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信息化建设规划纲要(2006—2015年)

信息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对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方面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北京大学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即开始推动信息化建设,经过二十多年的推进,深感信息化建设涉及的部门众多,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协调相关单位,加大资源投入,推动健康有序发展&为此,2004年学校决定由迟惠生常务副校长牵头,依托发展规划部等职能部门,制定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并形成了$2004—2010年北京大学信息化建设规划%草稿,草稿主要执笔人为倪斌&2005年陈文申常务副校长接替迟惠生副校长分管信息化建设,11月学校发文成立北京大学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和北京大学信息化建设协调小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成立后于2006年将制定规划纲要当作首要任务积极推动,起草完成了$规划纲要%和$规划及实施方案%两个文件,于11月27日提交北京大学信息化建设专家委员会讨论&根据专家意见修改后,2007年1月3日再次将这两个文件提交北京大学信息化建设协调小组讨论审议,并于1月11日提交第637次校长办公会正式批准&这份规划的制定,提高了学校各层面对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明确了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方向,对北大建设智慧校园¸提升信息化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本书收录的是2007年3月13日修改编制的文本&本规划的主要参与者有:黄达武¸种连荣¸张芳¸沈如群¸张蓓¸马皓¸李庭晏¸王倩宜¸李树芳¸崔光佐¸肖珑¸聂华&执笔人为种连荣¸刘钊¸郭丛斌。

一.前言

信息化的发展水平,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项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提!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这是我们面向新世纪,迎接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挑战所应当承担的共同任务。

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基础和重要条件%教育信息化对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构筑终身教育体系,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等学校作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主体,其自身的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高等学校教学和科研综合实力以及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北京大学面对新世纪初叶难得的战略发展机遇,站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高度,结合我校实际,依据+2004—2010年北京大学信息化建设规划,(草案),制定+2006—2015年北京大学信息化建设规划纲要,,绘制未来十年北京大学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蓝图%这对于加速推动北京大学信息化建设,进一步促进教学,科研,管理,服务水平和办学效益的提高,增强我校综合竞争力,支持我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各项进程,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信息化建设将推动办学理念的变革,开拓我们的视野,使我们对知识经济时代世界一流大学的内涵与历史使命更加明晰;使北京大学在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进程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使我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的面貌焕然一新,从而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以及高水平的管理和服务队伍创造良好的环境;使我校的办学实力和知识创新能力大大提升,从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信息化建设不仅是我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规划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我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

一.建设回顾

北京大学是中国信息网络建设的开创者之一,在教育信息化领域始终走在国内高等院校的前列%自1989年参加“中关村地区示范网”建设伊始,信息化建设经历了信息网络初建和网络应用起步,基础设施扩建和完善,资源建设丰富和深入等历程,目前已经初具规模%校园网基础设施,校务管理系统,电子文献资源,教学科研资源等为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创造了一个良好的信息化环境,并已经成为全校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产生了明显的效益,对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战略的全面实施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一)基础设施初具规模

经“985”与“211工程”的投资与建设,北京大学校园网已建成为国内高校规模最大的校园网络之一%目前,校园网通过两条千兆链路与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ERNET)连接,校园网主干于2005年年底升级为万兆链路%网络已通达学校各个角落,校本部信息点数量达到48000个,共220多栋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教工宿舍实现了光纤互连%联网计算机的数量已超过4.9万台,同时在线的计算机达到2.5万台。

2002年5月北京大学在国内大学中率先启动了覆盖整个校园的无线网络工程建设,这标志着北京大学网络建设在与国际接轨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校园网中已部署400多个无线接入点,无线信号覆盖校园各个教学,科研和办公场所,教师和学生已开始享受无线网络给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所带来的便利。

如今,网络基础设施经过了初建,应用起步,设备完善,规模扩大,性能提高,网络应用广泛和深入等不同阶段,现已具备一定规模%这为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营造了一个良好的信息化环境,成为全校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产生了明显的效益,对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战略的全面实施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二)教学科研成绩斐然

在网络基础设施稳步建设的同时,北京大学业已开始教学科研信息化的探索和实践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取得了一批可喜的成果%在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五年发展纲要,以及+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推动下,北京大学教学信息化建设可谓成绩斐然———信息化促使学校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发生了新的转变,网上备课,课件制作,网络素材库建设,网络授课,网上交流,网上自学和网络考试等新型教学方式,全面融入各个教学环节;教师在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等方面获得大幅度提高,极大地解放了教育的生产力%北京大学现正逐步将网络教学作为常规的教学手段,初步建成如下教学信息化平台:由季羡林,侯仁之等著名教授主讲,为大学生素质教育提供优秀素材的中华文化系列讲座视频点播服务;包括国家教学名师课,国家级精品课等2300小时的视频课件;已在学校教学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的“北京大学教育资源库系统”;在全国率先实行通过了IS09001认证质量管理体系的医学网络教育;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提供非营利课程视频服务的大学课程在线;以及北京大学网络教学平台,北京大学英语教学平台等教学辅助平台。

在教学信息化成绩斐然的同时,科研信息化也绽放奇葩———一些重点学科自主开发了数量不菲,并有重大国际国内影响的信息资源,培养了一批杰出的代表人物和优秀人才,并在学科发展方面取得了有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有力地促进了北京大学在教学和科研领域的改革与发展%这些科研信息资源包括:目前国内生物信息资源最丰富,更新最及时,用户最多的国家级生物信息中心;北大互联网信息研究所开发的中文互联网络信息资源;由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创办,在目前国内经济学教育科研专业网站中,规模和访问量均排名第一的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全国法律网站排名位居前列,深受法律界好评的北大法律信息网;在海内外产生重大影响,被日本学术界列为网络精确资源的全唐诗电子检索系统等。

(三)电子文献形成保障

信息资源是校园信息化的基础,是教学科研的强有力支撑%近十年来,北京大学文献资源建设硕果累累,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北京大学图书馆不仅在国内高校中以馆藏最丰富著称,还以先进的现代化信息服务体系享誉海内外%目前,图书馆各种数字资源学科门类基本齐全,引进的国内外学术电子资源已达近500个数据库,网上全文期刊达48000多种,各类电子图书和学位论文等近15万册,在国内高校中位居前列;资源的访问量飞速增长,已达到1000多万次检索⁄年,1000多万篇全文下载⁄年,包括主页在内的点击率已突破1.5亿次⁄年%已进行数字扫描加工的古文献,民国图书,学位论文,教学参考书和民国旧报刊等印刷型资源超过2TB%拥有近15个TB的本地数字资源,并且每年以7—8TB的速度增长,三年后将超过30个TB。

图书馆装备了国际领先水平的Unisorn集成软件系统,利用互联网建立起了多层次,立体化的远程虚拟服务平台%读者可以在图书馆主页上进行馆藏目录查询,网上预约续借,馆际互借与原文传递,数据库检索,电子期刊和图书阅览及多媒体视频点播等,使用学科资源导航,统一认证,网上咨询,网络培训,课题咨询,新书导读和报纸热点等新型网络服务,利用先进的网络全文传递系统从欧美和港台等地迅速获得大陆所稀缺的文献资源。

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ALIS)管理中心及其文理文献信息中心,医学文献信息中心,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ASHL)以及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都设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它正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文献资源共享的重要枢纽。

(四)电子校务稳步发展

信息化推动了北京大学校务管理手段的现代化,促进了行政效率,管理与服务水平的提高%为响应国家教育改革的需要,北京大学自1992年开始了网络环境下“北京大学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制工作%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现已完成和部署了十多个校务管理系统,包括本科生教务管理,办公自动化,研究生教育,财务管理,人事系统,外事系统,仪器设备与实验室管理,科研系统,学生宿舍管理和校内信息服务系统等,初步实现了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管理,积累了较为丰富的高校信息化建设经验,也为校务管理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2年后,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信息化建设认识的不断深入,一批典型的,跨部门协作的管理系统相继投入运行%新生入学系统实现了对新生报到时各种信息的实时处理,将校内十余个部门的数据进行有效的共享和集成,使新生报到的管理有了一个较大的飞跃,充分体现了协同办公的思想与理念%面向全校师生的信息服务是电子校务发展的另一重点,系统以多个部门的应用系统为依托,向校内师生提供大量实时的信息%学生可以查看自己的学籍,课程表,成绩和助贷学金%教职工可以从系统中查询工资,科研经费,仪器设备等信息%2004年开始投入使用的校园卡应用系统充分利用了智能卡片技术,以存储卡片为信息载体,将各项管理工作,信息服务直接延伸,细化到了每个人,提供给大家“一卡在手,走遍校园”的便利。

随着信息量的不断丰富,数据的安全保障要求也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211”二期工程的支持下,北京大学适时启动了信息网络数据中心建设,建成了以计算中心和图书馆为核心的完整的信息数据安全保护体系,实现了关键业务7x24小时不间断运行,能够提供近29TB的实际可使用容量,20TB的数据在线备份,5TB的关键数据容灾,以保障在最坏情况下北京大学信息化的关键数据不丢失,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够恢复相应的业务,并且能够通过数据中心强大的数据管理和备份能力给学校各重要部门的重要数据提供多级备份和多重保护,为北京大学的信息化建设保驾护航。

(五)形象建设探索前行

北京大学现行主页自1995年首度投入使用以来,其基本架构和设计风格一直沿用至今,它以其简约明快的风格和较为便捷的使用方法,为不少用户所青睐。近年来,伴随着各级单位信息网络意识的增强,以及各级子网站的相继建立,北京大学主页的栏目逐步得以扩充,内容也日渐丰富;“天网搜索”“未名BBS”“北大新闻网”和“校内信息服务”等频道开通后,北京大学主页的功能也日趋完善。北大现行主页在推动我校各项事业发展,尤其是在信息化服务和对外宣传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近几年来,北京大学基于BEB形式的二级网站建设也取得了较快的进展,经过学校各单位的共同努力,各二级网站在为学校师生员工,校友和社会群体提供服务方面发挥着日趋重要的作用。目前,学校各单位经过自身筹建,已建成二级网站160余个,其中一部分二级网站在设计和信息管理上有比较鲜明的特点,其他单位的网页也能承担起提供基本信息的功能。

北大新闻网自开通以来,已经成功创办了30多个专题栏目,比较客观,及时地报道了学校教学,科研,管理以及校园生活等情况,每日发稿量在全国高校自办的新闻网中居于领先地位,现已受到社会公众,主要搜索引擎和媒体较多的关注。

在网站内容的丰富和更新机制方面,校内许多单位都做了辛苦而扎实的工作,例如:北大电视台已在网络上建立起直播平台,循环播放北大电视台最新录制的新闻联播,新闻调查等节目;广播台在网站上建立的播放系统,使用户可以通过点击收听19档原创广播栏目;

“图片北大”已经收集了新闻,人物,生活,风景等六大类的三千多张照片,吸引了大量校内外用户点击浏览;赛克勒博物馆已将九百多台精品馆藏文物的照片公布于网站上,并为馆藏品建立了基本信息查询系统,用户可以通过该网站查询和观赏馆藏内容

三.存在问题

北京大学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一直受到学校各级领导的重视,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在基础设施,教学科研,电子校务,信息资源,形象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与国际上的世界一流大学相比,我校的信息化建设还有不小的差距,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虽然已成立了信息化建设协调小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但是学校信息化建设条块分割的状况还未得到根本改善,二级部门的信息管理体制和队伍建设还有待完善,部门协调力度仍需加强。

(二)资源整合力度不够

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空间资源和经费资源的有效整合有助于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目前我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当中,由于部门之间资源整合的深度和广度不够,使得上述四大资源在不同单位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工作协同很难实现,不利于学校管理水平和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

(三)应用建设重视不够

在学校发展过程中,信息化应用的需求日益增长,但是目前学校在应用软件和服务平台的建设方面重视不够,投入不足,无法满足实际需求,这一点在教学,科研和服务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四)规章制度不够健全

除了在网络管理方面制定了为数不多的规章制度之外,北京大学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规章制度还不够健全,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系,这使得学校的信息化建设难以理性,健康和有序地发展。

(五)标准规范有待建立

北京大学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初期一直在摸索中前行,缺乏全局规划,完整的信息标准规范体系尚未建立,因而“信息孤岛”现象突出,各部门的相关数据无法达到互联互通,使得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不能有效共享。

(六)建设经费缺乏保障

与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学校常规性工作的地位相似,信息化建设是保障和促进学校健康发展的一股不可或缺的新兴力量%但在资金投入上,却未能获得如前者一般持续稳定的支持,时常处于寅吃卯粮的尴尬境地%长此以往,不要说难以发挥促进和服务教学科研的作用,更有可能严重迟滞我校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步伐。

四˛总体目标与指导方针

(一)总体目标

根据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规划和学校的整体工作部署,在未来十年内(2006—2015年),北京大学将进一步完善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管理体制,整合学校的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空间资源和经费资源,建立完善的信息化建设体系,使得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我校信息化建设体系将采用1-6-2-1的架构模式,即1个基础设施底层(网络和存储)支持教学,科研,文献,业务和传播等资源库;通过数据共享和集成,在各类资源库的基础上构建教学,科研,电子校务,文献资源,形象传播和决策支持系统等6个应用平台;并辅之以安全机制和保障体系等两方面措施,最终通过具有北大特征的校园信息门户给予统一呈现。

我校将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和其他信息技术,加强学校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一个高速,开放,智能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平台,总体技术(包括采用的信息网络技术和设备,联网的规模,应用水平等)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数字化图书馆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高性能科学计算平台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加快教学资源和文献资源建设,创建学科科研资源中心和交流平台,在未来十年内建立和完善重点学科资源库,根据教学的需要,相关课程实现网上辅助教学,促进学校教学和科研的全面发展%对校园网上所有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以构成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信息深层挖掘和提取;不断加强和完善应用系统建设,通过加强办公自动化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技术和应用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实现全面实时资源共享),促进学校管理和服务的现代化%进一步完善北京大学一级主页和二级网页的更新机制,规范和丰富北京大学主页的框架结构和内容,使北京大学的形象化建设能够更好地反映北大的历史传统,文化底蕴和发展现状。

通过上述教学科研,电子校务,信息资源和形象化等方面的建设,全面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把握信息化发展趋势,把信息化作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培养面向新时代的复合型人才”战略的主突破口,着眼于增强学校竞争力和创新力这条主线,举全校之力,深入推进%到2015年,力争使我校信息化整体水平能够达到世界一流大学的要求,为我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指导方针

按照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结合北京大学实际,以信息技术手段支持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高;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强化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提高教育管理和服务的科学性,规范性,推动学校在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各方面的现代化进程%在建设过程中坚持如下指导方针:。

• 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 需求主导,重点突破。

• 规范标准,资源共享。

• 学科优先,校务示范。

• 协调发展,避免重复。

五.建设内容

(一)基础设施

在未来十年内,我校将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巩固已取得的建设成果,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将校园信息网络建成为一个高速,开放和智能的计算机信息平台;增强网络可用性,提升网络性能;优化以电子邮件,认证服务,网络控制与管理为核心的网络基础服务,为我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提供高效和稳定的信息基础环境;使我校的信息网络技术,联网规模和应用范围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我校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开展提供良好的信息支撑和保障体系。

(二)教学科研

在未来十年内,我校将建立起一流,稳定,高效的教学科研平台,优化教学科研过程,使得广大师生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有用的工作和学习当中,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科研的质量和效率。在教学方面,通过“综合教学信息资源库”的建设,实现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的网上辅助教学,为教师提供有效的网络备课环境,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环境;为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提供交流平台;对教学的状况进行有效评估,为实现科学的教学评估和决策提供支持。在科研方面,提高高性能计算能力,满足科研计算的要求;设立科研资源中心,通过托管机制统筹管理各学科中已初具规模的科研资源,提供资源共享,交流学习,学术合作的网络平台,藉此完成北京大学科研门户的建立,推动北京大学整体科研实力的增强和均衡发展,促进学科交叉,提升争取国家重大项目的竞争力,创造一批对国家乃至全人类有贡献的科技财富。

(三)文献资源

未来十年,我校将以建设综合性,开放式的一流大学图书馆为总体发展目标,针对北京大学学科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的需求,大力加强学科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巩固和强化传统优势学科资源,增加前沿和交叉学科领域的文献信息资源,学科多媒体资源,开展传统纸质资源的数字化,同时改善服务环境,提高服务能力,最终形成以学科资源为核心,以信息化无缝服务体系为基础的“学科文献信息服务平台”,为北京大学的教学科研提供高水平,学科化的文献信息公共服务。

同时,以学科为核心,统筹建设北京大学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包括图书馆文献资源,重点学科资源,档案资源,博物馆资源等,建立统一的采集加工,管理与存储以及服务平台,形成一个整体化,数字化,自动化,网络化的信息资源保障系统,最终以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形式,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并实现长期保存和管理。

(四)电子校务

校务管理信息化的目标在于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科研和管理,在提高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益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2006—2015年内,我校将采用顶层设计原则,利用构件技术,建设以学生,教工,财务,资产,科研和办公为主线的电子校务主干系统,为领导层提供决策支持服务,为全校师生和校友提供门户网站,为终端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使得我校的校务管理在统一业务平台和数据交换中心的基础上,达到信息的高度共享,实现协同工作。另外,在应用安全方面,我校将建立自动的监控管理系统,保障电子校务整体运行的安全和可靠性;在数据安全方面,将提升数据的安全保障能力,扩大数据存储容量,拓展异构环境下数据存储和保护的手段。最终构建优质的电子信息服务体系和安全运行体系,形成一个安全,统一,集成化的电子校务环境。

(五)形象建设

在2006—2015年内,我校将进一步完善北京大学BEB主页建设,在内容上体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在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这四个层次上的核心要求及内涵,反映北京大学悠久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特色,树立北京大学的网络形象。学校二级网站和二级以下页面的管理和协调将得到加强,在体现各单位特点的基础上,使其与主页有机融合为一个整体,使北大网站所有网页内容丰富,富于变化,整体和谐。此外,我校还将通过新闻网的多媒体报导以及定期和不定期网上展览的方式,以文字新闻,图片,音频,视频等方式形象快速地向社会展示北京大学在科技,文化方面的创新动态,深入介绍北京大学对国内外学术界及社会政治经济生活所作的贡献,为北京大学各项事业的发展创造一个优良的内外部环境。

六.典型示范工程

根据总体目标和指导方针,未来五年内我校信息化建设的典型示范工程呈现如下:

(一)教学环境支撑平台

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为目标,以教师和学生需求为核心,开发网上教学支持平台,将其作为我校教师面授教学方式的重要补充,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协作交流;协助教师开发15门网上教学示范课程,并以此为基础定期对其他教师进行培训,促进网上教学课程的推广;配合教务部的教学评估工作,开发针对各院系的教学评估系统;争取本科和研究生网上辅助教学课程超过1500门,以期培养学生基于网络的终身学习能力。

(二)科研创新支撑平台

为了构建知识获取平台,未来五年内,我校将从人文学部,社会科学部,理学部,信息与工程学部中挑选五个具有代表性的学科建立学科资源中心,收集整理相关学科的知识点,基本概念,发展历史和研究热点等。此外,为了增强学科内和学科间的学术交流,未来五年内,我校将建立学术交流平台,平台的具体内容包括学术博客,预印本系统,网络视频学术会议等。

(三)电子校务示范应用

建立北京大学综合信息数据服务平台,构架信息共享,协同工作的基础;推广和完善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学生综合管理服务系统,财务综合管理服务系统等典型示范主干应用系统;建立基于信息集成的北京大学信息门户;完善以统一用户,统一授权,安全监控为核心的信息统一安全保障机制。充分体现科学管理,优质服务的工作理念,率先实现规范,科学,高效的电子校务系统。

(四)校园信息门户建设

建设一个简洁,美观和访问便捷的校级中英文主页,合理科学地规划栏目设置,突出内在逻辑和整体性,整合为12—20个栏目的适当比例,反映大学功能的全貌;通过网上展览馆等具体项目的策划和实施,进一步扩大校园门户的多媒体信息容量和跨时性;利用新的内容管理技术,加强子网站的规范,区分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务使责任明晰,内容丰富,更新及时,使校园信息门户整体成为一个畅通的内外传播渠道;使公众对北大人物,学术动态和社会活动有充分及时的了解,使中英文主页成为宣传北京大学历史文化,办学理念,科研创新等的载体。

(五)领导科学决策支持

一流的大学需要一流的管理和科学的决策。在信息化时代,数据分析对大学决策部门的科学决策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部分国外知名大学都已设立相关部门搜集,整理和分析数据,为学校的科学管理和决策服务。未来五年,我校将以全校各部门现时和历史的数据为基础,建立数据分析平台,形成决策支持系统,为学校各级领导提供决策所需的动态多维数据,信息和背景材料,使学校领导决策更加快速和科学化。决策支持系统的内容包括:以学校人,财,物的相关数据为基础,所进行的学校办学投入和产出分析,本科生和研究生生源质量分析,教育信息化项目的投资效益分析,校友信息汇总分析等。

(六)评估指标体系建设

我校现在的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的评估标准,这将不利于我校信息化建设健康,稳定和持续的发展。因此未来五年,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将制定一套合适的信息化建设指标评估体系,规范院,系等二级单位的信息化建设。指标评估体系必须能够反映二级单位信息化的运行情况,投入产出比,危机事务的解决等,具体包括:信息化基础设施指标,信息化基础应用指标,信息化保障体系指标,院系的教学科研信息化建设指标和党政部门的管理信息化建设指标等。

七.保障条件

(一)完善管理体制

切实加强领导,涉及信息化的重大政策和事项要经学校信息化协调小组审定;抓紧研究建立符合行政体制,分工合理,责任明晰的信息化推进协调体制;加大学校内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力度,明确各部门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所应承担的责任,加强对各部门的业务指导;改进信息化绩效评估方法,使信息化融入学校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当中。

(二)制定政策法规

加快推进信息化政策与法规建设,妥善处理相关规章的制定,修改,废止之间的关系;依据国家的有关法律和条文,制定和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电子校务,信息安全,信息公开,个人信息保护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校内规范;创造信息化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并进一步加强信息化政策建设中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相关国际规则的研究和制定。

在学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制定如下政策与规定:+北京大学校园网管理条例,+统一身份认证和统一用户管理制度,+信息数据保护制度,+安全防范技术体系与制度,+信息员的考核培训上岗制度,+信息员基本职责,+信息化建设工作考核与奖励制度,+网站建设规范,等。

(三)制定标准与规范

信息标准的制定和管理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化标准规范建设的目标是解决“信息孤岛”问题,为全校信息共享与应用整合铺平道路,为学校全面推进电子校务,为师生员工提供一站式服务提供保障。制定包括+北京大学校内单位编码,+北京大学校内人员编码,+北京大学课程编码,+信息标准制定,使用与管理制度,等在内的规范标准体系。

(四)保障经费来源

目前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经费主要靠“985”工程和“211”工程等专项投入,没有常规预算。制定有效的经费保障机制,将常规预算,专项投入,自筹资金等各种方式相结合,稳定正常的经费来源,保障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五)充实人才队伍

研究和建立信息化人才培养制度,确定信息化人才工作重点;尊重信息化人才成长规律,以信息化项目为依托,培养高级人才,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发挥市场机制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高度重视“走出去,引进来”工作,吸引优秀人才,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参与学校的信息化建设。

人才培训是推进北京大学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关键。人才培训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普遍培训教师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另一方面要对各单位的“信息主管”和信息助理进行专题培训,并不定期地举办各种技术培训,形成一支较为稳定的信息化建设技术骨干队伍。

(六)加强交流与合作

密切关注信息化发展动向,建立和完善信息化国际交流合作机制。坚持平等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切实加强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人才培养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八.结论

跨入新世纪,北京大学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二十一世纪初叶基本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是党和国家赋予北京大学的神圣使命,也是北京大学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心愿,更是北京大学实现振兴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不断提高信息技术运用水平,加快实现教育信息化,并以此来带动教育现代化,不但会为教学科研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而且会成为学校实现一流管理和一流服务的强大驱动力。教育信息化不但是衡量一流的一个重要指标,而且是北京大学在新世纪,新时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关键因素。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涉及全校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等各个方面。全面推进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与学校上下转变观念,转变管理职能,转变工作方式,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教育管理体制紧密相连。而这些都需要领导高度重视,需要有一定的资金支持,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机构进行统一协调,统一规划,并辅之以政策和制度方面的保证。

2006—2010年,经过五年时间的努力建设,北京大学将建成一个高速,开放,智能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平台,总体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宽带骨干网100。覆盖学校教学,科研和学生宿舍区;教学资源建设初具规模,将建成300门左右精品网络课程;视频会议系统,科研合作和交流平台,重点学科资源库以及一系列先进的科研辅助设施建设日臻完善,大型仪器设备实现充分共享,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各种先进教学科研手段的广泛应用,都将为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不断完善的应用系统,特别是经过全面改造,升级,规范的校务管理信息系统将满足学校人事,财务,学生,资产以及与教学科研管理等业务之间的数据共享要求,大大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将极大提高学校领导决策的科学性和效率,所带来的将不仅仅是工作效益的提高,而且会促进整个学校管理观念,管理体制,管理手段的改变,成为实现“一流大学一流管理”的强大驱动力。总之,以上各种信息化建设内容的实施,将使北京大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校园,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作出应有的贡献,并在全国高校中发挥良好的示范作用。

从2011年起,再经过五年左右的努力建设,到2015年,北京大学的校园将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校园,一个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新型教育,学习和研究的校园。借助这样的一个校园平台,北京大学将大大加快知识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大大提高信息资源共享的程度;大大增加行政管理的效率;把学习者从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中解脱出来,培养他们独立自主地获取,挖掘,加工和利用信息与知识的能力,实现最优化的学习目标;把教学科研资源与社会知识资源高度整合,与社会结合在一起,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没有围墙的大学。这将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大进步,将给高等教育带来诸多崭新的,积极的变化,同时也必将为深化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作出重要的贡献。