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总体计划任务书

1981年12月,时任北大党委书记韩天石¸校长张龙翔向中共中央书记处和国务院反映北大校舍困难,希望加大投资¸解决北大急需用房。根据国务院领导的要求,北大编制了$北京大学扩建工程总体计划任务书。,并于1982年9月经过教育部党组讨论后上报国家计划委员会。其后,北大根据国家计委的要求多次修改,并于1985年获得正式批复。本书收录的是1984年12月修改编制的文本。文本虽着眼于校园建设,同时还包含了北大学科发展规划等其他方面的宝贵资料。时任书记王学珍¸校长丁石孙,具体编制人员不详。

一.建设项目:北京大学扩建工程二.在校学生规模.专业设置.学制

根据高教事业发展规划和北京大学的历史和现状,其发展规模为:大学生10000人,研究生3000人,进修生1000人,留学生500人,干部专修科500人,共计15000人。

学制:文理科本科生为四年,外语科本科生为四至五年,硕士,博士研究生各为二至三年。

专业设置及在校生人数见附表一。

三.建设地点及用地

扩建工程地点在海淀区校址。现校园占地约150公顷,其中山湖绿地约占43公顷,运动场地7公顷,建筑物46万平方米,占地70公顷。校园东,南,北三面已无发展余地,仅西面畅春园规划路以东可征用土地130亩,另外校园本部与物理楼,化学楼之间有耕地及果园55亩(有一半为市政道路代征土地)。本扩建工程需征用上述185亩用地,并搬迁校园西南角的“地铁汽车连”及校园以东成府村居民350户。

上述情况实现后,校园用地为170公顷,但体育用地按15000人的发展规模计算,尚差3公顷,拟另行设法解决。

四.建设的根据和目的

北京大学是重点大学,应在八十年代内建设成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教育中心和科研中心。当前,要着重于提高质量,适当发展数量。在教学上,应培养质量较高的本科生和大批合格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在科学研究方面,应尽快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为此必须扩建一批现代化的实验室和教学,科研用房。

北京大学于一九五二年院系调整时迁至原燕京大学旧址。为适应工作需要,50年代兴建了教学用房5.4万平方米,教工宿舍4.1万平方米,学生宿舍6.6万平方米。

一九六O年周总理亲自批示,经教育部报国家计委批准在昌平地区建设理科教学科研用房35万平方米,后因经济调整而停建。已建设成的5万平方米校舍经教育部指示于1981年借给中央教育行政学院使用。一九六五年在建设“大小三线”的指示下,又在陕西汉中兴建了北大分校,共建成9万余平方米校舍,一九七八年经中央批准撤销汉中分校,校舍移交给陕西工学院使用。因此,近廿年来,在海淀区校址仅建筑了一栋图书馆和部分生活用房,造成现有校舍十分紧张,教室和实验室数量大大低于一般高等学校的标准,特别是地质,地理,计算机,无线电,地球物理,心理六个系因种种原因没有永久性的教学,科研用房,有些实验现在只能在学生宿舍和其他临时木板房中进行工作,严重影响了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在生活用房方面,近年已有不少改善,但仍然十分困难,尚有1500余户中,青年教职工没有住房或住房过于拥挤。学生宿舍中,面积14平方米的房间住六七人,自修和生活条件都很差。为了教学,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和教学,科研质量的提高,为逐步扩大招收研究生的规模,使北京大学尽快成为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研中心,急需在海淀区校址进行扩建工程。

五.北京大学学科发展规划

北京大学于“六五”和“七五”期间将进一步加强基础学科的建设,并集中力量发展新兴,边缘和应用学科,以期把学校建成真正能代表我国最先进水平,并能列入国际先进行列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等多种学科的社会主义大学。

北京大学学科发展规划大致如下:(1)加强基础学科的建设

北京大学拥有全国高等学校中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各基础学科方面最强的师资队伍;有25个系和34所研究所(室)(见附表三);有最多的授权硕士,博士点;有经教育部确定的61个重点发展学科点。根据有关规划,北京大学将进一步加强上述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重点发展学科点的建设,注意大力发展文科,包括文史哲等基础学科,外国语言文学及经济,法律,政治,国际关系等重要领域。北京大学还将努力开展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务期在若干重要课题上有所突破。为此将用现代化的手段与工具根本改造学校现有的学术情报信息系统(包括图书馆等);在重点发展方向包括文科方面引进现代化的研究方法与设施(计算机,新型测试,工艺设备等)。

(2)大力发展新兴边缘,应用科学,迎接新的技术革命的挑战北京大学将重点发展以下学科:

A.管理科学:北京大学已有6个系(所)承担了有关的科研任务,进行了管理科学的数学理论与经济理论,数量经济学,经济控制论,管理信息系统,以及地区,城市规划与管理,现场管理,质量管理,外资管理,高等教育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计划从1985年开始,正式培养管理科学的人才,包括科学研究人员,高等学校师资,各级战略研究和政策分析人员以及各级管理和决策人员。重点发展的方向是:管理科学的理论实验和应用研究,包括管理科学的数学理论(控制理论,决策理论,规划理论),比较经济模式,计算机模拟理论与方法管理信息系统,城市规划与管理,高等教育以及有关业务部门的管理等。预期用5—10年的时间在管理科学的理论和实验,应用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为建立有我国社会

主义特色的管理科学体系,并把它应用到四化建设中以作出贡献。与此同时,还将在前5年建立北京大学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学校管理的全面计算机化。为了实现上述规划,将建立管理科学研究中心(包括计算机模拟室),并在适当的时候扩建为管理学院。

B.信息科学:北京大学有9个系,所在本学科领域内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工作;形成了一支有讲师以上200余人的研究队伍;在本学科的理论和应用方面,做出了一些水平相当高的成果。今后将重点发展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研究(包括:模式识别自然语言理解,视觉图像感知,知识库及其推理机制,图像及语声信息压缩,传输与存储管理,新一代基于知识的信息处理系统等);加强信息科学技术的应用研究(包括建立图像数据库,开发图像处理与存储专用的信息处理部件,建立光导纤维分布式信息管理系统等);并将开展其他一些基础研究(包括:语言合成与识别,认知心理学;人机对话,视觉特性与视觉细胞的生理机制,仿生元件等)。准备经过7—10年的努力,形成一个具有相当实力和影响的学派;能够解决国家向信息社会前进过程中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能够为开发新型信息传输,处理,存储管理系统提供理论与技术基础。为此,将建立北京大学信息科学研究中心。

€.微电子学:微电子学是发展信息科学的最重要的技术基础。北京大学过去曾研制成功我国第一支大规模集成电路,在我国首先发展了硅栅N沟道技术。目前有微电子学研究室等3个系(室)开展本学科的研究工作。今后将进一步开展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新工艺,新技术及其理论基础的研究(包括:1—2微米沟道技术,亚微米技术,计算机工艺模拟与计算机控制生产技术等);发展高速€MOS电路技术;发展新型电路结构(如三维立体集成电路),并开展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研究(包括:新器件模型,电路设计和布局软件,最优化的拓扑学理论等)。近期目标是为微处理机,存储器,通信电路等提供高速,低功耗的新电路设计;实现微处理机全部芯片设计的计算机化。远期目标是为2000年及其以后我国的微电子产品的生产与发展提供新的技术基础。

D.材料科学:北京大学已有5个系(所)在本学科的理论与应用方面开展了长期的科学

研究工作。在半导体材料,固体激光材料,超导材料,磁性材料,发光材料,高分子材料以及核技术应用于材料学等方面,现有40名教授,副教授指导下的各个科研集体,有比较先进的设备,做出了在全国处于领先的成果。今后将集中力量进行信息材料的研究(包括:微电子学用基础材料,光纤通信用固体激光材料,磁记录材料,发光材料等);能源和节能材料的研究(包括:超导材料,太阳能电池材料,稀土和过渡金属合金永磁材料,储氢材料等);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包括人工器官用抗凝血材料,外科手术用降解材料,控制释放药物材料等);某些军用材料的研究(航空用铝合金材料及其焊接);以及核技术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研究(包括:离子束掺杂与表面处理,离子束技术用于材料结构分析与测试等)。围绕上述各种材料的研究,将重点开展材料的电子结构与电磁性能,材料的结构,相变与相图材料中的微缺陷及其运动,固体化学,高分子材料的聚合机理等基础研究工作。通过上述研究,将在提高现有材料的性能和探索新的功能材料方面做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

E.环境科学:北京大学十余年来有文,理科共7个系(所)约80余名讲师以上研究人员

进行了环境科学的研究工作,并于1982年成立了环境科学中心,已经完成了十余项国家和有关部门下达的环境保护科研任务以及为国家有关部门和单位培训和指导专业人员任务,有些人在国际,国内环境科学界已有相当的成就与影响。今后计划将重点进行污染物迁移转化过程的研究(包括:污染物在空间,时间范围内的动力学扩散迁移规律,物理和化学转化规律,污染物对生物链和食物链的生化,生理影响,毒理,病理和遗传反映环境过程的模拟等);生态系统的研究(包括:人类干预对动植物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对人类社会生活及经济发展的反馈等);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研究(包括环境质量评价与预测,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环境规划与管理等);以及环境数学的研究(包括:环境数学模型的建立,环境系统公理化体系的建立等)。通过上述工作,将为制定我国环境标准,进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制定合理政策,建立我国环境与经济发展的最佳关系打好理论基础。

F.生命科学:北京大学现有3个系(所)约300余名教师从事本学科的研究工作,在分子生物学,遗传工程,细胞工程以及动植物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国内先进水平的成果,已经建立了生命科学中心。今后将重点进行分子生物学包括生物工程(基因重组,体细胞融合,细胞及组织培养)及其应用(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工程)的研究;神经生物学的研究(集中在神经元的细胞生物学方面);环境及生态生物学的研究;生物数学,生物物理学,计算机用于生物科学等跨学科的研究等。通过上述工作,将在上述诸方面特别是细胞工程遗传工程等方面有所突破,使我国生命科学的研究和应用水平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六.重点实验室建设规划

根据我校已有学科的成就和条件,在基础学科领域以及在拟发展的新兴边缘,应用学科领域,在1985年以及“七五”期间拟建立,建成一批相应的重点实验室,其中有的属于国家级,可向国内同行开放,并创造条件逐步向国外开放。经过一个时期的努力,有的学科领域可望在“七五”期间形成我国的学派(例如信息科学),有的学科领域可望培养出一批我国第一流的可在国际学术界有影响的杰出人才,并为在本世纪末造就相当于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大科学家奠定基础,与此同时为在本世纪末我国国民经济工农业生产总值翻二番作出重要贡献。

拟建立,建成的重点实验室有十二个,其中,列入本总体计划任务书的有五个,(其中三

个见附件一)其余的实验室正向国家计委(科技局)及中关村开发区申请列入1985年计划或

“七五”计划。这十二个重点建设的实验室是:

1.考古学方面

建立考古年代测定实验室

2.现代汉语方面

建立语言实验室(也是信息科学方面的人脑仿生信息处理实验室的一部分)

3.国民经济计划与管理科学方面

建立计算机管理模拟实验室

4.法律方面(刑法)

建立法医及司法精神病学实验室

5.信息科学方面

建立人脑仿生信息处理实验室,已另向国家计委申请列入1985年计划,建成国家级开放实验室。

6.固体物理学方面

建立低维导体,超晶格物理实验室,另向国家计委申请列入“七五”计划,建成国家级开放实验室。

7.生命科学方面

建立(1)生物大分子实验室。另向国家计委申请列入“七五”计划,建成国家级开放实验室。

(2)基因表达的调控结构与改造途径实验室。另申请列入中关园开发区计划,可对外开放。

8.材料科学方面

建立材料中心实验室,下分:(1)光信息材料实验室

(2)功能性材料实验室(包括有机高分子材料及无机功能性材料)

9.微电子学方面

建立(1)微电子学实验室,另申请列入中关园开发区计划。

建成(2)重离子束分析技术实验室,另申请列入中关园开发区计划。

10.建立环境科学中心实验室

11.建立湍流实验室,另向国家计委申请列入“七五”计划,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上述十二个重点实验室与之相对应的重点学科,主要发展方向等见附表六。

七.建设规模及步骤

根据北京大学发展规模,参照教育部颁发的定额标准,“六五”“七五”期间至少需要各类用房79万平方米,我校现有各类用房为47.4万平方米(1983年底)扩建工程需拆除危险房及影响规划的临时平房1.43万平方米,1984年在施工程为4.47万平方米。

本扩建工程各类用房总面积为29万平方米,投资12500万元。其中:

1.教学用房科研用房:14.8万平方米(包括已批准计划服务书并已开工的化学楼,静电加速器实验室,不包括1983年前已开工的实验动物房,电教楼,元件车间);本计划“理科楼群”含无线电,计算机,数学,统计,地球物理,地理,地质,生物(部分),心理九个系,及二个研究所。

2.生活用房:12.6万平方米。

3.附属用房:1.6万平方米。

另外,搬迁成府居民350户需迁建用房2万平方米,五万元以上设备费1424.5万元。

本扩建工程可分两期进行:

A.“六五”期间主要安排的项目:

教学用房:完成已开工的化学楼,静电加速器实验室,实验动物房,并完成理科教学楼群的设计及拆迁,征地,挪腾市政管线,修建室外干线工程,为“七五”期间开工做好准备。

生活用房:完成学生宿舍的一部分。

B.“七五”期间主要安排的项目:

完成理科教学楼群及其附属用房,室外配套工程,住宅和生活服务设施及五万元以上设备购置费,共需投资11800万元。

上述投资计划不包括1984年结转工程所需投资。

建设计划及投资安排见附表四。

八.工程的勘测及设计任务

勘测任务全部委托北京市规划局勘测处进行。理科教学科研楼的设计将广泛征集设计方案后再正式委托,其余生活用房,附属配套用房由我校基建处设计室设计。建筑标准,生活用房依据北京市同类用房有关规定执行(考虑到我校知名教授较多,现住房均很拥挤,还需批准建筑少量标准稍高的住房),教学科研用房应适应现代化的需要,拟根据实际情况报部审批。抗震设防一律按北京地区八度设防的规定执行。单项工程总投资中包括土建及土建设备费用,不包括购置仪器设备及家俱等费用。1984年已开工项目的结转工程的投资未包括在总投资内。

按上述扩建工程建设规划要求,在学校附近征用的185亩用地及成府居民迁建问题,希能批转北京市政府有关部门予以解决,施工力量也请批转北京市建委根据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要求予以保证。

九.“总体计划任务书”修改本编制说明

本总体计划任务书,是在1984年5月上报教育部“北京大学总体计划任务书”的基础上,根据教育部审查意见进行调整制订。但我校要实现“七五”计划还有以下几点困难:

(1) )关于用地规划

校园最大问题是用地十分紧张,现有占地面积仅为清华大学的2⁄3,校内已无发展余地和可建空地。为此,我校曾多次向区,市规划部门上报用地规划,申请征地,当前为实现“七五”计划,必须兴建理科教学楼群113000m2,按我校总体规划和校园的实际情况,需要征用自我校东南校门往东至城市干道红线,北至成府居民区,南至果园南端耕地55亩,另外请将成府居民区,化工五厂保留为北京大学教学科研区规划用地,作为“七五”后新建科研教学楼,科研图书馆等用。

根据“七五”计划,学校尚需建造80000m2住宅,现在校园内已无空地可用,近期需要征用畅春园耕地130亩。

上述用地如不解决,中央指示的北京大学至1990年发展为15000名学生规模根本无法实现。

(2) )关于施工力量

当前由于基建施工力量不足,工期长,困难较多,北京大学基建工程如不按国家重点项目给予安排落实,“七五”计划将完全不可能实现。

(3) )关于专职科研人员编制

北京大学科学研究工作面广,力量也较雄厚,当前研究项目迅速增加,与校外合作研究的项目更为繁多,如科研人员限为1800人确实偏低,我校建议“专职科研编制”仍按2200人规划。

(4) )关于设备投资

为了保证15000学生规模,实现“七五”计划,必须解决房屋不足的严重困难,我校不得不将“七五”计划中原设备投资费用自2100万元调整为1424.5万元。设备投资问题拟在

“七五”期间通过各种渠道(如世界银行贷款,科学基金等)解决,并望得到领导支持。

重点学科设备投资总计

1.考古学 90.0万元

2.法律 175.0万元

3.管理科学 354.0万元

4.材料科学 487万元

5.环境科学 318.5万元

总计1424.5万元

北京大学总体计划任务书附件:

1.北京大学材料中心实验室发展规划要点(略)

2.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中心实验室发展规划要点(略)

3.北京大学计算机管理模拟实验室发展规划要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