材出版计划,筹措教材出版基金,鼓励教师积极编写面向21世纪的新教材。

改变照本宣科和讲解过细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增加一些“难关”或“障碍”,以提高学生克服困难,刻苦钻研,独立探索的能力。要积极创造条件,推广现代化教学手段,如电视录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等。

2.5 改革教学管理办法,发扬优良学风

在教学过程中实行“活”和“严”相结合的管理制度。“活”的一面体现在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个人特长,以便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其中包括学生选课自由,学习年限的灵活,自学免修取得学分,允许转系转专业,优秀学生可直接攻读研究生以及硕士,博士连读等;“严”的一面体现在确保所有毕业生达到合格的质量要求,其中包括学校严格规定毕业的最低学分,取消课程不及格补考制度,由非任课教师负责课程考试命题,严格考试

纪律等。为加强各系在教学管理过程中的竞争意识,学校将每年公布各系教学状态指标,实行按开课课时和学生数发放教学业务费的制度。

2.6 积极适度地发展成人教育

北京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层次的人才,但也应充分发挥学校师资力量强,具有优良的教育环境和传统的优势,为发展我国的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做出应有贡献。发展成人教育也是我校与地方及企业联合办学,扩大社会联系,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重要方面。学校总的方针是积极,适度地发展成人教育。成人教育改革的重点是从成人学历教育逐步过渡到高层次的继续教育,使北大成为高校教师进修和高层次岗位培训的继续教育基地;成人教育的师资队伍以兼职为主,特别是要注意聘请社会上和生产第一线上的有实践经验的人员;进一步改进成人教育管理体制,逐步建立起自我完善,自主发展的运行机制;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作用,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形成具有北大特色的成人教育体系。

3.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努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学校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基本上立足国内”的精神,坚持适度发展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在研究生教育中以博士生教育为重点的方针。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吸引优秀生源,施行优质培养,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建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具有中国特色和北大特点的研究生教育体系。

3.1 吸引优秀生源,改革培养模式

学校要采取有力措施吸引优秀生源到北大来攻读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确保新生的入学质量。学校要求各院(系)及导师在教学工作,学术活动,校际交流中,主动积极地物色优秀人才,建立联系,加强指导,吸引他们报考北大的研究生。除通过入学考试录取研究生外,继续实行接受推荐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录取为硕士生,在读优秀硕士生提前攻读博士学位,接受推荐的优秀应届硕士毕业生和在职人员免试录取为博士生等办法;要进一步探索非本学科学生和有实践经验的在职人员入学考试办法,促进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使有经验的工作人员提高学历。

在继续总结经验深化改革,按照硕士,博士两个独立层次培养研究生的同时,在一部分学科实行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硕士生,博士生连续培养的办法。

3.2 重点抓好博士生教育,大力提高培养质量

在培养目标上,要求博士生既在本门学科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又要掌握一定的相关学科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博士生的培养方案应尽可能按一级学科或学科群为单位制定。

在培养方式上,实行导师负责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办法,有条件的要成立博士生指导小组。指导小组由博士生导师任组长,由3 5名本专业和相关学科专业的专家组成。

在课程学习上,实行学分制,规定应修的课程和须修满的学分数,并通过严格的学科综合考试检查博士生拓宽,加深知识的情况。

在科学研究上,鼓励博士生积极参与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科研任务,提高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学位论文上,要理论联系实际,总结学习和科研成果,能够表明作者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

开展中外导师联合培养博士生的工作,作为立足国内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补充。根据“按需派遣,保证质量,学用一致”的方针,积极慎重地推行。

改进和完善博士生兼教学,科研,管理助理(助教,助研,助管)的工作,与校人事制度改革相结合,按需设岗,择优聘用,分类付酬,使博士生在工作实践中得到锻炼,增长才干;同时增加收入,改善待遇。

3.3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改进培养方式

继续实行严格遴选硕士生指导教师的制度,不断总结经验,改进自行审定增列博士生指导教师的工作,坚持标准,严格要求,保证质量,公正合理,按需设岗,逐步形成制度。

各硕士点,博士点都要形成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合理的指导力量梯队,实行导师负责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充分发挥学校,院系,学科专业的整体优势,拓宽培养研究生的专业口径,优化研究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积极开设交叉学科的综合性课程,提高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质量。

3.4 完善管理制度,保证学位授予质量

随着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不断健全和完善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学籍管理和学位授予等各项管理制度。改革研究生经费的管理使用办法,建立科学的可操作的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评估体系。积极开展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科学研究,逐步建立起自我约束,健康发展的研究生教育管理机制,以保证学位授予质量。

4.深化科研体制改革,提高科学研究水平

4.1 调整科研布局

理科基础研究工作要保持和发扬北大的传统和优势,努力创新攀高峰,积极争取承担国家重大项目和重点课题,坚持长期攻关,力争取得突破性成果;应用研究要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进一步加强高新技术领域的研究,如生命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等。力争承担更多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863项目,及各产业部门和企业的重大项目;并通过建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科技开发—形成产业”一条龙的工程研究中心,创办几个高科技开发中心,形成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协调发展,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新格局。

文科科研要把国家改革和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作为主攻方向,要为国家决策起到“智囊团”的作用。大力加强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力争取得具有重大理论和实际意义的科学成果:一是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解放思想,敢于创新,逐步形成具有北大特色和水平的理论学派;二是继续重视文史哲等基础研究,选择一批具有战略性,综合性的研究课题作为攻关项目,发挥北大学科齐全,基础雄厚的优势,开展综合性研究,注重人文科学的普及,推广和运用;三是加强文科应用性研究,如人口学,市场学,管理学,保险学,科技法与知识产权等,积极参加国家的经济立法和其他方面的法制建设,承担国家和有关部门的政策咨询和调查研究课题,充分发挥北大文科在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中的作用;四是加强国际和区域问题等方面的比较研究。

4.2 改革科研管理体制

要进一步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力争建设一批国家级基础研究所,开展跨学科综合性

研究的体制建设,进一步完善并强化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以利于优秀人才与成果的脱颖而出;要建立科学的科研成果评估制度,设立科研基金,出版基金和奖励基金并加强对它们的管理。在科研经费使用上实行课题组负责人负责制,实现科研机构评估,成果奖励制度化与科研管理手段科学化。

为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突出重点,形成拳头,我校将通过改革运行机制,对人员聘用,经费分配及提成,仪器设备共用等采取一些倾斜政策和措施,鼓励系际间,学科间的科研合作,联合攻关,以打破校内科研人员的单位所有制和分散的,低效益,低水平的重复劳动状况,使科研的综合优势和潜力真正得以发挥出来,力争搞成若干具有重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科技价值的研究项目;与此同时,还要组织好校际之间的科研合作。

4.3 改革和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工作

在科研队伍建设方面,一是要制定措施,优化结构,发挥科研队伍的整体积极性;二是要努力建立一支以1000名专职科研人员为主体,2000名兼职科研人员和研究生为生力军的科研队伍,特别是注意选拔,培养和引进一批中青年的学术带头人。创造条件吸引国外优秀年轻人才来校工作;三是要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科技合作,注意聘任国内外知名的学术权威来校任教,讲学,指导研究;四是要进一步改革和加强博士后流动站的工作,发挥其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五是要在全校范围内创造良好的学术风气和环境,开阔研究人员的视野,加强学术交流,提高研究人员的素质;还要通过各种学术活动和科技竞赛等途径,促进大学生和研究生的成长。

4.4 改革和加强科研机构与基地建设工作

根据国家“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原则,北京大学总体上是属于“稳住一头”之列,力争成为国家“稳住一头”的重点高等学校。另外学校还必须有步骤地对现有科研机构分门别类地进行调整,充实,改革,提高,对以基础性或应用基础性研究为主的研究单位,要精干队伍,增强投入,创造条件,力争建设一批国家级基础性研究所及研究中心;对以科技开发为主的单位,则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促使其参与市场竞争,努力创造高水平的成果和效益;对已建立的实体性的科研机构,应进一步明确方向,落实任务,选好带头人,提高研究水平;对非实体性的科研机构,要充分发挥其协调作用,组织好相关人员开展合作研究;配合学科群建设,根据优先发展领域的需要以及北大自身优势和特点,组建一批综合性的跨学科研究中心,如生命科学研究中心,功能材料与器件研究中心,地球系统研究中心,电子信息科学研究中心,药物研究中心及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跨文化研究中心等,并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予以支持;要充分利用并拓宽同国际学术组织的联系渠道,加强与国外大学,科研机构,企业的科技合作和信息交流,扩大共同研究开发领域,发展与有关单位的协作研究或研究基地的联合共建,如微电子北方基地等。

5.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办学效益

5.1 学校领导机构与决策机制改革

坚持并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负责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领导学校的改革和建设,研究并决定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在工作分工上,党委负责领导全校党的自身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干部管理工作,统筹全校的学生,宣传,监察及纪检等工作机构;校长是学校法人代表,对全校行政工作实行统一指挥。党委要支持校长充分行使职

权,使校长能积极主动,独立负责地做好各项工作。为了加强对重要工作的集体领导,分工负责,有利于党政协调,提高工作效率,将建立和健全若干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如规划领导小组,学科领导小组,人事领导小组和产业管理委员会,学生工作委员会等。

进一步健全校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等机构并明确其职能,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定期听取学校工作的报告,讨论学校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对学校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增加决策透明度,逐步形成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监督机制和规范化的高效率的行政管理体制。

北京大学拟设立董事会,帮助学校筹集办学资金,对学校的发展和决策提供咨询,充分运用社会力量支持北京大学办学。

5.2 实施校¸院¸系三级管理体制改革

北大现有院,系,所,中心及部,处上百个,在业务上均直接面对学校,校级管理跨度过大。这种状况既导致学校主要领导精力过度分散和劳累不堪,无法集中精力议大事抓全局,也导致学校管理薄弱,办事效率不高,更使北大综合优势和潜力无法充分发挥,新的学科方向的发展受到限制。因此,改革现有的校,系两级管理体制,实行校,院,系三级管理体制势在必行。

实行三级管理,以院为基础。校级侧重于宏观管理,主要抓好学校整体规划和不同时期发展目标,方针政策和规章制度的制定;学院要成为拥有相应权力,独立运行的管理实体,统筹教学,科研,开发与行政,负责本院的人,财,物及学籍等各项管理工作;系级则集中精力抓好教学和科研。学校正在拟定各个管理层次的具体任务,真正做到职责分明,精简高效,运转灵活。

这项改革是一个结构性的大调整,涉及面广,操作难度较大。学校将组成专门性的研究班子和操作班子,根据“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先易后难,限期完成”的原则,逐步实施。

5.3 深化以人事制度改革为重点的校内管理改革

北京大学前一阶段集中力量进行了校内管理改革,方向对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改革的力度还不够,矛盾和问题还很多。因此,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现有的运作机制,探索建立新的管理模式。

首先根据实施三级管理体制的改革方案,科学设计和调整校院管理机构和人员,形成层次合理,职责分明,精简高效,运行有序的管理系统。根据“公布岗位,择优聘任,严格考核,优胜劣汰”的原则,引入竞争机制,优化管理队伍。

其次要根据校内不同单位性质,强化分类管理,根据“包干使用,超支不补,结余留用,自求平衡”的原则,进一步推行“工资总额动态包干”,并加大改革力度,提高超缺编费额度,调动院系压缩人员,优化队伍的积极性;对校办产业,根据企事分开原则,严格实施全员合同制;对后勤及有关部门,根据管理,服务与经营分开的原则,努力形成“小机关,大服务,多实体”的格局,逐年减少学校负担的人员及人头费,逐步向社会化过渡。

第三,改革和完善工资制度和校内分配制度,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要切实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使责,权,利相匹配,指挥权与分配权相统一,奖勤罚懒,拉开档次,克服分配中的平均主义。进一步强化考评制度和监督机制,健全组织,加强领导,形成制度,使考核结果成为提职和晋级增资的重要依据。

第四,采取有力措施,调整校内教职工的结构比例。本着确保教学,科研,党政管理和校

办产业第一线工作人员需要,压缩二线人员编制的原则,逐步提高教学,科研人员的比例,使专任教师,科研教师,教辅人员,管理人员,后勤人员的比例逐步达到3:2:1.5:1.5:2。为此,从现在开始就把好入口,除高学历层次的毕业生,留学生,骨干教师和优秀管理,技术人员外,冻结一般人员的调入;加快3个校办工厂的合并与后勤人员的分流工作,对富余人员要妥善处理,多渠道消化,安置。到本世纪末,使学校在编人员减少到6200人,其中专任教师1900人,教辅人员800人,管理人员400人,工勤人员500人,产业开发人员400人,专职科研人员1350人(教师900人,管理,辅助,工勤人员450人),附属单位850人。师生比达到1:13.2,教职工与学生比达到1:6.9。

5.4 机关改革

机关改革要本着精干,高效的原则,精简机构,压缩编制,理顺关系,改善服务,严格考核,提高效率。对机关干部和工作人员要实行聘任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设岗招聘,择优上岗;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机关工作的各种规章制度和程序体系,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使机关运转灵活,有序,做到机关工作科学化,制度化。到本世纪末,学校管理人员要从现在的639人精简到400人,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办事效率。

5.5 后勤改革

改革宗旨:为了适应建设世界一流社会主义大学的目标要求,北大后勤改革的宗旨是更好地为教学,科研,产业提供后勤保障,为全校师生员工的生活提供优质服务。因此,完善科学管理,主动适应需求,提高服务质量,增强经济实力,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以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和发展,是后勤各项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

改革方向:根据后勤各部门的职责,将管理,服务,经营分开,建立和完善各自的运行机制,积极创造条件,努力通过推行全额核算的途径使有偿服务,经营服务实体逐步实现社会化。

改革原则:有利于调动后勤职工工作积极性,解放生产力,提高后勤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利于完善科学管理,形成后勤系统整体优势,增强凝聚力;有利于挖掘现有人员,技术,设备,设施潜力,增收节支,不断增强后勤的自给能力,发展能力和自我调剂能力;有利于提高后勤干部职工队伍的政治思想素质,职业道德和技术水平,形成高水平的管理骨干和技术骨干队伍;有利于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工作效率,服务质量,提高后勤职工的待遇。

改革内容:一是体制改革,按管理,服务,经营分开的原则,核定管理人员编制,划分出服务,经营实体,实行分类归口管理;二是运行机制改革,根据分类管理的原则,建立和完善不同的运行机制,机关试行工资总额动态包干,经营服务实体实行利润承包责任制;三是财务管理改革,经营服务实体实行经营独立核算。

6.改革现有人事管理模式,加强队伍建设

6.1 优化队伍结构

要本着“双向选择,优胜劣汰”的原则,进一步完善聘任制,建立起队伍的竞争机制和流动机制,通过实行固定编制和流动编制相结合的用人制度,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骨干层和流动有序的流动层,建立起一支高水平,高素质,专业化,整体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管理队伍,产业开发队伍,职工骨干队伍,为把北京大学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大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骨干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包括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专业结构),提高教师中的中青年比重,高学历人员比重。到本世纪末,使北大教师的平均年龄由现在的44.76岁下降到42岁,使老(50岁以上),中(35—50岁),青(35岁以下)教师的比例达到3:3:4;高,中,初级教师职称的比例拟保持在6:3:1,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由现在的472人增加到1000人。

要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措施,吸引人才,稳定队伍。鼓励党政管理干部把党政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当作一门科学,一项崇尚高的事业,一个建功立业的岗位去研究,实践和奉献,努力使这支队伍有较高的学历,较高的素质,并得到与其成绩和贡献相应的待遇;要建立健全干部的培训制度,注重培养出一批既懂党政管理,又能从事教学科研的复合型干部,其中具有硕士,博士学历的要逐步达到60。以上;逐步建立起党政管理干部的上下交流,内外交流,横向交流的机制,打破政工干部封闭循环状况;建立健全党政管理干部的交叉任职制度和输送制度,形成干部选拔,培养,使用和输送的良性循环机制;要从领导体制,运行机制和工作制度上保证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的发挥。

加强校办产业队伍的建设。到本世纪末,北京大学拟建立一支以专职人员为骨干,兼职

人员相配合,富有活力的科技产业队伍。选派思想素质好,事业心强,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优秀人才进入企业管理岗位,以建立起团结协作,精干务实,具有开拓精神和奉献精神的企业领导班子。

加强现有职工队伍岗位技术培训,重点抓好技术工人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和服务能力,在此基础上,实行考工考技定级,优化职工队伍结构,更好地发挥这支队伍在学校建设中的作用。

6.2 实施“跨世纪人才工程”,建设好两个200人队伍

首先是通过实施“跨世纪人才工程”,选拔和培养200名相当于博士生导师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连同仍在岗的博士生导师拟达到400人。其中,代表国家最高学术水平的科学院和社科院院士拟达到60人左右。通过“跨世纪人才工程”的实施,建立和完善学术带头人的选拔,培养,晋升的制度,着力抓好学术梯队的建设,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目前,该工程已经启动,首批评选出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87人,人才工程基金100万元已经到位,按照“北京大学方正优秀中青年教师培养奖励基金试行办法”对上述87人进行资助,资助内容包括:个人生活津贴每人每月150元;对教学,科研,应用开发等方面的优秀成果予以奖励,一等奖5000元,二等奖3000元;对教学,科研工作给予经费支持,如资助科研项目,出版教材和学术专著,购买图书资料,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改善实验室条件等。对选拔出的人员将进行一年一检查,三年一滚动的管理,不符合条件的将被淘汰。这支队伍将不断扩大,到

1997年将达到150人左右,到2000年将达到200人左右。选拔工作将继续提倡“五湖四海”,“土”“洋”一视同仁。

按照干部队伍建设的“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大胆选拔,培养和使用优秀的年轻干部。到本世纪末,要培养出200名中青年党政管理骨干。从现在起就着力抓好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学校已经建立了后备干部数据库,今后将进行动态考察,优胜劣汰,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校内党校培训,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水平和领导能力;同时充分利用北大多学科的优势,培养复合型高等教育管理在职博士生,作为未来校,院,系党政领导骨干;学校将通过多种渠道,选送党政管理干部到社会上挂职锻炼或出国学习,进修,短期考察,以开阔视野和提

高管理水平。

6.3 尽最大努力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把提高教师的待遇和改善教师的住房条件作为学校领导的重要职责,努力做好,使他们

“有用武之地,少后顾之忧”。除必要的物质条件以外,还必须建立良好的学术环境,提倡民主与科学的精神,活跃学术空气,支持和鼓励以科学研究为基础的大胆探索和自由争鸣,特别是鼓励教师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大胆探索和研究当前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为促进人才的成长和科学的进步提供良好的学术氛围。

7.改革和拓宽经费来源渠道

北京大学要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必须有较充足的教育经费作为保证。在国家拨款作为学校经费来源主渠道的同时,借鉴国际经验,实施广筹资金的战略,即通过多种渠道努力拓宽经费来源,改善办学条件。今后学校教育经费应主要来自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拨款,这是学校经费来源的主渠道;二是学生交纳的学费,学费的数额将随大多数家庭收入的提高而逐步增加,使之在实际培养费用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三是科研经费,在继续保持学校基础研究经费领先地位的同时,努力增加横向科研经费的来源;四是校办产业的收入,应成为今后支持学校办学的重要财源;五是积极争取获得更多的来自社会各界,国内外的捐赠。

7.1 大力争取科研经费

学校经费来源的主渠道依然是国家财政,但目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国家财政不可能宽松。我们当然要力争国家有更多的投入,但绝不能放松自己的努力。首要的就是应大力争取科研经费,这方面大有潜力可挖。北大的科研经费在综合大学中是位居前列的,但同工科大学相比,则有很大的差距。今后除继续努力争取基础学科方面获得更多的科研经费外,还要加强与国内外企业,国际机构及科研单位,大学的合作与联系,注意去努力争取开辟横向科研经费的渠道。

7.2 发展校办产业,使之成为支持学校办学的重要财源

要充分发挥北大基础研究实力强和多学科的优势,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龙头,以效益为根本,以增强学校办学实力为目的,集中力量建成几个重点产学研工程和规模效益型科技企业,成为支持学校办学的一个重要财源。

学校将在校园外的东南部建立北大科技园区,重点研究开发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及制药,新兴材料等领域,重点发展北大方正集团公司,北大生物城有限公司,北大制药集团公司,北大资源开发公司,北佳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大青鸟软件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北大指纹电子公司,北大大友软件系统有限公司,北大精细化工公司,北大光机电发展公司。到本世纪末,北大的校办产业年产值争取突破100亿元,利润和上缴学校的部分拟有较大幅度增长,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财力支持。

学校将在科技园区内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起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通过股票上市,建立风险投资基金,贷款等方式多方筹集资金,增加对校办产业的投入。重点支持技术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经济效益大的高新技术项目,加快实现企业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的进程。

学校已经成立了“产业管理委员会”,下设“产业办公室”,负责日常事务性工作,具体落实学校发展校办产业的政策和规划。下一步,我们将根据现代企业制度和校办企业自身特点,进行管理体制上的改革,实施规范化管理,以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同时保证学校权益和资产的保值增值。

7.3 充分利用北大的实力和影响,争取更多的社会捐助

学校将充分利用北大的实力和影响,特别是要抓住1998年建校100周年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获得更多的来自社会各界,国内外的捐赠款,增强学校的经济实力。这方面北大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应当充分加以利用。这两年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捐赠资金已经落实的和近期可以落实的,达2300万美元以上,折合人民币约为2亿元,今后仍要继续开辟这方面的财源。学校制定了对引进无偿捐赠资金的教职员工(学校领导干部除外)的奖励办法,并已开始贯彻执行。

7.4 改进和强化财¸物管理,厉行节约,提高使用效益

财务管理要坚持综合财务预算的积极平衡,统筹运用学校资金,增强宏观调控能力,增强聚财,理财,生财的能力。同时,建立合理的规范化的财务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对各级财会工作的指导,学校将进一步做好校友联络工作。通过校友,扩大捐款渠道。调动各级组织开源节流的积极性。审计工作在财务审计,制度审计基础上,加强经济效益审计,促进学校各级组织强化科学化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对违法违纪,侵害学校利益,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行为,积极配合学校严肃查处,主动提供有利证据。要进一步加强学校的物资管理,提高使用效率,严防国有资产流失。

8.实行国际化的办学方针,扩大开放与国际合作.交流

8.1 积极发展对外交流与合作

为把北京大学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大学,必须扩大开放,实行国际化的办学方针,积极发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包括代表团互访,互派交流学者和留学生,交换学术资料,开展合作研究,联合培养博士生,合作召开学术会议等。到2000年,争取使与我校有交流与合作关系的国外大学和学术机构达到130所左右,每年由我校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达到20次左右;本着“按需聘请,择优录用,保证质量,讲求实效”的方针,更广泛地聘请外国知名学者来校讲学或进行合作研究,要把聘请的重点放在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和重点学科上来,到本世纪末,每年聘请外国专家学者长期50人次,短期300人次;要进一步加强选派出国进修和短期出访教师工作,以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和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为依据,提高派出质量,逐步扩大派出规模。到本世纪末,年派出国进修教师100人左右,短期出访人员1000人次左右。

8.2 保证质量,提高层次,发展留学生教育

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经济发展,政治稳定,世界上出现了中国热,汉语热,要求来北大学习的外国留学生和学者越来越多。根据学校总体规划,到本世纪末,在校留学生总数为1000人,其中本科生250人,研究生250人,高级进修生和学者100人,进修生400人。同时招收短期班学生1000人。为适应这种形势的需要,我校将:

进一步改革招生制度,不断扩大招收培养外国留学生的专业种类,提高招生层次,提高培养质量。根据国家教委关于接受外国留学生办法改革的有关精神,在完成国家教委下达的招生任务前提下,充分发挥北大办学优势,积极挖潜,创造条件,保证质量,逐步增加招收

自费留学生,特别是高层次留学生的数量。作为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志,北大还应适当扩大招收理工科留学生的数量。

在管理体制上,学校将在原来留学生管理机构和对外汉语教学中心的基础上,成立“海外教育学院”,负责海外学生(包括港澳台学生)的管理工作和基础汉语教学工作以及海外合作办学工作。

建立一支人员相对稳定,政策水平,业务水平较高的海外学生工作队伍,以服务的精神做好海外学生管理工作,思想宣传工作和友好工作。同时,妥善处理好各种矛盾和问题,确保学校稳定。

建立健全教学和管理的规章制度,努力提高留学生教学质量。

不断改善留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学校正在原有6座留学生楼的基础上,新建7,8号楼,预计1995年完工。

8.3 积极开拓国外¸境外办学或联合办学

近几年,我校已在香港地区进行联合办学试点,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可以逐步推广,到本世纪末,要扩大到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积极探索国外,境外办学或联合办学的新模式,充分利用国外,境外的资金,智力和经验,特别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经验,促进学校的发展。

9.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德育与思想政治工作

9.1 积极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改革

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改革。改革的核心是教学内容,着重研究如何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改革的根本途径是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改革的要求是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说服力,要精,要管用;改革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要着手制定北京大学德育大纲,明确德育的目标,内容,方式,方法和考核指标,使德育逐步规范化和制度化。

9.2 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新时期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和改革发展的实际任务,紧紧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发挥引导,服务与保证的作用,在结合渗透上下工夫,切切实实地排除干扰,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凝聚人心,坚定信念,明确方向,为改革发展和学生健康成才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关系全局的工作,是全校各个部门和全校党员,干部,教职员工的共同职责,必须进一步树立全员德育意识,教职工要为人师表,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进一步贯彻落实“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方针,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中去。

9.3 搞好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具有独到的陶冶功能。学校要继承和发扬北京大学的光荣革命传统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良好学风,发挥学科齐全,教师力量雄厚的优势,把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改进和加强紧密结合起来,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性与艺术性,理论性与实践性,方向性与多样性相结合,把德育,智育,体育,

美育有机地统一起来,活跃校园文化,艺术,体育,科技等活动,陶冶学生情操,不断推出一些学生喜闻乐见又具有北大特点,体现北大水平的活动,逐步形成一个高品位,宽领域,多层次,既有主旋律,又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北大的学生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中健康地成长。

9.4 确保学校稳定,为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北大的稳定事关全局,是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前提,至关重要。我们要充分认识维护学校稳定的长期性,重要性和复杂性,高度重视,形成共识,齐抓共管,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确保北大的稳定。并在此基础上,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求稳定,形成长治久安的局面,为北京大学创办世界一流大学提供良好的校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